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

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周颖,蔡颖萍[1](202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品牌化经营策略探析——以安吉县鲁家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品牌化经营作为乡村建设的新领域,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安吉县鲁家村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该村的乡村品牌化经营策略:建设美丽乡村,因地制宜规划村庄;依托乡村资源,发展产业支撑品牌;专业化运营品牌,提供多元化服务;发挥品牌主体力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树立正面品牌形象,实现多元化营销;提升乡村品牌质量,建设品牌保障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动美丽乡村规划先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机制、提升乡村品牌价值、构建乡村品牌化经营标准体系等实践启示。

曾祥明,蒋若凡,胡元[2](2022)在《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乡村生态问题日益凸显,集中体现为乡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人们乡村生态保护意识不足和乡村环境治理机制不够完善。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指引着乡村振兴的理论前行和实践发展。"两山理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命题,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要以此为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不断强化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树立现代生态意识,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更深层次地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司林波[3](2022)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现状与前瞻》文中提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要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持续发展、深度调整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在农村绿色发展方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文明制度规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面对新时代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和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米萍,刘东涛[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体系构建路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介绍了乡村经济发展与法治保障的概念,指出了法治体系构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各项法治问题:村民法治意识不强、农法机制不全面等;给出了有效的乡村法治体系构建路径: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完善农法体系、加强团队建设、推行完整的食品安监政策等,辅以A乡村环境法实例分析,全面构建乡村法治环境,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人民智库课题组[5](2021)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高启杰,张沭[6](2021)在《德国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德国的农村发展主要得益于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本文在介绍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提出背景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的内涵与依据、城乡等值化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并以巴伐利亚州为例,深入分析了城乡等值化的实践做法,总结其主要经验在于科学的乡村建设规划、全面的土地综合整治、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序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论文最后提出了城乡等值化发展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四点启示,即管理上推动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经济上以县域为发展的基本单元、生态上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双驱动机制以及文化上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苟廷佳[7](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向德平,梅莹莹[8](2021)在《绿色减贫的中国经验:政策演进与实践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减少贫困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忽视的发展难题,更是当前中国必须攻克的难关。随着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绿色发展与扶贫开发相融合的绿色减贫成为突破扶贫开发瓶颈的重要路径,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减贫战略的必然选择。绿色减贫根植于"两山理论",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思路,不仅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更推动了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绿色发展与减贫融合的现实需求出发,分析中国绿色减贫的发展背景及意义,探讨我国绿色减贫的政策演进和实践举措,总结中国绿色减贫的模式,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依据和模式借鉴。

廖毅芳,李旭东,王伟[9](2021)在《以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助推云浮构建生态环保新格局对策建议》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公共价值治理理论如何重构社会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内涵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剖析云浮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形成的社会治理现状,提出社会治理者(政府)需对区域体势做出客观研判,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基础、制度基础、组织基础、客体基础的社会治理组织过程,才能更好捕捉获取外部资源,通过连接整合、创造释放,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产业经济优势相互适应的发展路径。并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运用先进数字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者的竞争合作关系、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等对策建议。

谢阳薇[10](2021)在《规制、规范和文化认知:新制度主义视阈下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以A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江西省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同时,美丽乡村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与经济发展状况和要求不匹配的困境。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A村的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为田野调查地点,以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乡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该村环境治理存在的困境及产生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二、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品牌化经营策略探析——以安吉县鲁家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乡村品牌化经营的优势条件与重要意义
    (一)乡村品牌化经营的优势条件
        1.政府支持有助于推动乡村品牌化经营
        2.产业品牌培育有助于推动乡村品牌化经营
    (二)乡村品牌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1.乡村品牌化经营有助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2.乡村品牌化经营有助于推进“两山”转化
三、安吉县鲁家村乡村品牌化经营策略
    (一)建设美丽乡村,因地制宜规划村庄
    (二)依托乡村资源,发展产业支撑品牌
    (三)专业化运营品牌,提供多元化服务
    (四)发挥品牌主体力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五)树立正面品牌形象,实现多元化营销
    (六)提升乡村品牌质量,建设品牌保障机制
四、安吉县鲁家村乡村品牌化经营启示
    (一)推动美丽乡村规划先行
    (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机制
    (三)提升乡村品牌价值
    (四)构建乡村品牌化经营标准体系

(2)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乡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二)乡村生态保护意识不足
    (三)乡村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
二、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引领
    (一)“两山理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命题
    (三)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环境治理,以优美生态夯实乡村振兴
    (二)深化生态意识,以科学理念引领乡村振兴
    (三)转变生产方式,发展乡村生态经济
    (四)优化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活业态
    (五)完善法治体系,保障乡村生态振兴

(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现状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前瞻

(4)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体系构建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乡村经济构建法治体系的必要性
    (一)乡村经济发展的内涵
    (二)法治保障含义
    (三)构建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法治问题
    (一)村民法治意识不强
    (二)农法机制不全面
    (三)法治团队建设力度不足
三、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构建法治体系的路径
    (一)开展法制宣传活动,逐步建立村民法治意识
        1.乡村普法
        2.建设法治领头军
        3.构建完善的司法便民体系
    (二)完善农务司法内容
        1.构建乡村振兴各项法治规范
        2.加强村民行为规范
    (三)落实法治团队建设工作
    (四)提升规划法的完善性
    (五)构建完整的食品安监体系
四、A乡村以环境法为驱动,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一)设定A乡村环境保护宗旨
    (二)A乡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三)A乡村法治现状
    (四)A乡村环境法的构建方法
        1.建立乡村环境法
        2.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五、结论

(5)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红色基因之旅)”模式: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高标规划、深挖文化,持续提升品质和影响力
        高标准规划和狠抓细节
        趁势借力扩大影响
        注重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深挖提升水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红旗渠品牌,综合效益显着
    对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打造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活空间——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整体系统观,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南水北调源头之旅)”模式:坚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守初心担使命,写好“四篇大文章”
    践行嘱托开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文旅体康+X(绿色水电之旅)”模式:创新思维引领水利与文旅共生互融——辽宁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瓶颈,推进多元融合
    治理成果领先,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凸显
    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水”“汉”文化融合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陕西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生态”“文化”“融合”三张牌
    以优美水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汉城湖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长江文化之旅)”模式: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美都市之旅)”模式:“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基础,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变害为利,建设水城共生、景城融合、人水和谐的发展典范
    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弘扬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坚定不易推进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美乡村之旅)”模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山东沂南县竹泉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景村融合成效显着
    以水润村,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塑造“太湖溇港”品牌全力发展“水美经济”——浙江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整合绿色古色资源,打造“水旅融合”效益,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综合型景区
    擦亮生态底色,挖潜文化底蕴,倡导融合开放发展是溇港最主要的实践经验
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众点赞情况排名
2021年度“群众身边、群众喜爱、群众点赞”水利风景区top10

(6)德国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的内涵与依据
    (一)城乡等值化的提出
    (二)城乡等值化的内涵
    (三)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提出的依据
        1.空间的多样性
        2.空间的整合性
        3.功能的均衡性
        4.经济的适应性
        5.空间的系统性
二、城乡等值化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一)城乡等值化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互补性原则
        4.地方性原则
        5.保护性原则
        6.公众参与原则
    (二)城乡等值化发展的目标
        1.促进社会公平
        2.发展城乡经济
        3.保护生态环境
三、城乡等值化的实践
    (一)科学的乡村建设规划
        1.自下而上的一体化规划体系
        2.刚柔相济的互补性规划体系
        3.具体实用的地方性规划
    (二)全面的土地综合整治
        1.德国土地综合整治的变迁
        2.德国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
    (三)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
        1.土地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2.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3.农产品加工业日益发达
    (四)有序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
四、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对中国的启示
    (一)管理上推动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
    (二)经济上以县域为发展的基本单元
    (三)生态上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双驱动机制
    (四)文化上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7)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8)绿色减贫的中国经验:政策演进与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绿色减贫的背景与意义
    (一)绿色减贫的发展背景
    (二)绿色减贫的意义
        1.有利于脱贫致富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有利于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3.有利于贫困人口思维方式的改善
        4.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我国绿色减贫的政策演进
    (一)绿色减贫理论的形成
    (二)绿色减贫制度的建设
    (三)绿色减贫规划的制定
五、我国绿色减贫的实践模式
    (一)环境导向型模式
        1.生态补偿扶贫
        2.易地扶贫搬迁
    (二)产业绿色化模式
        1.智慧农业
        2.绿色产业
    (三)科技扶贫模式
        1.光伏扶贫
        2.“互联网+”扶贫
六、结论

(9)以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助推云浮构建生态环保新格局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浮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一)理念基础:以共建美好生活为抓手,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制度基础: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力度
    (三)组织基础:提升基层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客体基础:乡村公共事务转型,强化乡村法治和道德建设
二、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民的生态环保观念及参与积极性有待激发
    (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机制仍处萌芽状态
    (三)节能意识薄弱,降低能源消耗动力不足
    (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及经费保障力度有待加强
    (五)生态环境监督手段急需改进
三、优化云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政策导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1.提升合作动力,实现政府与企业间“内外”协同
        2.增强合作意愿,实现政府与民众间“参与”协同
    (三)运用科技力量,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率
    (四)着力解决环保领域突出问题,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五)加强环保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0)规制、规范和文化认知:新制度主义视阈下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以A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A村概况
2 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
3 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3.1 取得成效
    3.2 存在问题
4 美丽乡村治理困境的解释机制
5 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和现实路径
    5.1 加强对村民的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
    5.2 以政府支持为主导,切实加大农村环保财政投入
    5.3 完善乡村环境治理机制
    5.4 利用相关政策做好环境治理组织工作
6 结束语

四、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品牌化经营策略探析——以安吉县鲁家村为例[J]. 周颖,蔡颖萍.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
  • [2]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 曾祥明,蒋若凡,胡元. 南方论刊, 2022(01)
  • [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现状与前瞻[J]. 司林波. 人民论坛, 2022(01)
  • [4]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体系构建路径探索[J]. 米萍,刘东涛. 法制博览, 2021(35)
  • [5]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 人民智库课题组. 国家治理, 2021(46)
  • [6]德国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高启杰,张沭. 古今农业, 2021(04)
  • [7]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8]绿色减贫的中国经验:政策演进与实践模式[J]. 向德平,梅莹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9]以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助推云浮构建生态环保新格局对策建议[J]. 廖毅芳,李旭东,王伟. 广东经济, 2021(11)
  • [10]规制、规范和文化认知:新制度主义视阈下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以A村为例[J]. 谢阳薇. 山西农经, 2021(21)

标签:;  ;  ;  ;  ;  

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