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

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

一、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苏荟[1](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朱世桂[2](2012)在《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愈强烈,我国进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我国历史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弊端,如条块分割,农科教分离、科技经济脱节、缺乏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探索农业科技体制形成与改革创新方略,为农业科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组织运行机制等的总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关注的热点。围绕农业科技体制人们在讨论中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运行障碍及其克服的办法,至于当前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特点如何、体制问题的根源如何产生、国家在构建科技体制过程中有那些经历、受哪些因素影响、产生了哪些启示等,探讨不够全面系统,历史性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也比较零散。农业科技体制一般涉及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内容,本论文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这一百年为经度,以各时期科技体制的主要内容为纬度,面对前人较少涉及制度层面的科技体制形成及发展本因研究的缺憾,基于历史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一百年来的变化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体制百年变迁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并对各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不同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国情、政府政策等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一些特点、历史启示,最后提出了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发展的战略对策。第一,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体制萌芽初创时期(1897--1937年)体制化过程与创立情况,得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近代社会力兴改革变法的政治环境、振兴实业改良传统农业的经济环境、开始重视科技引进西方农学的科学文化氛围下创建产生。来自政府和社会两方面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动力量,以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以设农政,建机构,开展农事试验研究,奠定体制化的组织基础;以组社团,促交流,颁布《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等规章,构建了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农科组织基本框架,在组织管理上逐渐将农业科研管理逐渐从农业生产行政管理中独立出来,组织机构日渐发展,形成我国农业科技体制雏形。第二,重点描画了1937年以后国统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日占区不同区域农科体制形成及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国统区为了适应战时经济需要,原中央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建立了以工作站为代表的一套农业推广制度,以及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开展科技奖励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初步构建了注重技术试验推广应用的边区农业科技体制,为解放后创建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奠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建设经验。日占区日伪从强化殖民统治出发,优先开展见效快生产上急需的应用性研究,建立了一批农事试验机构,构建了科研计划目标明确、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设施相对配套齐全的日伪农业科技体制,为东北等地解放后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三,按1949—1957年和1958—1978年两个阶段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农业科技体制重新构建与波动调整的历史内容,分析了组建独立的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县建“四级农科网”等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形成过程,肯定了在集中型计划管理体制下协作攻关科技组织方式的制度合理性,梳理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整的历程,探讨了农业科技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管理方式、农科组织体系隶属关系多样、科技体系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历史成因。第四,全面回顾总结了1978年起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及成效,既反映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成效,又对以科技拨款方式转变为主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等政策实施后,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的农业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体制改革的矛盾与困惑,进行了客观描述等。第五,历史地探析了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同国家的科技体制模式及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作用。第六,运用综合集成等方法,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历史演变特点,和从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主要历史经验与启示,分析梳理了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探讨了未来我国农业科教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路,建议侧重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建立健全多元价值的科技评价制度等,将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历史科学的参考依据。

郑威,张志学[3](2007)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相辅相成,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本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论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基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路和技术对策。

王凯学[4](2004)在《努力提升农业植保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与实践》文中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对新阶段农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中央提出的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广西根据区域实际,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确立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信息农业为手段,以品牌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思路。随着广西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植保防灾减灾的安全保障任务日趋繁重。植保工作如何适

谭宏伟[5](2003)在《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赤红壤是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代表土壤 ,面积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3 0 .0 5% ;分布于北纬 2 2~ 2 3°3 0′之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该区内的农业生产结构、技术支撑等 ,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 ,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指出赤红壤区资源优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走科工农贸综合发展的道路 ,有效优化产业结构 ,生产出优质高产农产品 ,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具有重要意义

胡正平[6](2002)在《论新农业科技革命与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农业科技革命的影响都要深刻,在发达国家已受到普遍重视。在我国,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是一个亟待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高等农业教育战略选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了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如何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简要阐述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三个理论基础,即科技社会学基础、科技哲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其次,从“科学”、“技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等概念入手,论述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及其主要特征和发展态势。再次,深入分析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最后,在简要论述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概说基础上,结合国情,指出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重点、步骤以及对策和措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7](2002)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局关于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2001—2010年)的通知》文中提出桂政发[2002]8号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局《关于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2001~2010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你们,请遵照执行。二〇〇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关于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2001~2010年)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水利厅自治区林业局(二〇〇二年二月九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8](2001)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科技部、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课题组[9](2001)在《我国农业科技和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一、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考 (一)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从总体科技领域说,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

卢良恕[10](2000)在《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加快西南岩溶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文中认为 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分析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数量问题已基本解决,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

二、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2)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2.1 科技组织体系方面
        2.2 我国科技体制转型与改革政策方面
        2.3 农业科技体制建设、改革建议方面
    三、研究理论、方法与资料来源
        3.1 相关理论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来源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初创时期(1897—1937)
    1.1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创建的历史背景
        1.1.1 清末中国社会政治背景
        1.1.2 改良传统农业对科技体制化的客观需要
    1.2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化萌芽
        1.2.1 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
        1.2.2 设农政,建机构,尝试农事试验研究
        1.2.3 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前期探索
    1.3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的创立
        1.3.1 组建专门学术社团,促进农学交流机制
        1.3.2 广设农业科研机构,构建农业科技体系
        1.3.3 研究与推广结合,探索服务农业生产的科技运行机制
        1.3.4 设立奖励制度,培育农学人才激励科技活动
第二章 农业科技体制曲折发展时期(1937—1949)
    2.1 国民政府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建
        2.1.1 变动频繁的国民政府农业管理机构
        2.1.2 国家农业研究机构调整
        2.1.3 农业推广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调整
        2.1.4 大学设立的农业研究推广机构
        2.1.5 战时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2.1.6 战后民国政府农业科技体制复员重建
    2.2 战争期间根据地和解放区农业科技体制
        2.2.1 确立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地位
        2.2.2 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2.2.3 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
        2.2.4 边区农业科技体制雏形
    2.3 日伪政府农科体制概况
        2.3.1 “满铁”名义下日伪政府农科体制由来
        2.3.2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
        2.2.3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2.2.4 日伪侵略华北地区时的农业科研机构及活动
        2.2.5 日伪的农业科技体制特点
第三章 当代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构时期(1949—1978)
    3.1 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重构阶段(1949—1957)
        3.1.1 接管重组农业科研机构
        3.1.2 组建独立的农业高等院校
        3.1.3 筹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3.1.4 从上至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3.1.5 适应计划经济的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确立
    3.2 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3.2.1 大跃进背景下农业科技机构规模扩张
        3.2.2 加强农业高校科研,科研机构精简恢复
        3.2.3 农业科技管理独立建制,两级农科组织体系形成
    3.3 农业科技体制整顿变化阶段(1966-1978)
        3.3.1 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精简和下放
        3.3.2 农业科技计划的协作攻关
        3.3.3 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建立
    3.4 解放三十年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简要分析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时期(1978—2007)
    4.1 农业科技体制恢复与改革准备阶段(1978—1985)
        4.1.1 农业科研机构的恢复与调整
        4.1.2 专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健全
        4.1.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准备
    4.2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5)
        4.2.1 启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4.2.2 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
        4.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体制改革探索
    4.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日渐深化阶段(1996—2007)
        4.3.1 酝酿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体制改革
        4.3.2 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分类改革
        4.3.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成效分析
        4.3.4 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
第五章 不同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发展的影响
    5.1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及其特点
        5.1.1 分散多元的美国模式
        5.1.2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5.1.3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日本模式
    5.2 日本模式对我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影响
        5.2.1 后来居上的日本农业科技
        5.2.2 取经日本的方式——翻译、留学、考察、聘教员
        5.2.3 农业科技体制化过程中取经日本的主要内容
    5.3 美国模式对民国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3.1 美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与特点
        5.3.2 民国时期美国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3.3 仿效美国农业科技体制过程中的历史局限
    5.4 苏联模式对我国当代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4.1 学习苏联的时代背景
        5.4.2 考察苏联科学技术和农业科技体制
        5.4.3 苏联对我国当时农科体制构建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特点及动因
    6.1 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特点
        6.1.1 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的特点
        6.1.2 农业科技组织体系的变化特点
        6.1.3 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变化特点
    6.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2.1 农业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的影响
        6.2.2 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6.2.3 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
        6.2.4 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发展战略的思考
    7.1 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1.1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状况
        7.1.2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问题
    7.2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7.2.1 百年来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给我们的几点历史启示
        7.2.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原则确定的三维视角
        7.2.3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7.3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战略对策
        7.3.1 科学设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7.3.2 强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机制
        7.3.3 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7.3.4 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
        7.3.5 健全多元价值的农业科技评价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历史文献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等成果情况

(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什么需要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1.人口增长的需要
    2.挖掘现有资源增产潜力和开发后备资源的需要
    3.农业生产外部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
        (1) 耕地资源锐减。
        (2)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
        (3) 水资源严重短缺。
        (4) 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4.农业市场体系发育的需要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路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1.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2.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创造新的动植物品种
        (1)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进行高光合效率育种。
        (2) 超低温新品种选育。
        (3) 模拟不同生态条件选育新品种。
    3.加强设施农业研究,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
    4.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
    5.生态化创新农业生产技术
    6.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7.保护和治理农业生产外部环境

(5)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问题的提出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2 新农业科技革命
2 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现状和问题
    2.1 面临人口增加压力, 土地资源减少
    2.2 土壤肥力退化
    2.3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技术研究、推广
    2.4 人才流失,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技术研究、推广
    2.5 环境污染
    2.6 科研手段和装备条件较差, 不能适应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需要
3 广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技术革命的基本对策
    3.1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 控制人口自然增长
    3.2 增加农业投入, 健全投入机制
    3.3 稳定农业科研队伍, 建立新的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
    3.4 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3.5 加强农民培训,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3.6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现代化的建设
    3.7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和企业转化
    3.8 发展二、三产业, 积极引导其对持续农业的支持

(6)论新农业科技革命与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新农业科技革命与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科技社会学基础
    1.2 科技哲学基础
    1.3 教育学基础
第二章 新农业科技革命及其主要特征
    2.1 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基本含义
    2.2 新农业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
    2.3 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态势
第三章 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影响
    3.1 新农业科技革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新农业科技革命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4.1 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理论概说
    4.2 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3 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7)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局关于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2001—2010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2001~2010年)
    一、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2. 突出重点的原则。
        3. 切合区情的原则。
        4.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
        5. 加强集成、联动和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6. 增强以人为本和群众参与的原则。
        (二)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1. 构建农业科技持续创新体系。
        2. 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增效的科技支撑能力。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有新的突破。
        4.
        5. 建设一支高素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队伍,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三、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
        (一)实施以专用、优质农作物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为重点的种植业科技行动
        1. 实施种子工程。
        2. 抓好农业种质资源的发掘、收集、分类、整理、保存及创新的研究。
        3. 推进耕作技术革新和有机农业发展。
        4. 加强“两高一优”农业,尤其是优质亚热带经济作物配套技术的研究。
        (二)以实施优质高效养殖业为重点的养殖业科技行动
        1. 加快畜禽品种的引进和改良步伐。
        2. 推进畜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高效低耗畜禽养殖模式。
        3. 抓好新型饲料资源的研究开发。
        4.
        5. 加速诲、淡水名特优品种引进和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技术开发。
        (三)实施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与产业化技术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
        1. 建立粮油、肉类、水产、水果、蔬菜等主要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以及种子、种苗、种畜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
        2. 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星火西进工程,创建若干大型的农产品科技型龙头企业。
        3. 大力开展农林水产品深加工开发研究。
        (四)实施以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重点的节水农业科技行动
        1. 围绕有效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污染等三大突出问题,加强针对旱涝灾害的减灾科技的研究与开发。
        2. 加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3. 加强水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和废水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促进水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 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管理的研究。
        (五)实施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
        1. 依靠科技,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3.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
        4. 培育和引进林业新品种,加快林木优良品种的推广。
        5. 在石山地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
        6. 加强治理石漠化关键技术攻关。
        7. 建立治理石漠化与治穷相结合的示范基地。
        (六)实施以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科技行动
        1. 加快转基因工程技术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上的应用研究。
        2. 加快支农类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3.
        4. 加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示范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5.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加快支农类机械产品上档次、上水平。
        (七)实施提高乡镇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乡镇企业科技行动
        1.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实现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加大实施星火计划力度,加强乡镇企业产品创新。
        3. 建立若干乡镇企业科技园区。
        4. 加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八)实施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科技扶贫行动
        1. 加强有效利用贫困地区资源的综合技术开发,重点帮助贫困地区依靠科技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以种养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农、林、土特产品深加工带动产业链延伸的农业产业化。
        2.
        (九)实施强化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建设行动
        1.
        2. 加强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 根据不同区域性农业发展要求,建设好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试验区和若干博士创业园。
        (十)实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科技行动
    四、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建立新型的农业科研开发体系
        (二)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三)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发展运行机制
        (四)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新体系
        (五)营造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五、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农业对外开放
    六、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

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2]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 朱世桂.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1)
  • [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J]. 郑威,张志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 [4]努力提升农业植保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与实践[A]. 王凯学. 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第二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论文集, 2004
  • [5]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J]. 谭宏伟. 广西农业科学, 2003(S2)
  • [6]论新农业科技革命与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D]. 胡正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02(01)
  • [7]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局关于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2001—2010年)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政报, 2002(09)
  • [8]国务院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广西政报, 2001(18)
  • [9]我国农业科技和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1(06)
  • [10]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加快西南岩溶地区现代农业建设[A]. 卢良恕. 全国老科技工作者为西部大开发再做贡献研讨会暨第三次西南石山地区扶贫开发研讨会论文材料集, 2000

标签:;  ;  ;  ;  ;  

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