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资本预算的错误与修正方法

传统资本预算的错误与修正方法

一、传统资本预算的错误与修正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妍[1](2021)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劳动形式及资本权力,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聚焦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问题,指出要想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需要使数字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使数字技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首先,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初步展现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数字化生存困境。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本文认为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下社会仍然适用。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发现: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方面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致的,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数字化的新趋势。这种新趋势表现为数字泰勒主义盛行、生活空间工厂化、生活时间殖民化。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但其实质仍然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呈现出能动与被动、虚拟与现实、平等与剥削之间的三重矛盾。其次,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入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劳动形式及资本权力,阐释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数据商品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商品形态,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表现为“庞大的数据堆积”。数据商品的生产既包括原始数字痕迹的生产,又包括对原始数字痕迹的加工,其中均蕴含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数据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仍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数据商品具有个性化定制与标准化逻辑并存、低消耗性与高消耗性并存、共享性与排他性并存的特征。数据拜物教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拜物教形式,它用看似中立的数字技术手段刻意美化和掩盖了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从而全面支配人的生产和生活。数字劳动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劳动形式。数字劳动过程表现为强迫性与自愿性并存、劳动对象的非物质性、劳动资料的私人化和集中化并存的特征。数字劳动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原始型数字劳动和加工型数字劳动,从本质上可分为非雇佣数字劳动和雇佣数字劳动。从事原始型数字劳动的劳动者,不以此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是非雇佣数字劳工;从事加工型数字劳动的劳动者,以此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是雇佣数字劳工。数字劳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雇佣数字劳动,还是非雇佣数字劳动,都是被数字资本剥削的“活劳动”。因此,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权力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支配力量。数字资本权力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对人的更全面、更隐蔽、更彻底的统治。数字圈地运动使得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从而使少数国家和少数资本家得以无偿占有多数国家和多数数字劳工的剩余价值,完成数字资本积累。数字资本一边补充非雇佣数字劳工的数量并使其持续“在线”,扩大对“活劳动”的剥削范围;一边强化对雇佣数字劳工的压榨,加深对“活劳动”的剥削程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榨取所有“活劳动”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最后,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聚焦于数字劳工的斗争与解放问题,寻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雇佣数字劳工和非雇佣数字劳工分别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及途径,进行了劳工运动、技术抵抗、舆论传播、社区活动等斗争。这些斗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组织困难、手段有限、目标模糊、收益不均等困境。尽管如此,我们要看到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局限于其自身,也不能囿于眼前,而是要置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来理解。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解放。因此,数字劳工斗争的根本目标不是放弃数字化生存方式和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而是使数字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使数字技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归根结底是要打破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李青[2](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徐翔,赵墨非[3](2020)在《数据资本与经济增长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定义数据化的生产要素为数据资本,重点关注其在生产效率和数据处理效率上的创新特性。本文用产业组织的创新模型为数据资本构建微观基础,并将其引入内生增长模型,以分析数据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模型存在非平衡的稳态增长路径,其中数据资本的稳态增速高于其他类型资本及总产出的稳态增速。本文还发现,将数据资本和ICT资本相区分后,均衡的稳态经济增长率比只考虑ICT资本时有所降低,这与近年来多数实证研究的发现相一致。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的中国数据资本存量水平与根据实际数据估算的结果比较接近,2019年超过9万亿元,占社会总资本的5%左右,且近年来增速显着高于总产出增速,充分反映了数据资本积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

钟丽丽[4](2020)在《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及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二战后,经济上,英国进入了“丰裕社会”,工人阶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可见的社会差距缩小,社会群体趋于稳定。政治上,工党首次组建多数党政府,建立了福利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之后工党连续两次竞选失败,国有化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而共识政治的出现则意味着保守党与工党政府在意识形态和经济、社会政策方面趋同,这使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不像过去那样明确了,社会主义对传统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几乎过时了,社会主义本身的目标也需要重新检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克罗斯兰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提出了新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分析。克罗斯兰是工党卓越的修正主义者,是英国社会民主主义的标志性人物。他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后资本主义”论和关于福利与平等的新社会主义观使得他成为西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所处的时空方位和其思想理论在工党政治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地位也使得他在工党的战后转型过程中堪称中坚。但是,国内关于这样一位在工党历史上,特别是工党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研究却很少。国外关于克罗斯兰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多,但研究者多是工党自己的理论家、政治家,或者与克罗斯兰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囿于其立场,多对克罗斯兰溢美而少批判,也缺少关于克罗斯兰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轨迹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遵循“背景——内容——影响——评价”这一逻辑顺序,对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在简单介绍了克罗斯兰的生平和着述之后,分析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现实参照。第二章根据发展历程将其社会主义思想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初步形成时期、五十到六十年代初的成熟时期以及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晚期反思时期。第三章介绍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作为其社会主义思想逻辑起点的“后资本主义”论、作为其社会主义思想本质的平等观、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对国有化、计划化的再认识、温和渐进的政治策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观。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工党和工党政府的影响。根据工党发展的历史演变,将工党的发展划分为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工党现代化两个阶段,并分别分析了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中克罗斯兰对工党以及工党政府的影响。第六章分析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一部分这也是全文的落脚点。基于以上内容,本文主要阐述和论证了以下观点和结论。首先,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克罗斯兰虽然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但其父母都是利物浦兄弟会的,崇尚简单的宗教仪式和活动,信仰“上帝眼中众生皆平等”,这种平等主义对克罗斯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国内和国际的时代变迁也影响和塑造了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思想。除此之外,伯恩施坦的经典修正主义和英国工党所特有的修正主义也都促成了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克罗斯兰修正所有制理论提供了经济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学者洛拉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现实分析的局限性,从而对克罗斯兰重新认识资本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和瑞典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为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参考。其次,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立体式的。他基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后资本主义”论。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他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福利与平等,并区分了社会主义的目标与手段,改变了以往人们以所有制判定社会性质的标准,认为国有化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之一,计划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和属性。他提倡私人生活中的自由和快乐、强调文化价值的社会责任的文化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提出通过改革教育、改变消费观念、改革税收制度以及重新分配财产和企业内部的权力和地位等措施实现社会主义。虽然克罗斯兰的目标很激进,但在实现策略方面,他又是温和而渐进的,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待税收改革、教育改革和民主政治的态度方面。再次,根据工党自身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演进,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工党及工党政府的影响分为20世纪五十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工党现代化改革时期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成熟,加上他在威尔逊-卡拉汉政府中的任职经历,使得他在工党意识形态转型、党内左右翼之争、竞选策略以及教育和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社会政策方面直接影响了工党和工党政府。第二阶段包括八十年代后期金诺克、史密斯领导的“政策反省”运动、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以及2012年艾德·米利班德提出的“全民国家”。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是承认还是否定,工党的每一步改变或转型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最后,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福利与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区分了手段与目的,将国有化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之一。但他的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其关于社会、经济和国家的分析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这种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来源于他对二战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机构过于乐观,另一方面源于其学术观点的内在弱点。此外,克罗斯兰的着作中很少提及性别、女性主义以及合法性和认同等议题,而正是这一系列议题影响了新左派并最终塑造了九十年代“新工党”,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的相关性,凸显出其思想的不足。即便如此,克罗斯兰对于当下的工党政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在于他在主张将政治原则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的同时,还留下了一种在新社会中践行社会民主政治的方法论。一方面,他强调工党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政治原则和政治权力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冲突,工党可以在不放弃核心信念的前提下,通过民主的竞选程序上台执政;另一方面,他主张制度手段与意识形态目的的分离,而且强调这是修正主义的必要条件。他认为工党必须永远以一个以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党的身份,又必须以一个真正无阶级社会的名义,成为全国性政党来赢得选民支持。他强调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事业,工党必须要充分理解英国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复杂性,并积极地接受和适应这些变化。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克罗斯兰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根本区别,是非科学的。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已经克服了固有矛盾,生产力提高,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和地位提高,不存在马克思所预言的阶级关系紧张和阶级矛盾尖锐。但实际上这些变化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本质变化。他认为所有制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关键因素,以平等这一价值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否定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认为只要社会主义的因素不断增长,就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袁影[5](2019)在《安东尼·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东尼·克罗斯兰是英国工党20世纪50年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变革的主要理论家,是当代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他也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形成于二战后英国经济繁荣时期的背景之下,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托,在对英国社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工党的传统理论进行批判和修正后逐步系统和完善。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奠定了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观的一个缩影,深刻影响了欧洲福利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稳定成分大大减少,在这一背景下,克罗斯兰认为英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战前社会主义所讨论的问题也已经不再适用于英国社会。安东尼·克罗斯兰结合英国社会状况的新特点,对工党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进行修正,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观。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在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自战前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目标,就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两大新目标进行详细论述,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在经济方面的举措,着重强调民主社会主义者在个人自由和文化价值方面所应付诸的行动。安东尼·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突出体现出伦理性特征,他重点强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平等地位,倡导建立伦理秩序以减少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不仅体现出他个人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包含对柯尔等人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当然,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个人主观性,这也提醒我们在对其思想研究过程中应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思考。虽然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在其生活背景之下并没有对英国以及西欧民主社会主义产生巨大影响,但对当前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却具有深远意义。尤其在欧洲大陆民主社会主义遭受重创的今天,研究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对我们认清当前民主社会主义所处困境,把握其未来走向,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马德水[6](2018)在《股权质押与资产误定价治理》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股权质押融资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种常态。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24日,沪深两市共有3465只个股发生股权质押,A股质押总比例高达10.36%,我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几乎“无股不押”的现象。但随着2015年股票市场整体暴跌,多家上市公司因股权质押触及“警戒线”甚至“平仓线”而险被易主,并引发了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长期“停牌潮”,股权质押警报频繁拉响,这已引起监管层、实务界、理论界深入思考股权质押繁荣之下的潜在危机及其防控措施。股权质押实质上是一种信用扩张的融资杠杆操作行为,股东作为出质人,以其拥有的股权作为担保,向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之类的质权人申请贷款或者为第三方提供贷款担保。因此,股东通过质押股权将其沉淀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静态”股权转化为“动态”的可用资本,是一种将“经济存量”转变为“经济动量”的财务策略。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股权质押融资因其灵活性和便捷性,受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金融机构的青睐,特别是在“牛市”时,股权质押融资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极大地刺激了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欲望。股权质押原本系控股股东的个人行为,是一种信用扩张的融资杠杆操作,而控股股东的地位使其与公司经营、财务等活动发生了关联。股权质权的担保功能源于股权的价值,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决定了质押股权的价值,必然会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决策产生影响。然而,由于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股票价格尚不能及时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并且投资者的预期受到有限理性的影响,往往会导致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表现为“高估”或“低估”,即股票错误定价。控股股东作为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否利用了资本市场的低效率,根据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动态调整其股权质押决策?如果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决策利用了资本市场的低效率,那么控股股东是如何实现的?对于控股股东来说,股价暴跌无异于一场毁灭性灾难,这不仅会使其个人财富遭受重大损失,还可能丧失控股地位,那么控股股东将会采取哪些行动来降低股价暴跌风险?在“高杠杆”和“高负债”背景下,深入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资本市场错误定价之间的关系,对于“去杠杆”和“防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秩序稳定,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中国资本市场上股权质押繁荣之下风险凸显这一现实背景,基于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的探讨,从外部环境视角出发考察资本市场错误定价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决策的影响,并从企业层面信息进一步分析控股股东如何利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动态调整其股权质押决策,接着探究市值管理动机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最后从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的视角提出提升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水平,防范股权质押风险的政策性建议,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第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决策存在利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相机质押股权的市场择时动机。具体表现为,控股股东根据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动态调整其股权质押策略,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实证研究表明,当股价被高估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意愿明显增强,而且股权质押规模扩大;当股价被低估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意愿明显减弱,并且倾向缩减股权质押规模。同时,信贷市场环境也是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信贷市场环境决定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融资规模及融资成本,控股股东也会根据信贷市场环境变化调整其股权质押决策。但是,在公司面临较高融资约束的情况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市场择时动机明显减弱。第二,由于股价的易变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过程中具有操控盈余的强烈动机,使得公司股价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投资者保护水平的提高,以及银行信贷审批程序的不断完善等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发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减少了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进而转向通过真实性盈余管理方式来操控盈余。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低效率,投资者并不能有效识别公司所披露的盈余信息,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盈余的错误定价进而导致了对股票的错误定价。股权质押过程中,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活动一方面使得公司层面更多的噪音信息释放到市场中,股价同步性降低;另一方面为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控股股东会有意降低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隐瞒公司真实的盈余信息,这又使得股价同步性提高。但是,盈余管理释放的噪音信息所引起股价同步性降低的作用大于其降低财务信息透明度所导致股价同步性提高的作用,因此,从总体上考察盈余管理活动降低了公司的股价同步性。换言之,噪音信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起主导作用,股价同步性主要体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噪音量而非信息效率,与我国新兴市场的特征吻合。因此,控股股东倾向于在公司的股价同步性较低时质押股权,操控盈余来降低公司的股价同步性,是股权质押过程中控股股东利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来实现其市场择时的重要方式。第三,股权质押期内,发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崩盘风险会较低。对于控股股东来说,股价崩盘风险无异于一场毁灭性灾难,不仅会使其个人财富遭受重大损失,还可能会使其失去控股地位。因此,为了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在股权质押期内,控股股东有动机也有能力进行市值管理来稳定公司股价。然而,控股股东并不是通过努力经营提高公司业绩的方式进行市值管理,而是采取了操控盈余方式的进行市值管理。虽然控股股东的这种短期机会主义也能达到市值管理的目的,但只是为“排雷”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从公司长远发展来看并不可取,无异于饮鸩止渴。在股票价格高于其内价值时,说明股票价格存在泡沫成分,反映出较多的利空消息,当利空消息囤积到一定程度突然集中爆发时,就会导致公司股价的剧烈波动,股价崩盘风险显着增加。中国股票市场长期缺乏市值管理的内生动力,是上市公司及其内部人倾向于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根源所在。第四,为了充分有效地运用股权质押这一融资方式,提高股权质权所担保债权的安全性,本研究提出关于股权质押风险防范的政策性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法规权威效应;二是,适当提高质押门槛、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三是,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四是,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注重信用评价机制。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在于:第一,从资产误定价视角探讨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决策的基本逻辑,提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决策存在利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根据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和信贷市场环境动态调整其股权质押策略,但是受到公司融资约束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还证实了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资产误定价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一种“异象”,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扭曲公司投资融资行为。第二,基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决策存在利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根据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和信贷市场环境动态调整其质押策略这一事实,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过程中有强烈动机来操控盈余信息披露,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诱使投资者高估公司价值,进而达到抬高股票价格的目的。而且,随着外部监管环境趋严,控股股东减少了应计盈余操控方式,转向采用真实盈余操控方式。控股股东实施的盈余管理活动在减少公司特质信息的同时也释放了更多公司层面的噪音信息,股票价格中包含的噪音信息增多而真实信息减少,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盈余错误估值进而对股票错误定价,公司的股价同步性下降。控股股东倾向于在股价同步性较低时质押股权,通过操控盈余信息披露降低公司的股价同步性是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市场择时的重要方式。这一研究也证实了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噪声较多的市场,股价同步性会正向地反映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第三,从市值管理的视角分析了股权质押期内控股股东防范股价崩盘避免平仓甚至控制权转移的措施,发现控股股东没有通过努力经营提高公司业绩方式进行市值管理,而是采取操控盈余方式进行市值管理。虽然控股股东的这种短期机会主义也能达到市值管理的目的,但只是为“排雷”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无异于饮鸩止渴。盈余管理会使得投资者对盈余错误估值进而对股票错误定价,而股价崩盘风险就是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所引致的。本文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期内为“排雷”而进行市值管理的方式,同时也发现资产误定价是股价崩盘风险形成的内在根源。由于我国股票市场长期缺乏市值管理的内生动力,控股股东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市值管理上采取了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张天宇[7](2017)在《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与产生机制实证研究 ——来自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文中指出自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资本结构理论以来,财务学领域学者们在M&M理论模型框架内,不断深入挖掘税收、破产成本、代理成本、剩余控制权、现金流等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形成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根据财务学视角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企业最优资本结构仅是企业自身行为特征的函数,没有考虑与其他企业特征和其行为决策的关系。但在现实中,由于企业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关系(如同处一个产品竞争市场或同处上下游供应链条上),在制定自身决策时会学习、回应、反击其他相关企业的决策。即:在“同伴效应”理论机制作用下,参照组内企业的决策选择相互影响。不仅企业战略和产品市场竞争决策如此,企业投融资决策等财务决策同样如此。目前,国外学者针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同伴效应已经展开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中国财务学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还尚未展开。因此,本研究以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模型推导与实证研究方法,利用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对其是否具有资本结构同伴效应以及产生机制展开实证检验,为我国财务学领域企业财务决策同伴效应的实证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本论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是绪论。该章引出了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意义,对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等;第2章对经济学和财务学领域同伴效应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第3章详细阐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与同伴效应产生机制理论假说,为实证资本结构同伴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并介绍了同伴效应识别常见的模型,对应的内生性问题以及处理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方法方面的基础;第4章利用我国上市企业数据,在区分关联效应基础上,实证检验资本结构决策是否具有同伴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第5章和第6章分别对学习行为假说和动态竞争假说能否产生资本结构同伴效应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第7章首先系统总结全文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最后介绍本文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中国上市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具有同伴效应。本文利用参照组组内均值线性模型、以同伴企业股票收益波动作为工具变量解决映射问题,并加入个体固定效应以及利用差分变量等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焦点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与同伴企业资本结构决策显着正相关。为了区分“关联效应”,使得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可靠,本研究既检验了面对“同伴企业”不同方向与不同规模的负债调整时,焦点企业的不对称反应以及社会乘数效应,又构建了较少受到关联效应影响的新工具变量。进一步考察结果强化了资本结构决策具有同伴效应的研究结论。(2)企业间的相互学习行为是产生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的有效机制之一。根据学习行为假说以及先验信息、私有信息和同伴信息的资本结构决策模型,本论文创新性地推导并分样本实证检验了焦点企业经理人能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同伴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以及焦点企业高管团队信息交流程度等反映企业学习行为的四个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同伴效应强弱的影响,从而检验了学习行为是产生资本结构同伴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3)动态竞争假说是导致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产生的另一种有效机制。本论文根据战略承诺理论模型推导企业最优负债反应函数,理论推导并分样本实证检验发现:“企业不同产品竞争策略(替代品或互补品)对应不同方向的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以及“不同产品市场互动程度、负债水平和行业竞争程度下,替代品产品竞争和互补品产品竞争企业对应负向(正向)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强弱不同”,从而推断资本结构同伴效应本质上还反应一种同行企业之间的“攻击与反应”竞争互动关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是,将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同伴效应”创新性地引入财务学研究领域中,首次系统地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是否具有同伴效应以及导致其产生的学习行为假说和动态竞争假说。既从理论上拓宽了现有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又从研究方法上为现有同伴效应实证研究中经常出现的映射问题、区分同伴效应与关联效应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本研究对于深入开展财务学领域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对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彭远[8](2017)在《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东尼·克罗斯兰(Anthony Crosland 1918—1977)是英国工党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理论家,他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对工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所有制思想为欧洲各国社会党制定党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因此,他被西方誉为当代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提供了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关于所有制问题的经典表述,该思想在工党意识形态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继承,对费边社会主义的修正和发展,是吉登斯和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思想的起点。他通过对二战后头十年英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考察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理论框架已经不能恰当地解释当时英国社会的特点,因此,他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工党所服膺的费边社会主义在内的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许多修正,最大的修正就是对公有制诉求的批评。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系列价值,如改善社会福利和实现社会平等,国有化只是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手段,而且未必是最合适的手段。这一修正主义观点直接引发了工党内部长达40年的关于国有化的争论,使得工党放弃了大规模国有化政策,也为90年代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和布莱尔及布朗领导的新工党政府的相应政策提供了重要启迪。当然克罗斯兰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严重地误解和低估了马克思主义,过分推崇凯恩斯主义,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包括国有化在内的国家的经济职能的影响。除了这些重大缺陷之外,其所有制思想在理论的严谨、周密和系统性方面也有比较明显的不足。但是,克罗斯兰敢于探索、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却是值得肯定的。所有制问题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所有制。无论是在西方社会主义者改造资本主义使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努力中,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中,所有制问题都是一个引起很大争议、带来不少困惑的棘手难题。一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差不多就是所有制改革历史的同义语。当代中国也正处在所有制改革的攻坚克难时刻。因此,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克罗斯兰的所有制思想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所有制思想,更全面客观地理解西方民主社会主义者改造资本主义的努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敏[9](2014)在《经营性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资本预算研究 ——以柬埔寨西河水电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营性水电站PROT模式指的是投资者对经营性水电站购买-重建-经营-转让(Purchases-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的创新融资模式。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退,银行紧缩的条件下,传统的BOT、TOT、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已不能解决目前中小水电站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用PROT项目融资创新模式解决经营性中小电站存在的一系列问题。PROT项目收购的对象多是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的中小型水电站,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项目重要任务。PROT项目前期的投融资决策,中期的重建、经营和后期的资金退出过程都需要与之适应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而准确合理的资本预算不仅能作为项目前期估值、定价同时也是PROT项目后续重建、融资、经营、退出阶段的内部控制、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国内外专家对资本预算进行的研究多限于将资本预算限定于项目投融资的工具,对资本预算及其制度作为项目筛选、资本筹划、支出控制、资本预算责任划分及资本运营期、资本退出期的制度装置和管理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水电站项目的融资特点及问题,构建了经营性水电站PROT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并简述融资过程,并分析其意义及特点。并提出项目融资失败的原因依次为战略模糊、定价过高和整合失败。可见项目融资中的管理工具选择是项目收购成败的重要决定因素。PROT项目投资金额大,回收期较长,投资者必须选择合理客观的定价及评估体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基于权变的资本预算模型作为PROT项目前期投资决策、估值定价、中后期重建、运营、退出的管理工具和保障体系,可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保证PROT项目的成功运行。资本预算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购买PROT项目所有权及经营权的定价及投资决策依据,同时也是对项目各阶段的风险加以识别、量化、反映并提示管理者进行风险调整和防范的有利工具。其次论述了 PROT项目融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别以及相关具体内容。与项目收益相关的变量较多,而且项目相关变量通常还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在PROT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风险对于项目财务指标的影响,正确地识别项目融资风险是规避风险的第一步,传统的经济评价方法在项目的财务分析中往往忽略了风险对项目进行带来的影响,从而不能够全面准确地为投资者和融资方提供可靠的评价数据。应用蒙特卡洛法将风险因素对于项目融资的影响考虑在内,对模型中的各项指标值进行计算,从PROT项目融资风险的监测角度可以对PROT项目期间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进行监控。再次,经营性水电站PROT项目为不可逆的实物投资,资本预算是否科学合理也反映了投资者的投资管理水平。本文论述了相关实物期权的基本概念和定价模型后,对PROT项目的实物期权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将实物期权相关定价理论引入PROT项目的资本预算中,构建了一套基于实物期权的PROT项目的资本预算模型。模型从PROT的特征出发,确定了调整后的ANPV由NPV和实物期权价值组成,并采用了布莱克一舒尔斯定价模型对PROT项目的成长实物期权价值进行确定,为PROT项目的资本预算提供合理依据,降低PROT项目投资的盲目性。最后,本文对柬埔寨西河水电站PROT项目概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该国电力市场的需求以及西河水电站PROT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对该水电站采用PROT模式运营的建设内容与资本预算财务数据进行了测算,根据案例实际情况分析了项目的风险类型与实物期权特征,最后使用了引入风险和实物期权的资本预算模型进行了 PROT项目的风险评价与调整后净现值ANPV的计算,验证了各模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的结论为PROT项目投资者提供了项目顺利运作的重要依据。

薛瑞萍[10](2013)在《企业资本预算失效的原因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预算管理是使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它促使企业各层管理者着眼未来,更好地发掘有利企业发展的机会,同时采取措施应对未来的不利局面。资本预算问题研究一直就是公司财务管理中的研究热点,没有准确合理的预算,即使下属执行能力很强、管理者决策能力再强,也不能让资本很好的运营。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高质量的资本预算的完成对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加强企业的资本预算管理,促使企业更好的控制资本支出,根据做出的投资项目的事后评估表,了解企业项目投资的结果,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依据。然而,研究表明,在我国的资本预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有预算失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资本预算的松弛,企业员工为预算而预算,认为资本预算就是财务行为,由于管理者和员工的信息不对称,加上员工的私利行为,造成资本预算的失效,不能有效地发挥出资本预算的功能。本文进一步得出导致资本预算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竞争市场、资本市场条件、管理者的才能、经理人代理成本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等,其中产品竞争市场对资本预算的影响主要是产品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项目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而资本预算的编制主要就是依靠所获得的信息,信息不确定就会导致资本预算编制的松弛,产生失效的现象;资本市场条件对资本预算的影响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周期起伏,会影响工资对融资方式的选择,而且公司在每个阶段的评价方法也不一样,所以会影响资本预算的编制过程;管理者才能对资本预算的影响主要是对折现率的选取、对于风险的偏好以及信息的获取都是来自于管理者,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影响资本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使资本预算产生失效;经理人代理成本对资本预算的影响主要是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委托代理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双方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有一定的私利行为,这就会导致资本预算的失效;企业的内部控制对资本预算的影响主要是企业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就不能对员工和管理者进行行为和价值观的控制,严格按照公司的规定和战略规划来编制和执行资本预算工作,这就会使资本预算产生失效的现象。本文最后根据上述原因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来避免资本预算失效的现象。

二、传统资本预算的错误与修正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资本预算的错误与修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框架
第1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缘起
    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1.1.1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1.2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评价
        1.1.3 “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蕴
    1.2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出场
        1.2.1 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
        1.2.2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1.2.3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
    1.3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
        1.3.1 数字泰勒主义盛行
        1.3.2 生活空间工厂化
        1.3.3 生活时间殖民化
    1.4 数字技术与人的数字化生存
        1.4.1 能动与被动之间的矛盾
        1.4.2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4.3 平等与剥削之间的矛盾
第2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
    2.1 数据成为商品
        2.1.1 数据的概念界定
        2.1.2 数据商品化的过程
        2.1.3 数据商品的二因素
        2.1.4 数据交换与一般数据
    2.2 数据商品的特征
        2.2.1 个性化定制与标准化逻辑并存
        2.2.2 低消耗性与高消耗性并存
        2.2.3 共享性与排他性并存
    2.3 数据拜物教
        2.3.1 拜物教的历史及发展
        2.3.2 拜物教在数据商品中的表现
        2.3.3 数据拜物教与传统拜物教的区别
第3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形式
    3.1 “数字劳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3.1.1 数字劳动与产消合一
        3.1.2 数字劳动与受众商品
        3.1.3 数字劳动与免费劳动
        3.1.4 数字劳动与非物质劳动
        3.1.5 数字劳动与玩劳动
    3.2 数字劳动的特征
        3.2.1 劳动过程的强迫性与自愿性并存
        3.2.2 劳动对象的非物质性
        3.2.3 劳动资料的私人化和集中化并存
    3.3 数字劳动与数字劳工
第4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权力
    4.1 作为社会权力的数字资本
        4.1.1 数字资本权力的控制方式
        4.1.2 数字资本权力与生命政治权力的契合
    4.2 数字资本积累中的剥削
        4.2.1 数字圈地运动
        4.2.2 数字资本积累
        4.2.3 数字剩余价值
第5章 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
    5.1 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5.1.1 雇佣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5.1.2 非雇佣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5.2 数字劳工的斗争困境
        5.2.1 斗争组织困难
        5.2.2 斗争手段有限
        5.2.3 斗争目标模糊
        5.2.4 斗争收益不均
    5.3 数字劳工的解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数据资本与经济增长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引入数据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
    (一)数据资本积累的微观基础:从微观创新模型到“干中学”
    (二)数据资本对生产的溢出效应
    (三)均衡增长路径
三、 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
    (一)参数校准
    (二)数值模拟与现实数据的对比
四、 数据资本存量:基于实际数据和数值模拟的估计
五、 结 论

(4)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有关概念界定
        (一) 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二) 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研究现状评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克罗斯兰的生平与着述
    二、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 英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
        (二) 二战后欧洲的新格局
    三、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启发
        (二) 对工党修正主义传统的继承
        (三) 卢西恩·洛拉的影响
        (四)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四、美国和瑞典的政治实践对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 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影响了克罗斯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 瑞典的社会改革影响了克罗斯兰关于平等的看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形成时期
    二、成熟时期
    三、晚期反思
        (一) 关于平等的思考
        (二) 关于经济增长的思考
        (三) 对英国政治未来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一、克罗斯兰的“后资本主义”论
        (一) “后资本主义”论的提出
        (二) “后资本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三) “后资本主义”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克罗斯兰的福利与平等观
        (一) 克罗斯兰的福利观
        (二) 克罗斯兰的平等观
        (三) 克罗斯兰的福利与平等观的意义
    三、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一) 改革私立教育,建立综合式教育体制
        (二) 改变消费观念,促进合理消费
        (三) 改革税收制度,重新分配财产
        (四) 合理分配企业内部的权力和地位
    四、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一) 社会主义与国有化
        (二) 社会主义与计划化
    五、温和而渐进的政治策略
    六、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20世纪五十-七十年代工党的影响
    一、影响英国工党意识形态的转型
        (一) 工党主流意识形态及党内修正主义的发展
        (二)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工党意识形态转型的影响
    二、影响工党内部的左右翼之争
        (一) 克罗斯兰与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工党内部的左右翼之争
        (二) 克罗斯兰与20世纪七十年代工党内部的左右翼之争
    三、影响工党的竞选策略
        (一) 克罗斯兰竞选策略提出的背景
        (二) 克罗斯兰竞选策略的内容及对工党竞选策略的影响
    四、影响工党政府的社会政策
        (一) 教育政策
        (二) 福利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党现代化的影响
    一、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八十年代工党现代化的影响
        (一) 七十年代末工党左翼重新崛起
        (二) “政策反省”运动的兴起
        (三) “政策反省”是对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新工党”的影响
        (一) “新工党”新理念的提出
        (二) “新工党”对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
        (三) “蓝色工党”对“新工党”的批评与布莱尔主义者的反击
    三、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全民国家”的影响
        (一) “全民国家”的提出
        (二) “全民国家”对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评析
    一、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一) 改变了工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 促使工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与国有化之间的关系
    二、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一) 对英国政治制度和机构过于乐观
        (二) 学术观点具有内在弱点
    三、应客观评价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思想
        (一) 影响英国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
        (二) 影响战后欧洲其他社会党的选择
        (三) 对当下工党政治仍具有重要意义
        (四)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看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非科学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克罗斯兰年表
附录2 克罗斯兰的着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安东尼·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安东尼·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安东尼·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全面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转型
    第二节 重新界定社会主义的内涵
    第三节 重释社会主义的目标
    第四节 阐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
第三章 安东尼·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特征
    第一节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伦理性
    第二节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现实性
    第三节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发展性
    第四节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主观性
第四章 科学认识安东尼·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
    第一节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两面性
    第二节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股权质押与资产误定价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一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制度背景
        一、我国股权质押的法规制度
        二、我国资本市场股权质押现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有效市场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评价
    第一节 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一、控股股东的监督效应
        二、控股股东的侵占效应
    第二节 股权质押动因及其经济后果
        一、关于股权质押动因的研究
        二、关于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研究
    第三节 资本市场错误定价的文献回顾
        一、资本市场错误定价的影响
        二、资本市场错误定价的产生原因
        三、资本市场错误定价的衡量
    第四节 股价崩盘风险的文献回顾
        一、股价崩盘风险的产生机理
        二、股价崩盘风险的度量方法
        三、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文献述评
        一、研究成果与不足
        二、研究拓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股权质押中的资产误定价异象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变量比较检验
        三、相关系数检验
        四、回归结果与分
        五、进一步研究
        六、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四章 股权质押、资产误定价与股价同步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与资产误定价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系数检验
        三、分组比较检验
        四、回归结果分析
        五、进一步分析
        六、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五章 股权质押、资产误定价与股价崩盘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一、股权质押与股股价崩盘风险
        二、资产误定价与股价崩盘风险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系数检验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7)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与产生机制实证研究 ——来自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资本结构决策
        1.3.2 参照组
        1.3.3 同伴效应
        1.3.4 社会交互效应
        1.3.5 社会乘数效应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同伴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
        2.1.1 偏好互动机制
        2.1.2 期望互动机制
        2.1.3 行动互动机制
    2.2 关于财务决策同伴效应研究
        2.2.1 基于外生参照组的实证研究
        2.2.2 基于内生参照组的实证研究
    2.3 关于同伴效应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
        2.3.1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3.2 关于学习行为假说
        2.3.3 关于动态竞争假说
    2.4 研究述评
        2.4.1 现有研究趋势
        2.4.2 主要研究局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本结构理论、同伴效应假说与识别方法
    3.1 财务学视角的资本结构基本理论
        3.1.1 M&M理论
        3.1.2 权衡理论
        3.1.3 融资优序理论
        3.1.4 委托代理理论
        3.1.5 控制权理论
    3.2 产业组织学视角的资本结构基本理论
        3.2.1 深袋理论
        3.2.2 战略承诺理论
    3.3 同伴效应假说
        3.3.1 学习行为假说
        3.3.2 社会规范假说
        3.3.3 社会比较假说
        3.3.4 社会偏好假说
        3.3.5 动态竞争假说
    3.4 识别方法
        3.4.1 同伴效应识别通用模型与操作难点
        3.4.2 参照组组内均值线性模型(Linear-in-means Model)
        3.4.3 基于方差的识别方法
        3.4.4 其他识别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实证研究
    4.1 本章问题提出
        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内容与贡献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学习行为假说理论依据
        4.2.2 动态竞争假说理论依据
    4.3 实证模型设计与工具变量选择
        4.3.1 参照组选择
        4.3.2 参照组组内均值线性模型
        4.3.3 工具变量选择与构建
        4.3.4 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4.1 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主要回归结果与分析
    4.5 同伴效应特征的进一步实证考察
        4.5.1 同伴效应在方向与范围上不对称性属性考察
        4.5.2 “乘数效应”考察
        4.5.3 剔除关联效应的工具变量考察
    4.6 稳健性检验
        4.6.1 关于实证模型设定的稳健性检验
        4.6.2 关于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4.6.3 关于同伴企业指标计算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4.6.4 关于参照组行业分类标准选择的稳健性检验
        4.6.5 关于多元化企业参照组选择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4.6.6 关于我国企业产权性质的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实证结论与启示
第5章 基于学习行为假说的资本结构同伴效应实证研究
    5.1 本章问题提出
        5.1.1 学习行为与同伴效应
        5.1.2 实证检验基本思路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基于信息的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基础模型
        5.2.2 焦点企业经理人能力与同伴效应
        5.2.3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同伴效应
        5.2.4 同伴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与同伴效应
        5.2.5 焦点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程度与同伴效应
    5.3 实证设计
        5.3.1 参照组组内均值线性模型
        5.3.2 工具变量选择与构建
        5.3.3 样本选取与变量选取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焦点企业经理人能力与同伴效应
        5.4.2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同伴效应
        5.4.3 同伴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与同伴效应
        5.4.4 焦点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程度与同伴效应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实证模型设定的稳健性检验
        5.5.2 同伴衡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
        5.5.3 分样本处理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实证结论与启示
第6章 基于动态竞争假说的资本结构同伴效应实证研究
    6.1 本章问题提出
        6.1.1 企业竞争与同伴效应
        6.1.2 动态竞争假说与负债决策
    6.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6.2.1 不同产品竞争策略下的同伴效应
        6.2.2 不同产品互动程度与不同产品竞争策略下的同伴效应
        6.2.3 不同负债水平与不同产品竞争策略下的同伴效应
        6.2.4 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与不同产品竞争策略下的同伴效应
    6.3 实证设计
        6.3.1 参照组组内均值线性模型
        6.3.2 工具变量选择与构建
        6.3.3 样本选取与变量选取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竞争战略指标的计算
        6.4.2 不同产品竞争策略下的同伴效应
        6.4.3 不同产品互动程度与不同产品竞争策略下的同伴效应
        6.4.4 不同负债水平与不同产品竞争策略下的同伴效应
        6.4.5 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与不同产品竞争策略下的同伴效应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竞争战略指标中介作用的检验
        6.5.2 备择理论假说的检验
        6.5.3 实证模型设定的检验
    6.6 本章实证结论与启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同伴资本结构是企业资本结构重要影响因素
        7.1.2 学习行为是导致同伴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7.1.3 动态竞争是导致同伴效应的另一重要机制
    7.2 政策建议
        7.2.1 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应关注同伴企业
        7.2.2 监管部门应正向利用乘数效应
        7.2.3 投资者应理性分析企业负债融资的真实原因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及奖励

(8)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2 创新与不足
    1.4 研究的立论前提
第二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
    2.1 英国工党与克罗斯兰生平简介
    2.2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对费边社会主义传统的继承
        2.2.2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启发
        2.2.3 对凯恩斯主义的信奉
        2.2.4 对工党理论家的所有制观点的吸收
    2.3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现实背景
        2.3.1 工党的国有化思想
        2.3.2 国有化的大规模实施
        2.3.3 国有化的后果和影响
        2.3.4 工党内部对公有制的争论
第三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逻辑前提与理论精华
    3.1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逻辑前提
        3.1.1 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转移
        3.1.2 分配领域的变化和阶级关系的缓和
        3.1.3 意识形态的变化
        3.1.4 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反思
        3.1.5 社会主义共识和英国的新变化
    3.2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理论精华
        3.2.1 所有权以及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和所有者的双重分离问题
        3.2.2 工业发达国家大企业面临的问题的相似性
        3.2.3 所有制与企业效率的关系
        3.2.4 所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关系
        3.2.5 所有制与工业民主的关系
        3.2.6 所有制与平等的关系
        3.2.7 利润与剥削问题
        3.2.8 公有制的其他局限性
        3.2.9 改善国有化的对策
    3.3 克罗斯兰的结论
第四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工党变革
    4.1 工党内部公有制诉求的变化
        4.1.1 公有制争论的激化
        4.1.2 公有制诉求的淡化
    4.2 第二次国有化高潮
        4.2.1 工党左翼的崛起
        4.2.2 第二次国有化高潮
    4.3 撒切尔主义和工党的政治低谷
        4.3.1 撒切尔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4.3.2 工党的政治低谷
    4.4 所有制政策的变革与工党复兴
        4.4.1 金诺克的改革
        4.4.2 布莱尔的改革
第五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5.1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
        5.1.1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5.1.2 克罗斯兰对费边社会主义的修正
        5.1.3 “第三条道路”对克罗斯兰的继承
    5.2 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及克罗斯兰在其中的地位
        5.2.1 民主社会主义与其他各派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5.2.2 克罗斯兰的所有制思想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第六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
    6.1 所有制的本质及其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6.1.1 所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手段
        6.1.2 生产力是衡量所有制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
    6.2 股份制、计划经济以及剩余索取权同所有制形式的关系
        6.2.1 股份制与国有制问题
        6.2.2 占有权与支配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关系问题
        6.2.3 私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兼容性
    6.3 马克思留下的难题及其所有制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6.3.1 社会占有的含义及克罗斯兰的启示
        6.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方法论特征与实践
第七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启示及局限
    7.1 克罗斯兰思想的启示
        7.1.1 所有制的地位的有限性
        7.1.2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7.1.3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社会主义本质论
        7.1.4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克罗斯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契合
    7.2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局限性
        7.2.1 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解和低估
        7.2.2 对凯恩斯主义的盲目推崇
        7.2.3 对经济全球化的忽视
        7.2.4 在国有化问题上的失误
        7.2.5 克罗斯兰理论在严谨、周密和系统性方面的欠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经营性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资本预算研究 ——以柬埔寨西河水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及课题支撑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4.1 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4.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5.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
        2.1.1 基础设施的含义
        2.1.2 我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
        2.1.3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分析
        2.1.4 我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目前存在的问题
        2.1.5 PROT融资模式
    2.2 资本预算理论基础
        2.2.1 资本预算含义
        2.2.2 资本预算的评价决策方法
        2.2.3 关于项目融资资本预算的研究
        2.2.4 资本预算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3 风险识别理论
        2.3.1 专家调查法
        2.3.2 核对表分析
        2.3.3 因果图
        2.3.4 SWOT法
    2.4 实物期权理论
        2.4.1 实物期权的概念
        2.4.2 实物期权的特性
        2.4.3 实物期权的类型
第三章 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模式构建
    3.1 水电站项目融资的特点
        3.1.1 中小水电站的介绍
        3.1.2 中小水电站融资存在的问题
        3.1.3 中小水电站项目建设的融资渠道
    3.2 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模式
        3.2.1 PROT融资模式的概念
        3.2.2 PROT项目融资模式的意义
        3.2.3 PROT项目融资模式融资过程简述
    3.3 水电站项目资本预算方法研究
        3.3.1 资本预算的定义
        3.3.2 资本预算评价方法分类
    3.4 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资本预算研究
        3.4.1 PROT项目资本预算方法
        3.4.2 在资本预算中引入风险概念
        3.4.3 在资本预算中引入实物期权
第四章 引入风险理论的PROT项目资本预算研究
    4.1 PROT项目融资风险的特点
        4.1.1 阶段性
        4.1.2 复杂性
        4.1.3 受发起方(政府)的影响
    4.2 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
        4.2.1 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的意义
        4.2.2 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的程序
        4.2.3 风险分类
    4.3 引入风险理论的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模式
        4.3.1 蒙特卡洛模拟概述
        4.3.2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项目融资风险估计流程
        4.3.3 PROT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引入实物期权理论的PROT项目资本预算研究
    5.1 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与模型
        5.1.1 布莱克一舒尔斯定价模型(B-S模型)
        5.1.2 二叉树模型
        5.1.3 B-S模型与二叉树模型的比较
    5.2 实物期权方法与传统资本预算方法的比较
        5.2.1 传统资本预算方法的缺陷
        5.2.2 实物期权法的优势
        5.2.3 实物期权法与净现值法之间的联系
    5.3 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PROT项目资本预算中的可行性
        5.3.1 实物期权在各项目融资模式中的研究
        5.3.2 实物期权理论对水电站PROT项目的适用性
        5.3.3 水电站PROT项目的期权特征分析
    5.4 基于实物期权的水电站PROT项目资本预算模型
        5.4.1 基本假设
        5.4.2 水电站PROT项目资本预算步骤
        5.4.3 水电站PROT项目资本预算模型的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柬埔寨西河二级水电站PROT项目概况
        6.1.1 西河水电站的地理位置
        6.1.2 西河水电站所在流域的水文与气象情况
        6.1.3 西河水电站所在电力市场需求
        6.1.4 建设西河水电站PROT项目的重要性
        6.1.5 西河水电站PROT项目的建设内容与资本预算
    6.2 基于传统预算方法的西河水电站PROT项目资本预算
    6.3 引入风险理论的PROT项目融资风险评价
        6.3.1 西河水电站PROT项目风险分析
        6.3.2 项目风险净现值
        6.3.3 项目经济风险波动率
        6.3.4 资本融资结构风险系数
        6.3.5 负债承受系数
    6.4 基于实物期权的西河水电站PROT项目的资本预算
        6.4.1 项目实物期权特征分析
        6.4.2 追加投资后项目的现金流量情况
        6.4.3 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
        6.4.4 西河水电站PROT项目ANPV的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选题评价
    7.3 选题难度
    7.4 本选题深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10)企业资本预算失效的原因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启示
3 资本预算概述
    3.1 资本预算方法
        3.1.1 传统方法
        3.1.2 实物期权法
    3.2 资本预算控制
    3.3 资本预算风险的防范
4 资本预算失效的具体表现
5 资本预算失效的原因
    5.1 产品竞争市场因素
    5.2 资本市场因素
    5.3 管理者才能因素
    5.4 经理人代理成本因素
    5.5 企业的内部控制因素
6 资本预算失效的改进对策
    6.1 产品竞争市场的改进
    6.2 资本市场因素的改进
    6.3 管理者才能的改进
    6.4 经理人代理成本因素的改进
    6.5 企业内部控制因素的改进
    6.6 其他影响因素的改进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传统资本预算的错误与修正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D]. 李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3]数据资本与经济增长路径[J]. 徐翔,赵墨非. 经济研究, 2020(10)
  • [4]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及影响研究[D]. 钟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2)
  • [5]安东尼·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研究[D]. 袁影. 聊城大学, 2019(01)
  • [6]股权质押与资产误定价治理[D]. 马德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7]资本结构决策同伴效应与产生机制实证研究 ——来自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D]. 张天宇. 东北大学, 2017(01)
  • [8]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研究[D]. 彭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9]经营性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资本预算研究 ——以柬埔寨西河水电站为例[D]. 朱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8)
  • [10]企业资本预算失效的原因及改进研究[D]. 薛瑞萍.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传统资本预算的错误与修正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