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发声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唱歌发声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关于歌唱发声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广燚[1](2020)在《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歌唱共鸣是歌唱发声时产生的共鸣腔体内气流共震现象。是声乐发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声乐演唱评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歌唱共鸣可以增强演唱者的声音感染力,对歌唱的音量、音色等声音形象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从生理过程看,歌唱共鸣的产生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从呼吸运动产生流向体外的气流,气流经过声门时与声门产生一定对抗性施压,形成一定声门压力,在“贝努力作用”下产生高密度气体流,气体流进入共鸣腔,在共鸣腔体里高速回旋,形成“共振峰”,从而声音音量被扩大,音色发生改变,形成歌唱的声音形象。第二,从歌唱共鸣的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出,共鸣的发声机制会受到的影响来自生理的:声带肌张力、腔体结构和形态、腔体机能和质地等;来自语言的:辅音动作、元音形态和归韵过程;来自心理的:性格情绪、作品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声音的改变。第三,基于对以上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笔者对歌唱共鸣的可调节性、可控制性,进行了一系列歌唱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一)通过心理调控树立声音的心理形象。(二)通过机能训练,优化嗓音共鸣生理基础。训练良好的歌唱身体机能训练;训练良好的“气声”关系为歌唱共鸣奠定基础;有针对性的共鸣腔训练;对声学因素的关注性训练等。(三)通过元音调控,进行由字到声的共鸣形态调节。(四)歌唱家们的共鸣调控主观体验等。第四,在歌唱共鸣的训练和学习是理论认识的形成和思考辨别的过程,能否准确理解和领会共鸣的本质是认识共鸣问题的关键。在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实践中,因为歌唱者个人主观体验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千人千解”的声乐认知现象,其中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解”,文中进行了辩析。文章中涉及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阐述,从生理上的认识有助于认识和了解歌唱共鸣的产生机理,也可以使共鸣意识的形成从想象认识变为具体器官的感知认识,为声乐技术的运用实践做了理论准备,并有效的理解和解决声音训练中的相关问题;在物理声学上对共鸣声音的探索,使得歌声形象从心理感知的认识走向了自然科学的实证。同时,声学的认识也使得共鸣问题化繁为简、直击实质;歌唱过程中对演唱发声的心理干预涉及内容如:性格情绪的影响、感知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建立、作品形象的心理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仅做围绕主题的相关阐述。由此,关于歌唱共鸣相关问题的理论梳理和笔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得到初步建立,为歌唱实践艺术打下坚实的理论认识基础。

张琴[2](2019)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声乐歌唱艺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这门艺术学科的教育与表现活动,提高声乐艺术的理论与科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的声乐艺术学科虽然相对于国外而言开设的比较晚,但是却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声乐艺术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了,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声乐艺术无论在理论和表演中都存在有各种的矛盾或者说对抗性的现象。如何在对立中取得相对统一,笔者认为声乐表演平衡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极其关键的问题所在。研究平衡性理论与实践中所存在的普遍属性与特殊性,也会为表演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对立现象,衍生出相应的解决方式与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因此,平衡属性的理论研究对于声乐表演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声乐艺术的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运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事例与文献分析研究,尝试解剖声乐表演艺术在达到平衡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本属性。本课题研究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绪论,主要是对平衡性研究的意义与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综述,以及关于平衡性在哲学层面上的解释,并列举了多种不同视角的阐述,力求寻找平衡性的哲学释义,从而使课题能正确把握声乐平衡性的理论研究。第二个部分为本文第2章,主要探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生理规律,在歌唱中身体状态是否平衡,会给歌唱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力,从各发声器官以及骨骼、肌肉、韧带等肌体组织间,建立良好的歌唱生理运动关系,才能更好地使器官和肌体组织等发声生理功能,在歌唱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理想的表演效果。本章节通过研究声乐艺术生理相关文献,结合作品,配合图文进行分析阐述,并归纳生理平衡中存在的基本属性。第三个部分为本文第3章,主要研究声乐表演艺术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歌唱表演心理研究,探索人的主观能动性正反作用的各种心理现象,研究演唱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形成过程的规律和条件,以及歌唱与发声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演唱个性的相互关系。本章通过研究声乐艺术心理相关文献,结合作品以及具体事例进行分析阐述,并归纳心理平衡中所存在的基本属性。第四个部分为本文第4章,主要从声乐表演技巧入手进行研究。歌唱过程是通过各种演唱技巧表现的过程,更是技巧与情感结合表现的过程。人声是歌唱表演的基本条件与手段,精湛的演唱技巧是完美演绎声乐作品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需要在声音和语言方面都做到科学、精细,没有正确的演唱技巧就更谈不上情感表达,演唱技巧与丰富情感的特殊魅力,能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得到更为丰富完美的表现。本章主要将声乐艺术表演中所存在的演唱技巧进行分类,分析探求各分类相互之间所存在的统一性与平衡性,并归纳出声乐演唱过程中各表现技巧相互之间的平衡性应具备的基本属性。第五部分分为本文第5章,主要从身体重心与呼吸的平衡性、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的平衡性和歌唱者心理与生理的平衡性三个方面,阐述声乐艺术表演中平衡性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具体实践活动的措施与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平衡性理论研究能在声乐艺术表演实践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万洪利[3](2017)在《演唱实践中“声门适度感”的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西洋唱法诞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声门适度感”在声乐演唱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本文是笔者在前人对发声过程中声门运动状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演唱实践中“声门适度感”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是“声门适度感”的内涵及其理论形成。笔者主要以国内外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依据为表述对象,一个是加尔西亚(子)发明了喉镜并提出的“声门冲击”学说。从生理学上对歌唱过程中的声门运动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还纠正了一些歌者在学唱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声带闭合不良、漏气、吸气乏力、声音嘶哑等常见毛病,同时强化各部分嗓音器官的功能。另一个是我国着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歌唱中的声门状态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首次提出“声门适度感”的概念。同时笔者还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其他歌唱家、教育家以及不同水平阶段的学者们,对演唱实践中“声门适度感”进行的不同程度和角度相关研究。第二章笔者分别从物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三个方面来研究。重点针对从事声乐学习的众多学者,从生理学角度对歌唱发声机制的了解普遍欠缺的情况,详细的解释了歌唱发声过程中各部位的器官和肌肉组织的协调运动,以及不同的发声情况所对应的不同生理发声机制。同时笔者通过物理学角度解释了声带振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声带振动的频率与音调、振幅与音量、振动形式与音色这些物理属性与现象的关系。第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叙述了歌唱过程中声门状态与呼吸状态的关系、声门非正常状态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并重点讲述了为获得“声门适度感”生理和心理的调控训练。其中心理调控是笔者的重中之重。笔者详细的论述了在训练“声门适度感”的过程中,心理调控对生理调控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歌者需要充分利用心理调控来指导和帮助获得“声门适度感”。最后一章是“声门适度感”在演唱中的运用和启示。笔者深入的剖析了“声门适度感”的理论实质,列举了非声门适度引起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一一提出了对应解决的方法以及可行性的训练方法。在论述的最后,笔者结合作品,更深入的论述了“声门适度感”在诠释一个完整的作品过程中的运用。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详细论述,能够引起声乐学者们对“声门适度感”的重视,帮助歌者更清楚的认识自身的发声器官,以及自身存在的歌唱潜能,为歌者解决演唱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新视角,对歌者的演唱和学习有所启发和帮助。

罗中一[4](2014)在《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文中提出本文以改革开放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理论文献”为研究对象,在对声乐着作、期刊2大类研究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整体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文献所隐含的部分研究论述问题予以指出与评述。本文包括引言、结语以及3个章节。第一章,对我国30多年来声乐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并根据文献的主旨与内容进行分类及量化,从整体上呈现文献的主要研究范畴与所做贡献。第二章,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对文献相关研究领域以及学科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比对与分析,从而就文献的学科定位等问题提出疑问与评述。第三章,对声乐发声技术的几大核心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在对观点分类与综述的基础上,引申出其研究方式的问题与缺失。声乐研究文献作为该学科的理论支持与学术阵地,在指导教学实践的同时,对于本学科的核心价值与整体定位理应具有更高的前瞻与把握。所以本文是建立在文献基础之上,通过综合比对与研究分析后所得出结论,以期从不同的角度透过文献表面找出研究论述问题的实质,并作出相关评价与建议。

吴凡[5](2013)在《论软腭与歌唱发声之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软腭作为口腔内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吞咽食物和说话时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歌唱者来说,它更是获得美好声音的秘密武器。软腭与舌头、嘴唇配合共同完成吐字行腔,并且可以自如调控,可以说,它们是歌唱发声时最为活跃的器官。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从前人没有涉及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影响软腭在歌唱发声中起调控作用的因素,然后从实际声乐作品出发,论述软腭与歌唱发声之密切关系。本文最大特点就是结合实际声乐作品,结合自己演唱经历和经验,把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贯穿到“唱”中去分析软腭与歌唱发声的关系,内容上涉及歌唱心理、生理及物理因素,还有对声乐作品演唱表演上的分析。

卢方超[6](2012)在《论歌唱发声中的“平衡感”问题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继续研究》文中认为声乐艺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活动形式,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之悠久。它是以人体本身作为乐器来表现音乐的,由于人体内部的各个歌唱发声器官既看不见,有摸不到,所以就注定了声乐艺术相比其他器乐形式的发声和发展所具有的神秘感和不易操作的性质;同时,声乐艺术又与人类所特有的沟通与表达工具——语言相结合,这样较之其他的器乐形式,又突出了它的直接性,形象性和准确性等等。一直以来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声乐艺术,正是由于声乐艺术所具备的上述这些独特之处。然而,声乐不单是门艺术,更是一项技术,一项既直观又抽象、既具体又神秘的一项高端技术。在声乐艺术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声乐技术的不断成熟,其理论性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纵观声乐艺术这几百年来的发展,无数个声乐理论家,或者从事声乐理论研究的前辈们,经他们毕生的努力和钻研,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声乐文献资料,为我们后辈人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大量而又有力的理论依据,这是我们值得敬佩和高兴的事。那么,声乐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由于风格的变换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再加上声乐艺术的研究所特有的主观性,其理论性研究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声乐训练与发声方法,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主观性所造成的声乐领域许多焦点问题长期以来都存在的门户之见,派别之争;对同一问题的态度也都是各执己见,说法各异。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声乐理论研究领域,更是声乐教学和声乐实践的一种映射。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现象的出现,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辨识谁熟谁劣,却值得我们这一代去深思,去探究。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声乐艺术理论文献的大量阅读,整理和对比,总结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吸取和应该排斥或者放弃的观点,更重要的是,笔者在这些大量的文献中寻找出了前人们并没有较深入研究的课题,即歌唱发声中所存在的“平衡感”问题,这也正是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核心。本文首先从史实性的角度出发,对声乐演唱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的产生以及原理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建立在“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运用了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原理深入剖析了声乐演唱中“平衡感”问题的理论实质,对在歌唱发声中所存在的“平衡感”问题按其原理逐层的罗列出来。这其中主要包含了两大点:即微观的平衡和宏观的平衡。在微观平衡中又包括了呼吸系统,共鸣系统,发声系统中所存在的具体的平衡感问题;在宏观平衡中又存在着声柱与气柱的平衡、靠前与靠后的平衡、生理与心理的平衡。兼顾史实性和科学性为本文的最大特点,运用与声乐训练相关的科学知识来深入地分析歌唱发声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的理论实质,并在分析各个问题出现原因的同时,提出了相对有效而又科学的解决办法。笔者真诚的希望通过本人的努力能对声乐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启发,为切实提高我国,乃至世界声乐教学和演唱水平作出一点贡献。

梁改梅[7](2012)在《析歌唱发声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在声乐教学中,由于错误的发声或不正确的发声方法等问题,不仅阻碍了歌唱者歌唱艺术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深入分析歌唱发声中存在的问题,养成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提高声乐的艺术表现力。

吉永郁代[8](2012)在《能剧嗓音发声研究 ——兼论汉传、藏传佛教诵经的嗓音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能剧是日本最古老的歌舞戏,戴面具的主角在严肃气氛中边唱边舞,其嗓音在听觉上非常低沉,其舞蹈非常静态。能剧的音乐性质是受佛教梵呗影响发展而来的。佛教在古印度诞生后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佛教音乐也跨越边境影响到了许多国家的文化,因此许多亚洲的音乐是以佛教音乐为基础的。本研究的焦点是能剧的嗓音发声机制和特征,由于能剧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口传文化,我们也尝试探索了日本能剧、汉传佛教诵经和藏传佛教诵经之间的异同。虽然它们之间的语言不同,但我们相信歌唱发声中保留了古老传统。从发声的角度来对亚洲文化作更深入的探讨,即是本研究目的之所在。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是前人研究成果、嗓音发声的生理基础、发声的生理与声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第四章是日本能剧的发声研究,第五章是汉传佛教诵经的发声研究,第六章是藏传佛教诵经的发声研究,第七章是日本能剧、汉传佛教诵经与藏传佛教诵经的发声对比。第八章是总结论。第一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最古老的音乐和其特征,介绍了能剧和梵呗的历史来源。此外,进一步考察了梵呗东渡有关的历史记载,从而得知唐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梵呗对能剧的音乐性质形成较大的影响。第二章讨论了嗓音发声的生理基础,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发声的生理和声学研究方法,并解释了电声门图的原理、声学特征和电声门图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电声门图参数和其波形的物理意义。本次实验采集了语音信号和电声门图信号,从电声门图信号提取了三种嗓音参数:基频、开商和速度商。能剧和藏传佛教诵经的歌唱发声中出现了电声门图双峰信号,为了避免误差,提取嗓音参数时采用了35%的尺度算法。另外,在个别的声门上部收窄的分析中使用了微分算法。第四章讨论了能剧的发声特征,首先在能剧《鹤龟》的研究中发现,虽然能剧的歌唱发声听觉上低沉,但实际上其平均基频高于言语发声,而且其音域很宽,大约达到19个半音。在同样音高和振幅的条件下,我们对歌唱发声和言语发声的持续元音进行了嗓音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歌唱发声的嗓音参数特征为开商低且速度商高,而且此特征相当显着。能剧主要有三种发声类型:紧嗓音、含室带振动(vocal-ventricular mode, VVM)的紧嗓音和吼音。吼音只出现在每个小节的开头部分,其他部分则是VVM和紧嗓音的结合。另外,颤音也是能剧的特征之一,它不仅是基频的变化,也由紧嗓音和VVM的结合来表现。此外,次谐波的出现也是能剧的特征之一。这些发声类型的结合和包含声门上部收窄的特殊发声形成了能剧歌唱发声的独特性。第五章利用生理和声学的方法对汉传佛教诵经进行了发声分析。首先,在汉传佛教梵呗《炉香赞》研究中发现其歌唱发声的嗓音参数分布较宽,音域大约达到17个半音。通过对同样基频的歌唱发声和言语发声样本之间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歌唱发声的嗓音参数特征为开商略低且速度商略高,并且声学分析结果和嗓音分析结果一致。因此汉传佛教诵经的歌唱发声为轻度紧嗓音。在汉传佛教诵经的歌唱发声中没有出现声门上部收窄的情况。第六章通过嗓音参数、电声门图波形和声学分析,深入讨论了藏传佛教的发声机制和特征。首先,在藏传佛教佛经《嘎丹拉及玛》研究中发现其音域相当窄,只达到2个半音。我们分析了歌唱发声和言语发声的持续元音的嗓音参数,结果显示藏传佛教的歌唱发声有开商低且速度商高的特征,而且相当显着。另外,藏传佛教的发声特征之一是电声门图双峰信号的出现,听觉评估为粗糙音。而电声门图双峰信号、电声门图微分信号中的多个关闭点以及在宽频率域出现的噪音成分支持了这个音质评估,并进一步发现其发声包含室带振动。通过电声门图微分信号分析,我们对电声门图双峰信号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声带闭合和室带闭合之间的相位差,也观察到了其相位差和嗓音参数(开商和速度商)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七章深入讨论了能剧、汉传佛教诵经和藏传佛教诵经的歌唱发声特征。首先,在能剧《鹤龟》、汉传佛教《炉香赞》和藏传佛教《嘎丹拉及玛》的嗓音参数对比中发现,《鹤龟》和《炉香赞》的嗓音参数分布较接近,基频、开商和速度商的分布都较宽,与其相反,《嘎丹拉及玛》的分布较窄。宏观地看,能剧和汉传佛教诵经的音乐性质比较接近。通过对同样基频之间的歌唱发声和言语发声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开商低且速度商高,即它们都具有紧嗓音特征。从发声方式来看,日本能剧和藏传佛教的歌唱发声中,出现了一个关键的特征:声门上部收窄。日本能剧的发声除了声带振动以外,还有室带振动和勺会厌皱褶振动。汉传佛教诵经的发声部位为声带,未发现声门上部的振动。藏传佛教的发声除了声带振动以外,还有室带振动。虽然能剧的音域宽,而且具有颤音等更丰富的音乐性质,但从嗓音发声的角度来看,能剧和藏传佛教都有声门上部收窄的特点,这些包含声门上部收窄的特殊发声对产生独特音质有很大作用。我们认为能剧和藏传佛教诵经保留了包含声门上部收窄的古老发声。

陈欣[9](2012)在《论歌唱发声中共鸣的重要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增长,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不断的在提高。所以,人们在艺术的鉴赏能力上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概念。声乐艺术作为一种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征服了世界各国的人民。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的着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声乐艺术的发展,提高做着自己的贡献。当曼纽尔·嘎契亚(Manual Garcia)发明了喉镜以后,人们通过喉镜的检测清楚的认识到,世界上那些被人们称之为伟大的歌唱家的那些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演唱伟大作品的嗓音条件,而是经过后天的科学发声训练,加上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见解与对作品的合理的解释,才能享誉世界。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外,更要花大量时间去练习,研究如何能把自己的声音达到自己生理构造的最佳效果。在不断地练习和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哪个声部,无论在哪个声区,甚至无论是哪一个音高,母音都存在着它最为恰当的共鸣位置。而在演唱中能把不同的音高,不同的母音最恰当的共鸣演唱的精准,那么声音就达到了最理想的效果。

王宁[10](2012)在《呼吸在美声唱法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歌唱如何正确自如的运用气息,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古人云:“气乃音之帅也”。只一句话就把气息在歌唱中的作用说的面面俱到了。世界着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先生在谈到自己对歌唱发声的体会时曾说到:“我在个唱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件管乐器,哨片是我的声带,全身是我的共鸣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就如同管乐演奏是一样的——人就是一件歌唱的管乐器。而气息则是吹响管乐器的动力。因此,很多从事专业的人员就不单单只在声带,声音上下功夫了,而更多在研究歌唱发声如何用气。我做为一名声乐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要时时的在理论方面总结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也要在实际的演唱中提高自己的发生技巧,水准。在研究中我发现,能否获得正确的发声方法,气息的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通过对美声唱法发声原理的研究,结合名家观点以及我自身所总结出的经验,撰写出我的毕业论文。

二、关于歌唱发声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歌唱发声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歌唱共鸣概述
    (一)歌唱共鸣的生理过程
        1.呼吸是共鸣的源泉
        2.声门是共鸣的起点
        3.腔体内的共鸣
        4.气流回旋与共鸣
    (二)歌唱共鸣的声学理论
        1.海尔姆霍尔兹的共鸣声学理论
        2.“伯努力”作用
        3.“共振峰”理论
二、影响歌唱共鸣的客观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声带肌张力
        2.腔体结构和形态
        3.腔体机能和质地
    (二)语言因素
    (三)心理因素
        1.性格情绪的影响
        2.作品情感的影响
三、歌唱共鸣实践的主观调控
    (一)心理调控——树立声音共鸣的心理形象
        1.培养声音形象的感知和记忆
        2.建立抽象思维的“空间感”
        3.作品情感下的心理调控
    (二)机能训练——优化嗓音共鸣生理基础
        1.良好的歌唱身体机能训练
        2.良好的“气声”关系为歌唱共鸣奠定基础
        3.针对性共鸣腔训练
        4.对几种物理因素的把握
    (三)语言调控——由字到声的形态把握
        1.辅音的调控
        2.元音的调控
        3.“归韵行腔”过程
    (四)歌唱家们关于“共鸣”的主观调控感受
四、被“误解”的共鸣
    (一)生理上对“误解”的共鸣辩析
        1.对相关共鸣提法的辩析
        2.以准确的生理认知纠偏共鸣的“误解”
    (二)心理与声学对共鸣“误解”的辩析
        1.听觉对共鸣声音的“误解”
        2.颤音与抖音
        3.关于歌唱音响的“误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声乐表演艺术的范围
        1.2.2 声乐艺术理论平衡性存在的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声乐史学发展概述
        1.3.2 声乐生理学、心理学文献综述
        1.3.3 声乐艺术流派研究的文献综述
        1.3.4 声乐艺术平衡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2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生理平衡
    2.1 腔体之间的生理平衡
        2.1.1 腹腔与胸腔的协调性
        2.1.2 口腔与鼻腔的协调性
        2.1.3 胸腔与头腔的协调性
        2.1.4 各腔体相互之间的整体协调性
    2.2 声乐表演中生理平衡的属性
        2.2.1 各腔体生理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
        2.2.2 歌唱过程中各腔体机能运作的持续性
        2.2.3 歌唱过程中各腔体协同运作的精准性
第3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心理平衡
    3.1 表演中的心理平衡
        3.1.1 心态对表演内在平衡的影响
        3.1.2 思维对表演状态内在平衡的影响
    3.2 声乐表演中心理平衡的属性
        3.2.1 表演心理调控的复杂性
        3.2.2 声乐表演思维的宏观性
        3.2.3 表演思维意识的超前性
第4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技巧平衡
    4.1 声乐表演艺术各技巧间的平衡性
        4.1.1 呼吸方式的平衡
        4.1.2 情感表达的平衡
        4.1.3 连音与花腔的内在平衡
        4.1.4 声区与共鸣的统一与平衡
    4.2 声乐表演中技巧平衡的属性
        4.2.1 声乐表演技巧的调控性
        4.2.2 声乐表演状态的不稳定性
        4.2.3 声乐表演中技巧与状态的统一性
第5章 声乐艺术表演中平衡性理论的具体实践
    5.1 身体重心与呼吸的平衡性的运用
        5.1.1 身体重心对呼吸与歌唱的影响
        5.1.2 声乐表演过程中重心的把握
    5.2 心理与生理的平衡性运用
        5.2.1 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
        5.2.2 声乐表演中生理与心理的调控
    5.3 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的平衡性运用
        5.3.1 歌声与伴奏间的相互影响
        5.3.2 声乐表演中歌声与伴奏的有机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演唱实践中“声门适度感”的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声门适度感”的内涵及其理论形成
    1.1 “声门适度感”的内涵
    1.2 “声门适度感”的理论基础
        1.2.1 加尔西亚的“声门冲击”学说
        1.2.2 沈湘“声门适度感”理念的阐述
        1.2.3 国内外关于声门状态的研究现状
    1.3 “声门适度感”存在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声门适度感”的相关学科基础
    2.1 “声门适度感”的生理学基础
        2.1.1 声门的含义
        2.1.2 歌唱过程中声门的运动
    2.2 “声门适度感”的物理学基础
        2.2.1 声带振动的基本原理
        2.2.2 声带振动的物理属性与现象
    2.3 “声门适度感”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章 演唱实践中“声门适度感”的相关研究
    3.1 歌唱过程中声门状态与呼吸状态的关系
        3.1.1 歌唱过程中的呼吸运动原理
        3.1.2 呼吸状态影响声门状态
        3.1.3 声门状态制约呼吸状态
    3.2 声门非正常状态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3.2.1 声带闭合过松
        3.2.2 声带闭合过紧
    3.3 获得“声门适度感”的相关训练
        3.3.1 生理调控训练
        3.3.2 心理调控的训练
第四章 “声门适度感”的运用和启示
    4.1 “声门适度感”在演唱中的运用
        4.1.1 起音
        4.1.2 收音
        4.1.3 作品演唱
    4.2 “声门适度感”理念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统计与量化分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着作类文献统计
    第三节 期刊类文献统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文献中的学科定义研究
    第一节 学科定义概述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文献中的学科定义概述
        二、学科定义的问题提出
    第二节 学科定义问题的研究分析
        一、相关研究领域的雷同、比重问题
        二、关键词条的解释、论述方式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文献中发声技术几大领域研究
    第一节 呼吸技术领域
    第二节 声区技术领域
    第三节 共鸣技术领域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软腭与歌唱发声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歌唱中的软腭
    第一节 口腔内软腭的结构
    第二节 软腭在歌唱发声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响软腭在歌唱发声中起调控作用的诸多因素
    第一节 影响软腭起调控作用的生理因素——歌唱器官
    第二节 影响软腭起调控作用的物理因素——气息
    第三节 影响软腭起调控作用的心理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唱”中看软腭与歌唱发声之关系
    第一节 从腭弓的“拢音”作用看软腭对歌唱发声的影响
    第二节 从唱法差异上看软腭对歌唱发声的影响
    第三节 软腭对声音位置和共鸣位置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论歌唱发声中的“平衡感”问题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继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注释
第一章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简介
    一、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形成
    二、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理念
    三、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注释
第二章 歌唱发声中的微观平衡感问题
    一、 呼吸系统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
        (一) 吸与呼的平衡
        (二) 气息与声门的平衡
        (三) 气息压力与胸腔空间保持的平衡
    二、 共鸣系统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
        (一) 各音区之间的平衡
        (二) “靠前”与“靠后”的平衡
    三、 发声系统中存在的平衡感问题
        (一) 喉器位置高与低的平衡
        (二) 声门拉紧与喉器放松的平衡
        (三) 发声训练中真声与假声运用比例的平衡
    注释
第三章 歌唱发声中的宏观平衡感问题
    一、 声柱与气柱的平衡
    二、 生理与心理的平衡
    三、 紧张与松弛的平衡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析歌唱发声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歌唱发声中常见的问题
    (一)喉音导致音域狭窄,音色缺乏表现力
    (二)鼻音导致音色沉闷,声音缺乏共鸣感
    (三)颤音导致气息不通畅,声音缺乏艺术性
    (四)白声导致声音单薄,声音缺乏音乐感
    (五)漏气导致音色暗淡,声音缺乏色彩感
二、歌唱发声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声音概念
    (二)不正确的呼吸方法
    (三)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解决歌唱发声中常见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发声器官的认识
    (二)要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制定声乐学习计划
    (三)必须加强对呼吸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四、结语

(8)能剧嗓音发声研究 ——兼论汉传、藏传佛教诵经的嗓音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言与音乐
    1.2 日本能剧简介
    1.3 梵呗简介
    1.4 佛教东渡与梵呗传播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嗓音发声的生理基础
    2.1 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
    2.2 声带的构造与振动
第三章 发声的生理与声学研究方法
    3.1 发声的生理研究方法
        3.1.1 电声门图的基本概念
        3.1.2 电声门图参数的提取方法
    3.2 发声的声学研究方法
        3.2.1 时域分析
        3.2.2 频域分析
    3.3 参数的物理意义
        3.3.1 发声类型与电声门图波形
        3.3.2 发声音质与电声门图参数
    3.4 实验介绍
        3.4.1 日本能剧的发音人简介与录音词表
        3.4.2 汉传佛教的发音人简介与录音词表
        3.4.3 藏传佛教的发音人简介与录音词表
        3.4.4 共同录音词表
        3.4.5 数据提取方法与实验设备
第四章 日本能剧的发声研究
    4.1 《鹤龟》的嗓音参数分析
        4.1.1 基频
        4.1.2 开商
        4.1.3 速度商
    4.2 持续元音的嗓音参数分析
        4.2.1 基频
        4.2.2 开商
        4.2.3 速度商
    4.3 发声类型特征分析
        4.3.1 各发声类型的嗓音参数
        4.3.2 发声类型转换
    4.4 颤音特征
        4.4.1 嗓音参数
        4.4.2 声带闭合与声门上部闭合之间的相位差
        4.4.3 共振峰
        4.4.4 基频与振幅曲线
    4.5 声门上部收窄
        4.5.1 室带
        4.5.2 勺会厌皱褶
    4.6 结论
第五章 汉传佛教诵经的发声研究
    5.1 《炉香赞》的嗓音参数分析
        5.1.1 基频
        5.1.2 开商
        5.1.3 速度商
    5.2 持续元音的嗓音参数分析
        5.2.1 基频
        5.2.2 开商
        5.2.3 速度商
    5.3 发声类型特征分析
        5.3.1 第一谐波与第二谐波之间的差值(H1-H2)
        5.3.2 第一谐波与离第三共振峰最近的谐波之间的差值(H1-A3)
    5.4 结论
第六章 藏传佛教诵经的发声研究
    6.1 《嘎丹拉及玛》的嗓音参数分析
        6.1.1 基频
        6.1.2 开商
        6.1.3 速度商
    6.2 持续元音的嗓音参数分析
        6.2.1 基频
        6.2.2 开商
        6.2.3 速度商
    6.3 发声类型特征分析
        6.3.1 发声类型评估
        6.3.2 声带闭合与室带闭合之间的相位差
        6.3.3 声带振动与室带振动的嗓音参数
    6.4 结论
第七章 日本能剧、汉传佛教诵经与藏传佛教诵经的发声对比
    7.1 《鹤龟》、《炉香赞》与《嘎丹拉及玛》的嗓音参数分析
        7.1.1 基频
        7.1.2 开商
        7.1.3 速度商
    7.2 持续元音的嗓音参数分析
        7.2.1 基频
        7.2.2 开商
        7.2.3 速度商
    7.3 嗓音参数模型对比
        7.3.1 开商参数模型
        7.3.2 速度商参数模型
    7.4 电声门图波形分析
        7.4.1 单峰
        7.4.2 双峰
        7.4.3 凸凹峰
    7.5 声学分析
        7.5.1 基频微扰
        7.5.2 频谱特征
    7.6 结论
第八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日本能剧《鹤龟》日文歌词、宽式国际音标对照和中文翻译表
    附录2:汉传佛教《炉香赞》中文经文和宽式国际音标对照表
    附录3:藏传佛教《嘎丹拉及玛》藏文经文、Wylie转写和中文翻译表
致谢

(9)论歌唱发声中共鸣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歌唱的发声原理与发声器官的概况
    第一节 歌唱的发声原理
        一 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
        二 歌唱发声中的真声与假声结合的发声原理
    第二节 发声器官的概况
        一 呼吸器官
        二 发声器官
        三 共鸣器官
第二章 歌唱发声中共鸣的正确运用
    第一节 歌唱发声中共鸣的重要性
    第二节 歌唱发声中共鸣与呼吸的关系
        一 歌唱发声中呼吸的重要作用
        二 歌唱中呼吸与共鸣的配合
    第三节 歌唱中共鸣的感觉
        一 胸腔共鸣的感觉
        二 喉咽腔共鸣的感觉
        三 口咽腔共鸣腔共鸣的感觉
        四 鼻咽腔共鸣腔共鸣的感觉
        五 头腔共鸣的感觉
    第四节 歌唱发声共鸣技巧的训练
        一 胸腔共鸣的训练
        二 喉咽腔共鸣的训练
        三 喉、口、鼻咽腔三者共鸣配合的训练(换声区训练)
        四 头腔共鸣的训练(高声区训练)
第三章 美声与民族唱法共鸣音色的调整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声音特点
    第三节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鸣音色的不同
        一 歌唱共鸣的高次泛音与低次泛音
        二 在两种唱法中泛音的比例调控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10)呼吸在美声唱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意大利美声学派发声原理的分析
    第一节 发声器官的概况
        一 歌唱发声器官示意图
        二 示意图分析说明
    第二节 美声唱法中呼吸方法的主要特点
        一 歌唱的呼吸类型
        二 美声唱法的呼吸特点
第二章 呼吸在美声唱法中的正确运用
    第一节 呼吸在歌唱发声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在歌唱发声中呼吸与发声部位的关系
        一 与声带的关系
        二 与共鸣腔体的关系
    第三节 呼吸的训练方法
        一 歌唱站姿的训练
        二 呼吸的无声训练
        三 歌唱的发声训练
第三章 日常训练与歌唱表演中呼吸状态的区别
    第一节 日常发声训练中呼吸状态的特点
        一 动作的固定
        二 情绪的固定
    第二节 舞台表演中呼吸状态的调整
        一 歌唱情绪的变化
        二 人物形象的变化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四、关于歌唱发声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D]. 徐广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D]. 张琴.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3]演唱实践中“声门适度感”的相关问题[D]. 万洪利.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4]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D]. 罗中一. 上海音乐学院, 2014(02)
  • [5]论软腭与歌唱发声之关系[D]. 吴凡. 武汉音乐学院, 2013(04)
  • [6]论歌唱发声中的“平衡感”问题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继续研究[D]. 卢方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
  • [7]析歌唱发声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 梁改梅. 北方音乐, 2012(05)
  • [8]能剧嗓音发声研究 ——兼论汉传、藏传佛教诵经的嗓音特征[D]. 吉永郁代. 北京大学, 2012(02)
  • [9]论歌唱发声中共鸣的重要作用[D]. 陈欣. 吉林艺术学院, 2012(08)
  • [10]呼吸在美声唱法中的应用[D]. 王宁. 吉林艺术学院, 2012(08)

标签:;  ;  ;  ;  ;  

唱歌发声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