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箱,实现年吞吐量100万箱的历史性突破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箱,实现年吞吐量100万箱的历史性突破

一、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400万箱 实现年吞吐量递增百万箱的历史性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徐群[1](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认为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李倩[2](2012)在《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港南沙港区,简称南沙港,是广州港未来发展的主力港区。同时,作为广州市“南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沙港区已成为广州实现大工业、大物流、大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近几年,珠三角的港口数量急剧增加,使得周边港口竞争愈发激烈,如何用战略的眼光来谋划港口的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南沙港区为战略主体,从港口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探讨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问题,希望能对南沙港区的发展战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首先,本文叙述了广州港的发展状况以及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劣势;其次,本文运用PEST模型分析了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的宏观环境,并运用行业生命周期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南沙港外贸集装箱发展的行业环境;再次,本文运用IFE、EFE及IE矩阵分析方法,确定了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的发展思想,运用SWOT分析矩阵,战略选择工具QSPM矩阵,提出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的发展战略,通过灰色-回归模型对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并提出南沙港区的发展战略目标;最后,为实现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的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保障战略实施的效果,本文尝试通过平衡计分卡选择绩效指标,并建立绩效评价与监控体系来保障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的实施。

张继良[3](2012)在《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运输网络的动态变化,以及现代物流产业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港口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的必经转运点的作用逐渐减弱,港口已经成为综合运输链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方面的作用不断突出。基于腹地经济的发展,以该经济区域发展为基础的多个港口之间的竞合发展也成为学术界研讨的热点问题。港口物流系统是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的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同时它又是联系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重要桥梁。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研究港口物流系统竞合模式,架构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并进行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绩效的评价,对于港口不断完善自身物流系统,不断开拓创新,推动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协同论、博弈论、竞合理论等基础理论,对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港区联动发展、港口物流参与主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港口物流竞合发展战略定位和竞合策略;提出适合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港口竞合模式,并进行了博弈分析;架构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及评价矩阵,并借助多层次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域港口群——山东半岛港口群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运用SWOT分析研究,我国港口物流系统发展中的劣势是关键所在,港口纵横竞合的影响因素很多,港口自身竞争力(即纵向竞合)的优劣对其横向竞合的影响是很大的。提出要达到战略目标,扭转型战略更适合我国当前港口物流系统的发展战略。(2)经实证计算发现:港口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前后总收益差大于零,证明其纵向竞合是有效的;该模型可有效解决合作各方的利润分配,充分表明本文研究的这种虚拟合作联盟对现实操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3)通过敏感度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港口竞合效益及其整个供应网络效益的影响因素包括纵横竞合所有相关因素;纵横竞合有效度同港口效益及其整个供应网络的效益同方向变化;港口自身的发展对港口效益的影响最大。(4)本文研究分析了港口的区位和层次,架构并建立了三层次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和评价矩阵,并用多层次动态灰色综合评价,能够正确反映评价指标实际值对评价结果的贡献,并用“平衡态”和“竞合有效度”两个概念可判断其竞合效应的优劣和竞合有效性的强弱。(5)通过实证研究,在山东半岛中的青岛、日照、烟台三个港口中,青岛港各亚系统竞合发展水平均衡,日照港、烟台港航运运营亚系统竞合有效度相对偏弱。青岛港由于自然位置的优越、基础设施的良好、腹地经济的强大以及管理效率较高,因而在纵向竞合、横向竞合和纵横竞合三方面的排序位列三港口首位,其次是日照港和烟台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学术理念创新、模型创新、体系创新和方法创新四个方面:在学术理念创新方面,本文在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中综合运用复杂系统、港区联动、竞争合作和一体化统筹等思想和理论,将港口物流大系统纳入复杂系统这一综合概念框架之内,以亚系统为支点来研究港区联动。并针对港口发展的差异性、有效竞合理论以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本文提出竞合平衡态和竞合有效度两个新概念。在港口物流系统竞合模型创新方面,主要有两个创新,一是博弈分析中首次运用横向竞合模型和纵向竞合模型,二是港口层次划分中首次运用改进的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模型。在研究体系创新方面主要有,博弈分析中的横向竞合一体化和纵向竞合一体化,以及竞合体系架构中的三层次区域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在研究方法创新方面,本文灵活运用区位商分析法和波士顿矩阵,创新性的提出双层波士顿矩阵,首次运用两个波士顿矩阵划分港口群层次,拓展并更新原有指标数量,用“吞吐量”和“腹地区位吸引力”、“吞吐量”和“外贸吞吐量”两组指标代替常用的“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在评价矩阵构建时,全方位分层次的纳入多种相关指标,打破原有评价体系多注重物流能力、轻视服务弹性、经济腹地等的评价格局,综合系统纵横全方位,能够更全面准确的定位港口及其所在港口群的发展,可有效评价港口物流竞合发展的成效。

宋健坤[4](2012)在《2011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文中提出港口城市具有港口和城市的双重内涵,是港口和城市的有机结合体。本报告选取了中国(大陆地区)2010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23个港口城市进行研究。报告共分六部分。报告的序中介绍了港口城市的内涵、特征及选取;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国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报告的理论基础——资源空间理论,重点介绍了价值五力,然后分析了港口城市价值影响因素,即资源空间承载力、资源空间驱动力、资源空间辐射力、资源空间整合力和资源空间支撑力(亦即价值五力);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评价思路与原则、评价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第四部分是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价值综合排名、分要素排名和价值提升因素分析;第五部分是对上海、深圳、广州等重点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第六部分是提升港口城市价值的对策建议。通过运用价值五力模型对2010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的价值分析,报告得出上海、深圳、广州、南京、苏州、天津、武汉、青岛、宁波、大连位于内地港口城市价值排名前十。

段志强[5](2006)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重要措施,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国际竞争的战略依托,是大连城市功能的核心定位,也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港口经济学和国际航运中心理论当今研究的主要课题。综观国内外典型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其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都缺不了“港口—经济腹地—中心城市”任何一方。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和驱动力,是经济腹地的门户和咽喉,是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经济腹地是港口和城市的基础,是港口重要的货源和产业转换基地,是港口兴衰的关键。中心城市是港口的依托,是经济腹地的“龙头”和“窗口”,是走向世界的通道和桥梁。本文通过对国际航运中心理论构建、核心要素构成及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构建了“港口—经济腹地—中心城市”的系统结构框架。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个全局性、综合性概念,又是个发展的历史范畴。本文采用系统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直接类比方法等,通过对鹿特丹、香港腹地门户型、伦敦综合服务型、新加坡中转型、上海智能和资源配置型、大连中转和腹地结合型等不同国别、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航运中心空间转换、功能提升、环境条件等分析比较,论述了其内涵特征、演变规律及发展模式,把以集装箱枢纽港为核心、有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大多实行自由港政策、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利用港口发展区域经济概括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特点。国际航运中心的评估标准,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内涵,但至关重要的则是港口的综合运行管理。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港口的营运成本和质量;二是港口拥有的基础设施、配套技术等特殊资产和专门知识;三是通过设置进入障碍来建立阻止竞争对手进攻的堡垒;四是借助更多的腹地货源和投入在市场上挤垮竞争对手。本文运用成本分析法,依据港口的生产函数及费用函数,通过对港口吞吐量、通过能力、货物装卸等基本经济指标和特性分析,以及对资源、有效性、SWOT和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等模式分析,提出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绩效分析和发展模式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韩增林[6](2003)在《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文中提出集装箱运输是对杂货运输的一场革命,是工业领域内的标准化生产在运输中的成功移植。但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集装箱运输发展经历了初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 作为一种新的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在世界海运货流结构的演变、跨国公司发展对运输的要求、运输技术进步等方面。 集装箱运输具有网络性、港口功能扩展性、班轮运输、多式联运等特征。集装箱运输过程由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集装箱内陆中转站体系、集装箱运输工具、集装箱运输通道组成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完成。 在集装箱运输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集装箱枢纽港、支线港在内的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形成机制在于集装箱运输中的规模经济。集装箱运输系统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体现在港口的规模经济、船舶的规模经济及内陆运输网络的规模经济三个方面。港口、船舶及内陆运输网络的规模经济相互影响,造成了集装箱港口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化,形成了枢纽港和支线港、干线航班和支线航班,并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影响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演变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概括起来包括腹地经济的发展、集装箱港口条件及腹地运输网络的变化、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主要变化、体制与政策的变化及航运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等。 在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中,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全球的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发展来看,仅有少数的集装箱港口能够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作者研究了集装箱枢纽港的特点与形成条件,指出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演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集装箱运输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港口腹地经济的水平与规模、港口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城市依托条件、港口在国际航线中的位置等都影响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的三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种类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特殊地位使得其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和作用随着综合物流时代的到来将更加突显其重要性,它使得集装箱港口的功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提升。 在总结集装箱港口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文对全球集装箱运输发展进行了研究。从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来看,集装箱运输发展有三个基本的特征和趋势,即集装箱船舶和港口的大型化,集装箱港口的竞争更加激烈,亚洲日益成为世界集装箱货源中心。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发展与布局模式,包括中转型枢纽港,如新加坡:腹地引致型枢纽港,如鹿特丹港、纽约港;复合型枢纽港,如釜山。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分析了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特点、趋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集装箱港口空间血且规划已非常迫切和必要。论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我国集装箱枢纽港的整体布局。我国己形成南、中、北三个集装箱港群,香港和深圳成为我国南方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己不可动摇;上海将成为我国中部的集装箱枢纽港;北方三港的竞争在短期内是不可改变的,正在成为区域性的集装箱枢纽港。在论证集装箱港口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集装箱运输通道的规划设想。

[7](2000)在《上海港胃口好大》文中指出本报讯:上海港上半年的货物吞吐量、外贸货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三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全港货物吞吐量已突破亿吨大关,达1.18亿吨,比去年同

董文俊[8](2000)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400万箱 实现年吞吐量递增百万箱的历史性突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我国最大的国际通航港口上海港,集中优势发展港口拳头产品——集装箱业务,大力开辟集装箱运输的绿色通道,使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迅猛上升。到12月15日零点,上海港的集装箱存吐量已突破了400万标准箱大关,实现了年集装箱吞吐量递增100万箱以上的历史性突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为此专门发来了贺电,上海市、交通部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箱”庆典仪式。

王炳丹[9](2011)在《基于SVM的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口码头的重要日益凸显,港口是国家对外贸易的接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随着货物集装箱化率的提高,集装箱运输在整个运输中的比例不断加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港口的布局规划,因此对集装箱吞吐量的有效准确预测就是制定正确的港口发展政策的必要。本文从分析广州港运输发展存在问题及集装箱生成机制出发,总结了影响集装箱吞吐量的因素指标,并综合了熵值法和模糊分类法对吞吐量的指标进行分类,找出那些对吞吐量影响比较重要的因素;然后建立支持向量机吞吐量预测模型,以广州港为实例,对其未来5年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得出的预测结果与“广州港发展意见”中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2000万TEU的数值基本符合。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将预测结果范围化,并将SVM预测法与灰预测、三次指数平滑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主要成果包括:1、在以往的分析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研究成果上,结合实际画出了集装箱吞吐量生成系统反馈图,并结合广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建立了吞吐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首次尝试了将熵值法与模糊分类法进行结合来选取重要指标;3、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的建立。通过对广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分析,本文建立的SVM模型在实际中有一定可行性,但是精度不是很高,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征远[10](2009)在《营口港集装箱码头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营口港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国内沿海亿吨大港俱乐部的一员。作为现代港口衡量标志的集装箱吞吐量突飞猛进,在2006年突破百万的基础上,当年完成137万标准箱,实现营口港进入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在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的看到,营口港还不具备主枢纽港的优势,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外贸航线少、密度低,港口基础设施能力不足,集疏运体系瓶颈亟需解决,口岸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营口港人面前。本文首先对营口港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出了营口港集装箱运输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了解了其自身的基本情况,确定营口港集装箱码头竞争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阐述了营口港发展成为国际化多功能的综合运输枢纽和集装箱运输干线港的途径和具体措施,最后还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对制定营口港集装箱业务竞争战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400万箱 实现年吞吐量递增百万箱的历史性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400万箱 实现年吞吐量递增百万箱的历史性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一、海岸线变迁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自然环境
    二、农业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五节 小结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一) 方志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结构
    1.4 理论综述
        1.4.1 企业战略
        1.4.2 企业的战略管理
第二章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环境分析及战略目标
    2.1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2.1.1 广州港概况
        2.1.2 广州港集装箱发展历史情况
        2.1.3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历史及现状
        2.1.4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2.2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分析
        2.2.2 行业环境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选择
    3.1 南沙港区内外部要素评价
        3.1.1 内部要素评价
        3.1.2 外部要素评价
        3.1.3 IE 矩阵分析
    3.2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定位
        3.2.1 SWOT 矩阵与战略匹配
        3.2.2 QSPM 矩阵与备选战略评价
        3.2.3 南沙港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3.3 南沙港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目标
        3.3.1 南沙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3.3.2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的战略目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4.1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重点
        4.1.1 自由港战略
        4.1.2 市场营销战略
        4.1.3 人才培养战略
        4.1.4 融资战略
    4.2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优化
        4.2.1 主动开放,加强港口全方位合作联盟
        4.2.2 加快南沙港区的信息化建设
    4.3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支撑体系
        4.3.1 积极打造南沙港优质高效的口岸环境
        4.3.2 争取更多扶持力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的战略控制
    5.1 战略控制的必要性
    5.2 运用平衡计分卡选择绩效评价指标
        5.2.1 平衡计分卡简介
        5.2.2 平衡计分卡的运用
    5.3 建立绩效评价与监控体系,实施战略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本研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复杂系统理论
        2.1.2 协同理论
        2.1.3 竞合理论
        2.1.4 博弈论
        2.1.5 灰色综合评价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港口物流
        2.2.2 港口物流系统
        2.2.3 区位商与SWOT分析法
    小结
3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战略与策略
    3.1 港口与区域联动发展研究
        3.1.1 港区联动发展一体化构想
        3.1.2 港区联动一体化模式
        3.1.3 港区联动系统化发展趋势
    3.2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战略
        3.2.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主体
        3.2.2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战略SWOT研究
        3.2.3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战略选择
    3.3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策略
        3.3.1 港口物流合作联盟策略
        3.3.2 港口物流系统整合策略
        3.3.3 港口物流信息协同策略
        3.3.4 港口物流支持保障策略
    小结
4 港口竞合模式及其博弈
    4.1 港口竞合的驱动因素以及有利条件
        4.1.1 港口竞合的驱动因素
        4.1.2 我国港口竞合的有利条件
    4.2 港口竞合模式
        4.2.1 组织融合模式
        4.2.2 信息共享模式
        4.2.3 资源融合模式
    4.3 港口竞合博弈
        4.3.1 港口竞合的博弈途径
        4.3.2 港口横向竞合博弈
        4.3.3 港口纵向竞合博弈
    小结
5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架构及评价
    5.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层次
        5.1.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建议
        5.1.2 港口物流的区位商分析
        5.1.3 基于改进的双层波士顿矩阵划分港口层次
    5.2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架构
        5.2.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一体化
        5.2.2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架构
    5.3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评价矩阵及评价方法
        5.3.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评价矩阵
        5.3.2 评价矩阵指标权重确定
        5.3.3 多层次动态灰色综合评价
    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实证区域港口群——山东半岛港口群
        6.1.1 山东半岛港口群简介
        6.1.2 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环境分析
        6.1.3 山东半岛港口群竞合环境分析
    6.2 山东半岛港口竞合体系架构
        6.2.1 SWOT战略分析
        6.2.2 竞合层次划分
        6.2.3 竞合体系架构
    6.3 山东半岛港口竞合评价
        6.3.1 山东半岛港口数据分析
        6.3.2 指标权重确定
        6.3.3 港口指标评分及处理
        6.3.4 山东半岛港口竞合分析及发展策略建议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2011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1. 港口城市内涵
        (1) 港口城市定义
        (2) 港口城市类型
    2. 港口城市特征
        (1) 能量密集性
        (2) 形态更具开放性
        (3) 系统有序性
        (4) 运作高效性
        (5) 产业高关联性
    3. 港口城市选取
二、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 背景分析
        1. 国际港口城市向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转变
        2. 全球港口重心将向亚洲转移
        3. 国际港口企业加速整合
        4. 全球船运业进入重组时代
    (二) 发展现状
        1. 中国已跻身全球港口大国行列
        2. 吞吐量呈现多样化变化
        3. 全国港口城市形成三大产业集群
        4. 港口物流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 发展特点
        1. 港口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 强大的腹地经济是支撑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
        3. 港口建设成绩显着
    (四) 发展趋势
        1. 港城一体化是中国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2. 区域港口资源走向整合式发展
        3. 港口逐渐从单一腹地向腹地-中转复合型转变
    (五) 存在问题
        1. 出海航道能力尚未满足大型船舶要求
        2. 内河港口建设需适应水陆联运的发展
        3. 港口城市亟待制度创新
        4. 港口城市发展需要全局规划
        5. 港口城市软环境建设有待提高
三、基于资源空间理论的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价值影响因素
    (一) 资源空间理论
        1. 理论概述
        2. 价值五力
    (二) 港口城市价值影响因素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四、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体系
    (一) 评价思路与原则
        1. 评价思路
        2. 评价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
    (二) 评价技术方法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方法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指标体系建立
        (2) 评价指标选取
        (3) 指标指数实际值的确定
        3. 分指标指数标准化
        (1) 数据选取
        (2) 指标标准化
        (3) 计算方法
    (三) 指标体系
五、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
    (一) 港口城市价值综合评估
    (二) 港口城市分要素排名
        1. 资源空间承载力十强
        2. 资源空间驱动力十强
        3. 资源空间辐射力十强
        4. 资源空间整合力十强
        5、资源空间支撑力十强
    (三) 价值提升因素分析
        1. 资源空间承载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2. 资源空间驱动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3. 资源空间辐射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4. 资源空间整合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5. 资源空间支撑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六、中国重点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1. 上海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2. 深圳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广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4. 南京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5. 苏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6. 天津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7. 武汉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8. 青岛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9. 宁波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10. 大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驱动力
        (3) 资源空间辐射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支撑力
七、对策建议
    (一) 提升资源空间承载力
    (二) 提升资源空间驱动力
    (三) 提升资源空间辐射力
    (四) 提升资源空间整合力
    (五) 提升资源空间支撑力
    (六) 总结与展望
后记

(5)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相关理论基础
        1.2.2 相关国际航运中心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理论框架、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1.3.1 理论框架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和系统结构
    2.1 理论构建的基础
    2.2 港口的地位和功能
        2.2.1 港口的地位和作用
        2.2.2 港口运行的特点和基本功能
        2.2.3 港口与经济腹地的关系
        2.2.4 港口与诸运输方式的关系
        2.2.5 港口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2.3 经济腹地的反作用
        2.3.1 经济腹地对港口的反作用
        2.3.2 经济腹地是港口和中心城市的腹地
        2.3.3 经济腹地是港口和中心城市重要的原料基地
        2.3.4 经济腹地是沿海产业转换的基地
    2.4 中心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2.4.1 中心城市的特点
        2.4.2 中心城市对经济腹地的作用
        2.4.3 中心城市与港口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航运中心的特点和发展模式比较
    3.1 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过程
        3.1.1 空间转换过程
        3.1.2 功能提升过程
        3.1.3 主要形成条件
    3.2 发展模式的空间转换趋势
        3.2.1 港口与城市的结合与分离
        3.2.2 港口功能的空间迁移和拓展
        3.2.3 鹿特丹航运中心的空间演变趋势
    3.3 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特点
        3.3.1 以集装箱枢纽为核心
        3.3.2 有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支持
        3.3.3 大多实行自由港政策
        3.3.4 发展港口国际物流
    3.4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比较
        3.4.1 伦敦——综合服务模式
        3.4.2 鹿特丹、香港——腹地门户模式
        3.4.3 新加坡——中转模式
        3.4.4 上海——智能和资源配置模式
    3.5 大连——中转和腹地结合模式
        3.5.1 大连港概况
        3.5.2 中转腹地概况
        3.5.3 核心腹地概况
        3.5.4 分步实施目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和评估标准
    4.1 港口基本经济指标
        4.1.1 港口吞吐量
        4.1.2 港口通过能力
        4.1.3 港口货物装卸能力
    4.2 港口的绩效度量标准
        4.2.1 港口的最佳吞吐量和系统总吞吐量
        4.2.2 港口的吞吐需求和供给恒等式
        4.2.3 港口的生产函数及费用函数
        4.2.4 港口系统的费用最小化
    4.3 国际航运中心宏观环境分析
        4.3.1 资源分析
        4.3.2 有效性分析
        4.3.3 竞争优劣势分析
    4.4 发展模式分析
        4.4.1 低成本模式
        4.4.2 差异化模式
        4.4.3 集中模式
    4.5 模式评估
        4.5.1 评估标准
        4.5.2 评估模型和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对策
    5.1 独特的区位和城市经济条件
        5.1.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5.1.2 天然优良的建港条件
        5.1.3 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完善的现代服务功能
        5.1.4 雄厚的工业基础
        5.1.5 航运交易市场实现“一站式”服务
        5.1.6 融资助国际航运中心“远航”
        5.1.7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与东北振兴联动发展
        5.1.8 大连港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日趋凸现
    5.2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三大挑战
        5.2.1 历史重任和服务功能不足的矛盾
        5.2.2 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目标和腹地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
        5.2.3 与周边港口相互竞争的矛盾
    5.3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
        5.3.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总体规划
        5.3.2 高度重视内陆集疏运网络建设
        5.3.3 有针对性地建设专业化港口运输设施
        5.3.4 有效整合东北三省和周边港口资源
        5.3.5 加快临港产业发展
        5.3.6 进一步扩大开放
        5.3.7 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
        5.3.8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5.3.9 营造政策支持平台
        5.3.10 完善国际航运服务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致谢
个人简历

(6)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集装箱运输的产生、发展及动力因素
第一节 集装箱运输的产生与发展
    一、 集装箱运输的产生阶段
    二、 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阶段
    三、 集装箱运输的成熟阶段
第二节 集装箱运输形成的内在动力
    一、 世界海运货流结构的变化
    二、 跨国公司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三、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
    四、 杂货运输的标准化
第三节 集装箱运输的特点
    一、 网络连续性
    二、 充分扩展港口功能
    三、 班轮方式运输
    四、 便于多式联运的实施
    五、 集装箱运输支撑资源的系统性 第二章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规模经济理论
    一、 规模报酬递增
    二、 规模经济与平均成本下降
    三、 规模经济与成本收益
第二节 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规模经济
    一、 集装箱港口的规模经济
    二、 集装箱船舶的规模经济
    三、 内陆运输通道网络的规模经济
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
    一、 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及内在机制
    二、 港口功能的分化及影响
第四节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演变
    一、 从横向来看,区域集装箱港口群中国际枢纽港的转移
    二、 从纵向来看,区域集装箱港口群中港口功能的不断演变
第五节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 腹地经济的发展与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
    二、 集装箱港口自身条件的变化
    三、 集装箱港口腹地的运输网络变化
    四、 体制与政策的变化
    五、 航运公司发展战略调整 第三章 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与类型
第一节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及特点
    一、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基本要素
    二、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与国际航运中心
第二节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条件
    一、 有强大的腹地经济和一定规模的港口及集装箱吞吐量
    二、 优越的港口自然条件
    三、 高效而完备的港口辅助支持系统
    四、 港口在国际航线上的战略地位
    五、 集装箱港口依托城市的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节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类型
    一、 中转型枢纽港
    二、 腹地引致型枢纽港
    三、 复合型枢纽港 第四章 现代物流对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要求
第一节 现代物流的概念
    一、 现代物流及其特点
    二、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现代物流的形成背景
    一、 跨国企业集团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 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三、 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
    四、 网络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节 集装箱多式联运: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形成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二、 运输成本的降低与多式联运的发展
第四节 现代物流时代集装箱港口功能的演变 第五章 世界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 集装箱船舶及港口运输规模向大型化发展
    二、 集装箱港口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三、 亚洲日益成为全球集装箱的主要货源中心
第二节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与国际航线布局
第三节 全球主要集装箱枢纽港的发展与布局模式
    一、 中转型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港型
    二、 腹地引致型集装箱枢纽港--鹿特丹、纽约港型
    三、 复合型集装箱枢纽港--釜山港型 第六章 我国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发展与空间布局
第一节 我国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 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 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与布局的特点与趋势
    三、 我国主要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规划的紧迫性
第二节 我国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布局规划设想
    一、 我国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总体布局
    二、 华南集装箱港口的布局与规划
    三、 中部集装箱港口的布局与规划
    四、 北方集装箱港口的布局与规划
    五、 我国集装箱运输通道的规划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SVM的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2 本文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预测方法研究
        2.1.1 时间序列预测法
        2.1.2 因果分析预测法
        2.1.3 组合预测法
    2.2 支持向量机
        2.2.1 SVM原理
        2.2.2 SVM核函数研究
        2.2.3 SVM应用研究
    2.3 熵权赋值聚类分析
        2.3.1 熵值法
        2.3.2 模糊聚类分析
3 广州港集装箱运输分析
    3.1 广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
        3.1.1 广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3.1.2 广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问题
    3.2 集装箱生成研究
        3.2.1 集装箱生成机制
        3.2.2 广州港集装箱生成分析
    3.3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地区生产总值
        3.3.2 产业结构变化
        3.3.3 港口对外贸易发展
        3.3.4 货源种类
        3.3.5 集疏运系统
        3.3.6 其他因素
4 SVM建模及实例分析
    4.1 吞吐量指标体系
        4.1.1 影响吞吐量指标体系建立
        4.1.2 关键指标选取
    4.2 SVM预测模型建立
        4.2.1 模型建立思想
        4.2.2 吞吐量预测模型步骤
    4.3 广州港吞吐量预测实例
        4.3.1 数据处理及训练
        4.3.2 吞吐量预测
    4.4 结果分析及建议
        4.4.1 预测结果分析
        4.4.2 与其他预测方法比较
        4.4.3 对广州港发展策略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营口港集装箱码头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思路
2 外部环境分析
    2.1 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
        2.1.1 2007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形势回顾
        2.1.2 世界集装箱运输形势展望
    2.2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及集装箱发展趋势
        2.2.1 2007年国内水路集装箱运输形势回顾
        2.2.2 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形势展望
    2.3 东北经济发展形势及辽宁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
        2.3.1 2007年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及集装箱运输形势回顾
        2.3.2 东北地区经济及集装箱运输形势分析展望
3 内部环境分析
    3.1 营口港集装箱发展历史
    3.2 营口港集装箱发展现状
        3.2.1 集装箱码头情况
        3.2.2 后方场站情况
        3.2.3 航线概况
        3.2.4 海铁联运网络布局
        3.2.5 内陆集疏运网络建设
    3.3 营口港的自然条件和腹地经济
        3.3.1 营口港自然条件
        3.3.2 营口港的腹地经济
4 营口港集装箱业务增强竞争力战略制定
    4.1 营口港竞争力的SWOT分析
        4.1.1 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
        4.1.2 营口港竞争力分析
        4.1.3 营口港集装箱业务的SWOT分析
    4.2 营口港集装箱竞争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4.2.1 营口港集装箱发展的战略定位
        4.2.2 营口港集装箱发展的战略目标
        4.2.3 营口港集装箱发展的战略重点
5 营口港集装箱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5.1 加强与船公司、铁路、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
    5.2 理顺集装箱装卸各个生产环节
    5.3 完善港口疏运体系建设
    5.4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5.5 强化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
6 营口港集装箱业务竞争战略的保障
    6.1 寻求政府支持
    6.2 加强城市基础环境建设
    6.3 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
    6.4 建立集装箱专业人员的培养机制
    6.5 建立集装箱绩效考核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400万箱 实现年吞吐量递增百万箱的历史性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2]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发展战略研究[D]. 李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2)
  • [3]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D]. 张继良.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4]2011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J]. 宋健坤. 城市观察, 2012(01)
  • [5]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 段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1)
  • [6]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D]. 韩增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2)
  • [7]上海港胃口好大[N]. 港. 国际经贸消息, 2000
  • [8]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400万箱 实现年吞吐量递增百万箱的历史性突破[J]. 董文俊.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 2000(01)
  • [9]基于SVM的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研究[D]. 王炳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10]营口港集装箱码头竞争战略研究[D]. 王征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箱,实现年吞吐量100万箱的历史性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