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低温的原因及对策

消费信贷低温的原因及对策

一、消费信贷低温的成因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宗洁[1](2021)在《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关心的重点问题,党和政府着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广大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2017年召开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农村金融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逐渐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深入调研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踊跃探寻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与实践,探索出提升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有效对策。首先,论文界定了乡村振兴、农村金融、金融服务的有关概念,并在国内外研究视角上简要阐释了其相关理论。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分析了日照市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近况,研究发现日照市乡村产业与农业生态发展良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增强,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与从业人员数稳中有增,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规模亦有所提升,人民生活富裕,产业兴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显着成效。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了解了日照市绿茶产业这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实践情况,并通过走访调研了解了以农商行为代表的涉农金融机构为服务乡村振兴所采取的措施。根据调研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发现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如涉农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构成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效率不高、金融供需不均衡等。最后,通过分析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论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引导各类资金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加快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三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引进金融人才,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源;五是加强农业征信与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发展。

张跃飞[2](2021)在《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供给侧改革、财务去杠杆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风险防控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在金融领域具体表现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企业改革进入转型期。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越发关注,食品行业改革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全产业链的整合,产品溯源机制的构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食品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全产业链的构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债务融资需求逐渐增多,债务融资风险日益凸显。Z食品公司是一家生鲜肉制品加工制造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向上下游供应市场延伸,企业债务融资需求迅速增加,债务融资风险不断聚集。本文对债务融资风险的理论基础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在此基础上,对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需求和风险控制现状进行阐述。针对当前Z食品公司现状,从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债务融资期限、债务融资方式、企业运营能力以及债务融资市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识别该公司债务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并利用Z-score’模型得出该公司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而,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价结果,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周期波动、债务融资市场环境等因素,探寻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并进一步深入剖析激进的发展战略、不合理的融资规划、产业布局的失衡、预警体系的缺失、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对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影响。最后,针对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的形成原因,提出精简产业布局、减少资金占用;加强产业整合、增强盈利能力;完善内部控制、提升财务资源管控;树立风险意识、抑制过度投资;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强化风险监控等有针对性的具体防控措施。本文通过对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的实证分析,丰富了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应用研究,有利于对该公司债务融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这是首次对食品行业进行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研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食品行业不断提升债务融资风险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宋孝进[3](2021)在《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出台“六保”政策。其中,“保粮食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民以食为天”,在供求两端遭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粮食加工产业既连接了农业,又连接了工业和居民,是保证国家经济稳定、战略安全的重要的中间产业。吉林省松原市作为我国粮食重要生产地,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对本地区乃至吉林省的粮食加工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原市的粮食加工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统计,掌握了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政府促进粮食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以期从产业链和供给侧出发,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总体而言,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缺乏龙头企业、企业间分工不合理;产业布局散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声誉有待提升。松原政府应当坚持技术进步、质量提升、产业融合、资金融通和服务提升的综合产业政策。

胡盾[4](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王成福[5](2020)在《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追求速度的增长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转型,能源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供给侧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更在于从整个产业的高度转换发展模式,对于地热能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运作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对国外经验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并初步进行定义。具体来说,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参照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地热能资源禀赋特征、产业市场结构、后发优势等,利用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地热能产业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得出产业竞争力分数为75.64,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设置具体指标和参数,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2.在深入认识地热能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系统总结我国地热能产业运作若干新类型、借鉴地热能产业发展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了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并提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进而以应然性、实然性和实现性为切入点,构建了我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3.初步对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该包含:创新驱动型发展、协调可持续型发展、绿色生态型发展、高效率型发展、有效供给型发展、中高端结构型发展、开放包容型发展、为民共享型发展等关键内容。4.在分析不同主体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依据不同主体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功能,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政府、国有地热能企业、民营地热能企业、外资地热能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苏乃文[6](2020)在《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的识别机制对具体贫困人口进行精确识别并针对个体分析致贫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金融精准扶贫是在精准扶贫框架下,以金融方式为主导实行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在近几年内的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果,但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贫困成因和贫困治理等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以金融机构为主要维度进行研究,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现阶段的实施情况如何,在实际中遇到了那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成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取得更好的扶贫效果,这对我国扶贫事业发展和加快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研究点,K县属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是国家级贫困县,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扶贫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案例具备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扶贫情况进行调实地调研分析,发现有几个问题较为重要:金融扶贫资金如何使用、如何制定精准帮扶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资金风险,将其与普遍金融精准扶贫中的问题进行对比,总结出扶贫产业选择、金融机构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是能否取得扶贫成功的关键,即是在扶贫资金发放前、中、后的全流程监管都很重要,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强化金融机构资金监管、创新村委会基层监管、制定适合的分类帮扶方案、贫困户的思想培训等方式都是解决金融精准扶贫中问题的有效办法,对于金融精准扶贫的成功率及效果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张皓[7](2020)在《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现了第三轮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危机,截至目前,化解产能过剩仍然是中国谋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化解产能过剩,数年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去产能”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对内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等;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支持产能向境外转移,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为过剩产能的输出创造空间,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其中之一便是将过剩产能通过出口方式进行跨国转移,即输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实践也证明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对产能过剩的化解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从微观企业视角来看,通过出口贸易方式缓解企业的产能过剩压力,还需要考虑企业出口可能对其生产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但对于产能过剩企业而言,其出口生产率效应目前并不明确。那么,在现实经济中,中国的产能过剩企业是否存在出口的生产率效应?为此本文展开研究。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首先,采取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提供的中国微观企业调查数据,基于企业、行业及地区维度考察了中国企业产能的过剩状况及其出口与生产率现状,并与产业正常、产能欠缺及产能不足等三类企业进行了系统比较。其次,分别就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出口产能效应视角和出口学习效应视角下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1)采取LP方法测算和考察产能过剩企业TFP的基础上,基于资金约束和规模经济两个路径考察了产能过剩对企业TFP的影响机理;(2)基于出口产能效应视角对企业出口过剩产能的生产率效应进行考察,对产能过剩企业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的出口产能效应进行理论分析;(3)基于出口学习效应视角考察中国企业出口过剩产能的生产率效应,通过对产能利用率路径下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效应以及产能过剩企业出口的总体生产率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在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对上述理论分析结论与推论一一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从多维度对实证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对区域异质性的特定表现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产能过剩企业在促进出口、化解产能过剩、提升生产率三个方面的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考察中国企业的产能过剩现状及其出口和生产率现状,所得结论有:(1)企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和范围在企业、行业及地区维度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从企业维度来看:内资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大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大于民营企业;企业规模越小,其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越大。从行业维度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较大;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较低。从地区维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和城市,其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相对越小。(2)产能过剩企业拥有较低的出口强度和出口意愿。基于企业、行业及地区维度对不同产能分组企业的出口强度和出口企业所占比重的考察,发现了基本一致的规律,即产能分组水平越高,企业的出口强度和出口意愿越大。此外,基于地区维度的考察还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的平均出口强度和出口企业所占比重越高。(3)静态层面呈现出产能分组水平越高,企业TFP水平越高的特征事实。不论是总体层面,还是不同类型企业、地区或行业层面,大都呈现出如下特征事实:产能不足企业的平均TFP水平最高;其次是产能欠缺和产能正常企业;TFP水平最低的都是产能过剩企业,表明产能利用率与企业TFP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也意味着产能过剩可能对企业TFP具有负向效应。(2)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率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对企业TFP具有显着的促进效应,之后,分别基于企业、地区及行业层面对异质性的考察,也大都得出了显着负向影响效应的稳健结论,为静态层面呈现出的特征事实提供了经验证据。(3)出口产能效应视角下企业出口过剩产能的生产率效应显着存在。总体上,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大对其产能利用率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即如果其选择出口,能够化解产能过剩。通过异质性考察发现,由于沿海发达地区较高的外需依赖程度及产能利用率,以及其与内陆欠发达地区在贸易结构和贸易模式上的差异,导致企业出口的过剩产能化解作用仅存在于内陆欠发达地区,而在沿海发达地区,出口贸易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不显着。(4)出口学习效应视角下企业出口过剩产能的生产率效应也显着存在。企业的出口贸易能够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提升其产能利用率,而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可以突破资金约束,增加流动资金,并且使劳动力和机器设备得到高效利用,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带来了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通过异质性考察发现,出口贸易通过产能利用率路径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中大都是显着存在的。(5)产能过剩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效应显着存在。针对产能过剩企业样本的数理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企业出口强度的提高能够显着提升其TFP水平,表明产能过剩企业存在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结合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在促进产能过剩企业出口方面:政府应营造公平公正的海外经营环境,将过剩产能出口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争取中国出口企业获得公平的市场经济地位;制定积极的金融财税鼓励政策等。二是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完善和优化企业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政府应避免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等。三是在提升产能过剩企业的生产率方面:政府应转变政策性补贴的输送模式;优化企业规模分布,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将研究视角从现有的中观的行业层面微观化至企业视角。其次,将产能过剩及其治理的研究体系拓展至企业的生产率上,通过采取定性分析法和数理经济分析法,给出并明晰了产能过剩企业的出口活动通过产能利用率路径影响其生产率的内在机理。继而采取计量经济法,发现企业从事出口活动能够化解产能过剩,但在地区维度上存在异质性,并能够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提升企业生产率水平。最后,针对产能过剩企业的特性,考察其出口生产率效应,运用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发现产能过剩企业从事出口活动能够通过出口学习效应,促进生产率提升。

刘宇杰[8](2020)在《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饥荒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倒退,甚至导致王朝的兴替和政权的更迭。探究饥荒的原因和如何避免饥荒悲剧重演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饥荒的发生是天灾还是人祸?什么样的天灾和人祸导致了饥荒?我们如何才能最终告别饥荒?本文将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分配、饥荒概念的辨析、饥荒类型的划分、影响饥荒的主要因素分析、告别饥荒的对策等内容的研究来回答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对未来从根本上消除产生饥荒的土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理论探究和史料分析,本文首先对马尔萨斯、阿马蒂亚·森的饥荒理论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饥荒类型的划分提供逻辑的起点和分析的起点。其次,依据农业生产与分配、两极世界理论把饥荒划分为传统农业时期的饥荒、土地贡税殖民时期的饥荒以及现代农业时期的饥荒,并从实证或案例的角度对上述三个类型的饥荒分别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再者,对现代社会影响饥荒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提出应急和形成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拨开附加在饥荒概念上的重重迷雾,影响饥荒的核心要素是国家或地区以及个人粮食的极度短缺,至于饥饿乃至死亡,则是粮食极度短缺的影响和严重后果。(2)饥荒实质是农业生产与分配的危机,这种危机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粮食供应的短缺以及微观上个人或家庭的粮食极度短缺。(3)对影响饥荒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等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分配不公带来的极端贫困使下层人民很容易陷入饥荒;战争或武装冲突严重破坏农业的生产与分配,制造难民,使民众陷入缺粮的境地。(4)二战后,自然灾害、极端贫困、战争或武装冲突等因素对饥荒的影响或者在下降或者在削弱,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超过人口的增长,今后更多要考虑全球粮食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应对饥荒既要考虑早期预警、平抑粮价、赈济灾民等应急措施,也要考虑形成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惩治饥荒制造者等长效机制,使人类彻底告别饥荒。

刘枫植[9](2020)在《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2022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之际以及“3亿人上冰雪”规划的提出,提高了人们对冰雪的关注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冰雪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除了具有区位优势的东北地区发展之外,华北和西北地区也纷纷发展起冰雪产业,并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品牌,加之美、加、日等传统冰雪强国的传统优势,加重了冰雪产业竞争力。2019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冰雪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是新的发展机遇,将冰雪旅游业、冰雪体育业、冰雪文化业以及冰雪装备业等寒地冰雪产业融合发展起来,运用冰雪产业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释放出巨大空间与潜力。支持政策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促进黑龙江省冰雪产业树立新理念、创造新业态、构造新模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的支持政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上述背景,从冰雪产业及其政策界定入手,运用产业集聚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激励性规制理论,描述了黑龙江省发展冰雪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Eviews7.2分析冰雪产业收入与财政收支之间的相关性,以论证政策对产业发展而产生的积极影响。重点阐述了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现行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及效果,发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效果不明显、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分析其成因归结于产业政策间相容性弱、财政政策性资金不充裕以及缺乏有效人才激励政策等。在借鉴美、加、日等国发展冰雪产业政策和我国辽、吉、京发展冰雪产业的政策经验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情,提出优化冰雪产业结构与财政投入结构、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支持政策、强化金融融资政策、实施“官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政策、设立冰雪产业人才孵化基地、构建科技化智慧冰雪项目平台等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提升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的竞争力。

汤海[10](2020)在《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带来传统产业信用风险形势日趋严峻,互联网+产生的新模式、新需求、新思维给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带来的巨大冲击,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数量攀升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同业竞争白热化、传统行业信贷业务利润逐年走低。农发行作为服从服务国家政策的政策性银行,面临着传统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质量的挑战,亟待紧随政策及产业方向新经济增长点,将信贷资金投向新的行业领域。海洋牧场项目作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涉及国计民生重要领域,体现政策性是银行社会责任与担当的重要体现方式。对海洋牧场信贷进行风险管理研究,有助于政策性银行正确衡量自身风险管控水平,对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参与的MB公司海洋牧场项目的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和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梳理出可能影响农发行A行MB公司海洋牧场项目信贷风险因素并形成信贷风险要素调查问卷,形成三大类16项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召集海洋牧场信贷项目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信贷风险重要度判断的获取信贷风险因素重要度全排序权重值,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评价数据定量化,分析各项风险指标所占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海洋牧场信贷风险进行打分评价,最终得到农发行A行MB公司海洋牧场项目信贷风险评分为61.05,属于中等风险项目,银行三大风险按影响程度由低到高排序为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通过积极主动的信贷风险防控措施去规避风险的发生或通过风险缓释措施将风险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笔者根据自身银行从业经验,参考同行业同类型信贷项目,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中高风险因素逐条给出建议措施,为农发行开展海洋牧场相关业务信贷风险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消费信贷低温的成因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费信贷低温的成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1.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3.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4.文献评述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
        1.乡村振兴战略
        2.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
    (二)相关理论
        1.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2.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3.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4.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照市乡村振兴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一)日照市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
        1.日照市产业方面发展概况
        2.日照市农业生态发展概况
        3.日照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二)日照市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1.日照市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2.日照市农村信贷规模
        3.日照市农业保险规模
    (三)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成效
        1.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措施与成效
        2.整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成效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研究
    (一)农户调研
        1.农户基本情况
        2.农户金融服务需求情况
        3.农户金融服务评价分析
    (二)银行调研
        1.银行选取的背景
        2.岚山农商行金融服务绿茶产业概况
        3.金融服务绿茶产业的实施效果
    (三)金融服务绿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1.贷款供需不均衡,贷款需求量低
        2.贷款投放风险大、回报率低
        3.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4.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数量少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数量少,资源配置不足
        2.农村金融供需失衡,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3.金融服务效率低下
        4.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二)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出现问题的原因
        1.政府宏观调控不足
        2.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不明确
        3.金融服务机制不健全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户调查问卷(绿茶产业)
附录B 日照市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调研(银行机构)
致谢

(2)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债务融资定义及特征
        二、债务融资风险定义
        三、债务融资风险类型
    第二节 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
        一、风险管理理论
        二、内部控制理论
        三、资本结构理论
    第三节 债务融资风险评价方法
        一、Z-score模型概述
        二、Z-score模型特征及应用
第三章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第一节 Z食品公司基本情况
        一、Z食品公司简介
        二、Z食品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第二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状况
        一、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需求
        二、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规模
        三、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方式
        四、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期限结构
    第三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状况
        一、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
        二、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流程
第四章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识别
        一、债务融资规模风险
        二、债务融资方式风险
        三、债务融资期限风险
        四、债务融资经营性风险
        五、债务融资市场风险
    第二节 Z食品公司基于Z-score模型的债务融资风险评价
        一、Z-score模型
        二、Z-score’模型的适用性
        三、基于Z-score’模型的债务融资风险评价
第五章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第一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外部成因
        一、宏观经济下行,居民购买力下降
        二、行业周期波动,猪周期影响明显
        三、融资环境趋严,再融资日益困难
    第二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内部成因
        一、战略过于激进,盲目过度投资
        二、产业布局失衡,终端销售乏力
        三、投资决策失误,缺乏合理规划
        四、内控管理不严,预警体系缺失
第六章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措施
    第一节 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一、做好宏观经济分析,预判行业周期趋势
        二、争取政府适宜支持,化解债务融资风险
    第二节 强化企业内部债务融资风险控制
        一、精简产业布局,减少资金占用
        二、加强产业链整合,增强盈利能力
        三、完善内部控制,提升财务资源管控
        四、树立风险意识,抑制过度投资
        五、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强化风险监控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
第一章 粮食加工产业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粮食加工产业的概念界定
        一、粮食的含义
        二、粮食加工
        三、粮食加工产业
    第二节 粮食加工产业的相关理论
        一、合约与交易费用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产业政策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松原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背景
        一、松原产业结构现状
        二、松原政府财政状况
        三、松原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条件
    第二节 松原粮食加工产业基本情况
        一、松原粮食加工产业现状
        二、松原粮食加工产业政策
    第三节 松原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原材料供给不稳定
        二、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三、品牌租值积累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松原粮食加工产业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三农”政策有待完善
        一、惠农政策不落地
        二、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
        三、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不到位
    第二节 政府产业政策科学性有待提高
        一、培育龙头企业力度不足
        二、产业园建设不理想
        三、企业技术创新不足
    第三节 政府服务方式有待完善
        一、市场开拓力度不足
        二、品牌效应不够显着
        三、科研支持力度不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松原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拓展“三农”政策新思路
        一、推动惠农政策真下乡
        二、完善和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三、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
    第二节 制定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二、支持建立产业园区
        三、鼓励生产技术创新
    第三节 积极转变政府服务方式
        一、建立健全质量检验监测制度
        二、维护公开透明的品牌市场
        三、完善人才吸引和保障政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2.3.2 产业结构失衡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地热能产业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竞争力评价
    3.1 我国地热能资源概况
    3.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概述
    3.3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3.4 我国地热能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EL分析
    4.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4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现有模式和若干新类型
    5.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5.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5.3 公私合作模式(PPP)
    5.4 “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EPC+F”)
    5.5 “地热能+”模式
    5.6 区块链模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意义
    6.1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
    6.2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能产业合作前景
    6.4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构建
    7.1 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
    7.2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
    7.3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7.4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7.5 不同主体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附录B 个人简历和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6)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概括性评述
    1.4 预期创新及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6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精准扶贫
        2.1.2 金融精准扶贫
    2.2 基础理论
        2.2.1 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参与式扶贫理论与利贫式减贫理论
        2.2.4 小额贷款理论
        2.2.5 长尾理论
3 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分析
    3.1 存在问题
        3.1.1 金融机构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受制于政府扶贫产业选择
        3.1.2 金融机构严重缺乏扶贫信贷的过程监管
        3.1.3 金融机构扶贫运营管理成本高
        3.1.4 金融机构扶贫运营风险大
        3.1.5 贫困户金融可获得性差
        3.1.6 金融精准扶贫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
        3.1.7 贫困户对于金融精准扶贫认识有待改善
    3.2 原因分析
        3.2.1 政府执行措施和金融精准扶贫精神存在部分脱节
        3.2.2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有待提升
        3.2.3 自然条件恶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
        3.2.4 农牧业抗风险能力弱,保险及担保体系滞后
        3.2.5 真正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太少
        3.2.6 信息化管理建设缺乏支撑
        3.2.7 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
    3.3 本章小结
4 K县金融精准扶贫发展现状
    4.1 K县基本情况
        4.1.1 县域情况
        4.1.2 少数民族情况
        4.1.3 产业状况
        4.1.4 扶贫开发概况
    4.2 政策环境
    4.3 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情况
        4.3.1 扶贫成绩
        4.3.2 存在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K县信用联社金融精准扶贫措施分析
    5.1 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概况
    5.2 促进扶贫产业精准选择,锁定资金使用方向
    5.3 针对差异分类施策
    5.4 严格完整的扶贫信贷全过程监管
    5.5 获得政府支持、借力核心产业整合资源
    5.6 持续推动贫困户观念转变
    5.7 对比分析经验与不足
        5.7.1 主动参与促进精准选择扶贫产业、整合资源
        5.7.2 必须对扶贫信贷使用进行有效监管
        5.7.3 与基层政府联合是信用联社的管理创新
        5.7.4 提升网点布局和金融产品
        5.7.5 贫困户思想教育长抓不懈
        5.7.6 信息化建设滞后
    5.8 本章小结
6 对策与建议
    6.1 提高主动性,促进政府扶贫产业选择精准
    6.2 金融机构必须强化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
    6.3 基层监管与互联网金融建设同步推进
    6.4 信用建设、发展模式将是下一阶段扶贫重点
    6.5 有效提高贫困户金融可获得性
    6.6 建立统一的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
    6.7 加快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章节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过剩产能的相关研究
        2.1.1 过剩产能的测度与界定
        2.1.2 产能过剩的成因
        2.1.3 产能过剩的治理
    2.2 过剩产能对外输出的相关研究
        2.2.1 出口贸易与产能输出
        2.2.2 对外投资与产能输出
        2.2.3 “一带一路”倡议与产能输出
    2.3 出口生产率效应的相关研究
        2.3.1 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存在性
        2.3.2 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影响因素
        2.3.3 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具体来源
    2.4 文献评述
3 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状况及其出口与生产率现状
    3.1 微观企业样本选取
    3.2 企业的产能过剩状况
        3.2.1 企业维度下的考察
        3.2.2 行业维度下的考察
        3.2.3 地区维度下的考察
    3.3 过剩产能的出口现状
        3.3.1 企业维度下的考察
        3.3.2 行业维度下的考察
        3.3.3 地区维度下的考察
    3.4 产能过剩企业的生产率现状
        3.4.1 生产率测算方法选取
        3.4.2 企业维度下的考察
        3.4.3 行业维度下的考察
        3.4.4 地区维度下的考察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理论分析
    4.1 核心概念界定
        4.1.1 过剩产能
        4.1.2 出口产能效应
        4.1.3 出口学习效应
    4.2 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内在机理
        4.2.1 资金约束路径下的内在机理
        4.2.2 规模经济路径下的内在机理
        4.2.3 理论假说提出
    4.3 出口产能效应视角下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内在机理
        4.3.1 直接路径下的内在机理
        4.3.2 间接路径下的内在机理
        4.3.3 理论假说提出
    4.4 出口学习效应视角下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内在机理
        4.4.1 产能利用率路径的内在机理
        4.4.2 总体生产率效应的内在机理
        4.4.3 理论假说提出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5.1.1 实证模型构建
        5.1.2 样本数据说明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准估计结果
        5.2.2 内生性检验
        5.2.3 稳健性检验
    5.3 进一步考察:异质性表现
        5.3.1 企业维度的异质性
        5.3.2 行业维度的异质性
        5.3.3 地区维度的异质性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出口产能效应视角
    6.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1.1 实证模型构建
        6.1.2 样本数据说明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基准估计结果
        6.2.2 内生性检验
        6.2.3 稳健性检验
    6.3 进一步考察:区域异质性
        6.3.1 样本划分标准
        6.3.2 估计结果分析
        6.3.3 内在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出口学习效应视角
    7.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1.1 实证模型构建
        7.1.2 样本数据说明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准估计结果
        7.2.2 内生性检验
        7.2.3 稳健性检验
        7.2.4 异质性表现
    7.3 进一步考察:产能过剩企业的表现
        7.3.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3.2 估计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异质性表现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评论
    第一节 古典主义的饥荒理论
    第二节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饥荒的概念及类型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定义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分配
    第三节 饥荒类型的划分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农业时期的中国饥荒
    第一节 历代自然灾害对饥荒的影响
    第二节 应急的救荒政策
    第三节 治本的救荒政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农业时期的日本饥荒
    第一节 日本农民沉重的租税负担
    第二节 商业、高利贷资本的成长与贫困问题的加深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三大饥荒
    第四节 德川幕府的饥荒对策及其绩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贡税殖民时期的饥荒
    第一节 英国对爱尔兰和印度的殖民政策
    第二节 1845年的爱尔兰饥荒原因分析
    第三节 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原因分析
    第四节 英国殖民政策的区域差异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农业时期的非洲饥荒
    第一节 战争与饥荒的关系
    第二节 索马里内战和2011年饥荒
    第三节 南苏丹内战和饥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影响饥荒的主要因素变化分析
    第一节 导致饥荒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农业防灾减灾
    第三节 粮食安全和脱贫的政策
    第四节 战争或武装冲突受到抑制
    第五节 民间救济和节粮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文献简析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5.1 研究路径
        1.5.2 创新点
2 冰雪产业支持政策的基础理论
    2.1 冰雪产业政策的概念界定
        2.1.1 冰雪产业的界定
        2.1.2 冰雪产业的特征
        2.1.3 冰雪产业的支持政策
    2.2 冰雪产业的支持政策作用机理分析
        2.2.1 产业政策
        2.2.2 财税政策
        2.2.3 金融政策
        2.2.4 人才政策
        2.2.5 科技政策
    2.3 发展冰雪产业的理论依据
        2.3.1 产业集聚理论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3 激励性规制理论
        2.3.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现状及现行政策分析
    3.1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现状
        3.1.1 发展冰雪产业的优势条件
        3.1.2 冰雪产业发展现状
        3.1.3 冰雪产业实证分析
    3.2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现行支持政策
        3.2.1 产业政策促进冰雪产业升级发展
        3.2.2 财税政策带动冰雪产业显着发展
        3.2.3 金融政策推动冰雪产业资金聚集
        3.2.4 人才政策为冰雪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3.2.5 科技政策提升冰雪产业服务智能化
    3.3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政策不完善
        3.3.2 财税政策投入相对不足
        3.3.3 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3.3.4 吸引人才政策有待完善
        3.3.5 科技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
    3.4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支持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产业政策间相容性弱
        3.4.2 财政政策性资金不充裕
        3.4.3 金融政策实施不到位
        3.4.4 人才政策激励力度不足
        3.4.5 科技发展基础薄弱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冰雪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与经验借鉴
    4.1 国外冰雪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4.1.1 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财税支持政策
        4.1.2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金融支持政策
        4.1.3 日本札幌的金融支持政策
    4.2 国内冰雪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4.2.1 辽宁省的财税减免政策
        4.2.2 吉林省的科技支持政策
        4.2.3 北京市的人才支持政策
    4.3 对黑龙江省发展冰雪产业经验借鉴
        4.3.1 运用积极财税政策支持产业创新发展
        4.3.2 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4.3.3 鼓励专业人才终身教育
        4.3.4 科技化带动基础服务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促进冰雪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优化产业政策结构
        5.1.1 制定低温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5.1.2 优化冰雪产业政策结构
        5.1.3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5.2 运用财税支持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5.2.1 完善冰雪产业财政补贴政策
        5.2.2 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支持政策
        5.2.3 优化税收激励政策
    5.3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5.3.1 强化金融融资政策
        5.3.2 推进金融创新政策
        5.3.3 优化金融投资环境
    5.4 优化冰雪产业人才政策
        5.4.1 运用激励政策引进专业人才
        5.4.2 实施官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政策
        5.4.3 设立冰雪产业人才孵化基地
    5.5 提升冰雪产业科技化水平
        5.5.1 完善地方科技政策
        5.5.2 制定融合科技数字创意产业政策
        5.5.3 优化科技化智慧冰雪项目平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海洋牧场概念
        2.1.2 信贷风险管理的概念
    2.2 风险管理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阐述
        2.2.2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3.1 银行信贷风险分类
        2.3.2 银行信贷风险成因
        2.3.3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2.4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风险识别及成因
    3.1 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情况及风险识别
        3.1.1 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业务优势与风险
        3.1.2 MB公司基本情况
        3.1.3 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拟授信方案
    3.2 建立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2.1 信贷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信贷风险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3.2.3 信贷风险评价指标项目情况分析
        3.2.4 确立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3 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信贷风险成因
        3.3.1 海洋牧场为代表的海洋经济脆弱性
        3.3.2 农发行A行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
        3.3.3 MB公司家族式小微企业管理缺陷
    3.4 本章小结
4 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的信贷风险评估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操作流程
    4.2 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的信贷风险评估运用
        4.2.1 构建全过程层次结构模型
        4.2.2 根据重要度构建信贷风险判断矩阵
        4.2.3 计算信贷风险各层次权重值
        4.2.4 得出信贷风险全排序权重
        4.2.5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项目信贷风险
        4.2.6 信贷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的信贷风险应对
    5.1 信用风险应对措施
        5.1.1 动态监控财务指标
        5.1.2 创新落实担保措施
        5.1.3 银政合作防范自然风险
        5.1.4 密切关注管理层活动
        5.1.5 加大违约惩戒力度
        5.1.6 多渠道了解行业动态
    5.2 市场风险的应对措施
        5.2.1 规范货款回笼及贷款支付
        5.2.2 贯彻保本微利原则
    5.3 操作风险的应对措施
        5.3.1 加强信贷岗位人员培训
        5.3.2 进一步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消费信贷低温的成因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照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对策研究[D]. 杨宗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研究[D]. 张跃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松原市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对策[D]. 宋孝进.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02)
  • [5]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王成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D]. 苏乃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 张皓.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D]. 刘宇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D]. 刘枫植.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10]农发行A行海洋牧场项目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汤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标签:;  ;  ;  

消费信贷低温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