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脂酸法制备纳米ZrO_2

硬脂酸法制备纳米ZrO_2

一、硬脂酸法制备纳米ZrO_2(论文文献综述)

靳艺凯,陈鹏,郑华强,王双喜[1](2020)在《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时代的到来,氧化锆陶瓷材料凭借其断裂韧性好、强度高、耐磨损、低电磁屏蔽等优良的机械、物理性能成为精细陶瓷领域的研究热点。纳米氧化锆粉体的粒度、表面形貌及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所制备的氧化锆陶瓷的质量。笔者按照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等分别介绍了几种常见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制作工艺,分析比较了不同工艺方法的优缺点,重点评述了解决纳米钇稳定的氧化锆粉体(YSZ)容易发生团聚、与有机物亲和性较差等问题的表面改性技术。

夏怡[2](2020)在《纳米氧化锆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分散体是指将纳米颗粒稳定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体系,通常当纳米颗粒二次粒径小于40 nm时,能透明分散于液相介质中。透明纳米分散体因其远高于纳米粉体的光学、力学、催化等性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众多无机纳米材料中,氧化锆具有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优异、硬度高、折射率高、介电常数高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功能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高折射率材料、催化剂、功能陶瓷和光电元件等领域。为满足诸多高端制造领域的要求,纳米氧化锆分散体的透明性、分散性与稳定性以及氧化锆颗粒的形貌、晶型、粒径、结构等都至关重要。目前,制备单/高分散纳米氧化锆透明分散体面临诸多困难,如:粒径较大、制备工艺复杂、原料昂贵且储存困难、不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等。因此,如何高效可控制备纳米氧化锆颗粒,并实现氧化锆在各类液相介质中透明稳定分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以价格较低的氧氯化锆为锆源,提出在酸性条件下均相制备前驱体的方法,并结合水热/溶剂热过程,创制出具有高分散性,晶型、形貌、尺寸可控且能稳定分散于不同极性的溶剂中可形成透明液相分散体的纳米氧化锆及其团簇体,并对其形成机制,以及其在高折射率、光催化、导热等方面的应用性能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在无表面改性条件下,采用釜式反应沉淀-水热法制备晶型可控纳米氧化锆透明水相分散体。研究发现,在水热条件为170℃、10 h下制备的纳米氧化锆颗粒为椭球形,平均粒径为7 nm,晶型为单斜相和四方相的混晶;随着水热温度的增加,氧化锆单斜相比例增加,在230℃水热温度下可得到纯单斜相纳米氧化锆;当水热溶剂为乙二醇:水=2:1且水热温度为240℃时,可制备出纯四方相纳米氧化锆。进一步采用超重力反应沉淀-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锆透明分散体,实现了沉淀过程的连续化,其最优工艺条件为:进料流量100 mL/min,旋转床转速为1800 rpm。旋转床制备的氧化锆颗粒平均粒径为6 nm,小于釜式法产品。此外,基于纳米氧化锆透明水相分散体,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高透明高折射率PVA/ZrO2纳米复合薄膜,所得复合薄膜折射率与氧化锆体积分数呈线性关系,氧化锆添加量最高可达80 wt.%(44.8 vol.%),此时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仍高于80%,其折射率从 1.528 提高至 1.754(@589 nm)。2、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锆团簇体水相分散体。重点研究了水热温度和时间、离子种类等因素对纳米氧化锆团簇体形貌、粒径和结构等等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所得纳米团簇体晶型为单斜相,形貌为方形和星形两种,是由纳米氧化锆颗粒定向聚集而成,粒径在一定范围内可控。水热温度对团簇体粒径无影响,但水热时间影响显着,当水热时间从6h增加到10h时,所制备的团簇体粒径从74 nm显着增加到170 nm;无机盐离子Cl-单独存在时得到方形团簇体,Na+和Cl-同时存在时得到星形团簇体,无无机盐离子时则不成团簇体,而是分散的纳米氧化锆颗粒。进一步将所得纳米团簇体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染料的性能研究。研究发现,水热温度200℃、水热时间6 h,团簇体表面不改性的制备工艺条件下所得纳米氧化锆团簇体具有较优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性能为:星形纳米氧化锆团簇体>P25>方形纳米氧化锆团簇体>纳米氧化锆颗粒,其中星形氧化锆纳米团簇体光催化性能是P25的1.98倍;除了罗丹明B外,其对甲基紫、刚果红也有优良的光催化降解效果,而对甲基橙有良好的吸附性能。3、采用相转移-溶剂热法制备形貌和晶型可控的单分散纳米氧化锆透明油相分散体。通过表面改性剂、有机溶剂和前驱体等的调控,可实现纳米氧化锆颗粒形貌的调控,包括纺锤形、半纺锤半鹅卵石形、鹅卵石形、分支结构、棒状、方形和球形等;所得颗粒粒径小于10 nm,颗粒长度为5~20 nm。采用DFT模拟理论研究了其调控机理。进一步对纳米氧化锆进行稀土元素掺杂,制备得到了单分散ZrO2:Yb3+/Er3+纳米颗粒,其晶型为四方相,类球形形貌,平均粒径为4 nm,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在980 nm激发光源下,发射波长为652与678 nm的红光和波长为486 nm的蓝光。4、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单分散纳米氧化锆透明油相分散体。所得纳米氧化锆颗粒不改性即可在低极性溶液中透明分散,但长时间放置(≥一个月)会团聚;氧化锆颗粒为球形形貌,晶型为四方相。所得纳米氧化锆经长链羧酸、硅烷偶联剂或聚合物改性,可稳定分散于低极性溶剂中,经硅烷偶联剂改性还可透明分散于中极性溶剂中。制备工艺条件对纳米氧化锆颗粒的影响为:溶剂热温度为210~230℃下制备的氧化锆颗粒粒径3 nm,溶剂热温度为240~260℃下为5 nm;在溶剂热温度为240~260℃下制备的粒径为5 nm的纳米氧化锆分散体表现出热敏性能,即高温(>40℃)下颗粒分散,分散体变透明;低温(<25℃)下颗粒聚集,分散体变浑浊。此方法已成功推广应用于单分散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锌、四氧化三铁等纳米分散体的制备。进一步基于纳米氧化锆甲苯相分散体,探究了其作为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结果表明,随氧化锆体积分数和温度的增加,导热性能明显提高,特别地,当氧化锆体积分数为13.21 vol.%、温度为60℃时,导热系数可提高约60%。

冷文华[3](2019)在《镍基催化剂在脂肪酸加氢脱氧制备脂肪醇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脂肪醇作为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之一,是合成表面活性剂、洗涤剂、增塑剂及其他多种精细化学用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纺织、日化、造纸、食品、医药、皮革等领域。我国是一个脂肪醇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脂肪醇系列及其衍生物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而我国脂肪醇产量较低、品种较少、工艺较落后,但市场需求量大,而生产供不应求,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是发展新的工艺方法和催化体系。常见制备脂肪醇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可以基本上解决此类瓶颈问题,但是,此类方法需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关键设备进行生物基脂肪醇的研发和生产,生产门槛也很高。而利用油脂加氢生成脂肪酸,在此基础上继续加氢脱氧转化为脂肪醇和烷烃的方法,则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还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做到节能环保。目前脂肪酸加氢脱氧制备脂肪醇的关键是廉价非贵金属基催化剂的选择和催化体系的构建。本文将硬脂酸作为模型反应物,首先探索了硬脂酸加氢脱氧制备十八醇反应中Ni/ZrO2催化剂的电子效应。通过一系列的表征和实验,如BET、XRD、H2-TPR、H2-TPD、NH3-TPD、CO2-TPD、HRTEM、FT-IR等,提出了ZrO2载体表面氧空缺的产生会影响催化剂上金属Ni的电子密度,从而影响H2在活性金属物种表面的解离吸附方式:H2均裂产生的氢原子主要选择性断裂C-C键,从而生成比脂肪酸长链少一个碳的烃类,H2异裂产生的Hδ+和Hδ-则主要选择性断裂C-O键从而产生脂肪醇。其中还发现,通过水热法制备的大比表面积的单斜相ZrO2由于表面的高缺陷状态,其所负载的Ni基催化剂的电子密度远远高于用共沉淀法制备的四方相ZrO2负载的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单斜相ZrO2负载的Ni基催化剂对十八醇的选择性最高,最高能达到94%。这也是迄今为止无任何添加剂的单金属Ni基催化剂关于脂肪醇选择性的最高报道。无论从环境和经济角度来看,这一贡献不仅解决了使用商用Cu-Cr催化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通过使用较低的反应温度和氢气压力(240oC和4 MPa)来降低脂肪醇生产的成本(250-350oC和10-20 MPa)。其次,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态的富含氧空位的载体ZrO2和TiO2来负载金属Ni,并通过活性评价实验筛选出了最佳的催化剂,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因而,可以在3%Ni/m-ZrO2催化剂上实现100%的硬脂酸转化率和高达92%的十八醇选择性,反应条件:硬脂酸和正庚烷的质量/体积比为0.4/100,催化剂质量为0.036 g,反应温度240oC,H2压力为5.5 MPa,反应时间9 h。最后,希望继续通过改变单斜相ZrO2水热制备温度来控制载体表面的缺陷程度,进一步调控催化剂上金属Ni的电子密度,为后续脂肪醇选择性的提升提供思路和经验。通过TEM,H2-TPR、H2-TPD、NH3-TPD、CO2-TPD等表征手段并结合实验,初步认为ZrO2载体表面氧空缺的产生和水热温度有关,提高水热温度将会影响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

邢小飞[4](2019)在《分级孔道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级孔道材料,一种多尺度的孔道结构材料。相比于传统的多孔材料,分级孔道材料拥有丰富的孔结构,较大的孔体积、高的比表面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吸附,能源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合成过程中硬模板与软模板组装方式多变,并且同时控制大孔-介孔材料的维度有序及各级孔的尺寸非常困难,因此难以得到维度有序且孔径可调的大孔-介孔材料。为了实现大孔-介孔结构的一步组装,同时各级孔结构均维度有序,许多研究人员为此做出了重大努力。与此同时,大孔-介孔复合材料由于其多尺度孔道结构,高比表面积和内部互通的孔道结构等优点在催化领域展现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制备孔道均匀有序的大孔-介孔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分子尺寸较大的反应催化剂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运用共组装双模板的方法,一步实现了大孔模板和介孔模板同时组装,合成出了大孔结构和介孔结构都高度有序的大孔-介孔Ti O2,并且通过控制大孔模板的尺寸得到了不同大孔孔径的大孔-介孔Ti O2。将所制备出的大孔-介孔Ti O2用做催化硫醇和烯烃的点击聚合反应,其展现了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同时大孔-介孔Ti O2的介孔结构有效的限域了高分子聚合物的生长,成功的合成了分子量集中且分子量一定的高分子聚合物,有效的解决了高分子领域分子量大,分子量不集中的难题。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高度有序的介孔ZrO2材料,通过调控溶剂的挥发温度,实现了有序介孔ZrO2材料的形貌调控,分别得到了有序介孔ZrO2的微球和纳米棒阵列。用浸渍法将其负载金属Ni,得到负载10%Ni的有序介孔ZrO2微球和纳米棒阵列,将其用于硬脂酸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发现其展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反应转化率高达84.3%,目标产物的选择性达23.1%。

吴甲民,陈安南,刘梦月,刘凯,程立金,史玉升,李晨辉,朱小刚,王联凤[5](2017)在《激光选区烧结用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成型技术》文中认为相对于传统技术,3D打印技术在直接成型复杂形状金属和高分子零部件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然而,3D打印技术在陶瓷零部件的成型方面尚存在诸多难题。为此,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团队在3D打印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成型技术方面做了较多研究。详细介绍了激光选区烧结(SLS)技术中复合粉体的两种主要制备方法:一种是通过机械混合法将陶瓷粉体与高分子聚合物机械混合制得SLS成型用复合粉体;另一种是通过溶解沉淀法或溶剂蒸发法将高分子聚合物包覆在陶瓷颗粒表面制得复合粉体。研究表明,采用上述两种制粉方法均可制备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适于3D打印的复合陶瓷粉体。还系统地讨论了SLS素坯的成型机理以及预热温度、激光功率和单层厚度等SLS工艺参数对陶瓷素坯的力学性能和成型精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最佳SLS工艺参数制备出传统成型工艺难以成型的具有三维孔洞结构的多孔堇青石和高岭土陶瓷零部件。此外,结合SLS工艺与冷等静压(CIP)技术提出了SLS/CIP复合成型技术,提高了SLS成型陶瓷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制备出高性能、复杂结构的Al2O3、ZrO2、Si C等致密陶瓷零部件,为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用高性能陶瓷零部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夏小云[6](2012)在《MZr0.5Ti0.5O3(M=La,Nd,Ce,Pb)压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应用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稀土元素除具备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外还兼具丰富的光学、电学和磁学特性。将微量的稀土氧化物掺杂到压电陶瓷中对改善其介电性能和压电性能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以稀土(La,Nd,Ce)锆钛酸盐压电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制备纳米尺度无铅压电陶瓷材料为目标,研究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相关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硬脂酸法和固相法两种方法制备压电陶瓷前驱体。在制备过程中,固相法的工艺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但粉体的团聚性较大。硬脂酸法工艺相对复杂,成本也较高,材料的粉体尺寸相对较小,团聚性也较小,能够较好地去改善烧结的致密性。2)采用XRD对材料进行衍射分析,分析晶体的类型;通过电子显微镜判断材料的表面形态分布,发现固相法制备的粉体颗粒比硬脂酸法大而且粉体团聚现象明显;选取分散性能较好的样品进行TEM透射电镜分析,发现样品的粒径在50-70nm之间,晶粒形状不规则且处于团粒状态(二次以上晶粒)的尺寸;通过拉曼分析,看出粉体具有较为明显的拉曼活性。3)将所制得的目标材料粉体与某高氯酸铵体系混合,通过热重分析测出其TG-DTG数据,结果显示粉体材料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能够降低AP的低温分解反应温度,提高分解速度。4)将所制得的目标材料粉体加工成压电陶瓷片,通过铁电测试仪测试出材料的电滞回线、漏电流,分析电滞回线的影响因素:(1)外加电场增大,材料的剩余极化强度和矫顽电场都增大,呈现出较好的耐击穿特性;(2)稀土基锆钛酸盐压电陶瓷片与PZT相比,剩余极化强度减小了,但矫顽电场Er却增大很多,主要因为稀土元素各向异性很强;(3)当材料结构致密性不够高时,漏电流过大,测试不出压电片的电滞回线;(4)当测试频率降低时,电滞回线将由“束腰”状态变为方形,矫顽电场和剩余极化强度都会大幅度提高,电滞回线的正负矫顽电场的算术平均值也相应降低;(5)当测试温度提高时,电滞回线也将由“束腰”状态变为方形,矫顽电场何剩余极化强度都会大幅度提高,电滞回线的正负矫顽电场的算术平均值也会相应降低。

付庆涛[7](2011)在《磁性催化剂与磁稳定床中苯选择性加氢研究》文中提出环己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用化学品、饲料、聚酯材料及其它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因此苯选择性加氢制备环己烯技术成为一个的重要研究方向。磁稳定床具有传质效率高、床层不易出现沟流、压降低、能控制相间返混、转化率高,易于控制反应时间等优点。本论文探索了纳米氧化铝球和核壳结构磁性纳米氧化铝球的制备过程,制备了三种磁性核壳结构氧化铝微球,评价了复合载体Al2O3-ZrO2的苯选择性加氢性能;制备了兼具磁性和活性的钌基磁性催化剂,并将磁性钌基催化剂应用于磁稳定床中进行苯选择性加氢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磁性催化剂和新的苯选择性加氢工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Al2O3球和磁性核壳结构纳米Al2O3球。在正丙醇的体系中,月桂酸为模板剂,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合成了纳米氧化铝球。该纳米氧化铝球是借助异丙醇铝水解,缩聚过程以及月桂酸的自组装作用合成的。该微球的粒径分布为80120nm,粒径分布均匀,比表面积为550m2/g,孔容为0.8cm3/g,平均孔径为4.9nm。在此基础上,以α-Fe2O3为核,硬脂酸为模板剂,通过异丙醇铝水解,缩聚过程以及模板剂自组装合成了一种新型均一核壳结构氧化铁/氧化铝纳米球,然后通过H2/N2还原得到磁性氧化铝球。该纳米球具有均一壳层,厚度为30nm,比表面积为140m2/g,孔容为0.22cm3/g,比饱和磁化强度为50.2emu/g。采用油柱成型法制备了三种三重核壳结构磁性氧化铝微球。详细考察了不同磁核制备的氧化铝微球的磁性能。以针状γ-Fe2O3为磁核合成的γ-Fe2O3/SiO2/γ-Al2O3磁性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分布为80300μm,比表面积为200m2/g,平均孔径为16.8nm,孔容为0.77cm3/g,比饱和磁化强度较高(15.1emu/g),矫顽力和剩磁较低,该微球能够满足磁稳定床的要求。以Fe3O4为磁核,氧化硅为中间层,氧化铝为壳层的Fe3O4/SiO2/γ-Al2O3磁性微球具有较强的超顺磁性。该磁性微球的比表面积为201.0m2/g,孔容为0.76cm3/g,平均孔径为17.0nm。粒径为80300μm。分别以球状α-Fe2O3和针状α-Fe2O3为核制备了α-Fe2O3/SiO2/γ-Al2O3微球,通过氢气还原得到了Fe3O4/SiO2/γ-Al2O3和Fe/SiO2/γ-Al2O3磁性微球。前者表现为顺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4.0emu/g,后者表现为铁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为26.0emu/g,矫顽力为430 Oe。该磁性氧化铝微球的磁性能可通过调节还原温度和时间来控制。为了提高环己烯的选择性,对比考察了Al2O3和Al2O3-ZrO2负载的Ru-Zn-B催化剂上苯的选择性加氢性能。采用硼氢化钠化学还原法分别制备了Ru-Zn-B/Al2O3和Ru-Zn-B/Al2O3-ZrO2催化剂,并对这两种催化剂进行了苯选择性加氢评价研究。结果表明ZrO2的引入显着提高了环己烯选择性,当Zr/Al原子比为0.1时,环己烯选择性最高。另外发现少量Zn的加入有利于提高Ru-Zn-B/Al2O3-ZrO2催化剂的环己烯选择性。这是因为ZnSO4水溶液使催化剂表面的亲水性增强,以及Zn2+对Ru的稀释作用,提高了环己烯的选择性。设计建造了磁稳定床冷模实验装置,并以细小的铁粉颗粒为固相,氮气为气相,自来水为液相,通过冷模实验研究了液固和气液固三相系统的流动状态,确定了气液固三相之间传质效率高的链式操作状态,获得了磁稳定床的稳定操作区间。在此基础上,设计建造了磁稳定床加氢实验装置,以磁性氧化铝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均匀型和蛋壳型分布的Ru钌基磁性Ru/γ-Fe2O3-γ-Al2O3微球催化剂,详细考察了磁性催化剂的制备参数、磁稳定床的操作参数和反应条件对苯选择性加氢的影响。结果表明磁稳定床的链式操作状态和Ru的蛋壳型分布提高了环己烯的选择性,证实了所研制的蛋壳型钌基磁性微球催化剂适用于磁稳定床中苯的选择性加氢工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邰晓曦[8](2011)在《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聚合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是一种分散均匀的多相材料,在光学透明性、可调折射率、力学性能、耐温性能、耐磨性、柔韧性、功能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在涂料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采用无机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如Al2O3、TiO2等改性有机聚合物已经成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传统金属氧化物粉体相比,金属氧化物介孔材料拥有更大的表面积,特殊的结构特征,如孔道和空腔,具备更多的催化点或反应点。选用铈锆复合氧化物介孔材料对有机聚合物进行改性,通过介孔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达到聚合物分子既能包覆在无机粒子外部,又能在粒子的孔内部生长的目的;同时,介孔结构材料的一维和三维孔洞结构有可能使聚合物分子链穿过粒子形成“无机-有机互穿网络”结构,能够将铈锆复合氧化物介孔粒子的多孔性、孔内可反应性、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聚合物的韧性、易加工性及介电性能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改善聚合物的断裂韧性、抗弯曲强度及抗高温氧化性等,获得高性能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和研发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采用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123)为模板剂的软模板合成路线,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CeO2-ZrO2介孔结构材料。研究不同铈锆摩尔比、焙烧温度、升温速率、晶化和陈化行为对材料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小、孔径及其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分析CeO2-ZrO2的晶体结构,观察材料的表面和孔道结构,确定了制备最大比表面积CeO2-ZrO2介孔结构材料的最佳反应参数,即铈锆摩尔比为6:4,焙烧温度400°C,焙烧时间8h。实验结果还表明:当晶化温度过高时,介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将下降,而适当的陈化有利于介孔材料的粒度分布变窄。在焙烧阶段加快升温速率有利于保持更多完整的介孔结构,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但过高的焙烧温度会使介孔材料的晶化程度增加,晶粒长大并在表面发生一定程度的烧结,粒径变大,颗粒间发生聚集而导致介孔材料的比表面积显着下降。(2)选用月桂酸、硬酯酸、油酸和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四种有机分子对CeO2-ZrO2介孔粒子进行有机改性,研究有机改性剂对介孔粒子在非极性溶剂中分散性的影响。确定了油酸和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CeO2-ZrO2介孔粒子的有效改性剂,制备出CeO2-ZrO2-PMMA接枝聚合物,探讨PMMA接枝改性CeO2-ZrO2介孔材料的机理和效果。结果表明:油酸对介孔粒子的有机改性是物理吸附和化学键合的共同结果,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CeO2-ZrO2介孔材料的效果则受到反应时间和pH值的影响。油酸和KH570改性后的CeO2-ZrO2介孔粒子在非极性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便于进一步采用“由表面接枝法”,引发PMMA在CeO2-ZrO2介孔粒子上的接枝反应,得到的CeO2-ZrO2-PMMA接枝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高于纯PMMA。由于在CeO2-ZrO2-PMMA的接枝链上存在活性端基,有利于进一步制备出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3)以苯乙烯和油酸改性后的介孔CeO2-ZrO2粒子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CeO2-ZrO2-PS杂化材料。研究CeO2-ZrO2-PS的杂化机制以及反应参数对聚苯乙烯分子量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比表面分析、TEM、TG等多种方法对CeO2-ZrO2-PS杂化材料进行分析和表征。考察油酸含量和CeO2-ZrO2含量对CeO2-ZrO2-PS杂化材料拉伸强度和缺口抗冲击强度的影响,探讨CeO2-ZrO2刚性介孔粒子改善聚苯乙烯力学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CeO2-ZrO2粒子与苯乙烯基体间的界面粘结作用增强,可以有效改善聚苯乙烯的拉伸强度、缺口抗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相对于纯的聚苯乙烯热分解温度而言,CeO2-ZrO2-PS杂化材料的耐热性能增强,热分解温度提高。(4)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介孔CeO2-ZrO2粒子进行改性,采用共混法制备出CeO2-ZrO2-环氧树脂杂化材料。利用红外光谱、TEM、DSC、TG等多种方法对CeO2-ZrO2-环氧树脂杂化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CeO2-ZrO2-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探讨CeO2-ZrO2刚性介孔粒子在环氧树脂体系中的共混行为以及固化后力学性能改善的机理。结果表明:添加CeO2-ZrO2的环氧树脂固化后的拉伸性能,缺口抗冲击性能和弯曲强度随着CeO2-ZrO2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适当含量的CeO2-ZrO2粒子可以使CeO2-ZrO2-环氧树脂固化后的多项力学性能得到优化,邵氏硬度提高,耐热性能提高。引入脆韧转变的“逾渗模型”,初步建立有机改性CeO2-ZrO2介孔粒子在环氧树脂中共混行为的数学模型,解释杂化体系中不同含量的CeO2-ZrO2介孔粒子对杂化材料力学性能造成影响的原因。

史春薇,姚娟娟[9](2011)在《超细无机粉体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近年来应用于超细无机粉体表面改性的包覆改性、机械化学改性、表面改性剂改性等改性方法,以及表面改性效果的评价方法,指出了目前制备和应用超细无机粉体时存在的问题。

侯晓蕊[10](2011)在《负载SO42-的ZrO2纳米管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得ZrO2纳米管载体,然后制备SO42-/ZrO2和Zr(SO4)2/ZrO2催化剂,并运用制得的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酸乙酯、丙酸十二醇酯、月桂酸十二醇酯、硬脂酸乙酯与苯甲酸十二醇酯。1.在甲酰胺(FA)+甘油(体积比=1:1)+1%wtNH4F+1%H2O的电解液中,50V电压生长3h制得ZrO2纳米管载体,然后通过对纳米管预处理、超声浸渍、煅烧等因素的研究以及优化,制得SO42-/ZrO2和Zr(SO4)2/ZrO2催化剂。2.在1M(NH4)2SO4+1 wt% NH4F+H2O的电解液中,外加阶跃式电压3 v/30 min,生长2.5 h得到ZrO2纳米管,发现经400℃煅烧60 min, ZrO2纳米管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3.将制备的催化剂通过SEM、XRD、FTIR、TG-DTA表征,研究催化剂的形成机理。4.将优化的催化剂催化合成高级脂肪酸酯,从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酸摩尔比、反应温度等因素来提高酯化反应的产率。

二、硬脂酸法制备纳米ZrO_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脂酸法制备纳米ZrO_2(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YSZ粉体的制备方法
    1.1 固相法
        1.1.1 固相反应法
        1.1.2 机械粉碎法
        1.1.3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HS)
    1.2 液相法
        1.2.1 沉淀法
        1.2.2 溶胶-凝胶法
        1.2.3 水热法
    1.3 气相法
2 纳米氧化锆粉体的表面修饰
    2.1 表面物理改性
    2.2 表面化学改性
        2.2.1 偶联剂类表面改性
        2.2.2 酯化、胺化、卤化等表面改性

(2)纳米氧化锆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颗粒及纳米分散体
        1.1.1 纳米颗粒的团聚
        1.1.2 纳米颗粒的分散
        1.1.3 纳米分散体的应用
    1.2 纳米氧化锆
        1.2.1 氧化锆的晶型转变
        1.2.2 纳米氧化锆分散体的制备
        1.2.3 纳米氧化锆的应用
    1.3 超重力技术
        1.3.1 超重力装置及工作原理
        1.3.2 超重力技术制备纳米分散体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ZrO_2透明水相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在高折射率纳米复合薄膜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氧化锆的形貌结构分析
        2.3.2 制备工艺条件对纳米氧化锆晶型的影响
        2.3.3 高透光高折射率PVA/ZrO_2复合材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ZrO_2团簇体水相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氧化锆团簇体的形貌结构表征
        3.3.2 纳米氧化锆团簇体的光催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转移法可控制备单分散纳米ZrO_2油相分散体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4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锆形貌的影响
        4.3.2 前驱体对纳米氧化锆形貌的影响
        4.3.3 纳米氧化锆形貌影响因素总结
        4.3.4 纳米氧化锆形貌调控的DFT模拟
        4.3.5 透明油相纳米氧化锆分散体
        4.3.6 ZrO_2: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剂热法可控制备单分散纳米ZrO_2油相分散体及其导热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2.4 样品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氧化锆分散体
        5.3.2 纳米氧化锆颗粒的粒径调控与热敏现象
        5.3.3 其它单分散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5.3.4 纳米氧化锆分散体在导热流体中的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3)镍基催化剂在脂肪酸加氢脱氧制备脂肪醇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工业生产脂肪醇现状
    1.3 催化剂
        1.3.1 Co基催化剂
        1.3.2 Ru-Sn催化剂
        1.3.3 Ni基催化剂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硬脂酸加氢脱氧反应中催化剂电子效应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剂的表征
        2.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3 结果讨论与分析
        2.3.1 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与讨论
        2.3.2 催化剂的TEM表征结果与讨论
        2.3.3 催化剂的BET表征结果与讨论
        2.3.4 催化剂的H2-TPR表征结果与讨论
        2.3.5 催化剂的H2-TPD表征结果与讨论
        2.3.6 催化剂的FT-IR表征结果与讨论
        2.3.7 催化剂上HDO反应活性测试
        2.3.8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ZrO_2 催化剂在硬脂酸加氢脱氧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表征
        3.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催化剂载体的TEM表征结果与讨论
        3.3.2 催化剂的BET表征结果与讨论
        3.3.3 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与讨论
        3.3.4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结果与讨论
        3.3.5 催化剂上HDO反应活性测试
        3.3.6 催化剂上HDO反应条件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脂酸加氢脱氧反应中的Ni/ZrO_2 催化剂载体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试剂和药品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剂的表征
        4.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催化剂载体的TEM表征结果与讨论
        4.3.2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结果与讨论
        4.3.3 催化剂的H_2-TPD表征结果与讨论
        4.3.4 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结果与讨论
        4.3.5 催化剂的CO_2-TPD表征结果与讨论
        4.3.6 2%Ni/ZrO_2催化剂的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国家发明专利
    4 会议论文
    5 参与的科研项目
    6 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分级孔道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多孔材料简介与发展
        1.1.1 多孔材料的简介
        1.1.2 多孔材料的发展
    1.2 多孔材料的分类
        1.2.1 微孔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1.2.2 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1.2.3 大孔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1.3 大孔-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方法
        1.3.1 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方法
        1.3.2 大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方法
        1.3.3 大孔-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方法
    1.4 大孔-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应用
        1.4.1 催化剂
        1.4.2 光催化
        1.4.3 电化学材料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共组装双模板法合成有序大孔-介孔TiO_2材料
        1.5.2 有序大孔-介孔TiO_2催化光点击反应
        1.5.3 有序介孔ZrO_2微球和纳米棒阵列的合成及表征
        1.5.4 有序介孔ZrO_2催化硬脂酸选择性加氢反应
第2章 共组装双模板法合成有序大孔-介孔TiO_2材料
    2.1 实验所用试剂、仪器和表征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表征仪器
    2.2 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
        2.2.1 制备方法
        2.2.2 实验步骤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有序大孔-介孔TiO_2材料的合成
        2.3.1 合成方法
        2.3.2 PS微球用量对大孔-介孔TiO_2材料的影响
        2.3.3 F127用量对大孔-介孔TiO_2材料的影响
        2.3.4 不同煅烧温度对大孔-介孔TiO_2材料的影响
    2.4 有序大孔-介孔TiO_2-400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4.1 实验步骤
        2.4.2 有序大孔-介孔TiO_2-400材料的XRD表征
        2.4.3 有序大孔-介孔TiO_2-400材料的SEM表征
        2.4.4 有序大孔-介孔TiO_2-400材料的TEM表征
        2.4.5 有序大孔-介孔TiO_2-400材料的BET表征
        2.4.6 有序大孔-介孔TiO_2-400材料的XPS表征
        2.4.7 有序大孔-介孔TiO_2-400材料的Raman表征
        2.4.8 有序大孔-介孔TiO_2-400材料的UV-vis表征
    2.5 有序大孔-介孔TiO_2-215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5.1 实验步骤
        2.5.2 有序大孔-介孔TiO_2-215材料的XRD表征
        2.5.3 有序大孔-介孔TiO_2-215材料的SEM表征
        2.5.4 有序大孔-介孔TiO_2-215材料的TEM表征
        2.5.5 有序大孔-介孔TiO_2-215材料的BET表征
        2.5.6 有序大孔-介孔TiO_2-215材料的XPS表征
        2.5.7 有序大孔-介孔TiO_2-215材料的Raman表征
        2.5.8 有序大孔-介孔TiO_2-215材料的UV-vis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序大孔-介孔TiO_2催化光点击反应
    3.1 实验所用试剂、仪器和实验步骤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器材
        3.1.3 光电击反应实验步骤
        3.1.4 大孔TiO_2催化剂合成步骤
        3.1.5 介孔TiO_2催化剂合成步骤
    3.2 不同催化剂对光点击反应的影响
    3.3 催化剂介孔结构对光点击反应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反应产物的MALDI-TOF MS分析
        3.4.2 反应产物的GPC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序介孔ZrO_2微球和纳米棒阵列的合成及表征
    4.1 实验所用试剂、仪器和表征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表征仪器
    4.2 有序介孔ZrO_2材料的合成
        4.2.1 合成方法
        4.2.2 P123用量对介孔ZrO_2材料的影响
        4.2.3 溶剂挥发温度对介孔ZrO_2材料的影响
    4.3 有序介孔ZrO_2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4.3.1 实验步骤
        4.3.2 有序介孔ZrO_2微球的XRD表征
        4.3.3 有序介孔ZrO_2微球的形貌表征
        4.3.4 有序介孔ZrO_2微球的BET表征
        4.3.5 有序介孔ZrO_2微球的Raman表征
    4.4 有序介孔ZrO_2纳米棒阵列的合成与表征
        4.4.1 实验步骤
        4.4.2 有序介孔ZrO_2纳米棒阵列的XRD表征
        4.4.3 有序介孔ZrO_2纳米棒阵列的形貌表征
        4.4.4 有序介孔ZrO_2纳米棒阵列的BET表征
        4.4.5 有序介孔ZrO_2纳米棒阵列的Raman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序介孔ZrO_2催化硬脂酸选择性加氢反应
    5.1 实验所用试剂、仪器和实验步骤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体相有序介孔ZrO_2催化剂合成步骤
        5.1.4 Ni负载有序介孔ZrO_2催化剂合成步骤
        5.1.5 催化反应实验步骤
    5.2 不同反应温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5.3 不同反应压力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5.4 不同种类催化剂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5.5 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激光选区烧结用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成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SLS用陶瓷粉体和粘结剂
    2.1 SLS用陶瓷粉体
    2.2 SLS用粘结剂
3 SLS用复合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
    3.1 机械混合法
    3.2 溶解沉淀法
    3.3 溶剂蒸发法
4 SLS成型陶瓷坯体机理与工艺
    4.1 SLS成型陶瓷坯体机理
    4.2 SLS成型工艺对陶瓷坯体性能的影响
        4.2.1 预热温度的影响
        4.2.2 激光参数的影响
        4.2.3 其他成型工艺参数的影响
5 基于SLS的复杂陶瓷零部件的制备
    5.1 SLS成型多孔陶瓷零部件
    5.2 SLS/CIP成型致密陶瓷零部件
6 结语

(6)MZr0.5Ti0.5O3(M=La,Nd,Ce,Pb)压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压电陶瓷及其发展
    1.3 无铅压电陶瓷及其发展
    1.4 纳米材料简介
        1.4.1 纳米材料的发展状况
        1.4.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纳米材料的表征
    1.5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MZr_(0.5)Ti_(0.5)O_3(M =La,Nd,Ce,Pb)制备与表征
    2.1 纳米压电陶瓷粉体合成
        2.1.1 制备方法
    2.2 实验所用原料和设备仪器
        2.2.1 实验所用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检测仪器
    2.3 MZr_(0.5)Ti_(0.5)O_3(M=La,Nd,Ce,Pb)的制备
        2.3.1 固相反应法
        2.3.2 硬脂酸法
        2.3.3 反应历程分析
    2.4 MZr_(0.5)Ti_(0.5)O_3(M =La,Nd,Ce,Pb)的表征
        2.4.1 光学显微镜
        2.4.2 X 射线衍射(XRD)
        2.4.3 透射电镜(TEM)
        2.4.4 拉曼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Zr_(0.5)Ti_(0.5)O_3(M=La, Nd, Ce, Pb)的催化性能
    3.1 某 AP 体系组分的热分解特性
    3.2 MZr_(0.5)Ti_(0.5)O_3(M =La,Nd,Ce,Pb)的催化性能
        3.2.1 LaZr_(0.5)Ti_(0.5)O_3的催化性能
        3.2.2 NdZr_(0.5)Ti_(0.5)O_3的催化性能
        3.2.3 CeZr_(0.5)Ti_(0.5)O_3的催化性能
        3.2.4 PbZr_(0.5)Ti_(0.5)O_3的催化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Zr_(0.5)Ti_(0.5)O_3(M=La,Nd,Ce,Pb)的压电性能
    4.1 压电陶瓷片的加工
        4.1.1 造粒
        4.1.2 成型
        4.1.3 排塑
        4.1.4 烧结
        4.1.5 烧银
        4.1.6 极化
    4.2 MZr_(0.5)Ti_(0.5)O_3(M =La,Nd,Ce,Pb)性能测试
        4.2.1 MZr_(0.5)Ti_(0.5)O_3(M=La,Nd,Ce,Pb)的电滞回线
        4.2.2 外加电场对电滞回线的影响
        4.2.3 电滞回线与漏电流的关系
        4.2.4 电场频率对电滞回线的影响
        4.2.5 电滞回线的温度响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磁性催化剂与磁稳定床中苯选择性加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2 苯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磁性核壳介孔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应用
        1.3.1 实心磁性介孔氧化硅微球的研究
        1.3.2 磁性介孔中空氧化硅微球的研究
        1.3.3 生物应用
        1.3.4 磁性催化
    1.4 磁稳定床的应用
        1.4.1 乙炔选择性加氢
        1.4.2 FCC 轻汽油叠合反应制柴油
        1.4.3 异丁烯醚化
        1.4.4 CO 的甲烷化反应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任务
第2章 磁性纳米氧化铝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材料制备
        2.2.3 材料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氧化铝球
        2.3.2 磁性纳米氧化铝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氧化铝磁性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核壳结构γ-Fe_20_3/Si0_2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核壳结构Fe_30_4/Si0_2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核壳结构α-Fe_20_3/Si0_2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磁性氧化铝微球的制备
        3.2.6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针状γ-Fe_20_3 和γ-Fe_20_3/Si0_2的表征
        3.3.2 Fe_30_4 和Fe_30_4/Si0_2的表征
        3.3.3 α-Fe_20_3 和α-Fe_20_3/Si0_2的表征
        3.3.4 γ-Fe_20_3/Si0_2/γ-Al_20_3 磁性微球的表征
        3.3.5 Fe_30_4/Si0_2/γ-Al_20_3 磁性微球的表征
        3.3.6 α-Fe_20_3/Si0_2/γ-Al_20_3磁性微球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Ru-Zn-B 催化剂的化学还原法制备与苯选择性加氢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Al_20_3 和Al_20_3-Zr0_2 载体的制备
        4.2.3 材料表征
        4.2.4 催化剂的制备
        4.2.5 催化剂的评价
        4.2.6 反应产物分析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制备参数的影响
        4.3.2 反应条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稳定床中苯选择性加氢研究
    5.1 前言
    5.2 液固和气液固磁稳定床的操作特性研究
        5.2.1 引言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测试方法
        5.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磁稳定床中苯选择性加氢的研究
        5.3.1 引言
        5.3.2 实验
        5.3.3 材料表征
        5.3.4 苯选择性加氢活性评价
        5.3.5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聚合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在涂料和涂层中的研究与应用
        1.2.1 稀土在有机涂料中的催干作用
        1.2.2 稀土在制备功能有机涂料中的应用
        1.2.3 稀土在防腐蚀涂层中的应用
        1.2.4 稀土在耐高温涂层中的应用
        1.2.5 稀土在制备其它功能涂层中的应用
    1.3 无机介孔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介孔结构材料的分类
        1.3.2 硅基介孔结构材料及其应用
        1.3.3 非硅基介孔结构材料及其应用
    1.4 介孔结构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方法
        1.4.1 溶胶-凝胶法
        1.4.2 模板合成法
        1.4.3 纳米晶粒组装法
    1.5 介孔结构稀土铈基氧化物及其复合体
        1.5.1 介孔Ce0_2 的合成机理
        1.5.2 介孔Ce0_2 的结构
        1.5.3 介孔Ce0_2 复合体的制备
    1.6 介孔结构材料的化学改性
        1.6.1 化学改性的目的
        1.6.2 化学改性的方法
    1.7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7.1 原位分散聚合法
        1.7.2 共混法
        1.7.3 插层法
        1.7.4 自组装技术
    1.8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和创新性
        1.8.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8.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8.3 本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探讨
        2.2.1 嵌段共聚物及其自组装行为
        2.2.2 溶胶-凝胶模板法
        2.2.3 形成有序介孔结构的物理化学过程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原料
        2.3.2 主要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光谱(FT-IR)
        2.4.2 铈锆不同摩尔比及焙烧温度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2.4.3 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N_2 吸附-脱附曲线与孔径分布
        2.4.4 晶化温度与陈化时间对介孔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
        2.4.5 升温速率对介孔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
        2.4.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7 电镜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有机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介孔材料粉体的亲油化度和Zeta电位分析
        3.3.2 红外光谱(FT-IR)
        3.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4 接触角分析
        3.3.5 热分析
        3.3.6 沉降实验
        3.3.7 电镜表征(TEM)
        3.3.8 油酸改性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机理分析
        3.3.9 硅烷偶联剂改性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机理分析
        3.3.10 聚合物接枝改性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0_2-Zr0_2-聚苯乙烯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e0_2-Zr0_2 -聚苯乙烯的杂化机制
        4.4.2 红外光谱(FI-IR)
        4.4.3 比表面分析
        4.4.4 热分析
        4.4.5 电镜表征(SEM)
        4.4.6 反应参数对Ce0_2-Zr0_2-PS杂化材料分子量的影响
        4.4.7 油酸含量对Ce0_2-Zr0_2-PS杂化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8 Ce0_2-Zr0_2 含量对Ce0_2-Zr0_2-PS杂化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9 Ce0_2-Zr0_2 介孔粒子对聚苯乙烯的增强增韧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e0_2-Zr0_2-环氧树脂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化机理和固化条件的选择
        5.3.2 红外光谱(FT-IR)
        5.3.3 电镜分析
        5.3.4 热分析
        5.3.5 不同固化温度下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拉伸强度
        5.3.6 不同Ce0_2-Zr0_2 含量下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
        5.3.7 有机改性Ce0_2-Zr0_2 介孔粒子在环氧树脂中的共混行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超细无机粉体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化学
2 表面包覆
3 沉淀反应
4 高能表面改性
5 表面改性剂
    5.1 偶联剂类
        5.1.1 钛酸酯
        5.1.2 有机硅烷
        5.1.3 有机铝酸酯
    5.2 聚合物类
    5.3 树脂类
    5.4 表面活性剂类
        5.4.1 脂肪酸及其盐
        5.4.2 磷酸酯
6 结束语

(10)负载SO42-的ZrO2纳米管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ZrO_2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1.2.1 ZrO_2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用途
        1.2.2 ZrO_2纳米粉体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3 ZrO_2纳米材料的制备
        1.3.1 ZrO_2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1.3.2 ZrO_2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检测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实验及表征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催化活性实验
        2.2.3 样品表征手段
        2.2.4 产率检测方法
第三章 SO_4~(2-)/ZrO_2有机纳米管催化剂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SO_4~(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制备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催化活性实验
    3.3 SO_4~(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影响因素
        3.3.1 煅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2 硫酸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3.3 超声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4 SO_4~(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表征
        3.4.1 SO_4~(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TG-DTA表征
        3.4.2 SO_4~(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SEM表征
        3.4.3 SO_4~(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XRD表征
    3.5 小结
第四章 Zr(SO_4)_2/ZrO_2有机纳米管催化剂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制备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催化活性实验
    4.3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影响因素
        4.3.1 ZrO_2纳米管预处理煅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3.2 硫酸锆负载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3.3 负载后煅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4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表征
        4.4.1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SEM表征
        4.4.2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XRD表征
        4.4.3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FTIR表征
    4.5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剂催化酯化反应研究
        4.5.1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合成丙酸乙酯
        4.5.2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合成硬脂酸乙酯
        4.5.3 Zr(SO_4)_2/ZrO_2纳米管催化合成苯甲酸十二醇酯
    4.6 小结
第五章 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制备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催化活性实验
    5.3 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影响因素
        5.3.1 煅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5.3.2 电解质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5.3.3 纳米管生长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5.4 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表征
        5.4.1 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SEM表征
        5.4.2 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XRD表征
        5.4.3 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FTIR表征
    5.5 ZrO_2纳米管催化剂催化酯化反应研究
        5.5.1 引言
        5.5.2 ZrO_2纳米管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酸乙酯
        5.5.3 ZrO_2纳米管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酸十二醇酯
        5.5.4 ZrO_2纳米管催化剂催化合成月桂酸十二醇酯
    5.6 ZrO_2纳米管催化剂的形成及催化酯化反应机理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硬脂酸法制备纳米ZrO_2(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 靳艺凯,陈鹏,郑华强,王双喜. 陶瓷, 2020(12)
  • [2]纳米氧化锆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 夏怡.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3]镍基催化剂在脂肪酸加氢脱氧制备脂肪醇中的研究[D]. 冷文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19
  • [4]分级孔道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 邢小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激光选区烧结用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成型技术[J]. 吴甲民,陈安南,刘梦月,刘凯,程立金,史玉升,李晨辉,朱小刚,王联凤. 中国材料进展, 2017(Z1)
  • [6]MZr0.5Ti0.5O3(M=La,Nd,Ce,Pb)压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D]. 夏小云. 浙江理工大学, 2012(09)
  • [7]磁性催化剂与磁稳定床中苯选择性加氢研究[D]. 付庆涛. 中国石油大学, 2011(03)
  • [8]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聚合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邰晓曦.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超细无机粉体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J]. 史春薇,姚娟娟.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1(01)
  • [10]负载SO42-的ZrO2纳米管的性能研究[D]. 侯晓蕊.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硬脂酸法制备纳米ZrO_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