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与北美区域合作比较

东亚与北美区域合作比较

一、东亚区域合作与北美区域合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蓉[1](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王琳华[2](2020)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流动加快,推动了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与发展。当前,亚洲生产网络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散化生产和垂直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亚洲国家(地区)参与同一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加深了各国参与亚洲生产网络建设的程度。本文通过分析亚洲生产网络的三个指标:零部件依存度指数、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衡量亚洲生产网络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发现亚洲国家(地区)参与亚洲生产网络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边缘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不均衡。本文基于中心-外围理论,阐述了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的理论机制。通过集聚效应,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建设促进廊内生产网络的发展,进而通过辐射效应,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发展带动亚洲生产网络的整体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互联互通建设、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建立境外合作区能够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率的提高,国家间产能合作通过技术溢出等效应能够推动亚洲各个国家或地区积极参与生产网络建设,促进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的提高。

田静静[3](2020)在《21世纪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变化。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区域一体化呈现出了南北合作化特征。进入21世纪后,欧盟分别在2004和2007年的扩大会议上加入了东欧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的南北合作化特征得到加强。尤为突出的是发达国家之间为了提升自身实力和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活力,彼此间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东亚地区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日关系的相对缓和,一体化发展也有巨大进展。欧洲、北美、东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俄罗斯的国力也在不断地恢复,欧亚经济联盟有了新的发展。世界主要大国凭借自身地缘优势,联合所在地区的周围国家开展了区域一体化合作。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将来可能会促进多极格局的形成并为之奠定基础,成为除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力量极之外又一衡量的力量极单位,这将改变现行的国际规则。因此,中国要先期做出预判,从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趋势的过程中,找到区域合作的突破口,不断完善我国发展策略。

张云[4](2019)在《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治理:理论建构与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是一种非国家的社会历史单元,区域治理是人类基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族群分布和文明传承而进行的以区域为单元的社会实践。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家权力的流散和"空心化"带来不同国际关系变量在区域范围的重新整合,区域治理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稳定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善治的常态存在。区域治理以区域连结、区域建制和区域大国为基本变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协调、区域管理和区域监测等三种基本的区域治理机制。通过对欧洲、北美和东亚区域治理实践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区域治理在历史演进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它们共同丰富了全球治理的区域层次。

佟伟伟[5](2019)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在东亚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之际,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缺乏深层次的制度合作和对外部市场高度依赖等问题。为此,推进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深化东亚经济合作和降低东亚对外部市场高度依赖的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东亚国家和地区逐次进行产业转移,形成了“雁行模式”分工体系,从而奠定了自身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领先者”角色。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相对衰弱以及中国、东盟等经济的迅猛增长,东亚原本梯次分明的垂直型分工模式逐渐被垂直型与水平型并存的“东亚生产网络”取代。从“雁行模式”到“东亚生产网络”演变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了“领先者”作用,通过不断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了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十余年后迅速成为了世界领先经济体、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和首要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地。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启了迅猛增长之势,对东亚直接投资流量更是于2008年超越了日本。不仅如此,在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为最终消费品提供进口市场外,中国在其他产品贸易中的市场地位均已高于日本。作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新的“领先者”,中国应充分借鉴日本的历史经验,适时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藉此推动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贸易一体化影响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作用机制,通过联动发展分析、实证分析全面剖析了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总体层面、地域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影响,藉此为中国提供更好的借鉴。首先,基于生产要素集聚、国际生产分割等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贸易一体化影响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贸易一体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投资母国和东道国比较优势变动是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动力,国际分工变迁是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基础,跨国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则扮演着重要载体角色。其次,在回顾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和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规模层面和结构层面的联动发展分析。在规模层面,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日本自身以及“四小龙”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电气机械行业以及精密机械行业区域贸易一体化均呈互补关系;与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呈替代关系;与东盟五国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以及食品、纺织、化学、钢铁及非铁金属、一般机械和交通设备行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关系则不明确。在结构层面,日本对“四小龙”直接投资与“四小龙”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呈互补关系;日本对中国和东盟五国直接投资与其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均呈替代关系;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与自身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关系不明确。日本各行业对东亚直接投资与该行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食品行业和一般机械行业表现为替代关系;在纺织行业、化学行业和精密机械行业表现为互补关系;在钢铁及非铁金属行业、电气机械行业和交通设备行业表现的不明确。这一结果的形成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日本产业转移、日本主导下的东亚分工模式演进以及日本企业的跨国经营不无关系。再次,在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规模层面,分别构建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总体层面、地域层面和行业层面的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及贡献。总体层面,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前23期呈正向影响,第23期开始呈负向影响,其影响及贡献比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和经济开放度更大;地域层面,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日本和“四小龙”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均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对东盟五国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有长期的负向影响,对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呈正负交替变化。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各经济体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贡献次序为东盟五国、中国、“四小龙”和日本;行业层面,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各行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均呈正负交替变化,不同时期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纺织行业区域贸易一体化贡献最大、对电气机械行业贡献最小。最后,通过中日比较发现,中国在东亚直接投资来源地和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中的地位均已超越日本。然而,中国地位提升对日本区域作用发挥以及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均产生了负向影响。基于日本的历史经验,总结对中国的启示:通过加强区域内的产业转移降低对东亚外部市场的依赖;在调整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时注意保持适度平衡;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实现对东亚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

宫倩[6](2016)在《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国家想要凭借自身的实力与强权进行武力的吞并和扩张已然成为不可走通的路径,那么民族国家想要增强经济实力和扩大政治影响力的途径又从何处着手?冷战的结束使得世界政治中的全球性因素减弱,被冷战格局所掩盖的地区力量加强,国际社会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被地区动力所左右,区域一体化获得了较大发展。从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经济全球化的重心逐渐由多边主义向区域主义转变。国际区域合作构造了国家之间良好的国际关系,它将一国利益与地区内其他国家的利益相结合,集中区域内部的资源和能量,通过共同努力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维护和促进共有利益,最终达到共赢的目标。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安身的立命之本,发展繁荣之基,伟大复兴的启航之港。国际区域合作不仅为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缔造了安稳的国际环境,而且为彼此的共同昌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是中国践行"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的最佳路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因此,推动亚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契机。而对于中国来说,当前面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能否参与区域合作,而是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推动区域合作。基于此,笔者试图探寻国际区域合作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在归纳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在国际区域合作进程中,究竟是哪些因素起到关键作用,也就是说,是什么因素驱动着国际区域合作的形成与发展,决定了其成功与否及其延续性,而这些因素又是不可忽略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启发中国在进行国际区域合作时有必要需要考虑这些驱动力因素,并努力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此更加完善地建设其参与的区域合作组织,将国家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相契合,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地位。本文在阐述区域合作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以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读了区域合作产生与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比较和选择,笔者总结出四种驱动国家间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动力要素,即国际制度、共有观念、政治领袖和国际体系结构。因此,在阐释相关理论之后,笔者分别对每一个动力要素各自分为一章详细论述了它们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区域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并非是某一动力要素单独地在某一阶段发挥作用,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的结果,只是某些动力因素在某一阶段会比另一些更为关键。因此,对于这四种动力因素来说,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强化各自路径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其他因素的发展。基于此,在着重各自分析四种动力因素之后,笔者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阐述了什么是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内容、区域经济合作动力机制及其特点的理论内涵,并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重点阐述了四种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探索出一条如何促使区域合作更为有效和持久的路径。本文主要的研究框架和写作思路具体如下:本文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选题依据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拟突破重难点与创新之处和不足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总体阐述,以此从整体上了解本文的研究脉络。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理论逻辑。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已有的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关于国际区域合作动力问题相关性探讨的回顾,在将其中部分理论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反思现有理论的缺失和不足,并尝试构建一种以四种核心动力要素为基点及其相互之间内在作用机理的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对国际区域合作进行较为全面、综合的规范研究,包括动力机制的内涵、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内涵、研究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重要意义以及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四种驱动力要素分析的理论假设。第二章是论述国际区域合作动力的国际制度因素。在这一章中,主要论述国际制度的内涵与类型,国际制度在区域合作中的效用发挥,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国际制度对区域合作产生的推动力作用。最后,阐述了国际制度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有效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阐述了国际制度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有效作用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第三章是论述国际区域合作动力的共有观念因素。这一章对共有观念的阐述体现在:首先是共有观念的理论分析基础,包括什么是观念的内涵、类型以及观念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其次阐述了共有观念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驱动力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共有观念塑造国家间关系的建构主义解释,并以文化认同为例来说明共有观念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驱动力作用的具体表现。最后论述了共有观念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驱动力作用基础,详细阐述了共有观念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动力作用的限度,即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动力作用。第四章是论述国际区域合作动力的国际体系结构因素。本文运用肯尼思·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分析了国际体系结构内涵、类型及其特征,之后以新现实主义理论为支撑系统深入研究了国际体系结构如何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动力作用,包括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的新现实主义分析、区域合作中国际体系结构"促生"性影响作用的发挥,包括两个层面的分析,一是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对区域合作产生的积极影响,二是地区体系结构中核心国家对区域合作的牵引力。最后阐述了国际体系结构中地区核心国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助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五章是论述国际区域合作动力的政治领袖因素。本章内容首先对政治领袖的内涵及其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了一般理论的阐述,之后阐述了政治领袖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特殊作用,在这一框架内,通过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了政治领袖的错误认知对外交决策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治领袖正向的外交理念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驱动力作用表现。最后阐述了影响政治领袖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第六章是论述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的作用机理。这一章主要阐述各动力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首先本文阐述了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理论基础,分别从一般理论的系统思想、政治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思想以及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系统分析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阐述了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过程分析,主要从横向维度、纵向维度考察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最后,通过对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之间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阐述了其在现实中的启示意义,主要包括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一般启示,对中国参与国际区域合作过程实践的现实启示。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主要是对本文的整体研究进行总结,并在之前分析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进行启示性的展望。

马学礼[7](2016)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以贸易投资合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东亚经济合作一直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进程,本文仅是对这一进程的技术性解释。区域经济合作原本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由于未能考虑到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因而难以刻画其全貌。事实上,各国在制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时不仅要权衡经济得失,也要权衡政治得失,不仅遵循市场逻辑,也遵循权力逻辑,可见,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而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正是国际政治经济学解读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视点。依循这一思路,本文首先从供给的角度完善了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框架,进而鉴于东亚经济合作的“危机驱动型”特点,将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历程分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起步期(19972009年)和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深化期(2009年以来)两大阶段,分阶段地考察了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本文的根本目的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考区内外博弈约束下区域公共产品得到有效供给的条件;第二,思考两次金融危机后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同结果及其成因;第三,思考地区实力格局转换背景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景及其影响因素。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对本文的选题立意、已有研究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创新及不足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第2章“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解释”,对全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本文中的“东亚经济合作”并非泛指东亚地区内任何时期、任何形态的合作,而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式启动、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理想目标的经济外交实践。其次,论文对区域经济合作已有的理论解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发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明显强于国际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正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区域层次的拓展和应用。最后,论文对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渊源、脉络和局限性进行了简单介绍。第3章“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贯穿全文的理论主线。首先,论文阐述了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公共产品的关系,通过剖析“区域公共产品”的逻辑内涵界定了产品的供给模式、扩展了产品公共性的判断标准、明确了产品的形态和内容,进而将上述概念操作化,使其适用于东亚经济合作的实践。其次,论文用“预期收益”、“供给成本”和“外部性”三个要素刻画出单个国家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决策变量,并赋予它们新的理论含义。在此基础上,论文以国家异质性和利益相关性为切入点,强调非平等的成本分担、非均衡的收益分配和域外大国介入的阶段性,从根本动力、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等方面尽可能地完善了区域公共产品理论,论证了各国实现合作供给的条件,即:在厘清不同国家收益敏感性和成本敏感性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供给机制重塑各国的成本-收益结构;承认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与域外大国的利益相关性,妥善应对其介入。第4章“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进展及成效”,是对1997年后十余年间东亚经济合作历史的理论解读。首先,论文分析了东亚公共产品供给的起因,指出这是区域公共产品需求不断“发酵”的必然结果。其次,考察了本阶段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内容和特点,即:贸易类区域公共产品是供给重点,投资类区域公共产品是其“副产品”,两者都呈现出明显的“质次价廉”特征。随后,论文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本阶段东亚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效,结果表明:尽管存在较为严重的“面条碗效应”,但东亚公共产品供给确实较大地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因而是相对成功的。最后,论文分析了实现相对成功供给的三条原因:各供给方都以绝对收益为主要关注点;供给的总体成本较低,且大国的选择性激励降低了小国的个体成本;外部性较小,且“开放的区域主义”和美国的有限介入较好地实现了外部性的内在化。第5章“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及突破”,是对2008年后东亚经济合作困境的理论解释。首先,论文考察了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合作的深度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该趋势对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需求,进而区分了东亚对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一般需求和重点需求。然而,现实问题是,东亚各类区域公共产品的“优质化”进程都陷入了困境,导致这一困境的成因有三个方面:各国对相对收益的竞争削弱了供给的根本动力,高昂的供给成本强化了供给的内部约束,美国的全面介入强化了供给的外部约束。最后,论文考察了东亚各国为突破“优质化”困境所采取的策略:RCEP已经成为东盟主导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新尝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成为中国引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新模式,二者都对突破困境有一定帮助,但相比之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更为积极。第6章“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对未来东亚经济合作趋势的理论预测。论文首先明确了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前景的确定性,即:供给主体的范围已不可避免地泛化到东亚之外,实现“纯粹东亚”供给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各类区域公共产品将形成多层次共存且无法相互替代的局面;供给机制将更加多元化且长期并进。但我们不能确定的是:东盟能否继续充当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心,中日之间的供给竞争将走向何方,美国主导的“亚太化”供给发展前景如何。最后,要实现区域公共产品的可持续供给,就必须将已然分化的预期收益再整合,促使主要大国承担更多的供给成本,在TPP、RCEP和“海上丝路”三大供给平台的竞争与互融中将外部性内在化。第7章“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是对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理论思考。在崛起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双重身份下,我国能否有效提升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是否有着清晰明确的战略定位以解决供给意图和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能否选择合乎实际的供给策略以协调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化解现实中的具体风险。但无论如何,“大周边”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走向强国之路的战略依托带,我国应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从而为我国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外交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

黄昌朝[8](2013)在《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文中提出本文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论述了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外交中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根源、目的、供给手段和主体等内容,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日本对不同类型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意愿和目的,也总结出了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制度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以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环境问题进入了国际政治的研究范畴,保护和改善环境从此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冷战结束后,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全球环境治理活动中,全球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却越来越显示出其结构性的缺陷。国际社会的自助状态、由霸权国家供给并逐步被“私物化”的国际公共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谁该为环境问题付更大责任的争执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全球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特征就是区域主义再次兴起,并因其有别于欧洲一体化特点的东亚和北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兴起,以及这一次区域主义是基于区域内部发展,不但在政治、安全、经济方面合作,也在文化、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参与主体也不仅仅是国家主体,企业和市民社会也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力量,而被称为“新区域主义”。在全球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一种补充,也是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正是新区域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以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为视角,论述了在东亚区域环境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状态下,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尤其是日本作为国际环境外交大国在东亚的环境外交中如何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二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取得经济发展并成为东亚唯一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日本也遭受了环境危机,一度被称为“污染列岛”。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政策,并在70—80年代就取得了环境治理良好的效果,在环境技术、环保产品和科学研究上都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另一方面,日本从80年代起提出了力争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努力为国际社会发挥自身的贡献。然而日本的政治大国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其所谓的“国际贡献”也总是由于历史的记忆而被国际社会质疑。90年代环境外交的兴起使日本意识到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是日本争取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一个新的途径。由于环境具有区域的系统性,且东亚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和政治诉求的重要区域,因此力争成为供给东亚环境公共产品的主导国也就成为日本的重要目标。东亚国家从50年代的日本开始,亚洲四小龙、东盟四国和中国的经济先后取得了高速发展,逐步走向了工业化的进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空气污染、海洋污染、水土流失和森林退化等环境问题突出。90年代起,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背景下,东亚各国也都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区域环境治理所需要的环境公共产品也纷纷出现。日本作为国际环境大国,又是开展环境外交较早的国家,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日本在东亚供给区域公共产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环境机制创新上的主导和推动作用。②提供环境ODA,且把东亚作为重点援助区域。③推动建立区域环境认知共同体。④日本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中发挥重要的供给作用。本文以东亚三种区域环境公共产品,即“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和“东盟环境治理机制”作为案例分析,详细论述了日本在酸雨治理、海洋污染和森林退化这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从论述中可以看出,日本从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利益出发,对不同类型的区域环境公共产品,其供给的方法、主体和目的也完全不同。总之,日本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加之东亚邻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供给的意愿和能力。这也是相比起欧洲和北美而言,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本文还论述了日本在推动东亚共同体过程中碰到的障碍,并提出通过提高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制度化水平,增强区域国家的“一体感”,构建新的共同价值观以及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东亚国家可以逐步建立起东亚环境共同体,并由此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日本作为东亚环境大国有作为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主导国的条件和意愿,但是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化水平整体的提高还需要东亚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作为新兴的区域大国,又是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对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也很重要。因此本文在结论部分还提出了中国参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主要途径。

王晓阳[9](2012)在《东亚区域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东亚区域的国际贸易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东亚区域展现出了较强的经济活力,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取得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东亚区域贸易的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区域整体对外出口制成品,而区域内则通过生产网络的垂直管理进行大量的中间品贸易。这一格局在世界其他区域的贸易发展模式中并不多见。由此,分析东亚区域贸易独特的模式及其内在发展机制和影响因素,是研究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条件下国际贸易模式新变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正发生着变化,区域生产网络的多元化、平面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深刻地改变了东亚区域贸易的传统模式。同时,东亚国家间基于自身最终消费的贸易也出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部市场需求的显着下降已经迫使东亚区域传统贸易模式发生转向。可以预见,东亚区域普遍实施的政府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区域国际分工体系的升级和多元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意味着东亚国家贸易流量、结构和模式以及贸易体之间的关系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区域内经济体实力对比关系的重建、区域国际合作体系的健全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东亚区域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全面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未来的东亚区域贸易模式将更加具有弹性和自主性,国际间经贸关联将更加有机且紧密,这种发展的整体方向是有利于东亚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东亚区域贸易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东亚国家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所导致的各种利益冲突仍普遍存在、东亚经济合作的其他方面仍明显落后于贸易发展、东亚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仍然脆弱、域外势力对东亚区域稳定的负面影响仍广泛存在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将对东亚贸易合作的纵深发展构成威胁。本文针对东亚区域贸易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因素进行了分析,着重关注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东亚区域贸易发展的模式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本章首先分析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然后从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问题,东亚区域国际分工、区域金融合作、区域地缘政治分别与区域贸易发展的关系问题,东亚区域贸易模式和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五个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再次,阐述了本文的分析框架;最后,分析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论述了东亚区域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在“雁行模式”下,东亚区域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分析了“雁行模式”对区域贸易发展的作用基础和作用条件。其次,分析了东亚区域制度性经贸合作的萌动和发展。着重对东盟经济一体化、东亚区域的制度性经贸合作、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概况以及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论述了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变化对区域贸易发展的作用。首先,阐述了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变化历程,主要分析了东亚区域从“雁行模式”到“网络生产模式”的转变。其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变化对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第四章论述了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对区域贸易发展的作用。首先阐述了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进程与主要成果。其次,从东亚区域汇率合作、东亚区域监督机制和东亚危机救助机制等角度论述了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对区域贸易发展的作用。再次,从实证角度对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论述了东亚国际政治关系与区域贸易发展。首先,阐述了国际政治关系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其次,分析了东亚国际政治关系的现状。再次,论述了东亚国际政治关系的总体趋势及其对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最后,以中日为例,实证分析了国际政治关系对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东亚区域贸易模式转型与中国的作用及战略选择。首先,分析了东亚区域贸易模式转型的内容和必要性。其次,研究了东亚贸易转型面临的困难。再次,分析了中国为东亚区域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潜力,中国是东亚贸易模式转型的关键。最后,提出了中国在东亚贸易转型背景下的政策选择。通过系统分析本文认为,东亚区域贸易将进一步从垂直性贸易向贸易网络化转变、从单极梯次结构向多级平面结构转变、从“外需主导型”模式向“内需主导型”模式转变。同时,在东亚降低对区域外最终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和从“外需主导型”模式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在东亚贸易转型背景下,中国扩大内需以及提高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能力等战略选择,不仅对中国经贸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还对东亚区域贸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王传兴[10](2011)在《区域安全竞争中的东亚区域主义——基于对欧洲/北美区域主义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区域主义的启动和深化受区域内外安全环境的影响。欧洲区域主义的启动和深化与其内外安全环境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它得以历经冷战而不衰,并在冷战后进一步强化。比较而言,北美区域主义的深化与其内外安全环境总体上都是负相关关系,因而北美区域主义至今基本上仍仅限于经济领域。与北美区域主义类似,东亚区域主义的深化与东亚区域内外安全环境也基本上是负相关关系,但不同的是,由于东亚区域的内部安全环境是竞争性的,因此东亚区域的"共同体感觉"虽然呈日益强化之势,但总体上说是脆弱的。东亚区域主义的深化不仅受区域内部安全竞争的挑战,还受到区域外部的竞争性安全环境———区域间大国和全球大国安全竞争———的制约。

二、东亚区域合作与北美区域合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亚区域合作与北美区域合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亚洲生产网络形成的研究综述
        二、亚洲生产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三、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综述
        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困境的研究综述
        五、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综述
        六、区域生产网络发展辐射效应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
    第一节 全球生产网络和亚洲生产网络
        一、全球生产网络
        二、亚洲生产网络
    第二节 区域生产网络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一、区域生产网络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生产网络发展
    第四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亚洲生产网络发展
        一、中心-外围理论与区域生产网络发展
        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亚洲生产网络发展
第三章 亚洲生产网络的地位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亚洲生产网络的地位
    第二节 亚洲生产网络的市场结构
        一、分析方法
        二、亚洲生产网络市场结构现状
        三、亚洲主要经济体对亚洲生产网络依存度指数变化情况
    第三节 亚洲生产网络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一、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方法
        二、亚洲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地位情况
    第四节 亚洲生产网络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
        一、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计算方法
        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现状
第四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机制..
    第一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现状
        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发展举措
        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互联互通现状
    第二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机制
        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生产率效应
        二、生产率效应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的机制分析
第五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廊内国家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定及解释说明
        二、经济走廊建设对廊内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实证分析
        三、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对廊内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二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定及解释说明
        二、计量模型设定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对亚洲国家各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研究
        二、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重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21世纪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理论与概念
    第一节 一体化理论
        一、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二、一体化发展阶段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
        一、区域一体化的概念
        二、区域合作的概念
        三、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第一节 21世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一、南北型的区域合作形式得到拓展
        二、区域贸易中发达国家间区域合作加强
        三、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四、欧亚地区的一体化新进展
    第二节 21世纪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带来的问题
        一、南北合作当中利益协调出现分歧
        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受到阻碍
        三、东亚区域一体化主体不明确,整合程度不高
        四、欧亚经济联盟面临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世纪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趋势成因及影响
    第一节 区域一体化新趋势成因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二、全球贸易话语权的争夺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新趋势的影响
        一、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进一步走向多极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区域一体化新趋势下中国的对策
    第一节 增强自身实力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
        三、强化文化自信,凝聚东亚共识
    第二节 强化中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地位
        一、发挥中国在东亚的地缘优势
        二、发挥经济优势、努力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
    第三节 积极应对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正确的认识多极化趋势
        二、构建平衡的大国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治理:理论建构与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区域治理的概念界定与系统分析
三、区域治理的变量提取与机制分析
    (一) 区域治理的变量
    (二) 区域治理的运行机制
四、以欧洲、北美和东亚为例的比较分析
    (一) 变量的表现与比较
    (二) 机制分析与比较
        第一, 区域协调。
        第二, 区域管理。
        第三, 区域监测。
结 论

(5)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贸易一体化的概念及测度
        1.2.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关联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理论与机制
    2.1 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贸易一体化影响的理论基础
        2.1.1 对外直接投资与区域贸易一体化关联的基本理论
        2.1.2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区域贸易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因素分析
        2.2.1 内部因素分析
        2.2.2 外部因素分析
    2.3 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作用机制
        2.3.1 比较优势变动是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动力
        2.3.2 国际分工演变是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基础
        2.3.3 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区域贸易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和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分析
    3.1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的发展分析
        3.1.1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的历史演进
        3.1.2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3.1.3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的演进特征
    3.2 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分析
        3.2.1 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历史演进
        3.2.2 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3.2.3 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演进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联动发展分析
    4.1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联动发展:规模与结构视角
        4.1.1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规模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联动发展
        4.1.2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结构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结构的联动发展
    4.2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4.2.1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制造业产业转移
        4.2.2 由日本主导的东亚产业分工的演进
        4.2.3 日本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总体层面的影响分析
        5.1.1 变量定义及数据处理
        5.1.2 变量平稳性检验
        5.1.3 VAR模型构建
        5.1.4 VAR模型滞后阶数确定与稳定性检验
        5.1.5 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脉冲响应分析
        5.1.6 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方差分解分析
    5.2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地域层面的影响分析
        5.2.1 变量定义与数据处理
        5.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5.2.3 VAR模型构建
        5.2.4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与稳定性检验
        5.2.5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各经济体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
        5.2.6 各经济体参与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方差分解分析
    5.3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行业层面的影响分析
        5.3.1 变量定义与数据处理
        5.3.2 变量平稳性检验
        5.3.3 VAR模型构建
        5.3.4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与稳定性检验
        5.3.5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各行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
        5.3.6 东亚各行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方差分解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地位提升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基于中日两国比较
    6.1 中日对东亚直接投资比较
        6.1.1 对东亚直接投资动因比较
        6.1.2 对东亚直接投资规模比较
        6.1.3 对东亚直接投资地域结构比较
        6.1.4 对东亚直接投资行业结构比较
    6.2 中日在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中的地位比较
        6.2.1 对东亚区域内贸易依赖度比较
        6.2.2 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的地位比较
        6.2.3 在东亚区域内初级产品贸易中的地位比较
        6.2.4 在东亚区域内中间产品贸易中的地位比较
        6.2.5 在东亚区域内最终产品贸易中的地位比较
    6.3 中国地位提升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
        6.3.1 变量定义、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6.3.2 VAR模型构建、滞后阶数确定与稳定性检验
        6.3.3 中日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冲击效应
        6.3.4 中日对东亚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贡献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结论
    7.2 对中国的启示
        7.2.1 通过加强区域内的产业转移降低对东亚外部市场的依赖
        7.2.2 在调整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时注意保持适度平衡
        7.2.3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实现对东亚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理论逻辑
    一、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 国际区域合作动力问题的经济学理论阐释及反思
        (二) 国际区域合作动力问题的政治学理论阐释及反思
    二、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
        (一) 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相关概念解析
        (二) 研究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重要意义
        (三) 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驱动力要素分析的理论假设
第二章 国际制度与国际区域合作
    一、国际制度的内涵及类型
        (一) 制度的内涵
        (二) 国际制度的内涵
        (三) 国际制度的类型
    二、国际制度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效用发挥
        (一) 新自由主义制度对国际制度效能的理论阐释
        (二) 区域合作机制对国际区域合作的驱动力效应
        (三) 区域合作机制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动力作用的实践分析
    三、国际制度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动力作用的维度
        (一) 共有利益:区域合作机制发挥动力作用的现实条件
        (二) 共有观念:区域合作机制发挥动力作用的价值理念
        (三) 政治领袖:区域合作机制发挥动力作用的个体力量
第三章 共有观念与国际区域合作
    一、共有观念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 观念的内涵
        (二) 观念的类型
        (三) 观念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二、共有观念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凝聚力作用
        (一) 共有观念塑造国家间关系的建构主义解释
        (二) 文化认同:共有观念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凝聚力作用的体现
    三、共有观念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动力作用的基础
        (一) 共有利益:共有观念发挥动力作用的物质基础
        (二) 国际制度:共有观念发挥动力作用的实践载体
        (三) 国际体系结构:共有观念发挥动力作用的促生媒介
第四章 国际体系结构与国际区域合作
    一、国际体系的基本内涵、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一) 国际体系结构的基本内涵
        (二) 国际体系结构的类型划分
        (三) 国际体系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国际体系结构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助推力作用
        (一) 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的结构现实主义分析
        (二) 国际体系结构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牵引力作用
        (三) 地区核心国家:国际体系结构发挥主要牵引力作用的实践分析
    三、国际体系结构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动力作用的受限因素
        (一) 地区核心国家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动力作用的内在受限因素
        (二) 地区核心国家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动力作用的外在受限因素
第五章 政治领袖与国际区域合作
    一、政治领袖的理论内涵及英地位和作用
        (一) 政治领袖的理论内涵
        (二) 政治领袖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二、政治领袖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一) 政治领袖影响外交决策的政治心理学分析
        (二) 政治领袖正向的外交理念对国际区域合作的调动作用
        (三) 政治领袖正向的外交理念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实践分析
    三、政治领袖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实质作用的依据
        (一) 政治领袖的个性:政治领袖理念形成的风格
        (二) 国内政治文化:政治领袖理念形成的根基
        (三) 国家利益:政治领袖理念形成的目标
        (四) 国内利益集团:政治领袖理念形成的趋向
        (五) 国内思想库:政治领袖理念形成的参照
        (六) 国际环境:政治领袖理念形成的外界环境
第六章 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的作用机理
    一、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学理分析
        (一)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二) 政治系统分析的基本思想
        (三) 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系统分析
    二、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过程分析
        (一) 横向维度对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考察
        (二) 纵向维度对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考察
    三、国际区域合作四元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现实启示
        (一) 国际区域合作驱动力要素作用机理的一般性启示
        (二) 对中国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实践的借鉴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以贸易投资合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立意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与逻辑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解释
    2.1 区域经济合作相关概念:研究范围的界定
        2.1.1“区域”与“东亚”:概念的界定
        2.1.2“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1.3 区域经济合作的四个基本特征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解释
        2.2.1 国际经济学的解释
        2.2.2 国际政治学的解释
        2.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解释的新发展: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2.3.1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渊源
        2.3.2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脉络
        2.3.3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框架
    3.1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公共产品的关系
        3.1.1 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产生
        3.1.2 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区域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1.3 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区域公共产品的优质化
        3.1.4 区域经济合作公共产品分析框架的简要说明
    3.2 区域公共产品的逻辑内涵
        3.2.1“区域”的逻辑内涵: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的界定
        3.2.2“公共”的逻辑内涵:产品公共性的三维判断标准
        3.2.3“产品”的逻辑内涵:供给客体的形态与内容界定
    3.3 本文对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
        3.3.1 贸易类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
        3.3.2 投资类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
    3.4 国家层面: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动力与约束
        3.4.1 预期收益: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根本动力
        3.4.2 供给成本: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内部约束
        3.4.3 外部性: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约束
    3.5 国际层面:区域公共产品合作供给的实现条件
        3.5.1 供给机制:连接各供给主体的制度安排
        3.5.2 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的“跨越”
        3.5.3 实现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收益条件
        3.5.4 实现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条件
        3.5.5 实现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性条件
    3.6 实现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建议
        3.6.1 选择合适的供给模式、创设合理的供给机制
        3.6.2 国家异质性和利益相关性决定了具体的供给途径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进展及成效
    4.1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公共产品需求的产生
        4.1.1 东亚经济合作的酝酿、探索与启动
        4.1.2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产生
    4.2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
        4.2.1 东亚贸易类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4.2.2 东亚投资类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4.3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与成效
        4.3.1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4.3.2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成效的总体评估
        4.3.3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成效的实证检验
    4.4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相对成功的实现条件
        4.4.1 收益条件:稳定的预期收益与绝对收益关注占主导
        4.4.2 成本条件:总供给成本较低与大国的选择性激励
        4.4.3 外部性条件:“开放的区域主义”与美国的有限介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及突破
    5.1 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变化
        5.1.1 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合作深化的动因
        5.1.2 深度合作趋势与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产生
        5.1.3 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主要内容和判定标准
        5.1.4 东亚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一般需求和重点需求
    5.2 东亚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5.2.1 东亚高质量贸易类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5.2.2 东亚高质量投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5.3 东亚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
        5.3.1 收益原因:相对收益竞争弱化了供给的根本动力
        5.3.2 成本原因:供给成本高昂强化了供给的内部制约
        5.3.3 外部性原因:美国全面介入强化了供给的外部制约
    5.4 东亚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突破
        5.4.1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东盟主导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新尝试
        5.4.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引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新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6.1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前景的确定性
        6.1.1 供给主体广泛化且不可避免
        6.1.2 供给产品多层次化且无法相互替代
        6.1.3 供给机制多元化且长期并进
    6.2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前景的不确定性
        6.2.1 东盟:供给中心地位的不确定性
        6.2.2 中日关系:竞争性供给影响的不确定性
        6.2.3 美国:TPP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6.3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可持续供给的决定因素
        6.3.1 收益因素:预期收益分化下的再整合
        6.3.2 成本因素:大国与强国率先支付的重要性
        6.3.3 外部性因素:竞争与互融中的外部性内在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7.1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定位
        7.1.1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身份
        7.1.2 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
    7.2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选择
        7.2.1 将国内经济转型与引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结合起来
        7.2.2 将深化对外开放与引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统一起来
        7.2.3 以重点供给某些产品为突破口,逐步向全面供给拓展
        7.2.4 以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为立足点,逐步向全球层次过渡
    7.3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7.3.1 加快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合作机制
        7.3.2 渐进提高供给机制的制度化水平
        7.3.3 警惕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规则风险
        7.3.4 全面优化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路径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问题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为什么选择日本在东亚区域的环境外交作为切入点
        三、研究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对日本环境外交研究文献综述
        三、关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和日本环境外交研究现状的评析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结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一、本文框架结构
        二、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三、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环境外交
    第一节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框架
        一、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理论根源
        二、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三、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政策涵义
    第二节 国际环境安全与环境外交
        一、国际环境安全观念的形成
        二、环境外交理论综述
    第三节 区域环境治理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全球环境治理的困境
        二、区域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三、环境外交和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第二章 东亚环境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第一节 东亚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一、东亚主要环境问题
        二、东亚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现状分析
        一、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二、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现状分析
第三章 日本环境外交及其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作用
    第一节 日本环境外交背景、发展阶段和特点
        一、日本环境外交的背景
        二、日本环境外交的发展阶段
        三、日本环境外交的目的
        四、日本环境外交的特点
    第二节 日本环境外交中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机制分析
        一、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国内决策机制
        二、参与和发起建立国际环境机制是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最重要内容
        三、提供环境ODA是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重要载体
        四、日本非政府组织直接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
        五、日本财界在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中的直接作用
    第三节 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一、日本在推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机制上的主导作用
        二、日本环境ODA是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物资手段
        三、日本在促进东亚环境认知共同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章 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作用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日本在东亚酸雨跨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一种加权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亚酸雨跨境污染的形成及其区域公共产品类型
        二、日本在东亚区域酸雨治理公共产品中的供给作用
        三、EANET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供给加权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意图和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日本在东亚海洋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一种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北亚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类型
        二、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
        三、NOWPAP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对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日本在东盟国家森林退化治理中的作用——一种最弱环节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盟森林砍伐和退化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类型
        二、东盟环境治理组织和机制
        三、东盟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对东盟产生的“生态阴影”
        五、日本对最弱环节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和局限性分析
    第四节 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运行状况以及日本作用的综合分析
        一、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运行状况分析
        二、日本对不同汇总技术的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及其根源
第五章 日本视角下区域环境安全一体化对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日本视角下的东亚共同体的发展
        一、日本倡导下的东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二、日本倡导下的东亚共同体的核心要义
    第二节 通过构建环境安全共同体带动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一、东亚共同体构建中的障碍
        二、构建区域环境安全共同体可以克服或避免东亚共同体建设中的障碍
    第三节 对日本推动东亚环境安全共同体的建议和对策分析
        一、完善日本国内环境外交决策机制,使对外政策更具统一性和有效性
        二、调整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手段和目的,推动区域环境合作力度
        三、借鉴欧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经验,破解东亚环境合作困局
终章 日本参与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的意义和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本供给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积极意义
    二、日本东亚区域环境外交的困境
    三、中国参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原则和途径
    四、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对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9)东亚区域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研究
        1.2.2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与区域贸易发展问题
        1.2.3 东亚区域地缘政治与区域贸易合作问题
        1.2.4 东亚区域金融合作与区域贸易发展问题
        1.2.5 东亚贸易模式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合作中的作用问题
    1.3 研究对象、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框架结构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亚区域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
    2.1 “雁行模式”下东亚区域贸易的发展
        2.1.1 东亚区域“雁行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1.2 东亚“雁行模式”对区域贸易发展的作用基础
        2.1.3 东亚“雁行模式”对区域贸易发展的作用条件
    2.2 制度性经贸合作的萌动与发展
        2.2.1 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及其贸易发展
        2.2.2 东亚区域的制度性经贸合作
    2.3 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发展概况
        2.3.1 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分析
        2.3.2 东亚区域贸易密集度分析
        2.3.3 东亚区域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2.4 东亚区域贸易发展的内在逻辑
        2.4.1 比较优势是东亚区域贸易发展的基础
        2.4.2 国际分工是东亚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
        2.4.3 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是东亚贸易发展的现实条件
        2.4.4 内生的生产率演进是东亚区域贸易结构变迁的微观动力
第3章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变化与区域贸易发展
    3.1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变化历程
        3.1.1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雁行模式”
        3.1.2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模式的转变
        3.1.3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网络生产模式
    3.2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变化对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
        3.2.1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零部件贸易
        3.2.2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对区域贸易国际地位的影响
        3.2.3 东亚区域国际分工发展与贸易发展趋势
    3.3 东亚国际分工对区域贸易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东亚国际分工的梯度特征及其测度
        3.3.2 模型的设定
        3.3.3 回归结果及其含义
第4章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与区域贸易发展
    4.1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进程与主要成果
        4.1.1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历史进程
        4.1.2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主要成果
        4.1.3 当前东亚货币合作的重点
    4.2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对区域贸易发展的作用
        4.2.1 东亚区域汇率合作对区域贸易发展的作用
        4.2.2 东亚区域监督机制对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4.2.3 东亚危机救助机制对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
    4.3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与区域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4.3.3 回归结果及含义
第5章 东亚国际政治关系与区域贸易发展
    5.1 国际政治关系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
        5.1.1 国际政治关系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关系
        5.1.2 国际政治关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作用机制
        5.1.3 国际贸易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反作用
    5.2 东亚国际政治关系的现状
        5.2.1 东亚区域内部的政治关系
        5.2.2 东亚区域贸易合作进程中的外部势力
    5.3 东亚国际政治关系的总体趋势及其对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
        5.3.1 东亚区域双边政治摩擦的消极影响
        5.3.2 外部势力对东亚政治关系的影响
        5.3.3 东亚政治经济关系的总体趋势
    5.4 东亚国际政治关系对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为例
        5.4.1 中日国际关系测度及其对贸易影响的直观结论
        5.4.2 计量模型
第6章 东亚区域贸易模式转型与中国的作用及战略选择
    6.1 东亚区域贸易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6.1.1 东亚贸易模式转型的内涵
        6.1.2 东亚贸易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6.2 东亚贸易模式转型面临的困难
        6.2.1 最终产品的内部需求长期不足
        6.2.2 产业结构升级与分工模式的调整
        6.2.3 东亚区域最终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6.2.4 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制约
    6.3 中国在东亚贸易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6.3.1 中国为东亚区域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潜力
        6.3.2 中国是东亚贸易模式转型的关键
    6.4 东亚贸易模式转型背景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6.4.1 中国为东亚区域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原则
        6.4.2 提升中国为东亚区域提供最终产品市场能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区域安全竞争中的东亚区域主义——基于对欧洲/北美区域主义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区域安全环境对欧洲和北美区域主义的影响
冷战后的东亚区域安全竞争
区域安全竞争对东亚区域主义的影响
结论

四、东亚区域合作与北美区域合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2]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研究[D]. 王琳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3]21世纪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趋势[D]. 田静静.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治理:理论建构与比较分析[J]. 张云.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7)
  • [5]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贸易一体化影响研究[D]. 佟伟伟. 辽宁大学, 2019(05)
  • [6]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 宫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7]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以贸易投资合作为例[D]. 马学礼. 吉林大学, 2016(08)
  • [8]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D]. 黄昌朝. 复旦大学, 2013(03)
  • [9]东亚区域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 王晓阳. 吉林大学, 2012(04)
  • [10]区域安全竞争中的东亚区域主义——基于对欧洲/北美区域主义的比较分析[J]. 王传兴. 当代亚太, 2011(05)

标签:;  ;  ;  ;  ;  

东亚与北美区域合作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