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鱼病害研究进展

香鱼病害研究进展

一、香鱼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李娟[1](2021)在《饲料中维生素E不同添加水平对香鱼仔稚鱼生长性能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饲料中维生素E不同添加水平对香鱼仔稚鱼成活率、生长性能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确定香鱼仔稚鱼饲料中维生素E的适宜添加量,试验以平均初始体长(5.22±0.32)cm,体重(1.38±0.27)g的香鱼仔稚鱼为试验对象,在以鱼粉、去皮豆粕、小麦粉和豆油等配制成的半精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75、150、225 IU/kg和300 IU/kg维生素E醋酸酯制成试验饲料。在水温(20±2)℃下,用上述5种饲料饲投喂试验鱼60 d后,统计其成活率,并测定其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及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E的添加对香鱼仔稚鱼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无显着影响(P>0.05),对香鱼仔稚鱼成活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150 IU/kg组成活率最高,为91.25%。饲料中维生素E的添加对香鱼仔稚鱼肝胰脏中SOD、CAT、GSH-Px活力均有影响,随维生素E添加水平升高,SOD活力和CAT活力呈现上升趋势,添加量大于150 IU/kg后,SOD活力不再升高,添加量为300 IU/kg组的CAT活力最强。各维生素E添加组的GSH-Px活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添加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维生素E在香鱼仔稚鱼肝胰脏中具有累积现象,肝胰脏中维生素E含量随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升高。因此,在试验条件下,饲料中维生素E的添加可显着提高香鱼仔稚鱼成活率及肝胰脏抗氧化酶活力,建议饲料中维生素E的添加水平为150 IU/kg。

叶浩达[2](2021)在《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减毒活疫苗候选株ΔtssD-1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visceral granulomas disease)是一种由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死亡率高,已成为全国大黄鱼养殖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疾病之一。若要想控制疾病的流行,预防仍是最有效的手段。相比利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治手段,疫苗可能是最可行的预防措施。前期的疫苗研究揭示,全菌灭活疫苗虽能诱导大黄鱼产生适应性特异免疫应答,但不能提供理想的免疫保护。这可能与杀香鱼假单胞菌的兼性胞内寄生的感染方式有关。基于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杀香鱼假单胞菌减毒株ΔtssD-1,本研究利用腹腔注射接种对实验大黄鱼进行接种免疫,并结合本论文中建立的浸泡攻毒模型,分析了减毒活疫苗株的相对免疫保护率。通过检测免疫后鱼体血清中特异性Ig M水平的变化,以及检测免疫应答器官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了ΔtssD-1的免疫原性;采用腹腔注射的途径评价疫苗株的动物安全性;以及利用转录组学技术比较免疫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在浸泡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野生型24 h时,机体产生的局部和系统免疫应答差异,旨在揭示减毒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及其保护机制。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发现:(1)经腹腔注射约10倍免疫剂量(1.8×106CFU/尾)的ΔtssD-1后,大黄鱼在实验观察期内未产生病症或死亡,确认了ΔtssD-1对大黄鱼的安全性。(2)腹腔注射接种ΔtssD-1免疫大黄鱼(剂量约为2×105CFU/尾),能诱导鱼体产生理想的抗杀香鱼假单胞菌的免疫保护。免疫组(注射ΔtssD-1)和对照组(注射PBS)的浸泡感攻毒实验显示,注射免疫ΔtssD-1的相对保护率为86.3%,证明了活疫苗的有效性。(3)在初次免疫14 d、28 d、42 d、56 d时,免疫组大黄鱼血清中特异性Ig M抗体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初次免疫28 d和56 d时免疫组血清中特异性Ig M滴度抗体均大于24000。在初次免疫28 d时,免疫组脾脏组织中的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相关基因(CD8α、MHC-Iα),其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接种免疫ΔtssD-1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即ΔtssD-1具有理想的免疫原性。(4)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浸泡攻毒24 h时,免疫组脾脏组织内细胞毒性T细胞(CTL)颗粒酶(GZMA和GZMB)及穿孔素(PFR-1)等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反映了病原的入侵迅速地激活了疫苗组鱼体内抗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结和攻毒存活率等参数,转录组分析揭示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在ΔtssD-1诱导机体产生的抗杀香鱼假单胞菌免疫保护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综上所述,杀香鱼假单胞菌T6SS-1位点是可行的减毒靶点。减毒活疫苗株ΔtssD-1具有理想的动物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且注射免疫接种能为养殖大黄鱼提供理想的特异性免疫保护。

向军喜[3](2020)在《黄姑鱼经杀香鱼假单胞菌和Poly I:C刺激后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之一,在浙、闵沿海具有较大的养殖规模。网箱养殖过程中,黄姑鱼容易受大黄鱼等邻网养殖鱼类病原体的感染,给其养殖带来巨大危害。本研究分析了黄姑鱼分别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和Poly I:C后的病理特征和免疫基因应答反应。研究结果如下:1.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的黄姑鱼有明显的鳍条表面出血、色素沉积、肠道红肿和肠道内黄色液体堆积等病理现象,组织切片显示其肝有明显细胞空泡化、脾有明显的巨噬细胞浸润。而Poly I:C刺激后黄姑鱼的肝与脾组织切片观察未发现明显的病变。2.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姑鱼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或注射Poly I:C后,其肝、脾和鳃等组织中icCu/Zn-SOD、MnSOD、ecCu/Zn-SOD、HSP70和HSP90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上调。与对照组相比,Poly I:C刺激后0-72 h内,肝脏、脾脏和鳃中的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上调;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后0-48 h内,肝脏、脾脏和鳃中的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上调,感染72 h上述基因在肝中表达量显着下调,icCu/Zn-SOD、MnSOD和HSP70基因在脾中表达量显着下调,icCu/Zn-SOD在鳃中表达量下调。与对照组相比,Poly I:C刺激后肝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HSP70、HSP90蛋白表达均上调,与其mRNA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后肝中T-SOD活性先升高再下降,而HSP70和HSP90蛋白表达变化呈现波动趋势。对黄姑鱼的三个Toll样受体(TLR)基因进行了克隆分析,得到TLR3的cDNA序列全长为3,601 bp,开放阅读框为2,739 bp,编码912个氨基酸;TLR5的cDNA序列全长为2,225 bp,开放阅读框为1,932 bp,编码643个氨基酸;TLR14的cDNA序列全长为3,645 bp,开放阅读框为2,634 bp,编码877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TLR3、TLR5s和TLR14均与鮸鱼(Miichthys miiuy)的相似度最高,均在90%以上;均包含TLR组基序,例如富含亮氨酸的重复(LRR)域。组织差异性表达分析表明TLR3、TLR5s和TLR14在受检的12个组织中均有表达。Poly I:C或杀香鱼假单胞菌刺激后通过qRT-PCR分析上述三个基因在肝、脾和鳃中表达变化,在上述组织中发现TLR3、TLR5s和TLR14的表达量均发生了显着变化。上述结果表明这八个基因均参与了黄姑鱼的免疫调节,为进一步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杜静雅,苗亮,李明云,汤先念,李双,王昆[4](2019)在《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JNK1基因克隆及其在成熟卵过熟进程中的表达变化》文中指出c-Jun氨基端激酶(c-JunN-terminalkinases,JNKs)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细胞骨架构建、细胞凋亡等多种细胞活动。本研究克隆了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JNK1基因cDNA序列,并检测了其成熟卵在排入体腔保存不同时间(0—96h)的过熟过程中JNK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香鱼JNK1基因cDNA序列全长1670bp,含一个长度1155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38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约44.2kDa、理论等电点6.61。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显示硬骨鱼类中JNK1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香鱼与黄鳝的JNK1序列相似性最高(97.6%)。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各种脊椎动物的JNK1、JNK2、JNK3分别聚为一簇;本研究获得的香鱼JNK1位于JNK1大簇中并与黄鳝JNK1优先相聚,表明二者进化关系较近。RT-PCR检测结果显示健康香鱼JNK1基因在脑和性腺中高表达,肝和鳃中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香鱼成熟卵JNK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卵的受精率、孵化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之间存在相关性:成熟卵随保存时间的延长JNK1表达量逐渐升高、在48h时达到峰值(24h、48h时的表达量分别为0h时的1.49倍和2.55倍),在此期间卵有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48h时分别为88.99%和67.32%);保存时间继续延长时卵内JNK1基因都处于高表达水平,72h和96h时的表达量分别为0h时的2.32倍和1.53倍,而卵的质量也在保存超过48h后急剧下降(72h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50.2%和25.54%)直至基本失去受精、孵化能力(96h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10.83%和0.54%)。综上,香鱼JNK1基因表达上调与香鱼成熟卵的过熟凋亡过程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香鱼JNK1基因的功能及卵过熟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汪浩[5](2019)在《大黄鱼源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预测、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源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引起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主要致病菌,该病每年在我国沿海网箱养殖的大黄鱼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爆发,发病后致死率高、危害严重,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给大黄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研究根据NCBI收录的杀香鱼假单胞菌NB2011株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 Accession:NZASJX00000000),基于反向疫苗的开发思路,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从基因组中预测、筛选菌体的外膜蛋白作为候选免疫原,将其克隆后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并对获得的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原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一、本研究从NB2011株基因组中共预测、筛选出28个外膜蛋白基因作为候选免疫原,其中10个为外膜结构蛋白,10个为毒力分泌相关蛋白,3个脂蛋白,2个孔蛋白,其他外膜蛋白3个。二、通过设计基因扩增引物,成功克隆出28个外膜蛋白的基因,经测序比对,其中27个基因的序列与NB2011株100%吻合,其中1个编号P10(EPB95217)的基因与NB2011株存在1个碱基的差异,多次重复试验均证实差异的存在,分析表明,该处碱基差异不会终止翻译,应为有效的编码序列。三、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8个外膜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n),通过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共有18个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经包涵体检测,其中2个蛋白为可溶性表达,其余16个为包涵体形式。四、制备了效价为1∶6400的新西兰兔抗杀香鱼假单胞菌多克隆抗体,应用抗体对重组表达的18个外膜蛋白进行了免疫原性的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与有10个重组蛋白与多抗结合较强,有8重组蛋白与多抗结合稍弱。五、从兔抗检测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重组外膜蛋白中,选取了P15、P16、A6、B6四个外膜蛋白进行了鱼体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鱼攻毒后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检剖内脏有明显白点,至第14天时,统计得到免疫组中P15、P16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15.79%和5.26%,A6和B6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68.42%和52.63%。综上,本研究运用反向疫苗原理开展了大黄鱼源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亚单位疫苗抗原的预测、制备和初步筛选等工作,研究结果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疫苗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陈卓[6](2019)在《杀香鱼假单胞菌鱼体内分布及其溶血素相关蛋白Hcp的克隆、表达》文中研究指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黄鱼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大黄鱼的病害已成为制约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屏障。大黄鱼“内脏白点病”是近年影响大黄鱼养殖的重要细菌性疾病。本研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运用组织病理切片与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杀香鱼假单胞菌在大黄鱼体内的分布情况;对杀香鱼假单胞菌的溶血素共调节蛋白基因Hcp进行克隆、表达,并获得了以包涵体形式的重组蛋白Hcp,通过蛋白复性后成功获得可溶性蛋白,可运用于杀香鱼假单胞菌T6SS分泌系统中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深层研究。对健康大黄鱼进行杀香鱼假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大黄鱼表现出了典型的“内脏白点病”的症状:病鱼无活力,反应迟钝。解剖发现脾、肾脏、肝脏等内部器官上长满白点,并伴随腹水症状。对发病鱼进行组织病理观察,发病鱼肝、脾、肾等内脏组织都出现明显损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坏死等,随着菌体在大黄鱼体内大量增殖,大黄鱼全身多器官组织的细胞出现坏死溶解,最终导致感染鱼因多组织器官的功能衰竭而死亡。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在病鱼的肝、脾、肾和鳃丝各相关组织器官中都出现了特征性的阳性信号,这些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肝血窦、脾间质或巨噬细胞、肾间质活巨噬细胞以及腮丝的巨噬细胞内,表明杀香鱼假单胞菌对机体多组织、器官都具有侵染性。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表达了杀香鱼假单胞菌分泌系统T6SS中的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PCR扩增结果显示Hcp大小约为490bp,相对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5kDa,pET-30a-Hcp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对纯化后的包涵体蛋白进行复性,Western-blot结果显示pET-30a-Hcp重组蛋白可与多抗进行较好地结合;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杀香鱼假单胞菌的致病机理以及其T6SS中的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奠定了基础。

陈卓,施慧,谢建军,汪玮,王庚申,何杰,许文军[7](2018)在《大黄鱼人工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的病理形态学及病原分布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杀香鱼假单胞菌在感染大黄鱼体内的分布状况及其所致各器官的病理损伤特点,通过人工回感试验,利用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感染大黄鱼的肝脏、脾脏、肾脏及鳃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发病大黄鱼临床症状与自然感染发病症状一致,病鱼体表无明显病症,但肝、脾、肾等内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病鱼肝脏、脾脏和肾脏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内脏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出现特征性的病理性结节;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阳性信号出现在病鱼内脏组织器官的血窦或血管以及巨噬细胞内。研究表明,杀香鱼假单胞菌侵入鱼体后,主要分布在机体的血液中并大量增殖,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鱼体各内脏器官;杀香鱼假单胞菌在鱼组织内的分布与其所致病理损伤之间呈正相关。

罗罡[8](2018)在《基于dual RNA-seq识别变形假单胞菌与斜带石斑互作中的关键毒力基因》文中研究说明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一种海水和淡水中均有分布的革兰氏阴性菌,该菌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中已被频繁地发现并导致了非常高的死亡率。然而,就目前而言,关于变形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动态互作转录组探索变形假单胞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变形假单胞菌及其感染的斜带石斑(Epinephelus coioides)病理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期识别出变形假单胞菌对斜带石斑致病的关键毒力基因,从而增进对变形假单胞菌致病机理以及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认识。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提取出野生型变形假单胞菌注射斜带石斑后不同时间点不同器官或组织中基因组DNA后,利用数字PCR技术检测病原菌在鱼体内各器官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变形假单胞菌在斜带石斑体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然后在短时间内引发全身性感染;同时,变形假单胞菌在大部分组织中的载量变化存在感染初期短暂下降、之后逐渐上升并在注射后第4d达到最大值、然后又下降的动态分布规律。在感染期的大部分时间点,脾脏中变形假单胞菌的载量均比其它组织要高(注射后第4d达到200多倍),该结果表明,变形假单胞菌NZBD9菌株感染斜带石斑的主要靶器官是脾脏,这为本研究中dual RNA-seq技术应用的器官取样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的斜带石斑脾脏中RNA被提取出后,对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dual RNA-seq,之后对所有原始测序数据进行过滤,不同样本中均获得Q20大于97%的高质量测序数据(clean reads)。变形假单胞菌和斜带石斑的clean reads分别被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后,得到病原菌和宿主差异基因的数量:与纯培养变形假单胞菌相比,该病原菌注射斜带石斑后24、48、72和96h的差异基因数分别为258、10,72、808和894;和未感染斜带石斑相比,被病原菌注射后24、48、72和96h斜带石斑差异基因数分别为66,852、77,771、61,369和73,776。注射后48h筛选到的病原菌和宿主差异基因数均是最多的,且不同感染期病原菌和宿主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数量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分别对病原菌和宿主差异基因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后,获得的共表达模块被进行KEGG功能富集分析,预测出显着富集的主要毒力相关通路为“细菌分泌系统”和“鞭毛组装”通路,主要免疫相关通路为“补体与凝血级联”、“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和“造血细胞系”通路。为了识别变形假单胞菌感染斜带石斑的关键毒力基因,首先对主要毒力和免疫相关通路中差异基因进行基因调控网络构建,预测出变形假单胞菌“sec分泌系统”和“鞭毛组装”通路对宿主的致病性有更重要的作用。之后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进一步预测到“sec分泌系统”和“鞭毛组装”通路中关键毒力基因分别为secY和fliN。动态分布实验显示:和表达无意义shRNA的变形假单胞菌菌株相比,宿主不同组织中secY和fliN沉默菌株的载量在注射后大部分时间点是显着减少的。secY和fliN沉默菌株感染实验发现,secY沉默菌株感染的斜带石斑存活率显着高于fliN沉默菌株感染的存活率,表明secY对变形假单胞菌毒力的影响大于fliN。综上所述,脾脏为变形假单胞菌感染斜带石斑的主要靶器官,dual RNA-seq同时检测到变形假单胞菌和宿主脾脏的动态互作转录组变化,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活体实验识别出secY为变形假单胞菌对斜带石斑致病的关键毒力基因。

刘文佳[9](2018)在《htpB基因在水产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我国单一品种养殖量最大的海水鱼类之一。近年来,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病害的严重制约。“内脏白点病”是网箱养殖大黄鱼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大黄鱼集约化养殖的危害极其严重,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变形假单胞菌不但可以感染大黄鱼,还可以感染其他多种水产养殖经济动物,且已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已有报道和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显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具有明显的水温依赖性。本实验室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首先对在12°C、18°C和28℃下分别培养的变形假单胞菌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比较,发现htpB基因在致病温度(18°C)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非致病温度(12°C和28°C)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水平,这意味着htpB基因可能与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性相关联,htpB受温度变化的调控可能是变形假单胞菌仅在特定温度下致病的重要诱因。因此,本文拟以本实验室从患病大黄鱼上分离得到的变形假单胞菌NZBD9菌株为研究对象,对htpB基因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RNAi技术,成功构建5株htpB稳定沉默菌株。通过qRT-PCR检测沉默菌株中htpB的表达情况,挑选出htpB沉默效果最好的一株菌株,用于进行后续实验。(2)对变形假单胞菌htpB-RNAi沉默菌株的毒力进行检测,相比变形假单胞菌野生型菌株,沉默株的致死时间有所延迟,致死率和体内分布情况有明显下降。这说明htpB沉默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变形假单胞菌的毒力。(3)攻毒实验显示,脾脏是变形假单胞菌在鱼体内最主要的病灶。通过qRT-PCR检测变形假单胞菌htpB随时间变化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在野生株感染斜带石斑鱼2d的样本中htpB表达水平最高。所以,我们选取健康的和分别感染变形假单胞菌野生株、htpB-RNAi沉默株后达到2d的斜带石斑鱼的脾脏进行病原-宿主互作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测序我们发现,htpB沉默后,变形假单胞菌的其他毒力基因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包括flgD、flgE、fliG、rpsE、rpsS等与鞭毛运动性、生物成膜和细菌核糖体形成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表明htpB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致病过程中可能通过调控其他毒力基因的表达起到关键调控作用。相比野生株感染后的脾脏样本,htpB-RNAi菌株感染后的脾脏样本中宿主基因表达模式也有很大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分析推测出依赖于htpB的变形假单胞菌致病机制,依赖于htpB的宿主对变形假单胞菌的防御机制,以及不依赖于htpB的宿主对变形假单胞菌的防御机制。通过构建病原-宿主互作网络图可以发现:首先,感染的发生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病原毒力基因的表达。其次,病原基因与宿主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其中,IL6在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最后,宿主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调控关系,其中,来源于宿主的IL6、IL1R2、IL1B和TLR5等四个基因在宿主互作网络中执行关键调控作用,而htpB的表达对IL6和IL1R2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因此IL6和IL1R2可能是经由htpB调控的变形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关键,也可能是经由htpB调控的变形假单胞菌与宿主免疫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关键。(4)利用GeneMANIA,我们可以发现,flgC和rpsE可能在htpB介导的变形假单胞菌毒力调控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与我们的毒力表型验证实验结果一致,htpB沉默株的运动性和细菌成膜能力均有显着下降。同时,分析结果显示,IL1R2可能在宿主对变形假单胞菌的防御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验证这一假设。(5)本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htpB基因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的同时,对应用病原-宿主相互作用转录组进行重要水产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探索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结果显示,本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启发性,可能为水产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工具。

李新宇,孜力汗,张宝会,杨闯,徐永平,李淑英[10](2016)在《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长期滥用也产生了污染环境、耐药性差和威胁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亟待寻求一种既能有效控制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又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产品,以部分或完全替代抗生素或化学药物。噬菌体是一种安全、高效、无毒无害、生态友好的疾病防治绿色产品,相继在陆生和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应用。介绍了噬菌体生物学、噬菌体治疗及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等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噬菌体防治水产养殖病害的前景,以期为噬菌体治疗水产养殖疾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香鱼疾病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鱼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中维生素E不同添加水平对香鱼仔稚鱼生长性能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试验饲料
    1.3 养殖管理
    1.4 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的测定
    1.5 肝胰脏中抗氧化酶活力及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维生素E对香鱼仔稚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的影响(见表2)
    2.2 维生素E对香鱼仔稚鱼肝胰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见表3)
    2.3 维生素E的添加对香鱼仔稚鱼肝胰脏中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见表4)
3 讨论
    3.1 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对香鱼仔稚鱼成活率及其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对香鱼仔稚鱼肝胰脏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3.3 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对香鱼仔稚鱼肝胰脏中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2)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减毒活疫苗候选株ΔtssD-1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杀香鱼假单胞菌与VI型分泌系统
    2.2 鱼用疫苗
        2.2.1 灭活疫苗
        2.2.2 DNA疫苗
        2.2.3 亚单位疫苗
        2.2.4 减毒活疫苗
    2.3 鱼类免疫应答
        2.3.1 鱼类先天性免疫应答
        2.3.2 鱼类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三章 减毒活疫苗候选株ΔtssD-1 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动物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1.5 培养基配制与引物设计
    3.2 实验方法
        3.2.1 大黄鱼暂养
        3.2.2 菌株准备
        3.2.3 动物安全性实验
        3.2.4 大黄鱼免疫接种
        3.2.5 病原菌感染实验
        3.2.6 血清和脾脏样品取样
        3.2.7 常规PCR检测
        3.2.8 大黄鱼血清抗体滴度测定
        3.2.9 RNA提取、逆转录以及q RT-PCR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动物安全性实验
        3.3.2 感染模型建立
        3.3.3 体液免疫应答
        3.3.4 免疫基因表达
        3.3.5 疫苗保护效果评价
    3.4 讨论
第四章 感染24h后大黄鱼鳃和脾脏的转录组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菌株与实验用鱼
        4.1.2 人工感染与样品采集
        4.1.3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4.1.4 测序数据质控以及序列对比分析
        4.1.5 转录本组装与新转录本预测
        4.1.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与RNA-Seq整理质量检测
        4.1.7 荧光定量PCR验证
    4.2 转录组结果初步分析
        4.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4.2.2 质控数据质量评估
        4.2.3 参考序列对比分析
        4.2.4 组装结果统计
        4.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2.6 样品相关性分析
    4.3 转录组结果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3.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3.2 鳃组织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4.3.3 脾脏组织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4.3.4 鳃组织免疫基因筛选
        4.3.5 脾脏组织免疫基因筛选
        4.3.6 脾脏组织免疫基因富集分析
    4.4 荧光定量PCR验证
    4.5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黄姑鱼经杀香鱼假单胞菌和Poly I:C刺激后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的病原体
    1.2 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
        1.2.1 鱼类主要的免疫细胞、组织和免疫器官
        1.2.2 鱼机体内的活性氧(ROS)
        1.2.3 鱼类的抗氧化系统
        1.2.4 Toll样受体介导的级联反应
    1.3 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进展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研究进展
        1.3.2 热休克蛋白的研究进展
        1.3.3 模式识别受体(PRR)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进展
    1.4 黄姑鱼及其病原体
        1.4.1 黄姑鱼简介
        1.4.2 黄姑鱼的病原体
    1.5 研究目的
第二章 黄姑鱼病原体感染后的病理变化及抗氧化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3 注射用菌的制备
        2.1.4 实验设计
        2.1.5 NaSOD1,NaSOD2,NaSOD3,NaHSP70和NaHSP90 在各组织表达差异的定量分析
        2.1.6 杀香鱼假单胞菌感染和Poly(I:C)刺激后黄姑鱼脾脏、肝脏和鳃中NaSOD1,NaSOD2,NaSOD3,NaHSP70和NaHSP90的mRNA的表达变化
        2.1.7 杀香鱼假单胞菌感染和Poly(I:C)刺激后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NaHSP70和NaHSP90 蛋百含量的测定
        2.1.8 数据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不同浓度的杀香鱼假单胞菌对黄姑鱼的毒理
        2.2.2 病理学分析
        2.2.3 NaSOD1,NaSOD2,NaSOD3,NaHSP70和NaHSP90 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定量分析
        2.2.4 感染后肝脏,脾脏和鳃中NaSOD1,NaSOD2,NaSOD3,NaHSP70 和NaHSP90的定量分析
        2.2.5 刺激后肝脏中总SOD酶活性和HSP70,HSP90 蛋白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黄姑鱼TLR基因分子特征及其在病原体胁迫后的表达分析
    3.1 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3 实验设计
        3.1.4 扩增引物
        3.1.5 TLR3、TLR5s和 TLR14 序列分析
        3.1.6 RT-PCR和 qRT-PCR
    3.2 实验结果
        3.2.1 黄姑鱼TLR3、TLR5s和 TLR14的c DNA序列及其结构
        3.2.2 TLR3、TLR5s和 TLR14 在黄姑鱼各组织中差异性表达
        3.2.3 黄姑鱼TLR3、TLR5s和 TLR14 的时间差异性表达
    3.3 讨论
        3.3.1 TLR3、TLR5s和 TLR14 的结构分析
        3.3.2 黄姑鱼TLR3、TLR5s和 TLR14 组织差异性表达分析
        3.3.3 病原体感染后TLR3、TLR5s和 TLR14 差异性表达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JNK1基因克隆及其在成熟卵过熟进程中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香鱼JNK1基因cDNA序列克隆
    1.3 序列分析
    1.4 组织表达的半定量PCR检测
    1.5 受精率、孵化率检测
    1.6 成熟卵母细胞过熟进程中JNK1表达变化的qRT-PCR检测
2 结果
    2.1 香鱼JNK1基因cDNA序列特征
    2.2 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
    2.3 香鱼各组织中JNK1基因的表达
    2.4 香鱼卵过熟过程中JNK1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受精率、孵化率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5)大黄鱼源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预测、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概况
        1.1.1 大黄鱼养殖概况
        1.1.2 内脏白点病病原的鉴定
    1.2 杀香鱼假单胞菌
        1.2.2 杀香鱼假单胞菌生物学特征
        1.2.3 杀香鱼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1.2.4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杀香鱼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研究
        1.2.5 杀香鱼假单胞菌防控的相关研究
    1.3 鱼类病原菌外膜蛋白的研究概况
        1.3.1 外膜蛋白简介
        1.3.2 外膜蛋白的致病性
        1.3.3 外膜蛋白的免疫保护研究
    1.4 渔用疫苗的研究概况
        1.4.1 鱼类免疫的生理基础
        1.4.2 渔用疫苗的种类及优缺点
        1.4.2.1 传统疫苗
        1.4.2.2 新型渔用疫苗的种类
        1.4.3.1 传统方式
        1.4.3.2 反向疫苗学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基因的筛选和克隆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菌株
        2.1.2 试剂和设备
        2.1.3 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预测、筛选及引物设计
        2.1.4 杀香鱼假单胞菌基因组DNA提取
        2.1.5 外膜蛋白基因的PCR扩增
        2.1.6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及纯化
        2.1.7 目标基因的TA克隆
        2.1.8 TA克隆阳性转化子的筛选和测序
    2.2 结果
        2.2.0 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筛选及引物设计结果
        2.2.0.1 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预测、筛选
        2.2.0.2 外膜蛋白基因的PCR引物设计
        2.2.1 杀香鱼假单胞菌基因组DNA浓度及条带分析
        2.2.2 外膜蛋白基因的PCR扩增条件及产物分析
        2.2.3 外膜蛋白基因TA克隆的测序鉴定及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
        3.1.2 试剂和设备
        3.1.3 质粒pEASY-T-Omp-n和pET-30 (a)的提取
        3.1.4 质粒pEASY-T-Omp-n和pET-30 (a)的双酶切
        3.1.5 外膜蛋白基因与pET-30(α)质粒的连接
        3.1.6 重组表达株的构建及蛋白的诱导表达
        3.1.7 重组蛋白包涵体的检测
        3.1.8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3.2 结果
        3.2.1 重组表达株的构建
        3.2.2 重组蛋白的优化表达
        3.2.3 重组蛋白包涵体检测
        3.2.4 重组蛋白纯化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重组杀香鱼假单胞菌重组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菌株
        4.1.1.2 试剂和仪器
        4.1.1.3 实验动物
        4.1.2 杀香鱼假单胞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4.1.2.1 灭活全菌免疫新西兰兔
        4.1.2.2 兔抗血清效价检测
        4.1.3 重组外膜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4.1.4 大黄鱼免疫攻毒试验
    4.2 结果
        4.2.1 杀香鱼假单胞菌多克隆抗体的效价检测
        4.2.2 重组外膜蛋白免疫原性的Western Blot分析
        4.2.3 首批候选免疫原的鱼体免疫试验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附录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参考文献

(6)杀香鱼假单胞菌鱼体内分布及其溶血素相关蛋白Hcp的克隆、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概述
        1.1 大黄鱼白点病
        1.2 病原菌概述
    2 细菌的毒力与致病机理
    3 细菌蛋白分泌系统
        3.1 分泌系统组成
        3.2 T6SS分泌系统作用机制
        3.2.1 T6SS的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
        3.2.2 T6SS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作用机制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杀香鱼假单胞菌在鱼体内分布与病理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多抗和实验动物
        1.3 实验所需试剂及其配制
        1.3.1 普通化学试剂
        1.3.2 病理组织切片试剂
        1.3.3 免疫组化相关试剂
        1.4 仪器和设备
    2.方法
        2.1 人工回感试验
        2.2 回感试验细菌分离
        2.3 病理组织切片制备
        2.4 免疫组化试验
        2.4.1 抗体效价检测
        2.4.2 免疫组化步骤
    3.结果
        3.0 人工回感试验结果
        3.1 回感试验细菌分离结果
        3.2 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特征观察
        3.3 免疫组化学观察结果
        3.3.1 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3.3.2 免疫组化切片观察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杀香鱼假单胞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原核表达
    1 材料
        1.1 细菌菌株及载体
        1.2 实验所用试剂及配置
        1.2.1 分子生物学试剂
        1.2.2 普通化学试剂
        1.2.3 实验试剂配制
        1.3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HCP基因克隆
        2.1.1 引物设计
        2.1.2 DNA模板制备
        2.1.3 DNA扩增和凝胶电泳
        2.1.4 HCP片段的纯化回收
        2.1.5 HCP片段的克隆与转化
        2.1.6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2.2 构建PET-30A-HCP重组表达质粒
        2.2.1 表达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2.2.2 重组质粒PET-30A-HCP的转化与鉴定
        2.3 重组质粒PET-30A-HCP的诱导表达
        2.3.1 诱导表达
        2.3.2 重组表达产物的SDS-PAGE
    3 结果
        3.1 HCP片段PCR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PEASY-T-HCP鉴定
        3.3 重组质粒PET-30A-HCP的构建与鉴定
        3.4 重组质粒的PET-30A-HCP诱导表达
    4 讨论
第四章 重组菌BL21(PET-30A-HCP)原核表达的优化及融合蛋白的纯化与复性
    1 材料
        1.1 材料与试剂
        1.2 制备蛋白相关试剂
        1.2.1 免疫学相关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重组菌BL21(PET-30A-HCP)诱导表达的优化
        2.1.1 不同诱导时间的表达情况
        2.1.2 不同诱导温度的表达情况
        2.1.3 不同IPTG诱导浓度的表达情况
        2.2 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分析
        2.3 蛋白的复性
        2.3.1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的纯化
        2.3.2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的复性
        2.3.3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WB法分析
        2.3.4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蛋白浓度测定
        2.3.5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的浓缩
    3 结果
        3.1 蛋白诱导条件优化
        3.1.1 诱导时间的优化
        3.1.2 诱导温度的优化
        3.1.3 IPTG终浓度的优化
        3.2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表达形式
        3.3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复性
        3.3.1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纯化结果
        3.3.2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复性结果
        3.3.3 重组菌复性结果检测
        3.4 重组菌PET-30A-HCP蛋白WB法检测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大黄鱼人工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的病理形态学及病原分布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人工回感试验
        1.2.2 人工感染试验鱼病理组织切片制备
        1.2.3 免疫组化检测杀香鱼假单胞菌在组织内分布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与剖解变化
    2.2 组织病理学变化
    2.3 菌体在鱼体内的分布
3 讨论

(8)基于dual RNA-seq识别变形假单胞菌与斜带石斑互作中的关键毒力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变形假单胞菌研究概况
        1.1.1 变形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变形假单胞菌流行病学
        1.1.3 变形假单胞菌致病机理的研究现状
    1.2 鱼类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
        1.2.1 免疫系统
        1.2.2 免疫应答
    1.3 转录组学研究
        1.3.1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
        1.3.2 转录组学主要研究技术
        1.3.3 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性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变形假单胞菌在斜带石斑体内的分布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悬液的制备
        2.2.2 人工感染试验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4 引物探针的设计
        2.2.5 数字PCR反应
        2.2.6 不同组织中变形假单胞菌的检测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斜带石斑存活实验
        2.3.2 病原菌在斜带石斑体内的迁移路径
        2.3.3 病原菌在斜带石斑体内的动态分布
        2.3.4 病原菌感染斜带石斑的主要靶器官
    2.4 讨论
第3章 变形假单胞菌感染斜带石斑的动态互作转录组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悬液的制备和人工感染
        3.2.2 RNA提取和纯化
        3.2.3 cDNA文库的制备和测序
        3.2.4 测序数据的过滤
        3.2.5 序列与病原菌参考基因组比对
        3.2.6 宿主参考转录组的组装和功能注释
        3.2.7 序列与宿主参考转录组比对
        3.2.8 差异基因的识别和Venn分析
        3.2.9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2.10 基因模块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
        3.2.11 差异基因的q RT-PCR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测序数据的过滤
        3.3.2 序列与病原菌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3.3.3 病原菌差异基因的检测结果和Venn分析
        3.3.4 病原菌差异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的结果
        3.3.5 病原菌差异基因的q RT-PCR验证
        3.3.6 参考转录组的组装结果统计和功能注释
        3.3.7 序列与宿主参考转录组比对结果
        3.3.8 宿主差异基因的检测结果和Venn分析
        3.3.9 宿主差异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的结果
        3.3.10 宿主差异基因表达的验证
    3.4 讨论
第4章 变形假单胞菌感染斜带石斑关键毒力基因的识别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和动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变形假单胞菌感染斜带石斑关键毒力基因的预测
        4.2.2 变形假单胞菌沉默菌株的构建
        4.2.3 变形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4.2.4 变形假单胞菌毒力测定
        4.2.5 斜带石斑体内变形假单胞菌载量的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变形假单胞菌感染斜带石斑关键毒力基因的预测结果
        4.3.2 变形假单胞菌沉默菌株的构建结果
        4.3.3 变形假单胞菌的生长曲线
        4.3.4 变形假单胞菌对斜带石斑的毒性
        4.3.5 变形假单胞菌在斜带石斑体内的动态分布
    4.4 讨论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htpB基因在水产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大黄鱼研究概况
        1.1.1 养殖现状
        1.1.2 主要病害
    1.2 变形假单胞菌的研究概况
        1.2.1 环境修复
        1.2.2 水产流行病
        1.2.3 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因子
    1.3 转录组测序
        1.3.1 转录组测序概述
        1.3.2 病原-宿主相互作用转录组测序
    1.4 变形假单胞菌htpB基因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培养
        2.2.2 菌体浓度检测
        2.2.3 htpB-RNAi菌株构建与筛选
        2.2.4 模式动物的选择
        2.2.5 活体感染生存曲线测定
        2.2.6 菌株半固体平板运动性实验
        2.2.7 生物成膜实验
        2.2.8 生长曲线测定
        2.2.9 htpB-RNAi沉默菌株在鱼体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2.2.10 病原-宿主互作转录组测序送样时间点的选择
        2.2.11 变形假单胞菌的病原-宿主互作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沉默菌株构建效果验证
    3.2 细菌生长曲线
    3.3 模式动物的比较和选择
    3.4 活体感染生存曲线及不同组的脾脏样品对比
    3.5 htpB-RNAi沉默菌株在鱼体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3.6 野生株的htpB基因在感染后的宿主脾脏内的表达情况
    3.7 病原-宿主互作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3.7.1 细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7.2 细菌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
        3.7.3 细菌差异基因GO分类统计
        3.7.4 细菌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7.5 宿主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7.6 宿主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
        3.7.7 宿主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7.8 宿主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7.9 病原-宿主互作测序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3.7.10 宿主病原互作模型分析
    3.8 细菌生物成膜
    3.9 细菌半固体平板运动性实验
    3.10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噬菌体简介
2 噬菌体的侵染机制
3 噬菌体治疗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研究
    3.1 副溶血弧菌的噬菌体治疗
    3.2 嗜水气单胞菌的噬菌体治疗
    3.3 哈维氏弧菌的噬菌体治疗
    3.4 变形假单胞菌的噬菌体治疗
    3.5 嗜环弧菌的噬菌体治疗
    3.6 黄海希瓦式菌的噬菌体治疗
4 噬菌体用于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
5 展望

四、香鱼疾病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中维生素E不同添加水平对香鱼仔稚鱼生长性能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J]. 王旭,李娟. 饲料工业, 2021(12)
  • [2]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减毒活疫苗候选株ΔtssD-1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研究[D]. 叶浩达.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3]黄姑鱼经杀香鱼假单胞菌和Poly I:C刺激后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D]. 向军喜.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JNK1基因克隆及其在成熟卵过熟进程中的表达变化[J]. 杜静雅,苗亮,李明云,汤先念,李双,王昆. 海洋与湖沼, 2019(04)
  • [5]大黄鱼源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预测、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初步分析[D]. 汪浩.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6]杀香鱼假单胞菌鱼体内分布及其溶血素相关蛋白Hcp的克隆、表达[D]. 陈卓. 浙江海洋大学, 2019
  • [7]大黄鱼人工感染杀香鱼假单胞菌的病理形态学及病原分布的初步研究[J]. 陈卓,施慧,谢建军,汪玮,王庚申,何杰,许文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8]基于dual RNA-seq识别变形假单胞菌与斜带石斑互作中的关键毒力基因[D]. 罗罡. 集美大学, 2018(01)
  • [9]htpB基因在水产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 刘文佳. 集美大学, 2018(01)
  • [10]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李新宇,孜力汗,张宝会,杨闯,徐永平,李淑英.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05)

标签:;  ;  ;  ;  ;  

香鱼病害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