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化肥肥效对比试验

不同化肥肥效对比试验

一、不同化肥品种肥效对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龙[1](2020)在《黑龙江省绥化市辣椒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辣椒是绥化地区主栽的经济作物之一,化肥和农药在辣椒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辣椒的栽培过程中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应用,常造成土壤板结、土质酸化、作物产量低、品质差以及农药残留、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诸多问题。辣椒疫病为辣椒栽培中常发病害,发病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鑫诺瓜菜种植合作社为试验基地,在检测土壤中残留硝态氮含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日本缓释肥MEISTER LP70并结合化学肥料配合施用,以减少速效氮肥的用量。此外,还研究了绥化地区辣椒主栽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并进行了防治辣椒疫病的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效试验。研究结果将为实现绥化地区辣椒栽培中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缓释肥MEISTER LP70溶出呈S型曲线,施用后第15 d开始溶出,第15 d至第75d溶出量逐渐增加,之后溶出效率趋于平缓,在第140 d左右全部溶出。(2)田间及盆栽试验均设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MEISTER LP70常量施肥以及缓释肥MEISTER LP70结合测土配方减量施肥4个处理,研究了施用缓释肥及速效氮肥减量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中,缓释肥常量施肥的处理氮肥施入量比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减少了10.0%,测土配方施肥的处理氮肥减少了51.4%,缓释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的处理氮肥减少了60.0%。盆栽试验中,缓释肥常量施肥的处理和测土配方的处理分别减少氮肥的施用率为10.3%和52.9%,缓释肥结合测土配方减量施肥的处理减少了氮肥的施用率为60.3%。无论田间试验还是盆栽试验,施用缓释肥MEISTER LP70及缓释肥配合速效氮肥减量施肥措施,氮肥均能满足辣椒生长发育需求,对辣椒的生长及产量均无不良影响。(3)23份绥化地区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品种6份,分别为:麻椒、振研958、垦丰201、瑞丽牛角、螺椒、金冠1011,占供试品种的26.1%;抗病品种8份,占34.8%;中抗品种4份,占17.4%;感病品种5份,占21.7%。(4)对14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及毒力测定,其中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乳剂、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25%甲霜·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和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5种杀菌剂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相对较低,分别为:0.1973μg/m L、1.0133μg/m L、19.4046μg/m L、19.4130μg/m L和19.6032μg/m L。选用这5种杀菌剂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5)田间单独施用5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均高于80%,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抗病诱导剂水杨酸(SA)结合5种杀菌剂施用对辣椒疫病田间防效均高于杀菌剂单独施用的防效。水杨酸(SA)结合杀菌剂用药量减半时,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乳剂和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防效分别为90.7%和89.3%,高于单施农药处理防效,其他3种杀菌剂的抗病诱导剂+农药施药量减半的处理防效略低于单施农药处理防效。农药单独施用与水杨酸结合农药减量施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

蒋祖福[2](2020)在《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快速发酵堆肥及肥效研究》文中指出蔬菜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或填埋仍然是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型蔬菜种植基地和小型蔬菜集散地的处理方式,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还污染环境。尤其是重庆山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无法大规模工厂化处理这些蔬菜废弃物,以重庆市潼南桂林街道双坝村蔬菜种植基地为例,该基地每年上市高峰期,每天分别产生50 t萝卜和35 t萝卜叶废弃物,这些易腐的有机废弃物造成的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大农村对蔬菜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迫在眉睫,堆肥化处理蔬菜废弃物不仅可以实现有机生态农业,还能够解决蔬菜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温好氧堆肥目前被认为是蔬菜废弃物较好的处理方式,但因其占地面积大、技术要求高、处理成本高等特点,在农村和小型蔬菜基地并未得到实际应用。厌氧堆肥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是腐熟周期长,肥效差。如果能缩短厌氧堆肥的腐熟周期,将能减少恶臭产生并提高堆肥品质,在农村和小型蔬菜种植基地将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快速堆肥工艺优化试验,确定了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快速发酵堆肥的最佳发酵条件;其次,分析了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分别添加EM-1菌(自制改良EM菌)和EM-2菌(市售EM菌,发酵王)对堆肥效果及堆肥品质的影响。最后,进行了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自制堆肥的肥效试验,考察了自制堆肥的施用量,并与市售有机肥和化肥比较其对小白菜的产量、品质等的影响。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快速发酵堆肥的工艺优化试验。选用水分含量、C/N比和菌种接种量三个因素作为考察因素,通过GI值和T值两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用L9(34)正交表对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堆肥原料的C/N比25:1,基质水分含量65%,EM-1菌接种量3‰。(2)不同菌种对堆肥效果的对比试验研究。采用上述实验得出的优化工艺条件,分别添加3‰的EM-1菌和EM-2菌进行堆肥试验。通过测定和分析堆肥发酵过程中的pH值、EC值、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磷含量和钾含量的变化,比较两种堆肥品质。并进行种子发芽试验,分析其腐熟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堆肥发酵35 d,两种堆肥均已完全腐熟,且能满足有机肥料新标准NY525-2012中有机肥的指标要求,EM-1菌和EM-2菌在堆肥品质方面各有优势,但改良后的自制菌EM-1菌更有利于堆肥腐熟,能缩短堆肥时间约7 d,即28 d即可达到堆肥腐熟。(3)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自制堆肥的肥效试验。选用小白菜进行自制有机肥的肥效试验,分别采用尿素和自制有机肥追肥,对比分析了不同添加量的自制有机肥、市售有机肥和化肥做基肥对小白菜的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量的影响。采用尿素追肥比自制有机肥追肥能略微提高小白菜的产量,采用自制有机肥追肥比尿素追肥能略微提高小白菜的品质。无论在尿素追肥还是自制有机肥追肥条件下,与空白处理相比,施用化肥、市售有机肥和自制有机肥对小白菜的鲜重、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硝酸盐含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均呈显着差异,而施用常量自制有机肥与市售有机肥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自制堆肥可做基肥和追肥施用,与市售有机肥肥效相当。

韩国新,高建峰,陈雪民,沈宇力,丁瑞芬,莫美英[3](2019)在《太湖一级保护区水稻生产上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初报》文中研究表明为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水稻生产上化肥减量增效工作,进行了化肥不同用量、不同品种、不同施用方法的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商品有机肥作基肥,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促进水稻增产等方面有较理想的效果,即使在不施追肥的条件下,仅每667 m2施用商品有机肥500 kg作基肥,水稻也可取得理想产量;新型肥料绿聚能尿素作为追肥施用,在促进水稻增产方面的效果优于尿素,增产减施效果明显。

毕婷婷[4](2019)在《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世界核桃生产第一大国,且年均产量也位居首位。云南是华夏核桃种植王国,“漾濞泡核桃”是云南省的优良品种,驰名中外,漾濞核桃品种有大泡核桃、小泡核桃、铁核桃等三大品系32个品种。截止2018年,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11.37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800元,因此,核桃成为漾濞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有效支柱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漾濞县在核桃种植管理方面一直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导致核桃产量、质量下降、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沼肥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优质有机肥,可以提高核桃品质,促进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故提出在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分析了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核桃技术所具备的条件。得出:漾濞县利用畜禽粪便产沼肥158.146万吨可完全满足核桃种植最高需肥量107.0万吨,依据云南省大理州采用沼肥对各种农作物种植经验,漾濞县农户沼肥种植核桃实践基础,以及有关沼肥种植核桃提质增效效果,为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提供借鉴。同时国家、云南省、大理州及漾濞县相关政策支持发展漾濞核桃产业和沼肥种植核桃;推广沼肥种植核桃,可以有效缓解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危害,有助于提高核桃品质和发展有机核桃产业,同时,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沼肥的推广应用,既能有效解决漾濞县畜禽粪污的污染问题,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支撑有机核桃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是可行且必要的。总结获得了沼肥种植核桃的技术。基肥(用环状施肥、放射状施肥均可):每年11月12月份,沼渣用量幼树期1260千克/株(16年),结果初期90150千克/株(715年),盛果期300600千克/株,>200千克/株(>16年),次年4月上中旬、5月中旬、7月上旬追肥,幼树期宜2040千克/株,结果初期宜80150千克/株,盛果期宜200250千克/株,同时在次年4月初和5月初,用浓度为30%沼液作叶面追肥。结合漾濞县的现状需求,制定了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最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明确定位战略目标-观念转变、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将废弃沼气池重新启动;制定推广方案,分三个阶段,即大力宣传阶段: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示范、技术应用推广阶段:通过“示范带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程跟踪服务阶段:确保此项技术能够长期实施,最后实现此项技术在漾濞县的成功推广。

徐婷[5](2019)在《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而肥料又是粮食的基础,因此肥料无疑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社会生产水平制约,国家为农业生产供应的商品肥料基本上处于“寅吃卯粮”的状况,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贯彻以农家肥料为主的方针,引导农民进行积造肥料。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的肥料问题是在“革命与生产”政治话语的背景下围绕农家肥的积造投问题展开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时期,山西省通过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将农民组织起来,分区对农业进行指导,因地制宜的提高粮食产量;第二阶段是“大跃进”时期,为了紧跟中央形势,实现粮食的持续跃进,山西各人民公社将积肥、造肥问题摆在了农事活动的首要地位;第三阶段,1960年冬到1962年,为了解决社员向农业社投肥中的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山西各地实行了基本投肥制度,标志着积肥制度走向制度化,随之政府将积肥的重点转移到农业投资和肥料技术的现代化革命上,兴办了许多化肥工业。本文致力于探讨集体化时期国家在号召农民进行积肥、造肥和投肥的历史进程中,对农业、农村、农民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国家、技术干部、农民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图景。

贾可[6](2021)在《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大量宏观农户调查与多年、多点不同区域主栽作物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004-2006年和2014-2016年两个时间段共计3602个农户施肥状况的调查,研究我国农户复合肥施用现状与变化,并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复合肥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2001-2006年和2008-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293个田间肥料试验,对不同工艺复合肥进行农业效果评价;通过2002-2006年和2012-2016年两个时间段,共计761个田间肥料试验,分析研究肥料在主栽作物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农学效率年际变化规律;基于肥料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进而优化企业复合肥配方和配套科学施肥技术、提出减量施肥建议,分析研究中、微量营养元素在主栽作物上的产量效应,指导复合肥生产中的中微量元素添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大量的农户施肥调查,明确我国主要作物施肥氮、磷、钾复合化率平均为69.5%、92.1%、84.3%。农户习惯施肥现状为: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施肥N:P2O5:K2O平均为1:0.36:0.30,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氮、磷、钾施肥养分投入比例平均为 1:0.75:1.07。通过宏观统计数据分析发现,1997-2016年我国复合肥施用量由798.1万吨增长至2207.1万吨,年均增长70.4万吨,但近年来复合肥施用量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增长率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6年的1.4%。2、由于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理化性质差异,其产量效应也不同。2008-2014年:不同复合肥处理和混配肥在东北春玉米上差异不显着;冬小麦上硝氨、氢钾、高塔复合肥及混配肥处理显着高于团粒复合肥处理;在夏玉米上硝氨、高塔和氢钾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三者显着高于混配、团粒、缓释复合肥处理;在东北水稻上缓释肥处理显着低于其他复合肥处理,其他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华南水稻上混配、高塔、团粒工艺处理的水稻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复合肥处理;在叶菜类蔬菜上,高塔复合肥处理较习惯施肥增产率高于30%的频度为88.4%;在果菜类蔬菜上,硝氨复合肥处理增产率高于30%的试验频度为86.1%,高于其他肥料。3、随着复合肥的广泛施用以及施肥养分投入量的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和施肥的农学效率也发生改变。在东北春玉米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6.1%,施肥的农学效率由2003年的15.5 kg·kg-1下降至2016年的8.1 kg·kg-1;在华北冬小麦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1.6%,施肥农学效率由2002年的9.0kg·kg-1下降至2016年的6.5kg·kg-1,冬小麦高产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氮>磷>钾;在华北夏玉米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2.9%,施肥农学效率总体上呈先增后减趋势,2002年9.4 kg·kg-1,2010最高为13.1 kg·kg-1,之后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11.1 kg·kg-1;在华南水稻上,2002-2016年土壤供肥能力相对稳定,土壤地力产量无明显变化,2004-2016年农学效率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2007年后施肥农学效率稳定在10kg·kg-1左右。4、随着土壤供肥能力和施肥农学效率的改变,作物施肥的产量效应也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复合肥配方的优化与调整。基于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2002-2006年和2012-2016年两个时间段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和华南早稻最高产量时氮(N)、磷(P2O5)、钾(K2O)平均用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根据16组田间试验结果优化的2006年春玉米复合肥配方N-P205-K20为18-14-14,2016年为28-8-10;根据24组田间试验结果,提出2006年冬小麦区域优化配方N-P2O5-K20为18-18-6,2016年优化配方为18-20-4;根据18组田间试验结果将夏玉米2005复合肥配方N-P2O5-K2O优化为22-8-12,2016年为24-6-10;将华南早稻复合肥配方N-P2O5-K2O 优化为 20-10-14。中微量元素的产量效应影响到复合肥配方中的这些元素的合理添加。东北春玉米基肥加150kg·hm-2七水硫酸锌镁和30kg·hm-2七水硫酸锌均无显着增产作用;华北夏玉米基肥加30kg·hm-2七水硫酸锌明显增产作用而加30kg·hm-2硼砂无显着增产作用;华北冬小麦基肥加30kg·hm-2七水硫酸锌有明显增产作用;在华南水稻上基肥增施75kg·hm-2氧化钙无明显的增产作用。5、以作物施肥产量效应研究结果和复合肥配方优化为基础,通过大量田间试验制定出主栽作物的减量施肥方案。在春玉米上;减量施肥处理基肥施用复合肥525kg·hm-2,追施尿素150kg·hm-2,较3种习惯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投入量4.0%-17.2%、增加产量0.1%-10.0%,实现了节肥增效的目的。在冬小麦上,两种减量施肥方案:将小麦基肥由习惯施肥750kg·hm-2减量为600kg·hm-2,或习惯施肥基础上减少追肥用量25%,小麦产量与习惯施肥相比差异均不显着,节肥效果明显。在夏玉米上,复合肥作追肥的施肥方式中,由习惯施肥量的750kg·hm-2减量20%的施肥量,玉米产量无显着变化,节肥增效效果显着;在复合肥基施450kg·hm-2,追施尿素300kg·hm-2基础上,将基肥减量20%同时追肥减量50%的方式,较习惯施肥节肥40.5%,没有造成减产;种肥同播复合肥750kg·hm-2基础上,施肥量减量20%和减量3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3.8%和15.1%。在华南水稻上,在基施复合肥375kg.hm-2或450kg·hm-2基础上,将基肥复合肥减少用量20%或46.0%,未造成水稻减产;在追施尿素225kg·hm-2基础上,追肥减量25%,也能够增加水稻收益。在当前蔬菜习惯施肥量的基础上,蔬菜基施复合肥用量从375kg·hm-2(番茄)或600kg·hm-2(生菜)和750kg·hm-2(辣椒)基础上,减量20%未造成蔬菜减产,增加净收入4.7%-12.3%;在习惯施肥600kg·hm-2基础上,减量20%结合有机肥375kg·hm-2,能够保证小白菜产量。6、最后,土壤供肥能力还影响着作物施肥方式的调整。春玉米一次性施肥和夏玉米种肥同播与分次施肥的产量差异不显着;春玉米一次性施肥时配合适量种肥显着增加玉米产量;冬小麦上一次性施肥显着减产。水稻直播田建议施肥方式是:复合肥375kg·hm-2(基肥),两叶一心期追施尿素150kg·hm-2,后期追施尿素共150kg·hm-2。

车升国[7](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汪敬恒[8](2015)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碳酸氢铵(NH4HCO3.简称碳铵)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技术现状逐步发展起来的特有氮肥品种,其最终分解产物(NH3、CO2、H2O)都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长期施用不影响土壤质量,是环境友好型氮肥品种之一。由于碳酸氢铵存在着常温下易分解、养分单一、含氮量低(17.1%)等缺点,导致储存、运输和施用成本也相对较高。本文针对碳酸氢铵的缺陷,提出了改变碳酸氢铵理化性状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技术和产品,并进行了生物试验验证,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以碳酸氢铵为主要原料,通过配以适量NH4H2PO4、CaSO4·1/2H2O、MgO复合物等,采用一次成型冷挤压造粒工艺,研制出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该工艺在常温下进行,无需添加粘结剂或水,减少了烘干过程,具有流程简单、装备投资省、能源消耗低、生产周期短、无环境污染、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颗粒大小可调(Φ3.0、Φ3.5、Φ4.0、Φ4.5、Φ5.0、Φ5.5 或 Φ6.0mm 等),粒径均一,抗压强度高(≥ 19N),养分多元化(N、Ca、Mg、P、S等),有效成分较碳铵高(≥ 23%)、肥效期长(~100d)。产品具有便于贮藏、运输和施用,长期存放不结块、缓释、抗淋溶等优点,同时还克服了普通碳酸氢铵易吸湿结块或施用不当造成的分解流失等缺点。2、确定了促进碳酸氢铵氮素缓释的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复合物在物料中的比例为4%、2%、6%,依据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和遴选原则,该复合添加剂同时满足了对物料具有物理化学干燥作用,混合物的临界湿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混合后物料具有较好流动性和良好的粒化成型效果,材料价格低廉、不致产品成本升高,复合物组成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更使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增产作用。3、制定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产品标准(HG/T4218-2011),探索并确立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总氮及相关成分的检测方法,其测定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为产品的质量监督提供了依据。4、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缓释的机理研究表明,将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等复合物按一定比例和工艺方法与碳酸氢铵混配,经无烘干挤压成型工艺制粒后,通过混合物料间的物理化学过程,使物料中的游离水含量降低了 40.0%--49.8%,有效减缓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中氮素的释放速率。其机制可分为化学和物理两个方面,即新产生的物质(复合盐:NH4Mg PO4)和原碳酸氢铵晶体表面的游离水转化为结晶水[NH4MgPO4·6H2O(NH4HCO3)、CaSO4·2H2O(NH4HCO3)];范德华力或分子间力的作用;形成的分子较大的六水磷酸镁铵及二水硫酸钙包裹或覆盖于碳酸氢铵结晶表面,隔绝了空气与碳铵的接触面,抑制了碳铵重新吸收水分的可能性。5、通过在25℃和30℃下恒温培养,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和尿素在水溶液中的溶出速率表明,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两种肥料在水溶液中的氮素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在水溶液中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铵态氮积累量和氮素养分总积累量低于尿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缓释效果;在土壤中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铵态氮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始终低于尿素,表明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施入土壤后,无机氮素释放速率相对较低,从而达到肥料氮素缓释和延长肥效的效果。6、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小麦穗长和结实小穗比对照分别高10.9%和10.6%,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比对照分别高14.5%、10.0%和14.2%,植株叶片和根系内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MDA含量显着降低,同时发现该处理下小麦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在不同的生育期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均显着大于对照;研究还发现小麦不同生育期内氮和钾的积累规律相似,表现为逐渐增加,而磷的积累在灌浆期表现出降低趋势;成熟期小麦植株体内氮和磷的分布规律为籽粒>叶片>茎和叶鞘,钾的分布规律表现为茎和叶鞘>叶片>籽粒。7、玉米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和尿素处理的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叶片SPAD、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氮素积累均高于对照以及与之相比的其它氮肥类型,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高于其它氮肥类型。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比对照增产3595kg·hm-2,相对纯收入最高,每公顷达4352.9元。8、小麦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能显着提高小麦干物质、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小麦增产,最终提高氮肥利用率。在开花后同一时期,小麦旗叶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指标中的Fv/Fm、ΦPSⅡ、qP也均高于对照。不同氮肥类型对后茬作物(玉米)产量影响的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显着高于其它类型氮肥,主要是通过提高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加产量。几种不同类型氮肥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肥效高低顺序为:尿素>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有机肥(牛粪,基施)与普通碳铵>多元素碳铵粉肥>普通碳铵。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尿素之间差异不显着。与其他类型氮肥相比,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相对纯收入最高,每公顷达到2843.1元。综上所述,本论文开发了一种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技术,确定了促进碳铵缓释的辅料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复合物的比例;揭示了该复合物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作用促使碳铵长效的机制;研究了其氮素在水和土壤中的释放规律及其释放规律与作物(小麦、玉米)氮素需求的同步关系;突破了传统的《各种肥料混合施用表》中碳酸氢铵与其他肥料品种不可混配性的学说,作为一种肥效好、投入低、生态友好的新型肥料,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本研究对进一步开发碳酸氢铵的肥料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黄庆裕[9](2008)在《氮磷钾不同用量配比对水稻的增产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2年4季的小区试验和49个大田对比试验,研究氮、磷、钾及有机肥不同用量配比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昭平县中低产田上进行水稻配方施肥的氮、磷、钾肥适宜用量为:每公顷施用纯N、P2O5和K2O分别为135.0kg、54.0kg和81.0kg,科学配比为N:P2O5:K2O=1:0.4:0.6。每公斤纯N、P2O5、K2O可增产稻谷分别为4.71kg、9.43kg和11.52kg,均达极显着水平;肥料的肥效排序为:K>P>N;采用"氮磷钾配合,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的施肥策略,有利于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增产491.0kg/hm2,增幅7.4%,达极显着水平。生产上为了降低推广难度,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完全可以简化为科学施用专用肥。

赵云英[10](2008)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水肥效应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黄土高原旱作区2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照,开展了与长期定位试验相对应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土壤肥力以及硝态氮淋溶累积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肥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小麦不同生育期养分吸收、运移和累积过程,找出大田对比试验与长期定位试验的异同,为合理施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定位试验中施用有机肥能够明显增加土壤养分,氮磷有机肥配施效果显着,化肥单施效果不及肥料配施;大田试验地基础肥力较1984年明显增加,表现在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分别提高了27.1%、84.2%和34.8%,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增加了46.9%、540.0%和10.2%,养分水平与长期定位试验中氮磷(N120P60)配施处理相近。长期定位试验中氮磷配施或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硝酸盐的淋溶和累积,氮肥单施硝态氮淋溶程度增强,且累积量最大,大田对比试验地硝态氮总累积量较长期定位试验中施用氮肥的总累积量少。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0-3m储水量较对照明显减少,土壤出现了生物利用性干层,大田对比试验地的储水量与长期定位试验中不施肥的储水量差异不明显。当前大田施肥既能培肥土壤,提高养分含量,又能减少硝态氮累积,且储水量较高,因此大田生态系统尚处在一个良性循环状况。大田对比试验中磷肥有机肥配施能提高成穗数,单施磷肥千粒重增加,长期定位试验中磷肥单施或与有机肥配施有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两试验中氮磷配施的小麦产量较其对照分别增高了21.5%和111.7%,交互作用明显,增产效果显着;但是,大田对比试验各处理的产量均高于长期定位试验,增加幅度为2103.4-3316.5kg/hm2,单施磷肥差异最大,大田对比试验较长期定位试验增加了334.6%。氮磷配施的肥料贡献率最高,同时又是提高氮、磷肥效的最佳途径,长期定位试验的肥料贡献率和平均肥效较大田对比试验均有提高。两试验中氮磷配施的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4.1%和95.2%,大田对比试验各处理的水分利用率较长期定位试验增加了46.5-290.0%。两试验中氮肥单施、磷肥配施的肥料利用率较其它处理的高,大田对比试验中氮、磷肥利用率普遍较低。两试验中植株的氮、磷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各器官的氮素和磷素均从茎、叶逐渐向穗、籽粒转移,后期钾素的分配主要集中在茎、叶中,籽粒形成阶段出现亏损;长期定位试验中施用有机肥处理的氮、磷、钾累积量较大,长期单施磷肥和不施肥,植株养分累积量不及大田对比试验。两试验中小麦干物质累积均随生育期的进程呈增加趋势,拔节期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随后有所降低;长期定位试验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效果明显,成熟期氮磷配施的干物质量较对照增加了27.2%,累积量最高;大田对比试验的干物质累积量较长期定位试验均有增加,氮、磷单施和对照差异较大。不同施肥的P收获指数最高,N收获指数次之,K收获指数最低;大田对比试验中氮磷配施效果明显,氮磷有机肥配施K收获指数最高,长期定位试验中有机肥和氮肥单施有利于N、P收获指数的提高,氮磷配施的K收获指数最高;大田对比试验的养分收获指数较长期定位试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氮磷有机肥配施差异明显。

二、不同化肥品种肥效对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化肥品种肥效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绥化市辣椒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缓释肥研究进展
        1.2.1 化肥施用存在问题
        1.2.2 缓释肥概况
        1.2.3 国外缓释肥研究进展
        1.2.4 我国缓释肥研发与应用现状
        1.2.5 绥化土壤环境概况及缓释肥应用价值
    1.3 辣椒疫病研究进展
        1.3.1 辣椒疫病的危害及症状
        1.3.2 辣椒疫病病原及侵染循环
        1.3.3 辣椒疫病的防治
    1.4 抗病诱导剂的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MEISTER LP70 缓释肥溶出特性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区概况
        2.1.3 试验方法
    2.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盆栽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2.3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大田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3 绥化地区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3.3 试验方法
    2.4 14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菌室内筛选及毒力测定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4.3 试验方法
    2.5 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水杨酸配施对辣椒疫病田间防效及对辣椒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5.1 试验材料
        2.5.2 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水杨酸结合施用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效
        2.5.3 杀菌剂与水杨酸结合施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MEISTER LP70 缓释肥溶出特性
    3.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2.1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盆栽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2.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大田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3 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性
    3.4 防治辣椒疫病14种杀菌剂室内筛选及毒力测定
    3.5 杀菌剂与水杨酸结合施用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效
    3.6 杀菌剂与水杨酸结合施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6.1 杀菌剂与水杨酸配施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3.6.2 杀菌剂与水杨酸配施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MEISTER LP70 缓释肥溶出特性
    4.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3 绥化地区辣椒栽培品种的选择
    4.4 通过室内抑菌率及毒力测定对14种杀菌剂的选择
    4.5 杀菌剂与水杨酸配施田间药效及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6 本研究的创新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快速发酵堆肥及肥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或缩略词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蔬菜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1.1.2 我国鸡粪的利用现状
    1.2 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种类
        1.2.1 直接还田
        1.2.2 堆肥化
        1.2.3 能源化
        1.2.4 饲料化
        1.2.5 其他处理技术
    1.3 蔬菜废弃物堆肥技术的研究方法
        1.3.1 堆肥工艺的研究
        1.3.2 堆肥过程参数控制
        1.3.3 堆肥过程物料性质的变化
        1.3.4 堆肥腐熟指标研究
    1.4 蔬菜废弃物堆肥肥效研究的方法
        1.4.1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2 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快速发酵堆肥工艺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良EM菌和市售EM菌的堆肥效果对比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堆肥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4.2 堆肥过程中EC值的变化
        3.4.3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3.4.4 堆肥过程中总氮含量的变化
        3.4.5 堆肥过程中磷含量的变化
        3.4.6 堆肥过程中钾含量的变化
        3.4.7 堆肥过程中GI值的变化
        3.4.8 堆肥过程中养分含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自制堆肥的肥效试验
    4.1 试验材料
        4.1.0 试验地点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器材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白菜鲜重的影响
        4.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白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白菜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4.4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白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4.5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4.6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白菜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3)太湖一级保护区水稻生产上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2.1 肥料不同用量、不同品种、不同施用方法肥效对比试验
        1.2.2 常规施肥不同肥料组合的肥效对比试验
        1.2.3 肥料主推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肥效对比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
    2.2 不同处理的改土培肥效果
    2.3 不同处理的水稻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4)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核桃概述
        1.1.2 漾濞县核桃种植现状与问题
    1.2 沼肥对核桃提质增效的理论研究
        1.2.1 沼肥自身营养及主要用途
        1.2.2 沼肥与传统有机肥堆沤肥比较
        1.2.3 沼肥对核桃生长及土壤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国内外核桃种植现状研究
        1.3.2 关于国内外沼气发展现状研究
        1.3.3 关于沼肥对种植业的影响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沼肥种植核桃试验
    2.2 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方案
    2.3 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的可行性
        2.3.1 沼肥原料充足
        2.3.2 政策支持
        2.3.3 沼肥使用经验
        2.3.4 技术支撑
    2.4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的必要性
        2.4.1 时代需求
        2.4.2 环境质量
        2.4.3 提质增效
        2.4.4 有机市场
        2.4.5 产业集聚
        2.4.6 精准扶贫
    2.5 沼肥种植核桃效益
        2.5.1 经济效益
        2.5.2 生态效益
        2.5.3 社会效益
    2.6 小结
第三章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
    3.1 农业推广基础理论
        3.1.1 农业推广含义与方法
        3.1.2 农业推广沟通
    3.2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
        3.2.1 漾濞县沼气池利用现状
        3.2.2 明确定位推广目标
        3.2.3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3.2.4 推广方案流程图
        3.2.5 具体推广方案实施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说明
    四、研究方法、资料
第一章 组织起来:肥料与增产的历史建构过程
    一、肥料种类
    二、民众口中的肥料与生产
    三、文献中的肥料与生产
第二章 惜粪如金:集体化时期山西积肥研究
    一、养猪积肥
    二、拾粪
    三、城粪下乡
第三章 土洋并存:集体化时期山西造肥研究
    一、晋南农业区旱地麦田绿肥压青技术
    二、集体化时期山西的土化肥研究
第四章 多面实践:集体化时期山西投肥实践
    一、基本投肥制度
    二、陵川县张庄生产大队
    三、壶关县川地生产大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1 复合肥定义与分类
        1.1.2 世界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3 中国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4 中国复合肥企业和流通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我国复合肥工艺与产品
        1.2.1 团粒法工艺与产品
        1.2.2 高塔法工艺与产品
        1.2.3 硫酸氢钾法工艺与产品
        1.2.4 硝酸氨化法工艺与产品
    1.3 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与农业评价
        1.3.1 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3.2 不同工艺复合肥产品的农业评价
    1.4 施肥的产量效应研究与复合肥合理施用
        1.4.1 施肥的产量效应
        1.4.2 复合肥的合理施用
        1.4.3 复合肥与减量施肥
    1.5 复合肥配方研究
        1.5.1 复合肥农艺配方的确定
        1.5.2 复合肥生产配方的确定
        1.5.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复合肥配方
    1.6 中微量元素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1.8.1 施肥复合化率及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1.8.2 不同工艺复合肥的农学评价
        1.8.3 肥料在东北春玉米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4 肥料在华北冬小麦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5 肥料在华北夏玉米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6 肥料在华南水稻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7 复合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8.8 复合肥在蔬菜上科学施用与减量施肥技术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肥复合化率及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农户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2.2 宏观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农户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3.2 农户施肥复合化率现状
        2.3.3 农户施肥养分投入量现状与变化分析
        2.3.4 宏观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工艺复合肥的农学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比较
        3.2.2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理化性质比较
        3.2.3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比较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产品理化性质比较
        3.3.2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在叶菜上产量效应比较
        3.3.3 不同国产工艺复合肥理化性质比较
        3.3.4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比较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肥料在东北春玉米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4.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4.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春玉米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4.2.4 减量施肥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4.2.5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的肥效试验
        4.2.6 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科学方法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4.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4.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春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4.3.4 减量施肥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4.3.5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产量效应
        4.3.6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的科学方法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肥料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5.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5.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冬小麦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5.2.4 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5.2.5 冬小麦土壤供氮磷钾能力研究
        5.2.6 冬小麦氮肥前移一次性施肥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5.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5.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冬小麦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5.3.4 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5.3.5 冬小麦土壤供肥能力研究
        5.3.6 氮肥前移一次性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4 小结
    5.5 讨论
第六章 肥料在华北夏玉米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6.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6.2.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夏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6.2.4 减量施肥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6.2.5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6.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6.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夏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6.3.4 减量施肥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6.3.5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6.4 小结
    6.5 讨论
第七章 肥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7.2.2 氮磷钾在早稻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7.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早稻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7.2.4 减量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7.2.5 直播水稻复合肥科学施用技术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7.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华南早稻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7.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华南早稻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7.3.4 减量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7.3.5 直播水稻复合肥施用技术
    7.4 小结
    7.5 讨论
第八章 复合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镁、锌在东北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2.2 锌、硼在华北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2.3 锌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
        8.2.4 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镁、锌在东北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3.2 锌、硼在华北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3.3 锌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
        8.3.4 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
    8.4 小结
    8.5 讨论
第九章 复合肥在蔬菜上科学施用与减量施肥技术
    9.1 前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复合肥作水冲追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2.2 复合肥作基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2.3 复合肥与有机肥配施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 结果与分析
        9.3.1 复合肥作水冲追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2 复合肥作基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3 复合肥与有机肥配施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4 结论
    9.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7)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氮肥工业发展及现状
    1.2 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3 我国氮肥施用状况
        1.3.1 我国氮肥消费施用现状
        1.3.2 我国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1.3.2.1 氮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流失严重
        1.3.2.2 氮肥养分释放不可控
        1.3.2.3 氮肥养分施用不平衡
    1.4 我国独有氮肥品种—碳酸氢铵性能优劣分析
    1.5 合成氨与碳酸氢铵的生产与利用
        1.5.1 合成氨生产及其物化特性
        1.5.2 合成氨的利用与碳酸氢铵生产
        1.5.2.1 合成氨的利用
        1.5.2.2 碳酸氢铵的生产
        1.5.2.3 碳酸氢铵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1.5.2.4 碳酸氢铵的市场现状
        1.5.2.5 碳酸氢铵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
        1.5.3 研究现状、碳酸氢铵改性产品及存在问题
        1.5.3.1 碳酸氢铵改性产品
        1.5.3.2 碳酸氢铵改性产品存在的问题
        1.5.4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途径
        1.5.4.1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思路
        1.5.4.2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途径
        1.5.5 升级换代产品——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问世及特点
        1.5.5.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究开发
        1.5.5.2 提高碳铵稳定性的原理
        1.5.5.3 碳铵稳定剂的遴选原则
        1.5.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1.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社会与生态效益分析
        1.6.1 社会效益分析
        1.6.1.1 避免碳铵生产装置报废和人员失业的效益
        1.6.1.2 农业效益
        1.6.1.3 农业生产的直接效益
        1.6.1.4 提高氮素利用率和节约用肥的效益
        1.6.1.5 节约劳动力投入的效益
        1.6.2 生态效益分析
        1.6.2.1 节约大量煤炭消耗费用
        1.6.2.2 减少粉煤灰和煤渣排放的巨大贡献
        1.6.2.3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及对全球碳减排的巨大贡献
    1.7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及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目标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氮素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
        2.1.3.1 制备方法及其工艺流程
        2.1.3.2 复合稳定剂的遴选与配比优化试验
        2.1.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游离水含量比较
        2.1.3.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指标测定
        2.1.3.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性能比较
        2.1.3.6 产品技术指标及其变化
        2.1.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氮素测定
        2.1.4.1 测定原理
        2.1.4.2 测定方法
        2.1.4.3 测定结果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复合稳定剂的遴选与配比优化
        2.2.1.1 不同添加材料与碳酸氢铵混配后的物理状态变化
        2.2.2 制粒工艺选择优化
        2.2.3 制粒设备改制优化
        2.2.4 复合稳定剂添加工艺方法
        2.2.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游离水含量比较
        2.2.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性能比较
        2.2.6.1 稳定性比较
        2.2.6.2 溶解(缓释)效果比较
        2.2.6.3 肥效期(提高氮肥利用率)比较
        2.2.6.4 抗结块性比较
        2.2.7 产品技术指标及其变化
        2.2.7.1 产品技术指标
        2.2.7.2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的变化
        2.2.7.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长效碳铵、普通碳铵产品质量及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2.2.8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的测定方法
        2.2.8.1 对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的两种不同检测方法试验结果
        2.2.8.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总氮含量试验结论分析
        2.2.9 工业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2.3 讨论
        2.3.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研制
        2.3.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缓释机制
        2.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推广应用前景
第三章 室内培养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释放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中溶出率试验
        3.1.2 土壤恒温培养试验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水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3.2.1.1 水中铵态氮释放特征
        3.2.1.2 水中无机氮释放特征
        3.2.1.3 水中酰胺态氮释放特征
        3.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3.2.2.1 土壤中铵态氮释放特征
        3.2.2.2 土壤中无机氮释放特征
        3.2.2.3 土壤中酰胺态氮释放特征
    3.3 讨论
第四章 盆栽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方法
        4.1.2.1 氮磷钾含量测定
        4.1.2.2 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4.1.2.3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4.1.2.4 根系活力的测定
        4.1.2.5 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收获指数计算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植株体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膜脂过氧化影响
        4.2.1.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SOD、POD和CAT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2.1.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叶绿素含量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
        4.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植株根系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
        4.2.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4.2.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
        4.2.2.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氮素积累的影响
        4.2.2.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磷素积累的影响
        4.2.2.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钾素积累的影响
        4.2.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成熟期氮磷钾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
        4.2.3.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氮素分配的影响
        4.2.3.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磷分配的影响
        4.2.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钾素分配的影响
        4.2.3.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
        4.2.4.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群体变化的影响
        4.2.4.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穗数的影响
        4.2.4.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田间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方法及项目
        5.1.2.1 产量与植株全氮
        5.1.2.2 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测定
        5.1.2.3 SPAD值测定
        5.1.2.4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5.1.2.5 光合速率测定
        5.1.2.6 相关指标计算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5.2.2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的影响
        5.2.3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叶片SPAD的影响
        5.2.4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2.5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5.2.6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5.2.7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田间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生理特性、产量及氮肥后茬效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测定方法及项目
        6.1.2.1 产量及干物质重
        6.1.2.2 旗叶光合速率测定
        6.1.2.3 旗叶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测定
        6.1.2.4 旗叶SPAD值测定
        6.1.2.5 植株全氮含量测定
        6.1.2.6 参数计算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6.2.2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2.3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光合速率的影响
        6.2.4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6.2.5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
        6.2.6 不同处理对小麦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2.7 不同处理的后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经(待)发表论文及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
致谢
附件

(10)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水肥效应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在旱作农田水肥对土壤肥力以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方面
        1.2.2 对旱作农田水肥对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
    2.2 研究思路
        2.2.1 土壤肥力变化
        2.2.2 施肥的产量效应和水肥利用率
        2.2.3 不同生育期养分吸收累积特征
    2.3 样品采集和分析
        2.3.1 土壤和植株样品采集和处理
        2.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施肥对土壤肥力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3.1 材料及方法详见第二章
    3.2 施肥对土壤耕层养分的影响
        3.2.1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3.2.2 土壤全氮、有效氮的变化
        3.2.3 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变化
        3.2.4 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3.3 施肥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3.3.1 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
        3.3.2 不同施肥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3.4 不同施肥对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3.5 结论
第四章 施肥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1 材料及方法详见第二章
    4.2 结果分析
        4.2.1 施肥对小麦结构性状的影响
        4.2.2 旱地施肥对小麦产量和肥效的影响
        4.2.3 旱地施肥对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施肥对小麦吸肥特性的影响
    5.1 试验设计及方法详见第二章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对小麦植株氮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5.2.2 施肥对小麦植株磷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5.2.3 施肥对小麦植株钾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5.2.4 施肥对小麦不同生育期氮养分累积的影响
        5.2.5 施肥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磷素累积的影响
        5.2.6 施肥对小麦不同生育期钾素累积的影响
    5.3 结论
第六章 不同施肥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6.1 试验设计及方法详见第二章
    6.2 结果分析
        6.2.1 施肥对养分收获指数的影响
        6.2.2 施肥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6.2.3 不同施肥对小麦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6.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土壤养分和硝态氮的变化
        7.1.2 施肥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7.1.3 施肥对小麦养分吸收、运移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7.2 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不同化肥品种肥效对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绥化市辣椒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D]. 王春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蔬菜废弃物与鸡粪联合快速发酵堆肥及肥效研究[D]. 蒋祖福.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3]太湖一级保护区水稻生产上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初报[J]. 韩国新,高建峰,陈雪民,沈宇力,丁瑞芬,莫美英. 上海农业科技, 2019(03)
  • [4]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D]. 毕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D]. 徐婷. 山西大学, 2019(01)
  • [6]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D]. 贾可.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7]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8]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D]. 汪敬恒.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 [9]氮磷钾不同用量配比对水稻的增产效果研究[J]. 黄庆裕. 广西农学报, 2008(06)
  • [10]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水肥效应差异研究[D]. 赵云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不同化肥肥效对比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