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增加口试的探讨

非英语专业增加口试的探讨

一、增设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胡君,朱春梅[1](2021)在《Michael Byram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英语现状及策略探讨》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的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Michael Byram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拥有强大跨文化交际能力者,不仅可以用外语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多元文化交流,更能运用外语促进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英语具有浓厚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色彩,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本文以Byram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民办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英语表达水平的研究,从课程创建、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及教师素养四方面提出提策略,以期提高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中国英语水平。

刘晓丽[2](2021)在《针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之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英语的学习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各界教育工作的重视。无论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英语成了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高职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后同样需要继续英语的学习。但是,这一类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高职院校在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英语课程和教材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实用性,使得高职英语教育者们感觉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挫败感。针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引发了教育者们对教授这类学生的教学方式的一系列思考。

刘微[3](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周敏,朱裔荣[4](2020)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培养目前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评价片面等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构建"双一流+外语"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建构"3E"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采用多元混合型教学模式、制定多维交互型评价机制,在提升研究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全面提高其通用英语、学术英语和文化英语能力,从而培养出一批创新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科研人才。

汪春娜[5](2020)在《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2001年1月18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小学英语教育应从三年级开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保障了英语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英语教育体系也逐渐完善,英语教学方法等逐渐优化。时至今日,小学英语教育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但素来被称为“教育神经末梢”的农村教学点,因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落后、教师数量少、师资专业化不够等原因,其英语教育依旧没有完全步入正轨,英语教育比较落后。对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主要存在农村教学点资源条件支持力不足、农村师资专业化不够、农村学生学习生态不良三个方面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城镇化的影响,在城市的巨大向心力下,农村大批优秀的人、财、物,涌向城市,使得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被弱化,教育基层管理机制不合理,中心校权责分离,导致教学点生存空间被挤占;教师待遇低,职业倦怠感强,教学点各自为战,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优质生源流失,导致教学点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等。发展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育关键在于目光下移,加强对教学点的支持力度、精准发力,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质增效,促进农村学生回流。针对教学点,如追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着力推动优质资源的双向流动;针对教师,大幅提高教学点教师补助,增加购房优惠政策等。重心下移,改革教师培训模式,从“送培到县”,逐步到“送培到点”。针对学生,找准方法,优化英语能力结构,家校合作,转变家长教育理念,高校帮扶,稳健提升教育质量。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写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师资与教学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及英语学习活动。第四部分做了问题思考,剖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策略。

李雪[6](2019)在《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研究是web 2.0时代下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全新教学形式。慕课翻译教学研究肇始于2013年,国内的慕课翻译教学研究起步稍晚,于2014年兴起,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探时期。目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国内外研究的论文数量都呈上升趋势。第二,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都注重探究与翻转课堂和SPOC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形式,不同的是,国内研究侧重于对教学模式与口译教学的探析,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不够紧密,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第三,国内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被引文献之间缺乏相关性,而国外研究文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第四,国内外均以论述性研究为主,采用文献法进行探究,但国外实证性研究文献的数量远超国内。第五,国内外研究都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属性。基于现有研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国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江苏省三市五所高校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为研究工具,旨在回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慕课平台下翻译教学的五大设计要素之间关系如何?第二,学生的慕课翻译学习意愿与设计要素之间有何联系?第三,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第四,学生的性别、专业、语言水平在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上有何差异?数据分析后获得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存在差异性。首先,按均值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技术功能”、“教学组织者”。其次,这五大要素之间存在“权重”的极差性,其中,“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技术功能”最为重要,其次为“教学评价”,而“教学组织者”最不重要。第二,学习意愿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技术功能”与“教学评价”四大要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教学组织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因此,“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技术功能”、“教学评价”设计的效果越精良,学生的慕课翻译学习意愿就越高。第三,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受“教师”因素影响最大,受“学生”因素影响次之,“环境”因素影响最小。从权重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的,“环境”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是最低的。第四,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待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影响因素的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女生比男生更加能够认同“教师”、“学生”、“环境”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但是,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在学生的专业与语言水平上均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访谈了12名师生。访谈内容分析在进一步证实问卷结果的基础上,还能挖掘出目前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尚存在的问题。接下来,选取《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慕课课程作具体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建议。本研究对慕课翻译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价值。首先,教师需考虑到不同设计要素的特点,明确教学设计各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而,(1)重点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2)关注讨论区学习氛围,鼓励生生互动,开展实时互动;(3)突破语言类慕课课程评价存在的局限性,提高作业完成率;(4)利用教育大数据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从技术上提高学习的便捷性,从而提高学习意愿;(5)注重教师出镜、教师语言艺术、教师参与度在学生慕课学习中的作用,提高教师在学生翻译学习中的影响力。其次,教师需明确慕课翻译教学设计会受到自身、学生与环境的影响,从而,(1)重点加强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设计技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改善教学理念;(2)注重学习者分析,关注学习者态度,教学内容应符合学习者现有的英语水平与翻译水平;(3)需考虑到社会需求与课程大纲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在理论价值上,首先,本研究为慕课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自行编制了“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量表”与“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量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在实践价值上,本研究对教师厘清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要素与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为慕课翻译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真实、富有借鉴意义的现实启示。

郭英剑[7](2019)在《新中国英语专业教育70年——历史考察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19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本文试图梳理这70年间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轨迹,探讨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厘清贯穿始终的价值与理念,找到基本不变的核心与关键,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思考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张净[8](2019)在《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近年来关于英语口语障碍的研究开始盛行,但对少数民族英语口语障碍的研究不多,尤其是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很有必要对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的英语口语障碍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有效建议。本研究以Swain的输出假说、Krashen的输入假说、Nattinger和Decarrico的语块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292名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以下研究问题:(1)目前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口语障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的成因有哪些?本研究运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求出每个障碍类型的均值和标准差,旨在找出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的类型。然后,将课堂观察结果、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讨论,旨在找到影响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的因素。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主要包括两类:语言障碍(语音语调障碍、语法障碍和词汇障碍)和非语言障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障碍、心理障碍、环境障碍和文化障碍)。造成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口语障碍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因素有学生自身的焦虑、虚荣、胆怯等不良心理、已有知识水平不足、不良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客观因素包括匮乏的文化背景知识、母语的干扰、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以及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影响。根据本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就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语言障碍而言,学生应该加强自身语言基础知识。尤其是词汇、语法以及语音语调等方面。就非语言障碍而言,第一,教师和学生要重视母语在蒙古族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作用。充分发挥母语(蒙古语)作用帮助学生习得英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融入民族文化,增长学生英语课堂中的母语文化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第二,学校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增设有趣的选修口语课程且严格控制班级人数;第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影响。

高丽群,张宁[9](2018)在《动态英语口语考试方案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根据高职英语课程的特点,依据口语测试的设计原则,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学习阶段,设计一套具有在考试内容、形式和难度及评分标准等四个方面具有动态变化和梯级上升的特点的常规口语考试方案。对该方案进行了为期1个学年2个学期四次口语考试的试用,受试对象为某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的整体设计及评分标准细化有利于提高口试的效度,使口试更规范,能够比较全面、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口语水平,提高了口语考试的效度,并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口语任务的热情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孙莉[10](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二、增设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设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Michael Byram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英语现状及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Michael Byram跨文化交际理论概述
二、跨文化交际与中国英语
三、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英语水平现状调查及原因
四、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英语培养策略
    1. 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与中国英语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
    2. 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保证每节课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的定量输入,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进行中国英语的输出。
    3. 课程考核方面,无论是否开设了中国英语课程,笔者都建议将中国英语纳入总评成绩。
五、结语

(2)针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2.1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导致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2.2 高职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2.3 高职院校基础英语课程的教材多为“中式”英语教材
3 根据上述现状,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
    3.1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应重新考量,配备适合于学生基础的课程体系
    3.2 英语教学工作者为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选用“本土化”的教学资源
4 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样化
5 总结

(3)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界定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三)英语学科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二)学年制度
        (三)课程设置
        (四)英语教学
        (五)实践教学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一)教习与学员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特色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一)教育目标
        (二)教材使用
        (三)教育研究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二)非外语类学堂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1)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2)教学方法落后,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片面,无法培养综合能力
3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1)建构“3E”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采用多元混合型教学模式
    (3)制定多维交互型评价机制
4 结语

(5)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点英语教学问题显着
        3.个人研究兴趣与研究条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五)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小规模学校
        2.农村小学
        3.农村教学点
        4.小学英语教学
    (六)调研地介绍
    (七)研究方法
        1.问卷分析法
        2.访谈分析法
        3.观察研究法
二、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师资与教学现状分析
    (一)Z镇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二)英语教师队伍基本概况
        1.英语教师数量
        2.英语教师编制
        3.教学点的职称
        4.教师学科背景
        5.教师性别比例
    (三)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分析
        1.课时安排及落实情况
        2.承担科目与所教班级数量
        3.破解工作量大的“方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知识
        2.教师专业反思能力
        3.英语教研小组建设
        4.在职培训情况
    (五)教师的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定位
        2.英语教学内容
        3.教学各个环节
        4.教师教态剖析
        5.英语语言输出分析
        6.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三、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及英语学习活动分析
    (一)农村教学点小学生生源构成情况
        1.学生数量及年级跨度
        2.非独生子女较多,抢占教育资源
    (二)对学生家长情况的调查分析
        1.父母学历
        2.父母职业
        3.家庭教育
    (三)对学生学习英语质量的分析
        1.英语学习情感态度
        2.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3.学生学习策略分析
        4.作业映射问题分析
        5.学生学习成效分析
四、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问题剖析与改进建议
    (一)弱者的生态: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
        1.农村教学点资源条件支持力不足
        2.农村教学点师资专业化不够
        3.农村教学点学生学习生态不良
    (二)资源下沉:优化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生态的建议
        1.目光下移,加强对教学点的支持力度
        2.精准发力,优化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结构
        3.提质增效,促进农村教学点学生回流
    (三)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农村教学点基本概况调查问卷(教育局、政府)
        (一)农村教学点及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二)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三)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配置情况
    二、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观察记录表
    三、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
    四、农村教学点小学生英语学习调查试卷
        (一)小学生英语基础能力测试卷
        (二)听力评价方法(一级)
        (三)小学英语说唱能力测试卷
        (四)农村教学点小学生调查问卷
    五、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六、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七、Z镇小学中心校校长访谈提纲
    八、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6)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2 我国翻译教学研究回溯
    2.3 国外翻译教学研究评述
    2.4 国内外慕课翻译教学研究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混合式学习理论
    3.3 教学设计理论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与预测
        4.1.1 问卷设计
        4.1.2 预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工具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与重要性
        5.1.2 设计要素与慕课翻译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
        5.1.3 慕课平台下影响翻译教学的因素
        5.1.4 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5.2 讨论
        5.2.1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
        5.2.2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
        5.2.3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
        5.2.4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的效果与启示
    6.1 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效果分析
        6.1.1 教学组织者的设计
        6.1.2 教学资源的设计
        6.1.3 教学活动的设计
        6.1.4 教学评价的设计
        6.1.5 技术功能的设计
    6.2 对慕课翻译教学实践的启示
        6.2.1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高教师影响力
        6.2.2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便利性
        6.2.3 开展多元互动合作,促进实时互动
        6.2.4 突出形成性评价,创新评价方式
        6.2.5 健全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便捷性
        6.2.6 积极转变角色,成为自主型教师
        6.2.7 分析学习者特征,优化学习效果
        6.2.8 考虑社会需求,实现模块化教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7.1 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8)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论文的框架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英语口语障碍
        2.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英语口语障碍的研究综述
        2.国内关于英语口语障碍的研究综述
    (三)相关理论基础
        1.Swain的输出假说
        2.Krashen的输入假说
        3.Nattinger和 Decarrico的语块理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四、研究过程
    (一)课堂观察
    (二)问卷收集
    (三)访谈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英语口语障碍的表现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语言障碍
        (2)非语言障碍
        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访谈结果分析
        (1)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二)影响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的成因分析
        1.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六、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的对策
        1.针对语言障碍的对策
        2.针对非语言障碍的对策
    (三)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9.4.1 施测因素
        9.4.2 考生因素
        9.4.3 内容因素
        9.4.4 评分因素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增设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Michael Byram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英语现状及策略探讨[J]. 胡君,朱春梅. 校园英语, 2021(26)
  • [2]针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之探究[J]. 刘晓丽. 海外英语, 2021(10)
  • [3]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 周敏,朱裔荣.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04)
  • [5]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D]. 汪春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D]. 李雪.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7]新中国英语专业教育70年——历史考察与反思[J]. 郭英剑. 语言教育, 2019(04)
  • [8]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D]. 张净.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9]动态英语口语考试方案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 高丽群,张宁. 教育现代化, 2018(14)
  • [1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非英语专业增加口试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