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建议

上海发展建议

一、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21)在《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一座世界着名的城市,并以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象。雕塑作为一种设置在城市中的艺术表达已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建国之前便存在着诸多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城市雕塑”被定义为一种概念,依法纳入城市建设之中是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起初以美化城市、纪念革命、精神导向为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上海作为我国城市雕塑的重要试点城市,自建国至今的七十余年中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如从教化走向美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化走向客观、从官方走向商业、从精英走向大众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引领性、国际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显着特点,其展现城市精神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需要经得起各种文化思想的检视。本论文研究基于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文化雕塑,通过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城市雕塑进行全面考察。随着文化工业在我国的风起云涌、突飞猛进,上海城市雕塑显现出了其文化现状堪忧,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理性的效用、拜金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张扬结合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之中,使得城市雕塑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空洞无物,在造型语言上千篇一律,在人文精神上支离破碎,甚至与这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抗,从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构成方面重新探索这种文化雕塑存在的真实本性,通过对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和城市雕塑实践的分析,在制度性、艺术性、公共性之间阐发城市雕塑未来的向度,以促使城市的管理者、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享有者形成一种共识,建构起美好城市的意象。在文化批判中产生出创新的进步力量,在公众交流中寻求鲜活的创作题材,在跨界互动中生成共赢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城市文化体现出遏恶扬善的人性品格,城市雕塑表现出美丽动人的理想境界。

董云虎[2](202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委员:现在,我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一、2020年主要工作情况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中共?

曲晓燕[3](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提出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王琸[4](2020)在《中外舞蹈交流史上的上海芭蕾奠基者 ——胡蓉蓉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芭蕾作为一门西方舞蹈艺术是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的,具体传播过程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外舞蹈交流这个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胡蓉蓉作为芭蕾从传入上海至扎根上海,再到走出国门这一重要过程的亲身经历和鼎力推动者,更是中外舞蹈交流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儿时的胡蓉蓉凭借着对舞蹈的喜爱和家人的支持,得以跟随俄罗斯着名芭蕾艺术家尼古拉·索科尔斯基学习芭蕾长达13年,并由此开启了她与芭蕾相伴的一生。作为上海市舞蹈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上海芭蕾舞团的首任团长,她在培养芭蕾人才和编创芭蕾舞剧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而通过人才培养与艺术实践这两种途径,她更为中国芭蕾奠基并将其带向世界舞台。笔者以胡蓉蓉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口述历史、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其在中外舞蹈交流背景下所形成的跨文化身份,并聚焦其对上海芭蕾教育及创作所起到的奠基作用,以期为当代芭蕾教育与芭蕾舞剧创作提供有效经验。本论文共有三章:第一章论述胡蓉蓉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尤其是她儿时的童星经历和学舞历程,由此揭示她跨文化身份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二章以历时性的方式梳理胡蓉蓉在芭蕾的普及教育、专业教育,以及中国风格芭蕾舞剧创作方面的理念和方法,而正是她对芭蕾教学的细心钻研以及对外国芭蕾的仔细观察和学习,才有可能培养出了一批能够代表中国走出国门并为国争光的芭蕾人才。第三章将胡蓉蓉的芭蕾成就还原于中外舞蹈交流的大环境下,分析她在其中所发挥的、非她莫属的重要作用。

本刊记者[5](2019)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老同志畅谈上海农业农村巨变》文中认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12日,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上海农村经济》编辑部与上海农业农村委老干部活动室,共同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农业农村巨变座谈会。会议由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会长王东荣主持。与会老同志根据自身经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畅谈建国70年来上海农业和农村巨变,为上海"三农"工作献计献策。本刊摘取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胡小京[6](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指出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雷婧薿[7](2014)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初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过于重视自身课程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渗透和合理运用。这一问题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的研究旨在立足地理课堂本身,寻找渗透其他课程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建立各课程建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的研究是一项基于W家基础性课程之间的整合,以提供除信息科技整合外的学科间课程整合方向和方法、寻找独立课程之间整合的新的生长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有效途径。本文经研究提出二项在国家基础性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策略。同时,提出拓展型课程中,进行教学整合的三条策略。并过教学实验证实,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研究是冇必要且有成效的。这种成效,不仅在学生的课业成绩上有体现,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也有一定枳极影响。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目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仅限于人文地理部分,自然地理部分还没有找到整合的方式和方法。且仅限于与初中政治、历史课程进行整合。展望未来,希望可以进一步拓宽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

乔兆红[8](2011)在《世博会与妇女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文中提出从理论上看,城市影响力取决于它对全球资源做优化配置的能力。现代会展正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必需的信息服务基本形式之一。它以组展方提供的用于资源展示的主题化时空节点为平台,实现参展方资源信息与采购方市场需求的高密度聚集和全方位沟通,进而提供机遇实现多赢。从实践领域考察,上海世博会把全球供应商和全球采购商在特定时空节点上通过沟通服务聚集起来,将带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大大增强上海在先进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同时形成一个包括会展营销、金融保险、娱乐休闲等的服务产业链,带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因此以世博为契机,深入分析新机遇和新挑战对上海妇女发展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闫珺[9](2010)在《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智库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侧记》文中研究表明

蒋以任[10](2007)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委员: 我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二、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城市雕塑
        1.1.2 上海城市雕塑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章 从雕塑到城市雕塑的兴起
    2.1 雕塑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2.2 雕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2.3 城市雕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2.3.1 从实践活动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外延
        2.3.2 从城市管理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
        2.3.3 从雕塑创作中建立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类型
    3.1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前期
        3.1.1 上海的古代雕塑遗存
        3.1.2 晚清时期的上海雕塑
        3.1.3 民国时期的上海雕塑
    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时期
        3.2.1 上海美术教育院校的建设
        3.2.2 上海美术社团与研究机构
        3.2.3 上海雕塑创作与雕塑建设
    3.3 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时期
        3.3.1 上海城市雕塑的管理建制
        3.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概况
        3.3.3 上海城市雕塑的类型特征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结构
    4.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4.2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要素
        4.2.1 上海城市雕塑的制度性文化
        4.2.2 上海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
        4.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物态性文化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批判
    5.1 城市雕塑与文化批判
    5.2 对创作方式标准化与伪个性的文化批判
        5.2.1 上海城市雕塑“标准化”的表现及其批判
        5.2.2 上海城市雕塑“伪个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 对创作题材仿造性与照搬化的文化批判
        5.3.1 上海城市雕塑“国内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2 上海城市雕塑“国外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实践分析
    6.1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推动城市雕塑建设
    6.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城市雕塑建设
        6.2.1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6.2.2 上海“雕塑公园”建设
    6.3 借助国际活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
        6.3.1 2007 世界夏季特奥会主题雕塑园建设
        6.3.2 中国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雕塑建设
第七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向度
    7.1 文化批判意识的内化与审美霸权的解构
    7.2 地缘性经验的建构与跨学科平台的认知
    7.3 参与角色的互动合作与社会评价的制衡
        7.3.1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委托
        7.3.2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合作
        7.3.3 城市雕塑的评审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项目
致谢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主要工作情况
二、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

(3)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4)中外舞蹈交流史上的上海芭蕾奠基者 ——胡蓉蓉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外舞蹈交流背景下的从艺历程
    第一节 艺术氛围:开阔多元的生活环境
        一、社会背景——开阔的“大上海”
        二、家庭环境——多元的“小家园”
    第二节 艺术启蒙:与“明星”相伴的童年
        一、童星时光——东方的“秀兰·邓波儿”
        二、习舞经历——索科尔斯基的得意门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外舞蹈交流背景下的艺术实践
    第一节 奠基上海芭蕾教育
        一、普及教育积累丰富经验
        二、专业教育培养芭蕾人才
    第二节 创作经典芭蕾舞剧
        一、理念:创作中国风格的芭蕾作品
        二、实践:创作历程及代表作品
        三、舞剧中的芭蕾在地化体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外舞蹈交流背景下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带领学生走向国际舞台
        一、担任国际芭蕾大赛评委
        二、担当国际芭蕾比赛集训教练
    第二节 芭蕾舞剧出访国外
        一、舞剧《白毛女》的多重身份
        二、舞剧《雷雨》的对外交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胡蓉蓉生平年表
附录2:采访专家的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老同志畅谈上海农业农村巨变(论文提纲范文)

上海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
加快补齐上海“三农”短板
上海“三农”发展成绩喜人
走农村社区治理新路
谱写“三农”发展新篇章
农业“接二连三”让“三农”更有希望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
    第一,率先停收农业税。
    第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大。
    第三,政策创新有特色。
抓“菜园子”生产保“菜篮子”供应
    一是加强蔬菜设施建设、提高蔬菜抗灾“保淡”能力。
    二是加强农药监管、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三是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
    四是完善蔬菜保险机制,保护菜农生产积极性。
    五是建立信息监测机制,加强产销对接。

(6)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调查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经验总结法
        1.3.4 教学实验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现状分析
    2.1 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整合政治、历史课程情况的现状分析
        2.1.1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结合其他课程知识教学的现状分析
        2.1.2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
        2.1.3 初中地理教师对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认识
        2.1.4 调查结论
    2.2 初中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现状分析
第3章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设想
    3.1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理论依据
        3.1.1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3.1.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3.2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策略
        3.2.1 基于初中地理课程知识点的整合
        3.2.2 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某一主题的学科思维整合
        3.2.3 基于初中地理课程练习册中“较高要求”层次习题的整合
        3.2.4 基于地理单元知识框架的整合
        3.2.5 基于拓展型课程理念的整合教学
    3.3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实施建议
第4章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教学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与过程
        4.2.1 实验假设
        4.2.2 实验内容
        4.2.3 实验准备
        4.2.4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2 实验班整合课程学习感想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4.4 实验结论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结合其他课程知识的现状调查
附录二:初一年级学生地理学习情况抽样调查
附录三: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结合其他课程知识的现状调查
附录四:初一年级学生地理学习情况抽样调查数据统计表
附录五: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地理课程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六: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地理课程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七:杨浦区初中地理老师学习教学中整合政治、历史课程情况调查数据统计汇总表
附录八:地理学科主题单元备课
附录九:《上海: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教案
附录十:《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附录十一:《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十二:《香港》教案
附录十三:《香港》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十四: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评价问卷结果统计

(9)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智库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自身发展定位的探索
二、关于科研管理体制的探索
三、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
四、关于决策咨询服务的探索

四、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D]. 李强. 上海大学, 2021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 董云虎. 解放日报, 2021
  • [3]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外舞蹈交流史上的上海芭蕾奠基者 ——胡蓉蓉的个案研究[D]. 王琸.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5]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老同志畅谈上海农业农村巨变[J]. 本刊记者. 上海农村经济, 2019(09)
  • [6]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7]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整合政治、历史课程的研究[D]. 雷婧薿.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8]世博会与妇女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J]. 乔兆红. 上海经济研究, 2011(12)
  • [9]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智库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侧记[J]. 闫珺.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0(03)
  •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 蒋以任. 解放日报, 2007

标签:;  ;  ;  ;  ;  

上海发展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