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与艾滋病毒/艾滋病

心理因素与艾滋病毒/艾滋病

一、心理因素与HIV/AIDS(论文文献综述)

张晗希[1](2021)在《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能够抑制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复制,促进机体免疫重建。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不断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下简称 HIV 感染者)的病死率,但目前尚未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HIV感染所致过早死亡或伤残及心理健康问题等给HIV感染者造成严重疾病负担。国内外研究均发现HIV感染者中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比例均高于一般人群,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中国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及疾病负担亟待探索。目的:利用1993-2012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描述中国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和病死率变化;利用2013-2018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分析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探索中国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方法:1.基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2004年)前后我国HIV感染者报告病例病死率变化。2.利用2013-2018年病例报告数据,分别以省、市为单位对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特点、流行特征进行空间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感染特征等个体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经济、交通、医疗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3.根据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选择研究现场,采用方便抽样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探讨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治疗情况等因素。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HIV感染者心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4.利用病例报告、死亡数据,估计2004、2012、2018年HIV感染者的期望生存时间及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以现场调查中CES-D量表所测量抑郁症状为主要指标进行失能权重估计,计算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结果:1.1993-2012年HIV感染者病死率变化:抗病毒治疗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在1993-2003年间逐渐上升,在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当年(2004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下降(β=-1.530,p=0.155);政策实施后(2005-2012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呈下降趋势(β=-0.926,p=0.005)。提示我国HIV感染者寿命在抗病毒治疗后有所延长。2.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1)分布特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区集中云南、四川、广西等西南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较高省份集中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前五位省份为湖北(113.57/万)、湖南(103.65/万)、安徽(96.08/万)、江西(51.98/万)、河南(41.90/万);自杀死亡比例前五位的省份为安徽(8.15%)、湖北(7.27%)、湖南(5.28%)、山东(4.78%)、江苏(4.59%)。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率及自杀死亡比例呈现空间聚集性。我国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为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的热点区域,提示此类地区的自杀死亡为高高聚集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属于低低聚集区域。(2)个体因素:低年龄及同性性行为感染是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与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相比,<30岁组(aOR=2.602,95%CI:2.200-3.078)、30~岁组(aOR=1.708,95%CI:1.490-1.957)、以及 40~岁组(aOR=1.518,95%CI:1.355-1.701)均为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与异性性行为感染途径相比,同性性行为感染是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aOR=1.776,95%CI:1.570-2.009)。(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对自杀死亡比例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交通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正相关,呈现中部地区高,向东北、西北地区逐渐减小;医疗卫生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负相关,从西南部地区向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增高。3.HIV感染者心理特征:按照自杀死亡分布分析结果,选择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为51.76%,最近半年有自杀意念的比例为23.08%。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进行排序中,压力来源首位为“感染HIV”的调查对象占比最高,为69.05%(667/966)。构建感知压力、应对、情绪稳定性与抑郁症状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情绪稳定性在感知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为完全中介效应关系。4.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1)随着抗病毒治疗政策的持续实施与推广,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有所延长。基于病例报告数据,按照抗病毒治疗实施后的不同时间点(2004年、2012年和2018年),计算HIV感染者各年龄组期望生存时间,根据各时间点自杀死亡数计算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比较两者差值,自杀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在2012年最高。(2)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疾病负担估计:2018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182人,所导致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共计2275.98人年。其中,25~岁组(470.83人年)和45~岁组(677.84人年)YLLs较高,但15~岁组(211.22人年)所在总YLLs中占比最高(5.46%)。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数估计值、失能权重估计值,计算HIV感染者的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为27563.54人年。其中,25~岁的YLDs最高,为6012.31人年,之后YLDs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结论:1.本研究基于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发现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后,我国HIV感染者生存时间延长。2.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且呈现空间聚集性。自杀死亡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为我国制定分区域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3.首次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设计对HIV感染者人群2018年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疾病负担进行估计,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和伤残损失寿命年分别为2275.98人年和27563.54人年。为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提供本土化数据。为今后针对HIV感染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及收益评价提供线索。

凌倩[2](2021)在《我国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核实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三省2020年新报告的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感染途径,并了解其人群特征、行为学特征、既往HIV检测情况及相关因素等。了解青年学生HIV感染者的传播风险等,了解更易于其接受的艾滋病防控措施与手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三省2020年新报告的18~24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调查,利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连续性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x±s)表示,分类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对率或构成比的组间比较及关联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判断各相关因素与既往HIV检测史间的联系。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结果:1.感染途径核实情况:共调查416人,其中江苏省136人、湖南省133人、四川省147人。12名调查对象的感染途径分别由异性传播途径(11人)、不详(1人)修订为同性传播途径;1名由同性传播途径修订为异性传播途径。修订感染途径13例,其中江苏省3例(占比2.2%),湖南省2例(占比1.5%),四川省8例(占比5.4%)。2.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人群特征、行为学情况:416人中男性409人(98.3%)、女性7人(1.7%)。男性中有371人(90.7%)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初次同性性行为年龄最小13岁,平均18.2±1.6岁,初次同性性行为对象为中国籍者占比91.1%,44.2%为中国籍学生;发生初次同性性行为年龄距诊断HIV感染时的年龄间隔为0-8年不等;确诊前,调查对象同性性行为性伴多以中国籍社会成员为主(228人,61.5%);同性交友方式以线上交友为主(86.8%);发生同性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为18.1%。男性中有70人发生过异性性行为,占比1 7.1%,7名女性均发生过异性性行为。初次异性性行为年龄最小14岁,平均18.8±1.7岁,初次异性性行为对象为中国籍者占比89.6%,59.7%为中国籍学生;发生初次异性性行为年龄距诊断HIV感染时的年龄间隔为0-6年不等;确诊前,调查对象异性性行为性伴多以中国籍学生为主(47人,61.0%);异性交友方式以线下交友为主(53.3%);发生异性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为27.3%。有32人发生过双性性行为。初次性行为对象为学生者,其确诊前性伴类型仍以中国籍学生为主,无外籍性伴;初次性行为对象为非学生者,其确诊前性伴类型包含中国籍、外籍性伴。有43人使用过成瘾性物质(10.3%),均为男性。39.9%(166人)在确诊HIV感染前进行过HIV检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生过同性性行为人群中诊断时年龄在20~24岁、有安全套使用史、有成瘾性物质使用史者既往接受HIV检测的比例更高,分别为47.6%(OR=1.96,P<0.01)、47.4%(OR=8.80,P<0.01)、62.8%(OR=2.26,P=0.02)。3.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传播风险及防治需求情况:深入访谈结果显示,青年学生在确诊HIV感染后,发生性行为频次及意愿性显着降低,性行为发生时多会主动要求使用安全套,具有一定知情交友意愿;青年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取需求大,该人群渴求在高校推广切实有效、多样化,且具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与措施。结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三省2020年新报告的18~24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感染途径错报率较低。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中以男性、同性途径感染为主;初次性行为发生在成年前者比例较高,且初次性伴多为中国籍人员;初次性行为对象为学生者其确诊前性伴类型仍以学生为主,初次性行为对象为非学生者,其确诊前性伴类型包含种类较多,类型更为复杂;发生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高。既往HIV检测率不高,诊断时年龄、同性安全套使用史、成瘾性物质使用史是影响发生过同性性行为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既往检测的相关因素。青年学生HIV感染者自述感染后发生性行为意愿性下降、频次减少;渴求更多互动性及参与感强的防控举措的推广,需加快推动多样化的防治策略与措施。

王晨冉[3](2021)在《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地州为例》文中认为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面对艾滋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性,是重点关注人群之一。目前,HIV/AIDS患者的生存年限逐年提高,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抑郁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还会影响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因此,需要从重点人群出发,探讨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了解患者情绪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量化研究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省3个边境地州的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共计150例,平均年龄41.39±9.84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56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41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53例,其中包括傣族、哈尼族、景颇族和彝族等17个少数民族。无症状潜伏期患者58例,艾滋病期患者92例。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简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现状及变量间的关系,并验证了生存质量在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在质性研究中,对5名HIV/AIDS女性患者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患者社会支持的具体来源或缺失情况,生存现状和生存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焦虑、抑郁状态的具体体现及影响因素,以及个人需求等真实状态与想法。研究结果如下:(1)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的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显着低于常模(t=-4.99,p<0.001),且在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疾病所处阶段上存在显着差异。社会支持水平与家人态度和疾病羞耻感存在一定联系。(2)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体情况较差,主要体现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独立性领域(p<0.001),且在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疾病所处阶段上存在显着差异。(3)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阳性检出率较高(焦虑阳性检出率为36.00%,抑郁阳性检出率为29.33%),且在婚姻状况和疾病所处阶段上存在显着差异。情绪状态与身心状态、治疗时长和社会支持水平存在一定联系。(4)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的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均能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其中,社会支持能显着负向预测抑郁情绪;生存质量能显着负向预测焦虑、抑郁情绪。(5)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社会支持和抑郁情绪间起完全中介作用。(6)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的个人需求主要是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人际交往的需要。研究结论如下:(1)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的社会支持总体水平较低,生存质量总体情况较差,焦虑、抑郁情绪阳性检出率较高。目前,需要重点关注年龄较大,经济收入较低,婚姻产生变故,租房居住的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2)对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的帮扶需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完善患者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丰富其社交网络,通过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生存质量,从而达到缓解患者情绪问题的目的。

赵青云[4](2021)在《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以期增加对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为制定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早期干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HIV/AIDS合并精神障碍的防控策略及艾滋病的全程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所有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2017年-2020年收治的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案首页资料为研究内容。回顾性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流行特征。按不同精神障碍类型分组比较其临床特征、住院情况,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1.精神障碍类型及人口学特征;2017-2020年我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中有7.0%合并精神障碍,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其中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逐年下降趋势;研究对象以30-49岁男性为主。男女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0.323,P=0.747),农民、无业者共占81.7%,汉族为主(74.8%),52.4%已婚,籍贯多为昆明市(31.3%)并以性传播为主(86.5%)。2.临床特征:研究对象以咳嗽、咳痰(36.5%)、乏力(33.5%)、头晕头痛(26.8%)、发热(26.8%)、双肺呼吸音增粗(56.2%)、口腔粘膜白色覆盖(31.3%)较常见;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比非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更多的咳嗽咳痰(χ2=5.034,P=0.025)、头晕头痛(χ2=6.551,P=0.010)、发热(χ2=9.951,P=0.002)、双肺呼吸音增粗(χ2=4.823,P=0.028)等症状体征;常见精神症状为社会功能受损(53.3%)、情感障碍(39.6%)、行为紊乱(38.6%)、思维形式障碍(32.6%)、焦虑(25.2%)。3.其他合并症:研究对象常见感染性疾病为细菌性肺炎(21.7%)、肺结核(20.1%)、HCV感染(10.9%);常见非感染性疾病有电解质紊乱(14.1%)、高血脂(12.8%);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比非器质性精神障碍者有更多的肺结核(χ2=10.176,P=0.001)、PCP(χ2=10.561,P=0.001)、CMV感染(χ2=8.988,P=0.003)、隐球菌脑膜炎(χ2=6.839,P=0.009)、PML(χ2=20.446,P=0.000)、结核性脑膜炎(χ2=45.935,P=0.000)等合并症。4.器质性精神障碍:76例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中,31例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45例主要表现为非认知功能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的基础疾病为HIV脑病、结核性脑膜炎、HIV感染所致其他躯体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组以: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下降、反应迟钝较常见,非认知功能障碍组以:行为紊乱、思维形式障碍、情感障碍较常见。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依从性差(OR=5.400,95%CI:1.985-14.690,P=0.001)、未行HAART(OR=3.435,95%CI:1.472-8.013,P=0.004)、颅内感染(OR=4.532,95%CI:1.990-10.320,P=0.000)、脑梗塞(OR=5.400,95%CI:1.985-14.690,P=0.001)、离婚(OR=2.616,95%CI:1.219-5.614,P=0.014)。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997,95%CI:0.995-0.999,P=0.002)为其保护因素。5.住院次数、时间:2017-2020年期间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HIV/AIDS、精神障碍患者人均住院分别2.3、1.34、3.5次,重复入院患者分别占55.8%、21%、39.5%,单次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19,59)、21(12,38)、62(45,68)天,累计住院时间分别为55(24,103)、36(20,60)、48(21,161)天。6.住院费用:2017-2020年期间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患者单次11552(6625,16826)元、累计费用20660(8714,43770)元均分别高于HIV/AIDS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合并症患者心境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累计住院费最高。结论1.2017-2020年我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中有7.0%合并精神障碍,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其中收治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逐年下降趋势。以汉族已婚的中青年男性为主。HIV感染途径主要为经性传播且药物滥率较高。2.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临床特征多样且不典型,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较常见。精神障碍表现复杂多样,且多有社会功能受损,应注意对该部分患者的照顾管理,除积极预防其机会感染外还应重视其非机会性感染。3.HIV/AIDS患者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较多,应积极进行HAART治疗、保证HARRT治疗依从性、预防颅内感染。4.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重复入院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有较大的疾病负担。

赵亚芳[5](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杨梓杰[6](2021)在《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了解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自杀意念、自杀风险的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既往文献构建路径模型,以便分析新确证PLWHA群体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为探索建立针对性的、有效的确证PLWHA人群自杀干预提供科学基础;并在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开展随访调查。方法于2019年11月-2021年01月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红丝带门诊以便利抽样的方法招募新确证PLWHA,以统一的自编问卷结合专业量表对新确证PLWHA的自杀意念、自杀风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开展横断面调查及质性研究,并在患者确证6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χ2分析、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中介分析、路径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直接及间接影响效应。使用Nvivo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新确证PLWHA流行病学特征:263名新确证患者中,96.2%为男性,年龄在18-65岁之间;39.9%的患者有自杀意念,其中25.7%为高自杀风险;有37.6%的患者认为是被故意传播而感染HIV的;57.0%的患者有曾进行过HIV自检,其中70.7%的患者自检阳性;24.7%的患者为高度歧视感知;51.7%的患者为低度社会支持;46.8%的患者为低自尊;16.7%的患者为重度焦虑;57.8%的患者有抑郁症。2、新确证PLWHA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及其影响效应:路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自杀意念的影响效应为-0.151;自认为被故意传播而感染HIV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效应为0.154;抑郁症对自杀意念影响效应为0.171;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效应为-0.148;歧视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效应为0.392。3、新确证PLWHA自杀风险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月收入为4000元及以下(a OR=14.583,95%CI:2.471-86.076)、抑郁症(a OR=15.745,95%CI:1.879-131.920)是患者高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4、不同传播途径新确证患者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PEP(a OR=2.385,95%CI:1.149-4.947)、高度歧视感知(a OR=3.110,95%CI:1.281-7.552)、低度社会支持(a OR=3.864,95%CI:1.265-11.806)、抑郁症(a OR=2.637,95%CI:1.211-5.746)是同性传播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认为自己被故意传播而感染HIV(a OR=5.564,95%CI:1.533-20.200)、中度歧视感知(a OR=13.259,95%CI:3.477-50.557)、高度歧视感知(a OR=12.840,95%CI:2.939-56.090)是异性传播新确证PLWHA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5、新确证PLWHA自杀意念随访:在确证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患者与失访患者具有同质性;两个时期相比,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显着提高,自尊得分显着降低。结果显示,在确证6个月后HIV自检阳性(a OR=2.942,95%CI:1.045-28.091)、HIV自检阴性(a OR=13.101,95%CI:1.823-94.147)、抑郁症(a OR=11.046,95%CI:2.451-49.790)是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1)新确证PLWHA以青年男性同性恋者为主,大部分新确证PLWHA曾进行过HIV自检,自检阳性是新确证PLWHA自杀意念发生为危险因素;(2)新确证PLWHA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个体因素、HIV感染相关特征及心理健康因素;其中心理健康因素,特别是歧视感知对于新确证PLWHA的自杀意念影响效应最强;(3)平均每月收入较低,有抑郁症是有自杀意念的新确证PLWHA高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因此也应加强对低收入、有抑郁症的新确证PLWHA的自杀风险进行筛查、监测和干预。(4)不同传播途径患者自杀意念患病率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歧视感知是不同传播途径患者的自杀意念的共同危险因素,因此在后续进行自杀意念干预中应着重减少患者所受到的歧视。

赵亚芳[7](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褚越亚[8](2021)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现状。2、探究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可能的影响因素。3、探索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为该人群心理健康的促进、生命质量的改善和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对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医院随访登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一般特征资料、SF-36量表和CES-D量表,分别评估人口学特征、HIV感染相关情况和性行为情况、生命质量及抑郁水平。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生命质量、抑郁在不同特征目标人群中的得分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生命质量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关系,再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影响因素、抑郁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强度,应用多元分位数回归探索抑郁与否对不同生命质量状况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1、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数105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37份,有效率为70.12%。生命质量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生理机能(87.46±16.64),得分最低的是一般健康状况(54.57±19.05);基于全国常模标准化分数计算得该人群躯体健康测量总得分为47.42±9.71,心理健康测量总得分为44.63±11.60,均低于全国常模(P<0.001)。抑郁总得分为21.65±10.91,抑郁者高达498人,占比67.6%。2、对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感染途径、HIV感染公开情况、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否进行过HIV检测和是否出现性病症状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躯体健康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收入、受教育水平、HIV病毒载量、感染途径、HIV感染公开情况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HIV病毒载量<400(copies/ml)、离异或丧偶、接受过HIV检测、家庭人均月收入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躯体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HIV病毒载量≥400(copies/ml)、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是否接受过高效抗病毒治疗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3、对抑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受教育水平、HIV病毒载量和是否出现性病症状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婚、农民、低受教育水平、低家庭人均月收入、高HIV病毒载量和出现性病症状是抑郁的影响因素。4、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各维度及总分与抑郁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抑郁对生命质量有直接负效应,个人特征因素和HIV感染因素可通过影响抑郁对生命质量产生间接效应。各因素对生命质量产生的总效应依次为:抑郁(-0.726),个人特征因子(0.298),HIV感染因子(0.177);其中个人特征因素和HIV感染因素对生命质量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145和0.094,通过影响抑郁对生命质量产生的间接影响分别为0.153和0.083。各因素对抑郁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个人特征因子(-0.191)和HIV感染因子(-0.114),个人特征因子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为-0.174,可以通过影响HIV感染因子对抑郁产生的间接影响为-0.017。5、多元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抑郁对除躯体健康维度P90分位点外的9个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躯体健康维度不同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变化范围是-9.93~-1.05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心理健康维度下不同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变化范围是-13.91~-9.31,在P10~P75趋势平稳,而在P75分位点后急增;说明抑郁对躯体健康状况好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无影响,躯体健康维度情况越差的PLWHA,受抑郁症状的影响程度越严重;抑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较躯体健康大,且对心理健康较好的PLWHA影响更大。结论:1、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命质量水平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HIV感染途径、是否接受过高效抗病毒治疗、HIV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和是否接受过HIV检测和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2、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状况较普通人群严重,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HIV病毒载量和是否出现性病症状是抑郁的影响因素。3、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状况对生命质量存在负向效应,可有针对性的通过改善其抑郁状况以提高生命质量水平。

王子琪[9](2021)在《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的开发与性能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将通过对现有艾滋病疾病特异性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量表进行系统综述并汇总所有量表,利用COSMIN指南和COSMIN偏倚风险检查表对所有量表的方法学质量和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比较各量表的优缺点;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修订并验证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PLWHA Patient Report Outcomes Assessment Scale,PLWHA-PRO),为我国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的评价提供有效工具;在我国的PLWHA人群中使用自编调查表和PLWHA-PRO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影响PLWHA的PRO的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高PLWHA人群的PRO,更好地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本研究基于COSMIN指南和PRISMA清单对现有艾滋病疾病特异性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进行系统综述,在2019年8月29日对MEDLINE(via Pubmed)、Embase和Psyc INFO三个文献数据库对艾滋病相关PRO量表进行了检索。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去重、筛选、核对、数据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估和测量属性评估。使用COSMIN指南和COSMIN偏倚风险检查表评价量表的方法学质量和性能。根据系统综述结果对现有量表汇总,对条目进行分类整理构建条目池,并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概念框架;基于理论概念框架对条目进行修订、筛选和优化,简化条目池;通过专家条目评审和患者焦点小组访谈对初稿中的条目进行定性分析,编制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使用自编量表在我国的四个城市(辽宁葫芦岛、河南郑州、浙江台州和安徽阜阳)的700名PLWHA中进行调查,对PLWHA-PRO量表进行离散趋势、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聚和效度与区分效度、已知组别效度、项目反应理论等级反应模型等性能评价,对量表初稿的可行性、信效度和区分度等指标进行考评,形成最终版量表。使用最终版量表在我国的三个城市(辽宁葫芦岛、河南郑州和浙江台州)的450名PLWHA中进行调查,通过描述PLWHA人群的一般特征和PRO状况,从人口学特征、健康行为信息、健康信息和病毒感染情况等几方面分析影响其PRO的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PRO得分进行比较。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单因素分析发现与PRO相关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在3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0325篇文章。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147篇文献(150条记录),这些文献共包括8类87个相关PRO量表,并遵循COSMIN指南对这些量表的心理测量属性和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系统地评估。在纳入的量表中,其内容效度,跨文化效度和重测信度方面的评级均较差,现有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测量误差和反应性的评价。基于COSMIN指南和GRADE法结果,研究小组推荐使用Poz Qol、SSC-HIV、HSS-30、IHIV、PLHIV-RS、HIV-MT-SES、HECCS、HIV-ASES、HIV-SMS-W等9个量表。(2)根据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50个量表,进一步对所有纳入量表的维度进行汇总与分类,基于维度汇总结果,确定包括10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的初步理论概念模型。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得到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的新的理论概念模型。根据理论概念模型和系统综述结果,构建条目池并进行条目初筛,初步构建包括350个条目的条目池,通过专家咨询评阅得到包含108个条目的PLWHA-PRO初稿。最后,通过患者焦点小组访谈优化条目描述,形成最终版量表。(3)使用PLWHA-PRO量表在我国的四个城市的700名PLWHA中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8份。根据各条目得分的标准差来衡量其离散程度,建议删除标准差小于0.96的38个条目。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很好;通过计算删除条目后所属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建议删除7个条目;分半信度除整体健康维度和治疗维度外,总量表的和其他维度的Guttman Split-Half系数均大于0.7,说明量表的分半信度较好;通过对50名PLWHA的第一次测量结果与两周后重测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两次测定的得分均值间无差异。从编制过程来看,本量表研究方法和程序规范,量表内容设置合理,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KMO统计量结果为0.970,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00,表示适宜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极大方差旋转法,以特征值大于1确定因子数目,因子负荷大于0.4为条目入选因子的条件,结果共获得1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375%,删除各因子上负荷较小(<0.4)的条目以及在两个或两个因子以上负荷系数相近而无特异性的指标,通过该方法建议删除14个条目;PLWHA-PRO各维度与PROQOL-HIV量表各对应相关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说明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较好;量表的每个条目与其维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4,说明聚和效度较好,量表的每个条目与其维度的相关性高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则表明这些条目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经过聚和效度和区分效度评价共建议删除11个条目;对参与者亚组的PRO总分通过患者状态(P=0.048)、CD4+T细胞计数(P=0.004)和病毒载量(P=0.361)进行已知组别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量表的已知组别效度较好;量表的项目反应理论GRM模型结果显示,区分度参数小于0.8或难度等级参数在-3到3外的条目应该剔除,ICC曲线分布不理想也应该剔除,通过项目反应理论GRM模型评价建议删除11个条目。根据性能评价结果,最终得到包含8个维度48个条目的最终版量表。(4)使用自编问卷和量表在我国的三个城市的450名PLWHA中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2份;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7.87±12.11岁(19-78),其中18.4%为老年人;大部分为男性(84.6%);已婚占40.5%;初中学历占26.4%;大部分研究对象不参加体育锻炼(34.8%)和娱乐活动(50.7%);平均患病时长为4.44±3.49年(0-20);大部分参与者(64.7%)认为自己感染HIV的途径是同性性行为;96.3%的研究对象现在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PLWHA-PRO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9,各维度的Cronbach’sα值也均大于0.7,PLWHA的PRO总分为181.20±39.03。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户口形式、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吸烟、饮酒、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性取向、性取向公开情况、睡眠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自己认为的感染途径和是否有其他感染是影响PLWHA的PRO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户口形式、职业、吸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睡眠状况、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感染途径和是否存在其他机会性感染是PLWHA的PRO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根据对87个纳入的HIV特异性PRO量表的系统综述结果,Poz Qol、SSC-HIV、HSS-30、IHIV、PLHIV-RS、HIV-MT-SES、HECCS、HIV-ASES、HIV-SMS-W等量表在方法学质量和信效度等性能评价方面表现较好。(2)通过科学和完善的量表开发与性能评价,最终筛选出包含整体健康、症状、身体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健康、担忧与困扰、社会功能和治疗8个维度共48个条目的量表,该量表将成为中国艾滋病PRO测量的一种有效评价工具。(3)性别、户口形式、职业、吸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睡眠状况、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感染途径和是否存在其他机会性感染等因素对中国PLWHA的PRO状况存在影响。

田娟娟[10](2021)在《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我国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SM)社会支持和抑郁现状。2、探讨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抑郁可能的影响因素。3、研究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支持对抑郁的作用,对从社会支持方面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大连市、丹东市、葫芦岛市、郑州市和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院随访登记的HIV阳性MSM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MOS-SSS和CES-D量表调查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情况。对一般情况、HIV感染情况、社会支持服务、性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频数和百分比来描述。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用Pearson相关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进行分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49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48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4.73%,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6.26±10.88岁。2、MOS-SSS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6,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91、0.926、0.888、0.828,MOS-SSS量表的x2/df=2.822,RMSEA=0.082,GFI=0.848,AGFI=0.802,CFI=0.940,IFI=0.940,TLI=0.929;CES-D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27,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96、0.832、0.843、0.792,CES-D量表的x2/df=3.311,RMSEA=0.092,GFI=0.814,AGFI=0.762,CFI=0.878,IFI=0.879,TLI=0.858。3、HIV阳性MSM社会支持总分的均数为52.95±17.2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BMI、婚姻情况、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HIV感染是否公开、最近一年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的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婚姻情况、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HIV感染是否公开、最近一年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是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4、本研究中抑郁得分大于16分329人,占67.84%,得分小于16分156人,占32.16%。抑郁总分的均数为21.24±10.94分,高于我国常模(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情况、职业、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CD4细胞计数水平、艾滋病病毒载量、最近一年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最近六个月是否发生过性行为的HIV阳性MSM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婚姻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CD4细胞计数水平、艾滋病病毒载量、最近六个月是否发生过性行为、社会互助性合作支持、情感性支持是抑郁的影响因素。5、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直接作用,其标准化效应值为-0.358。婚姻情况、职业、学历、HIV感染是否公开、是否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P<0.05)。结论:1、MOS-SSS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适用于HIV阳性MSM人群自我感知的功能性社会支持情况的测量。CES-D量表用于测量HIV阳性MSM人群具有较好的信度。2、HIV阳性MSM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年龄、BMI、婚姻情况、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HIV感染是否公开、最近一年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是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3、HIV阳性MSM抑郁水平较高,婚姻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CD4细胞计数水平、艾滋病病毒载量、最近六个月是否发生过性行为、社会互助性合作支持、情感性支持是抑郁的影响因素。4、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直接的负效应,婚姻情况、职业、学历、HIV感染是否公开、是否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二、心理因素与HIV/AID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因素与HIV/AIDS(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设计
        (二) 技术路线
    三. 数据来源
        (一) 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二)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四. 数据质量控制
        (一) 病例报告数据质量控制
        (二) 现场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五. 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三) 疾病负担计算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一) 数据质量评估
        (二) 1993-2012年流行特征与病死率变化
        (三) 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一) 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一般情况
        (二) 心理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讨论
    三. 疾病负担估计
        (一) 死亡率及死亡比例
        (二) 期望生存时间
        (三) 心理相关疾病负担
        (四) 经济负担
        (五)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 研究方法的意义和评价
    二.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 创新点
        (二)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2)我国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1.1 HIV/AIDS流行现状
        1.1.1 全球HIV流行情况
        1.1.2 我国HIV流行情况
        1.1.3 青年人群HIV流行现状
        1.1.4 青年学生人群HIV流行现状
        1.1.4.1 青年学生人群特征
        1.1.4.2 青年学生HIV感染者特征
    1.2 青年学生HIV检测情况及意愿性
    1.3 定性研究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
    1.4 网络直报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情况
    1.5 研究现场的选择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研究现场
    3.2 研究对象
    3.3 样本量
    3.4 研究内容
        3.4.1 定量研究
        3.4.2 定量研究内容
        3.4.3 定性研究
        3.4.4 定性研究内容
    3.5 研究方法
        3.5.1 预调查
        3.5.2 招募并培训调查员
        3.5.3 招募研究对象
        3.5.4 知情同意告知
        3.5.5 问卷调查
        3.5.6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3.5.6.1 定量资料
        3.5.6.2 定性资料
        3.5.7 质量控制
        3.5.7.1 研究设计阶段
        3.5.7.2 研究实施阶段
        3.5.7.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3.6 伦理审查
    3.7 现场调查研究流程图
    3.8 技术路线图
四、结果
    4.1 三省2020年报告青年学生HIV感染者基本情况
    4.2 调查对象感染途径核实及修订情况
    4.3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情况
    4.4 同性性行为情况
        4.4.1 初次同性性行为情况
        4.4.1.1 基本情况
        4.4.1.2 初次性行为发生情况
        4.4.2 确诊前性行为情况
        4.4.2.1 性伴类型
        4.4.2.2 性伴数量
        4.4.2.3 交友方式
    4.5 异性性行为情况
        4.5.1 初次异性性行为情况
        4.5.1.1 基本情况
        4.5.1.2 初次性行为发生情况
        4.5.2 确诊前性行为情况
        4.5.3 初次性伴及确诊前性伴类型差异情况
    4.6 双性性行为情况
        4.6.1 基本情况
        4.6.2 行为学情况
    4.7 成瘾性物质使用情况
        4.7.1 成瘾性物质使用基本情况
        4.7.2 成瘾性物质使用与性行为相关性分析
    4.8 既往HIV检测史情况
        4.8.1 基本情况
        4.8.2 有既往HIV检测史者的性行为特点
        4.8.3 有既往HIV检测史者的成瘾性物质使用情况
        4.8.4 既往HIV检测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4.8.4.1 基本特征与既往HIV检测史情况分析
        4.8.4.2 行为特征与既往HIV检测史情况分析
        4.8.4.3 既往HIV检测相关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4.9 定性访谈结果
五、讨论
    5.1 三省份现场调查对象代表性及错报率分析
    5.2 三省份2020年报告的青年学生HIV感染者行为特征分析
    5.3 既往HIV检测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5.4 防治需求分析
六、结论
七、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少年及青年人群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调查问卷知情同意书
    附件2: 深入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件3: 青年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4: 青年学生定性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3)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地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社会支持相关概述
    1.3 生存质量相关概述
    1.4 焦虑、抑郁情绪相关概述
    1.5 HIV/AIDS患者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概述
2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方案思路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一调查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研究二访谈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总体讨论
    5.1 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5.2 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生存质量的特点分析
    5.3 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分析
    5.4 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
6 建议
    6.1 对患者的建议
    6.2 对家庭的建议
    6.3 对医院的建议
    6.4 对社会的建议
    6.5 对政策的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精神障碍
    1.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流行状况
    1.3 HIV感染与精神障碍的相互影响机制
        1.3.1 HIV感染导致精神障碍
        1.3.2 患精神障碍增加感染和传播 HIV 的风险
    1.4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影响临床治疗
    1.5 疾病负担加重
        1.5.1 HIV/AIDS 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的 NCD 风险
        1.5.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死亡风险
        1.5.3 HIV/AIDS 患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负担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精神障碍类型及收治患者趋势
        3.1.1 精神障碍类型
        3.1.2 收治患者趋势
    3.2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人口学构成
        3.2.1 性别、年龄构成
        3.2.2 职业分布、民族构成
        3.2.3 婚姻状况
        3.2.4 地区分布
        3.2.5 感染途径、流行病学史
    3.3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临床特征
        3.3.1 免疫功能状态
        3.3.2 临床症状、体征
        3.3.3 其他合并症
        3.3.4 非器质性精神临床症状、体征
        3.3.5 器质性精神障碍
        3.3.6 抗病毒治疗、患者转归
    3.4 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住院情况分析
        3.4.1 2017-2020 住院次数
        3.4.2 住院时间
        3.4.3 住院费用
第四章 讨论
    4.1 精神障碍类型及人口学特征
    4.2 临床特征
    4.3 器质性精神障碍
    4.4 住院情况分析
第五章 展望、局限性
    5.1 展望
    5.2 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AIDS 病人合并精神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五、理论框架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6)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背景
    1.1 研究背景
    1.2 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意念流行现况
    1.3 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现况
    1.4 结构方程模型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及抽样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自杀意念、自杀风险及相关指标测量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相关流行病学特征
    3.2 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意念分布
    3.3 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
    3.4 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路径模型分析
    3.5 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同自杀风险分布
    3.6 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风险影响因素
    3.7 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风险影响因素路径模型分析
    3.8 不同传播途径患者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分析
    3.9 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随访结果
    3.10 定性访谈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新确证PLWHA人口学特征及HIV感染特征
    4.2 新确证PLWHA自杀意念及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特征
    4.3 新确证PLWHA自杀意念影响因素
    4.4 新确证PLWHA自杀风险影响因素
    4.5 不同传播途径患者自杀意念危险因素
    4.6 新确证PLWHA确证6 个月后自杀意念影响因素
    4.7 创新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HIV 感染者/AIDS 患者自杀意念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 医学伦理批准函
附录五 个人简历
致谢

(7)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五、理论框架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8)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的计算
    2.2 调查方法
    2.3 研究内容及工具
        2.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2.3.2 健康调查简表(SF-36 量表)
        2.3.3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量表)
    2.4 质量控制
        2.4.1 调查设计阶段
        2.4.2 调查实施阶段
        2.4.3 数据整理阶段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5.1 量表信效度的评价
        2.5.2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基本情况描述
        2.5.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影响因素的分析
        2.5.4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关系的研究
3 结果
    3.1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3.1.1 量表的信度评价
        3.1.2 量表的效度评价
    3.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
        3.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2 HIV感染情况及性行为情况
        3.2.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现况描述
        3.2.4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状况的现况描述
    3.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3.3.1 人口学特征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3.3.2 HIV 感染及性行为对HIV 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3.4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3.4.1 人口学特征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
        3.4.2 HIV 感染和性行为情况对HIV 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
    3.5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与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2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6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3.6.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3.6.2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结构方程模型
        3.6.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分位数回归
4 讨论
    4.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命质量现状
    4.2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4.2.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2.2 不同HIV 感染情况对HIV 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现状
    4.4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
    4.5 HIV感染者/ADI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HIV感染者/AIDS 病人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
致谢
个人简历

(9)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的开发与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基于COSMIN指南的文献系统综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数据提取
        2.4 方法学质量评估和测量属性评估
    3 结果
        3.1 确定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的特异性量表
        3.2 纳入的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特异性量表的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3.4 评价纳入的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特异性量表的测量属性和证据质量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成立研究小组
        2.2 确定量表基本特征
        2.3 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量表理论概念框架
        2.4 条目池的构建与条目初筛
        2.5 专家评阅条目并编制量表初稿
        2.6 患者焦点小组优化量表
        2.7 PLWHA-PRO的性能评价与量表修订
    3 结果
        3.1 量表的理论概念框架的初步构建与优化
        3.2 条目池的构建与条目初筛
        3.3 专家评阅条目
        3.4 患者焦点小组优化量表,完善理论概念框架。
        3.5 PLWHA-PRO量表的性能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的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调查工具
        2.4 资料整理和分析
    3 结果
        3.1 量表的信度分析
        3.2 PLWHA的基本信息
        3.3 PLWHA的健康行为信息
        3.4 PLWHA的基本健康信息
        3.5 PLWHA的艾滋病毒感染情况
        3.6 PLWHA的PRO得分情况
        3.7 PLWHA的PRO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PLWHA的一般情况
        4.2 PLWHA患者报告结局的影响因素
        4.3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特异性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系统综述检索词(以Pubmed为例)
    附录2:应用COSMIN偏倚风险清单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分
    附录3:评估纳入文献的测量属性质量以及每个测量属性的证据质量
    附录4:第一轮咨询专家给出的额外修改意见
    附录5: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PLWHA-PRO)

(10)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3 样本含量的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调查工具
        2.2.3 质量控制
        2.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3.1.1 信度评价
        3.1.2 效度评价
    3.2 HIV阳性MSM的基本情况
    3.3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现状
        3.3.1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现状
        3.3.2 HIV阳性MSM抑郁现状
    3.4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的单因素分析
        3.4.2 HIV阳性MSM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3.4.3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3.4.4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的多因素分析
        3.4.5 HIV阳性MSM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3.5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5.1 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3.5.2 婚姻情况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3.5.3 职业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3.5.4 学历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3.5.5 HIV感染是否公开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3.5.6 是否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4 讨论
    4.1 MOS-SSS和 CES-D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4.2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
    4.3 HIV阳性MSM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
    4.4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HIV 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抑郁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心理因素与HIV/AIDS(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D]. 张晗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我国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D]. 凌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少数民族HIV/AIDS女性患者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地州为例[D]. 王晨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HIV/AIDS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情况分析[D]. 赵青云. 大理大学, 2021(09)
  • [5]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分析研究[D]. 杨梓杰. 汕头大学, 2021(02)
  • [7]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 褚越亚.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9]艾滋病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的开发与性能评价研究[D]. 王子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 田娟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心理因素与艾滋病毒/艾滋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