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161例超声诊断

酒精性肝病161例超声诊断

一、161例酒精性肝病的超声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朱沪敏[1](2021)在《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症候分析及对消化系统相关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症候分布特点,为NAFLD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参考;同时探讨NAFLD肝纤维化进展对消化系统相关激素的影响,从而建立消化系统功能损伤的评估体系,为NAFLD肝纤维化进展继发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408例,严格按照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后,最终完全纳入326例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肝功能及胃肠激素结果等。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Touch,FT)检测NAFLD患者的肝脏弹性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分析LSM值升高对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胃泌素17(Gastrin 17,G-17)、胃动素(Motilin,MTL)、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D-乳酸(D-lactic acid,D-LA)、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指标的影响;NAFLD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SPSS21.0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归纳总结NAFLD肝纤维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并分析纳入的326例研究对象的LSM值与肝功能、胃肠激素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LSM值对胃肠激素的影响;分别采用双变量与多变量相关的统计学分析无肝纤维化与肝纤维化阶段,无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与重度肝纤维化阶段LSM值对肝功能、胃肠激素指标的影响;旨在明确NAFLD肝纤维化进展对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的预警价值。结果:1、32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肝郁脾虚证113例,占34.7%,痰湿困脾证92例,占28.2%,湿热中阻证78例,占24.0%,气滞血瘀证34例,占10.4%,脾肾阳虚证9例,占2.8%。2、对照Fibro Touch检测的肝脏硬度值与组织病理学分期表,肝郁脾虚证、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在肝纤维化各期均有分布;肝郁脾虚证主要分布在肝纤维化早期,以F0-1、F2为主;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在F0-1、F2、F2-3分布较多;而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在F3-4、F4期。不同中医证型LSM值由低到高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各中医证型间LSM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困脾证分别与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326例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舌脉象分布情况为: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个症状分别为:右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精神抑郁、尿黄、便溏不爽、神疲乏力、腹胀不适、形体肥胖、胸胁胀闷、倦怠乏力;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个舌脉象分别为:苔白或腻、舌淡、脉弦细。4、分析326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LSM值的相关性,发现DBIL、ALT、AST、ALP、GGT与LSM值呈正相关(r>0,P<0.05);TBIL、IBIL、GLB、TP、ALB与LSM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胃肠激素指标与LSM值的相关性,发现CCK与LSM值呈正相关(r>0,P<0.05);DAO、D-LA、G-17、LPS、MTL与LSM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胃肠激素与LSM值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K、DAO、D-LA、LPS、MTL与LSM有线性回归关系(均P<0.05),其系数分别为8.234、-0.328、-1.157、44.827、48.927;G-17与LSM的线性回归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系数为0.293。5、根据LSM值分为无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组,发现ALT、AST、GGT、CCK、LPS在不同肝纤维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CK、LPS与LSM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LPS指标系数分别为1.012、0.999;根据LSM值分为无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其中ALT、AST、ALP、GGT、CCK、LPS在不同肝纤维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CK、LPS与LS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K、LPS指标对LSM值无影响。结论:1、基于Fibro Touch检测的LSM值在NAFLD肝纤维化各个中医证型间存在差异,其中脾肾阳虚证患者的LSM值最高,肝郁脾虚证患者的LSM值最低,LSM值可能有助于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2、NAFLD肝纤维化进展影响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和胃肠激素指标CCK、LPS水平变化,说明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与胆囊收缩功能及胃肠功能有关;通过观察LSM值变化对CCK、LPS的影响,对评估NAFLD肝纤维化进展出现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有预警作用。

洪玉芹[2](2021)在《CT和MRI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CT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目的:采用CT定量分析腹部脂肪分布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NAFLD患者,利用肝脾CT值比值(CT value ratio of liver and spleen,CTL/S)进行分级,其中轻度92例,中度32例,重度21例,择同期就诊非NAFLD者58例作对照组。通过GE AW4.6工作站测量脐平面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腹部脂肪面积(Total abdominal fat area,TFA)、肌间脂肪面积(Intermuscular fat area,IMFA)、皮下脂肪厚度(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SFT)、横径、矢状径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计算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内脏与腹部脂肪面积比(V/T)及内脏与皮下脂肪面积比(V/S)。比较组间各指标差异并做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有意义指标对NAFLD及分级评估效能。结果:(1)各指标与CTL/S相关性分析。VFA和矢状径分别与CTL/S呈中度相关(r=0.683,0.511,P<0.001),TFA、V/T、横径和WC则分别与CTL/S呈弱相关(r=0.368,0.307,0.237,0.322,P<0.001);SFA、IMFA、SFT均与CTL/S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2)各指标与及CTL/S诊断的NAFLD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VFA、TFA、V/T、WC、横径、矢状径均与NAFLD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其中VFA与矢状径均与NAFLD严重程度中度相关(r=0.511,P<0.001),TFA、V/T、WC、横径与NAFLD严重程度呈弱相关(r=0.294,0.311,0.215,0.211,P<0.001),而与SFA、IMFA、SFT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3)VFA、矢状径对NAFLD分级诊断效能。ROC曲线结果显示,VFA评估NAFLD截点值为15 591.5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1%和69.0%;评估中重度NAFLD截点值为18 975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3%和92.6%。矢状径诊断NAFLD截点值为219.5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74.1%;评估中重度截点值为220.95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63.1%。结论:CT能够较好地评估腹部脂肪分布和肝脏脂肪变性的关系,CT测量的VFA与NAFLD发生密切相关,并能较好地评估NAFLD的严重程度,在预测NAFLD及其严重程度上有一定价值。第二部分IDEAL-IQ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目的:分析基于磁共振成像IDEAL-IQ序列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严重程度与腹部脂肪的关系,以期采用MRI定量观测腹部脂肪并对NAFLD的预测和预防行初步探索。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体检中心经超声诊断为NAFLD者94例,健康者43例,对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RI检查,记录其身高、体重,计算BMI值,并收集其临床生化指标。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导入IDEAL-IQ序列自动生成的脂肪分数图像,对肝脏进行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的测量;同时将IDEAL-IQ序列自动生成的脂肪分数图像导入至Image J软件(U.S.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利用其测量各患者脐平面TFA和VFA,并计算SFA=TFA-VFA、V/T、V/S等指标;利用Sante DICOM Viewer 4.0.14软件测量各患者脐平面横径、矢状径、SFT和WC。结果:(1)各指标与肝脏MRI-PDFF值相关性分析。体重、WC、VFA、SFA、TFA、V/T、V/S、横径、矢状径、ALT、AST与MRI-PDFF值呈正相关(P<0.05),其中VFA、矢状径、ALT与MRI-PDFF呈中度相关(r=0.618,0.523,0.536);年龄、身高、BMI、SFT、TG、TC与MRI-PDFF值不相关(P>0.05)。(2)各指标与及肝脏MRI-PDFF值诊断的NAFLD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体重、BMI、WC、VFA、SFA、TFA、V/T、V/S、横径、矢状径、ALT、AST均与NAFLD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P<0.05),其中VFA、矢状径和ALT与其呈中度相关(r=0.569,0.507,0.534);而身高、SFT、TG和TC与NAFLD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3)VFA、矢状径和ALT对NAFLD分级诊断效能。VFA诊断NAFLD截点值为7 735.76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和62.8%;诊断中重度NAFLD截点值为9 205.51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1%、53.5%;诊断重度截点值为9 599.91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52.5%。矢状径诊断NAFLD截点值为204.76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6%和84.2%;诊断中重度NAFLD截点值为206.91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5%和66.2%;诊断重度NAFLD截点值为209.40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39.4%。ALT诊断NAFLD截点值为23.5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4%和73.7%;诊断中重度NAFLD截点值为40.5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4%和86.7%;诊断重度NAFLD截点值为42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0%和23.2%。结论:利用MRI IDEAL-IQ序列可以很好地判断腹部脂肪与NAFLD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内脏脂肪与肝脏MRI-PDFF相关性密切,MRI测量的VFA能很好预测NAFLD严重程度。

邢英[3](2021)在《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代谢紊乱,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NAFLD的疗效、炎症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探讨GLP-1在体外细胞模型水平、肠道微生态上对NAFLD的作用机制。为NAFLD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通过121例NAFLD患者与121例正常人群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比较,分析炎症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NAFLD患者在利拉鲁肽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及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从公共数据库即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脂肪肝芯片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查找差异靶基因和通路。以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经游离脂肪酸(FFA)和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h,通MTT测定细胞活性,结合油红O染色及细胞内甘油三酯(TG)的测定,确定NAFLD体外模型的建立。模型确立后给予不同浓度GLP-1干预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相关通路脂联素(APN)、脂联素受体(Adipo R)、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的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印迹法(Westren Blot)检测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的表达;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分析GLP-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第三部分: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比30例NAFLD患者与30例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功能的差异。进一步将60例NAFLD患者完全随机平均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深入探究利拉鲁肽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共变化机制,并通过功能预测评价和验证利拉鲁肽的治疗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本研究中NAFLD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MI)、血压、腰臀比(WHR))、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但高密度脂蛋白C(HDL-C)显着低于健康人群(P<0.05)。对比分析发现,NAFL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空腹胰岛素(FINS)、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极显着高于健康人群(P<0.05),IL-6、TNF-α均与HOMA-IR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2)利拉鲁肽治疗NAFLD患者前后诸多指标变化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对患者一般资料(BMI、WHR、DBP、SBP)、胰岛β细胞功能(FPG、2hPG、FINS、HbA1c、HOMA-IR)、炎症相关指标(IL-6、TNF-α和APN)、脂代谢(TC、TG、LDL-C)、肝功能(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脂肪衰减值(CAP)均产生极显着影响(P<0.001),对HDL-C、LSM影响不显着(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与炎症因子下降、APN升高呈正相关。第二部分:(1)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NAFLD差异基因富集的AMPK、过氧PPARα信号通路为APN及Adipo R下游通路。(2)通过油红O染色、TG的测定及结合MTT结果显示:(油酸)造模液浓度为1mM,造模时间为24h时,对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且细胞内TG显着升高,细胞内脂滴蓄积明显,是诱导细胞脂肪变性的最佳条件。(3)TG含量测定:不同浓度GLP-1处理组与模型组细胞比较,TG含量显着下降,并且与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4)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蓄积的脂滴,尤其1000nM效果明显。(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6)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第三部分:(1)NAFL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明显。NAFLD患者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典型优势有益菌的丰度均低于健康人群,同时包含多种机会性致病菌的变形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健康人群。(2)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且利拉鲁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小。利拉鲁肽治疗后,肠道细菌丰度变化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脂代谢、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脂肪沉积等多项指标密切相关。此外,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肠道中多个基因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包括胆汁酸生物合成、胰岛素抵抗、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显着减弱,丙酸代谢、丁酸代谢显着增强等(P<0.05)。结论:(1)NAFLD患者存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并有炎症指标偏高及胰岛素抵抗。故NAFLD患者应全面评估并对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即控制糖脂等代谢紊乱、合理降压等,GLP-1可显着改善NAFLD患者临床指标,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对脂肪肝治疗效果显着。(2)脂肪肝存在APN基因及下游通路基因的差异表达。1Mm FFA培养HepG2细胞24h,可诱导细胞脂肪变,可作为脂肪肝细胞模型;GLP-1通过激活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的表达,从而缓解HepG2细胞脂肪变,减少细胞内脂滴,因此GLP-1对脂肪肝细胞模型有一定缓解作用。(3)利拉鲁肽对NAFLD的疗效优于二甲双胍,且对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相对较小,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相关,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组学可能是其改善脂肪肝重要突破口。

李萍英,李娟,谢守珍,杨永耿,陆伦根[4](2020)在《FibroTouch联合超声和CT检查诊断高原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Fibro Touch(FT)联合超声和CT检查诊断青海高原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5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343例,所有人员同时接受FT、腹部超声和腹部CT检查,分析任意检查对NAFLD的检出率,并分析FT相对于腹部超声和CT诊断NAFLD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以Kappa值评价FT与这两种方法诊断的一致性,分析FT单独和联合这两种方法诊断NAFLD的检出率。结果 FT诊断本组人群NAFLD的检出率为63.9%,腹部超声诊断检出率为40.2%,腹部CT检出率为26.2%;相对于腹部超声诊断NAFLD,FT检查的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48.8%,AUROC为0.657(95%CI:0.610~0.704);相对于腹部CT诊断NAFLD,F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4 5.1%,AUROC为0.670(95%CI:0.624~0.715); FT检查与腹部超声检查诊断NAFLD的总体一致性为62.4%,Kappa系数为0.29,说明两者诊断的一致性较差; FT检查与腹部CT检查诊断的总体一致性为56.6%,Kappa系数为0.23,两者诊断的一致性也较差;三者联合检查均诊断为NAFLD患者247例,其中FT检查、腹部超声和腹部CT检查的单独检出率分别为88.7%、55.9%和36.4%,联合Fibro Touch和腹部超声诊断或联合FT和腹部CT诊断将检出率分别提高到98.4%和92.7%。结论使用FT检查、腹部超声和腹部CT检查诊断NAFLD的一致性较差,联合FT和腹部超声诊断、联合FT和腹部CT诊断能进一步提高高原地区人群NAFLD的检出率。

赵晓明,何彩霞,金青春[5](2020)在《超声检查在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在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疑似酒精性肝病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肝功能检查,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参照,分析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肝功能检查显示,36例患者诊断为酒精性肝病,32例患者诊断为脂肪肝,误诊12例,漏诊12例;超声检查显示,47例患者诊断为酒精性肝病,21例患者诊断为脂肪肝,误诊1例,漏诊2例。常规肝功能检查诊断酒精性肝病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62.50%(30/48)、70.00%(14/20)、64.71%(44/68),超声检查诊断酒精性肝病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95.83%(46/48)、95.00%(19/20)、95.59%(65/68),超声检查诊断酒精性肝病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均高于常规肝功能检查,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168、4.329、20.379,均P<0.05)。超声检查显示,35例为酒精性脂肪肝,8例为酒精性肝炎,4例酒精性肝硬化,诊断符合率为97.92%(47/48),经一致性检测,Kappa检验值为0.895,提示一致性良好。结论超声检查对酒精性肝病有较佳的诊断效果,准确率较高,且可对疾病类型进行诊断。

王珊,张健,张杰,张海玲,朱国玲,杨艳英,吴寿岭[6](2020)在《体质量指数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CI):1.589~1.942]、2.612(95%CI:2.353~2.900)、3.566(95%CI:3.129~4.064)倍(P < 0.01)。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俐钧[7](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余曼琪[8](2020)在《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明确其健康效应,为本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及肝病研究所门诊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肥胖症的患者脂肪肝分级,脂肪参数,身体形态指标,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比较患者经过12周轻断食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根据患者12周内完成轻断食的累计时间,以及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纳入分析的9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完成1824天轻断食,共30例;B组:完成1217天轻断食,30例;C组:完成轻断食611天,共30例。(2)治疗12周后,三组疗效比较:A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B组:显效例3,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C组:显效0例,有效1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33.3%。三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并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A组的治疗效果优于B组,B组治疗效果优于C组。(3)治疗12周后,对比脂肪肝程度,A组重度2例,中度4例,轻度10例,无14例,与治疗前相比程度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重度3例,中度7例,轻度11例,无9例,与治疗前相比程度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重度5例,中度11例,轻度11例,无3例,与治疗前相比程度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疗效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量化积分治疗前后比较:A组患者胁肋胀满、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善太息、口干口苦等症候量化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胁肋胀满、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口干口苦、善太息、便溏等症量化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口干口苦、善太息等症量化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在倦怠乏力、善太息等方面A组疗效优于B组,优于C组(p<0.05)。(5)治疗12周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A组、B组肝脏脂肪参数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12周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A组患者者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均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脂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体重、BMI、腰围、臀围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和体脂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受试者体重,BMI、腰围、臀围、体脂率等指标的改善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体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12周后,三组与治疗前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组间比较:三组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肽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12周后,三组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A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改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改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在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优于B组和C组。(9)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变化。结论:(1)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能够有效减轻体重,改善脂肪肝分级程度,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等身体形态学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以及倦怠乏力、头身困重等中医症候。(2)每周完成轻断食2天,每月累计完成轻断食6到8天,累计三个月,疗效突出,安全性高,能够有效减轻体重,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每月累计完成4到6天,累计3个月的干预也能达到一定的疗效,而不能规律坚持的则疗效欠佳,说明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是一种可以长期坚持的饮食疗法,在断食过程中服用温阳益气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禁食期间的饥饿难耐,头晕乏力等不适反应。

陈佳良[9](2020)在《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慢性肝病最主要的病因,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至今尚无公认有效的药物被批准用于NAFLD治疗,早期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显着改善不良预后。中医舌诊在疾病筛查方面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缺乏基于中医舌诊筛查NAFLD的研究。同时,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已成为目前定量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最准确的无创手段,但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1、在寻找NAFLD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性舌象特征基础上建立NAFLD预测模型;2、基于磁共振肝脂肪定量技术探索肝脏脂肪变程度和舌象特征的相关性;3、研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对NAFLD的影响,以发现影响NAFLD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方法1、从一家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连续纳入708例受试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按照统一制定的信息采集表收集人口学特征、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同时利用智能健康镜配合标准24色卡采集每位受试者舌象照片,经自动颜色校正后导入舌象标注平台进行舌象特征提取,主要特征包括舌色、苔色、舌体胖瘦、舌苔厚薄、舌苔腐腻、舌苔润燥、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瘀斑舌和剥脱苔。结合病史和超声诊断将受试者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NAFLD组与对照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2、将舌象特征和临床参数(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和BMI)进行赋值后作为协变量,NAFLD诊断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根据协变量回归系数(β值)来构建NAFLD预测评分模型,包括仅含舌象特征参数的简易评分模型(simple score model,SSM)和舌象特征与临床参数结合组成的复合评分模型(complex score model,CSM)。使用Hosmer-Lem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依次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并根据Youden指数求出模型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此外,对建立的NAFLD预测评分模型进行亚组分析和内部验证,并和FLI、HSI等已有的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预测NAFLD的AUC进行Delong检验比较有无差异。3、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131例受试者在舌象采集后行MRI-PDFF测定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依据MRI-PDFF将受试者分为非NAFLD对照组(MRI-PDFF<5%),轻度脂肪肝组(5%≤MRI-PDFF<11%)和中-重度脂肪肝组(MRI-PDFF≥11%)。通过Mantel-Haenszel卡方线性趋势检验比较各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RI-PDFF与临床指标及已有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之间的相关性。4、对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327例受试者进行生活方式评价。通过饮食调查问卷获知受试者过去1年内17种常见食物种类平均摄入频次和平均每次摄入份量(serving),将其转换为每种食物平均每周摄入频次(times/week)和平均累积摄入量(serv./day)。然后将饮食、睡眠、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作为协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筛选出NAFLD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进一步将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累积摄入量按各自四分位数分成Q1、Q2、Q3、Q4四组和G1、G2、G3、G4四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不同层次人群患 NAFLD 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对相应OR值进行线性趋势检验以探索辛辣食物摄入频次、摄入量与NAFLD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本研究总体中位年龄为37(IQR:31-46)岁,范围20~65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NAFLD组430例(60.7%),对照组278例(39.3%)。基线特征方面,NAFLD组年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ALT、AST、GGT、血压、血脂水平及男性、吸烟史和代谢综合征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舌象特征方面,相比于对照组,NAFLD 组暗红舌(72.6%vs 45.7%)、红舌(15.6%vs 4.05)、黄苔(72.1%vs 30.2%)、厚苔(81.6%vs 49.3%)、腻苔(80.2%vs 21.9%)、胖大舌(36.7%vs 8.3%)、齿痕舌(52.1%vs 31.7%)、裂纹舌(44.7%vs 24.5%)、点刺舌(39.3%vs 29.1%)、瘀点舌(10.9%vs 2.9%)出现率更高(P值均<0.05)。2、对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舌色、苔色、舌苔腐腻、舌体胖瘦、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为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值)取整数后确定相应舌象特征评分,各个评分之和即为简易评分模型(SSM),范围在0~24之间。由这些舌象特征结合年龄、BMI和腹型肥胖三个临床参数相应评分之和构成复合评分模型(CSM),范围在0~28之间。3、SSM 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07(95%CI:0.884-0.929,P<0.001),cut-off 值为≥12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79.1%、87.8%、90.9%、73.1%、6.47、0.24和82.5%。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SSM≥12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SSM<12组(P值均<0.001)。CSM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37(95%CI:0.919-0.955,P<0.001),cut-off 值为≥11 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90.2%、83.5%、89.4%、84.7%、5.47、0.12 和 87.6%。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CSM≥11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CSM<11组(P值均<0.00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SSM和CSM均有较好的校准能力(P均>0.05)。在总体及女性、年龄<45岁、无吸烟三个亚组中,C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大于SSM(P值均<0.05),而其他亚组中比较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此外,S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高于FLI等已有肝脏脂肪变无创模型(AUC范围:0.783~0.837)和BMI(0.784)、腰围(0.790)、ALT(0.752)、AST(0.695)、TG(0.775)、代谢综合征(0.687)及单个差异性舌象特征(AUC范围:0.511~0.79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131例行MRI-PDFF检测受试者中,对照组35例(26.7%),轻度脂肪肝组48例(36.6%),中-重度脂肪肝组48例(36.6%)。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增加,暗红舌出现率逐渐增加(45.7%vs 68.8%vs 70.8%,Ptrend=0.007),白苔出现率逐渐下降(57.1%vs 39.6%vs 31.3%,Ptrend=0.048),舌苔厚度逐渐增加,尤其较厚苔出现逐渐增高(8.6%vs 20.8%vs 31.3%,Ptrend=0.001),腻苔出现率逐渐增高(31.4%vs 66.7%vs 77.1%,Ptrend<0.001),胖大舌出现率逐渐增加(14.3%vs 37.5%vs56.3%,Ptrend=0.005),齿痕舌出现出现率逐渐增高(37.1%vs 58.3%vs 68.8%,Ptrend=0.005),点刺舌出现率也逐渐增加(31.4%vs 70.8%vs 62.5%,Ptrend=0.010),而舌苔润燥、裂纹舌、瘀点舌、癖斑舌及剥脱苔出现率无显着差异(Ptrend均>0.05)。同时,MRI-PDFF与BMI、WC、WHR、WHtR、SBP、DBP、ALT、AST、UA、FBG、TG、TC、LDL-C 及已有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模型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01)。5、327例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受试者中对照组128例(39.1%),NAFLD组199例(60.9%)。在调节多种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烤食物摄入量(OR=3.66,95%CI:1.40-9.55)、坚果摄入频次(OR=1.18,95%CI:1.04-1.34)、辛辣食物摄入频次(OR=1.10,95%CI:1.01-1.21)和足量运动(OR=0.32,95%CI:0.15-0.71)与NAFLD独立相关(P值均<0.05)。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频次Q1组人群,Q2、Q3、Q4 组人群患 NAFLD 的 OR 值依次为 1.60(95%CI:0.88-2.89,P=0.122)、1.95(95%CI:1.01-3.75,P=0.047)、2.61(95%CI:1.40-4.86,P=0.003),且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2)。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量G1组人群,G2、G3、G4组人群患NAFLD的OR值依次为 2.09(95%CI:1.11-3.93,P=0.022)、2.09(95%CI:1.11-3.93,P=0.022)、2.74(95%CI:1.46-5.18,P=0.002),也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3)。在进一步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这种递增趋势依然存在。结论1、通过舌色、舌形、苔色、苔厚、苔腻、齿痕、点刺、裂纹、瘀点要素可以找到NAFLD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性舌象特征,且与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相关。2、基于舌象特征的NAFLD预测模型准确性高,可作为NAFLD筛查的一种新方法。3、运动量少及坚果、辛辣食物和烧烤食物摄入过多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与NAFLD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

王斌[10](2020)在《糖脂代谢紊乱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心血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核心机制是糖脂代谢紊乱。机体糖脂代谢调控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不良环境暴露在糖脂代谢紊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以肝脏脂肪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应激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二者享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糖尿病与NAFLD共存,可以进一步加剧糖脂代谢紊乱,导致相关不良结局。本研究旨在中国社区人群中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isphenol A,BPA)对糖脂代谢稳态的影响,并系统评估糖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双向关联以及心血管风险。研究方法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与糖脂代谢紊乱: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宝山淞南社区中老年队列人群。分别于2009年基线和2013年随访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空腹血糖、2-h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脂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估计胰岛素抵抗指数(index of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和稳态模型估计β细胞功能指数(index of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β-cell function,HOMA-β)。收集晨尿测定尿BPA浓度。利用基线和随访数据进行BPA与糖脂代谢紊乱的重复测量分析。2.糖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嘉定区中老年队列人群。分别于2010年基线和2014-2015年随访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腹部超声检查,检测空腹血糖、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根据超声结果诊断NAFLD。利用前瞻性随访资料分析糖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双向关联。3.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心血管风险:对上述嘉定区中老年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血管功能检查,评价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状况。随访时收集研究对象心血管事件信息,以新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定义心血管结局。利用前瞻性随访资料分析糖尿病与NAFLD的心血管风险以及二者共患对彼此心血管结局的影响。研究结果1.尿BPA浓度与血糖稳态和血脂水平独立相关。在非糖尿病女性中,尿BPA浓度每增加10倍,空腹血糖水平增加3.39%(95%CI:2.24%,4.55%),HOMA-β下降11.6%(95%CI:-15.8%,-7.18%),该效应在超重或肥胖女性中进一步增强。此外,尿BPA浓度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基线至随访过程中,持续较高的尿BPA浓度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病风险增加相关。2.糖代谢紊乱与NAFLD存在双向关联。与糖代谢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增加(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1.27,95%CI:1.02–1.57),糖尿病前期患者发生NAFLD缓解的概率降低(RR=0.73,95%CI:0.60–0.88)。在非糖尿病患者中,2-h血糖水平与NAFLD发病呈正相关,空腹血糖和2-h血糖水平与NAFLD缓解呈负相关。基线至随访过程中,随着血糖紊乱程度的加重,NAFLD发病风险逐渐升高,而NAFLD缓解概率逐渐降低,以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对象最为明显。另一方面,相比非NAFLD患者,NAFLD患者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较高(RR=1.54,95%CI:1.28–1.87)。新发NAFLD和NAFLD缓解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亦显着相关。3.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及颈动脉斑块患病独立相关,并且增加新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按NAFLD状态分组后,非NAFLD患者中糖尿病与心血管事件总体相关,在NAFLD患者中未见二者相关性。然而,糖尿病可以显着增加伴有严重纤维化NAFL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NAFL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样显着增加。另一方面,与非NAFLD患者相比,NAFLD患者动脉硬化患病风险较高,并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步上升。NAFLD及其纤维化程度与新发心血管事件未显示相关性,该结果在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保持一致。研究结论1.尿BPA与血糖和血脂稳态失衡有关,提示BPA暴露可能是糖脂代谢紊乱的环境危险因素;2.糖尿病与NAFLD互相影响。在非糖尿病人群中,2-h血糖与NAFLD发病以及缓解相关,同时血糖紊乱进展程度与NAFLD发病以及缓解之间呈现梯度效应。该结果强调了维持长期正常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改善NAFLD的必要性,反之亦然;3.糖尿病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NAFLD仅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NAFLD与糖尿病对心血管结局无显着交互作用。因此,尽早开展糖尿病筛查并及时进行干预对于降低NAFLD患者和非NAFLD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161例酒精性肝病的超声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1例酒精性肝病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症候分析及对消化系统相关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
    2.2 各中医证型在肝纤维化各期分布情况
    2.3 各中医证型中LSM值的比较
    2.4 各中医症状及舌脉象分布情况
    2.5 入选研究对象血清学指标一般情况
    2.6 无肝纤维化与肝纤维化阶段LSM值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2.7 无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与重度肝纤维化阶段LSM值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3 讨论与分析
    3.1 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分型
    3.2 NAFLD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3.3 肝脏硬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4 NAFLD肝纤维化与中医症状体征的关系
    3.5 NAFLD肝纤维化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3.6 NAFLD肝纤维化与胃肠激素指标的关系
    3.7 NAFLD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
    3.8 中医对NAFLD肝纤维化的认识
    3.9 现代医学对NAFLD肝纤维化的认识
    3.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胃肠功能紊乱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CT和MRI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CT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DEAL-IQ定量测量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定量测量内脏脂肪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1 IL-6、TNF-α在NAFLD的水平变化及与HOMA-IR相关关系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利拉鲁肽治疗前后NAFLD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GLP-1对Hep G2 细胞脂肪肝模型的影响
    1 生信分析及细胞试验
        1.1 数据来源与差异分析
        1.2 GO富集分析
        1.3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1.4 细胞培养
        1.5 实验方法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GLP-1对NAFL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试验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利拉鲁肽对NAFLD患者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胰高血糖素样肽-1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FibroTouch联合超声和CT检查诊断高原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率比较
    2.3 Fibro Touch相对于超声和CT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4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致性分析
    2.5 FT、腹部超声和CT诊断及联合诊断NAFLD的检出率情况
3 讨论

(7)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1 历史渊源
        2.2 肝郁生浊概论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事件
        1.9 质量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 疗效探讨
        5 结论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5 结论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8)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服饵辟谷理论在肥胖和NAFLD中的应用
    1 辟谷养生术的起源与发展
    2 服饵辟谷法的应用
    3 服饵辟谷的养生机理与现代医学研究
    4 NAFLD的病因病机分析与治疗
        4.1 肥胖和NAFLD的中医病名
        4.2 肥胖合并NAFLD的病因分析
        4.3 肥胖合并脂肪肝的病机分析
    5 温阳益气方组方理论探讨
        5.1 温阳益气方组方分析
        5.2 温阳益气方单味药物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试验方案
        2.1 干预方法
        2.1.1 基础治疗
        2.1.2 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实施方案
        2.1.3 方药组成
        2.2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身体形态学指标
        3.2 血生化指标
        3.3 影像学指标
        3.4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
        3.5 安全性指标
        3.6 疗效评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5.2 总体疗效比较
        5.3 脂肪肝程度变化比较
        5.4 症候积分比较
        5.5 肝脏脂肪参数比较
        5.6 身体形态学指标变化
        5.7 肝功能指标比较
        5.8 血脂指标比较
        5.9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改善身体形态学指标
        1.3 改善脂代谢紊乱
    2 平台期及后续处理建议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表
致谢

(9)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舌象数字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舌象采集
        2 颜色校正
        3 舌象分割
        4 舌象特征提取
        5 数字化舌诊在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创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影像学诊断方法
        2 血清学诊断方法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差异性舌象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基于舌象特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测模型建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基于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与舌象特征相关性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糖脂代谢紊乱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心血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与糖脂代谢紊乱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BPA与血糖紊乱的相关性
        3.2 BPA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
    4.总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糖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糖代谢紊乱对NAFLD的影响
        3.2 NAFLD对糖代谢紊乱的影响
    4.总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心血管风险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糖尿病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群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3.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糖尿病人群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4.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161例酒精性肝病的超声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症候分析及对消化系统相关激素的影响[D]. 朱沪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CT和MRI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洪玉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邢英.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FibroTouch联合超声和CT检查诊断高原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应用研究[J]. 李萍英,李娟,谢守珍,杨永耿,陆伦根.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06)
  • [5]超声检查在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赵晓明,何彩霞,金青春.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6)
  • [6]体质量指数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队列研究[J]. 王珊,张健,张杰,张海玲,朱国玲,杨艳英,吴寿岭.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07)
  • [7]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D]. 余曼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D]. 陈佳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糖脂代谢紊乱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心血管风险研究[D]. 王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标签:;  ;  ;  ;  ;  

酒精性肝病161例超声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