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phi-AHP统计权威专家意见分歧指数设计

Delphi-AHP统计权威专家意见分歧指数设计

一、Delphi-AHP统计构权时专家意见分歧度指标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粉红,李超,赵鹏军,郭萌[1](2021)在《基于改进群组层次分析法的进城定居农民生活满意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依据研究问题的实际背景,应用抽样技术中的分层抽样和二重抽样,依次获得初选专家组和复选专家组。从保序性原则出发,计算复选专家组排序权重向量的绝对差值,按照规定阈值对专家组意见一致性进行检验,获得最终专家组,改进群组评价。以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进城定居农民生活满意度递阶层次评价模型,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在商洛市采集样本数据,分别用改进群组评价及熵权法获得主客观权重及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指标满意值及综合满意值。结果表明,改进群组层次分析法权重与组合权重排序一致性较高,商洛市进城定居农民生活满意度处于一般和基本满意之间,为地级市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周金明,苏为华,朱晓临[2](2020)在《加权幂平均复合判断矩阵的群体AHP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判断矩阵一致性是群体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一致性可以反映专家群体就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利用一致性测度可以衡量评价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共识判断的基础。文章针对加权幂平均复合判断矩阵中存在的一致性问题进行研究,从幂平均次数对复合判断矩阵影响的角度,分析幂平均次数对一致性比率的影响程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专家判断矩阵的阶数对一致性比率的作用;从群体专家权重的角度,研究权重对复合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幂平均的次数会影响复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幂平均的次数在有限区间内保证复合判断矩阵的满意一致性,有限区间长度同时依赖于判断矩阵的阶数与幂平均的次数,且一致性比率是关于幂平均次数的凹函数;(2)判断矩阵的阶数越高,专家给出判断矩阵的难度加大,然而随着判断矩阵阶数的升高,一致性比率会呈递减趋势;(3)专家的权数对于一致性比率影响较小,即专家权数的灵敏度较低,给定权数的扰动后不会影响复合判断矩阵的满意一致性。

蔡志丹[3](2019)在《基于两类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的湖南省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民众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结合统计综合评价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量化研究的成果较少。本文拟利用两种统计综合评价方法对湖南省各地级市进行生态文明量化评价研究。生态文明综合评价研究的关健在于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TOPSIS法(理想解法)对湖南省各地级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层次分析法(AHP)本文选取“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经济发展”为3个一级评价指标,并选取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等18个二级评价指标;同时通过求解决策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确定各指标权重。TOPS IS法再次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等18个评价指标,并利用Delphi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两种评价方法都是从《湖南统计年鉴》(2016-2018年)获取指标评价数据,并利用各市三年平均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同时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各城市的不同情况,分析了城市排名情况,并对提高湖南省生态文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的有关复杂计算借助R软件辅助完成。

华飞[4](2017)在《基于整体网络的企业位势构成及测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企业联盟、企业集群、供应链一体化等新的跨边界网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改变了竞争的时空体系以及企业间的竞合模式,“网络化”日益成为企业寻求发展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式。同时,企业同时面临着“清理无效供给、提高供给品质、创造新供给”的倒逼压力,处于生存与发展双重困境,需要转换发展的动力,深耕专一领域并集聚社会资本,积极进行新的创新活动,为未来的持续发展积势蓄能。本文试图突破现有理论和研究范式局限,结合浙江本土企业竞争的丰富实践,提出基于整体网络的企业位势构成及测度的研究,尝试打开企业位势内部构建的“黑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组合评价模型。首先,针对现有的研究,本文解释了“企业位势”这一基础概念,同时融入关于社会网络相关研究,解决实际中理论研究与现实出现脱节的问题。其次,以浙江省部分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利用Matlab、Ucinet等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提出熵权-TOPSIS法组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对样本数据最终形成评价排序。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位势的维度,企业位是企业在其整体网络中占据的位置,可以衡量出企业在其整体网络中的所处的相对地位,是企业之间关系建立的结果;企业势是在整体网络中基于企业位的单个企业对其他企业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力或支配力,二者存在一定的耦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全面性、相关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构建了企业位势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应用研究,总结出了企业位势发展的3大类型,即位势锁定型、位势发展型以及位势跃迁型。位势锁定型企业“位”“势”两个维度的值都较低,且没有提升的迹象,有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位势发展型企业,前后对比变化明显,该类型企业“位”“势”至少有一个维度的值较高;位势跃迁型企业由于积极嵌入海外社会网络,刻画本土网络位置的企业位出现下降,并稳步进行着跨网络位势跃迁。

赵亚娟[5](2016)在《面向产品差异和业主需求的评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1999年《招标投标法》正式颁布以来,尤其是2011年《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颁布,我国招标投标事业得到飞速的发展,招标规模迅速扩大,招标采购的节资率效果较为明显,招标采购在我国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对招投标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法律、商务、程序层面和投标策略等方面,却很少对招标采购经济属性和管理属性进行研究,尤其是对评标决策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评标是招标投标活动过程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决策影响到整个招标项目的公平、公正、竞争性以及项目的成败。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评标现实操作中存在和面临的实际和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对国内外的招评标典型制度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招评标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现状的分析和梳理,特别是从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对招评标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理解招评标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有利于理解本文所研究的问题。(2)基于产品差异的评标方法选择的定量研究。关于评标决策前期阶段的问题,即最低价评标法和综合评标法的选择,虽然相关法律政策关于评标方法适用性做了零散的相关规定,但这种规定是定性的和模糊的,缺乏客观定量选择的依据。本文基于产品差异的角度,通过对同质与异质产品的含义及最低价评标法和综合评标法的评价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同质产品其产品差异程度较小,属于一种价格竞争为主的产品,适用于最低价评标法;而异质产品其产品差异程度较明显,属于一种非价格竞争为主的产品,适用于综合评标法。然后,基于微观和产业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和定义,使用了价格交叉弹性和质量价格弹性两个指标对同质产品与异质产品进行度量与测定,并做出两种评标方法之间的选择。对于这两个指标的运用,相应建立了其理论背景和模型,并使用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说明采用这两个指标进行评标方法的定量选择和判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3)面向业主需求的评标方法研究。在评标决策过程中,综合评标法的评标因素和标准的制定很少考虑到项目特征和招标人需求,导致评标因素、标准的雷同和千篇一律的现象在现实操作中大量存在,评标只是实现程序和表面上的公平性和竞争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工程类项目进行业主需求分析的必要性,随后对业主及业主需求的定义、分类以及业主需求处理过程进行分析。考虑到业主需求及评标指标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以及实现业主需求与评标指标的转化,本文引入了质量功能展开和模糊集两种理论方法,建立了基于Fuzzy-HOQ的评标群决策模型;通过合理的去模糊化方法对投标人方案进行排序,保证模糊数排序的一致性;由于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采购模式(D/B)有利于实现业主需求,应用研究中选择一个实际操作的采用D/B总承包招标采购方式的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对评标模型的过程及评标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和总结。(4)专家群体评标结果的可信性研究,即从专家角度考虑评标结果的可信性。首先从专家在评标中的地位、专家评标制度中的问题及专家的自由裁量权问题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对专家群体评标结果进行可信性分析的必要性。其次,对专家评价系统的封闭性原理、专家评价的主观性特征以及专家评价的可信性准则这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随后,首先是对专家群体评标结果可信度的度量与检验,在专家评价可信度有差异的基础上,应该根据专家评价水平及其影响作用对专家群体评标结果的进行处理研究。关于专家可信度的度量使用了心理、体育学的信度理论和统计学上的方差分析法对评标专家的个体和整体可信度进行度量,并对评标结果进行了差异分析和检验。由于考虑到专家评标水平的差异,可以评价方差大小代表专家评标水平的高低,基于数据融合最优加权理论,使用加权迭代融合的方法对专家评标结果进行集结,可以保证群评估值是最优和最有效的。两部分内容都分别使用了现实操作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程亚飞[6](2016)在《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学校体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建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基础。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事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标准规范和评估办法,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的协调与均衡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态势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对高校体育工作质量进行价值衡量,便于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常态化与长效性开展,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构建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我国现有的评价研究虽然在理论体系建构和评估应用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如评价客体范畴界定不清,评价方法运用不规范,评价模型可行性不足等问题,并且缺乏对于评价体系的实证检验研究。本研究运用综合评价理论设计建立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实践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评价学理论体系,为学校体育评价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以运筹学、系统科学和社会统计学为研究理论基础,全面梳理分析建国以来学校体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以重要性文件和时代节点为标志,将我国学校体育评价工作划分为起始萌芽阶段(1949—1977年)、方兴未艾阶段(1978—1989年)、成长进步阶段(1990—2001年)、完善成熟阶段(2002—2011年)、全面发展阶段(2012—至今)五个时期,并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其评估指标框架体系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研究以系统科学理论分析高校体育工作的组分结构和性质特征,表明高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具有组分多元异质、结构多层交互、过程动态发展等特点的开放性复杂系统,隶属于教育大系统范畴的学校教育系统,包含在社会巨系统中意识社会形态子系统的分属中。研究在正确把握教育活动规律,全面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教育评价工作的核心本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发展性的原则构建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将高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具体化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传承与创新体育文化四个方面工作内容,建立起由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共五个一级层次组分构成的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基于对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结合高校体育工作的理论特征和具体实践,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法和层次结构思维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严谨实施,在充分发挥主观经验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化检验结果分析,完成初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优化,最终确立涵盖5个目标层系统、16项准则层条目和54个具体统计指标,能够全面反映高校体育工作特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体系评权方法的运用上,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要求,继承借鉴指标比对和判断标度的科学思想,摒弃繁杂的反复对比和矩阵运算程序,研究以简明快捷的环比构权方法合理确定权重,并引入专家个体权重方法用以修正指标综合权数,应用量化方法测度调整群组偏好表达的共识度,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客观研判和科学决策功能。针对评价实践工作中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问题,研究提出了指标增删的具体处理方法,使评价体系在面对不同评价客体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并运用分子群评价的理论思想,对组间评价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了子群间评价意见的可比性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证研究是对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在具体评价工作中的实践检验,通过对受评样本高校的评价实践,证明所构建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体育工作现况,有效测定体育工作水平,并且具备较强的评价实践操作性和适用性,可以为高校体育评价工作提供可信的评测工具和可靠的评价结论。

奉祁林,蔡浩,陈志龙,苏小超,赵旭东[7](2015)在《重要经济目标空袭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文中认为为评估重要经济目标遭受空袭打击的可能性,基于目标价值理论和空袭目标选择理论提出了"易受打击性"概念,用于量化目标遭受空袭打击的可能性,并根据空袭次生灾害风险评估原理建立了重要经济目标空袭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通过对石油化工厂苯储罐的案例研究,展示了风险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减缓因子对苯储罐的次生灾害风险具有减缓效果,重要经济目标空袭次生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有利于合理分配防护资源和制定有效安全管理策略。

陈骥,苏为华[8](2014)在《评价的共识与共识评价的机制:基于子群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群组评价中,忽视群组共识高低程度而强行集成、忽视不同子群的潜在不可比而强行比较这两类问题,以共识度为主线,讨论子群评价的共识度测算方法、子群分类与构建、子群分歧的分解与识别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升群组评价共识程度的评价机制设计进行了思考,分别从事前、事后的角度给出了"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加权修正评价机制"和"链式修正评价机制"的设计思路,为实现子群评价活动的合理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框架。

夏克卿[9](2013)在《群组评价共识度的测算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群组评价”(Group-Evaluation)是针对“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中的“单一化现象”(Simplification Phenomenon),从评价的主体进行扩展从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手段。评价主体数量的增多,个体在知识结构、实际经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评价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复杂性往往会导致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产生较大分歧。“共识度”(Consensus Degree)是一种测度群体对某评价结果达成共识程度的量化指标,当认为群组意见的共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群组内不同个体的评价意见才是可集成的。通过对群组评价共识度概念的外延进行拓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套涵盖了群组评价活动各个环节、各种表现形式的较为全面的共识度测算体系,具体而言:已有部分学者对实际评价活动中,专家在评价结果上的共识度进行了测算,但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往往得到不一致的结论。因此,本研究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重新梳理了目前在评价结果上共识度的研究方法,对于以评价值、评价序和评价类这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是以混合形式出现的评价结果,分别讨论了其共识度的研究方法。从而在评价结果的层面上,得到了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共识度测算框架。此外,笔者考虑共识度测算问题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最终评价结果的环节,鉴于此,更进一步地,本研究将视角从“评价结果”推广到了群组评价的整个“评价过程”中,对群组参与综合评价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群组指标体系构建、群组指标量化、群组指标权重分配等几个过程中的共识度测算问题展开研究。鉴于子群的群组评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大量“乱集成”、“乱排名”的问题,最后,笔者对共识度在群组评价以及子群评价领域内的应用展开探讨,着重讨论了如何利用共识度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的方法,以及在子群评价中,对不同子群间的评价单元之间的可比性进行识别与修正。

周毅俊[10](2013)在《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组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但受评价对象的复杂性、质度变量的模糊性、评价信息的不完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常常需要通过构建一个由多个评价主体组成的群组来进行评价,把群组成员评价意见以专门方式集成为最终的评价意见,这种评价技术即为群组评价。当群组规模较大,或评价对象很多,或群组成员和评价对象构成过于复杂时,通常将评价主体或评价对象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评价,以提高评价的效率、节约评价成本。我们称这种群组评价为“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虽然提高了科学评价的效率,但是子群评价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各子群间的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评价的评审尺度是否会对子群评价的结果带来影响等。本文就从基于子群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两个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方法来修正子群的评价结果,使得各子群间的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本章还重点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通过梳理发现前人的研究,几乎没有对评价主体存在分组,或评价对象存在分组,或两者同时存在分组时的群组评价技术(即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了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的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子群评价的内涵及必要性。其次对评价主体的评价尺度进行了分析,并对评价主体的评价尺度做了相关的前提假设。最后分析了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从子群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两个角度对子群的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的方法。第三章介绍了基于同质性子群的群组评价修正机制。在子群同质性假设前提下,提出了利用标准化方法处理子群的评价结果,并在标准化中结合了信息反馈机制与异权加权机制,使得组内意见更加集中,也是的评价结果更具有可比性。第四章介绍了基于异质性子群的群组评价修正机制。由于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子群无法通过标准化这一方法来统一子群间的评价尺度。从而本章设计了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分组的四种链式模型来解决子群的异质性。同时也在链式设计中结合了信息反馈机制与异权加权机制,使得评价结果更具可比性。第五章则是对本研究内容的系统总结,并对研究中尚存的问题做出展望。

二、Delphi-AHP统计构权时专家意见分歧度指标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lphi-AHP统计构权时专家意见分歧度指标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改进群组层次分析法的进城定居农民生活满意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AHP相关研究综述
2 群组AHP的主要改进思路
3 进城定居农民满意度评价设计
    3.1 构建指标体系
    3.2 研究区概况
    3.3 数据来源
4 进城定居农民生活满意度评价
    4.1 群组AHP权重
    4.2 熵权及组合权重
5 模糊综合评价
6 小结与讨论

(2)加权幂平均复合判断矩阵的群体AHP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本概念与理论
2 主要结果
3 数值算例
4 结束语

(3)基于两类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的湖南省生态文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简介
    2.1 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概念
    2.2 层次分析法(AHP)
    2.3 TOPSIS法
    2.4 功效系数变换法
第三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湖南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研究
    3.1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层次指标
    3.2 构造判断矩阵
    3.3 计算指标的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3.4 数据获取与处理
    3.5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结果
第四章 基于TOPSIS法的湖南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研究
    4.1 构建决策矩阵及权重
    4.2 计算加权规范矩阵及各方案距理想解距离
    4.3 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
第五章 结果比较与政策建议
    5.1 结果比较与分析
    5.2 提高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附录B (代码与数据)
    附录B1 代码
    附录B2 数据

(4)基于整体网络的企业位势构成及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位势理论
        2.1.1 物理学衍生出的企业位势
        2.1.2 生态学衍生出的企业位势
        2.1.3 社会学衍生出的企业位势
    2.2 社会网络理论
        2.2.1 嵌入维度
        2.2.2 联结层次
    2.3 测度理论
        2.3.1 主观赋权法
        2.3.2 客观赋权法
        2.3.3 组合赋权法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位势构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竞争力
        3.1.2 竞争优势
        3.1.3 竞争位势
    3.2 企业位势维度的提出
    3.3 企业位势的“位”维度分析
        3.3.1 中心位
        3.3.2 中介位
    3.4 企业位势的“势”维度分析
        3.4.1 市场势
        3.4.2 技术势
    3.5 企业位势的内部耦合分析
        3.5.1 企业位对企业势的影响
        3.5.2 企业势对企业位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企业位势测度
    4.1 指标类型界定
    4.2 指标体系构建
    4.3 数据处理
        4.3.1 网络矩阵转换
        4.3.2 标准化处理
    4.4 测度模型提出
        4.4.1 模型总体构思
        4.4.2 熵权法
        4.4.3 TOPSIS法
    4.5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上市制造企业位势测度应用
    5.1 样本选取
        5.1.1 样本区域选择
        5.1.2 网络类型选择
    5.2 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5.2.1 样本分布
        5.2.2 网络特征
    5.3 企业位势测度
        5.3.1 权重计算
        5.3.2 位势测度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企业访谈题纲
附录二 企业网络矩阵R语言生成程序
附录三 熵权-TOPSIS法Matlab实现
附录四 样本企业位势排序比较
致谢

(5)面向产品差异和业主需求的评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最低价评标法
        1.2.2 综合评标法
        1.2.3 评标因素分析
        1.2.4 评价结果可信性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招评标特点与典型制度分析
    2.1 招评标特点及其分析
        2.1.1 相关概念介绍
        2.1.2 招标采购特点及分析
        2.1.3 评标特点及分析
    2.2 国内外招评标的典型制度
        2.2.1 境外招评标领域的典型制度
        2.2.2 国内招评标制度的典型制度
        2.2.3 国内外招评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产品差异的评标方法选择研究
    3.1 引言
    3.2 评标方法适用性的政策性分析
        3.2.1 评标方法
        3.2.2 评标方法适用性的政策性规定
    3.3 产品差异及评标方法选择分析
        3.3.1 同质产品
        3.3.2 异质产品
        3.3.3 同、异质产品与评标方法选择
    3.4 基于交叉弹性的评标方法定量选择
        3.4.1 价格交叉弹性
        3.4.2 消费者需求模型
        3.4.3 实证分析
    3.5 基于质量弹性的评标方法定量选择
        3.5.1 质量价格弹性
        3.5.2 价格-质量模型
        3.5.3 实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业主需求的评标方法研究——基于D/B项目的实证应用
    4.1 引言
        4.1.1 存在的问题
        4.1.2 相关研究
        4.1.3 解决问题的思路
    4.2 业主需求及处理过程分析
        4.2.1 工程项目中业主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4.2.2 业主需求的定义及其特点
        4.2.3 业主需求的分类及处理过程
    4.3 基于Fuzzy-HOQ的评标群决策模型
        4.3.1 质量功能展开及质量屋
        4.3.2 基于Fuzzy-HOQ的评标群决策模型的构建
        4.3.3 模糊集理论
        4.3.4 质量屋中的模糊计算
        4.3.5 模糊数排序
    4.4 案例运用
        4.4.1 案例背景
        4.4.2 业主、业主需求及相关处理分析
        4.4.3 项目评标的应用分析
        4.4.4 评标结果进一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专家群决策评标结果的可信性研究
    5.1 引言
    5.2 可信性分析的必要性
        5.2.1 评标专家在评标中的地位
        5.2.2 评标专家制度中的问题
        5.2.3 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问题
    5.3 专家评标的封闭原理、特征及可信性准则
        5.3.1 评标系统的封闭原理
        5.3.2 专家评价的主观特征
        5.3.3 评标专家可信性的准则
    5.4 专家群决策结果可信度的度量与检验
        5.4.1 研究问题描述
        5.4.2 专家可信度的评价
        5.4.3 方差检验法
        5.4.4 实证分析
    5.5 基于专家水平的评标决策融合方法
        5.5.1 研究问题描述
        5.5.2 专家自适应最优加权的决策融合方法
        5.5.3 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评价与评估
        2.1.2 教育评价
        2.1.3 综合评价
        2.1.4 学校体育工作
    2.2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发展沿革
        2.2.1 起始萌芽阶段(1949—1977年):《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2.2.2 方兴未艾阶段(1978—1989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与《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
        2.2.3 成长进步阶段(1990—2001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2.4 完善成熟阶段(2002—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2.5 全面发展阶段(2012—至今):《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文献综述
        2.3.1.1 关于学校体育评价的研究
        2.3.1.2 关于综合评价及其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3.1.3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评价的研究
        2.3.2 国外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论
        3.1.1 运筹学
        3.1.2 系统科学
        3.1.3 社会统计学
    3.2 具体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系统法
        3.2.3 调查法
        3.2.4 数学方法
        3.2.5 逻辑法
    3.3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4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4.1 我国现行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的分析评述
        4.1.1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评估框架指标体系
        4.1.2 各地区相关高校体育工作评估细则和实施办法
        4.1.3 分析评述与反思启示
    4.2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4.2.1 系统科学理论
        4.2.2 教育评价理论
        4.2.3 综合评价理论
    4.3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3.1 科学性原则
        4.3.2 系统性原则
        4.3.3 可行性原则
        4.3.4 发展性原则
    4.4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构建
        4.4.1 高校体育工作目标具体化
        4.4.2 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4.4.3 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理论模型
5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方法
        5.1.2 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
        5.1.3 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5.2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优化
        5.2.1 选取征询专家基本情况
        5.2.2 征询问卷统计信息分析
        5.2.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5.2.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5.3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构建
        5.3.1 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
        5.3.2 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指标的分析与释义
    5.4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5.4.1 权数与构权方法的分类
        5.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权方法
        5.4.3 构权统计数据信息分析
        5.4.4 专家权重的计算和合成
        5.4.5 计算综合权重值
    5.5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合成方法
    5.6 评价实践中指标增减的权数修正方法
        5.6.1 增加指标情况的权数修正
        5.6.2 减少指标情况的权数修正
    5.7 分子群评价结果的标准化处理思路
6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6.1 综合评价思路与方案
        6.1.1 评价目的
        6.1.2 评价对象
        6.1.3 评价方法
        6.1.4 评价标准
    6.2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6.2.1 A_1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2 A_2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3 A_3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4 A_4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5 A_5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6 实证总评结果与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8 研究的创新性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重要经济目标空袭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1.1 易受打击性分析
    1.2 损失后果分析
2 风险评估方法
    2.1 指标体系建立
    2.2 数学模型
        2.2.1 固有风险
        2.2.2 现实风险
    2.3 指标的权重和赋值方法
    2.4 风险等级划分
    2.5 适用范围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设置
    3.2 易受打击性评估
    3.3 损失后果严重性评估
    3.4 固有风险
    3.5 风险减缓因子评估
    3.6 现实风险
4 结语

(8)评价的共识与共识评价的机制:基于子群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群组共识的测算现状与扩展
    ( 一) 主要测算方法
    ( 二) 测算的扩展视角
三、子群的分类与构建
    ( 一) 子群分类
    ( 二) 子群构建
四、子群分歧的构成与分解
    ( 一) 群组分歧的因素构成
    ( 二) 基于子群的群组分歧构成
    ( 三) 子群分歧的分解思路
五、基于共识的子群评价机制设计
    ( 一) 信息反馈评价机制
    ( 二) 加权修正评价机制
    ( 三) 链式修正评价机制
六、小结

(9)群组评价共识度的测算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意见“共识度”测算的研究综述
        二、有关意见“分歧度”测算的研究综述
        三、文献简要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三、文章框架
第二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共识度测算
    第一节 “评价值”的群组共识度测算
        一、整体性共识度的测算
        二、单个评价单元共识度的测算
    第二节 “评价序”的群组共识度测算
        一、肯德尔秩相关测度法
        二、斯皮尔曼秩相关测度法
    第三节 “评价类”的群组共识度测算
        一、“评价类”的整体性共识度测算
        二、针对评价单元共识度测算的“众数集成法”
    第四节 混合情形下的群组共识度测算
第三章 对评价过程的共识度测算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环节共识度测算
        一、指标体系构建环节“初识”阶段共识度测算
        二、指标体系构建环节“再识”阶段共识度测算
        三、指标体系构建环节共识度的两阶段测算说明
    第二节 群组指标量化的共识度测算
        一、群组指标量化共识度测算问题描述
        二、指标量化环节共识度的专家直接评分测算法
    第三节 群组指标权重的共识度测算
        一、群组指标权重的共识度测算问题描述
        二、指标权重共识度的“AHP判断矩阵”测算法
        三、指标权重共识度的指标权重向量测算法
    第四节 “全程型”群组评价共识度的测算
第四章 群组共识度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群组评价中的共识度应用
        一、基于共识度的信息控制评价机制
        二、基于共识度的加权修正评价机制
    第二节 子群评价中的共识度应用
        一、问题描述
        二、子群基本划分
        三、基于共识度的子群间可比性修正机制
        四、共识度在真实子群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文章总结
        一、关于共识度测算的总结
        二、关于共识度应用的总结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组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反馈控制技术
        二、权重调整技术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基本问题
    第一节 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子群评价的内涵
        二、子群评价的必要性
        三、子群评价的可行性
    第二节 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有关前提假设
        一、有限理性假设
        二、不一致存在性假设
        三、个体代表性假设
        四、个体评价技术的有效性假设
    第三节 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的所产生的问题以及修正机制
        一、评价主体评价尺度对子群评价的影响
        二、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修正机制
第三章 基于同质性子群的群组评价修正机制
    第一节 简单标准化修正机制
        一、数学模型
        二、算例分析
    第二节 引入信息反馈的标准化修正机制
        一、信息反馈的概念
        二、子群评价的个体意见分歧控制与反馈
        三、算例分析
    第三节 引入评价主体权重的标准化修正机制
        一、评价主体赋权
        二、均值方差估计模型
        三、算例分析
第四章 基于异质性子群的群组评价修正机制
    第一节 链式设计的原理与模型
        一、链式设计的原理
        二、链式设计的有效性
        三、链式模型的设计
    第二节 四种链式设计模型
        一、“定基式”链式设计
        二、“环比式”链式设计
        三、两阶段链式设计
        四、基于评价主体的“环比式”链式设计
    第三节 引入信息反馈的链式修正机制
    第四节 引入评价权重的链式修正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Delphi-AHP统计构权时专家意见分歧度指标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改进群组层次分析法的进城定居农民生活满意度评价[J]. 李粉红,李超,赵鹏军,郭萌.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 [2]加权幂平均复合判断矩阵的群体AHP一致性研究[J]. 周金明,苏为华,朱晓临. 运筹与管理, 2020(04)
  • [3]基于两类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的湖南省生态文明评价研究[D]. 蔡志丹.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整体网络的企业位势构成及测度研究[D]. 华飞.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1)
  • [5]面向产品差异和业主需求的评标方法研究[D]. 赵亚娟. 合肥工业大学, 2016(12)
  • [6]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D]. 程亚飞. 河南大学, 2016(05)
  • [7]重要经济目标空袭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 奉祁林,蔡浩,陈志龙,苏小超,赵旭东.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8]评价的共识与共识评价的机制:基于子群的视角[J]. 陈骥,苏为华. 统计研究, 2014(09)
  • [9]群组评价共识度的测算及应用研究[D]. 夏克卿.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8)
  • [10]基于子群的群组评价组织机制研究[D]. 周毅俊.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Delphi-AHP统计权威专家意见分歧指数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