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工作如何落实国家储量分类新标准及相关政策

矿山地质工作如何落实国家储量分类新标准及相关政策

一、矿山地质工作如何贯彻国家新储量分类标准及相关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武建[1](2020)在《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所需的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矿产资源的供给,直接影响着所在地乃至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中央和地方的越发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随之也被列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此外,随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2018年《江西省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等文件的颁布,矿业权出让管理制度改革不断走向深处,在对促进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打造绿色矿山提出了要求。另外,伴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推进,一大批资格资质被取消,也给矿产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形势下宜春市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分析该区域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实际,进而查找在矿产资源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矿政开发管理实际从出让转让环节、审批环节、批后监管环节以及当前的重点工作绿色矿山建设等角度,就完善矿业权市场建设、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批后监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基层矿政管理工作人员对当前矿产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矿政管理政策了解,提升矿政管理理念,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确保当地的矿政管理政策符合矿业发展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确保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不误。

郑盛哲[2](2020)在《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华蓥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产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市内有5个主要的大型矿区,高顶山矿区作为其中之一,有近60年的开采历史。大规模开采导致地质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森林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地质灾害发育,水土污染,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等大量地质环境问题。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对高顶山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后续的矿区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在对高顶山矿区相关地质资料的收集及地质环境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区的地质环境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于Arc GIS平台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矿山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以地质灾害为主,还存在矿山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区内发育地质灾害22处,其中危岩15处,不稳定斜坡灾害3处,泥石流4处。生态破坏主要为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损毁与压占,其中地貌景观破坏面积较广,主要为矿山开采形成的开采光壁及工业广场,破坏严重。土地压占与损毁总面积为369.43亩,以工业广场及矿渣堆积体为主,大范围的破坏林地。环境污染情况中土地资源污染程度较轻,且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水污染程扩散式的污染,其污染程度较轻,但为了保证用水安全,仍需重视。(2)根据矿区内环境地质问题情况及恢复治理研究需要,将高顶山矿区划分为8个分区。其中地质灾害问题主要集中在Ⅱ区、Ⅳ区、Ⅴ区、Ⅶ区及Ⅷ区,生态破坏各区严重程度不一,以Ⅳ区和Ⅶ最为严重,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3处堆渣体所在的Ⅶ区和Ⅷ区,其他区域影响较轻。(3)根据评价因子的建立原则、结合高顶山矿区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山开采情况,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开采程度、危岩灾害、不稳定斜坡灾害、矿渣泥石流灾害、地貌景观破坏、土地压占与损毁、水污染程度9个因素作为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后,再通过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最终权重。(4)基于Arc GIS平台,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矢量化处理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并得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其中,地质环境评价差区面积为0.32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6%,地质环境评价一般区面积为0.63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2.7%,地质环境评价良好区面积为3.9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0.7%。该评价结果能充分反映高顶山矿区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5)根据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将高顶山矿区打造成绿色矿山的新思想,通过升级转型,解决华蓥市因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通过对高顶山矿区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研究,并利用其恢复治理研究成果,为其他矿区提供的新思路。

司江福[3](2020)在《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一座依托煤炭建设起来的城市,是一座国家战略能源资源深加工基地。矿产资源开采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实资源保障,但受矿山规模小,过度开采,技术落后,传统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占用和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景、含水层等观造成了破坏,诱发了大量的矿山地质灾害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着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制约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急需得到有效解决。本文系统阐述了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存在问题管理现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伦理、公共产品、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等公共管理原理,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主要存在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过度开采、过度开发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多,矿山地质环境违法有增加趋势,矿山地质环境部门管理效果不理想,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滞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不到位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和难点。笔者认为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制约因素主要有七点:一是受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二是自然地质环境复杂,且过渡开采,三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四是政府职能部门权责不够清晰,五是人员编制配置不够合理,六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七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经过对比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针对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转变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完善矿山准入制度,从源头上遏制破坏;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推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常态化;明确部门权责,合理配备专业人员;转变管理方式,实现主动管理;加强监测,实现信息共享;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经费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监督等九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的实施来提高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六盘水市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凉都。

李鹏伟[4](2020)在《海南省矿山开发状况及恢复治理遥感监测》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经济和矿山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长久以来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偷采盗采行为对矿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与此同时,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引发的滑坡、崩塌、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也对当地的居民的生产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在全国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的研究地区为海南岛,分别对海口市、文昌市及三亚市重点研究区采用P1、WorldView-2、GF-2等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其他地区采用SPOT6等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在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采矿权、地理数据、历史矿山遥感监测数据等资料,对海南矿山环境做出评价。文章从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及矿山恢复治理状况三个方面总体了解海南省矿山环境现状。具体内容如下:利用遥感技术查明了2017年矿山增减数量、矿山开发占地面积和恢复治理面积、矿山违法类型、主要违法开采矿种。并对比分析了自然间断点法、相等间隔法、分位数法、标准差法、几何间隔法等几种分类法适用范围和分类效果,最终采用自然间断点方法统计出矿山新增开发占地面积变化情况,并划分出了违法开采热点分布区域。对该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遥感监测,查明了近几年频发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矿山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以及近两年矿山遥感监测发现的部分矿山地质环境较差的地区。最后根据前人工作的研究成果将海南省划分为无影响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影响区、矿山地质环境较重影响区和矿山地质环境严重影响区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海南除文昌市锆钛矿区、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铁矿矿区及海口市少数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较差外,全省整体矿山地质环境良好。分析了矿山恢复治理状况并提出了恢复治理模式。包括各市县近几年恢复治理面积状况,主要恢复治理类型。矿山恢复治理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典型恢复治理模式、近两年来典型的恢复治理效果较好的矿山。矿山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海南省矿山治理工作近几年效果显着,矿山复绿面积显着增加,矿业环境逐渐好转。

杨钙丽[5](2020)在《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省矿产种类多,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多年的矿山开采活动虽然给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带来大幅度的提升,但也导致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时间的积累,矿山环境的不断恶化,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逐渐爆发出来,时至今日,矿山地质环境已经开始反向制约矿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同时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展开大量的理论及实际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科学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能够为政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一个系统、科学、合理且实操性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展开研究,全面收集资料,包括调查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2大类型,5大部分,15个指标),借助层次分析法对2015年现状及2020规划年指标分别进行权值的确定,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分析,得到多因素模糊评价结果,最后综合多方因素,针对性的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工作建议。论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安徽省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为四类: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用损毁、矿区地下水、含水层遭到破坏以及矿山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2)根据2015年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从目标层来看,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属于“好”这一等级,说明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结合准则层来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在集合中属于“好”这一等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在集合中隶属“一般”这一等级,说明虽然综合评价结果较为理想,但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对2020规划年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准则层到目标层,规划年指标的评价结果均为“好”这一等级,说明该指标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具备指导意义,结合具体指标评价情况在未来规划年作出适当调整,可能在规划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3)综合评价结果及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矿山地质环境许可证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税费优惠政策;重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创新;加大执法力度。本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进行研究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可为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王永卿[6](2019)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矛盾由来已久,当前严格的环境制度对矿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绿色矿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属于中国重要的钢铁和磷化工基地,鄂东南有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鄂西北有新型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同时湖北省具有矿业周期中矿产资源开发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但前期高强度的开采导致的生态退化、总磷和重金属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制约当前矿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对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矿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调查湖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检验了湖北省资源诅咒现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丰富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通过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G指数热点分析探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从企业层面,探讨了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评估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带来的净效应,为湖北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形成绿色矿业格局提供参考。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果主要包括以下5点:(1)本文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优势矿产总量控制不佳、部分矿产后备储量不足等问题、矿业结构亟需调整、资源利用效率低、矿业发展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三废”不断增加,治理工作量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任务重等问题。(2)经检验湖北省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仅控制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丰裕度的两个变量的时候,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国内物质资本的投入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的投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3)通过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发现湖北省从湖北西部到东部呈现高-低-高的趋势,以及北高南低的趋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下降,其中鄂州、武汉、十堰协调发展水平下降明显,咸宁、潜江协调发展水平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平稳。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空间正自相关,2004-2010年,空间相关性增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2010年以后相关性减弱,空间集聚效应减弱,到2016、2017年显示空间不相关。G指数冷热点区分布呈现“西热东冷”趋势,热点集中在鄂西北与鄂西南地区,冷点地区集中在湖北中部地区。经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度分析发现湖北省少数地区属于失调衰退状态,大多处于勉强协调发展至中级协调发展之间。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仍有较大得提升空间。(4)矿山特征要素是影响绿色矿山建设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矿山规模与矿山资源占用资源两方面。按照影响大小各因素排名依次是:矿山规模、矿山经济价值、三率调查矿种、主体功能区类别、城镇化水平、矿山经济类型、年投资比重。“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对掌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提供帮助;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对绿色矿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型矿山、重点生态保护区内矿山、国有和集体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落实情况更加积极;企业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的因素之一。(5)绿色矿山建设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由矿山规模和矿产资源类型决定,其中大型矿山>中型矿山>小型矿山、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对矿山环境治理投资改善效果受主体功能区职能和矿产资源类型影响,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实证结果并未发现短期内绿色矿山建设对尾矿和废石的利用有显着的改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矿产资源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建设优先、保护优先、节约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空间管控、转变矿产资源开发方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矿山与矿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矿业开发格局。形成生态环境友好、产业结构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的协调发展模式。

徐朝亮[7](2019)在《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是江西的优势资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也成为了江西经济得以崛起的重要依托。2014年11月,江西省被列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这对江西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概念、生态补偿研究进展文献资料,阐述了江西省环境补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江西省实际,论述了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关于江西省矿产资源开采环境生态补偿的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引入博弈工具对矿业生态补偿中的主要利益相关方进行了行为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矿业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及补偿模型;最后,结合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利用研究成果,提出了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补偿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政府面临沉重的治理责任;基于国情和省情,江西省矿产资源开采环境生态补偿政策有待完善;在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中,本文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化解博弈困境;在生态补偿指标体系中,专家学者认为环境破坏补偿处于优先补偿地位;在生态补偿标准上,本文认为以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损失为基础,通过市场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对其进行衡量可操作性较强;同时提出了六条政策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参与机制,拓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间环境管理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机制;三是加强对矿业企业的监督力度,调控市场主体行为;四是转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地方环保指标的考核;五是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探索和推动“造血式”生态补偿;六是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技术。

白熙娆[8](2019)在《C市市长矿产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制下的一种审计工作方式,其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和审计工作取证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其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自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到2018年3月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提出的针对内部审计工作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其审计职责范围,在政策因素的驱动下,我国的审计史始终在进行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的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对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单位来说,其相关的权利职责和工作范围势必要发生一次辐射范围极广、层次极深的审计体制改革。从前期阶段(2013-2016年)五个省、自治区试点实施该项审计工作的过程和最终结果来看,实际审计工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索该项审计的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能够为扎实推进该项审计工作发挥试点先行、共性效仿、区域性调整起到良好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通过案例来解析领导干部矿产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全过程,选取试点省份中开展市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C市为案例分析对象,其作为特定细分自然资源领域的代表性案例主要立足于其区域内矿产资源的禀赋条件。总结分析在整个审计项目过程中,地方审计机关所采取的在全国范围内都极具推广示范作用的审计技术及方法等,剖析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重点突出其审计重点内容以及审计措施在同类审计项目当中所具有的先进性及可部分复制性的示范推广意义,提出矿产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精准、矿难事故责任界定清晰等五项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效应的做法,同时针对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基于研究内容对未来的改革方向提出个人观点。以期能够对同类离任审计工作起到借鉴效用,助力该项离任审计尽快建立经常性审计制度。

王建新[9](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谭文倩[10](2019)在《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矿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为部分地区经济实现快速腾飞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湖南省作为矿业大省,素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的美誉。其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有力地支撑起了省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湖南省独特的地理及自然环境,其省内分布着许多中小矿区,小矿山更是占全省矿山总数的九成之多,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矿区由于其内矿山相对分散、数量多、所处自然环境条件不一,中小矿企的开采技术和经济力量也相对较弱,且又缺乏相应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管理监督体制,致使以赢利为目的掠夺式开采不但导致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污染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给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课题研究为依托,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政策规划和技术措施、典型案例,实地调查选取了位于湖南省保有资源储量前列且中小矿区占比较大的三个市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从治理的三个维度出发明晰了当前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在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多元治理理论以及矿区生命周期理论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经验的基础上,从创新观念、完善制度供给上保证治理主体的自主性,从全生命周期分类治理的方式保证治理的针对性,从健全多方评估监督上保障治理的有效性,形成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元全周期共治模式,以期推进湖南省矿业经济与中小矿区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美丽湖南。

二、矿山地质工作如何贯彻国家新储量分类标准及相关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山地质工作如何贯彻国家新储量分类标准及相关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
        2.1.2 净采矿权
        2.1.3 生态文明和绿色矿山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矿产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2.2.2 矿产资源产权理论研究
        2.2.3 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
第3章 宜春市矿产资源及开发管理现状
    3.1 宜春市矿产资源概况
        3.1.1 区域地质条件
        3.1.2 资源赋存状况
        3.1.3 优势资源介绍
    3.2 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3.2.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2.2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业务要求
        3.2.3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情况
第4章 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采矿权市场建设滞后
        4.1.1 一级市场“市场化配置”不足
        4.1.2 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
        4.1.3 “净采矿权”出让未落地
    4.2 采矿权重审批轻监管
        4.2.1 审批流程和登记要件加码
        4.2.2 批后监管薄弱
        4.2.3 绿色矿山建设迟滞
    4.3 矿山基础工作不足
        4.3.1 地质勘查工作开展不足
        4.3.2 储量评审工作不到位
        4.3.3 采矿权评估有待加强
    4.4 优势矿种开发问题显现
        4.4.1 地热水可持续利用隐现忧患
        4.4.2 锂矿资源供应管控力度不够
第5章 推进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采矿权市场建设
        5.1.1 提高一级市场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5.1.2 促进二级市场合理发展
        5.1.3 完善“净采矿权”出让步骤
    5.2 优化采矿权审批、强化批后监管
        5.2.1 优化采矿权审批流程和登记要件
        5.2.2 强化矿山的批后监管
        5.2.3 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5.3 规范矿山基础工作
        5.3.1 加强地质勘查程度
        5.3.2 完善储量评审工作
        5.3.3 完善矿业权评估工作
    5.4 加强对优势矿种开发与保护
        5.4.1 加强温汤地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5.4.2 强化对含锂资源的管控与扶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2.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研究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社会经济
第3章 矿山开发情况及环境问题
    3.1 矿产资源简介
    3.2 矿区开发情况
    3.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3.3.1 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3.3.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3.3.3 矿山污染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地质灾害类型
        4.1.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2 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2.1 危岩发育特征
        4.2.2 典型危岩灾害
        4.2.3 危岩破坏影响因素
        4.2.4 危岩稳定性评价
    4.3 堆积体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3.1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4.3.2 典型不稳定斜坡灾害
        4.3.3 矿渣斜坡破坏影响因素
        4.3.4 矿渣斜坡稳定性评价
    4.4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4.4.1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
        4.4.2 典型坡面泥石流灾害
        4.4.3 泥石流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区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
    5.1 生态破坏
        5.1.1 矿区地貌景观破坏
        5.1.2 矿区土地资源影响分析
    5.2 矿区环境污染分析
        5.2.1 地表水影响分析
        5.2.2 地下水影响分析
        5.2.3 土壤污染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6.1 评价原则
    6.2 环境地质问题分区
    6.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立
        6.3.1 评价方法
        6.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
        6.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4 权重体系的建立
        6.3.5 构建隶属度函数
    6.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1 高顶山矿区恢复治理原则与目标
        7.1.1 治理原则
        7.1.2 治理目标
        7.1.3 规划思想
    7.2 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2.1 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研究
        7.2.2 地貌景观恢复治理
        7.2.3 土地损毁恢复治理
    7.3 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7.3.1 环境效益评价
        7.3.2 社会效益评价
        7.3.3 经济效益评价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矿山地质环境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地质环境
        2.1.2 矿山地质环境
        2.1.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4 矿山地质灾害
        2.1.5 土地和植被破坏
        2.1.6 含水层破坏
        2.1.7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2.1.8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1.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2.1.10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1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2.1.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
        2.1.13 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企业伦理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2.5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2.6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现状
    3.1 六盘水市概况
        3.1.1 区位交通
        3.1.2 矿产资源
        3.1.3 自然地理
        3.1.4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2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3.2.1 矿山地质环境类型
        3.2.2 矿山地质环境破环分布
        3.2.3 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3.2.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编制情况
    3.3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3.3.1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Ⅰ)
        3.3.2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Ⅱ)
        3.3.3 矿山地质环境次重点治理区(Ⅲ)
第4章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及难点
    4.1 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
    4.2 过度开采、过度开发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多
    4.3 矿山地质环境违法有增加趋势
    4.4 矿山地质环境部门管理效果不理想
    4.5 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4.6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滞后
    4.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不到位
第5章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原因分析
    5.1 受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
    5.2 自然地质环境复杂,且过渡开采
    5.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5.4 政府职能部门权责不够清晰
    5.5 人员编制配置不够合理
    5.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5.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第6章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对策及建议
    6.1 转变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6.2 完善矿山准入制度,从源头上遏制破坏
    6.3 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
    6.4 推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常态化
    6.5 明确部门权责,合理配备专业人员
    6.6 转变管理方式,实现主动管理
    6.7 加强监测,实现信息共享
    6.8 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经费投入
    6.9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监督
致谢
参考文献

(4)海南省矿山开发状况及恢复治理遥感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遥感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资料收集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南省矿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矿产资源及矿山环境概况
    2.3 矿权概况
第三章 矿产资源开发状况
    3.1 数据来源
    3.2 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信息提取及验证
        3.2.1 不同矿山地物的遥感解译标志
        3.2.2 野外验证
    3.3 开发状况图斑变化圈定
    3.4 矿产资源开发现况
    3.5 违法类型分析
第四章 海南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
    4.1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4.1.1 滑坡
        4.1.2 崩塌
    4.2 近年来矿山地质灾害频发区域
    4.3 矿山地质环境较差地区
        4.3.1 乐东黎族自治县花岗岩开采区
        4.3.2 海口市河沙、砖瓦用页岩违法区
        4.3.3 文昌市锆钛砂矿开采区
    4.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第五章 海南矿山恢复治理情况
    5.1 各县市恢复治理情况
    5.2 矿山恢复治理模式
    5.3 典型矿山恢复治理方式
        5.3.1 文昌市锆钛矿恢复治理区
        5.3.2 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铁矿恢复治理区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对矿山治理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 区域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候及水文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岩浆岩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工程地质条件
    2.3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3.1 矿山地质灾害
        2.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用损毁
        2.3.3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
        2.3.4 环境污染
3 构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模型
    3.1 评价方法的选取
        3.1.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3.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3.2 模糊综合评价
    3.3 模型与计算步骤
4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确定的依据
        4.1.2 构建原则
        4.1.3 构建思路
        4.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指标
        4.1.6 指标汇总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
        4.2.2 层次分析法
        4.2.3 计算步骤
    4.3 2015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3.1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及权重计算
        4.3.2 层次总排序
        4.3.3 单因素评价
        4.3.4 多因素模糊评价
        4.3.5 结果分析
    4.4 2020规划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4.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4.4.2 单因素模糊评价
        4.4.3 多因素模糊评价
        4.4.4 结果分析
    4.5 综合分析
    4.6 工作建议
        4.6.1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
        4.6.2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6.3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许可证制度
        4.6.4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检查制度
        4.6.5 建立税费优惠政策
        4.6.6 重视队伍建设
        4.6.7 加强管理创新
        4.6.8 加大执法力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
        1.1.2 选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生态建设
        1.2.2 矿业可持续发展
        1.2.3 绿色矿山与绿色矿业
        1.2.4 湖北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3.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
        1.3.3 绿色矿产建设影响因素及效果分析
        1.3.4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途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
        2.1.2 资源诅咒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协调发展
    2.2 定量分析方法
        2.2.1 协调发展测度
        2.2.2 空间关系分析
        2.2.3 倾向值匹配法
第三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形势与问题
    3.1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1 湖北省矿产资源概况
        3.1.2 湖北省矿产资源利用情况
        3.1.3 湖北省采掘业及相关原材料制造业发展情况
        3.1.4 湖北省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3.2 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3.2.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况
        3.2.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
    3.3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矿产资源供需与资源保障问题
        3.3.2 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关系
    4.1 模型设定、变量测度与数据来源
        4.1.1 模型设定与变量测度
        4.1.2 数据来源
    4.2 湖北省资源诅咒检验
        4.2.1 资源诅咒检验结果分析
        4.2.2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检验分析
第五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5.1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5.1.1 综合评价体系
        5.1.2 指标权重确定
        5.1.3 数据来源
    5.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与空间关系
        5.2.1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
        5.2.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关系
        5.2.3 局部自相关分析
    5.3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5.3.1 耦合评价模型
        5.3.2 耦合协调度分析
第六章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及效果评价
    6.1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基本情况
        6.1.1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概况
        6.1.2 模型构建
    6.2 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logit模型构建
        6.2.2 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6.3 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性分析
        6.3.1 样本匹配结果检验
        6.3.2 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建议
    7.1 坚持生态建设优先
    7.2 坚持保护矿产资源与矿山地质环境
    7.3 坚持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7.4 坚持发展绿色矿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1.1 生态补偿内涵
        2.1.2 生态补偿的目的
        2.1.3 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环境补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
        2.2.2 博弈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产权理论
3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及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3.1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及对环境的影响
        3.1.1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状况
        3.1.2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2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政策及存在问题
        3.2.1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政策
        3.2.2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4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及费用模型构建
    4.1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及相关方博弈分析
        4.1.1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
        4.1.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利益相关方博弈
        4.1.3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博弈分析
    4.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的原则
    4.3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形式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补偿指标优先序确定
        4.4.1 数据来源
        4.4.2 指标体系
        4.4.3 研究方法
        4.4.4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指标优先序确定
    4.5 生态补偿费用标准模型构建
5 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及启示
    5.1 国内经验
    5.2 国外经验
    5.3 启示
6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6.1 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参与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
    6.2 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
    6.3 加强对矿业企业的监督力度,调控市场主体行为
    6.4 转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注重地方环保指标考核
    6.5 改进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探索和推动“造血式”生态补偿
    6.6 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技术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C市市长矿产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矿产资源定义
        2.1.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定义
        2.1.3 领导干部矿产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定义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产权理论
        2.2.2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C市市长矿产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分析
    3.1 审计背景
        3.1.1 C市矿产资源总体情况
        3.1.2 C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1.3 C市矿产资源相关资金情况
    3.2 审计过程
        3.2.1 审计目标
        3.2.2 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及措施
    3.3 审计报告
        3.3.1 基本情况
        3.3.2 审计评价意见
        3.3.3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责任认定
    3.4 审计案例效用分析
        3.4.1 值得推广之处
        3.4.2 有待改进之处
4 完善相关审计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4.1 案例启示
    4.2 案例建议
        4.2.1 加快推进顶层制度的建设
        4.2.2 提升审计信息化辅助技术的应用空间和应用水平
        4.2.3 打造专业多元化的审计强师队伍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后记

(9)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3 小结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4.1 综述
    4.2 矿产资源
    4.3 地质矿产勘查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5 小结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5.6 小结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6.2.1 行业化管理
        6.2.2 专业化细分
        6.2.3 企业化经营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6.4.1 海外发展方案
        6.4.2 境外投资架构
    6.5 小结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7.6 小结
8 结论
    8.1 成果和认识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中小矿区
        2.1.2 中小矿区生态环境
        2.1.3 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2.2 理论基础分析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矿区生命周期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
    3.1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总体情况
        3.1.1 湖南省中小矿区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3.1.2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特点
        3.1.3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概况
    3.2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案例
        3.2.1 娄底涟源市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分析
        3.2.2 郴州市苏仙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分析
        3.2.3 衡阳市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分析
第4章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逐利开采轻治理
        4.1.2 治理主体单一化
        4.1.3 治理内容碎片化
        4.1.4 应付式治理行为普遍化
    4.2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
        4.2.1 治理主体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4.2.2 治理的手段尚未完善
        4.2.3 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防控
        4.2.4 治理缺乏相互监督
第5章 国内外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
    5.1 国外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经验
        5.1.1 澳大利亚公众参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5.1.2 德国矿区生态环境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
    5.2 国内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经验
        5.2.1 湖州矿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模式
        5.2.2 井陉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旅游开发模式
        5.2.3 彭泽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园林化模式
    5.3 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启示
        5.3.1 引导治理主体自觉加强管理
        5.3.2 完善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5.3.3 坚持矿山治理与生态修复同步
        5.3.4 加强治理主体间的相互监督
第6章 完善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6.1 创新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相关理念
        6.1.1 树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6.1.2 树立社会多元协同共治理念
        6.1.3 树立互利共生的价值理念
    6.2 完善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体系
        6.2.1 健全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6.2.2 完善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组织保障
        6.2.3 完善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相关制度
    6.3 变传统末端治理为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
        6.3.1 加强中小矿区规划期的资源整合规划
        6.3.2 推行发展和成熟期矿企的清洁生产
        6.3.3 建立健全衰退型中小矿区生态修复体系
    6.4 构建中小矿区治理要素多方监督体系
        6.4.1 加强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要素定期评估
        6.4.2 打造多方监督管理平台
        6.4.3 健全多元主体问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矿山地质工作如何贯彻国家新储量分类标准及相关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武建. 南昌大学, 2020(03)
  • [2]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D]. 郑盛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 司江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4]海南省矿山开发状况及恢复治理遥感监测[D]. 李鹏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5]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D]. 杨钙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 王永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生态补偿研究[D]. 徐朝亮.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8]C市市长矿产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研究[D]. 白熙娆.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9]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湖南省中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 谭文倩.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矿山地质工作如何落实国家储量分类新标准及相关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