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清水河县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一、清水河县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孟恬[1](2021)在《白泥窑子文化研究》文中提出

祁冰[2](2020)在《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标题中“长城地带中段”所指代的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内蒙古中南部、陕北、晋西地区。众所周知,夏商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并巩固、东亚地区青铜文明滥觞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文化环境,长城地带中段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文化发展的策源地之一,也是人群、技术交流融合的大熔炉。本文从该区域夏商时期的考古遗存入手,在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动因、对外影响,进而尝试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早期的文明进程。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笔者在对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进行说明的前提下,详细梳理了相关考古学研究史,总结了以往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而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全面考查了区域内夏商时期各类考古遗存的文化内涵、分期与年代、发展与源流。将区域内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演进历程分为三阶段,年代分别约相当于夏纪年时期、商代前期、商代后期,再根据各阶段所呈现出的具体特点,将一、二阶段合并为“发展期”、将第三阶段归属于“鼎盛期”。第四章,整合前文所取得的认识,探讨区域内文化格局演进及相关问题。认为其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本地原先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因素冲击的结果,同时气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笔者还强调了长城地带中段地区在整个欧亚草原地带青铜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推进作用。第五章,结合文献记载及以往研究,总结了区域内考古学文化于西周早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兼论商代后期各类遗存的族群归属问题。指出商周王朝对西北地区以“鬼方”为代表的诸族群的攻伐战争,特别是周人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和移民政策,是导致当地考古学文化进程“中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章,尝试利用相关材料及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观察区域内夏商时期的文明进程。通过综合分析当地社会阶层、生业形态、信仰习俗的发展过程,推测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的社会形态整体上应该处在由“酋邦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阶段。第七章为结语,罗列了本文的主要收获和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值得重视的相关课题。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课题组,孙金松,李亚新,徐婷婷[3](2020)在《“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区的工作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首批启动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之一,课题实施涉及陕、晋、蒙、甘、宁五个省区,旨在集中力量解决河套地区文明进程与早期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王朝国家出现前河套地区区域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总结河套地区区域文明起源和发展路径、模式,揭示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探索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

徐婷婷[4](2020)在《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彩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中南部以彩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仰韶时期考古学文化经历了两千多年,差异显着的地理环境、文化谱系以及人群交流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使本地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形成了显着的文化特征。本文根据这些特征将内蒙古中南部分成两区,并利用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研究这一时期彩陶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共分六章展开讨论:第一章对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综述学科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与之不同的创新点与研究目的,理清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分两区对内蒙古中南部迄今为止所发掘及采集的彩陶进行梳理,为后面类型学研究提供完整资料。第三章利用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分析不同彩陶器上纹饰的变化,厘清彩陶在内蒙古中南部各时期的变化趋势。第四章利用内蒙古中南部已建立的时空框架,结合彩陶类型学分析的变化特征,将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彩陶文化分成早期、中期早段、中期晚段、晚期,共三期四段。由此明确两区在不同时期彩陶文化的异同,及各区彩陶的变化趋势。第五章通过与周围同期文化进行比较,明晰内蒙古中南部彩陶文化因素的渊源及流向,发现早期及中期吸收借鉴中原文化,晚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独特的区域特征,并向外传播本地文化因素。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整篇文章研究确立了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彩陶考古学文化谱系。这一时期本地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体现了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李能交[5](2020)在《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勾连涡纹彩陶纹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勾连涡纹主要是指在陶器表面施以反向对称以成涡形的纹饰图案。关于该纹饰的定名,本文依据纹样具有的上下三角底座的顶端延伸的支叉以及上下底沿伸出的叶片,且支叉、叶片的反向对称成涡状,并不闭合的特征,作为命名原则。它主要见于距今约6000至5000年的我国北方地区这一广大范围的相关文化遗存之中。其延续时间长、分布区域广,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各自又在具体纹样上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认识勾连涡纹本身、理解勾连涡纹所在文化遗存的内涵及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关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所说的勾连涡纹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三角底座延伸的反向分叉双勾涡状和以双勾底座构成的相向而对双勾涡状。前者指分别由上下平行的三角形底座上角沿长出支叉,形成反向对称的涡状,底座三角横向相连,整体纹饰呈连续横向带状分布;后者指以交叉斜曲线为界线生出勾状,形成反向对称的涡状,二方连续的全器图案横向排列,整体纹饰呈连续组合平铺。根据勾连涡纹具体纹样的风格将其分为两大类、四小类。根据勾连涡纹分布的考古学文化属性,粗略的把我国北方地区勾连涡纹遗存划分为西阴文化、红山文化、海生不浪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大汶口文化及白泥窑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对这些考古学文化中的勾连涡纹特征、典型遗址地层关系及形态上的梳理和归纳。得出勾连涡纹主体的发展与演变存在着两个系统及两个中心等直观性的认识。另因相对年代及纹饰形态对比,可知红山系统勾连涡汶包含了两个分属不同的彩陶纹饰群体,而西阴系统勾连涡汶属于同一彩陶群体的两个发展路径。并以变体鱼纹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为联系,对勾连涡纹的起源、发展、变化、传播及文化互动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中国北方地区勾连涡纹的产生可能是同源的看法。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对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纹饰的定名选择、类别划分、来源问题、象征意义、文化交流。以及选择本课题的意义和目的,包括本文相关概念、问题的界定及本文的研究范围、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并提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难点,以及在写作过程中的不足。正文第一部分是勾连涡纹的分类与分布;第二部分主要是勾连涡纹的发展和来源问题;第三部分是勾连涡纹的传播;第四部分是勾连涡汶的系统与中心。结语部分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勾连涡汶的整体性研究,可以发现西阴与红山彩陶纹样有部分同源。形成了西阴、红山两个大的涡汶系统和中心,各自对周边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表现出二文化在交流下的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互动局面。西阴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互动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并非直接的对话与交流,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文化交流、交融。此外,A、B两类勾连涡汶自产生、至形成的发展形势,显示了二者具有同步性。而C、D两类勾连涡汶在红山文化中的相对年代、独立演变趋势,为进一步对牛河梁第二期与三、四期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新契机。西阴、红山二系统的发展与交流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形,而西阴系统内发现的具有明显红山因素的勾连涡汶应该是和红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至于影响途径仍待今后更新的资料证明。

陈新[6](2019)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学简史》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个世纪20年代桑志华在鄂尔多斯境内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考古调查活动开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已经走过近百个年头。当时由于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田野工作仅限于几次考古调查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起专门的考古学研究机构,考古工作开始步入正轨,进行了几次大型的考古调查活动和抢救性发掘工作,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20世纪80年代之前,本区的考古工作者一直在试图摸清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特征及分布范围,由于当时的考古活动大多是调查和试掘,对遗存认识不深,因此仅能认识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诸如“岔河口类型”、“石佛塔类型”等概念。八十年代之后,在苏秉琦先生“区系类型”理论的指导下,内蒙古中南部各小区相继开展发掘和研究工作,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进入2000年后在张忠培先生“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项目的指导下,研究工作转向了更高层次的研究,即聚落考古和区域性考古调查。2017年“考古中国”项目的开展让这一地区的研究工作继续向前迈进,在聚落、社会和文明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现在回顾之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程,可以总结以往的经验,更可以吸取过往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对未来的工作有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历年考古发现与研究历程两个方面对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工作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并总结概括其特点,还对内蒙古中南部长久以来存在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混乱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梳理,指出现在还存在争议的考古学文化名称。全文共分六章。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时间进程为线索,讨论在不同时期这一地区考古学发展的特点以及研究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考古学文化命名混乱的问题。第一章,指出考古学史研究的内容,简述学术界目前对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考古学史的研究现状,介绍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等情况,并进行分区。第二章,简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发现活动的基本历程,并分区作总结,概括其不同的发展特点。第三章,梳理本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历程及特点,特别是对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建立的过程,以及在大的学术背景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考古工作者做出相应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苏秉琦、张忠培两位先生指导下,这一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四章,对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名称做简单的梳理,指出现在还存在争议的名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近百年史前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并指明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董霄雷[7](2019)在《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文中提出公元前第三千纪前后的中国龙山时代,黄土高原各地渐次兴起了空三足器,表征着此时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了重大变革。空三足器创始于黄河下游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但在太行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大地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促使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巨变。本文以陶器为视角,将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以六个区域内的14支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遗存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黄土高原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对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文化演进格局进行一次完整的考察。论文绪论,界定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明确研究对象,回顾研究简史,提出研究任务。论文第一至六章,以空三足器为主要视角,从器物组合及演变关系入手,对典型单位进行分组,将典型单位放到遗址中,对整个遗址进行分段,然后以典型遗址的分段为标尺,对整个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期研究,进而对一区域内诸考古学文化进行编年研究。据此方法,选取晋南豫西地区龙山时代荆村文化、东关文化和三里桥文化的发展序列作为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年代标尺,参照这个标尺,对渭河流域、晋中晋北冀西北地区、陕北地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甘青地区诸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遗存的年代、性质等问题进行讨论。完善黄土高原各区域内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编年,探讨诸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论文第七章,以14支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遗存的编年研究为基础,完善和构建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时空框架,将黄土高原的龙山时代划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论文第八章,对14支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进行研究,将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划分为5个“亲族文化区”和3个“历史文化区”,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发展阶段同一谱系和不同谱系考古学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形成的文化格局。论文第九章,总结收获。

白苏日娜[8](2019)在《内蒙古地区出土汉以前腕臂装饰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地区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在汉以前诸多考古学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各类装饰品当中,腕臂装饰品占据着较大的比例。由于内蒙古地区先秦时期诸考古学文化有各自的渊源和特点,因此从各地区古遗存中所出土的同一类型装饰品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本文首次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搜集有关内蒙古地区汉以前各古遗存的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性文章,并按照地域文化特征将内蒙古地区分为中南部和东南部两个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且将内蒙古地区汉以前遗存中出土的腕臂装饰品与同时期周边地区出土腕臂装饰品之间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探讨内蒙古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中的腕臂装饰品发展脉络。

唐雯雯[9](2019)在《中国北方地区史前城址研究》文中提出城址作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性因素之一,学界对于这方面的探讨从未间歇。北方地区作为中国文明的边缘地带,一直以来未能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之前关于北方地区史前城址的研究,大多限定一个流域,或者对某一处城址开展性质、功能、背景方面的探讨。随着近几年来考古资料逐渐丰富,将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城址进行系统整理,置于北方地区这一大环境内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地理因素的差异,以及城址的发现状况,北方地区可分为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西北部四个大的区域。本文在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和年代分期的基础上,对城址的始建及持续年代进行分析,依城址修筑年代来看,可分为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早期和龙山晚期四个阶段。同时对城址营造方式、规模、聚落形态进行了考察,横向比较各个地区城址发展状况、了解每个时期各个地区发展社会形态;纵向掌握每个地区城址发展演变过程,从而分析出北方地区社会发展进程和聚落层级结构。

韩永莲[10](2019)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彩陶发现,本文收集了该地区出土、采集的彩陶材料,根据纹饰差异,将其划分为20类。从文化归属上区分,它们主要集中在仰韶时期的白泥窑文化和庙子沟文化。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本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彩陶与周邻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关系较为密切,同时,结合彩陶自身的演变,可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彩陶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本文分为5章。第1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章:彩陶的发现与纹饰的分类。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遗址出土和调查所见的彩陶进行汇总,将所有彩陶纹饰进行分类,明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彩陶的花纹样式。第3章:彩陶的文化归属。结合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已有的相关考古学文化和分期研究,将目前已发表的彩陶归入相应的考古学文化及所属的期别,由此明确内蒙古中南部各考古学文化彩陶的特点和发展演变。第4章:彩陶的产生与发展。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与周邻相关考古学文化中所见的彩陶进行比较,分析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而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彩陶进行阶段划分,了解这一地区彩陶从早到晚的发展轨迹。第5章:结语。

二、清水河县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水河县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1.1 时间范围
        1.1.2 空间范围
    1.2 自然环境
    1.3 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
    1.4 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1.4.1 第一阶段
        1.4.2 第二阶段
        1.4.3 第三阶段
    1.5 研究现状和不足
    1.6 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2章 夏纪年至商代前期遗存
    2.1 大口二期文化
        2.1.1 文化内涵辨识
        2.1.2 分期与年代
        2.1.3 发展和源流
    2.2 朱开沟文化
        2.2.1 文化内涵辨识
        2.2.2 分期与年代
        2.2.3 发展与源流
    2.3 吕梁山区的东太堡文化遗存
        2.3.1 文化内涵辨识
        2.3.2 分期与年代
        2.3.3 发展与源流
    2.4 吕梁山区南段的夏纪年至商代前期遗存
        2.4.1 文化内涵辨识
        2.4.2 发展与源流
第3章 商代后期遗存
    3.1 李家崖文化
        3.1.1 文化内涵辨识
        3.1.2 分期与年代
        3.1.3 发展与源流
    3.2 吕梁山区其他商代后期遗存
    3.3 西岔文化
        3.3.1 文化内涵辨识
        3.3.2 分期与年代
        3.3.3 发展与源流
    3.4 西坬渠类型
        3.4.1 文化内涵辨识
        3.4.2 年代推断
        3.4.3 发展与源流
    3.5 晋陕铜器群
        3.5.1 文化内涵辨识
        3.5.2 出土情景及材料筛选
        3.5.3 分期与年代
        3.5.4 发展与源流
    3.6 黑豆嘴类型
        3.6.1 文化内涵辨识
        3.6.2 出土情景及材料筛选
        3.6.3 分期与年代
        3.6.4 发展与源流
第4章 文化格局的演进
    4.1 文化谱系及发展脉络
    4.2 演进特征及发展动因
    4.3 对外影响及历史作用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文化传统的衰落与人群流向
    5.1 族群归属
    5.2 历史背景
    5.3 原因推测
    5.4 人群流向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6.1 聚落形态
        6.1.1 聚落布局
        6.1.2 聚落等级
        6.1.3 小结
    6.2 社会分层
        6.2.1 墓葬
        6.2.2 房址
        6.2.3 小结
    6.3 生业形态
        6.3.1 以往观点辨析
        6.3.2 阶段性特征
        6.3.3 小结
    6.4 手工业门类
        6.4.1 阶段性特征
        6.4.2 新兴技术的来源分析
        6.4.3 小结
    6.5 信仰习俗
        6.5.1 瓮棺葬
        6.5.2 卜骨
        6.5.3 其他相关遗迹
        6.5.4 小结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收获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邻境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概述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区的工作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流黄河两岸地区龙山文化区域性考古专题调查
二、考古发掘工作
    1. 凉城县板城龙山时代石城
    2. 准格尔旗城塔龙山时代石城
    3. 清水河县岔河口遗址
    4. 准格尔旗石口子遗址
    5. 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
三、工作展望

(4)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彩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彩陶的考古发现
    (一)阴山山脉东段及内蒙古中部草原地区
    (二)鄂尔多斯高原及黄河沿岸地区
三、彩陶的类型学分析
    (一)阴山山脉东段及内蒙古中部草原地区
    (二)鄂尔多斯高原及黄河沿岸地区
四、分期与分区
    (一)阴山山脉东段及内蒙古中部草原地区
    (二)鄂尔多斯高原及黄河沿岸地区
    (三)分区、分期比较研究
五、相关问题探讨
    (一)与周围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二)源流分析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勾连涡纹彩陶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状况综述
        0.1.1 关于勾连涡汶的定名选择
        0.1.2 关于勾连涡汶的类别划分
        0.1.3 关于勾连涡汶的来源问题
        0.1.4 关于勾连涡汶的象征意义
        0.1.5 关于勾连涡汶的文化交流
    0.2 选题意义和目的
    0.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 勾连涡纹的分类和分布
    1.1 勾连涡纹的分类
    1.2 勾连涡纹的分布
        1.2.1 西阴文化的勾连涡汶
        1.2.2 红山文化的勾连涡汶
        1.2.3 海生不浪文化的勾连涡汶
        1.2.4 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勾连涡汶
        1.2.5 大汶口文化的勾连涡汶
        1.2.6 白泥窑文化的勾连涡汶
2 勾连涡纹的发展和来源
    2.1 时代变化
        2.1.1 A勾连涡纹的发展
        2.1.2 B勾连涡纹的发展
        2.1.3 C类勾连涡纹的发展
        2.1.4 D类勾连涡纹的发展
    2.2 纹饰渊源
        2.2.1 A类勾连涡纹的来源
        2.2.2 B类勾连涡纹的来源
        2.2.3 C类勾连涡纹的来源
        2.2.4 D类勾连涡纹的来源
3 勾连涡纹的传播
    3.1 勾连涡纹的传播
        3.1.1 A类勾连涡纹的传播
        3.1.2 B类勾连涡纹的传播
        3.1.3 C类勾连涡纹的传播
        3.1.4 D类勾连涡纹的传播
4 勾连涡汶的系统和中心
    4.1 西阴系统和中心
    4.2 红山系统和中心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考古学史的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地理面貌及气候
        1.3.1 岱海盆地
        1.3.2 南流黄河平原
        1.3.3 鄂尔多斯高原
        1.3.4 河套平原
第二章 考古活动述略
    2.1 岱海地区
        2.1.1 考古调查和试掘活动
        2.1.2 考古发掘活动
        2.1.3 小结
    2.2 南流黄河两岸地区
        2.2.1 考古调查和试掘活动
        2.2.2 考古发掘活动
        2.2.2.1 白泥窑子遗址
        2.2.2.2 岔河口遗址
        2.2.2.3 大口遗址
        2.2.2.4 主动发掘
        2.2.2.5 抢救性发掘
        2.2.3 小结
    2.3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2.3.1 小结
    2.4 河套平原地区
        2.4.1 考古调查和试掘活动
        2.4.2 考古发掘活动
        2.4.2.1 大窑遗址
        2.4.2.2 海生不浪遗址
        2.4.2.3 阿善遗址与西园遗址
        2.4.2.4 抢救性发掘
        2.4.3 小结
    2.5 总结
第三章 研究历程
    3.1 探索期(20 世纪20 年代-80 年代前期)
        3.1.1 旧石器时代
        3.1.2 新石器时代
    3.2 成熟期(20 世纪80 年代前期-2000 年)
        3.2.1 旧石器时代
        3.2.2 新石器时代
    3.3 完善期(2000年-现在)
        3.3.1 旧石器时代
        3.3.2 新石器时代
    3.4 小结
第四章 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问题
    4.1 造成考古学文化命名混乱的原因
    4.2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命名研究历程
        4.2.1 旧石器时代
        4.2.2 仰韶时代
        4.2.3 龙山时代
        4.2.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时空范围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龙山时代的晋南、豫西地区
    1.1 运城盆地
        1.1.1 荆村文化
        1.1.2 东关文化
        1.1.3 三里桥文化
    1.2 临汾盆地
        1.2.1 襄汾陶寺遗址的年代标尺
        1.2.2 其他遗址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段
        1.2.3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1.3 晋东南地区
        1.3.1 典型遗址的分段
        1.3.2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1.4 豫西地区
        1.4.1 荆村文化
        1.4.2 三里桥文化
        1.4.3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1.5 小结
第二章 龙山时代的渭河流域
    2.1 渭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2.2 渭河流域的荆村文化
        2.2.1 东区荆村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段
        2.2.2 西区荆村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段
        2.2.3 荆村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3 渭河流域的客省庄文化
        2.3.1 东区客省庄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段
        2.3.2 西区客省庄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段
        2.3.3 客省庄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4 小结
第三章 龙山时代的晋中、晋北和冀西北地区
    3.1 晋中地区
        3.1.1 龙山时代典型遗址的分段
        3.1.2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3.2 晋北地区
        3.2.1 龙山时代典型遗址的分段
        3.2.2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3.3 冀西北地区
        3.3.1 龙山时代典型遗址的分段
        3.3.2 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3.4 小结
第四章 龙山时代的陕北地区
    4.1 小官道遗存
        4.1.1 典型遗址的分段
        4.1.2 小官道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4.2 石峁遗址相关遗存
        4.2.1 典型遗址的分段
        4.2.2 石峁遗址相关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4.2.3 石峁遗址相关遗存的文化性质
    4.3 小结
第五章 龙山时代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5.1 东区:老虎山文化遗存
        5.1.1 典型遗址的分段
        5.1.2 分期与年代
    5.2 西区:小沙湾遗存、永兴店文化
        5.2.1 典型遗址的分段
        5.2.2 分期与年代
    5.3 小结
第六章 龙山时代的甘青地区
    6.1 常山下层文化
        6.1.1 典型遗址的分段
        6.1.2 分期与年代
    6.2 客省庄文化
        6.2.1 典型遗址的分段
        6.2.2 分期与年代
    6.3 齐家文化
        6.3.1 典型遗址的分段
        6.3.2 分期与年代
    6.4 小结
第七章 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编年序列与发展阶段
    7.1 编年序列
    7.2 发展阶段
第八章 龙山时代黄土高原的文化谱系与演进格局
    8.1 文化谱系
    8.2 演进格局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8)内蒙古地区出土汉以前腕臂装饰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时空范围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一、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腕臂装饰品概述
    (一)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出土腕臂装饰品
    (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出土腕臂装饰品
二、腕臂装饰品的分型及各自问题的浅析
    (一)出土腕臂装饰品进行分型分式
    (二)周边地区出土腕臂装饰品的对比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北方地区史前城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时空范围
        1.研究对象
        2.研究的时空范围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现状
        1.发现情况
        2.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选题意义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方地区史前城址概况
    第一节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1.大青山南麓地区
        2.岱海地区
        3.准格尔旗南流黄河沿岸地区
        4.小结
    第二节 陕西北部地区
        1.陕北黄河沿岸地区
        2.五女河流域
        3.大理河流域
        4.延河流域
        5.秃尾河流域
        6.窟野河流域
        7.小结
    第三节 山西中北部地区
        1.晋北黄河沿岸地区
        2.蔚汾河流域
        3.小结
    第四节 河北西北部地区
第二章 城墙修筑方式及附属建筑
    第一节 城墙修筑方式
        1.石砌城址
        2.土筑城址
        3.小结
    第二节 城址附属建筑
        1.城门
        2.墩台
        3.壕沟
        4.马面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聚落形态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1.大青山南麓地区
        2.岱海地区
        3.准格尔旗南流黄河沿岸地区
    第二节 陕西北部地区
        1.五女河流域
        2.延河流域
        3.秃尾河流域
    第三节 山西中北部地区
        1.蔚汾河流域
    第四节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后记

(10)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彩陶的发现与纹饰的分类
    2.1 彩陶的发现
    2.2 彩陶纹饰的分类
第3章 彩陶的文化归属
    3.1 白泥窑文化彩陶
    3.2 庙子沟文化彩陶
        3.2.1 庙子沟类型彩陶
        3.2.2 海生不浪类型彩陶
        3.2.3 阿善二期类型彩陶
第4章 彩陶的产生与发展
    4.1 与周邻地区彩陶比较
    4.2 彩陶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清水河县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泥窑子文化研究[D]. 孟恬. 辽宁大学, 2021
  • [2]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D]. 祁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3]“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区的工作与展望[J].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课题组,孙金松,李亚新,徐婷婷. 草原文物, 2020(02)
  • [4]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彩陶研究[D]. 徐婷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勾连涡纹彩陶纹样研究[D]. 李能交. 辽宁大学, 2020(01)
  • [6]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学简史[D]. 陈新. 山西大学, 2019(02)
  • [7]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D]. 董霄雷. 吉林大学, 2019(10)
  • [8]内蒙古地区出土汉以前腕臂装饰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D]. 白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9]中国北方地区史前城址研究[D]. 唐雯雯.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研究[D]. 韩永莲. 吉林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清水河县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