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外科治疗进展

脊柱肿瘤外科治疗进展

一、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杜军[1](2021)在《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7~71岁,平均48.5岁。病程3~24个月,平均8.1个月。原发肿瘤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转移性肿瘤3例;肿瘤侵犯C5 1例,T6 2例,T11 1例,T12 1例,L2 1例。对6例脊柱肿瘤患者行肿瘤彻底切除后,3D打印人工椎体辅助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对应放化疗、激素等辅助治疗。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情况、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局部肿瘤控制情况、假体稳定与内固定物情况、邻近椎体骨长入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8个月。手术时间180~525 min,平均338.3 min;术中出血量200~2 800 m L,平均1 316.7 m L。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前VAS评分(5.5±2.2)分(范围3~8分),术后1周为(2.5±1.6)分(范围0~5分),末次随访时为(1.2±1.2)分(范围0~3分),所有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平均改善率82%,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除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致Frankel分级下降外,余5例Frankel分级均无变化(E级);术前KPS评分为(60±16.7分)范围(40-80分),至末次随访,KPS评分(78.3±23.2分)(范围40~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肿瘤无局部复发迹象,2例术后2周接受化疗,1例术后2周接受手术区域的补充放射治疗,放疗总剂量为35Gy,至末次随访时,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所有病例均存活;至末次随访,3D打印假体均未出现断裂、位移、下沉,假体高度及上下椎体高度未见丢失,所有患者在术后3月观察到3D打印假体与邻近椎体发生不同程度骨融合,随着术后时间推移周围骨组织进一步长入假体微孔中,重建假体稳定且与骨界面融合良好,内固定物无移位;术后1例出现右侧C5神经根麻痹,对症处理后3月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发生硬膜外血肿,表现为突发下肢无力伴腹股沟水平以下感觉减退,予行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3D打印假体应用于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安全可行,早期效果良好,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和支撑性,为脊柱稳定性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柯晋[2](2021)在《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随访及机器人精准穿刺消融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评估影像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比较穿刺经验对使用导航机器人进行穿刺的影响,对使用CT引导和导航穿刺机器人引导穿刺进行比较研究;3.比较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辅助穿刺消融与传统CT引导穿刺消融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实验研究。资料与方法:1.回顾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所有脊柱转移瘤的病例,筛选出适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病例,记录手术前后的VAS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2.由有/无穿刺经验的医生分别使用CT引导和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系统引导进行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记录穿刺时间、穿刺效率、穿刺次数、操作舒适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由医生分别使用传统CT引导和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系统引导对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进行消融,记录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消融成功率以及手术前后影像数据。结果:1.纳入23例脊柱转移瘤病例,术前的VAS评分平均8.17±1.46(6-10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平均为2.17±1.19,手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不同原发癌来源手术前后VAS评分和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灶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比较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系统与传统CT引导进行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经验对使用传统CT引导下进行穿刺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进行穿刺,有经验组与无经验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辅助消融比CT引导下穿刺消融,前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两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消融前后1周磁共振影像显示的肿瘤体积都明显减小,消融前后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变化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能较好地缓解癌性疼痛,手术方式安全有效;2.有无经验对于医生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的准确性无影响;有无经验的医生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与传统的CT引导下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相比较,前者穿刺效率更高,使用时间更短,操作更舒适,疲劳感更小;3.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微波消融系统对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进行微波消融,对比传统的CT引导下徒手穿刺消融,两者的消融效率基本接近,前者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许伟,丁聚贤,谢兴文,王鹏飞,李宁,李鼎鹏,苏积亮,柳博[3](2020)在《脊柱肿瘤疼痛外科治疗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脊柱肿瘤可因椎骨破坏、脊柱失稳、神经根及脊髓压迫而出现剧烈疼痛,常夜间加重,严重者可致截瘫。临床中辨明肿瘤来源及其良恶性是诊疗大法,明确引起疼痛的原因是治疗的关键。目前脊柱肿瘤性疼痛的治疗有药物维持、外科手术及物理治疗等手段,然而脊柱肿瘤药物治疗常效果欠佳,外科干预常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并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脊柱肿瘤性疼痛的机制、外科干预的指针及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脊柱肿瘤性疼痛提供外科治疗思路。

吴家昌,李修往,方国芳,庄伟达,周震全,崔文岗,林云志,裴国献,桑宏勋[4](2020)在《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手术中的设计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设计中的指导意义以及3D打印人工椎体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将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2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岁,颈椎神经鞘瘤;女,27岁,腰椎骨巨细胞瘤。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解剖关系,规划手术设计,模拟截骨范围,3D打印疾病模型及手术导板,并个体化设计相匹配的金属人工椎体,包括钛合金椎体直径、孔隙率及重建固定方式。按照术前计划完成病灶切除和假体植入脊柱完成重建。术后定期观察患者颈或腰椎活动功能、肿瘤复发情况及脊柱重建稳定性。结果 2例患者均顺利按计划完成手术,分别获得21、13个月随访,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3D打印人工椎体与周围椎体匹配良好,重建稳定未见松动及周围骨溶解,肿瘤切除完整未复发,颈、腰椎活动良好。结论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治疗中可给予精准化指导,3D打印金属人工椎体设计需结合局部生理解剖个性化设计,其临床应用为脊柱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陈雷[5](2020)在《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影响脊柱肿瘤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影响脊柱肿瘤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脊柱肿瘤病人35例,其中良性肿瘤3例,中间性质2例,恶性肿瘤30例,术前均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后72小时内行外科手术治疗,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侵犯范围,病理类型,栓塞材料直径,栓塞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栓塞程度等可能影响术中出血量的相关因素,应用SPSS软件(版本19.0,IBM CORP,ARMONK,NY)进行分析。范围变量表示为出血量,采用pesarson相关性分析判断出血量与各变量之间有无关系,再分别使用独立样本检验判定出血量与各因素组之间的关系,如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栓塞后手术术中出血量最大的影响因素为肿瘤的病理类型(p=0.027),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范围,栓塞材料的直径,栓塞后手术间隔时间,栓塞程度等均不是影响术中出血的主要因素。结论:为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栓塞效果,建议栓塞后尽早行外科手术,同时应以完全栓塞为目标,根据术中造影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栓塞材料,减少误栓或栓塞不完全等情况的发生。不同病理类型为影响栓塞后术中出血量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对于转移性肾肿瘤、恶性骨巨细胞瘤等恶性肿瘤,术前栓塞至关重要。而性别,年龄,肿瘤侵及范围,栓塞材料的直径,栓塞后手术间隔时间,栓塞程度等并不是影响术中出血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前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对于预估出血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苗燕茹[6](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脊柱肿瘤CT图像修复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脊柱肿瘤是在脊髓及其周围区域形成的肿瘤,往往生长迅速,导致患者疼痛、瘫痪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全脊柱切除术能够彻底清除肿瘤,是治疗脊柱肿瘤的重要手段,有效减少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感染,术后脊椎骨前中后三节段间的结构改变甚至完全中断,因此,脊柱稳定性重建是全脊柱切除术的必要环节。目前,使用3D打印技术可打印出1:1的三维脊柱模型,实现个体化定制,对于脊柱外科疑难病例的治疗、高难度手术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帮助。然而,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临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脊柱CT图像中松质骨成像与其周围软组织结构很难完全分割,如果用于三维重建的数据不完整,由此制作的假体必然与所需假体无法完全契合,影响打印的准确性;通过修整脊柱3D数字模型制作的假体与理想假体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往往术前要制作多个模型进行研讨,增加额外耗时。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对脊柱CT图像进行语义分割、病变检测和图像修复,进而重建完整的脊柱三维模型,着力解决3D打印脊柱假体存在的问题,促进该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进一步应用,同时辅助医生提高肿瘤检测精度。首先,本文利用U-Net系列深度神经网络对脊柱CT图像进行语义分割,获取以脊柱区域为前景,其余区域为背景的二值图像,为后续图像修复提供基础。其次,通过目标检测框架Faster RCNN对脊柱肿瘤CT图像进行特征提取,获取数据更高层次的抽象表示,确定脊柱肿瘤的病变部位,给出其在图像中的边界框。然后,通过生成对抗网络对脊柱肿瘤CT图像修复,利用正常的脊柱CT图像对生成对抗网络进行训练,获得相应的网络模型,再将脊柱病变区域添加掩码作为生成对抗网络的输入,对其进行修复,网络输出的结果即为修复后完整的脊柱图像。最后,通过三维重建,获得完整的脊柱三维模型。本文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脊柱CT图像进行脊柱区域和其他区域的精确分割,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实现了95%以上的准确率,解决了图像中噪声和组织不均匀等问题,避免了传统图像分割方法边缘分割不精确的缺陷。对于脊柱肿瘤检测和分类任务,利用数据预处理和标注数据,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脊柱肿瘤图像中的病变区域进行检测和识别,能够实现肿瘤区域的准确检测。通过生成对抗网络对脊柱肿瘤CT图像病变区域进行修复,获得完整的脊柱图像,达到脊柱肿瘤CT图像修复的效果并三维重建出完整的脊柱模型,填补了目前这一方面的空白,为脊柱假体的制作提供依据,提高修复精度。

曾晖[7](2019)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肿瘤外科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研究对脊柱肿瘤外科治疗中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脊柱肿瘤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25例)以及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对脊柱肿瘤患者进行治疗,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冠状位、矢状位等数据。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冠状位、矢状位都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外科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对骨质疏松患者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陈长宝,张晓林,马信龙[8](2019)在《脊柱肿瘤的评分系统及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脊柱肿瘤的发病率显着增高,随着肿瘤学、脊柱外科的治疗理念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脊柱肿瘤的外科分期、评分系统及综合治疗决策框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为规范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价值。脊柱肿瘤对经典的放化疗不敏感,甚至是抵抗的,外科手术愈来愈成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深入把握外科治疗的原则与切除边界,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但在制定手术方案时,需要进一步考量手术策略(全脊椎、矢状或椎体切除)、切除方式(整块或分块)以及手术入路(单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等)。未来的研究趋势应权衡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更为合理的手术指征,从而改善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降低并发症。

胡越皓,沈宇辉,张伟滨,万荣[9](2019)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疗效及生存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脊柱转移肿瘤手术对改善疼痛及神经功能的临床疗效,并对可能影响脊柱转移瘤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脊柱外科手术(后路脊柱肿瘤刮除椎弓根螺钉减压内固定术、椎体成形术、射频消融术)的45例脊柱转移性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应用Tomita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对病人进行术前评估。术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Frankel分级对病人疼痛的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对转移性脊柱肿瘤病人的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的变量包括性别、BMI、手术年龄是否大于60岁、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原发肿瘤手术治疗、肿瘤的位置、转移瘤的数目、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术前Frankel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前ECOG评分。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进行Cox生存分析。结果 45例均接受了脊柱转移瘤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P<0.001),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明显改善(P<0.001)。转移性脊柱肿瘤病人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54±8)%、(46±10)%,而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HR=2.5,P=0.043)是影响此研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疼痛水平、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状态,而术前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是影响转移性脊柱肿瘤病人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

郑磊[10](2019)在《全脊椎切除治疗原发性胸腰椎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全脊椎手术切除原发性胸腰椎恶性肿瘤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原发性胸腰椎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26例均进行了全脊椎切除术,且均为单节段,其中分块切除16例,整块切除10例。病理类型:骨肉瘤7例,软骨肉瘤4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3例,浆细胞瘤5例,淋巴瘤1例,尤文肉瘤1例,脊索瘤2例,骨巨细胞瘤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的差异性,以及术前后VAS评分、SF-36P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估全脊椎手术切除原发性胸腰椎恶性肿瘤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350760min,平均464.8 min;术中的出血量为9004500 ml,平均1932ml。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6例患者术后随访5至90月,平均40.8月。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2周VAS疼痛评分,整块切除组(A)由术前6.25±1.88分下降至术后2.63±1.36分(F=28.078,P<0.01),分块切除组(B)由术前7.10±0.99分下降至术后2.50±1.51(F=36.899,P<0.01);术后3月随访时SF-36评分,整块切除组(A)由术前平均46.25±6.15分增加至70.38±11.18分(F=22.155,p<0.01),分块切除组(B)由术前平均43.40±7.50分增加至64.00±16.61分(F=22.155,p<0.01)。3个月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期间10例复发,其中分块切除组8例,整块切除组2例,复发病例中5例死亡。所有病例复查X线平片,未发现脊柱失稳和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胸腰椎恶性肿瘤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效,可以控制术后肿瘤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方法
    2.1.纳入与排除标准
    2.2.一般资料
    2.3.治疗方法
    2.4.观察指标
    2.5.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3D打印假体脊柱重建的优势
    4.2.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脊柱重建的疗效
    4.3.3D打印假体的不足及改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随访及机器人精准穿刺消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经皮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临床随访研究
    一、背景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穿刺实验动物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系统概述
    第二节 光学导航机器人精准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实验动物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穿刺微波消融脊柱肿瘤实验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微波消融系统综述
    第二节 微波消融离体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循环血肿瘤DNA含量变化对评价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经皮微波消融早期反应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不足与展望
    第四节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穿刺微波消融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实验动物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波消融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和课题
致谢

(3)脊柱肿瘤疼痛外科治疗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脊柱肿瘤疼痛机制
    1.1 椎管外原发肿瘤
    1.2 椎管内髓外肿瘤
    1.3 脊柱转移瘤
2 外科干预指针
3 外科治疗脊柱癌性疼痛的方式
    3.1 经皮椎体成形术
    3.2 病椎完整切除并脊柱重建术
    3.3 椎板入路手术
    3.4 其他
4 讨论

(5)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影响脊柱肿瘤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入组患者情况
    2.各组之间的关系
        2.1 年龄与出血量
        2.2 性别与出血量
        2.3 栓塞后间隔时间与出血量
        2.4 手术时间与出血量
        2.5 病理类型与出血量
        2.6 椎体数与出血量
        2.7 肿瘤发生部位与出血量
        2.8 栓塞程度与出血量
        2.9 血管数与出血量
        2.10 栓塞材料和出血量
    3.并发症
讨论
结论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深度学习的脊柱肿瘤CT图像修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图像分割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病变检测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图像修复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V-Net的脊柱CT图像分割
    2.1 引言
    2.2 基于传统分割算法的脊柱CT图像分割
    2.3 基于U-Net和 V-Net的脊柱CT图像分割
        2.3.1 数据集制作
        2.3.2 U-Net及2D V-Net模型搭建及训练
    2.4 基于V-Net网络的改进
        2.4.1 注意力机制概述
        2.4.2 集成自注意力模型的2D V-Net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aster RCNN的脊柱肿瘤病变检测
    3.1 引言
    3.2 数据处理
    3.3 基于Faster RCNN的脊柱肿瘤病变检测
        3.3.1 Faster RCNN模型概述
        3.3.2 模型训练及检测结果
    3.4 基于Faster RCNN的改进
        3.4.1 ResNet模型概述
        3.4.2 DenseNet模型概述
        3.4.3 Faster RCNN改进后的检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脊柱图像修复
    4.1 引言
    4.2 生成对抗网络模型概述
        4.2.1 DCGAN网络模型
        4.2.2 WGAN-GP网络模型
        4.2.3 PGGAN网络模型
    4.3 网络模型训练及生成结果
        4.3.1 数据集制作
        4.3.2 模型训练及其结果
    4.4 基于WGAN-GP的脊柱图像修复
        4.4.1 脊柱图像修复过程
        4.4.2 脊柱图像修复结果
    4.5 基于图像修复的重建脊柱三维模型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肿瘤外科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脊柱肿瘤的评分系统及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脊柱肿瘤的外科分期与评分系统
    1.1 Enneking分期、WBB外科分期及Tomita外科分型
    1.2 SINS系统
    1.3 ESCC评分系统
    1.4 生存期评估系统
2 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与切除边界
3 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
    3.1 原发性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
    3.2 脊柱转移瘤的综合治疗决策与外科治疗
4 展望

(9)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疗效及生存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术前准备及评估
    四、治疗方法
五、术后随访
六、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生存情况
    二、术后疼痛水平改善
    三、神经功能改善
    四、转移性脊柱肿瘤的生存分析
讨论
    一、转移性脊柱肿瘤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
    二、脊柱肿瘤的手术指征与术前评估
    三、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分析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10)全脊椎切除治疗原发性胸腰椎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表一)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术前评估
    3、手术方法
    4、术后处理及辅助治疗
    5、观察指标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病例资料
病例展示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四、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D]. 黄杜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随访及机器人精准穿刺消融实验研究[D]. 柯晋.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3]脊柱肿瘤疼痛外科治疗概述[J]. 许伟,丁聚贤,谢兴文,王鹏飞,李宁,李鼎鹏,苏积亮,柳博. 中国医药科学, 2020(24)
  • [4]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手术中的设计及初步应用[J]. 吴家昌,李修往,方国芳,庄伟达,周震全,崔文岗,林云志,裴国献,桑宏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0(10)
  • [5]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影响脊柱肿瘤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D]. 陈雷. 青岛大学, 2020(01)
  • [6]基于深度学习的脊柱肿瘤CT图像修复方法研究[D]. 苗燕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 [7]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肿瘤外科的疗效分析[J]. 曾晖.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18)
  • [8]脊柱肿瘤的评分系统及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J]. 陈长宝,张晓林,马信龙. 天津医药, 2019(08)
  • [9]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疗效及生存危险因素分析[J]. 胡越皓,沈宇辉,张伟滨,万荣. 骨科, 2019(04)
  • [10]全脊椎切除治疗原发性胸腰椎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D]. 郑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脊柱肿瘤外科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