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秸秆发酵剂的改进及发酵方法研究

干秸秆发酵剂的改进及发酵方法研究

一、干秸秆发酵剂的改进及发酵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道春[1](2021)在《解读玉米秸秆加工牲畜青贮饲料的利用技术》文中认为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副产物玉米秸秆作为牲畜的粗饲料,由于秸秆质地粗糙、适口性差、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低等性质,限制其在家畜饲料中的应用。对玉米秸秆进行青贮,可提高其适口性和饲用价值。本文综述了玉米秸秆青贮的方法、原理和意义,对促进玉米秸秆的科学饲用具有指导意义。

常宪辉[2](2021)在《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馒头制程监测及品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馒头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发酵面制主食,具有悠久的食用传统,但其加工方式也极其传统,过程控制及品质评价方法均依赖人工,因此探究其制程监测及品质评价的智能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团发酵是馒头加工的关键控制环节,探究面团发酵监测及馒头品质评价的智能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系统解析面团发酵过程中多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甄选可准确反映发酵状态的特征指标,结合相应的传感技术构建面团发酵状态的智能化监测方法;对馒头品质进行人工感官评价时,各感官信息的交互作用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研究拟运用认知心理学方法探究了感官信息间的交互影响,设计能提高结果客观性和准确性的馒头感官评价模式,并结合多传感技术与特征信息融合技术,建立馒头感官品质智能化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发酵过程中面团多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甄选能准确反映面团发酵状态的适宜指标是建立面团发酵状态智能化监测方法的关键步骤。本研究对发酵过程中面团的水分分布状态、淀粉糊化特性、蛋白结构、游离氨基酸、内部结构、产气特性等多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团发酵过程中,面筋蛋白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带上有8处特征峰在不同发酵时间节点变化显着(p<0.05),且时间节点与三个发酵阶段基本吻合。在面团发酵初始及适度阶段,产气量随发酵时间显着增多(p<0.05);当发酵过度时面团开始漏气,且呈显着增多趋势(p<0.05)。因此,发酵过程中面筋蛋白的结构变化及面团产气特性可作为面团发酵状态监测的适宜指标,可依此选择合适的传感技术来研究面团发酵状态监测智能化方法。(2)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面团发酵状态智能化监测方法研究依据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的发酵面团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采用电子鼻技术建立面团发酵状态监测的智能化方法。对不同发酵时间面团的电子鼻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可达99.84%,根据两个主成分中各传感器的权重系数及各传感器响应值的离散性,筛选出了能反映面团发酵过程特征变化的传感器阵列。分析表明面团发酵初始及适度阶段,优选的各传感器响应值与产气量极显着相关,而发酵过度阶段,传感器响应值与漏气量极显着负相关(p<0.01)。基于电子鼻技术构建的面团发酵状态K最近邻法(K-nearest neighbor,K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识别模型结果表明:SVM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92%,优于KNN模型。(3)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面团发酵状态智能化监测方法研究本研究采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发酵过程中的面团光谱信息,采用SG-卷积平滑(平滑窗口为15)对光谱进行降噪处理,通过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ynergy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Si-PLS)将全光谱划分为10个区间,选取出4区间的205个光谱变量。进一步运用竞争性自适应加权抽样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对变量进行优选,最终选出13个有效变量。对采用不同变量集构建的面团发酵状态监测KNN和SVM模型结果对比表明:CARS-Si-PLS联合算法可有效去除冗杂变量,提高模型精度。以联合算法优选的变量所建模型结果显示,SVM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4%,92%,优于KNN模型。(4)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馒头品质评价中多感官信息间的交互影响研究本研究根据认知心理学的Stroop效应,设计三种不同Stroop范式下的馒头品质评价模式,探究各感官信息间的交互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馒头色泽对形态(内部结构和表面结构)得分的Stroop效应量最大,对其它指标的影响不大。形态对馒头其它感官指标略有影响。当原料白度约未为75时,馒头色泽约为8分,是形成Stroop效应的分水岭。色泽高于或低于8分,对其它指标分别呈促进或干扰效应。Stroop效应量不仅受色泽差异的影响,还因馒头品质优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综合分析可知,在对馒头进行感官品质评价时,各感官指标之间存在着多维度、差异化的交互影响作用,无明显规律可循。因此,应设计能减少感官信息交互的馒头感官评价模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以在建立基于传感技术的馒头感官品质智能化评价模型时,提高泛化能力。(5)基于传感技术的馒头感官品质智能化评价方法研究本研究以无交互评价模式下的馒头感官品质得分为输出量,首先采用计算机视觉、物性分析仪及电子鼻等传感技术,分别建立馒头的视觉、质地及气味品质的智能化评价方法。在不同颜色分量下对馒头外形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提取了颜色、缺陷、纹理等特征变量,建立馒头表面色泽、表面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智能评价模型。采用物性分析仪采集质构特征变量,建立馒头弹性、韧性及黏性的智能评价模型。基于电子鼻技术建立馒头气味品质的智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各传感技术响应信息与对应的感官品质人工评价得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黏性指标外,其它指标的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预测模型性能均优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模型。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多源信息特征融合技术,构建了基于多传感技术联用的馒头综合感官品质智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馒头综合感官评价SVR模型的Rc和Rp为0.9808和0.9573,与各单项感官评价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本研究对面团发酵过程中系列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解析,为运用传感技术建立面团发酵的智能化监测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还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究了多感官信息间的交互影响,为提高感官品质智能化评价模型的泛化能力开拓了新思路。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基础,构建了面团发酵监测及馒头品质评价的智能化模型。同时,本研究契合当前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开发传统食品的智能化新装备提供了研究基础。研究成果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传统面制品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还有助于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美食文化。

靳峥[3](2020)在《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技术及腐解剂喷施塑封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水稻秸秆产量巨大,当前主要利用途径单一、利用率及附加值低。同时在畜牧业方面,牧草的季节性缺乏导致了饲料短缺。本研究对水稻秸秆喷施发酵剂,塑封发酵,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处理,有效改善水稻秸秆理化特性,满足牲畜口感和营养需求,提高牛、羊等反刍牲畜的采食率。在配套装备方面,秸秆的捡拾打捆、发酵剂喷施、塑封等工艺流畅性较差,导致成本增加,为此本文在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研究基础上,对现有的秸秆打捆机进行了腐解剂喷施装置及塑封装置的设计,以期降低生产成本,为水稻秸秆饲料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最后对发酵降解后的水稻秸秆进行了饲喂试验,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水稻收获后秸秆的降解试验。进行了水稻秸秆生物降解试验分析,分别选取复合菌、乳酸菌、菌酶复合制剂三种发酵剂及未处理的秸秆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水稻秸秆饲料感官评价如气味、色泽等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评分差异显着,其中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处理组和单一乳酸菌处理组感官评价最优;各处理组PH值差异极显着,且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处理组PH最低可降至3.90;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着,其中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处理组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0.95%;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粗纤维含量差异不显着,其中各组粗纤维含量在37.67~48.39%之间。试验证明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在5~15℃低温发酵可行,且乳酸菌制剂和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制剂处理组发酵效果最优,为进一步发实际生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2)水稻秸秆饲料化关键配套装置(腐解剂喷施机构、塑封机构)的设计。利用Solidworks进行了三维建模,完成整机的功能原理设计与传动方案设计。对腐解剂喷施和塑封机构进行了设计及通用零部件选型。确定了喷施压力为0.3Mpa、喷头型号为扇形喷头11004、喷头重叠率为40%、喷头数为3个;对药液箱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小安全系数为2.51,满足使用要求。对塑封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且确定了液压马达为型号GM5-10齿轮马达,对塑封机构托辊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小安全系数为16.2,满足使用要求。(3)在水稻秸秆降解性能试验及配套装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生产试验,确定了水稻秸秆饲料化工艺参数及机械化生产流程。结果显示:乳酸菌加纤维素酶发酵剂发酵效果最优,且最优品质在发酵时间30~60d左右。粗纤维含量可降至34.55%,粗蛋白含量可提升至10.12%,可溶性糖含量达到11.3%。对发酵好的秸秆饲料进行牛的饲喂试验,采食率接近100%,相比于未进行发酵的水稻秸秆提升了72%,采食率差异极显着(P<0.01)。本论文通过对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技术研究,获得了水稻秸秆饲料化生产工艺,在降解试验基础上,对现有机械分步(捡拾、打捆、塑封、腐解剂喷施)作业进行了改进设计,增加了腐解剂喷施和塑封装置,实现了水稻秸秆饲料化联合作业。相比分步作业,整套设备联合作业成本降低,为水稻秸秆饲料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

樊宏锟[4](2020)在《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玉米秸秆是农业主要废弃物之一,处理不好会导致各种问题,同时玉米秸秆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本试验以发酵温度作为筛选条件,研制玉米秸秆有机肥,筛选出最佳发酵剂,氮源以及最佳加水量。以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进行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秸秆有机肥制作的影响因素,筛选确定最佳发酵剂为有机物料发酵剂,最佳氮源为豆粕,最佳加水量为5 L。三因素三水平的多因素正交试验表明,每25 kg秸秆有机肥,有机物料发酵剂的最佳用量为5 m L,豆粕最佳用量为60 g,最佳加水量为5 L。2.以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进行玉米田间施肥试验,以秸秆有机肥从0%到100%替代尿素,以不施肥作为对照组,在施肥总量不变条件下,按照底肥一次性施肥,底肥和苗期两次施肥,底肥、苗期和拔节期三次施肥进行处理。然后在玉米的苗期、拔节期以及抽雄吐丝期分别测定玉米株高和展开叶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的比例增加,株高和展开叶数逐渐增加,当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80%(240 g+1.2 g)时,玉米的株高与展开叶数均达到最大值。3.以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玉米成熟后分类收获,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重、行粒数、行数、百粒重、总粒重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的比例增加,上述产量相关指标不断增加,当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比例为80%(240 g+1.2 g)时,上述指标达到最大值,玉米产量最高。4.使用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80%(240 g+1.2 g)时,玉米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说明,有机肥替代尿素,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还可提高玉米籽粒的蛋白质营养价值。5.当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80%(240 g+1.2 g)时,作为底肥一次性全部施入,对玉米株高、展开叶、产量相关指标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促进效果最好,均优于分两次和三次施肥。上述各项指标,浇水处理组均优于不浇水处理组,水分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玉米生长,也可促进秸秆有机肥在土壤中的持续发酵,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因此,将玉米秸秆制作有机肥,并以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返回农田,既可以有效处理玉米秸秆,又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戴晓虎,陈淑娴,蔡辰,戴翎翎,华煜[5](2021)在《秸秆主流能源化技术研究与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秸秆生物质作为1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转型意义重大。我国农作物产量丰富,在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有较大潜力。就整个秸秆能源化产业而言,我国正处于有序推进阶段,但国内核心技术和设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产业效益仍不理想,企业对财政补贴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充分认识我国秸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秸秆乙醇技术、秸秆沼气技术、秸秆热解技术和秸秆固化成型技术,探讨了国内外秸秆能源化技术和应用进展,追踪了解除发酵抑制、优化厌氧消化性能、开发热解炭降解潜力以及激活成型燃料黏结性能等技术热点问题。基于经济性分析提出了全组分利用、气肥联产模式、大宗产物梯级利用等针对能源化技术的效益提升手段,并对比了政策补贴和技术提升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最后从政策角度和新技术角度对秸秆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宋亚[6](2020)在《姜堰区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芦笋是姜堰区种植的主要特色经济作物之一,面积逐年扩大,栽培效益显着。如何充分利用芦笋废弃秸秆和下脚料资源已经成为姜堰区芦笋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亟需研究解决其利用技术,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栽培收益。论文分析比较了一个生长周期内姜堰区芦笋营养成分的变化,探讨了姜堰区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青贮、黄贮的两种可行性;分析比较了添加秸秆发酵剂处理后芦笋秸秆中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钙等营养成分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芦笋的一个生长周期内,芦笋秸秆的侧茎叶和主茎随着时间推移,含水量逐渐降低,粗纤维含量明显增加,钙和粗脂肪的含量明显降低,粗蛋白、粗灰分、总磷、氯化钠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春笋采收结束后,芦笋秸秆青贮效果比夏笋、秋笋采收结束后秸秆黄贮效果更佳。2、在青贮期间,在相同条件下,芦笋秸秆侧茎叶中粗脂肪、粗纤维的含量明显高于主茎,且前者为后者的2倍左右,所以该时期芦笋秸秆侧茎叶营养价值更为丰富;在黄贮期间,在相同条件下,芦笋秸秆侧茎叶中粗脂肪的含量明显高于主茎,而粗纤维和钙的含量明显低于主茎,说明随着芦笋生长,植物营养成分向主茎集聚。3、与对照相比,在青贮芦笋秸秆中添加含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菌及生物酶制剂而组成的发酵剂发酵处理后,芦笋秸秆中粗纤维含量大幅下降,转化降解效果好,便于动物消化吸收;同时粗脂肪含量有所增加,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能量;氯化钠的含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在3~5倍,增加青贮饲料的酸度,从而抑制有害菌的活动。4、与对照相比,在黄贮芦笋秸秆中添加含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菌及生物酶制剂而组成的发酵剂发酵处理后,芦笋秸秆中粗纤维含量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使芦笋中粗纤维得以降解;在发酵过程中益生菌的大量繁殖,导致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在1.5~2.5倍;粗脂肪和总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无论是芦笋青贮发酵处理还是黄贮发酵处理,一定程度上使芦笋秸秆中粗纤维得以降低,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增加了饲料的酸度,改善了饲料的适口性,增加了采食量;同时能有效阻止饲料中粗脂肪的损耗转变;提高芦笋秸秆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营养更丰富。在大田生产的不同时期,可以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和饲喂牲口不同的习性,对芦笋秸秆废弃物和下脚料进行有选择的青贮饲料发酵处理或黄贮饲料发酵处理。

武京伟[7](2017)在《温度对固定床反应器处理甘蔗糖蜜废水产甲烷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水,具有非常高的化学需要量和总有机碳,如果直接排放对自然水体会造成严重污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糖蜜废水,糖蜜废水排放量大,具有丰富的有机物,可以将其当作一种资源通过厌氧发酵实现能源化利用,厌氧固定床反应器可以有效处理甘蔗糖蜜废水产生甲烷。温度是影响厌氧发酵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温度对固定床反应器处理糖蜜废水产甲烷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在实际工程中,尚没有不同温度下高效利用糖蜜废水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工艺,针对对以上问题,以糖蜜废水为原料,探究了用于反应器启动的具有产甲烷潜力非传统厌氧污泥在高(55℃)、中(35℃)、低温(15℃)下的富集驯化;研究了中、低温度保存的厌氧污泥和高温启动的过程对固定床反应器后续中温厌氧发酵的影响;探究了中低温条件下糖蜜废水有机负荷的提高对产甲烷效率及微生物演替的影响;研究有机废水和干秸秆在中高温下的共发酵效率及其微生物群落特性,并探究了可以有效保存可溶性有机物的青贮保存秸秆在不同有氧暴露时间下的中温产甲烷潜力。(1)为反应器快速高效启动,选取了不同来源的非传统厌氧污泥(剩余污泥、水塘底泥、猪粪、牛粪)作为微生物来源,以糖蜜废水为原料,在15℃、35℃、55℃三个温度下不断提高投配率和有机负荷进行富集驯化,随着驯化的进行,在中高温下剩余污泥和塘泥的产甲烷能力越来越高,其产甲烷能力高于了厌氧污泥,经过驯化的剩余污泥和塘泥可完全用作沼气工程启动的种子厌氧污泥。高温驯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污泥驯化的效率,但高温驯化得到的污泥在低温下没有表现出产甲烷能力。较高温度驯化得到的污泥用于较低温度的产甲烷发酵,可以明显提高污泥的产甲烷效率。低温厌氧发酵反应器可直接由中温驯化来的种子污泥进行启动。各驯化得到的污泥的产甲烷菌主要是嗜乙酸产甲烷的甲烷鬃毛菌(Methanosaetaceae),剩余污泥、塘泥在高温驯化下得到的污泥的优势产甲烷菌是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ceae),并且主要是利用H2和CO2途径产甲烷。(2)中、低温度保存的厌氧污泥和高温启动的过程对固定床反应器后续中温厌氧发酵的影响。低温保存污泥微生物组成缺少均衡性,使启动的中温反应器发生酸败,低温不适用于保存启动反应器的厌氧污泥。前期55℃短时间(10d)高温启动增加了体系中的细菌和优势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提高了后期中温厌氧发酵的效率,比中温启动的反应器提高了 8.8%。前期的高温启动过程也决定了后期中温发酵的微生物组成和丰度。Streptococcaceae导致了乳酸积累,这有助于产甲烷率的提高;高温启动阶段使嗜高温Thermotogaceae可在中温发酵体系中生存,和产甲烷菌存在共生关系,对体系的产甲烷过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中低温(15℃、20℃、25℃、35℃)条件下糖蜜废水有机负荷的提高对厌氧固定床反应器产甲烷效率及微生物演替的影响。在中低温条件下,有机负荷和温度对厌氧发酵产甲烷具有显着交互作用,温度对沼气产量的影响随着有机负荷增加而增加。温度与细菌丰度呈显着正线性关系,但对微生物代谢的影响要强于对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甲烷的含量与古细菌多样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温度和有机负荷共同塑造了微生物群落生态位。嗜乙酸的Methanosaetaceae是主要的产甲烷菌。将不同中低温下厌氧发酵需要的反应器体积的确定进行了简化数学模拟,利用主要的影响因素来确定反应器的体积,这对工程中反应器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4)通过设置中高温下纤维质干秸秆、有机废水单发酵及两者同比例(相同产甲烷潜力的物料量)的共发酵,揭示了两种原料共发酵在提高发酵效率及厌氧发酵体系运行稳定性方面的互补效应。糖蜜废水和水稻秸秆同比例地共发酵明显提高了两者产气能力,中温下两者共发酵产甲烷率高于两者单发酵的平均值,高温下两者的共发酵分别高于糖蜜废水单发酵10.5%、秸秆单发酵20.7%。尤其在高温条件下,有机废水中添加纤维质原料增加了发酵体系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产甲烷能力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并提高了发酵体系抵抗负荷冲击的能力。以糖蜜废水为发酵介质的秸秆产甲烷在提高秸秆负荷的过程中延长了秸秆反应器的运行周期,这样可形成低秸秆含固率高甲烷产出的发酵工艺。秸秆、废水和温度三者的叠加效应决定着体系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功能,秸秆比糖蜜废水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效应更强,而温度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效应比物料的影响更强。(5)青贮保存的秸秆不同有氧暴露时间对其中温下产甲烷潜力影响,秸秆青贮后有氧暴露造成可溶性物质的消耗,暴露时间越长,产气能力降低的越多,这样使中温度下(37℃)发酵体系中发酵性细菌生长代谢缓慢,产甲烷菌丰度较低,使发酵体系中的产甲烷能力降低;有氧暴露造成青贮秸秆发酵体系中Clostridia向Bacteroidia和Anaerolineae的演替;专性嗜乙酸产甲烷菌秸秆中可溶性有机物的减少使在沼气发酵体系中的嗜氢产甲烷过程有所增加。有氧暴露的秸秆明显降低了反应体系中水解酶活,降低了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不利于体系产甲烷过程。

师建芳,刘清,刘晶晶,向衡,谢奇珍,邵广,赵玉强[8](2012)在《连续式秸秆发酵饲料制备机的研制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目前秸秆饲料转化技术周期长、占用空间大等问题,基于优先分解部分半纤维素的体外发酵工艺,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农作物秸秆的连续式秸秆发酵饲料制备机,以实现秸秆发酵饲料的快速高效生产。该文分别以玉米、水稻和小麦3种秸秆为原料、以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MC1为发酵剂,进行了周期为3d的、连续梯度发酵试验,对机器进行性能检测及相应的改进。通过试验发现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时,机器运行效果最佳。发酵3d后,玉米秸秆变得松散柔软,半纤维素少量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基本不分解。该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发酵过程中能耗低,周期短,可实现秸秆发酵饲料的连续批次生产,生产效率高。

周文娟[9](2012)在《蔬菜秸秆的厌氧发酵特性及沼液的综合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大量的生物质资源,包括大量的蔬菜秸秆废弃物,若不合理的利用,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废置。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户用沼气技术的普遍推广,传统的发酵原料供应已经出现问题,开发新型沼气发酵原料已经成为广大农村沼气用户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常见的几种蔬菜秸秆的产沼气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西瓜秸秆与牛粪以干物质(TS)比为1:1混合发酵时,西瓜新鲜秸秆和干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的原料浓度均为8%时产气效果最佳。单独以黄瓜秸秆为发酵原料时,新鲜秸秆发酵最佳的原料浓度(TS)为6%,干秸秆发酵的最佳原料浓度为8%,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气量随着原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原料浓度过高会影响厌氧发酵的产气效果。西瓜新鲜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的前期产气量大,干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后期产气量大,单独以黄瓜秸秆为发酵原料时,产气情况类似。(2)单独以黄瓜秸秆为原料厌氧发酵时,新鲜秸秆发酵的接种物浓度为30%的发酵启动快,产气效果好,黄瓜干秸秆发酵的接种物浓度为20%的发酵启动快,产气效果好。接种物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厌氧发酵的进行。(3)在厌氧发酵过程中,黄瓜新鲜秸秆发酵过程中pH值较低,产酸阶段较长。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对新鲜原料进行一定的预处理来防止发酵原料酸化,从而保证厌氧发酵的产气效果。(4)不同沼液量对黄瓜追肥试验表明:沼液作为追肥比化肥对照处理明显提高了黄瓜的产量。当沼液追肥量为2000kg/(667m2)时,黄瓜增产最为显着,比对照处理增产11.1%。从品质指标看,当沼液追肥量为1800kg/(667m2)时,黄瓜曲果率最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比对照处理增加了75.6%;当沼液追肥量为2000kg/(667m2)时,黄瓜Vc含量最高,比对照处理增加了31%;黄瓜硝酸盐含量随着沼液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沼液追肥量为1200kg/(667m2)时,黄瓜硝酸盐含量最低,比对照处理降低了49.7%。因此沼液作为追肥,可以有效提高黄瓜产量,改善黄瓜品质。(5)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追肥实验表明:50%化肥+沼液叶面施肥处理的黄瓜产量最高,亩产量为15955kg,比对照处理增产了16.9%。从品质指标看,黄瓜曲果率以沼液叶面施肥处理最低,比对照处理降低了19%;50%化肥+沼液叶面施肥处理的黄瓜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比对照处理的增加了90.8%;黄瓜Vc含量最高,比对照增加了25.9%;黄瓜硝酸盐含量以沼液叶面处理效果最为显着,比对照处理降低了64.2%,不同施肥处理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显着。沼液叶面施肥和50%化肥+沼液叶面施肥比沼液灌施和50%化肥+沼液灌施改善黄瓜品质效果好。

范帅尧[10](2012)在《汽爆预处理对秸秆微观结构和厌氧发酵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化石能源日渐匮乏、能源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人类寻找替代或辅助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要求显得愈加迫切。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由于其安全性及稳定性成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新能源。结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丰富但利用水平较低,如能将其用于沼气发酵,不仅能解决当前因焚烧秸秆、滥用化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能缓解能源紧张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农作物秸秆中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且三者相互盘绕结构复杂。尤其是木质素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发酵过程微生物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分解利用。因此,如要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必须对其进行预处理,以达到破坏三者的物理结构,增加秸秆利用率的目的。目前对秸秆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三种预处理方法各有利弊,但目前尚未研究出集各种优势为一体、成本低、效率高且能在生产中进行推广的预处理方法。蒸汽爆破预处理已经被广大学者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秸秆预处理方法。本研究将玉米秸秆进行了蒸汽爆破预处理并进行厌氧发酵试验,研究了汽爆预处理对秸秆微观结构的影响及秸秆经汽爆预处理后的厌氧发酵特性。本文较全面的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情况,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测试秸秆的基本参数及汽爆预处理前后宏观、微观结构和三素的变化,研究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秸秆预处理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汽爆预处理显着改变了秸秆的宏观、微观机构和三素含量。(2)对未经预处理和经汽爆预处理的秸秆进行厌氧发酵对比试验,考察其厌氧发酵特性,研究汽爆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汽爆预处理有效促进了秸秆的单位VS产气率,在汽爆压力2.5MPa,保留时间90s的预处理条件下,汽爆后干秸秆在TS=4%时达到最大单位VS产气率325.54mL/g,汽爆后青秸秆在TS=3%时达到最大单位VS产气率334.77mL/g。但是2.5Mpa和1.5Mpa的发酵结果几乎没有不同,因此,最优的汽爆压力应该选为1.5Mpa。(3)选用青秸秆和干秸秆作对比,在不同预处理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试验,研究经蒸汽爆破预处理后,青秸秆和干秸秆发酵效果异同。结果表明,经汽爆预处理后,干秸秆发酵周期比青秸秆长;干秸秆产气率在汽爆压力较高(2.5MPa)时大于青秸秆,在汽爆压力较低(1.5MPa)时小于青秸秆;汽爆预处理后,干秸秆产气速率低于青秸秆。(4)对汽爆秸秆产沼气过程进行能量分析,研究其实用性、市场推广前景。结果表明,汽爆预处理后秸秆的能量转换效率大大提高,比未处理秸秆提高达15.66%,但由于汽爆过程耗能较大,使其有效输出能量减少,导致综合能量利用率较低。

二、干秸秆发酵剂的改进及发酵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秸秆发酵剂的改进及发酵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解读玉米秸秆加工牲畜青贮饲料的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秸秆加工牲畜青贮饲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 牲畜青贮饲料玉米秸秆理化性质与成型工艺
3 降解玉米秸秆的微生物及作用酶的饲料机理
4 玉米秸秆饲料发酵技术
5 玉米秸秆饲料的微贮加工具有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6 结束语

(2)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馒头制程监测及品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食品发酵过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食品发酵过程监测的常规方法
        1.2.2 基于传感技术的食品发酵过程智能化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面团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现状
    1.3 馒头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馒头品质评价标准及研究现状
        1.3.2 传感技术在馒头品质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1.3.3 多传感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团发酵过程中系列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及试验仪器
    2.2 面粉粉质特性及样品制备
        2.2.1 面粉粉质特性测定及结果
        2.2.2 面团的制备及发酵状态判定
    2.3 发酵面团指标的测定
        2.3.1 不同发酵时间面团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3.2 不同发酵时间面团水分分布状态及内部结构的测定
        2.3.3 不同发酵时间面团中面筋蛋白结构测定
        2.3.4 不同发酵时间面团中游离氨基酸测定
        2.3.5 发酵过程中面团的产气、持气特性的测定
        2.3.6 数据处理方法
    2.4 发酵过程中面团系列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
        2.4.1 面团发酵过程中淀粉糊化特性变化的分析
        2.4.2 面团发酵过程中水分分布状态变化的分析
        2.4.3 发酵过程中面团内部结构变化的分析
        2.4.4 面团发酵过程中面筋蛋白空间结构变化的分析
        2.4.5 面团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变化的分析
        2.4.6 面团发酵过程中产气量及持气量的变化分析
        2.4.7 面团发酵过程中特征指标的筛选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面团发酵状态智能化监测方法研究
    3.1 面团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气体成分变化的研究
        3.1.1 样品制作及设备
        3.1.2 不同发酵时间面团的挥发性气体成分测定
        3.1.3 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面团发酵状态监测模型构建
        3.2.1 电子鼻技术原理及试验方法
        3.2.2 电子鼻传感器阵列筛选
        3.2.3 面团发酵过程中电子鼻信息与面团产气特性的相关关系
        3.2.4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面团发酵状态监测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面团发酵状态智能化监测方法研究
    4.1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及预处理
        4.1.1 样品制备
        4.1.2 发酵面团的近红外光谱采集
        4.1.3 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方法
        4.1.4 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结果
    4.2 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的优选
        4.2.1 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的筛选方法
        4.2.2 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的筛选结果
    4.3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面团发酵状态监测模型构建
        4.3.1 判别模型及评价指标
        4.3.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面团发酵状态监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馒头品质评价中多感官信息间的交互影响研究
    5.1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样品制备
    5.2 馒头感官品质的评价准则及评价小组组建
        5.2.1 馒头感官品质的评价方法及标准
        5.2.2 馒头感官品质评价小组组建
        5.2.3 感官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评分一致性分析
    5.3 基于Stroop效应的馒头品质评价中多感官信息的交互影响研究
        5.3.1 认知心理学中的Stroop效应概念及其范式
        5.3.2 基于不同Stroop范式的馒头感官评价方案设计
        5.3.3 感官指标间的Stroop效应量
        5.3.4 馒头品质评价中多感官信息间交互影响结果与分析
        5.3.5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传感技术联用的馒头感官品质智能化评价方法研究
    6.1 样品制备与仪器设备
        6.1.1 试验原料及样品制备
        6.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6.2 馒头感官品质的人工评价方法
    6.3 基于多传感技术的馒头感官特征变量采集
        6.3.1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馒头视觉特征变量采集
        6.3.2 基于物性分析仪的馒头质地特征变量采集
        6.3.3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馒头气味特征变量采集
        6.3.4 馒头综合感官品质表征的多传感信息特征层融合
        6.3.5 馒头感官品质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馒头视觉品质评价
        6.4.2 基于物性分析仪的馒头质地品质评价
        6.4.3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馒头气味品质评价
        6.4.4 基于多传感技术联用的馒头综合感官品质评价
        6.4.5 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申请的发明专利
    三、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四、个人荣誉
附录

(3)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技术及腐解剂喷施塑封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秸秆饲料化关键配套装置的设计
    3.1 整机的方案设计及功能原理
    3.2 腐解剂喷施装置设计
    3.3 塑封机构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秸秆饲料化试验
    4.1 水稻秸秆饲料化机械化生产试验方法与工艺流程
    4.2 水稻秸秆饲料化试验
    4.3 水稻秸秆饲料饲喂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4)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秸秆还田
        1.1.1 废弃秸秆现状
        1.1.2 秸秆还田现状
        1.1.3 还田增产
        1.1.4 增产机理
    1.2 秸秆有机肥
        1.2.1 秸秆有机肥分类
        1.2.2 秸秆有机肥原理
        1.2.3 有机肥研制条件
        1.2.4 有机肥对土壤改造
    1.3 秸秆有机肥发酵物料
        1.3.1 豆粕
        1.3.2 有机肥物料发酵剂
        1.3.3 鸡粪
        1.3.4 尿素
        1.3.5 硝化细菌片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物料对秸秆有机肥制作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发酵剂对秸秆有机肥制作的影响
        2.2.2 不同氮源对秸秆有机肥制作的影响
        2.2.3 不同加水量对秸秆有机肥制作的影响
        2.2.4 多因素正交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加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田间试验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3.2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展开叶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穗长的影响
        4.2.2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穗重的影响
        4.2.3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穗粗的影响
        4.2.4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行粒数的影响
        4.2.5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行数的影响
        4.2.6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添玉米百粒重的影响
        4.2.7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总粒重的影响
        4.2.8 秸秆有机肥替代尿素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秸秆主流能源化技术研究与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2 秸秆能源化技术简述
    2.1 秸秆制备乙醇
        2.1.1 高效预处理方法的缺失
        2.1.2 水解方式的比选
        2.1.3 发酵抑制问题
    2.2 秸秆沼气技术
        2.2.1 发酵性能的优化
        2.2.2 发酵工艺的改进
    2.3 秸秆热解技术
        2.3.1 设备研发和产品提质问题
        2.3.2 热解炭的污染降解潜力开发
    2.4 秸秆固化成型
        2.4.1 成型燃料提质
        2.4.2 黏合剂的选择
3 国内外技术应用及进展
    3.1 传统乙醇制备工艺成熟,正处于纤维素乙醇转型期
    3.2 秸秆沼气技术地域特色明显,户用化和工程化应用同步发展
    3.3 秸秆热解成本高热值低,市场推广受阻
    3.4 成型燃料因零碳排受青睐,高能耗成为限制因素
4 技术经济性分析及效益提升
    4.1 政府补贴分析
    4.2 基于传统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4.3 技术提升效益分析
        4.3.1 秸秆乙醇———选育高活性酶菌株,实现秸秆全组分转化
        4.3.2 秸秆沼气———重视副产物利用,开发气肥联产模式
        4.3.3 秸秆热解———提升产物品质及附加值,打通大宗产物梯级利用
        4.3.4 固化成型———优化压缩成本,打通秸秆活性炭销路
    4.4 企业独立性发展分析
5 产业发展方向
    5.1 完善原料体系和政策制定,帮助企业实现效益增收
    5.2 注重发展新兴技术,挖掘秸秆利用潜力
6 结论

(6)姜堰区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芦笋概述
        1.1 芦笋的营养价值
        1.2 芦笋的药用价值
    2 泰州市姜堰区芦笋产业现状
        2.1 姜堰区地理环境
        2.2 姜堰区芦笋种植效益
        2.3 姜堰区芦笋主产区经营模式
    3 芦笋秸秆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3.1 芦笋秸秆处理难度大
        3.2 芦笋深加工能力弱
    4 国内外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国外秸秆资源化利用
        4.1.1 秸秆还田
        4.1.2 秸秆饲料
        4.1.3 秸秆再加工产品
        4.1.4 秸秆发电
        4.2 当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
    5 我国芦笋废弃秸秆利用现状
        5.1 芦笋废弃秸秆饲料化处理
        5.2 芦笋废弃秸秆基料化处理
        5.3 芦笋废弃秸秆肥料化处理
        5.4 芦笋废弃秸秆在食品加工方面运用
    6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芦笋废弃秸秆青贮、黄贮处理对秸秆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处理
        1.3 试验设计
        1.3.1 青贮饲料试验
        1.3.2 黄贮饲料试验
    2 芦笋秸秆饲料常规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2.1 水分
        2.2 粗灰分
        2.3 粗蛋白
        2.4 钙
        2.5 总磷量
        2.6 粗纤维
        2.7 粗脂肪
        2.8 总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芦笋秸秆原料的营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定
        3.2 青贮发酵处理对芦笋秸秆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黄贮发酵处理对芦笋秸秆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7)温度对固定床反应器处理甘蔗糖蜜废水产甲烷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生物质能源
        1.1.2 沼气(生物天然气)
        1.1.3 有机废水污染
    1.2 厌氧发酵产甲烷研究现状
        1.2.1 厌氧发酵的发展历史的概要
        1.2.2 厌氧发酵产甲烷的生物学过程
        1.2.3 温度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1.2.4 低温厌氧发酵的研究现状
        1.2.5 高温厌氧产甲烷的研究现状
        1.2.6 厌氧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3 微生物分子生态技术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分析技术与操作方法
    2.1 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1.1 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和灰分测定
        2.1.2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2.1.3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2.1.4 凯氏法总N的测定
        2.1.5 有机酸(VFAs)定分析
        2.1.6 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测定
        2.1.7 碱度的测定分析方法
    2.2 微生物分子生态分析方法
        2.2.1 高通量测序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高中低温度对厌氧污泥驯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污泥来源及性质
        3.1.2 反应装置
        3.1.3 驯化底物(原料)
        3.1.4 试验设计及操作
        3.1.5 测定指标和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温度下的物料产甲烷率变化
        3.2.2 挥发性有机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及pH的变化
        3.2.3 在高中低温度下经过驯化的厌氧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SMA)
    3.3 污泥中产甲烷古菌16S rDNA定量化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温度下污泥的保存及活化对后续中温产甲烷发酵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及接种污泥
        4.1.2 试验装置及基本参数
        4.1.3 试验设计
        4.1.4 试验操作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低温度保存污泥性质及在反应器启动中的产甲烷活性
        4.2.2 饥饿保存的污泥在高温下(55℃)启动反应器的效果
        4.2.3 中低温度保存污泥启动反应器过程中和不同温度启动反应器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4.2.4 中低温度保存污泥启动反应器过程中和不同温度启动反应器过程中细菌和古菌群落
    4.3 小结
第五章 中低温条件下糖蜜废水有机负荷的提高对产甲烷效率及微生物演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原料及接种污泥
        5.1.2 试验装置及基本参数
        5.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温度和有机负荷对日产沼气量变化的影响
        5.2.2 温度和有机负荷对COD去除率及有机酸积累的影响
        5.2.3 温度和有机负荷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2.4 温度和有机负荷对微生物组成和生态位的影响
        5.2.5 不同温度下的厌氧固定床反应器的体积设计参数
    5.3 小结
第六章 干秸秆和有机废水在中高温下单发酵及共发酵效率及其微生物群落特性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随着有机负荷升高日产甲烷量的变化
        6.2.2 随着有机负荷升高pH、有机酸组成及积累量、sCOD去除率的变化
        6.2.3 微生物群落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青贮保存秸秆有氧暴露时间对中温产甲烷效率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原料及污泥
        7.1.2 实验装置
        7.1.3 实验过程
        7.1.4 测定指标和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不同有氧暴露时间青贮玉米秸秆的产甲烷情况
        7.2.2 微生物分析
        7.2.3 酶活动态变化
    7.3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连续式秸秆发酵饲料制备机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设计要求
    1.2 总体结构
    1.3 工作原理
    1.4 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1.5 工作要求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原料
        2.1.2 接种剂
        2.1.3 培养基及其他
    2.2 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原料预处理
    2.3 试验设计
        2.3.1 不同秸秆的饲料化效果试验
        2.3.2 设备运转试验
        2.3.3 搅拌试验
        2.3.4 压块玉米秸秆的连续发酵试验
    2.4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秸秆的饲料化效果
    3.2 设备运转结果
    3.3 搅拌试验结果
    3.4 压块玉米秸秆的连续发酵试验结果
    3.5 讨论
4 结论

(9)蔬菜秸秆的厌氧发酵特性及沼液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厌氧发酵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厌氧发酵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国外研究技术现状及进展
    1.3 厌氧发酵处理技术
        1.3.1 厌氧发酵的基本原理
        1.3.2 厌氧发酵过程
        1.3.3 厌氧发酵的影响因素
    1.4 厌氧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
        1.4.1 厌氧发酵残余物的主要成分
        1.4.2 厌氧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思路及内容
        1.6.1 蔬菜秸秆厌氧发酵研究
        1.6.2 沼液对黄瓜追肥的研究
    1.7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8.1 研究的难点
        1.8.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西瓜秸秆与牛粪混合厌氧发酵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发酵原料与接种物
        2.2.2 试验装置
        2.2.3 试验方法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原料浓度对西瓜鲜秸秆和干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产气速率的影响
        2.3.2 不同原料浓度对西瓜鲜秸秆和干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累计产气量的影响
        2.3.3 温度对西瓜鲜秸秆和干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的影响
        2.3.4 不同原料浓度西瓜鲜秸秆和干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原料产气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瓜秸秆厌氧发酵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发酵原料与接种物
        3.2.2 试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原料浓度对黄瓜鲜秸秆和干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3.3.2 接种物浓度对黄瓜新秸秆和干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3.3.3 不同发酵原料对 pH 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沼液追肥量对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土壤
        4.2.2 供试作物
        4.2.3 实验设计方案
        4.2.4 测试项目与方法
    4.3 数据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沼液追肥量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4.4.2 沼液追肥量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追肥处理对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土壤
        5.2.2 供试作物
        5.2.3 实验设计方案
        5.2.4 测试项目与方法
    5.3 数据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追肥处理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5.4.2 不同追肥处理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汽爆预处理对秸秆微观结构和厌氧发酵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利用背景
        1.1.2 玉米秸秆结构分析
    1.2 预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物理法预处理
        1.2.2 化学法预处理
        1.2.3 生物法预处理
        1.2.4 蒸汽爆破预处理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TS测定方法
        2.3.2 VS测定方法
        2.3.3 含碳量测定方法
        2.3.4 含氮量测定方法
        2.3.5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
        2.3.6 pH值的测定方法
        2.3.7 产气量测定方法
        2.3.8 沼气中CH_4含量测定方法
    2.4 试验方法
        2.4.1 原料的预处理
        2.4.2 湿式厌氧发酵方案
3. 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秸秆结构的影响
    3.1 汽爆预处理前后秸秆形态的变化
        3.1.1 宏观形态的变化
        3.1.2 汽爆预处理对秸秆微观结构的影响
    3.2 汽爆预处理前后秸秆成分的变化
    3.3 小结
4.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试验研究
    4.1 汽爆玉米秸秆发酵条件探究
        4.1.1 汽爆玉米秸秆在高TS下发酵效果
        4.1.2 汽爆玉米秸秆在低TS下发酵效果
        4.1.3 结果与讨论
    4.2 汽爆干秸秆厌氧发酵试验结果与讨论
        4.2.1 汽爆干玉米秸秆在不同条件下产气情况
        4.2.2 不同条件下汽爆干玉米秸秆产气中甲烷含量对比
    4.3 汽爆青秸秆厌氧发酵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汽爆青秸秆不同条件下厌氧发酵产气情况
        4.3.2 汽爆青秸秆不同条件下产气中甲烷含量对比
    4.4 小结
5. 汽爆秸秆产沼气能量分析
    5.1 流入的能量
        5.1.1 秸秆自身能量
        5.1.2 蒸汽爆破耗能
        5.1.3 秸秆粉碎耗能
        5.1.4 发酵耗能
    5.2 产生的能量
    5.3 秸秆沼气的理论能量转换效率
    5.4 秸秆沼气的实际能量转换效率
    5.5 结果与讨论
        5.5.1 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秸秆沼气实际能量转换率的影响
        5.5.2 蒸汽爆破预处理时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综合能量利用效率
    5.6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干秸秆发酵剂的改进及发酵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解读玉米秸秆加工牲畜青贮饲料的利用技术[J]. 刘道春. 广东饲料, 2021(05)
  • [2]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馒头制程监测及品质评价方法研究[D]. 常宪辉. 江苏大学, 2021
  • [3]水稻秸秆微生物降解饲料化技术及腐解剂喷施塑封装置设计[D]. 靳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秸秆有机肥部分替代尿素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樊宏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5]秸秆主流能源化技术研究与经济性分析[J]. 戴晓虎,陈淑娴,蔡辰,戴翎翎,华煜. 环境工程, 2021(01)
  • [6]姜堰区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D]. 宋亚. 扬州大学, 2020(04)
  • [7]温度对固定床反应器处理甘蔗糖蜜废水产甲烷的影响机理[D]. 武京伟.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1)
  • [8]连续式秸秆发酵饲料制备机的研制与试验[J]. 师建芳,刘清,刘晶晶,向衡,谢奇珍,邵广,赵玉强.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0)
  • [9]蔬菜秸秆的厌氧发酵特性及沼液的综合利用[D]. 周文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3)
  • [10]汽爆预处理对秸秆微观结构和厌氧发酵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 范帅尧.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干秸秆发酵剂的改进及发酵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