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重启即可获取新 IP 地址

无需重启即可获取新 IP 地址

一、不用重新启动,就能获取新的IP地址(论文文献综述)

何伟[1](2020)在《某网络信息监测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经济也进入到由政府提供更优惠更细致的政策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的最小组成单元,面临压力与挑战更大,如何实施一系列精准和科学的政策引导产业进步,从而大力推动本地企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与产业的提升的目的,成为政策制定的关键。在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各行业的企业数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网络中。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蕴含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将各行业中企业相关数据获取,然后将取得的企业各维度数据进行数据透视和有效分析,来促进科学化制定决策和精细化监控管理,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严肃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一个网络数据监测采集与分析系统来完成对互联网中企业经营活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为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网页数据采集方面的优势,基于网络爬虫技术设计实现的数据采集模块可以完成对特定行业中企业数据的抓取与存储,然后通过数据清洗、文本分词、特征提取等技术完成数据预处理工作,接着利用Spark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其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库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在考虑技术实现的同时,考虑到不同用户对数据可视化的不同需求,在数据可视化部分完成了各类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方便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本文主要实现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其中数据采集模块是通过分布式网络爬虫来完成网络数据的采集。数据转换模块功能依赖Sqoop工具,实现了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与分布式文件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工作。在数据预处理模块通过数据清洗、中文分词、特征提取等技术,实现了文本数据的分词以及特征向量提取等工作。数据分析模块通过Spark大数据框架与MLlib机器学习库,采用聚类分析等算法完成对企业数据的聚类分析。数据可视化模块利用Pyecharts库实现了各类数据可视化图表的生成。本文最后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并给出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能够实现网络中企业数据的采集,能够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完成对获取数据的有效分析与展示,实现为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制定时提供数据支撑的目标。

闵高阳[2](2020)在《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互联网正在飞速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但是由于传统TCP/IP网络基于知名端口号进行传输的管理与控制,传输中连接的发起与建立简单静态,其在可管可控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标识网络中服务标识统一注册的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其核心特征包括:1)通过引入传输控制中心,对TCP网络传输的主体进行认证与授权,增强了网络的可管可控性;2)通过标识的注册与动态更新,在网络传输中动态地改变地址与端口,解决了现有TCP/IP网络中协议与端口绑定,知名端口号暴露易受攻击的问题,提供了网络层面的负载均衡手段,增强了网络安全性;3)通过引入连接授权信息,实现了TCP监听端口的隐藏,防止了端口扫描等手段对系统网络信息的收集,进一步增强了网络安全性。首先,本文分析了网络安全现状,阐述了服务标识统一注册的理念,并对相关理论技术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可控传输机制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的设计方案,其框架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部分:1)内核动态标识模块,制定了动态标识相关报文的格式,设计了标识信息维护的结构,引入了若干定时器进行标识注册信息切换,对标识的产生和清理时机进行了分析设计;2)内核标识查询模块,制定了标识查询相关报文的格式,设计了查询消息队列,并分析了阻塞式和非阻塞式的标识查询流程;3)传输控制中心,阐述了对于传输主体身份认证、标识注册与查询的权限控制,以及传输授权的方案;4)内核底层消息模块,通过对消息收发需求的分析,明确了消息收发的模型,设计了模块的内部结构与对外接口。其次,本文利用Linux内核开发技术和Python开发技术,对机制中的内核与传输控制中心进行了实现。内核实现,分为三个主要模块:1)内核动态标识模块,以listen、accept和close系统调用内部实现的修改和定时器的驱动,实现了标识动态跳变;2)内核标识查询模块,通过修改connect系统调用的内部实现,实现了标识查询的嵌入和其响应报文的处理。3)内核底层消息模块,利用内核态套接字编程技术,实现了连接管理与消息处理接口。传输控制中心,借助事件驱动机制,对请求处理与响应、消息对象与包处理器,以及身份认证与动态标识管理进行了实现。最后,本文对机制进行了测试,搭建了测试原型系统,对动态标识、标识查询、标识管理、权限控制等进行了验证,并从外部对系统进行扫描,验证了机制对于传输控制和系统端口隐蔽的有效性,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张治安[3](2020)在《基于中间件对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工业4.0时代,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技术是促进产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嵌入式设备高度集成,功率较小,功能可裁剪,通信功能强大,便于与其它设备结合,因此在汽车电子,新型工业设备及智能家电上应用极广。传统使用烧录器对嵌入式设备进行现场下载程序的方式已远不能满足诸如家电,电动汽车控制器软件升级对高频次,便携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新近研究往往又把其重点放到终端设备本身,这给嵌入式设备本身增加了不稳定性,使其更繁冗,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只适合价格昂贵,结构和功能复杂的嵌入式设备。本论文对借助“互联网+”中间件对单片机类嵌入式设备进行软件升级展开研究,构建远程访问FTP云服务器实现现场升级方案。用便携升级工具件作为媒介连接远程服务器获取新固件后对ARM系列单片机类嵌入式系统如电动汽车控制器,空调电机控制器等家电的电控软件进行更新。主要研究和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嵌入式系统工作环境,查阅近年国内外文献并分析比较大量专利。在此之上,构建一种基于升级中间件访问云服务器(软件数据库)升级嵌入式设备的模式。第二,硬件平台搭建,选用STM32F446主控芯片构建升级中间件。面向上层通过SPI外设和网络芯片W5500通讯,并通过RJ45口接入互联网或工厂内网实现对远程主机或云上服务器固件的获取;面向下层使用CAN总线连接嵌入式设备,实现数据传输和通讯指令传达。第三,软件部分,在云服务器上搭建服务端,并且在云服务器实现BIN文件的校验并同它一起供升级工具下载。移植FTP协议到升级工具,升级工具借助W5500实现DHCP,方便接入局域网或者广域网,搭建FTP客户端以访问数据库,待升级设备的BOOTLOADER部分实现对升级工具的连接,版本号比对,数据接收,及对自身FLASH的擦除和重新编程。第四,安全和数据完整方面,升级工具自身对接收固件进行CRC校验,并和服务器下载的校验信息进行比对,确保升级文件的完整无错;BOOTLOADER部分在接收完升级包数据后回传给升级工具,再由升级工具实现二次CRC校验并进行比对,保证数据没有错误。第五,对整个系统进行模块化验证后进行系统测试评估以确定效果并得出结论。并根据结果找出不完善之处以优化本设计。

涂翱翔[4](2020)在《基于微服务架构路由仿真平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收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各种新型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互联网公司涉及的领域越发的广泛。随着用户的增多,用户对系统实用性要求也开始提高,迫使企业不停的周期迭代升级系统,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的单体架构早已不能适应系统敏捷开发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选择将传统的单体架构拆分重构成微服务架构。本文阐述了微服务架构的特性,并以路由仿真平台为载体,使用Spring Cloud生态提供的技术实践了微服务,对微服务架构做了具体的设计与实现。利用Spring Cloud技术与常用组件实现了微服务注册与发现中心,微服务配置中心,微服务网关,以及单点登录系统。围绕以路由仿真的核心功能,使用Spring Boot脚手架快速搭建了功能微服务。鉴于路由种类众多,本文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洪泛路由为例,对洪泛路由算法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针对洪泛路由的无方向性的广播,大量消耗网络节点能量的缺点,对洪泛路由加以改进并设计算法实现,使改进后的洪泛路由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并有选择的转发消息。文末对仿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改进后的洪泛路由比传统洪泛路由更加高效。为了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搭建了基于Kubernates与Docker容器的Jenkins持续交付工具,使微服务能够进行快速的迭代更新。文章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展望,系统的架构还可以扩展,围绕路由仿真的功能微服务也能进一步的延伸。

党浩[5](2020)在《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文中认为互联网最初的OSPF和BGP等Internet路由协议主要被设计来提供端到端的“尽力而为”服务,这些协议通过利用分布式的自治协议提供到达目的子网的单一路径。然而互联网流量的指数式增长与越来越广泛的服务场景使得上层应用对底层网络链路带宽、端到端时延、可靠性等指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持续向上层提供服务,运营商不断的部署新的网络设备,铺设更高速度的底层链路。传统的路由协议已无法充分利用规模越来越大的网络结构,同时也难以向上层业务提供灵活的传输服务。多路径传输为底层网络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充分利用了单个链路上的空间和时间复用能力,可以作为带宽聚合、最小化端到端时延、提高鲁棒性等网络功能的实现技术手段。由于路由设备的多网卡接口实现,自治系统ISP的多宿主机部署方式,使得Internet拓扑天然具有多路径的特性,因而在现有网络中实现多路径传输是可行的。从微观时间角度观察,网络中的报文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有突发性的“火车式行为”,即Flowlet现象。本文提出了以Flowlet为传输单位的多路径路由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第一,利用Flowlet之间的时间差,抵消了多路径传输时不同路径之间的延时差,从而解决了多路径传输中的报文乱序问题。第二,通过在IP报文TTL字段嵌入标签信息,能够在现有IP网络中实现多路径路由系统且不影响原来的路由方式。第三,设计并实现了微流标签转发系统,使用源路由、标签转发、触发更新等技术解决了多路径传输中的路由控制、时钟同步、控制信息分发与更新等问题,在兼容现有网络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套灵活的多路径路由系统。通过对系统的测试验证了该多路径路由系统在提高网络带宽、抵抗链路波动、故障规避、降低报文乱序率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霍智慧[6](2020)在《网络协同探测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网络的状态信息,对于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和保障网络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网络探测技术作为获取网络状态信息的一种关键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的网络探测技术,如单一的网络探测技术和单点网络探测技术,或是存在所获得的信息不精确、不全面的问题,或是存在探测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多Agent模型提出了一种主被动结合的网络协同探测系统设计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采用主动探测与被动探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网络拓扑和网络资源探测,以解决单一的网络探测技术所带来的网络信息不全面和不精确的问题。关于网络拓扑探测,本文根据被动探测的结果触发并引导主动探测任务的执行,从而得到目标网络拓扑信息。其中,被动式网络拓扑探测采用基于SNMP协议的方法来实现,利用地址表解决路由器别名问题,利用ARP协议获得子网内网络设备的完整性。主动式网络拓扑探测采用基于Traceroute的算法思想来实现,利用抗防火墙的TCP探测包来获得完整的网络拓扑,并利用二分搜索算法来减少探测包的发送数量。关于资源探测,基于具体探测需求,对Nmap的主机发现、端口扫描和操作系统侦测模块进行重构和整合,以获取主机相关设备信息。其次,本文采用基于多Agent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决策调度方法,以解决单点网络探测技术带来的低效率问题。本文选取多Agent模型作为系统的研究模型,围绕任务决策调度和协同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多Agent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决策调度问题,将多属性决策方法与网络选择相结合,建立动态决策算法模型,使得选择的结果可以更好地平衡用户和网络双方的利益。针对多Agent模型协同问题,选择恰当的Agent粒度并为之建立合适的Agent模型,基于Websocket的通信机制协调系统资源,以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最后,本文根据设计方案进行了系统实现,并对该系统进行了相关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网络探测协同系统可以快速地收集网络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对目标网络进行拓扑复原。由此,本文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

吴狄[7](2019)在《基于Python的分布式信息采集发布系统设计实现》文中指出近些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经从开始的获取信息的工具,逐渐开始融入人们生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饿了会想起“美团”,当我们想出行会想起“滴滴”,出差在外需要住宿会想起“去哪儿”,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主流的信息交互方式。如何快速、有效、准确的获取网络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无论国家还是行业都大力支持大数据采集、分析、发布。但仅仅依靠人力收集方式不但时效性不高,而且需要过高的成本。在此背景和需求下,通过对信息采集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常用的一些爬虫框架、采集算法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在深入解析信息网站结构特点后,根据采集对象的特点,并且融合了两种算法,设计出了四种类型的采集程序,并且以Scrapy框架为基础,使用了中间件技术开发动态浏览器标识和代理池。运用My SQL数据库和云平台虚拟化技术部署了一套可靠性和可行性非常高的并行结构的分布式采集集群提高数据采集效率,运用PYQT5实现跨平台的信息发布程序,借助Selenium自动化工具解决了网站登陆、网站查询以及模拟人工进行数据采集。运用了Flask开发了数据采集管理平台和大屏展示。此外为了便于发布格式统一,系统还设计实现了数据清洗模块,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对象去除与添加等功能。本论文设计实现基于Python的分布式信息采集发布系统来采集网络信息数据并且经过分类后发布,大大减轻了相关行业信息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为更快、更好、更便捷的获取发布信息提供技术支持。目前系统从最开始的几个采集目标到日前的数百个国内外网站,已经稳定运行一年,抓取了395万条数据信息。

石珊[8](2019)在《云平台下基于FastDFS的文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云时代的大背景下,用户数据以及存储的文件呈爆炸式增长,云存储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云存储是在云的概念下针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集群等技术将网络中分散的存储资源放在云端集中管理,以满足云环境下数据的存储需求。云存储具有弹性扩容、数据备份,数据管控以及低成本等特性,被大量应用于生产环境,而云存储的这些特性都离不开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支撑。云平台下的文件管理系统旨在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文件存储和管理服务。本文研究了几类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设计原理,最后选择了FastDFS这样一款具备良好冗余备份、负载均衡、在线扩容等性能的轻量级分布式文件系统。FastDFS的设计遵循简单高效的原则,采用分组机制和对等结构来拓展集群,精巧的文件名设计使其特别适合存储中小文件,本文将在FastDFS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式存储技术构建一套文件管理系统。本文首先对FastDFS的系统架构、文件上传下载机制和文件同步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确定了基于FastDFS的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功能需求以文件及目录功能为主,性能需求以系统的可靠性和并发访问为主。根据具体的需求提出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概要设计,并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和实现,包括基础功能模块,目录模块和文件模块。目录模块通过设计一种目录文件将目录操作转变成对目录文件的读写操作,实现了存储系统中目录索引的功能,便于组织和管理用户文件。文件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模块,也是本文设计和实现的重点。文件模块实现了文件上传前的去重功能,文件下载的缓存功能,以及大文件存储功能,并对FastDFS的文件同步机制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同时拓展了FastDFS客户端连接池的功能,提升系统运行效率。最后对整个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云平台下基于FastDFS的文件管理系统符合预期的设计目标。

张雪风[9](2019)在《面向物联网的硬件平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物联网技术已经延伸到智能家居、数字医疗、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物联网通过对传感、网络、通信等技术的整合将物理世界的感知传递给计算机系统,实现物理信息和人类自然感知的融合,其核心即信息服务。然而,在不同的需求领域,存在着多样性的物联网硬件,现有的物联网系统需要针对于不同应用进行特定地硬件开发。因此,一个通用性的物联网硬件平台能对物联网方案的开发及应用带来很大便捷。本课题针对现有物联网开发平台所存在的实现复杂、开发成本高等缺点,运用互联网软件的开发方式与开发思维,提出了一种集多种数据传输方式与云平台分析反馈于一身的面向物联网的硬件平台。该平台由双中心硬件终端及其嵌入式软件和数据接口构成。平台利用多样的数据接口,可裁剪式的接入不同通信协议的物联网设备;硬件终端由中心控制MCU和数据处理MCU及外围模块组成,中心控制MCU负责整个硬件平台的任务调度,数据处理MCU对底层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后,将数据传送至中心控制MCU,由中心控制MCU通过网络通信模块将分析结果转发至其他物联网设备或物联网云平台;中心控制MCU亦可接受云平台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再将命令下发至接入该硬件平台的不同模块。同时,平台中的嵌入式软件代码或协议可由云端发送指令进行更新,实现可在线升级的硬件平台,大大降低了物联网开发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经济成本,提高开发效率。本文分别从硬件电路与接口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两大主要方面详细描述了该硬件平台的软硬件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其中硬件实现包括控制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接口等多个模块,嵌入式软件的实现包括数据处理分析、指令上传下发和自身在线升级等模块。经过对平台的整体测试,它能够完整地实现预期需求,并且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在部署环境中稳定地运行。随着该平台的正常运行,本文所设计的物联网硬件平台方案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得到了充分印证。

邢倩倩[10](2018)在《新型网络可信身份管理与认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有互联网因最初缺乏安全性设计而易遭受攻击,要实现网络可信,最根本是要实现网络实体身份持有和使用的可信追责。也即网络身份和所进行的网络行为能够真正追责到其所有者,才能避免各种欺骗攻击,保证网络实体可信和网络行为可信。可信网络依赖于网络身份的可信管理,它首先为每个网络身份赋予公钥,通过密码认证加密等手段,为所有身份的分配、认证、授权和使用等网络行为附加可信证明,实现通信与服务的可认证性、完整性和机密性,最终实现网络实体与行为的可信可追责。当前现有的网络身份可信管理多依赖传统的公钥基础设施PKI,身份持有者被分配身份标识的同时,需要利用第三方CA为其签署证书。它在网络控制层面和网络应用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1)相对分散的网络应用层面服务实体身份管理中,CA的安全可信问题突出,证书的签发和撤销易被恶意利用,难以监管;(2)而依赖集中式信任机构的安全身份管理方案往往不透明,缺乏审计,中央集权存在职权滥用的弊端;(3)证书管理复杂导致在网络控制层面的可布署性降低,复杂的证书查询和验证给网络带来了很大速度时延和性能损耗;带外安全加固的方式使得原有协议更加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将新型信任体制——区块链引入到网络实体身份管理当中,分别在服务证书和互联网编号管理方面,设计有效安全的管理机制和基础设施,其次将新型密码体制——身份基密码应用到网络身份管理中,重点研究密钥撤销问题,进一步为域间路由安全设计新的基于身份基密码的路由认证授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包括:1、提出一个基于公开区块链的可扩展撤销和证书透明方法BRT来增强SSL PKI的安全性,从而有效地处理诸如证书撤销和更新、证书监管、证书透明性证明。通过一个链上审计机制和链下存储/计算机制,BRT不需要直接在区块链上记录证书,仅在链下记录附加的、可审计的公共日志和撤销信息。BRT能够抵御恶意操纵,DDos和镜像世界等攻击,通过受激励的日志监控和行为异常报告机制,实现经济有效的证书签发透明和撤销更新。2、针对集中式信任机构互联网资源实体编号管理缺乏审计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编号管理基础设施BGPCoin。它通过分散的基础设施记录互联网号码分配和授权,并通过跟踪号码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支持BGP路由器用以匹配源路由通告,检测和丢弃前缀劫持。BGPCoin满足透明性,可审计性和安全性,并可增量部署。3、对网络身份基密码的撤销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两种可撤销身份基加密方案,匿名可撤销身份基加密方案ARIBE和层次不受限的可撤销层次身份基加密方案U-RHIBE。针对ARIBE的设计,我们克服了在指数逆构造在添加可撤销功能的困难,提出通过拉格朗日系数方法实现构造,并利用完全子树方法实现O(log N)量级的密钥更新。接着我们提出首个具有自适应身份安全的层次不受限的可撤销层次加密方案U-RHIBE,并具有抗解密密钥泄露和短公共系统参数的特性。通过仔细的形式化证明,U-RHIBE覆盖了6种优势属性:自适应身份安全,层次不受限的密钥分发,高效撤销,无状态的密钥更新,抗密钥泄露和抗内部入侵。4、针对BGPsec证书管理复杂,部署动力不足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身份基密码的网络路由自认证授权通告与聚合认证机制SIRAA,不需要使用由可信第三方维护的CA机构所签发的数字证书对BGP实体的身份和公钥进行绑定,从而避免建立管理PKI的负担以及管理和认证公钥证书带来的开销,因此可减少路由器的计算和存储开销。我们设计一个可部分聚合的前向安全的层次身份聚合签名HIBPAS,并基于HIBPAS提出SIRAA用于BGP路径通告与授权的证明与认证。SIRAA能够很好保持经典BGP安全方案所能达到的安全性,并相比其他改进的BGP安全通告方案,能够在存储效率、计算开销等方面取得很好的平衡,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二、不用重新启动,就能获取新的IP地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用重新启动,就能获取新的IP地址(论文提纲范文)

(1)某网络信息监测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网络爬虫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park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Scrapy框架
    2.2 Scrapy-redis
    2.3 Xpath技术
    2.4 Sqoop工具
    2.5 中文分词
    2.6 Spark框架
    2.7 Pyecharts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1.1 数据采集功能需求
        3.1.2 数据转换功能需求
        3.1.3 数据预处理功能需求
        3.1.4 数据分析功能需求
        3.1.5 数据可视化功能需求
    3.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3.2.1 性能需求
        3.2.2 可扩展性需求
        3.2.3 易用性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4.1.2 系统总体业务逻辑设计
    4.2 系统详细设计
        4.2.1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2.2 数据转换功能设计
        4.2.3 数据预处理功能设计
        4.2.4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4.2.5 数据可视化模块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5.1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5.1.1 主节点的实现
        5.1.2 从节点的实现
        5.1.3 爬虫监测的实现
    5.2 数据转换模块实现
        5.2.1 数据导入实现
        5.2.2 数据导出实现
    5.3 数据预处理实现
    5.4 数据分析实现
        5.2.1 企业聚类实现
    5.5 数据可视化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目标
    6.2 测试流程
    6.3 系统测试环境
    6.4 系统功能测试
    6.5 系统性能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介绍
    2.1 标识网络体系与服务标识
    2.2 套接字系统调用
    2.3 内核协议栈实现相关概念
    2.4 内核开发相关技术
    2.5 小结
3 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的设计
    3.1 总体设计
        3.1.1 需求分析
        3.1.2 设计框架
    3.2 内核动态标识模块
        3.2.1 动态标识报文
        3.2.2 动态标识信息维护
        3.2.3 动态标识定时器
        3.2.4 标识产生和清理时机
    3.3 内核标识查询模块
        3.3.1 标识查询相关报文
        3.3.2 查询消息队列
        3.3.3 阻塞式连接的查询流程
        3.3.4 非阻塞式连接的查询流程
    3.4 传输控制中心
        3.4.1 传输主体的身份认证
        3.4.2 标识注册查询的权限控制
        3.4.3 传输的授权
    3.5 内核底层消息模块
        3.5.1 设计需求分析
        3.5.2 模块内部结构设计
        3.5.3 模块对外接口
    3.6 小结
4 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的实现
    4.1 总体实现框架
    4.2 内核动态标识模块的实现
        4.2.1 标识信息维护的核心数据结构实现
        4.2.2 动态标识的执行流程
    4.3 内核标识查询模块的实现
        4.3.1 标识查询的核心数据结构实现
        4.3.2 标识查询的执行流程
    4.4 传输控制中心的实现
        4.4.1 请求处理与响应
        4.4.2 消息对象与包处理器
        4.4.3 身份认证与动态标识管理
    4.5 内核底层消息模块的实现
        4.5.1 消息模块的主要数据结构
        4.5.2 消息模块的执行流程
    4.6 小结
5 系统评估测试
    5.1 测试环境及测试说明
        5.1.1 测试环境
        5.1.2 测试说明
    5.2 动态标识测试
        5.2.1 标识注册测试
        5.2.2 标识更新测试
        5.2.3 标识清理测试
    5.3 标识查询测试
    5.4 标识管理测试
    5.5 端口扫描测试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中间件对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整体设计和系统架构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应对策略
    2.3 系统结构
    2.4 平台工作过程
    2.5 总结
第3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选取和搭建
    3.1 硬件结构框图
    3.2 主控最小系统及外设
    3.3 网络接入方式选择和实现
        3.3.1 网络接入方案
        3.3.2 网络通信协议
        3.3.3 有线网络模块具体实现
    3.4 扩展存储和其它外设
        3.4.1 CAN通讯实现
        3.4.2 EEPROM存储
        3.4.3 UART转 USB及其它
    3.5 电源供电及信号隔离
    3.6 调试与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实现和相关通讯协议及组件
    4.1 Linux下搭建文件传输服务
        4.1.1 服务器平台及FTP安装
        4.1.2 服务器FTP服务的配置和访问
    4.2 中间件动态IP获取
        4.2.1 DHCP基本原理
        4.2.2 硬件协议网络模块的初始化配置
        4.2.3 中间件通过硬件网络协议实现DHCP
    4.3 主控芯片FTP客户端的移植
        4.3.1 FTP基本介绍,通信过程,两种模式
        4.3.2 FTP客户端移植
    4.4 Bootloader的相关实现
        4.4.1 Bootloader基本介绍
        4.4.2 待升级设备的Bootloader具体实现
    4.5 相关驱动及协议
        4.5.1 EEPROM驱动的实现
        4.5.2 升级包的分割与校验
        4.5.3 调试信息输出
        4.5.4 Bootloader协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BIN文件的生成,分割,上传
    5.2 升级工具测试
    5.3 对底层设备升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微服务架构路由仿真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2.1 从领域驱动设计到微服务
    2.2 Spring Cloud生态
    2.3 持续交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3.1 路由协议概述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3.3 平面路由协议
    3.4 分级网络路由协议
    3.5 基于位置的路由协议
第4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路由仿真平台的设计
    4.1 微服务架构设计
    4.2 功能微服务设计
    4.3 持续交付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路由仿真平台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
    5.2 微服务架构的整体实现
    5.3 功能微服务的实现
    5.4 持续交付的实现
    5.5 功能测试与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多路径路由技术
        2.1.1 多路径路由原理
        2.1.2 多路径路由协议
        2.1.3 多路径路由算法
        2.1.4 多路径路由应用
    2.2 源路由技术
        2.2.1 源路由原理
        2.2.2 源路由协议
        2.2.3 源路由应用
    2.3 传输流量突发性研究
        2.3.1 主机流量突发性
        2.3.2 网络流量突发性
        2.3.3 突发流量的利弊和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路径路由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设计需求
    3.2 多路径路由系统设计思想
        3.2.1 微流多路径
        3.2.2 路径控制
        3.2.3 网关源路由
        3.2.4 节点转发
    3.3 路径控制设计与实现
        3.3.1 传输信息分类
        3.3.2 报文类型控制
        3.3.3 控制信息分发与更新
        3.3.4 路径逻辑抽象
        3.3.5 多路径计算
    3.4 控制报文设计与实现
        3.4.1 控制报文结构
        3.4.2 控制报文内容
        3.4.3 控制报文处理
    3.5 数据报文设计与实现
        3.5.1 数据报文结构
        3.5.2 数据报文处理
    3.6 系统部署
        3.6.1 独立部署
        3.6.2 混合部署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由节点设计与实现
    4.1 基础技术介绍
        4.1.1 抓包工具libpcap
        4.1.2 发包工具libnet
        4.1.3 数据库技术
        4.1.4 其它相关技术
    4.2 网关节点设计与实现
        4.2.1 网关逻辑结构
        4.2.2 转发策略
        4.2.3 微流状态
        4.2.4 路径信息
        4.2.5 路由计算
        4.2.6 报文处理
    4.3 转发节点设计与实现
        4.3.1 控制信息处理与维护
        4.3.2 数据报文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搭建与测试
    5.1 测试环境
        5.1.1 测试拓扑
        5.1.2 基础设备
        5.1.3 实验工具
        5.1.4 环境配置
    5.2 功能验证
    5.3 性能测试
        5.3.1 时延测试
        5.3.2 传输功能测试
        5.3.3 iperf测试
        5.3.4 链路波动测试
        5.3.5 报文乱序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网络协同探测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探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多Agent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知识和技术介绍
    2.1 网络探测技术介绍
        2.1.1 网络探测分类
        2.1.2 网络拓扑探测
        2.1.3 网络扫描技术
    2.2 多Agent模型理论知识
        2.2.1 Agent技术概述
        2.2.2 多Agent系统
    2.3 多属性决策算法介绍
        2.3.1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
        2.3.2 熵权法
        2.3.3 CRITIC法
        2.3.4 层次分析法(AHP)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被动结合的网络探测技术
    3.1 主被动结合的网络探测技术框架
    3.2 主被动式网络拓扑探测模块设计
        3.2.1 被动式网络拓扑探测模块设计
        3.2.2 基于Traceroute的主动式网络拓扑探测模块设计
    3.3 主动式网络资源探测模块设计
        3.3.1 主机发现子功能模块设计
        3.3.2 端口扫描子功能模块设计
        3.3.3 操作系统侦测子功能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Agent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决策调度技术
    4.1 基于多Agent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决策调度实现方案
    4.2 多Agent模型的组织结构设计
    4.3 Agent实体结构设计
        4.3.1 网络信息感知控制Agent实体结构设计
        4.3.2 任务执行Agent实体结构设计
    4.4 动态决策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协同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设计
        5.1.1 系统框架设计
        5.1.2 功能模块划分
    5.2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5.2.1 主动网络资源探测模块实现
        5.2.2 主动式网络拓扑发现模块实现
        5.2.3 被动式网络探测模块实现
    5.3 数据传递模块实现
    5.4 数据存储模块实现
    5.5 可视化模块实现
        5.5.1 模块设计
        5.5.2 页面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流程
    6.3 测试结果分析
        6.3.1 单点网络探测
        6.3.2 主动式网络探测
        6.3.3 被动式网络探测
        6.3.4 基于多Agent模型的网络协同探测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Python的分布式信息采集发布系统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技术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智能化的URL收集
        1.4.2 快速部署
        1.4.3 智能选择标签采集
        1.4.4 智能的格式统一
        1.4.5 信息智能分类
    1.5 可行性分析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技术基础与系统需求
    2.1 信息采集技术
        2.1.1 网络爬虫
        2.1.2 Python与 Scrapy框架
        2.1.3 分布式部署
        2.1.4 解析库和Selenium
        2.1.5 Phantom JS
    2.2 数据存储
        2.2.1 MySQL
        2.2.2 HBase
    2.3 超融合数据中心
    2.4 Flask
    2.5PYQT5
    2.6 总体需求
        2.6.1 信息采集编辑分析
        2.6.2 信息运维编辑分析
        2.6.3 信息发布编辑分析
        2.6.4 其他分析
        2.6.5 总体需求
    2.7 系统功能图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深度算法的全网信息采集
    3.1 传统通用采集与深度采集
    3.2 智能采集策略
    3.3 智能采集算法
        3.3.1 URL去重
        3.3.2 相似页面识别
    3.4 算法测试与评估
        3.4.1 实验环境
        3.4.2 实验内容
        3.4.3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题信息采集和信息分类
    4.1 主题采集与信息分类
        4.1.1 基于主题信息采集常规算法
        4.1.2 常规主题符合度判断
    4.2 改进的主题信息采集和主题分类
        4.2.1 主题信息采集设计思路
        4.2.2
        4.2.3 链接清洗
        4.2.4 主题分类
        4.2.5 两种算法流程
    4.3 算法测试与评估
        4.3.1 实验环境
        4.3.2 实验内容
        4.3.3 实验结果
        4.3.4 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
    5.1 架构设计
        5.1.1 特殊的分布式架构
    5.2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5.3 系统软件设计
        5.3.1 管理模块
        5.3.2 清洗模块
        5.3.3 存储模块
        5.3.4 发布模块
    5.4 采集模块
        5.4.1 全网型采集设计
        5.4.2 主题型采集设计
        5.4.3 反采集设计
    5.5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
        5.5.1 ER图设计
        5.5.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5.6 Hbase数据库设计
    5.7 关系型数据库优化
    5.8 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设计
        5.8.1 云平台
        5.8.2 系统代码
        5.8.3 数据库安全保障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实现与部署
    6.1 系统实现总述
    6.2 管理程序实现
    6.3 发布程序实现
    6.4 综合采集程序实现
        6.4.1 采集程序开发与实现
        6.4.2 清洗程序开发与实现
        6.4.3 存储程序开发与实现
        6.4.4 公用程序开发与实现
    6.5 系统部署
        6.5.1 运行环境部署
        6.5.2 数据库部署
        6.5.3 数据库部署
    6.6 其他部署
        6.6.1 定时运行部署
        6.6.2 分布式部署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测试与运行
    7.1 测试目的
    7.2 测试过程
        7.2.1 功能测试用例
        7.2.2 系统测试用例
        7.2.3 云平台测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云平台下基于FastDFS的文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分布式文件系统概述
    2.2 Fast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2.2.1 FastDFS系统架构
        2.2.2 文件上传下载机制
        2.2.3 文件同步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astDFS的文件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整体架构
        3.2.2 并发访问和可靠访问设计
        3.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2.4 数据库访问设计
    3.3 主要模块概要设计
        3.3.2 文件上传与文件去重
        3.3.3 文件下载与缓存机制
        3.3.4 文件同步机制的改进
        3.3.5 大文件分块存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astDFS的文件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基础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4.1.1 RESTful服务接口设计
        4.1.2 用户模块
        4.1.3 权限控制
        4.1.4 集群监控
    4.2 目录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3 文件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3.1 文件上传与去重
        4.3.2 文件下载与缓存机制
        4.3.3 文件同步机制的改进
        4.3.4 文件历史版本备份
        4.3.5 小文件合并存储
        4.3.6 大文件分块存储
        4.3.7 连接池的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1.1 测试环境配置
        5.1.2 测试环境搭建
    5.2 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
        5.2.1 功能测试
        5.2.2 性能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面向物联网的硬件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台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2.1.1 物联网层次架构
        2.1.2 物联网的支撑技术
    2.2 本物联网硬件平台关键技术
        2.2.1 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
        2.2.2 物联网网络层关键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台设计与架构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平台硬件组成结构
        3.2.1 控制单元
        3.2.2 数据处理单元
        3.2.3 网络模块
    3.3 平台软件组成结构
        3.3.1 主控程序
        3.3.2 通信软件
        3.3.3 平台升级方式
    3.4 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台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控制单元
    4.2 数据处理单元
    4.3 网络传输模块
    4.4 无线传输模块
        4.4.1 ZigBee模块
        4.4.2 Wi-Fi模块
        4.4.3 蓝牙模块
    4.5 环境传感模块
        4.5.1 温湿度检测模块
        4.5.2 PM2.5检测模块
        4.5.3 噪声检测模块
    4.6 人机交互模块
    4.7 相关接口设计
        4.7.1 RS-232接口
        4.7.2 RS-485接口
        4.7.3 存储芯片接口
    4.8 印刷电路板(PCB)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主控程序设计
    5.2 网络通信软件
        5.2.1 数据通信协议设计
        5.2.2 数据通信软件设计
    5.3 平台在线升级设计
        5.3.1 Flash分区
        5.3.2 启动引导应用程序
        5.3.3 在线升级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6.1 系统测试
        6.1.1 实物展示
        6.1.2 平台基本功能测试
        6.1.3 平台数据交互测试
        6.1.4 平台在线升级测试
    6.2 系统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新型网络可信身份管理与认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身份可信问题
        1.1.2 网络身份管理认证现状
    1.2 本文工作
        1.2.1 基于区块链网络证书透明审计与撤销发布方法BRT
        1.2.2 基于区块链网络编号可信分配管理基础设施BGPCoin
        1.2.3 基于混合域的高安全可撤销身份基加密算法ARIBE和 U-RHIBE
        1.2.4 网络路由自认证授权通告与聚合认证机制SIRAA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研究
    2.1 基于传统公钥的网络身份可信管理
        2.1.1 控制平面身份可信管理
        2.1.2 数据平面身份可信管理
    2.2 基于自信任身份的网络可信身份管理
        2.2.1 基于身份基密码的网络可信身份管理与认证
        2.2.2 基于身份基密码的自认证网络密钥撤销
    2.3 基于去中心化信任的网络可信身份管理
        2.3.1 区块链支撑技术
        2.3.2 去中心化网络可信身份管理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网络证书透明审计与撤销发布方法BRT
    3.1 问题需求与基本思路
        3.1.1 问题威胁模型
        3.1.2 现有方法及不足
        3.1.3 本章主要工作
    3.2 BRT的关键数据结构及算法
        3.2.1 BRT的 mercle树设计
        3.2.2 BRT级联Cuckoo滤波器设计
    3.3 BRT体系设计
        3.3.1 基于区块链的SSL PKI证书信任管理
        3.3.2 基于mercle树的链上链下证书签发审计方法
        3.3.3 基于级联cuckoo滤波器的链上链下证书撤销发布方法
    3.4 实验验证与性能评估
        3.4.1 级联Cuckoo滤波器性能评估
        3.4.2 BRT合约部署验证与开销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块链的网络编号可信分配管理基础设施BGPCoin
    4.1 问题背景与需求
        4.1.1 功能及特性需求
        4.1.2 主要开展工作
    4.2 BGPCoin资源管理交易设计
        4.2.1 功能建模
        4.2.2 编号资源注册交易机制
        4.2.3 编号资源撤销机制
        4.2.4 BGPCoin合约中的数据结构
    4.3 面向BGP安全的BGPCoin体系架构
        4.3.1 BGPCoin架构及关键部件
        4.3.2 BGPCoin_Client设计
        4.3.3 BGPCoin_ROAServer设计
        4.3.4 BGPCoin_Checker设计
    4.4 BGPCoin优势分析
        4.4.1 与RPKI的支撑基础设施比较
        4.4.2 与RPKI的源路由证明机制比较
    4.5 实验验证与性能评估
        4.5.1 实验方法
        4.5.2 私有模拟网络实验
        4.5.3 公开测试网络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混合阶群的高安全可撤销身份基加密算法ARIBE和 U-RHIBE
    5.1 现有方案不足与需求
    5.2 高效密钥更新方法
    5.3 密码方案预备知识
        5.3.1 混合阶双线性群
        5.3.2 ARIBE的数学难题假设
        5.3.3 U-RHIBE的数学难题假设
    5.4 密文匿名的可撤销身份基加密方案
        5.4.1 实现思路
        5.4.2 形式化定义及攻击博弈安全模型
        5.4.3 ARIBE方案设计
        5.4.4 算法安全性证明
        5.4.5 效率比较分析
    5.5 层次不受限的可撤销层次身份基加密方案
        5.5.1 实现思路
        5.5.2 形式化定义及攻击博弈模型
        5.5.3 U-RHIBE方案设计
        5.5.4 算法安全性证明
        5.5.5 算法效率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路由自认证授权通告与聚合认证机制SIRAA
    6.1 问题背景与需求
    6.2 标准模型下层次身份不受限可撤销签名算法
        6.2.1 形式化定义及攻击博弈模型
        6.2.2 U-RHIBS签名算法
        6.2.3 算法正确性验证
        6.2.4 算法安全性证明
    6.3 自表示路由授权与聚合认证机制
        6.3.1 HIBPAS部分聚合层次签名设计
        6.3.2 自表示路由授权与聚合认证
        6.3.3 基于路径片段签名的聚合加速策略
    6.4 安全性分析及效率评估
        6.4.1 路由通告机制安全性分析
        6.4.2 算法效率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不用重新启动,就能获取新的IP地址(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网络信息监测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基于标识的可控传输机制研究[D]. 闵高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基于中间件对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的设计与实现[D]. 张治安.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微服务架构路由仿真平台的研究[D]. 涂翱翔. 长江大学, 2020(02)
  • [5]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D]. 党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网络协同探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 霍智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0)
  • [7]基于Python的分布式信息采集发布系统设计实现[D]. 吴狄.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7)
  • [8]云平台下基于FastDFS的文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石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面向物联网的硬件平台设计[D]. 张雪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新型网络可信身份管理与认证关键技术研究[D]. 邢倩倩. 国防科技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无需重启即可获取新 IP 地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