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往复运动机构的锁定装置

一种新型往复运动机构的锁定装置

一、新型往复运动机构的锁闭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仓恒[1](2021)在《地铁车门传动系统建模与退化补偿控制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铁车门是地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车门传动系统的健康状态关系到地铁能否安全运营。因车门是传动系统动力传递的最终作用对象,伴随着累计运行时间的增加,车门传动元件如丝杆、减速器、联轴器、传动螺母老化磨损等引起系统退化后,将导致车门开关性能的下降甚至会发生车门开关不到位、卡滞等故障。因此,本文以地铁车门传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传动元件展开退化分析,研究车门运动特性并对传动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得到系统未退化时的车门关门性能;然后针对传动元件退化磨损引起系统退化、从而导致车门开关性能下降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车门开关性能始终维持于较为健康的状态,这对于延长系统的工作寿命及地铁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对地铁车门传动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进行相应的介绍,针对主要传动元件如梅花联轴器、行星齿轮减速器与丝杆展开退化分析并推导建模所需参数,为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模型的退化分析与补偿奠定基础。通过实地走访某地铁公司采集地铁车门加速度数据以及对车门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得到车门在X(平行于车门方向)、Y(垂直于车门方向)方向的运动特性,分析出X、Y方向的车门位移、速度及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2)将地铁车门传动系统简化为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求取系统传递函数并运用MATLAB对所建动力学模型展开数值仿真,得到系统未退化状态下的速度及位移输出结果。最后由采集的车门加速度数据验证了建模的正确性,为后续自动补偿控制策略的应用提供模型基础。(3)针对地铁车辆在长期运营过程中,车门传动元件退化影响车门开关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自动补偿控制策略,用于消减系统退化对车门开关性能的影响,提高车门传动的可靠性。通过观察各退化参数(系统阻尼系数f)、传动螺母与丝杆间的轴向接触刚k6、k1、k2、k3、k4、k5向联轴器2折算后的等效扭转刚度k’)变化后的原系统模型位移、速度输出变化情况,并与对应条件下补偿控制系统的位移、速度的仿真结果作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当传动元件退化引起系统各退化参数变化时,提出的自动补偿控制策略能够很好地消减传动系统元件退化引起的车门开闭速度波动,使车门的开关性能接近于未退化状态,验证了该补偿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魏秀琨,所达,魏德华,武晓梦,江思阳,杨子明[2](2021)在《机器视觉在轨道交通系统状态检测中的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由弓/网系统、轨道线路、车辆、车站等组成,传统的人工巡检等方法检测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给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保障和进一步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机器视觉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状态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鉴于此,针对机器视觉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状态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首先,简要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然后,详细介绍机器视觉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各子系统安全状态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针对弓/网系统状态检测问题,分别重点介绍机器视觉在受电弓磨耗检测、受电弓包络线等其他病害检测、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接触网磨耗检测以及接触网悬挂病害检测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轨道线路安全状态检测方面,分别介绍机器视觉在扣件安全状态检测和钢轨表面病害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从不同检测项点角度详细介绍机器视觉在车辆状态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梳理和总结机器视觉在车站电扶梯安全监控和站台安全监控的异常行为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并重点介绍机器视觉在轨道交通司机行为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和背景技术.最后,对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状态检测领域的未来进行展望.

胡飞飞[3](2020)在《高速变轨距动车转向架轮轴传动方案结构设计及关键部件强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是我国与陆上邻国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交通方式,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将会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各个国家的铁路轨距并不统一,这为国际联运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变轨距列车可在不同轨距的铁路上运行,是解决国际联运难题的最佳方案。由于变轨距转向架轮轴传动方式有别于传统转向架轮轴通过过盈配合传递扭矩的方式,所以需要对轮对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西班牙等国变轨距转向架轮对的主要结构,简要分析了不同变轨距转向架的变轨原理和轮轴扭矩的传递方式。以国内某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轮轴结构为基础,结合国外变轨距转向架的成功设计经验,提出了3种适用于1435/1520 mm铁路轨距的高速变轨距动车转向架轮轴结构的传动方案,即滚子花键传动方案、花键轴传动方案和轴套式花键传动方案。其次,参照《机械设计手册》和标准GB/T 17855-2007《花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对设计的渐开线花键进行理论强度分析。计算发现花键轴传动方案的花键副不满足长期无磨损工作的要求,而轴套式传动方案的花键副满足各项强度校核指标。对三种变轨距转向架轮轴传动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轴套式花键传动方案优点较为突出。再次,利用HyperMesh建立了传动渐开线花键的有限元模型,并运用ANSYS软件进行求解计算,分析了轨距变化和结构装配过盈量变化对其有限元强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轨距变化对花键整体强度影响不大,花键强度主要受到结构过盈量大小的影响。随后,对两种变轨距转向架车轮进行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分析。从车轮局部静强度校核结果来看,辐板的最大应力随载荷加载截面的改变变化很大;从车轮整体静强度校核结果来看,两种车轮的静强度校核结果均满足要求;从车轮辐板孔区域和非辐板孔区域的疲劳强度校核结果来看,校核区域结点的疲劳强度安全系数均大于1,所以两种车轮的疲劳强度均满足要求。最后,根据欧洲标准EN 13104《铁路应用轮对和转向架动力车轴设计方法》,对两种变轨距转向架车轴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车轴危险截面在不同轨距、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应力值大小。计算结果表明,两种车轴校核截面的强度安全系数均大于1,均满足标准要求。

高恒[4](2020)在《变轨距高速列车D2车轮钢切向及冲击微动磨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变轨距高速列车实现了不停车便可变换轨距的功能,得益于将列车转向架的轮轴配合方式从传统的过盈配合变换为花键间隙配合。但这种配合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车轮花键接触面易受到振动、轴向力的作用发生切向微动磨损和冲击磨损,严重时可导致花键对磨副零件失效。因此,本文针对变轨距列车车轮材料D2钢开展切向微动磨损和冲击磨损行为研究,深入探究D2车轮钢微动磨损机理;同时对D2车轮钢表面进行不同工艺处理,分析D2车轮钢在不同表面处理工艺下的微动磨损和冲击磨损行为,并就其磨损性能和未处理的D2车轮钢进行对比,旨在为变轨距高速列车车轮D2钢材料寻求一种或多种减磨耐磨的改性手段。本文切向微动磨损和冲击磨损试验均在由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全模式微动试验机和能量控制式冲击试验机上进行,两种试验均采用球/平面配副。切向微动试验通过改变位移幅值、法向载荷等参数,对比研究D2车轮钢及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后的微动磨损机理;冲击磨损试验则通过改变初始冲击动能研究D2车轮钢及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后的冲击磨损机制。通过采集试验过程中力学、位移、速度等信息,再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白光干涉仪、电子能谱(EDX)、电子探针(EPMA)等设备对磨斑形貌进行表征,分析D2车轮钢及不同表面处理工艺下的微动磨损和冲击磨损机理,现得出的结论如下:(1)位移幅值和法向载荷是影响D2车轮钢切向微动磨损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保持法向载荷不变,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加,D2车轮钢微动运行区域由部分滑移区逐渐转变成完全滑移区,而当保持位移幅值为定值时,通过控制法向载荷的梯度增加,D2车轮钢微动运行区域开始由完全滑移区往部分滑移区转变。D2车轮钢部分滑移区的磨损机制主要为塑性变形、黏着磨损,而完全滑移区则是剥层、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2)D2车轮钢及其三种表面处理工艺在相同参数下的微动磨损特性表现不同。在摩擦系数、磨痕形貌上,相较于D2车轮钢基体,表面激光淬火工艺微动区域、摩擦系数、磨痕形貌差别不大;Mo S2涂层由于其本身的材料特性,能够使得D2车轮钢运行区域发生改变,且能够起到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淬火+低温回火工艺在小位移、小载荷情况能够很好的降低摩擦系数,但在稍大位移、载荷情况下不能起到减磨的作用。由于材料的表面硬度值高低对磨损起到重要的作用,激光淬火和淬火+低温回火后D2车轮钢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起到很好的耐磨效果,而Mo S2粘结涂层则是起到很好的减磨效果。D2车轮钢基材和淬火+低温回火、激光淬火后磨损机制上表现为:部分滑移区主要是以弹性协调、黏着磨损为主,而在滑移区则是以剥落、磨粒磨损、氧化磨损为主,而Mo S2粘结涂层在滑移区则表现为剥落、磨粒磨损。(3)初始冲击动能的改变对于D2车轮钢冲击磨损特性影响较为显着。随着初始动能的增大,材料本身所承受的峰值冲击力、弹塑性形变量、磨斑面积和磨损体积、磨损最大深度、速度以及能量的损失值都会随之增大,冲击磨损也会加剧,但是由于冲击能量的增大,材料本身的能量吸收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原因在于随着冲击动能的增大,接触区域逐渐被加工硬化形成硬化层保护材料本身。(4)D2车轮钢基材,以及淬火+低温回火和激光淬火试样在磨损机制上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剥层和氧化磨损,而Mo S2粘结涂层则主要为弹塑性形变。在磨损量分析上,D2车轮钢在激光淬火和淬火+低温回火后,表面的硬度值较高,相同冲击速度下磨斑的深度、面积、体积都小于基材,故该两种工艺的耐冲击性、耐磨性都要优于D2车轮钢基体材料。

尘强[5](2020)在《TC4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微动磨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钛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机械加工及可焊性好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然而钛合金硬度低、耐磨性差、对微动损伤极为敏感,导致机械零件的过早失效,极大地威胁了装备的安全运行,因此,有必要开展钛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研究。激光冲击强化(简称LSP)是一种利用冲击波力效应对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的现代技术,可以提高钛合金的耐磨性,研究其对钛合金微动损伤行为的影响,对开展微动损伤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SRV-IV微动磨损试验机,研究了TC4合金和LSP-TC4合金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利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摩擦系数、磨损体积、磨痕形貌进行表征,分析了TC4合金和LSP-TC4合金在不同微动条件下的损伤机制,并探讨了激光冲击提升TC4合金耐磨性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试验数据绘制TC4合金运行工况微动图和材料响应微动图,发现随位移幅值的增大或法向载荷的减小,微动运行区域特性由部分滑移区逐渐向混合区转变,最终转变成完全滑移区;微动运行区域的转变与温度的关联性不大。2、环境温度、位移幅值对TC4合金和LSP-TC4合金的摩擦系数、磨损体积具有显着影响。温度一定时,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随位移幅值的增大而增加;位移幅值一定时,随温度的升高,摩擦系数逐渐降低且更加平稳,磨损体积呈现出与摩擦系数相同的变化趋势。3、室温下,微动形成的磨屑层薄且疏松多孔、与基体结合不紧密;而高温时微动形成的磨屑层更厚更致密,结合更牢固;磨屑层阻隔了微动试样的直接接触,有利于减缓材料流失,因此随温度的升高材料表现出更好的耐磨性。4、与TC4合金相比,LSP-TC4合金具有更好的耐磨性;一方面,激光冲击强化可以使钛合金表层发生高密度位错,形成纳米化梯度组织,使材料表层硬度大幅提升,有利于减弱粘着磨损;另一方面,激光冲击处理还可以引入大量残余压缩应力,有效减小由裂纹引起的疲劳磨损。5、在部分滑移区,摩擦系数小且稳定,磨痕表面可见明显的粘着区和微滑区结构,微动损伤主要发生在微滑区,损伤机制以氧化磨损、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随着微动运行区域向混合区转变,粘着区消失,微滑区占据整个磨痕表面,摩擦耗散能显着增加,主要损伤机制为氧化磨损、疲劳磨损;在完全滑移区,摩擦系数波动剧烈,磨损体积急剧增加,磨损机制变为氧化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轻微粘着磨损;随温度升高,氧化磨损程度加剧。

张兴浩[6](2019)在《铁路运输40ft集装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的研究》文中认为铁路集装箱运输代表着我国铁路货物运输发展方向,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长江中下游产业带”等国家规划的实施,参与国际联运的集装箱数量也随之蓬勃发展,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集装箱内货物装载加固是集装箱运输的关键环节,箱内货物装载加固是否安全是保证其运输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铁路关于集装箱运输具有指导性的规章主要有两部,分别是《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和《铁路集装箱运输规则》,但二者均未对集装箱内货物的装载加固和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有明确要求。因此需要对铁路运输过程中集装箱内货物加速度进行研究,为集装箱内货物的加固提供具体可靠的依据。本文通过SIMPACK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冲击试验仿真建模,并在所得仿真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适合铁路运输40英尺集装箱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的计算标准,为铁路运输过程中集装箱内货物装载加固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纵向惯性力产生原因,分析影响集装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的影响因素,为仿真工况的选择提供依据。(2)基于SIMPACK动力学仿真试验平台,建立车钩缓冲器模型、转向架模型、货物加固模型、C70型敞车和NX70型平集共用车及4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的仿真模型。(3)对仿真试验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分析集装箱纵向加速度变化规律,将集装箱加速度的实测值与仿真计算得出的仿真值比较分析,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4)分析40英尺集装箱内货物种类、装载重量、布置方式及加固方式,得出冲击车以6km/h速度冲击时集装箱内货物在不同重量下纵向加速度数值。(5)根据集装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随集装箱总重的变化规律,提出适合4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过程中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的参考标准。

钱瑶[7](2019)在《高速铁路道岔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与廓形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是影响行车安全性与稳定性的直接因素,而轮轨型面是影响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最关键的因素,高速道岔由于其复杂于区间线路的结构特点,难于普速道岔的技术性能要求,导致了高速铁路道岔轮轨关系的复杂和高要求,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速道岔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道岔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研究提出一种考虑道岔区钢轨变截面特点的轮轨接触几何算法——基于移动窗的法向切割法;并通过对比分析迹线法和法向切割法计算的区间线路中的轮轨几何接触点,验证法向切割法的正确性;并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算法在有摇头的情况下计算的道岔区轮轨接触点的差异,论证了本文提出法向切割法考虑道岔区变截面钢轨特点计算道岔区轮轨接触点的必要性;利用法向切割法分析不同的轨道设计参数对轮轨接触点和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影响,为轨距的设计和左右轮半径差变化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2.车辆-高速道岔空间耦合动力学以考虑道岔变截面特点的轮轨接触几何算法——法向切割法为前提,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和道岔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高速道岔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用于统计轮对横移分布规律,为高速道岔轮轨接触几何评价方法的确定提供参考,并用于分析车轮廓形的演变对高速道岔区轮轨动力性能的影响。耦合模型中,车辆子模型主要由1个车体,2个构架和4个轮对共7个刚体和一系、二系悬挂组成,其中轮对考虑侧滚、横移、沉浮及摇头等4个自由度,车体和构架则考虑侧滚、横移、沉浮、摇头和点头共5个自由度,一共有31个自由度;道岔子模型在包含转辙器、连接部分和辙叉的基本上,还考虑各个零部件如限位器、间隔铁、顶铁等部件对其振动影响,并考虑了尖轨和心轨的变截面特性和滑床台的非线性支承;轮轨接触模型中,应用第二章中的法向切割法实现道岔变截面钢轨几何关系的动态计算,基于哈密尔顿原理建立耦合振动方程。3.高速道岔轮轨接触几何评价方法将基于频域功率谱等效的算法和中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不平顺谱繁衍出的不平顺样本作为系统激励,根据车辆-高速道岔振动方程分析不同入岔姿态对轮对横移的影响,并通过假设检验理论说明轮对横移动态分布规律;根据轮对蛇形运动波长公式推导出轮对与非对称钢轨截面匹配时的等效锥度,并依据重力刚度最小原则求解特殊状态下的等效锥度;将基于最大概率轮对横移的等效锥度定义为名义等效锥度,从车轮径向的角度反映不同横移量下左右轮径差信息,表征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利用基于最大概率轮对横移的结构不平顺反映道岔结构特点导致轮轨接触点在横向及竖向沿轨道纵向的变化规律;利用接触带宽从轨道坐标系横向上反映轮轨接触情况,表征轮轨表面磨耗状况。4.车轮廓形的演变对道岔区轮轨匹配的影响采用本文编制的轮轨接触几何算法程序、动力学数值仿真程序和CONTACT软件,对比分析不同运营里程下的实测车轮廓形与时速350km的18号高速道岔转辙器区匹配时的轮轨接触点对分布、轮轨接触几何评价指标、接触应力以及车辆运行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表明车轮廓形的演变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影响很大。在一定条件下,车轮初始磨耗会增加钢轨和车轮型面的“共形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接触应力,随着车轮磨耗的加深,该共形度减小,而此时由于轮轨接触点位置的变化,车轮曲率的变化,导致接触应力呈“先减小后增大”。车轮廓形的演变降低了列车运行的舒适性,但对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影响不大。5.高速道岔区轮轨关系的优化设计从动力学行为和轮轨磨耗性能两个方面分析了Kalker权重系数和摩擦系数对目前我国高速列车侧逆向过岔时的轮轨关系的影响,分别给出适合高速道岔转辙器区、辙叉区和连接部分轮轨接触关系的蠕滑参数;以提高列车过岔时平稳性为目的,以等效锥度作为优化目标,利用等效锥度—RRD曲线—钢轨廓形斜率的关系,提出一种轮轨廓形反向设计方法,用于指导服役状态下道岔尖轨的打磨。

张妍[8](2019)在《基于数据的轨道车辆门系统的健康评估与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车辆门系统是轨道交通运输工具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它作为乘客上下车的唯一通道,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可靠性并且事关乘客的安全。在车辆运营过程中,由于车门结构复杂、开闭频繁、乘客干扰因素众多等原因,导致客室车门故障频发。通过对轨道车辆门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和预测,对提高车门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传感器、数据存储、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地铁运营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车门状态监测数据,使得基于数据的方法成为研究车门系统健康评估和预测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典型的地铁塞拉门系统,开展基于数据的车门健康评估及预测的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典型的塞拉门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和数据采集系统,对现有的车门故障进行分类总结,详细讨论了突发性故障和渐发性故障的区分和其故障类型特点。针对车门系统的典型故障,结合车门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典型故障的主要成因。其次,针对车门传动系统中丝杆润滑的性能退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健康评估方法。通过提取车门驱动电机实时监测参数(包括:转角/位置、转速、电流)的时频域特征,利用Relief算法对多域高维特征进行退化特征筛选,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消除退化特征的冗余信息,结合Kernel平滑技术构造了健康评估指标(Health Index,HI)用于反应丝杆润滑性能状态。本文利用车门台架的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然后,提出一种基于相似性的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健康指标HI的时间序列为作为相似性评估对象,在相似性评估环节中将初始健康状态的不确定性问题转变为时间序列片段的时延问题,并提出一种基于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的密度加权算法,对相似历史时间序列的剩余寿命进行加权作为当前样本的剩余寿命。本文基于某轴承数据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预测性能高于现有几种代表性方法。最后,针对干扰因素众多,数据具有强不确定性的正线运营车门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JS散度的车门系统健康评估方法。先对车门驱动电机实时监测参数进行数据空间重构,定义转速关于固定转角在不同评估单位服从的统计分布参数为随机变量,引入基于信息熵理论的JS散度(Jensen-Shannon Divergence)度量实时健康状态与参考健康状态统计分布之间的距离,并将其转化为表征车门状态的健康指标用于系统健康评估。本文应用广州5号线的正线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厚旭[9](2017)在《一种全宽式紧急疏散门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地铁车辆的新型全宽式紧急疏散门,并对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以及优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种疏散门可以使紧急疏散坡道宽度达到最大化,相比目前国内地铁车辆疏散能力提高约2倍,能够实现紧急情况下乘客的快速疏散。

张本涛[10](2017)在《面向地铁门的变导程螺旋副设计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变导程螺旋副机构应用于地铁门,可提高地铁门的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以变导程螺旋副为研究对象,设计符合地铁门的变导程螺旋丝杆、研究了螺旋副中滚子与螺旋槽之间的应力情况和润滑状态、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设计的变导程螺旋线进行了优化、模拟仿真变导程螺旋丝杆的数控铣削加工。首先,阐述变导程螺旋副机构应用到地铁门传动部分的优势,根据地铁门的开度、开闭门时间,设计变导程丝杆的半径、转速以及变导程螺旋线的参数方程,并实现变导程螺旋丝杆的三维造型。其次,根据螺旋滚子在螺旋槽中的运动情况发现滚子运动存在滑动,为提高螺旋滚子的使用寿命,计算螺旋滚子与螺旋槽之间的接触应力和油膜厚度,以满足螺旋副使用材料的许用接触应力和实现弹流润滑状态。然后,对设计的变导程螺旋丝杆进行模态分析,得出其固有频率较低,运动时易产生振动。为提高丝杆运动的平稳性,针对导程函数提出四种替代的运动方案,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方案评价,得出简谐梯形运动规律为最佳方案,再根据时间参数对运动特性和距离参数S0.3的影响,确定各时间段的时间参数。最后,采用四轴联动数控铣削加工方法加工变导程螺旋丝杆,运用DEFORM-3D对加工过程中铣削力进行仿真,将得到的优化后的铣削参数导入MASTERCAM中进行铣削加工过程进行仿真,自动编程变导程螺旋丝杆的数控加工程序。

二、新型往复运动机构的锁闭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往复运动机构的锁闭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车门传动系统建模与退化补偿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传动系统退化研究现状
        1.2.2 地铁车门传动系统退化研究现状
        1.2.3 自动补偿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的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剩余章节介绍
第2章 车门传动部件参数计算及退化分析
    2.1 传动系统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传动系统结构组成
        2.1.2 传动系统工作原理
    2.2 梅花联轴器
        2.2.1 梅花联轴器简介
        2.2.2 梅花联轴器退化分析
    2.3 行星齿轮减速器
        2.3.1 减速器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3.2 减速器传动比的计算
        2.3.3 减速器扭转刚度的计算
        2.3.4 减速器退化分析
    2.4 丝杆
        2.4.1 丝杆与滚珠间轴向接触刚度的计算
        2.4.2 丝杆与滚珠间接触磨损退化分析
        2.4.3 丝杆与滚珠间轴向接触刚度退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门运动特性分析
    3.1 车门运行轨迹分析
    3.2 X方向车门运动特性分析
    3.3 Y方向车门运动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门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4.1 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4.1.1 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
        4.1.2 传动系统传递函数
    4.2 模型的位移及速度输出分析
    4.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退化自动补偿控制策略
    5.1 补偿控制策略传递函数
    5.2 初始状态下补偿效果分析
    5.3 系统阻尼系数变化时补偿效果分析
        5.3.1 系统阻尼系数的变化对车门开闭性能的影响
        5.3.2 系统阻尼系数变化时补偿系统输出
    5.4 丝杆与滚珠间的轴向接触刚度变化时补偿效果分析
        5.4.1 丝杆与滚珠间轴向接触刚度的变化对车门开闭性能的影响
        5.4.2 丝杆与滚珠间轴向接触刚度变化时补偿系统输出
    5.5 系统等效扭转刚度变化时补偿效果分析
        5.5.1 系统等效扭转刚度的变化对车门开闭性能的影响
        5.5.2 系统等效扭转刚度变化时补偿系统输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机器视觉在轨道交通系统状态检测中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器视觉在弓/网系统状态检测中的应用
    1.1 受电弓状态检测
        1.1.1 受电弓磨耗检测
        1.1.2 受电弓其他病害检测
    1.2 接触网状态检测
        1.2.1 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
        1.2.2 接触网磨耗检测
        1.2.3 接触网悬挂病害检测
        1.2.4 接触网其它病害检测
2 机器视觉在轨道线路状态检测中的应用
    2.1 扣件安全状态检测
    2.2 钢轨表面病害检测
3 机器视觉在车辆状态检测中的应用
    3.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现状
    3.2 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状态检测技术
4 机器视觉在车站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4.1 电扶梯安全监控中的异常行为检测
    4.2 站台安全监控中的异常行为检测
5 机器视觉在轨道交通司机行为监测中的应用
    5.1 基于传统行为识别算法的司机行为检测和识别
    5.2 基于目标跟踪理论的司机行为检测和识别
    5.3 基于深度学习的司机行为检测和识别
    5.4 各类行为识别算法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科研团队简介

(3)高速变轨距动车转向架轮轴传动方案结构设计及关键部件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外变轨距技术运用现状
        1.2.1 西班牙
        1.2.2 波兰
        1.2.3 韩国
        1.2.4 日本
    1.3 国内变轨距技术运用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变轨距动车转向架轮轴传动方案设计
    2.1 滚子花键传动方案设计
        2.1.1 滚子花键介绍
        2.1.2 高速变轨距转向架滚子花键的设计
        2.1.3 滚子花键方案扭矩传递过程及转向架变轨机理
    2.2 花键轴传动方案设计
        2.2.1 花键轴传动方案轮轴结构设计
        2.2.2 渐开线花键设计
        2.2.3 渐开线花键强度校核
    2.3 轴套式花键传动方案设计
        2.3.1 轴套式花键轮轴传动方案轮轴结构设计
        2.3.2 轴套式花键的设计
        2.3.3 轴套式花键强度校核及结构过盈配合量的计算
    2.4 三种传动方案优缺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渐开线花键有限元强度分析
    3.1 有限元方法和接触理论介绍
        3.1.1 有限元方法介绍
        3.1.2 接触理论介绍
        3.1.3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3.2 渐开线花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3.2.2 材料及载荷工况
        3.2.3 载荷及边界条件的施加
    3.3 渐开线花键有限元强度计算结果
        3.3.1 轨距变化对渐开线花键强度的影响
        3.3.2 结构过盈量变化对渐开线花键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轨距转向架车轮强度分析
    4.1 车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4.1.2 载荷工况及约束条件
    4.2 静强度及疲劳强度校核方法
        4.2.1 静强度校核方法
        4.2.2 辐板非孔区域疲劳强度校核方法
        4.2.3 辐板孔区域的疲劳强度校核方法
    4.3 车轮静强度分析
        4.3.1 车轮辐板静强度分析
        4.3.2 车轮整体强度分析
    4.4 车轮辐板疲劳强度分析
        4.4.1 车轮辐板非孔区域疲劳强度分析
        4.4.2 车轮辐板孔区域疲劳强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轨距转向架车轴强度分析
    5.1 车轴受力分析
        5.1.1 车轴簧上和簧下载荷计算
        5.1.2 驱动系统载荷计算
        5.1.3 车轴力矩计算
    5.2 车轴截面应力计算方法和受力力矩图的绘制
        5.2.1 车轴截面应力计算方法及许用应力确定
        5.2.2 车轴I危险截面的确定和受力力矩图的绘制
        5.2.3 车轴II危险截面的确定和受力力矩图的绘制
    5.3 车轴强度分析
        5.3.1 车轴I强度分析
        5.3.2 车轴II强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变轨距高速列车D2车轮钢切向及冲击微动磨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变轨距列车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变轨距列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变轨距转向架发展近况
    1.3 微动磨损与冲击微动磨损
        1.3.1 微动磨损的概念
        1.3.2 微动磨损发展现状
        1.3.3 冲击磨损概念及发展现状
        1.3.4 花键副微动磨损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设备
        2.1.1 全模式微动设备
        2.1.2 冲击磨损设备
    2.2 试验材料及参数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参数
    2.3 试验性能测试
        2.3.1 形貌分析
        2.3.2 磨痕的摩擦化学分析
第三章 D2车轮钢切向微动性能研究
    3.1 不同位移幅值、法向载荷的影响
        3.1.1 F_t-D曲线、摩擦系数及运行工况微动图
        3.1.2 微观损伤形貌表征
    3.2 不同表面处理工艺的影响
        3.2.1 F_t-D曲线、摩擦系数
        3.2.2 微观损伤形貌表征
        3.2.3 磨痕的摩擦化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2车轮钢冲击磨损性能研究
    4.1 初始冲击动能的影响
        4.1.1 磨损界面响应
        4.1.2 损伤形貌表征
        4.1.3 磨损量分析
    4.2 不同表面处理工艺的影响
        4.2.1 磨损界面响应
        4.2.2 损伤形貌表征
        4.2.3 磨损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TC4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微动磨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动摩擦学概述
        1.1.1 微动的概念与分类
        1.1.2 微动损伤的基本理论
        1.1.3 微动损伤的影响因素
    1.2 钛合金的应用及其微动损伤研究进展
        1.2.1 钛合金的分类
        1.2.2 钛合金的应用
        1.2.3 钛合金微动损伤研究进展
    1.3 钛合金微动损伤的防护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3 激光冲击工艺参数与试验方案
        2.3.1 激光冲击工艺参数选择
        2.3.2 激光冲击试验方案
    2.4 试验方法
        2.4.1 试验装置简介
        2.4.2 试验参数选择
    2.5 试验分析与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常温环境下TC4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位移幅值对TC4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3.2.1 摩擦系数分析
        3.2.2 磨损特性分析
        3.2.3 磨损形貌及磨损机制分析
    3.3 法向载荷对TC4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3.3.1 摩擦系数分析
        3.3.2 磨损特性分析
        3.3.3 磨损形貌及磨损机制分析
    3.4 激光冲击强化对TC4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3.4.1 摩擦系数分析
        3.4.2 磨损特性分析
        3.4.3 磨损形貌及磨损机制分析
        3.4.4 LSP强化机制
    3.5 分析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环境下TC4合金微动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温度对TC4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4.2.1 摩擦系数分析
        4.2.2 磨损特性分析
        4.2.3 磨损形貌及磨损机制分析
    4.3 温度对LSP-TC4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4.3.1 摩擦系数分析
        4.3.2 磨损特性分析
        4.3.3 磨损形貌及磨损机制分析
    4.4 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铁路运输40ft集装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集装箱内货物装载加固研究现状
        1.2.1 国外集装箱内货物装载加固研究现状
        1.2.2 国内集装箱内货物装载加固研究现状
    1.3 车辆动力仿真学研究现状
        1.3.1 国外车辆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1.3.2 国内车辆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2 铁路运输中集装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2.1 调车连挂速度
    2.2 重车总重
    2.3 车钩缓冲器类型及性能
        2.3.1 车钩缓冲器类型
        2.3.2 货车车钩缓冲器性能
    2.4 集装箱内货物加固方式
    2.5 本章小结
3 应用SIMPACK建模的理论基础
    3.1 仿真模型建立理论基础
        3.1.1 仿真建模的基本概念
        3.1.2 仿真模型建立流程
    3.2 车钩缓冲器建模原理
        3.2.1 缓冲器的工作过程
        3.2.2 缓冲器的阻抗特性
    3.3 加固方法建模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SIMPACK的冲击试验仿真建模
    4.1 冲击试验模型假设条件
    4.2 仿真车辆的选择与模型建立
        4.2.1 仿真车辆的选择
        4.2.2 转向架模型的建立
        4.2.3 车体模型的建立
        4.2.4 车钩缓冲器模型的建立
    4.3 集装箱及箱内货物的选择与模型建立
        4.3.1 集装箱及箱内货物的选择
        4.3.2 集装箱及箱内货物模型的建立
    4.4 加固模型的建立
        4.4.1 货物加固模型的建立
        4.4.2 集装箱锁闭装置的处理
    4.5 冲击试验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冲击试验仿真模型可靠性验证
    5.1 实际冲击试验方案及结果
    5.2 冲击试验仿真结果
    5.3 冲击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箱内装载多件货物时货物纵向加速度仿真研究
    6.1 箱内货物装载工况设计
        6.1.1 箱内货物大小及位置设计
        6.1.2 箱内货物重量设计
    6.2 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仿真计算结果
    6.3 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确定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速铁路道岔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与廓形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速道岔轮轨关系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道岔轮轨接触几何
        1.2.2 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高速道岔轮轨关系优化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道岔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研究
    2.1 道岔区轮轨接触点计算
        2.1.1 岔区轮轨廓形的数学描述
        2.1.2 轮对无摇头时轮轨接触点计算
        2.1.3 轮对有摇头时轮轨接触点计算
        2.1.4 轮轨多点接触
    2.2 法向切割法的验证
        2.2.1 在区间线路中两种算法的对比
        2.2.2 道岔区两种算法的对比
    2.3 不同轨道参数对道岔区轮轨接触几何的影响
        2.3.1 不同轨距下的轮轨接触关系
        2.3.2 不同车轮半径下的轮轨接触关系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车辆-高速道岔空间耦合动力学
    3.1 车辆-道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1.2 道岔动力学模型
    3.2 车辆-道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2.1 车辆动力学方程
        3.2.2 道岔运动学方程
    3.3 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4 车辆-道岔动力学指标及评估标准
        3.4.1 车辆运行安全性指标
        3.4.2 舒适性指标
        3.4.3 磨耗指标
    3.5 小结
第4章 高速道岔轮轨接触几何评价方法
    4.1 轮对横移分布规律
        4.1.1 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
        4.1.2 轨道随机不平顺时域样本的数值模拟方法
        4.1.3 尖轮对横移的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4.2 等效锥度的计算
        4.2.1 轮对蛇形运动波长计算
        4.2.2 等效锥度的计算
        4.2.3 特殊情况下的轮对等效锥度修正
        4.2.4 基于最大概率轮对横移的名义等效锥度
    4.3 道岔区其他几何评价指标
        4.3.1 基于最大概率轮对横移的结构不平顺
        4.3.2 接触带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轮廓形的演变对道岔区轮轨匹配的影响
    5.1 车轮廓形的演变
    5.2 车轮廓形的演变对轮轨接触几何的影响
        5.2.1 轮对横移的变化规律
        5.2.2 接触点分布规律
        5.2.3 等效锥度
        5.2.4 基于轮对横移最大概率的结构不平顺
        5.2.5 接触带宽
    5.3 车轮廓形的演变对轮轨接触应力的影响
        5.3.1 无横移状态下车轮廓形的演变对轮轨接触应力的影响
        5.3.2 不同轮对横移下车轮廓形的演变对轮轨接触应力的影响
    5.4 车轮廓形的演变对轮轨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道岔轮轨关系的优化设计
    6.1 轮轨蠕滑曲线对高速道岔轮轨关系的影响
        6.1.1 损伤函数模型
        6.1.2 理想工况
        6.1.3 高速道岔区不同蠕滑特性工况
    6.2 尖轨廓形优化研究
        6.2.1 滚动圆半径差与轮轨型面斜率的关系
        6.2.2 轮轨廓形反向设计方法
        6.2.3 优化案例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8)基于数据的轨道车辆门系统的健康评估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1.2.2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结构
第二章 轨道车辆门系统介绍及故障分析
    2.1 引言
    2.2 轨道车辆门系统
        2.2.1 车门系统结构
        2.2.2 车门工作原理
        2.2.3 车门数据采集
    2.3 车门性能等级与故障分析
        2.3.1 车门性能等级划分
        2.3.2 车门故障分类
        2.3.3 典型故障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特征融合的车门关键部件的健康评估方法
    3.1 引言
    3.2 特征值计算
        3.2.1 时域特征
        3.2.2 时频域特征
    3.3 基于特征融合的健康评估方法
        3.3.1 特征融合
        3.3.2 Relief筛选退化特征
        3.3.3 PCA提取正交退化特征
        3.3.4 健康评估过程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相似性的部件级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相似性剩余寿命预测
        4.2.1 相似性剩余寿命预测原理
        4.2.2 基于时间序列片段时延的相似性评估
        4.2.3 基于KDE密度加权的模型综合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预测性能指标
        4.3.2 相似性评估与参数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JS散度的车门系统的健康评估方法
    5.1 引言
    5.2 电机参数的数据分布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数据重构
        5.2.3 基于KDE的数据分布估计
    5.3 基于JS散度的健康评估
        5.3.1 JS散度原理
        5.3.2 健康评估过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一种全宽式紧急疏散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结构介绍
3 操作说明
    3.1 展开操作说明
    3.2 关闭操作说明
4 技术参数
5 性能优势
6 结束语

(10)面向地铁门的变导程螺旋副设计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铁门及其传动机构发展现状
        1.3.2 变导程螺旋传动的研究现状
        1.3.3 变导程螺旋丝杆加工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面向地铁门变导程螺旋丝杆的设计
    2.1 变导程螺旋传动
        2.1.1 变导程螺旋传动的演化
        2.1.2 变导程螺旋丝杆的分类
        2.1.3 变导程螺旋传动的特点
        2.1.4 变导程螺旋传动应用在地铁门系统的优势
    2.2 变导程螺旋线的数学模型
    2.3 变导程螺旋丝杆的设计
        2.3.1 地铁门速度曲线设计
        2.3.2 丝杆转速的设定
        2.3.3 丝杆半径的设定
        2.3.4 变导程螺旋线的参数方程设定
        2.3.5 变导程丝杆的三维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接触应力与弹流润滑状态的滚子设计
    3.1 螺旋滚子运动特性分析
    3.2 螺旋副的接触研究
        3.2.1 Hertz接触理论
        3.2.2 螺旋副磨损分析
        3.2.3 螺旋副接触应力
        3.2.4 实例分析
    3.3 螺旋副的弹流润滑特性研究
        3.3.1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机理
        3.3.2 螺旋副最小油膜厚度
        3.3.3 实例分析
    3.4 螺旋滚子的设计
        3.4.1 基于接触应力对滚子基本参数的设计
        3.4.2 基于油膜厚度对滚子基本参数的设计
        3.4.3 滚子参数的设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优选模型的变导程螺旋线优化
    4.1 变导程螺旋丝杆的模态分析
        4.1.1 固有特性的计算方法
        4.1.2 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2 变导程螺旋副运动平稳性分析
    4.3 导程函数的设计方案
        4.3.1 五次项修正等速运动规律
        4.3.2 摆线运动等速修正运动规律
        4.3.3 梯形加速度等速运动规律
        4.3.4 简谐梯形运动规律
        4.3.5 各运动方案的分析
    4.4 基于模糊优选的变导程螺旋线的优化设计方法
        4.4.1 模糊综合评价简介
        4.4.2 优化设计指标的提出
        4.4.3 变导程螺旋线优化
    4.5 导程函数的模糊综合评价
        4.5.1 评价方案
        4.5.2 评价指标
        4.5.3 权重系数的确定
        4.5.4 隶属度模糊矩阵
        4.5.5 综合评价模型
    4.6 简谐梯形运动模型的时间参数确定
        4.6.1 时间参数对运动特性的影响
        4.6.2 时间参数对S_(0.3)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变导程螺旋丝杆的数控仿真加工及参数优化
    5.1 变导程螺旋丝杆的加工方法
        5.1.1 靠模仿形加工
        5.1.2 数控车削加工
        5.1.3 四轴联动铣削加工
    5.2 数控仿真加工
        5.2.1 数控仿真加工简介
        5.2.2 物理仿真
        5.2.3 几何仿真
    5.3 基于DEFORM-3D铣削加工参数的优化
        5.3.1 DEFORM-3D有限元法理论
        5.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3 铣削参数的优化
        5.3.4 仿真结果分析
    5.4 基于MASTERCAM变导程螺旋丝杆的加工程序的自动编程
        5.4.1 MASTERCAM仿真加工简介
        5.4.2 仿真加工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新型往复运动机构的锁闭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车门传动系统建模与退化补偿控制策略[D]. 仓恒.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机器视觉在轨道交通系统状态检测中的应用综述[J]. 魏秀琨,所达,魏德华,武晓梦,江思阳,杨子明. 控制与决策, 2021(02)
  • [3]高速变轨距动车转向架轮轴传动方案结构设计及关键部件强度分析[D]. 胡飞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变轨距高速列车D2车轮钢切向及冲击微动磨损特性研究[D]. 高恒.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TC4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微动磨损行为研究[D]. 尘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铁路运输40ft集装箱内货物纵向加速度的研究[D]. 张兴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7]高速铁路道岔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与廓形优化研究[D]. 钱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8]基于数据的轨道车辆门系统的健康评估与预测[D]. 张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9]一种全宽式紧急疏散门概述[J]. 厚旭.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7(05)
  • [10]面向地铁门的变导程螺旋副设计与相关技术研究[D]. 张本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往复运动机构的锁定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