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教学集成系统的设想

建立高校教学集成系统的设想

一、建立高校教学积件系统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司玉杰,时振涛,张仕林,刘梦洁[1](2020)在《基于积件课件的辅助教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虽然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但是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知识的表达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固化作用,学生难以对知识点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一般。针对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课件存在的弊端,结合积木课件的思想,设计一个基于积件课件的辅助教学系统。该系统提出课件积件化设计,教师以知识点为单元,设计可重组、可积、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的积木课件。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组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效果。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件开发的难度,减少了软件设计的工作量,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学科内教学资源的共享。

林坤[2](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李梁[3](2017)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本身是和现代教育理论一起,直接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教育实践日渐突出地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育教学呈现出日益融合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降临,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全国各高校在思政课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建设上,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相对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缺乏深入探索,尤其是结合具体实施环节的理论研究。本文力图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探索,以期为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探索新路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应用上,效果很有限。只有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采取应用驱动策略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逻辑架构,强调的是以问题逻辑的方式,构建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突出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研发和广泛共享,通过建造数据挖掘技术支持的数据集成中心系统,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师生交互型教学模式,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其中,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构,突出“问题抓人、解答到位、释疑解惑”,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研发积件式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程。建造数据集成中心系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支撑;构建师生交互型教学模式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策略和方法;基于连接式模式的思政课专兼职融合的教学团队着重探索信息时代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必不可少的资源配置和师资保障机制。因此,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及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的日渐深入,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现实的困惑也渐渐显露出来,如信息技术仅仅被用作是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了其认知工具、智力工具的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有工具理性,更有价值理性,只是它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工具理性而言。文力图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诸如“微课”、“慕课”涌现出来,带来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的融合方式,给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微课”介入教学活动,使思政课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慕课”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教学相融合的产物,“慕课”通过教学技术的“逆序创新”,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并对思政课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和洞察视角。教育是人类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目的的活动。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一种选择与适应的结果。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多媒体课件、“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要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混合式教学方法有效解决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让思政课成为当代大学生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课程。

张东红,石林平,郭亨珍[4](2014)在《积件理论视阈下“学前卫生学”教学积件库的构建策略刍议》文中提出教学积件库为高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提供知识信息素材的支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促进CAI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前卫生学"教学积件库的构建以积件理论为支撑,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确立实用可行的建设方向和目标,采用合理适宜构建组织模式,合理分解知识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资源以及建立快捷方便的检索方法。

何亮[5](2013)在《CAI积件促进公体软式排球技术教学的研究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代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促使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形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变传统课堂的枯躁乏味为生动活泼,变抽象为形象,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CAI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原有的传统教学基础上使教学更加多元化,增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CAI课件有其局限性,相比之下CAI积件更加符合教学要求。积件思想和技术继承了精品课件辅助的强大教学功能,摒弃了诸多弊端,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适用面宽。有高度的灵活性、重组性,以知识点为分离线索,不受教材体系、版本限制。内容可以不断更新和扩充,是对CAI多媒体课件的继承和发展。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提出了让奥运与全民健身同行的目标,需要我们推出有利于大众健身的好形式、好项目。经过诸多科研人员与学者的比较分析,软式排球是排球类项目中以及球类项目中具有普及性优势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有健身,也有培养学习排球兴趣的作用,对大众的适应性优势更加明显。通过分析得知积件无论是相比于传统教学还是第一代CAI(课件)教学,都更具优越性,在软式排球运动项目基础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使初学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技术表象。本文尝试将CAI多媒体积件引入到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技术教学中,并制作了太原理工大学软式排球技术教学CAI多媒体积件,探索性地制作了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技术中的准备姿势、移动步伐、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技术动作的积件,为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积件库起了奠基石的作用。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徐莹[6](2013)在《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文中提出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提出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的发展,信息技术正从教学手段、方法上的运用发展为在课程设计、课程资源管理上的运用。目前,课件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学科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积件是针对课件的封闭性、模式化、固定性等局限性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在技术上还远未达到其预想的要求,从而陷入困境。本课题试图从新的角度进行探索,从积件技术中提取可积性、开放性思想,并以此作为方法指导,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改进的具体技术方案为设计课件“内接资源包”,在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的管理、调用方面实现可积性和开放性,从而使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一定程度的“以不变应万变”.本文从积件技术中提取积件思想,在积件思想视角下分析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学科特点进行“内接资源包”设计的课例研究。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一部分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通过积件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分析积件的提出、发展,了解他人的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积件技术中提取合理思想,改进课件不足的新出路。第二部分对积件技术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具体分析,介绍积件技术的缘起(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目的以及目前积件技术的困境及出路主张,并通过分析积件技术研究中积件思想的来源、理论依据和特点,论述积件技术研究中的积件思想与从积件技术中提取的积件思想的联系和区别,对从积件技术中提取积件思想的可能性进行探讨。第三部分从积件技术中提取可积性、开放性思想,并从唯物辩证法、系统科学和建构主义相关理论中得到启发,以其为理论依据探寻积件思想改进课件的具体方法,在积件思想的视角下分析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提出设计课件“内接资源包”的技术方案,实现可积性与开放性思想,介绍“内接资源包”的相关涵义,分析“内接资源包”的可积性、开放性特点,并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对课件“内接资源包”进行技术设计的探讨。第五部分在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在可积性、开放性思想的指导下,以高一思想政治课“经济与生活”第一课“消费及其类型”为例,制作带有“内接资源包”的课件实例,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最后对论文的成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未来展望。本研究的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并为今后的研究进行前瞻性思考。

单智慧[7](2012)在《体育专项技能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第三套大众健美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被越来越多的用到了体育技术课的教学中,其可利用图像、音视频对各个动作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精确的展示与讲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传统的CAI课件灵活性差,很难进行重组改造以适应实际的教学情境。为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开发,本研究将“积件”的思想引入到CAI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针对体育专业技能的共同点及实际需要,以积件式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创建体育专业技能的积件组合平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该平台组合教学信息和教学策略,形成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本平台的建设,能够使体育专业技能课件的制作更实用、方便、快捷。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使用Authorware7.02制作各类体育专业技能通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平台共分为四大部分内容:课前导言、精彩视频欣赏、动作讲解、相关乐曲;第二部分,以第三套大众健美操为例,紧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审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SnagIt、Word2007、PhotoshopCS4、超级转霸9、PremiereCS4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收集和整理素材,制作CAI课件;第三部分是在课件开发完成后,以第三套大众健美操(五级)为例,选取山东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艺术系健美操专选班36人为实验对象,实施教学实验。本研究的实施得出如下结论:(1)运用多种计算机软件组建起的积件平台能够实现与体育专项技能有效结合;(2)本研究开发的积件组合平台有助于快捷地制作体育专业技能教学课件;(3)利用开发出的体育专业技能积件组合平台制成的健美操课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技能。

扶健华[8](2012)在《论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的构建》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定向越野教学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国内定向越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论证了积件系统适用于定向越野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体现出高度的双向适应性。

卢静[9](2011)在《高校教学资源库动态管理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管理原则中有一条是知识管理的无限性,即新知识的产生使知识管理不可能停止,而传统的资源库的思路是存放已开发的素材、课件、网上课程教案、文章等资源。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教育资源建设,应建立动态、有生命力的知识流动系块来实现知识的永续性。以动态管理理念实现资源从静态积累为主到动态积累为主的转变,能够促进资源的创新,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延续与再生。

赵江[10](2011)在《小学数学积件资源与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现代化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众多的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利用课件来实现,但是有研究认为课件的固定性、封闭性不利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课件成型后难于修改。由于教学对象、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可变因素,使得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可变的过程,这直接限制课件的迁移性,而积件以其基元性、可积性、开放性适应了灵活多变的实际教学需要。本文将积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时间开发课件、课堂教学轻亲历知识形成过程、教学软件利用得少、教师受课件限制不能即时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对开发出的积件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教师能像搭积木一样制作积件式课件,从而降低课件制作的难度、减少课件的开发时间,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积件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性。本研究首先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以积件相关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并开发小学数学积件资源与积件组合平台,最后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对教学效果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积极性。本研究旨在探索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积件的概念与优势、积件库与积件平台的建设现状,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进行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以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方向与位置》知识为例,进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从中选择适合积件来表现的知识点。并利用PhotoShop、Flash、Auditon等软件进行积件资源的开发。第三章进行积件组合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对平台的界面与功能进行设计,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工具,充分利用ActiveX控件使开发的平台支持更多类型的文件格式,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在积件组合平台中包括了几个辅助工具。第四章把开发出的小学数学积件资源与积件组合平台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对教学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指出积件在辅助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总结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建立高校教学积件系统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高校教学积件系统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积件课件的辅助教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分析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结构
    2.2 数据库设计
    2.3 系统设计思想
        2.3.1 查询功能
        2.3.2 积件课件的管理
        2.3.3 积件引用组合
3 系统测试
4 结束语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核心概念
        (一)苗族文化
        (二)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一)苗族文化课程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四、文献综合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一、样本学校深描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一)技术标准
        (二)元数据规范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一)课程导航作用
        (二)课程导航内容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五)智慧教学模式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教学的技术逻辑
    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一、信息技术的本质及其功能
        二、关于技术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第三节 教育的属性及其技术逻辑
        一、教育质的规定性与教育的技术属性
        二、教育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相伴相生
        三、教育的需求与技术的“适者生存”
    第三节 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二、信息技术推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历史演进和逻辑内涵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影响的“起步”阶段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的“应用”阶段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逐步融合的“整合”阶段
        四、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阶段
    第二节 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历史与现实
        一、近代信息技术辅助思政课教学阶段
        二、计算机课件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阶段
        三、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探索阶段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进程的分析与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二、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逻辑内涵
        一、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逻辑构架
        二、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逻辑依据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资源建设
    第一节 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构
        一、教材的特点与教材的体系逻辑
        二、问题的结构与教学的问题逻辑
        三、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 研发基于积件思想的思政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一、教育信息资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积件思想与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
    第三节 思政课积件式优质资源的研发程序和应用模式
        一、思政课积件式优质教学资源的研发程序
        二、思政课积件式数字化教学软件系统的应用模式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数据集成和模式建构
    第一节 建造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思政课数据集成中心系统
        一、数据挖掘理论与思政课数据集成中心系统的建造逻辑
        二、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与思政课数据集成中心系统的技术路径
        三、数据挖掘的步骤与思政课数据集成中心系统的运行模式
    第二节 构建基于数据集成中心系统的师生交互型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政课师生交互型教学模式的逻辑基础
        二、思政课师生交互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思政课师生交互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实例
    第三节 创设基于连接式模式的专兼职融合的教学团队
        一、网络环境下思政课“融合式连接团队”创设的基础
        二、网络环境下思政课“融合式连接团队”的基本内容
        三、网络环境下创设思政课“融合式连接团队”的价值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与展望
    第一节 关于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一、思政课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课件边界的混淆
        二、向技术学习与用技术学习两种技术观的冲突
        三、教学目标体系中内容、方法和技术的融合观
    第二节 “微课”: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微课”作为思政课教学系统和结构优化的教育资源
        二、“微课”作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信息源和影响源
        三、“微课”作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的技术路径
        四、思政课“微课”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第三节 “慕课”: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化
        一、教学理念 :“以教师为中心”抑或“以学生为中心”?
        二、“慕课”:思政课教学改革“逆序创新”的教育模式
        三、“慕课”是师资资源配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思政课“慕课”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总结及其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4)积件理论视阈下“学前卫生学”教学积件库的构建策略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前卫生学”教学积件库的理解与定位
    (一) 多样性
    (二) 灵活性
    (三) 全面性
    (四) 拓展性
二、“学前卫生学”教学积件库构建的初步探索
三、“学前卫生学”教学积件库构建的策略
    (一) 确立实用可行的开发方向和目标
    (二) 采用合理适宜的构建组织模式
    (三) 合理分解知识点
    (四)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资源
    (五) 建立快捷方便的检索方法

(5)CAI积件促进公体软式排球技术教学的研究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CAI多媒体课件
        1.2.2 CAI多媒体积件
        1.2.3 CAI多媒体课件与积件的关系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CAI国内外研究动态
        2.1.1 CAI在国内的发展
        2.1.2 CAI在国外的发展
    2.2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综述
    2.3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排球教学中的综述
    2.4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公体软式排球教学中的相关综述
    2.5 积件在体育教学中相对于课件的优越性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调查问卷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数据统计分析法
        3.2.6 软件编制法
第四章 软式排球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对比分析以及CAI多媒体积件教学的优势
    4.1 软式排球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对比分析
        4.1.1 软式排球传统教学方式
        4.1.2 软式排球多媒体教学方式
        4.1.3 CAI多媒体辅助软式排球教学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更具优势
    4.2 CAI多媒体积件的优势
第五章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技术教学CAI积件需求分析
    5.1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教师对多媒体CAI课件的了解程度
    5.2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教师对多媒体CAI积件的了解程度
    5.3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积件的倾向性
    5.4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倾向性
    5.5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教师对于积件制作平台的侧重选择
    5.6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CAI辅助技术对软式排球理论课、实践课的影响
    5.7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技术教学侧重使用的教学方法
    5.8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教师对CAI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和技术的了解程度
    5.9 太原理工大学软式排球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情况
    5.10 小结
第六章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技术教学CAI多媒体积件制作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1 理论上的可行性
    6.2 技术上的可行性
    6.3 经济上的可行性
    6.4 设备上的可行性
第七章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技术教学CAI多媒体积件制作的研究
    7.1 太原理工大学软式排球教学CAI多媒体积件的制作思路
    7.2 太原理工大学软式排球技术教学CAI多媒体积件的制作过程
        7.2.1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准备姿势、移动技术CAI多媒体积件制作
        7.2.2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发球技术的CAI多媒体积件制作
        7.2.3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垫球技术的CAI多媒体积件制作
        7.2.4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传球技术的CAI多媒体积件制作
        7.2.5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扣球技术的CAI多媒体积件制作
        7.2.6 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拦网技术的CAI多媒体积件制作
        7.2.7 运用FLASH积件系统制作太原理工大学公体软式排球技术FLASH积件
    7.3 软式排球技术教学CAI多媒体积件的评价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研究缘起
    (二) 积件的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积件技术的相关研究分析
    (一) 积件的提出背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二) 积件技术的提出、目的及困境出路
    (三) 从积件技术中提取积件思想的可能性探讨
二、可积性、开放性思想及其对课件问题的审视
    (一) 从积件技术中提取“可积性”思想
    (二) 从积件技术中提取的“开放性”思想
    (三) 可积性、开放性思想的相关理论依据
    (四) 积件思想视角下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的主要问题
三、基于积件思想的课件“内接资源包”设计
    (一) “内接资源包”的涵义
    (二) 课件“内接资源包”的特点
    (三) 制作课件“内接资源包”的具体方法
四、运用积件思想创建高中思想政治课件“内接资源包”的教学探讨
    (一) 教学案例分析研究
    (二) 《消费及其类型》“内接资源包”的开发与准备
    (三) 《消费及其类型》“内接资源包”的可积性设计
    (四) 《消费及其类型》“内接资源包”的开放性设计
    (五) 《消费及其类型》教学设计
五、结语与展望
    (一) 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二) 后续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体育专项技能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第三套大众健美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教学中积件研究开发的综述
        1.2.2 体育教学中CAI课件研制与应用的综述
        1.2.3 健身操教学中CAI课件研制与应用的综述
    1.3 相关理论介绍
        1.3.1 CAI、积件与课件的概念界定
        1.3.2 积件与课件的关系
        1.3.3 积件平台的特点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课件编制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体育专项技能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
    3.1 积件组合平台的框架结构设计
        3.1.1 课前导言
        3.1.2 精彩视频欣赏
        3.1.3 分节讲解
        3.1.4 相关乐曲
    3.2 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
        3.2.1 初始化界面设计
        3.2.2 子界面的设计
        3.2.3 积件平台的框架制作
4 依据积件组合平台研制第三套大众健美操CAI课件
    4.1 CAI课件设计的理论原则
    4.2 第三套大众健美操CAI课件开发流程
    4.3 脚本的撰写
    4.4 素材的准备
        4.4.1 文本
        4.4.2 图像
        4.4.3 音频
        4.4.4 视频
    4.5 内容的填充
        4.5.1 课件封面设计
        4.5.2 课前导言
        4.5.3 第三套大众健美操精彩欣赏
        4.5.4 第三套大众健美操分节讲解
        4.5.5 相关乐曲
    4.6 调试与打包
5 在教学中运用及效果的研究
    5.1 教学实验的设计
        5.1.1 实验对象和实验地点
        5.1.2 实验的内容
        5.1.3 课时安排
    5.2 教学实验的控制
        5.2.1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差异性检验
        5.2.2 实验的控制
    5.3 实验的实施
        5.3.1 教学进度的安排
        5.3.2 课堂结构的安排
        5.3.3 教学测试
    5.4 实验结果的分析
        5.4.1 使用“态度量表”分析学生的态度和意见
        5.4.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5.4.3 讨论
        5.4.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 结论
    6.1 运用SnagIt、Word2007、PhotoshopCS4、超级转霸9、PremiereCS4等多种计算机软件组建起的积件平台能够实现与体育专项技能的有效结合
    6.2 体育专业技能积件组合平台有助于快捷地制作体育专业技能教学课件
    6.3 利用制成的体育专业技能积件组合平台制成的健美操课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技能
7 建议
    7.1 积件的开发要有标准性、通用性与有组织性
    7.2 应进一步加强体育专项技能积件组合平台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论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 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 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的构建
    3.1 定向越野教学资源适用积件系统
    3.2 定向越野教学场地条件的制约有利于积件系统功能的发挥
    3.3 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的教学素材广泛, 可解决外场教学时数不足的矛盾
    3.4 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为定向教学远程教育提供便利
4. 结论
    4.1 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的构建。
    4.2 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卓越的效能不仅能满足定向越野
    4.3 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的开发,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9)高校教学资源库动态管理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态管理是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理性诉求
二、运用积件技术实现资源可扩展性
    1. 设计积件形式资源,便于知识扩展永续
    2. 开发积件组装平台,拓展知识构建空间
三、建立多重知识通道实现知识的永续性
四、建立反馈平台,动态管理资源
五、结束语

(10)小学数学积件资源与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积件与积件平台概述
        1.1.2 积件及积件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1.1.3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2 本文的研究目的
        1.2.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学数学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2.1 积件资源设计原则
    2.2 积件资源设计开发过程
        2.2.1 教学对象分析
        2.2.2 从教学内容中分解出积件
        2.2.3 积件资源的归类
    2.3 小学数学积件资源开发案例
        2.3.1 一般积件的开发
        2.3.2 图片积件的开发
        2.3.3 动画类积件的开发
        2.3.4 音频类积件的开发
第3章 积件组合平台的的设计与开发
    3.1 积件组合平台的设计
        3.1.1 平台的界面设计
        3.1.2 平台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
    3.2 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
        3.2.1 开发工具的选取
        3.2.2 界面的实现
        3.2.3 平台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3.2.4 课堂辅助工具
第4章 积件组合平台与小学数学积件资源的教学应用与评价
    4.1 将平台应用于教学实践
        4.1.1 应用于教学前的准备
        4.1.2 教学案例研究
        4.1.3 教学应用评价和效果分析
        4.1.4 积件辅助教学时应处理好的问题
    4.2 总结与反思
        4.2.1 研究总结
        4.2.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4.3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建立高校教学积件系统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积件课件的辅助教学系统设计[J]. 司玉杰,时振涛,张仕林,刘梦洁. 科技与创新, 2020(21)
  •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D]. 李梁. 上海大学, 2017(02)
  • [4]积件理论视阈下“学前卫生学”教学积件库的构建策略刍议[J]. 张东红,石林平,郭亨珍.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03)
  • [5]CAI积件促进公体软式排球技术教学的研究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D]. 何亮.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3)
  • [6]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D]. 徐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7]体育专项技能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第三套大众健美操为例[D]. 单智慧. 山东体育学院, 2012(06)
  • [8]论定向越野教学积件系统的构建[J]. 扶健华. 体育师友, 2012(01)
  • [9]高校教学资源库动态管理的策略研究[J]. 卢静.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15)
  • [10]小学数学积件资源与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D]. 赵江.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建立高校教学集成系统的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