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净化器再生的合理调整

分子筛净化器再生的合理调整

一、分子筛纯化器再生的合理化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鹿田[1](2021)在《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录调控是各个蛋白、细胞、组织等在发挥其功能时对基因的翻译表达的特定的调节形式,是生物大分子在发挥生命活动时的的必要环节。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完全停止转录来对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激活转录,进而激活某些只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表达的基因。而且,这些转录调控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翻译后修饰来发生。转录调控对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功能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涉及到许多不同通路和转录因子。转录调控涉及到的生物学过程非常广泛,从可变剪切到DNA修复,蛋白的表达,细胞组织的分化与再生到组织癌症的产生和耐药都能和转录调控关系密切。Hippo信号通路最早在果蝇的基因中被发现,其在哺乳动物体内高度保守。该通路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发育有关,其功能在早期胚胎发育、组织稳定性维持和器官大小控制及再生等均起到关键作用。它通过调节组织生长和细胞分化,被认为是组织稳态和器官大小的中心调节通路。该通路与它的激酶组分之一(Hippo,或哺乳动物中的MST1/2)同名,由于在通路突变实验中观察到的过度生长表型而得名。其主要是通过对其成员之间上下游蛋白的转录调节信号传递,招募及共激活等发挥作用。YAP是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该蛋白自身结构中无DNA结合结构域。研究表明,一旦Hippo对应的通路出现异常情况,YAP就会进入到细胞核内部;然后和Hippo信号通路末端关键调节蛋白,转录增强因子TEADs(Transcriptional enhancer associated domain family members)进行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复合物,进而直接影响下游基因自身的转录。TEADs能招募YAP/TAZ、VGLL等转录共激活因子,可调控包括CTGF、Cyr61、AXL、Myc、Gli2和BIRC5等不同的促癌基因表达,并且也在肿瘤标志物间皮素激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众多临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TEAD是非常关键的肿瘤标志物。TEAD各个家族成员在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不同的癌症中都有很高的表达,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表达的异常和突变也是重要的临床不良预后的标志。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也是表观遗传中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可以在真核生物体内引起的染色质结构发生变化,改变染色质的组成造成染色质重塑,染色质的重塑可以改变转录因子与其染色质DNA的结合从而启动或者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在众多表观遗传调控中,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调控在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针对组蛋白乙酰化的修饰发生过程进行探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经过组蛋白乙酰化酶“Writer”来催化组蛋白上的赖氨酸乙酰化,激活基因转录再由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Eraser来去除乙酰化。Bromodomain(BRD)家族的蛋白可以对其特定的赖氨酸乙酰化修饰进行识别,是可以与其结合的唯一的结构域,包含这个结构域的蛋白被叫做“溴蛋白家族”。其家族成员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有8个家族。由于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的失衡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对其抑制剂的发现与开发,发展迅速。该靶标家族涉及包括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靶向该家族蛋白的多个药物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本论文基于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以Hippo通路重要转录因子TEAD及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的识别蛋白BET家族BD2,这两个具有潜在成药性的新型靶标为切入点,结合药物设计,体外高通量化合物的筛选,化学合成和改造以及药理学等手段展开研究。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靶向TEAD-YAP相互作用建立并优化基于Alpha Screen技术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并一步通过多种生物实验验证,获得其先导化合物。首先,通过优化pH条件、盐浓度、表面活性剂等理化条件,获得了具有较高通量和灵敏性的高通量筛选体系,为发现靶向TEAD-YAP相互作用PPI界面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方法基础。进而,我们运用该方法,对本实验室内部的天然产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获得苗头化合物DCTEAD06,共IC50值为19.9 ±3.0 μM。接着,通过假阳性排除,并利用蛋白热迁移实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实验,确证TEAD4与DCTEAD06的结合。接着,通过细胞实验,证明DCTEAD06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然后,运用萤光素基因报告实验,发现了其可以抑制TEADs对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活性。因此,在这一章工作中我们开发和优化了可以对TEAD4-YAP结合进行高通量小分子抑制剂筛选的Alpha Screen方法平台,并且发现了新型骨架结构的TEAD4-YAP的小分子抑制剂化合物。通过体外结合模式和细胞水平作用探索,为下一步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并且也为其他TEAD家族的小分子抑制剂化合物提供了可靠的筛选技术平台。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对TEAD4-YAP的抑制剂进行了筛选发现,但是由于该界面空间狭长且亲和力较高,往往现有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活性不高,并且改造的难度较大。近几年来研究发现TEADs在生理条件下其保守半胱氨酸位点会发生自棕榈酰化,TEADs的自棕榈酰化对其稳定性和功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第二部分的工作中靶向TEADs自棕榈酰化位点,开展其先导化合物发现与验证研究。首先,利用基于活性的蛋白谱技术Click实验对本实验室内部的共价化合物库进行了筛选,获得了具有TEAD1/3选择性骨架新颖小分子抑制剂DC-TEADin1072。其次,利用基于蛋白与小分子共价对接方式,分析蛋白和小分子的结合模式。进而,分析了 TEADs家族蛋白内部存在的氨基酸差异,最终获取了 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DC-TEADin1072。该抑制剂为新型TEAD1和TEAD3选择性共价抑制剂,IC50分别为0.61±0.02 μM和0.58±0.12 μM。经质谱分析和蛋白位点突变检测证实该蛋白在TEAD1 C359和TEAD3 C371位点与半胱氨酸结合。最终,在斑马鱼的动物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动物的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基于上述发现的TEAD1和TEAD3的双靶点抑制剂,我们通过序列和晶体结构比对等多种方式,开展基于结构的药物化学优化,最终得到了选择性更强专一的TEAD1或者TEAD3抑制剂。根据文献,我们发现对TEAD3的生理功能研究较少,现阶段缺乏一个选择性高活性较好的化学探针,以探索TEAD3的功能。我们对DC-TEADin1072结构进行了化学优化得到了 DC-TEAD3in03化合物。为进一步证实TEAD3在细胞中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用GAL4-荧光素报告基因验证TEAD3对GAL4-TEAD1-4荧光化信号的抑制作用,其在TEAD3活性为1.15 μM。动物实验表明,DC-TEAD3in03与TEAD3的共价结合抑制了斑马鱼的生长,并证实TEAD3与发育功能有关。本部分的工作,我们基于化合物的筛选发现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并以此为起点针对TEADs家族晶体结构的分析与比较,应用药物化学优化发现了选择性TEAD3的共价小分子抑制剂,在细胞内也可以实现对TEAD3选择性的转录活性抑制。以斑马鱼为模型将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作为对照,研究其对发育的影响,发现的抑制TEAD1/3可以抑制影响斑马鱼整体的生长速率,TEAD3抑制剂特定的影响其尾鳍的生长速率。证明了TEAD3生物发育方面的重要性,也揭示了TEADs家族不同成员调控的基因的差异,对TEADs其他家族成员选择性抑制剂的开发和不同转录因子的具体生理病理功能提供了化学探针。本论文最后的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组蛋白乙酰化识别因子BET家族BD2选择性抑制剂作用机制的研究。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识别因子Bromodomain是非常重要的癌症治疗靶标,其中以BET家族为代表,主要包括BRD2,BRD3,BRD4和BRDT为家族成员。BET家族的蛋白包含了BD1和BD2两个Bromodomain结构域。近年来,选择性抑制BET BD2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发现策略。尽管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配体—蛋白复合物结构、基因表达改变的差异以及选择性BET BD2抑制剂体内具体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仍然很少。我们建立了AlphaScreen方法来检测和验证抑制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倍数。通过化合物与BD1和BD2高分辨率共晶体结构阐明其具体的结合模式,为BET家族BD2选择性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也第一次确定了外环芳香胺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选择性抑制BET BD2的骨架,这为改造合成新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提供了思路。此外小鼠肿瘤模型中显示,BY27显示出67%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与目前处于Ⅱ期临床试验中的pan BET抑制剂Ⅰ-BET762相当,它在高剂量下对小鼠的毒性更小。这些结果表明靶向选择性BET BD2抑制剂的开发具有极佳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苏礼勇,周程[2](2021)在《22000 m3/h空分装置安全排液加温及节能分析》文中认为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2 000 m3/h空分装置采用中压膨胀空气进下塔、液氧液氮双泵内压缩、全精馏无氢制氩工艺流程。22 000 m3/h空分装置停车时,原通常采用带压(空压机在线)排液加温操作,存在诸多缺点或不足;近年来,依托已有的空压站、7 000 m3/h空分装置分子筛纯化系统提供的加温吹扫气源,经过对空分装置停车排液、静置、加温吹除等工艺操作环节风险因素的辨识,创新管理思路,22 000 m3/h空分装置排液加温操作中多采用空压机离线的节能模式(静压排液)。实践表明,通过采取一系列安全节能措施,合理控制冷箱内设备的关键部位、阀门及管线盲点排液,加快操作速度,空分装置排液加温实现了安全控制与节能降耗的双重目的。

钱克平[3](2021)在《变压吸附系统的选择、使用和管理》文中认为氧气属于一种较特殊的"制剂",既是人体新陈代谢关键物质,又影响着大众生命安全,我国有关部门对这种特殊"制剂"科学化探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并应用各项技术,建立了变压吸附制氧系统。考虑到氧气在各领域中的使用价值,针对该系统的选择使用和管理有明确标准,不断增强该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为各领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魏炳旭[4](2020)在《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中多亚基分子伴侣素克隆、表达及性能测定》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分子伴侣素是一类细胞维持蛋白质活性的重要生物大分子,以同质或杂多亚基蛋白质聚合体的形式存在于所有细胞当中,在细胞的应激反应如温度、酸碱、高盐、氧化等条件下发挥核心作用。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是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出的一种产甲烷嗜温古细菌,在全球的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分子伴侣素的亚基基因有六个,其中一个是一型分子伴侣素(MA0086),与细菌中的GroEL/ES类似;其余五个是二型分子伴侣素(MA4413、MA4386、MA0857、MA0631、MA1682)。本实验对分子伴侣素基因MA4386、MA0857、MA0086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对分子伴侣素MA4386基因编码蛋白质进行纯化以及相关性能测定。MA4386基因来源于古菌,其编码蛋白质羧基端富含带电荷的赖氨酸,带有很强的正电荷,可以通过静电力与带有负电荷的其他蛋白质和核酸相互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来源于古菌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会由于密码子稀有性的不同出现表达问题。大肠杆菌作为表达菌时,在诱导表达过程中,因为大肠杆菌中密码子使用频率与古菌密码子不同,所以将分子克隆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效率会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验选取大肠杆菌BL21(DE3)-RILP菌株,通过优化各种实验条件,例如更换了诱导使用的培养基,减少IPTG诱导剂浓度、缓冲液增加盐离子浓度等等。使用2×YT培养基作为诱导培养基,IPTG终浓度为0.1 m M,缓冲液中增200 m M NaCl溶液以及菌体破碎时添加ATP和核酸酶,提高了MA4386基因编码蛋白质可溶性表达在上清中的含量,由原来全部形成包涵体,优化条件后蛋白质大量可溶表达于上清。通过蛋白质层析纯化系统AKTA Pure将MA4386分子伴侣素编码蛋白质纯化出来,最后测定了MA4386基因编码蛋白质的ATP酶活性,10μL MA4386蛋白释放磷酸根离子含量为1.707 nmol,酶活力(比活)为205.66 U/mg,证明分子伴侣素MA4386基因编码的蛋白确实具有ATP酶活性,能行使正常功能。

高洁[5](2019)在《空气分离装置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工业气体是石油、钢铁、化工、医药、食品、冶金、电子等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空分装置是生产工业气体的重要单元操作。由于在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学习中,不断的深度思考和发现,因此针对S厂空分装置能耗高、产量不足的缺点,进行了工艺优化和改进。在本文中,正确的分析了S厂空分装置的关键工艺参数,找出了空分装置的瓶颈。通过对工艺瓶颈和设备瓶颈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了降低单位能耗、提高产量的优化方向,制定和实施了工艺优化措施。根据空分装置的基本情况和空分原理,考虑四种技术改造方案,并对每种方案进行了工艺仿真。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技术改造的原则以及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过程中的要点。进行了现场技术改造,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工程实践表明,经过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液氮的单位能耗降低了3%,产量提高了7%。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空分设备运行稳定可靠。S厂空分设备的工艺优化措施和技术改造方案具有方案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对同类空分设备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殷亮[6](2018)在《自组装多酶纳米反应器的设计与构建》文中认为在细胞代谢活动中,多酶级联反应体系通过将不同类型酶分子精准、有序地自组装,形成多酶复合体,使得酶分子在空间上互相邻近,形成底物通道,从而増强级联酶反应的协同作用和催化效率。模拟和借鉴天然多酶复合体的组装策略,构建高效、稳定的人工多酶纳米反应器已成为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代谢途径中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多酶反应器的构建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稳定性弱、组装层次较低、可控性差等,严重限制了多酶分子机器在生物合成中的应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基于SpyCatcher/SpyTag自反应共价偶联系统,选择氧化还原酶-辅酶循环体系为模式系统,设计了兼具催化活性和自组装能力的功能酶分子模块,并深入研究了多酶体系在二维(2D)和三维(3D)层次的共价组装和催化性能,以探索新型SpyCatcher/SpyTag共价偶联系统在多酶体系构建中的应用潜力,并开发高效的纳米多酶纳米分子机器用于更多有价值生物产品的合成。具体研究如下:(1)2D辅酶循环机器的组装:寡聚酶广泛存在于代谢通路中,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多酶系统的有序及稳定组装仍然面临挑战。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二聚体的细胞色素单加氧酶P450BM3突变体(P450BM3m,A74G/F87V/L188Q)和四聚体的葡萄糖脱氢酶(GDH)作为辅酶循环模式系统,基于SpyCatcher/SpyTag的自反应共价偶联特性和无骨架自组装技术,构建葡萄糖和NADP+驱动的辅酶循环机器,用于染料靛蓝的高效合成。首先通过基因融合技术构建了具有生物催化和自组装能力的双功能催化模块SpyCatcher-P450BM3m和SpyTag-GDH;将纯化的两个模块在体外混合,通过SpyCatcher与SpyTag共价偶联一步实现了多酶纳米反应器的自组装;使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分析证明多酶反应器形成了高度有序的二维纳米片层,大小在几十到几百个微米;生化实验分析表明:2D辅酶循环机器的催化速率比未组装多酶混合物提升了2-3倍,同时展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及可反复使用性。(2)3D辅酶循环机器的可控组装:鉴于3D层次的多酶催化剂具有更高效的中间产物传输效率等潜在优势,我们探索了将具有3D拓扑结构的大肠杆菌DNA结合蛋白(DNA binding protein,Dps)与SpyCatcher/SpyTag系统相结合的新型3D辅酶循环机器构建。我们选择乙醛还原酶(ALR)和甲酸脱氢酶(FDH)构成辅酶循环系统、以期使用廉价底物甲酸和4-氯乙酰乙酸乙酯合成药物手性砌块分子4-氯-3羟基丁酸乙酯((R)-CHBE)。首先将大肠杆菌DNA结合蛋白Dps骨架蛋白和SpyCatcher/SpyTag相互作用元件分别与两个酶进行融合,构建了三元件SpyTag-Dps-ALR融合蛋白和二元件SpyCatcher-FDH融合蛋白;凝胶排阻色谱(SEC)、电泳迁移实验(EMSA)、以及TEM等研究结果表明:三元件融合蛋白SpyTag-Dps-ALR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自组装为单分散的3D建筑模块。通过在体外与SpyCatcher-FDH混合,可一步实现双酶模块在三维空间的自组装。组装模式分析表明:1分子SpyTag-Dps-ALR最多可以与12分子的SpyCatcher-FDH进行组装;使用AFM对组装体结构进行表征,表明两个融合蛋白模块在SpyCatcher/SpyTag相互作用的驱动下,沿三维方向生长,形成微米级的3D超分子催化网络;对组装体的催化性能进行分析,发现:1)在甲酸和NADP+驱动下,能有效实现辅酶再生并合成R-CHBE;2)使用辅因子NADP+进行合成反应比使用NADPH具有更高的辅酶循环优势;3)SpyTag-Dps-ALR与SpyCatcher-FDH组装比为1:12时形成的纳米反应器,将辅酶循环效率提高了10倍;4)多酶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反复使用能力,反复使用6次具有80%以上活力;使用10次后仍具有50%以上活力。表明3D辅酶循环机器通过可控自组装可以实现高效的辅酶循环和产物合成。本研究首次探索了SpyCatcher/SpyTag化学在多酶催化领域的应用。成功构建了具有2D结构的氧化还原酶-辅酶循环机器,证明SpyCatcher/SpyTag系统与多亚基蛋白具有良好兼容性,为发展稳定、高效的多酶反应器提供了新的策略。本研究所构建的3D辅酶循环机器,实现了多酶体系在三维空间的可控、有序组装,促进了手性化合物的高效、稳定合成。证明了Dps蛋白作为空间支架的可行性,本论文所建立的高效、稳定、多层次的纳米多酶反应器的设计思路,实现了酶分子机器设计的模式创新,为重要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常丽君[7](2012)在《首秦制氧站设备故障排除及可靠性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首秦制氧站设备为研究对象,对制氧站设备的现状,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制氧站生产过程中的故障实例,对制氧设备故障分析排除以及可靠性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提高制氧设备可靠性措施。首先介绍了首秦制氧站的基本情况,以及制氧机的分类、性能指标、型号规定和国内外发展状况。以首秦制氧站为背景,阐述了制氧站主要设备的基本原理,重点对空分系统,液氮储存输送系统以及8000Nm3/h氮压机组典型故障的现象、处理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对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氮压机组振动异常是制氧站常见的故障之一,振动量超过一定值会导致氮压机组联锁停车,给制氧站正常的生产带来巨大危害。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对氮压机组进行可靠性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系统中的故障,找出关键因子,并把握好这些关键部件,然后通过控制这些关键部件的可靠度保证系统不会发生因振动异常导致的联锁停车。最后从提高制氧站设备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对制氧站使用阶段的可靠性管理、备件库存的可靠性管理和人的可靠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首秦ERP管理系统和生产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意见。开展制氧站设备故障排除和可靠性管理研究对提高制氧设备的生产率、维护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吴昊[8](2012)在《空分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煤化工项目持续升温。作为煤化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单元,空分装置被大量建成投用。空分装置即对空气进行分离的装置。现阶段,空分装置普遍采用低温深冷的方法进行生产,产出的气氧、气氮、液氧、液氮和液氩均是化工生产,尤其是煤化工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和产品。本课题采用优越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采用中央集中监测控制为主,机旁盘和就地仪表监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本课题深入研究了兖矿集团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期空分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在讨论空分工艺流程和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介绍了兖矿集团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期空分装置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硬件配置。2、为适应工艺流程的需要,整套空分仪控系统采用DCS集散型控制系统,可以完成装置流程画面和工艺参数的显示、监测点数值趋势的记录和报警、各控制操作指令的保存和历史查询、各设备阀门的操作控制、各信息的打印等。3、本文阐述了空分控制系统各部分的组态设计与实现。对组成控制系统中关于重要设备、重要单元、重要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重点设计和阐述。4、从生产实际和实践检测中,对本设计系统进行分析、测试和总结。

陈健健,殷学军,刘松,杨志强,陆燕[9](2010)在《优化操作,降低制氧成本》文中研究说明制订了降低4500 m3/h和6500 m3/h空分设备制氧成本的方案,通过采取合理的开机模式以及优化操作、改善设备等措施,降低了制氧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何艳喜[10](2010)在《Trametes versicolor HN0511的鉴定及其产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分析和基因的克隆》文中研究指明木聚糖是半纤维素中含量最丰富的组分之一,在植物细胞壁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约占细胞干重的35%。它的完全降解需要多种水解酶的共同参与。p-1,4内切木聚糖酶(EC.3.2.1.8)能够以内切方式作用于木聚糖主链产生不同长度的木寡糖和少量的木糖,因此它是木聚糖降解酶中最关键的酶,在饲料、制浆造纸、食品、医药、能源工业中都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所参照马丁氏培养基方案用木聚糖作为唯一碳源对海南某苷化厂蔗渣堆放地(1号)土壤进行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获得一株能产木聚糖酶的真菌菌株HN0511。本文对该木聚糖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培养条件、酶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和酶学性质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定性鉴定,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最终确定该菌株为Trametes versicolor,并命名为Trametes versicolor HN0511。以燕麦木聚糖为诱导物,诱导Trametes versicolor HN0511产木聚糖酶,产酶时间曲线表明在诱导144h时,培养上清中的木聚糖酶的酶活达177.36U/mL。对诱导培养基的氮源和碳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燕麦木聚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的诱导培养基,能够使菌体很好的生长,并表现良好的产酶能力。对该酶水解玉米芯的应用性实验表明,HN0511产的木聚糖酶能够对植物半纤维素进行生物转化利用。采用HiPrep 26/10 Desalting预装柱脱盐,XK-16/10-SP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Superose 1210/300 GL分子筛层析等色谱分离技术,从Trametesversicolor HN0511液体培养上清中分离出电泳纯的木聚糖酶组分,其最终的收率是23.44%,纯化倍数为20.42。分别用燕麦木聚糖、桦木木聚糖、CMC、微晶纤维素、滤纸、脱脂棉为底物测定粗酶和纯化后的酶的活力,结果表明纯化前的粗酶液具有较高的木聚糖酶活性(30.32U/mg)和少量的纤维素酶活性(0.301U/mL)。纯化后的酶液只具有木聚糖酶活性(619.267 U/mg),不具有纤维素酶的活性。对纯化的木聚糖酶进行理化性质和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如下:SDS-PAGE测得该木聚糖酶的表观分子量为24.0kD,Zymgoarm法及SDS-PAGE凝胶中回收并复性蛋白进一步证实该酶为单亚基的木聚糖酶。该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最适作用pH为7.0。该木聚糖酶在温度55℃以下时较稳定,50℃时的半衰期约为1h。该酶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经过pH8.0的缓冲液处理1h,剩余酶活力仍为93%。即使处理的pH值继续升高到9.0、10.0、11.0时,剩余酶活力仍在85%以上,说明该木聚糖酶具有较好的耐碱性,非常适合应用于制桨造纸工业。Fe2+、Mn2+、β-mercaptoethanol对该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而K+、Mg2+、Co2+、SDS、EDTA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燕麦木聚糖和桦木木聚糖为底物,测得该酶的Km值分别为8.67mg/mL和3.79mg/mL。TLC法对该酶水解木聚糖后的产物分析,证明该酶为内切木聚糖酶。对该酶的储存稳定性的研究表明,4℃条件下储存半衰期为5周。25℃条件下储存半衰期约为10天。为了快速获得木聚糖酶的cDNA序列,利用MS/MS质谱技术分析了其部分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并依据这些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简并PCR,再通过RT-PCR和SMART-RACE技术,获得了木聚糖酶的3’末端cDNA序列。

二、分子筛纯化器再生的合理化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筛纯化器再生的合理化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录调控的概述
    1.2 Hippo信号通路
        1.2.1 Hippo信号通路的组成
        1.2.2 Hippo信号通路的生理功能
        1.2.3 Hippo信号通路与癌症
    1.3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1.3.1 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
        1.3.2 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
        1.3.3 组蛋白乙酰化识别因子
        1.3.4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癌症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TEAD4-YAP相互作用的Alpha Screen高通量筛选体系建立及先导化合物发现及验证
    2.1 研究背景
        2.1.1 转录因子TEADs
        2.1.2 TEAD-YAP与肿瘤的关系
        2.1.3 TEAD-YAP抑制剂研究进展
        2.1.4 高通量筛选与化合物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TEAD4蛋白的载体构建
        2.2.3 引物设计
        2.2.4 PCR扩增目的基因
        2.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6 重组质粒的扩增与鉴定
        2.2.7 重组质粒的鉴定
        2.2.8 TEAD4-YBD的表达及目的蛋白纯化
        2.2.9 互作蛋白YAP多肽片段合成
        2.2.10 不同缓冲液的pH环境对蛋白质自身热稳定性的影响
        2.2.11 建立基于Alpha Screen技术的TEAD-YAP互作实验
        2.2.12 Alpha Screen实验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2.2.13 Z-factor的测定
        2.2.14 高通量化合物筛选
        2.2.15 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
        2.2.16 对接实验
        2.2.1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18 荧光定量PCR实验
        2.2.19 细胞增殖实验
        2.2.20 细胞凋亡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EAD4蛋白的表达、纯化
        2.3.2 TEAD4-YAP Alpha Screen实验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3.3 不同浓度DMSO对反应稳定性的影响
        2.3.4 不同DMSO浓度对高通量实验的稳定性影响
        2.3.5 高通量筛选结果
        2.3.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2.3.7 DCTEAD06和TEAD4的结合模式分析
        2.3.8 DCTEAD06抑制TEAD转录活性
        2.3.9 DCTEAD06对下游靶基因的影响
        2.3.10 DCTEAD06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EADs棕榈酰化位点共价化合物的发现与验证
    3.1 研究背景
        3.1.1 TEADs家族
        3.1.2 TEAD蛋白结构研究
        3.1.3 TEAD棕榈酰化
    3.2 实验方法
        3.2.1 TEADs家族蛋白的的表达与纯化
        3.2.2 半胱氨酸选择性分析
        3.2.3 化学合成
        3.2.4 利用“Click反应”棕榈酰化体外酶活实验
        3.2.5 质谱
        3.2.6 蛋白热迁移实验
        3.2.7 共价对接
        3.2.8 报告基因实验
        3.2.9 细胞内蛋白热迁移实验
        3.2.10 斑马鱼相关实验
        3.2.11 化合物库
        3.2.12 材料与试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EADs棕榈酰化共价化合物库的筛选
        3.3.2 化学生物学初步确证
        3.3.3 结合模式
        3.3.4 DC-TEADin1072细胞实验验证
        3.3.5 报告基因实验
        3.3.6 斑马鱼发育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EAD3选择性共价化合物的发现与验证
    4.1 研究背景
        4.1.1 TEAD1-4蛋白与肿瘤的关系
        4.1.2 TEADs棕榈酰化口袋现有抑制剂的发展
    4.2 实验方法
        4.2.1 TEADs家族蛋白的的表达与纯化
        4.2.2 半胱氨酸选择性分析
        4.2.3 基于“点击化学”原理的棕榈酰化体外酶活实验
        4.2.4 蛋白热迁移实验
        4.2.5 质谱
        4.2.6 共价对接
        4.2.7 化学合成
        4.2.8 报告基因实验
        4.2.9 细胞内蛋白热迁移实验
        4.2.10 斑马鱼相关实验
        4.2.11 晶体培养与生长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ADs棕榈酰化口袋保守性分析
        4.3.2 药物化学改造
        4.3.3 DC-TEAD3in03细胞实验验证
        4.3.4 报告基因实验
        4.3.5 斑马鱼发育实验
        4.3.6 TEADs晶体结构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靶向BET家族BD2选择性化合物验证
    5.1 研究背景
        5.1.1 BET蛋白的结构
        5.1.2 BET家族蛋白与癌症
        5.1.3 BET家族小分子抑制剂的发展
    5.2 研究方法
        5.2.1 BRD4-BD1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5.2.2 BRD4 BD1蛋白结晶样品的准备
        5.2.3 BRD4-BD1蛋白与小分子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
        5.2.4 BRD4-BD2的蛋白纯化及晶体条件的筛选
        5.2.5 Alpha Screen活性平台的建立
        5.2.6 蛋白热迁移验证实验的平台建立
        5.2.7 BRD2的BD1和BD2的质粒的构建以及蛋白的纯化
        5.2.8 通过文献总结BRD2-BD1和BD2以往的结晶条件进行重复
        5.2.9 化学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lpha Screen方法的建立
        5.3.2 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BY27(CDJ152)体外活性
        5.3.3 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BY27(CDJ152)的蛋白热迁移验证
        5.3.4 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BY27(CDJ152)的晶体实验
        5.3.5 BRD4 BD2选择性抑制剂ZB-BD-224的晶体研究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22000 m3/h空分装置安全排液加温及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22 000 m3/h空分装置及其排液加温简况
2 空分装置排液加温的原因及分类
3 空分装置排液加温的安全规则
4 空分装置排液加温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5 排液加温节能模式及可节约费用测算
    5.1 节约的电费
        5.1.1 空压机系统的电耗
        5.1.2 蒸汽加热器系统的电耗
        5.1.3 空气预冷系统的电耗
        5.1.4 仪空系统的电耗
    5.2 节约的水费
    5.3 综合效益
6 结束语

(3)变压吸附系统的选择、使用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变压吸附简介
二、变压吸附系统构成
    (一)空压机在变压吸附系统中的作用
    (二)吸收分离系统在变压吸附系统中的作用
    (三)储存供应系统在变压吸附系统中的作用
    (四)控制系统在变压吸附系统中的作用
三、变压吸附制氧系统的选择
    (一)节能
    (二)气体压缩好
四、变压吸附系统的选择使用和管理体会
五、总结

(4)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中多亚基分子伴侣素克隆、表达及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分子伴侣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及载体
        2.1.2 仪器与药品
        2.1.3 试剂及溶液
    2.2 实验内容
        2.2.1 产甲烷古菌M.acetivorans的培养
        2.2.2 分子伴侣素基因引物设计及合成
        2.2.3 分子伴侣素基因的克隆
        2.2.4 分子伴侣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实验结果
        2.3.1 产甲烷古菌M.acetivorans的培养
        2.3.2 分子伴侣素基因的PCR扩增
        2.3.3 分子伴侣素基因与载体双酶切
        2.3.4 重组质粒基因表达载体的鉴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伴侣素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诱导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与药品
        3.1.2 试剂及溶液
    3.2 实验内容
        3.2.1 分子伴侣素基因表达菌株的构建
        3.2.2 分子伴侣素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诱导及表达
    3.3 实验结果
        3.3.1 分子伴侣素基因表达菌株的构建
        3.3.2 分子伴侣素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诱导表达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A4386分子伴侣素基因编码蛋白质纯化及性能测定
    4.1 实验材料
        4.1.1 仪器与药品
        4.1.2 试剂及溶液
    4.2 实验内容
        4.2.1 MA4386分子伴侣素基因编码蛋白质纯化
        4.2.2 分子伴侣素MA4386基因编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3 分子伴侣素MA4386基因编码蛋白质的ATP酶活性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MA4386分子伴侣素基因编码蛋白质纯化
        4.3.2 分子伴侣素MA4386编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3.3 ATP酶活性的测定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空气分离装置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空分技术理论基础
        1.3.1 空气结构
        1.3.2 主要分离方法
        1.3.3 低温精馏法的基本原理
        1.3.4 低温精馏法分离流程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现状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工厂空分装置现状
    2.1 设计性能参数
    2.2 工艺流程
        2.2.1 空气压缩
        2.2.2 空气冷却
        2.2.3 分子筛纯化系统
        2.2.4 主换热器和膨胀机
        2.2.5 高压精馏塔(下塔)和低压精馏塔(上塔)精馏
        2.2.6 氮气液化器
    2.3 主要经济指标
        2.3.1 液氮的单位能耗
        2.3.2 冷却水温度矫正的液氮单位能耗
        2.3.3 氮气比和氮气回收率
    2.4 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目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艺优化理论方案
    3.1 能耗相同的前提下,影响液氮产量的因素分析
        3.1.1 因果分析图法分析液氮产量影响因素
        3.1.2 因果矩阵法分析影响液氮产量的因素
        3.1.3 一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液氮产量的因素
    3.2 有针对性的四种工艺优化路线
        3.2.1 对前端氮气流量进行提升
        3.2.2 对氮气液化器压力进行提升
        3.2.3 改变氮气液化器加载量控制方式
        3.2.4 改变氮气比控制方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艺技术改造
    4.1 四种改进方案
        4.1.1 方案一
        4.1.2 方案二
        4.1.3 方案三
        4.1.4 方案四
    4.2 方案筛选
    4.3 技术改造实际施工关键点
        4.3.1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4.3.2 施工
        4.3.3 调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改造后的运行及分析
    5.1 技术优化改进后的运行情况概述
    5.2 技术优化改进前后的参数对比
    5.3 优化改进后的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自组装多酶纳米反应器的设计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多酶复合体简介
        1.1.1 天然多酶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1.1.2 多酶复合体的作用机制
    1.2 人工多酶复合体
        1.2.1 载体介导的多酶共固定化技术
        1.2.2 多酶体系的化学偶联组装
        1.2.3 内含肽和酶介导的翻译后多酶组装
        1.2.4 基因融合技术介导的多酶复合体构建
        1.2.5 核酸分子介导的多酶组装
        1.2.6 蛋白质骨架介导的多酶自组装
        1.2.7 无骨架自组装技术构建多酶催化体系
        1.2.8 自组装多酶复合体中相互作用模块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2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设计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试剂及缓冲液
        2.2.2 菌株、质粒和引物
        2.2.3 培养基及菌株培养条件
        2.2.4 化学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2.2.5 融合蛋白的设计及表征
        2.2.6 融合蛋白的表达和亲和层析纯化
        2.2.7 融合蛋白的凝胶排阻分析
        2.2.8 融合蛋白的定量分析
        2.2.9 体外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自组装
        2.2.10 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动态光散射分析
        2.2.11 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电镜表征
        2.2.12 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动力学表征
        2.2.13 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稳定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2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设计思路
        2.3.2 P450BM3和GDH的结构分析及融合蛋白模块设计
        2.3.3 融合蛋白的构建与表达
        2.3.4 融合蛋白的凝胶色谱分析
        2.3.5 融合蛋白的光谱及催化活性分析
        2.3.6 2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体外自组装
        2.3.7 2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动态光散射分析
        2.3.8 2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结构表征
        2.3.9 2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催化效率分析
        2.3.10 2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设计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试剂及缓冲液
        3.2.2 菌株、质粒和引物
        3.2.3 培养基及菌株培养条件
        3.2.4 基因克隆与质粒构建
        3.2.5 重组蛋白表达,纯化与分析
        3.2.6 重组酶活力分析
        3.2.7 融合蛋白凝胶排阻和凝胶迁移实验
        3.2.8 融合蛋白组装体形貌分析
        3.2.9 融合蛋白模块在细胞外的组装条件优化
        3.2.10 多酶组装体的质谱分析
        3.2.11 超分子多酶组装体动态光散射分析
        3.2.12 超分子多酶组装体结构表征
        3.2.13 超分子多酶组装体催化性质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设计思路
        3.3.2 组件分子的结构分析及组装模块设计
        3.3.3 Dps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3.3.4 融合蛋白组件的构建及表达
        3.3.5 融合蛋白组件的凝胶排阻模式及凝胶迁移实验(EMSA)
        3.3.6 融合蛋白组件的形貌观察
        3.3.7 融合蛋白组件的酶活表征
        3.3.8 3D辅酶循环机器的体外组装分析
        3.3.9 3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质谱分析
        3.3.10 3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动态光散射研究
        3.3.11 3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的结构表征
        3.3.12 3D超分子辅酶循环机器催化体系的建立
        3.3.13 辅因子对3D辅酶循环机器催化效率的影响
        3.3.14 不同组装比例3D辅酶循环机器催化效率分析
        3.3.15 3D辅酶循环机器可反复使用能力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质谱图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首秦制氧站设备故障排除及可靠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制氧站简介
    1.2 制氧机概述
        1.2.1 制氧机分类
        1.2.2 制氧机的性能指标及评价
        1.2.3 国产制氧机的型号规定
    1.3 制氧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制氧机国外发展概况
        1.3.2 制氧机国内发展状况
    1.4 制氧站可靠性研究
        1.4.1 故障树分析法
        1.4.2 可靠性管理
        1.4.3 首秦 ERP 系统
    1.5 课题的主要来源、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首秦制氧站设备工作原理
    2.1 首秦制氧站的设备现状
    2.2 首秦制氧站设备工作原理
        2.2.1 空分设备工作原理
        2.2.2 8000Nm~3/h 氮压机组工作原理
        2.2.3 液氮储存输送系统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首秦制氧站设备故障分析与排除
    3.1 空分系统故障处理
        3.1.1 分子筛进水故障处理
        3.1.2 空分塔内部管路故障处理
        3.1.3 空分塔内变形管道故障处理
    3.2 液氮储存输送系统的故障处理
        3.2.1 氮气管道过冷淬裂故障处理
    3.3 8000Nm~3/h 氮压机组的故障处理
        3.3.1 油系统故障处理
        3.3.2 氮压机组振动异常故障树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首秦制氧站可靠性管理
    4.1 概述
    4.2 使用阶段的可靠性管理
        4.2.1 制氧站使用阶段故障分析
        4.2.2 提高制氧站设备使用阶段可靠性的改进措施
    4.3 备件库存的可靠性管理
        4.3.1 制氧站备件需求预测
        4.3.2 制氧站备件库存分类
        4.3.3 ERP 实施给备件可靠性管理带来的影响
    4.4 可靠性管理中的人员管理
        4.4.1 制氧站中人的可靠性分析
        4.4.2 制氧站人机界面的可靠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空分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2.1 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2.2 Honeywell Experion PKS 特点特性
        1.2.3 Honeywell Experion PKS 结构组成
    1.3 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工作、论文框架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主要工作
        1.3.3 论文写作框架
第二章 基础知识介绍
    2.1 工艺流程概述
        2.1.1 机组部分流程概述
        2.1.2 精馏部分流程概述
    2.2 工艺控制要求
        2.2.1 空压机控制
        2.2.2 预冷控制
        2.2.3 纯化控制
        2.2.4 液空、液氧纯度控制
        2.2.5 膨胀机控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控制需求和选用
    3.1 生产装置的控制要求
    3.2 仪控系统的控制要求
    3.3 控制系统的选用原则
        3.3.1 系统可靠性
        3.3.2 系统实用性
        3.3.3 系统先进性
        3.3.4 系统经济性
        3.3.5 系统的选用
    3.4 本装置 PKS 系统配置
        3.4.1 I/O 的点数统计
        3.4.2 硬件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控制设计的组态实现
        4.1.1 组态步骤
        4.1.2 控制策略组态(控制器内程序)
        4.1.3 监控组态(人机界面)
    4.2 重要设备的控制设计
        4.2.1 控制的原则
        4.2.2 基本控制的设计
        4.2.3 防喘振控制设计
        4.2.4 联锁控制的组态设计
    4.3 重要单元的控制设计
        4.3.1 纯化单元工艺流程
        4.3.2 纯化单元控制要求
        4.3.3 时序控制的程序
        4.3.4 控制设计实现
    4.4 重要功能的设计
        4.4.1 报警管理模块
        4.4.2 本装置的报警机制
        4.4.3 日常使用
        4.4.4 可开发的关键业务报警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静态调试
    5.2 模拟空投调试
    5.3 实践运行测试
    5.4 系统的优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优化操作,降低制氧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案制订
2 组织实施
    2.1 测算成本, 制定开机模式
    2.2 改善设备, 降低运行费用
        2.2.1 空压机级间冷却器和空气预冷系统的改进措施
        2.2.2 分子筛纯化系统的改进措施
        2.2.3 氧气压缩系统的改进措施
    2.3 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技能水平
    2.4 优化操作, 降低成本
3 结束语

(10)Trametes versicolor HN0511的鉴定及其产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分析和基因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木聚糖及木聚糖酶的简介
    1.2 木聚糖酶的来源
    1.3 木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1.4 木聚糖酶活力测定
    1.5 木聚糖酶的分子结构域
    1.6 木聚糖酶的合成调节
    1.7 木聚糖酶的理化性质
    1.8 等温滴定量热技术
    1.9 木聚糖酶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0 木聚糖酶的应用
    1.11 研究背景、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材料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材料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菌株的种属鉴定
    3.2 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3.3 蛋白浓度测定
    3.4 HN0511产木聚糖酶水解玉米芯实验
    3.5 HN0511产木聚糖酶条件的研究
    3.6 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3.7 木聚糖酶的质谱分析
    3.8 HN0511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标准曲线
    4.2 玉米芯木聚糖的提取
    4.3 HN0511菌株的种属鉴定
    4.4 HN0511产木聚糖酶粗酶液水解玉米芯实验
    4.5 HN0511产木聚糖酶的研究
    4.6 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4.7 HN0511产木聚糖酶的质谱分析
    4.8 HN0511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4.9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第五章 讨论
    5.1 HN0511的分类地位
    5.2 木聚糖酶的定性检测和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5.3 酶学性质分析
    5.4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6.1 小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分子筛纯化器再生的合理化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 鹿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22000 m3/h空分装置安全排液加温及节能分析[J]. 苏礼勇,周程. 中氮肥, 2021(04)
  • [3]变压吸附系统的选择、使用和管理[J]. 钱克平. 冶金管理, 2021(05)
  • [4]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中多亚基分子伴侣素克隆、表达及性能测定[D]. 魏炳旭.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5]空气分离装置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进研究[D]. 高洁.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6]自组装多酶纳米反应器的设计与构建[D]. 殷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首秦制氧站设备故障排除及可靠性管理[D]. 常丽君. 燕山大学, 2012(04)
  • [8]空分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吴昊.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9]优化操作,降低制氧成本[J]. 陈健健,殷学军,刘松,杨志强,陆燕. 深冷技术, 2010(04)
  • [10]Trametes versicolor HN0511的鉴定及其产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分析和基因的克隆[D]. 何艳喜. 暨南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分子筛净化器再生的合理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