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在内攻中行善治百病

王不留在内攻中行善治百病

一、王不留行善治内塞诸疾(论文文献综述)

沈琳,魏丹霞,廖娟,任亢宗[1](2021)在《“象”思维在尿酸盐结石防治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象"思维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可将结石视之为"核",根据"取象比类"的理论采用"以核治核"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结合高尿酸血症患者多脾肾亏虚、痰湿痹阻的体质特点,组方"四子代茶饮"。可方便患者平时代茶饮之,以达到持续地化痰除湿、行气散结,从而防止尿酸盐结石的目的,为高尿酸血证尿酸盐结石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体现了"象"思维运用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王畅[2](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提出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邓捷[3](2019)在《中医药辨治在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泌尿系结石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体外碎石术后的病机变化,研究中医药辨治在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的溶石、排石、防肾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泌尿系结石相关文献及其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临床应用资料,探讨泌尿系结石中医病因病机及其体外碎石术后的病机变化,制订相应的中医药辨治方案与方药,研究中医药辨治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临床应用。2、临床研究第一部分研究中医药辨治溶石疗法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应用,60例泌尿系结石一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辨治溶石组与常规治疗组,观察治疗后二组CT值的变化及第二次碎石成功率;第二部分研究中医药辨治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排石疗效与肾损伤的防治,60例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辨治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碎石后结石排净率与肾损伤相关时间节点之指标变化。结果:1.中医药辨治溶石组结石CT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二次碎石成功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为显着(P﹤0.01)。2.泌尿系结石ESWL术后中医药辨治组结石排净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极为显着(P﹤0.01)。3.泌尿系结石ESWL术后二组均有肾损伤相关指标变化,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尿NAG值和尿γ-GT值均升高,但中医药辨治组肾损伤指标在相同时间节点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二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或极为显着(P﹤0.01)。结论:1.中医药辨治溶石疗法可使ESWL术后结石CT值下降,并提高结石二次碎石的成功率。2.中医药辨治可提高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结石排净率与总有效率。3.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可导致肾脏损伤,中医药辨治具有良好的防治肾损伤作用,可作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的常规治疗方法。

韦玲,吕计宝[4](2018)在《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熨治疗,对照组口服乳癖消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乳房的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着。

杨倩,杜朋丽,赵丹阳,谷诺诺,张娜[5](2017)在《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多数医家从血瘀论治胆囊息肉,认为息肉乃瘀血所化生,一些医家也从气、湿、痰、毒等病理角度论治胆囊息肉,采用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疗效确切,在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的优势和潜力。与西医手术治疗相比,中医药优势明显,避免了术中创伤及术后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仍处于初期阶段,不同医家对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疗效判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文献报道之间的可比性差,降低了疗效的可信度;很多文献报道仅局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未进行系统的实验验证;临床观察存在"短期行为",缺乏前瞻性研究。因此,在此后的工作中,除了总结临床经验,还应该规范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疗效判定的标准,使不同组方之间的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开展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实验研究,筛选特效药,从而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段必双[6](2017)在《“管氏肾病五联疗法”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综合评价“管氏肾病五联疗法”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管氏肾病五联疗法治疗。每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肾功(Scr、BUN、Ccr)、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1.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76.7%,对照组总有效率5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判定疗效,治疗组有效率70%,对照组有效率26.7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3.在实验室指标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Scr、BUN均显着下降(P<0.01),Ccr升高(P<0.05),对照组Scr明显下降(P<0.05),而BUN、Ccr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Scr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BUN、Ccr方面疗效相当(P>0.05)。4.在心理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SAS得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SDS得分方面疗效相当(P>0.05);SCL-90自评量表得分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情感因子得分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人际关系、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偏执情感因子得分方面疗效相当(P>0.05)。结论:1.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管氏肾病五联疗法配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均能稳定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2.管氏肾病五联疗法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在降低血肌酐、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心理功能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杨倩,杜姚,郭子敬,邱贝,张娜[7](2015)在《从瘀论治胆囊息肉样变研究概况》文中指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由胆囊壁向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Kirklinl于1931年首先报告胆囊乳头状瘤的放射学诊断,1957年Jones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1]。临床常见症状为右胁肋胀痛、口苦、恶心、干呕、厌食油腻,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依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

王雨蒙[8](2013)在《刀针、膏贴与汤药:清代的外科》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探讨清代外科在学术特色及知识传承方式上的演变及其动力,并进而藉此对中国医学发展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外科是中医传统分科之一因其主要处理痈疽疮疡等显露于外的病症,遂称外科。与内科等诊脉处方的特色不同,外科在脉诊之外还注重望诊和触诊,在内服方药之外,又拥有外治法,重视动手的操作。宋以后儒医传统兴起,主流医学偏好学术性的医学胜过技术性的医学,而在这一背景下,外科地位下降,而外科本身也开始向学术化的方向发展。清代外科亦延续这一发展方向。首先在学术体系上,清代外科理论日益丰富、深化,外科本于内和全体论治的观念成为清代主流医家的共识。而外科在诊疗上亦不断丰富、完善,脉诊及内服方药尤其是内服汤方的地位上升,刀针不可轻用的呼声日渐高涨,外科的学术特色增强,而其他偏重动手的技艺则有所边缘化,外科的整体诊疗风格日趋和缓。但外科之中望诊和触诊依旧极为重要,且在实际诊疗中可能仍以望诊为主。在治疗上,外治方药仍十分重要,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代主流治疗方式仍是内服外敷相结合。尽管刀针不可轻用的观念逐渐成为学术主流,但重视刀针的传统依然延续下来,一些外科医家甚至对刀针使用的过度保守提出反思和纠偏。从整体上看,清代外科对于刀针等的使用向更为谨慎、安全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外科器具及其使用技法上皆有所发展。望诊、触诊及外治法等偏重技术性的诊疗方式本身亦有学术化的趋势。在主流的学术传统之外,清代外科亦存在着一个民间传统。尽管一些下层医家亦受到学术传统的影响,在外科中应用脉诊,但下层医家在外科诊断上可能仍以望诊、触诊为主,而较少使用脉诊,在治疗上,下层医者对于内服处方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可能更为依赖外治方药。此外,祝由之法可能在民间外科诊疗中被广泛应用。较之内科,清代外科在知识传承上更为注重传授,但文本的地位亦逐渐提高。清代外科医书数量倍增,主流医家将阅读、书写及公开刊刻医书作为他们与俗医相区分的工具。宋至明清外科的这一学术化发展方向,与医学知识本身的发展和深化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后士人介入医学,并以学者的方式研习医学,重视理论与文本,推崇脉诊和处方等偏向学术性的医学,而排斥那些需要动手的技艺。明清以后大量习儒不举者亦转而行医,儒医传统得到巩固。此外,清代医疗市场中内外科医家竞争的局面,诊疗过程中病家的广泛参与,以及清代医学重心的南移都对清代医学的学术化产生影响。作者认为,清代外科尽管未能实现较大的突破,但较之前代其并未退步,而是在理论和诊疗方法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外科本于内,治外必从内治等都不失为可贵的见解。当然,在这一趋势下,一些医家可能对外治法尤其是刀针有所忽视,而产生某些弊端。

郭强[9](2012)在《1949年以前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岭南土地卑湿、气候炎热,湿热易熏蒸,人多易患喉疾眼病。历史上岭南地区有很多五官科名家,对喉病、眼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形诸文字,有的写成专着,有的收录在岭南综合性医着、方书、本草、医案着作中,有的发表在中医期刊上。此外,一些喉科和眼科的名着也曾在岭南刊刻出版。对本地医家产生深刻影响。总之,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是相当丰富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些文献分布比较零散,不利于研究。本论文旨在对岭南现存的喉科眼科文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挖掘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源流,总结岭南医家喉科眼科方面的诊治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在国内喉科眼科学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影响。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全面搜集整理岭南中医喉科眼科专着,辑录出岭南综合医着、方书、医案、本草着作中的喉科眼科文献,收集民国广东中医期刊中的喉科眼科论文,进而运用版本学、目录学和比较研究等方法考证喉科眼科专着的作者、版本和学术源流,总结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岭南喉科眼科医家诊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岭南喉科眼科发展的历史。三、研究内容和结果论文具体分为六个章节进行撰写:第一章分萌芽、发展、兴盛和嬗变四个时期,分别概述我国古代中医喉科学和眼科学的发展史,以此为背景,研究岭南喉科眼科学的发展及在国内的影响和地位。第二章主要研究现存岭南中医喉科专着和教材。专着有4种,为《喉舌备要》、《喉证指南》、《喉证图说》和《喉症全书》,分别介绍其主要内容,考证版本和学术源流,总结其学术思想。经研究发现:《喉舌备要》不同版本的内容差异较大,书中摘录了《景岳全书》和《喉科指掌》等书的部分内容,对喉病的命名参考了郑梅涧的《重楼玉钥》一书,该书重视喉痹辨证,善用甘桔汤、玉龙散。《喉证指南》的作者为余泽春,周兆璋将其与《时疫白喉证论》合刻出版,该书主张喉病慎用表药,总宜宣肺。《喉证图说》主张治喉宜降品以杀其势,忌疏散苦寒,勿食生冷慎用针火。《喉症全书》由中西医喉科书汇编而成,重视白喉病的治疗。喉科教材有古昭典、邬宝杰、钟锦涛、李藻云主编的4种,亦分别介绍其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第三章主要研究现存岭南中医眼科专着和教材。专着有清代黄岩的《眼科纂要》、颜尔梧的《眼科约编》、邓雄勋的《眼科启明》、黄惠然的《黄乔岳眼科全集》、民国时期黄荔洲出版的《救目慈航》,教材有梁翰芬编写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经研究发现:《眼科纂要》将主要内容撮为歌括,学术上首重经络辨证,治法上主张补水泻火,清热除湿,自创方剂较多,疗效显着。《眼科约编》提倡五轮定经,主张虚证从肾,实证从肝。《眼科启明》大部分内容源自《银海精微》。《黄乔岳眼科全集》认为新症多属火,对翳膜的诊断有独到见解。《救目慈航》将喉疾受病脏腑多归之心、肝、肾。梁翰芬的《眼科学讲义》“废五轮八廓,倡脏腑络病”,以“目之为体,应乎五脏”解释眼部的生理病理。第四章研究曾在岭南刊刻出版喉科和眼科的名着,包括《咽喉脉证通论》、《咽喉秘集》、《喉症全科紫珍集》、《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时疫白喉捷要》、《审视瑶函》、《程松崖眼科》和《异授眼科》等,考证版本,探究他们对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学术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岭南历代综合性医着、妇科、儿科、本草、针灸、中西汇通等医着中的喉科眼科医论、病症治法、验方、治疗喉病眼病的药物等内容,研究民国时期广东的中医期刊上刊发的喉科眼科论文。基于以上内容,勾勒出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发展史的基本轮廓。第六章总结民国时期广州喉科名医古绍尧、钟锦涛、王俊民、李藻云、杨志仁等人的治喉经验。四、研究结论(一)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学术源远流长,后期发展多元。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岭南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着作,该书总结了晋以前国内的医学成就,岭南喉科眼科学术也自此开始发展。唐代一些流寓岭南的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一些喉科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如郑景岫的《南中四时摄生论》、刘禹锡的《传信方》。宋代南海陈昭遇参与主编的《太平圣惠方》,其中喉科眼科方剂达3卷之多;刘防的《幼幼新书》中喉科眼科的内容约有2卷,并且出现了“青盲”、“雀目”、“喉痹”、“缠喉风”等专业学术名词,说明此时岭南地区喉科眼科已独立分科,学术体系已经成形。清代是岭南喉科眼科学高速发展时期,其学术传承呈现多元化发展。随着地方刻书业的发展,历代着名医家的着作得以在广东广泛流传,对喉科眼科影响较大者为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后世甚至民国时期岭南的一些喉科眼科医家都宗其学说。此外,岭南医家还取法于《证治准绳》、《喉科指掌》、《时疫白喉捷要》、《白喉治法忌表抉微》、《银海精微》等着作。就整体而言,清代岭南喉科眼科着作在理论方面有所发挥的不多,而多注重临证实用。独创内容较多的为清代黄岩的《眼科纂要》,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学术价值较高。(二)岭南医家对喉科眼科的理论和治疗用药有独特的见解。在喉科眼科理论方面,何梦瑶、黄岩等认为任何一经得病均可以使喉部致病。任赞、何梦瑶、周兆璋等认为岭南气候炎热,咽喉之病皆属火证、热证,杨志仁认为南方人所患喉病,以热证与阴虚者较多。黄岩治喉虚实辨证,认为虚实二者,无地不有,无症不有,当分何脏何腑、在气在血。钟锦涛认为乳蛾、喉闭、缠喉等症皆为痹类。治疗喉痹,岭南医家大多尊张仲景之“甘桔汤”。郭元峰自创有一套“察目”诊断疾病病因、预后的方法,程康圃积累了一些小儿眼目看证经验。历代岭南医家创制了不少治疗喉病眼病的验方,如黄岩自制的除湿汤、新制柴连汤、消翳汤、泻肺饮等皆为眼科着名方剂,配伍严谨,疗效确凿,见收于《中医眼科学》各版教材。古绍尧的“指甲散”、王俊民的“喉科解毒汤”、杨志仁的“疏风清热汤”都是闻名于广东的秘方。用药方面,岭南医家善用本地药物。如《救目慈航》的作者常用岭南本土药物消山虎、刺仔花、龙眼叶、芙蓉叶等,古绍尧、王俊民治疗喉病常用咸竹蜂,陈定泰善于使用蜘蛛、酸梅、蠄螃、蜗牛等常见之物。(三)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教育专业化较早。岭南是西医传入中国的窗口,医学传教士在这里建立了现代医院、西医学校,开设解剖、西医眼科等课程。受西式教育以及近代文化思潮、时局政治的影响,岭南的一些中医界人士开始积极筹划建立中医院校,以获得中医生存空间及中医教育的话语地位,早期创办有医学求益社、医学卫生社、中医教员养成所、广东医学实习馆等机构,这在当时国内属于首创。然而这些机构所开设的课程较为零散,中医系统教育的真正建立,始自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广东光汉中医学校。这两所学校开设有专门的喉科和眼科学课程,编写了专门的教材,据笔者所查,喉科讲义有3种共5个版本,而梁翰芬编的《眼科讲义》,两个学校均使用。这些讲义是国内同类讲义中编写较早的,足见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教育专业化较早。(四)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学在近代中国具有领先地位。近代,广东作为全国开风气之先的门户,中西医汇通最早发生在这里。陈定泰的《医谈传真》中所收录的解剖图谱,最早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医学意义的咽喉、眼睛的解剖位置;陈珍阁不但吸取了西医的学术精华,而且还对中医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首次提出古传之五轮八廓学说为谬论的观点;朱沛文则通过引用《内经》、《难经》、《总录》、《类经》以及洋医对咽喉、眼部器官的解剖学解释,并结合解剖图谱的对照,去让世人自行判断孰是孰非。这些在中医近代史上都是相当有创见的举动。民国期间,广东较早建立了中医学校,开展中医喉科眼科学教育,在国内率先编写了中医喉科、眼科学教材,而且有多种版本,一举奠定了广东中医喉科眼科学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因此,建国后的全国第一版中医喉科、眼科学教材的编写花落广东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涛,刘全让[10](2011)在《浅谈胆囊息肉样病变治疗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由胆囊壁向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积证"之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肝喜条达,职司疏泄,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若肝失疏泄,胆失通降,中清之腑浊而不清,胆汁排泄失畅,郁积胆腑,久而化瘀,痰瘀互结,脉络滞塞而发生本病。其病因多与情志郁结、饮食所伤、体质肥胖、肝胆宿疾等有关。导师刘全让在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通络、利胆消积、酸涩消息法治疗胆囊息肉,

二、王不留行善治内塞诸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不留行善治内塞诸疾(论文提纲范文)

(1)“象”思维在尿酸盐结石防治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象”思维指导下的“四子代茶饮”
3“四子代茶饮”的方药分析
    3.1 莱菔子
    3.2荔枝核
    3.3 王不留行
    3.4 苏子
4“四子代茶饮”的临床意义
5 典型病例

(2)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3)中医药辨治在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
        1.1 泌尿系结石的病因病机
        1.2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
    2.西医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
        2.1 病因
        2.2 诊断
        2.3 治疗
    3.体外冲击波碎石
        3.1 体外冲击波碎石的疗效研究
        3.2 体外冲击波与肾损伤的研究
        3.3 肾损伤的相关实验室指标
    4.中医药在泌尿系结石ESWL中的应用研究
        4.1 ESWL术后中医病机变化
        4.2 中医药排石疗法对ESWL的影响研究
        4.3 中医药溶石疗法对ESWL术成功率的影响研究
        4.4 中医药辨治防治ESWL术肾损伤的研究
        4.5 中医药对ESWL术后防复发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二)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药辨治溶石与溶石机制
    2.中医药辨治排石与排石机制
    3.中医药辨治防肾损伤与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乳房肿块评分
        3.1.2 乳房疼痛评分
        3.1.3 伴随症状评分
    3.2 疗效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4 讨论

(5)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2.1 以气滞为主
    2.2 以血瘀为主
    2.3 以湿邪为主
    2.4 以痰结为主
    2.5 以浊毒为主
3 小结

(6)“管氏肾病五联疗法”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来源及分组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5. 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2. 总体疗效分析
    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 中医症状总体积分比较
    5. 中医主要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6. 两组血肌酐(Scr)比较
    7. 两组尿素氮(BUN)比较
    8. 两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较
    9. 两组红细胞(RBC)比较
    10. 两组血红蛋白(Hb)比较
    11. 两组治疗后SAS及SDS量表分析
    12. 两组治疗后SCL-90 量表分析
    13.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3. 管氏肾病五联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依据及原则
    4.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从瘀论治胆囊息肉样变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病理研究
2中医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4结语

(8)刀针、膏贴与汤药:清代的外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与传统外科的基本状貌
    第一节 外科的历史
        一、宋以前的外科
        二、宋以后的外科
    第二节 中医对外科疾病的基本认识
        一、中医对于外科疾病的认识
        二、外科的身体观
    第三节 外科诊疗的基本方法
        一、外科诊疗的基本演变
        二、外科诊疗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儒医”与外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一、儒医与宋以来医学的转向
        二、外科地位的历史变化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外科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清代外科的理论演变
        一、外科本诸内——全体证治观念
        二、辨证论治的深化
        三、温病学说的引入
    第二节 清代外科诊疗方式的演变
        一、外科诊断方法之演变
        二、刀针、膏贴与汤液之辩——外科治疗方式之变
    第三节 清代外科的民间传统
        一、民间外科知识
        二、民间医者的外证诊疗特色
        三、祝由:外科诊疗旳边缘传统
    小结
第三章 传授与文本:清代外科知识的传承
    第一节 清代的外科书籍
        一、清代的外科书籍
        二、外科专书的书写者
        三、外科医书的刊刻、流传
    第二节 清代外科医家的习医之道
        一、从来外科必须传授
        二、文本地位的提升
        三、外科医家的内科素养
    第三节 外科知识的异授、秘传与公开
        一、异授与秘传
        二、医书及秘方的公开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外科医者形象与外科诊疗场景
    第一节 清代外科医者的形象
        一、医家眼中的外科医者
        二、文人眼中的外科医家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外科诊疗
        一、病家的权力与外科诊疗
        二、内外科间的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外科诊疗中的身体与性别
        一、外科诊疗的私密性
        二、当男性医者遭遇女性身体
    小结
结语
    一、清代外科的演变
    二、清代外科演变的动力
    三、清代外科学术化的评价与反思
    四、从外科看中国医学史
    五、余绪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1949年以前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我国中医喉科眼科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中医喉科学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
        二、发展时期
        三、兴盛与嬗变时期
    第二节 我国中医眼科学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
        二、发展时期
        三、兴盛时期
        四、嬗变时期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岭南中医喉科专着研究
    第一节 《喉舌备要》
        一、《喉舌备要》的主要内容
        二、《喉舌备要》的主要版本
        三、《喉舌备要》的学术源流
        四、《喉舌备要》的学术思想
    第二节 《喉证指南》
        一、《喉证指南》作者及版本考辨
        二、《喉证指南》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喉证图说》
        一、《喉证图说》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喉证图说》的学术思想
    第四节 《喉症全书》
        一、《喉症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喉症全书》的学术思想
    第五节 散佚的岭南中医喉科专着
        一、《南北喉证辨异》和《喉科大全订正》
        二、《喉科施治图》
    第六节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喉科讲义》
        一、《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喉科学讲义》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喉科学讲义》的学术思想
    第七节 《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邬宝杰)
        一、《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邬宝杰)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邬宝杰)的学术思想
    第八节 《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钟锦涛)
        一、《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钟锦涛)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钟锦涛)的学术思想
    第九节 《私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耳鼻喉科学》
        一、《私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耳鼻喉科学》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私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耳鼻喉科学》的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岭南中医眼科专着研究
    第一节 《眼科纂要》
        一、《眼科纂要》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眼科纂要》的学术思想
    第二节 《眼科约编》
        一、《眼科约编》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眼科约编》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眼科启明》
        一、《眼科启明》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眼科启明》的学术源流
        三、《眼科启明》的学术思想
    第四节 《黄乔岳眼科全集》
        一、《黄乔岳眼科全集》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黄乔岳眼科全集》的学术思想
    第五节 《救目慈航》
        一、《救目慈航》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救目慈航》的学术思想
    第六节 散佚的岭南中医眼科专着
        一、《眼科备览》
        二、《眼科摘要》
    第七节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讲义》
        一、《眼科讲义》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眼科讲义》的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岭南出版的外地喉科眼科专着研究
    第一节 岭南出版的外地喉科专着研究
        一、《咽喉脉证通论》
        二、《咽喉秘集》
        三、《喉症全科紫珍集》
        四、《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五、《时疫白喉捷要》
    第二节 岭南出版的外地眼科专着研究
        一、《审视瑶函》
        二、《(古歙槐塘)程松崖眼科》
        三、《异授眼科》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岭南医着和中医期刊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第一节 晋唐时期岭南医着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岭南医着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第三节 明清时期岭南医着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第四节 民国时期广东中医期刊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广州喉科名医治喉经验研究
    第一节 古绍尧治喉经验
        一、喉证总方清咽散
        二、喉风症多用清咽利膈汤
        三、外用吹药冰硼散、珍珠捷妙散、辛乌散
        四、方多出名家,但不泥古
    第二节 钟锦涛治喉经验
    第三节 王俊民治喉经验
        一、外感喉肿痛
        二、治热毒喉痈
        三、乳蛾
        四、重舌
        五、虚寒喉痹
        六、梅核气
        七、喉癣、喉痧、喉风
        八、声嘶
    第四节 李藻云治喉经验
        一、各种喉病辨证治法精详
        二、自制多种秘方
        三、采用民间验方
        四、方药多出自名着
    第五节 杨志仁治喉经验
        一、外感风热
        二、外感风寒
        三、燥邪犯肺
        四、肺火
        五、气滞痰瘀
        六、阴虚
        七、气虚
    附录:部分喉科医家简介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眼科启明》整理本
附录2:岭南中医喉科眼科专着序跋汇编
附录3: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王不留行善治内塞诸疾(论文参考文献)

  • [1]“象”思维在尿酸盐结石防治中的运用[J]. 沈琳,魏丹霞,廖娟,任亢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9)
  • [2]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医药辨治在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邓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J]. 韦玲,吕计宝. 上海针灸杂志, 2018(09)
  • [5]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研究概述[J]. 杨倩,杜朋丽,赵丹阳,谷诺诺,张娜. 河南中医, 2017(04)
  • [6]“管氏肾病五联疗法”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D]. 段必双. 云南中医学院, 2017(10)
  • [7]从瘀论治胆囊息肉样变研究概况[J]. 杨倩,杜姚,郭子敬,邱贝,张娜. 湖南中医杂志, 2015(10)
  • [8]刀针、膏贴与汤药:清代的外科[D]. 王雨蒙. 南开大学, 2013(05)
  • [9]1949年以前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整理研究[D]. 郭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浅谈胆囊息肉样病变治疗经验[J]. 李涛,刘全让. 广西中医药, 2011(02)

标签:;  ;  ;  ;  ;  

王不留在内攻中行善治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