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椎体峡部截骨与椎管重建的临床应用

连续椎体峡部截骨与椎管重建的临床应用

一、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徐正宽,陈其昕,李方财[1](2022)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评估Lenke-Silva分级, 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 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 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 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 女性46例, 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 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 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 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 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 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 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 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1以下, 无效组中18例(81.8%, 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1以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 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 7/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 χ2=20.660, 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 P=0.001), 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 χ2=4.793, P=0.029)。Ⅰ期术后, 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 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 大于无效组的(25.5±9.7)°(t=3.478, P=0.001), 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 小于无效组的(20.0±10.8)°(t=-2.129, 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 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 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45个月, 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 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 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 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 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 减少手术创伤。

邵珂[2](2019)在《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在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治疗单节段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7月采用椎弓回植或椎板切除治疗的66例单节段轻中度(Meyerding滑脱分级I°、II°)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流程中减压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4例,采用椎弓完整回植固定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对照组(32例,采用椎板切除并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实验组回植椎弓融合情况及两组硬膜外瘢痕形成情况。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并参照侯树勋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加重、硬脊膜撕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3,P=0.562),但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对照组(t=2.134,P=0.037)。6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6.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7例于术后3个月时发现体位变动时椎管狭窄症状,静止时可缓解,随后症状逐渐消失,5例于术后18个月出现轻度双下肢麻木症状。其余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椎间植骨及椎弓回植融合率均为100%,对照组椎间植骨融合率亦为100%。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1);试验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DI评分、JOA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侯树勋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优良率为91%,与对照组优良率84%。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χ2=1.092,P=0.573)。实验组34例硬膜外瘢痕组织均被完全阻滞于回植椎弓以外,对照组32例有11例硬膜外瘢痕组织侵入椎管内。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轻中度(Meyerding滑脱分级I°、II°)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均能达到优良的临床效果,但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术后神经症状,且最大程度重建了骨性椎管,恢复了椎管内环境稳定性,阻止了硬膜外瘢痕组织对神经组织的侵犯,对于治疗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邵珂,吉立新[3](2019)在《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治疗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治疗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7月采用椎弓回植或椎板切除治疗的66例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34例,采用椎弓完整回植固定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对照组(32例,采用椎板切除并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Meyerding分度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试验组回植椎弓融合情况及两组硬膜外瘢痕形成情况。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并参照侯树勋等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加重、硬脊膜撕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3,P=0.562),但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对照组(t=2.134,P=0.037)。6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6.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7例于术后3个月发现体位变动时椎管狭窄症状,5例于术后18个月出现轻度双下肢麻木症状;其余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试验组34例硬膜外瘢痕组织均被完全阻滞于回植椎弓以外,对照组有11例硬膜外瘢痕组织侵入椎管内。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椎间植骨及椎弓回植融合率均为100%,对照组椎间植骨融合率亦为100%。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1);试验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DI评分、JOA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侯树勋等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优良率为91.2%,与对照组优良率8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2,P=0.573)。结论与椎板切除相比,椎弓回植能更好地改善术后神经症状,最大程度重建了骨性椎管,恢复了椎管内环境稳定性,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梁道臣,李青,袁元杏,张爱明,赵成毅,梅治,范志丹,张非,姚海燕,姚万向,陈应超,范宝莹[4](2016)在《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腰椎管疾病术后随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其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16例腰椎管狭窄或腰椎管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3.7岁。峡部截骨节段2节段6例,3节段8例,4节段2例。对其应用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行腰椎放射学检查了解峡部愈合情况,总结峡部截骨部位骨性愈合的规律。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腰痛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作为手术前后评价标准。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9个月。16例患者中优13例,良2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3.67±2.35)分,腿痛VAS评分(4.25±3.36)分,JOA评分为(21.36±4.48)分,优良率达90%。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为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或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方法。

沙吾提江·卡斯木[5](2014)在《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研究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CT扫描并测量腰骶段应用解剖的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骨刀开窗减压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探讨骨刀沿神经根走行髓核切除术和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随机抽查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2种手术方式抽查两组个100例,去除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后A组包括99例骨刀沿神经根走行髓核切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组包括97例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CT扫描所有患者腰骶段(L3-S1)椎体,扫描后的图像行三维重建,在骨窗窗位下使用浏览器中长度测量工具测量并记录对椎板上下缘厚度,黄韧带起点在椎板附着点处至椎板下缘距离,下关节突外缘至棘突根部距离,椎板下缘至椎间盘上缘距离;术中对神经根分叉处与上一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进行测量;A组根据测量结果行骨刀沿神经根走行髓核切除术;B组行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JOA和VAS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CT测量, L3、L4及L5椎板上缘厚度分别为4.31mm、3.82mm及3.71mm;下缘厚度分别为6.27mm、5.97mm及5.62mm。从L3至L5椎板上缘及下缘厚度均逐渐减小(p<0.05),并且同一椎板下缘较上缘厚(p<0.001)。L3、L4、L5黄韧带附着点与椎板下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3.08mm、12.85mm及9.81mm;此距离从L3至L5逐渐减少(p<0.001)。L3至L5下关节突外缘与相应棘突根部的距离大不相同且逐渐增长(p<0.001)。椎板下缘至椎间盘上缘的距离从L3至L5逐渐减少,L3、L4、L5分别为12.13mm、9.89mm、﹣0.67mm(p<0.001)。L4至S1神经根起点及上一椎间盘下缘也逐渐增长(p<0.001)。A组男性53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3岁;汉族49例、维吾尔族40例、其他民族10例;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3.8。B组男性56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50岁;汉族44例、维吾尔族46例、其他民族7例;平均BMI24.7。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民族构成、体重指数、椎间盘突出发生部位、手术前发病时间、术前JOA评分、术前VAS评分,平均随访时间等基本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50±18min)明显短于B组患者(75±21min),有统计学差异(P=0.000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A组75±30ml,B组95±40m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77);住院时间A组11±1.8d,B组11±1.9d,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JOA及VAS评分均较术前评分显着改善(p<0.001):但两组之间对比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JOA和VAS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对比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硬模撕裂,神经根损伤、椎间盘突出复发、节段性腰椎不稳等。A组出现2例硬模撕裂,1例复发患者,未出现神经根损伤及节段性腰椎不稳。B组出现5例硬模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3例出现复发、2例出现节段性腰椎不稳。B族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A族(p=0.02)。结论:在椎间盘开窗术前行CT测量相关参数,并制定个体化制定方案,有利于骨刀开窗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着减少。也能有效的降低因误用枪状咬骨钳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刀沿神经根走行髓核切除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小,是一种更安全有效且较理想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吴建锋,周许辉,王策,张成林,贾连顺[6](2013)在《保留椎弓根下壁的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经后路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行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平均随访38.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截骨区前缘和后缘的高度以及填写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结果术前Cobb角为41.6°±7.8°,术后3个月Cobb角为7.8°±4.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6°±4.1°,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丢失(P>0.05)。截骨区前缘高度增加(2.7±0.8)mm。截骨区后缘高度压缩(7.2±3.1)mm。术前、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7.1±2.9)分和(2.5±1.3)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完整地保留了伤椎峡部及下关节突,保持了伤椎与下位脊椎的连续性,减少了截骨区脊椎矢状面的移位,同时也保留了神经根通道的上壁,从而减少了神经根的损伤。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7](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刘颖,曾建成[8](2009)在《儿童及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诊治进展》文中指出

张爱明,李青,袁元杏,张雪芳,梅治,梁道臣[9](2009)在《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1例,其中3节段狭窄7例,4节段狭窄4例,观察峡部截骨断端的骨性融合情况,应用日本Nakanon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5~32个月,本术式显露充分,术后1年峡部骨性连接率平均为81.3%,术后2年未见腰椎滑脱。临床疗效:优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达81.8%。结论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术中显露充分、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

李青,袁元杏,刘康,梁燕嫦,宁晔,曾毅军,陈尔东[10](2004)在《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以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法显露椎管后原位回植重建椎管的可行性和实用意义。方法 解剖实验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对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并对临床应用病例进行密切的追踪随访。结果 临床应用 32例 ,随访 2 9例。患者除了相应的临床症状消失外 ,截骨断端均达到较好融合。结论 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成形术显露充分 ,减压彻底 ,能够解除椎管内大部分疾患 ,截骨断端愈合后可恢复脊柱稳定性。

二、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在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患者选择标准
    2 一般资料
    3 手术方法
    4 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1 椎弓回植的理论基础
    2 椎弓回植的优越性
    3 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疗效比较
    4 椎弓回植注意事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腰椎管疾病术后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疗效评价
        1.2.4 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随访结果
    2.3 并发症
3 讨论

(5)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研究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测量工具
        1.5 测量方法
        1.6 测量指标
    2. 手术相关事项
        2.1 手术方法
        2.2 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2.3 术后处理
    3. 疗效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测量结果
    3. 临床疗效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6)保留椎弓根下壁的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及随访
2 结果
3 讨论

(7)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8)儿童及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峡部裂的病因及生物力学机制
2 腰椎峡部裂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检查:
3 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治疗
    3.1 非手术治疗:
    3.2 手术治疗:
        3.2.1 节段内固定的适应症:
        3.2.2 年龄因素的影响:
        3.2.3 滑脱程度的影响:
    3.3 儿童青少年手术特点:
4 随访

四、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J]. 李浩,徐正宽,陈其昕,李方财. 中华外科杂志, 2022(01)
  • [2]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在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对照研究[D]. 邵珂. 青岛大学, 2019(02)
  • [3]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治疗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比较[J]. 邵珂,吉立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04)
  • [4]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腰椎管疾病术后随访分析[J]. 梁道臣,李青,袁元杏,张爱明,赵成毅,梅治,范志丹,张非,姚海燕,姚万向,陈应超,范宝莹.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6(04)
  • [5]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研究及疗效对比[D]. 沙吾提江·卡斯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6]保留椎弓根下壁的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J]. 吴建锋,周许辉,王策,张成林,贾连顺. 脊柱外科杂志, 2013(06)
  • [7]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8]儿童及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诊治进展[J]. 刘颖,曾建成. 华西医学, 2009(04)
  • [9]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J]. 张爱明,李青,袁元杏,张雪芳,梅治,梁道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01)
  • [10]连续性椎弓峡部截骨椎管重建术的临床应用[J]. 李青,袁元杏,刘康,梁燕嫦,宁晔,曾毅军,陈尔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04(04)

标签:;  ;  ;  ;  ;  

连续椎体峡部截骨与椎管重建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