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寿险理赔费用会计处理的再思考

非寿险理赔费用会计处理的再思考

一、非寿险中理赔费用会计处理的重新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叶江涛[1](2021)在《IFRS17准则实施对保险公司经营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应对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陈新立[2](2020)在《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偿一代及偿一代下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保险行业监督监管体系已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也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016年,风险导向的偿二代正式实施,给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介绍和分析中国偿付能力发展的历程,偿二代及其下阶段的完善,偿二代与其它国际偿付能力监管方法的比较,偿二代的影响及保险公司的转型,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着重研究了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和实务,以及偿二代下的偿付能力不足管理。研究发现在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在资产端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重点在于管理资产配置、降低资本需求、有效管理利率和市场风险、充分与负债端联动、优化风险调整后的投资收益率;负债端的风险管理则是充分优化利润、资本和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着力于优化并调整产品结构,平衡投资能力和风险,提高股东的资本效率;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则应该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治理结构,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实现更效率的资本利用效率。在偿二代下风险管理已经完全不同于偿一代,其大大提高了在治理架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风险流程、内部控制、自有偿付能力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偿二代的实施对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影响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更加差异化的保险公司经营,包括差异化的行销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资本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特别是过去处于事后的风险管理,更应走向事前、事中,包括深入到保险公司的战略规划、预算等领域,更具体的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制度和流程、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研究同样发现偿二代的实施不是一个孤立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的管理,本文也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以及如何就偿付能力管理与中国的会计准则等有效结合以提高监管效率。

焦月[3](2020)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再保险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保险业出现金融化浪潮,整个保险行业不断同金融业相融合。保险经营从承保业务向投资业务拓展,传统的保险公司已从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扩展。同时再保险以成为保险业寻求财务安全和财务保障的重要手段。保费厘定的合理与否是整个保险行业的核心所在,因为保险费用的制定对从业人员而言是控制企业资产负债平衡的重点。所以设计贴合企业环境的保险定价公式是定价研究所追求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不单保有不错的数学性质,也可应用于投资理论中,公司的决策者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来确定近期的收益目标,尤其是索赔次数和损失金额的相关数据。在充分预估未来所需资金后,就可以使用本文的定价方法,确定现实的风险投资组合,计算出确定的保险产品价格。甚至可以提前考虑再保险情形下的保险合同。本文从投资的角度,改进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保险定价公式求得趸缴保费,加入了企业营运费率和责任准备金率两个因素,使之更加符合保险公司实际的营运状况。同时推导出原保险和再保险的价格计算公式,并进行实证分析。从定价公式可以得出原保费与再保费有密切的联系。并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模型与传统定价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模型所得的显示解可以探寻影响保险价格的不同因素,为企业的资金规划提供参考。与传统方法得到的价格比较可以促进保险更加积极地投资资金,主动随着市场优化企业财务,进一步培养出企业承保能力。

叶彤[4](2020)在《基于SVM的非寿险个体索赔准备金赔付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是市场经济对抗风险的有效手段,是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的强有力支柱。非寿险作为保险中的险种类型之一,是保险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索赔准备金作为保险公司负债经营的重大负债,其有效评估方法是保险实务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非寿险索赔准备金评估,实现了基于赔付个体的机器学习模型的搭建与评价,探索了机器学习方法在非寿险准备金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围绕非寿险个体索赔准备金评估,本文介绍了研究该问题所必需的保险精算与机器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个体赔付预测模型,并选取合适来源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保险精算知识方面,本文介绍了实务中常用的非寿险准备金评估方法。在机器学习知识方面,本文简述了机器学习技术发展的大背景和文中涉及的若干概念及方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用新方法实现了通过分类器预测非寿险个体已报告索赔准备金的赔付次数的统计模型,运用Easy-Ensemble方法对类别分布极其不均衡的数据集进行处理,并选用理论比较成熟的SVM分类器进行集成。为验证该模型,本文选取一组仿真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该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建立混淆矩阵,基于保险公司准备金计提的稳健性要求,选取召回率作为主要评估指标。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SVM的非寿险个体索赔准备金赔付预测模型在历史信息充足的年份能够同时满足准备金计提的充足性和准确性要求。

骆雪[5](2019)在《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保险市场不断扩大。我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保险主体,截止2018年底,全国保费规模为38,016.62亿元,总资产已达到183,308.92亿元。迅猛发展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人员流动性大且人员总数较大,使得保险行业一直都是操作风险的高发领域。保险销售误导、保险欺诈、虚假保单等等,不仅仅危害的是个人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也使得整个保险行业的公众信用度低,阻碍了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历史数据分析、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等工具,参照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的评分标准,对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进行了诊断研究,对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的管理,笔者通过对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数据的分析以及自身在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风险控制条线的工作感悟,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论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介绍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同时,概括文章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然后在说明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对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展开诊断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历史数据纵向对比、分别面向员工与客户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找出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文章最后结合诊断研究内容,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信息技术操作流程等,均能有效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笔者希望本文中的诊断研究通过对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帮助X人寿广东分公司找到适合自身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提高X人寿广东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闫允卿[6](2019)在《YQ保险公司车险盈利提升研究 ——基于渠道视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以来,车险盈利状况遭遇挑战,大部分财险公司车险业务亏损,盈利情况持续分化。2015年至2018年市场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9.38%、99.07%、98.96%和99.86%,2019年一季度,车险承保亏损近亿元,综合成本率破百,承保利润率达到负万分之三。而由于车险业务在财险行业仍占据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其盈利水平对财险公司的盈利起着决定作用,车险盈利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家财险公司转型的重要难题。本文以车险业务的渠道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案例研究方法,以YQ保险公司为分析对象,首先从公司经营概况、车险经营状况、盈利情况三个方面明确了YQ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在对盈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盈利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外,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渠道视角对车险盈利问题进行剖析,渠道视角既涉及内部的渠道清分、定价和预算问题,也涉及外部的渠道市场布局和费用策略问题,是内外部综合影响的重要因素。最后,针对渠道视角下的盈利问题一一提出了对应的改善举措,以期能提供车险盈利能力提升方面的参考性建议。本文作为案例研究,从渠道管理的视角出发,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需求与盈利水平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四个方面盈利改善的建议。一是明确渠道定位,优化渠道布局,以更符合市场实际的渠道布局支撑盈利能力的提升;二是实施渠道清分,明确各渠道业务边界与清分规则,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绩效考核体系和协同能力,为各渠道盈利能力提升提供保障;三是推动精准渠道定价、费用管理能力、送修资源效率为一体的管控举措,业务前后端联动实现盈利能力提升;四是建立财务预算、业务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管理体系,明确体系内各层级角色与职责,提升预算管理专业能力,明确预算全流程的内容与目标。本文将盈利能力研究与YQ保险公司的渠道业务管理实践相结合,以完善的渠道管理支撑公司盈利能力提升,这是本文的创新和价值所在。

朱衡[7](2019)在《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与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国际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性影响,这场由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引发并渗透到其他行业的金融危机是典型的系统性风险表现,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集团陷入绝境,濒临破产,对金融行业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追求传统商业模式的保险公司由于负债水平不同,而且与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关联性较低,通常被认为比银行具有更低的系统风险水平。然而,当代的保险领域不能仅仅以传统的商业模式来描述,它还拥有大型、复杂的保险集团或以保险为基础的企业集团,在许多司法管辖区开展业务。这些保险集团和联合企业可能包括非传统的、非保险的业务模式,特别是具有非传统特征的人寿保险产品和不同类型的金融担保产品,提高了保险集团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敞口,致使它们更容易受到金融市场状况的影响。此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成为各界关注重点,“保险业是否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如何评估监管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等议题被提上征程,学界和业界纷纷跻身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从监管趋势来说,保险业作为金融领域的三驾马车之一,行业重要性毋庸置疑,国内外掀起了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的热潮。国际方面,金融危机发生后,2009年4月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B),主要负责认定是否存在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相关权威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肯定了保险业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明确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核心地位。国内方面,中国保监会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建设工作,2016年4月中国保监会召开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制度建设启动会,明确要在国内构建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监管制度;8月,保监会发布《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暂行办法》;12月,颁布《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暂行办法(第二轮征求意见稿)》;2018《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要求日益凸显,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的必要性,充分体现了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视。从保险经营来说,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以及密切的金融资本市场联系都对未来保险业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挑战。保险业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境内外投资标准进一步放宽,投资范围包括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保险业务进一步渗透到金融领域。纵以历史的角度看,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被严格区分,一旦发生危机也不会对其他机构造成影响。但近年来,这种金融机构间的壁垒正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紧密的业务联系以及相互关联。虽说目前的金融危机主要源于银行业,但随着银保互联性增强,溢出效应将蔓延至保险危机。正如我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见,保险业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冲击,不得不质疑保险业是否会反过来影响金融危机,成为危机发生的主导因素。纵观全局,在与金融资本市场密切关联的大环境下,跟进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保险大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确保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不发生,前提是要结合具体国情,将涉及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做到位。厘清“保险业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如何科学有效评估?”,“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和传染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监管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保险业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共九章,具体结构设计如下:第一章:整理国内外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现状,总结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争议、成因、传染机制、评估、监管方面的最新研究前沿与成果,总体上掌握国内外关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状况,分析现阶段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探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意义,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目标。第二章:首先定义了系统性风险、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从系统性风险特征区分了保险业系统风险的主导因素和贡献因素,并融合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特征与中国具体情况初步探究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潜在隐患;结合国际监管最新前沿动态以及推演定义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从起因、传染以及影响机制等方面对三者比较了系统性风险、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三者间的关联与区别。第三章:通过历史透视实践中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以历史上金融危机对国际、国内的保险业的影响为核心,探究保险业在这场危机中所面临的冲击;与此同时,总结历史上的重大保险危机,找出导致此类破产的影响机制,归纳危机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分析危机的结构性变化,厘清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的潜在原因与表征,并从保险脆弱性这个维度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进行理论推演。第四章:从系统性风险的内在来源探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一方面通过保险业务本质厘清其与系统性风险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保险不良资产从经营环境不确定性这个维度也将增加保险体系的脆弱性。外生环境冲击则从保险危机这个视角进一步推进了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的深思,探究共谋、利率、侵权与保险危机的关系,论证外生环境冲击导致的保险业危机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第五章:首先,以中国的金融环境为对象,重点探究了接触性传染渠道中的银保关联传染渠道。从理论分析银行与保险的不同系统重要性特征,构建银保关联的直接与间接渠道;从实证测算了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静态和动态(整体和极端)关联性,探究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重要性及敏感度,厘清保险业与银行业关联的内外作用机制,度量银保间的溢出效应。其次,重点分析了接触性传染渠道中的再保险关联渠道。围绕再保险业务本质总结其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并从影子保险业务安排展示了“影子保险”的业务特点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统计保险公司对再保险公司的依赖度,评估我国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探究了接触性传染渠道金融市场以及保险证券、金融服务集团内的保险公司、保险机构重组与并购以及金融恐慌导致的非接触性传染渠道。第六章:本章研究集中在通过度量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敞口与贡献,识别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保险公司,评估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从系统性风险敞口与贡献度衡量中国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实现了多角度评估,增强了评估结果的客观可信度。另一方面,通过面板模型实证识别影响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次要因素,并结合BP神经网络模拟非上市保险公司的系统性风险。第七章:探究了现有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实践。首先阐述了系统性风险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接着围绕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政策实例,结合金融监管改革面临的挑战,评估各国的改革方案,在总结主要国家应对金融改革挑战经验的基础上,区分金融监管框架改革模式,并以此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在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经验总结基础上,总结国际系统性风险监管实践,并就保险业监管框架的主要机构G20、FSB、IMF和IAIS做简明阐述。最后结合最新监管趋势,提出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新方向—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第八章: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接着,围绕金融监管改革必须应对的四大挑战以及宏观审慎监管要素,站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视角下实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规划,在金融监管框架内进行合作和有效协调的前提下,提出中国保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再者,更为具体地结合美国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SRR),提出搭建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构想。最后,通过制度安排提出了未来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建议。第九章: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已有研究表明,现有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及监管的研究零零散散,缺乏针对性分析,系统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首次系统性的研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评估与监管,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以下创新:(1)创新了银保传染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内容:理论上,分析银行与保险的不同系统重要性特征与影响机制,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渠道识别银保关联的内生机制,构建银保关联的内生影响机制指标体系。实证上,首先以中国的具体金融环境为背景,区分“保险主导型”关联和“银行主导型”关联,探究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重要性及敏感度;其次,首次从静态和动态(整体和极端)两个维度研究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关联性,分别采用格兰杰因果模型衡量银保的整体关联性,Copula模型从动态非线性的角度衡量极端风险条件下银保的尾部关联性;再次,在关联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深度,一方面利用Spearman相关性识别了影响银保关联内生机制中的显着因素,一方面从影响银保关联的外生机制入手,分析不同金融环境(金融事件冲击)下银保之间的关联度,厘清我国特定金融环境对银保关联的作用机制,测算不同金融事件冲击对银保关联度的影响;最后,利用(35)Co Va R模型分年度、分金融事件冲击具体度量银保间的溢出效应。(2)创新了再保险传染机制研究视角:一方面围绕再保险业务本质,从风险转移的视角以及保险网络视角分析再保险风险传染过程,从再保险与保险的关联性总结了产生系统性风险可能性的三大原因;另一方面,提出国际最新前沿“影子保险”,目前国内关于“影子保险”的研究基本属于真空地带,本文从影子保险业务安排展示了“影子保险”的业务特点,接着从影子保险面临再保险违约风险、赎回风险、母公司相关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互联性风险展开论述,提出“影子保险”作为再保险的一部分,存在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3)创新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与评估的研究视角:一方面,已有研究尚未从存在性与根源视角探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首先,本文以历史的保险危机实践厘清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的潜在原因与表征,并结合理论推导了保险业的脆弱性,综合实践和理论推演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其次,从内生和外生两个维度探究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结合保险业务本质与保险不良资产论证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内在根源,并利用外生保险危机进一步推进共谋、利率、侵权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本文以中国的具体金融保险环境为基础,创新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实证思路,从上市保险公司和非上市保险公司对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实施了较为全面的风险识别、评估。(4)探索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新思路:本文率先围绕金融监管改革必须应对的四大挑战(监管体系应如何构建?每个司法管辖区必须考虑如何在管理机构之间划分责任,是否需要将监管责任合并?如何确保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以及宏观审慎监管要素,宏观上提出了“宏观审慎+微观审慎”监管的“共赢”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思路,微观上提出了中国保险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具体实施以及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构想,对完善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袁国辉[8](2019)在《财产保险公司估损准确率研究 ——以太平洋保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保险公司的行业特殊性,其最大的负债是未决赔款准备金,也就是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赔付的案件,所做的资金准备。未决赔款准备金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未决赔款准备金过足,当期成本增加,保险公司资金流动性降低,影响可用于投资或其他用途的资金总量;不足,则不足以应付可能发生的赔款,偿付能力减弱,影响公司稳定经营。而未决赔款准备金管理到底如何,充足率怎么样,关键的衡量标准和依据,就是估损准确率。目前财产保险公司基本都是通过对估损准确率的观察,来评判自身公司的未决赔款准备金管理水平的。估损准确率指标对于财产保险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决策。但在目前国内外的财产保险公司中,通过调整估损准确率,人为干预预估赔款,以调整未决赔款准备金,调节账面利润的现象非常普遍。因国家政策法规的约束,以及保险公司保障自身健康稳定经营的内在需求,国内各家财产保险公司的总公司针对这种现象均出台了各种措施,以期望杜绝人为调整估损金额的行为,确保经营数据的真实。但这些措施多偏重于事后检视和事后管控,成效有限,并不能有效遏制分支机构的调节行为。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财产保险公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估损准确率调节普遍存在。然后通过太平洋公司的案例,对分支机构通过调整估损准确率,调节财务数据和利润表现的做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对分支机构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列出估损准确率调整的常见手法,提出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来进行更有效估损管控的具体建议,以期对工作实践有所帮助。

吴双[9](2019)在《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从我国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财险市场业务结构优化问题一直是我国保险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资财险公司对车险业务的过度依赖,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经营风险的分散,降低了行业整体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而且也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风险转移的需求。而外资财险公司则由于最初的经营限制,使其在车险市场上无法施展抱负,转而在非车险业务经营中崭露头角。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财险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2012年5月,我国“交强险”市场正式对外开放,给外资财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金融危机过后,银保监会遵循着“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总体工作思路,针对财险市场中市场份额最大、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车险业务的一系列改革增加了财险公司车险业务经营管理的难度。2018年车险业务“报行合一”以及2015年第二轮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逐渐落地,有利于车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以车险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资财险公司在车险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的难度增大,尤其是小型中资财险公司在车险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进一步丧失,其单一化业务结构的发展遭遇瓶颈。与此同时,保险业“新国十条”、农险补贴、“一带一路”等有关政策和倡议的推动为我国财险市场中责任险、农业险、巨灾险、出口信用险等非车险业务的发展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为财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这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意义重大。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针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指出: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从中外资财险公司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中外资财险公司差异化的业务结构对其经营风险的影响,有利于中外资财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宜的业务结构与业务发展战略,增强经营的稳健性,同时互相取长补短,进而完善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为此,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对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关系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现实分析、中间四章为实证研究,第八部分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介绍了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指出了本文的边际贡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分析。首先,对本文所研究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协同效应理论、共同保险效应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重要理论的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具体分析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现实分析。首先,分析我国财险市场的发展现状,认清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经营的市场环境。其次,对我国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特征。最后,从收入风险、赔付风险、财务稳定性以及偿付能力四个角度分析我国中外资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变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四、五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实证研究。分别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影响。同时,考察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以及“交强险”市场对外开放前后,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影响的差异性。进一步地,基于风险传导路径对中外资财险公司的收入波动性和赔付波动性以及相关性进行二阶段分析,发现中外资财险公司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变化的原因。第六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实证研究。首先,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其次,对大型和小型中资财险公司进行分样本实证研究;最后,基于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探讨财险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第七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首先,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并对大型和小型中资财险公司进行分样本实证研究;其次,通过逐步回归法实证检验盈利能力和再保险行为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最后,基于Bootstrap对盈利能力和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估计。第八部分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阐述,并基于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针对我国中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优化与风险防范、外资财险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及保险监管提出本文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对中资公司,不论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型公司,提高业务结构中非车险业务占比,对其收入风险的分散效果并不显着;而外资公司增加非车险业务占比,会降低了其收入风险。此外,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有别。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以后负向显着,但是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并不显着,外资公司也是如此。第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外资公司增加车险业务占比对其赔付风险的影响并不显着,而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因公司规模不同而有别。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会显着降低小型中资公司赔付风险,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大型和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有别。2013年以后,大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其赔付风险的正向影响开始显着;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在2013年以前负向显着,而2013年以后则并不显着。第三,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因公司所有权性质以及公司规模的不同而有别。非车险业务占比对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财务稳定性的正向影响显着,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增强小型中资公司发展非车险业务对财务稳定性的正向作用,但是对于外资财险公司没有显着影响。第四,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规模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能显着增强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偿付能力,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不论是对小型中资公司还是外资公司,盈利能力在业务结构与偿付能力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都不存在,而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存在,且具有公司间差异。对小型中资公司,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36%,为部分中介效应;而对于外资公司,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为完全中介效应。与已有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方面的创新。有关银行和上市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较多,但是鲜有文献以我国财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将该问题引入到我国财险市场中,不仅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对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相关研究。二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保险公司这一特殊经营单位构建理论模型,从中外资财险公司,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以及“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比较等多个视角,研究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影响。在研究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险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此外,本文从中介效应的视角分析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理论机制,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相关机制。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不拘泥于保险学术界的现有研究方法,借鉴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如逐步回归法及Bootstrap等,首次实现了上述研究方法在本文所研究问题上的应用。

刘伟,许宪春,汤美微[10](2018)在《国民经济核算视角下的保险产出及中国的实证》文中指出保险公司在生产什么?保险投资是不是保险生产活动?保险产出应采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计量?这些保险经济学的基础性问题,至今仍存在着计量分歧和理论争议。本文综合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保险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搭建了保险生产的创新理论框架和核算方法。在对我国两阶段的保险企业会计科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2003-2015年的保险产出,得出两种保险产出数据存在显着差异的结论。

二、非寿险中理赔费用会计处理的重新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寿险中理赔费用会计处理的重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一、文献综述
        二、相关理论
第二章 偿二代及风险管理监管体系发展
    第一节 偿付能力监管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节 偿二代的介绍
        一、偿二代体系整体框架
        二、偿二代下的各项主要监管指标
        三、偿二代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偿二代与国外监管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主要市场偿付能力监管概述
        一、资本制度的总览
        二、技术规格比较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偿二代对公司的影响和最新发展
    第一节 偿一代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偿二代对行业的影响
        一、偿二代对寿险产品的影响和预期
        二、偿二代对渠道发展的影响和预期
        三、偿二代对财产险和再保险的影响
        四、偿二代对资产配置的影响和预期
        五、偿二代下对投资方面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六、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管理
    第三节 案例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
    第一节 资本管理框架和方法
        一、构建全面的资本管理框架
        二、保险资金优化方法
        三、偿二代下偿付能力监管如何做到和保险会计准则之间的协同
        四、偿二代下资本占用最低和收益率目标的结构调整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分位数回归
        二、实证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一、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二、公司风险偏好及考虑
    第二节 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偿付能力不足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节 偿付能力不足的管理
        一、自有风险和偿付能力评估(ORSA)最佳实践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佳实践
    第二节 案例分析
第八章 论文总结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再保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再保险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保险的基本概念
    2.1 保险的概述
    2.2 再保险
        2.2.1 再保险类别
        2.2.2 再保险的功能
    2.3 准备金
        2.3.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3.2 未决赔款准备金
    2.4 保险精算定价法
    2.5 传统保险定价法
第三章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3.1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定义
    3.2 存在唯一性与比较定理
    3.3 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
第四章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再保险定价
    4.1 基于投资建立保险定价的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4.2 建立原保险定价模型
    4.3 考虑再保险的保险定价模型
    4.4 实证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SVM的非寿险个体索赔准备金赔付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非寿险准备金简介
    2.1 非寿险准备金的概念
        2.1.1 非寿险的概念
        2.1.2 非寿险准备金的概念
    2.2 非寿险准备金的构成
    2.3 非寿险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的传统精算方法
        2.3.1 链梯法
        2.3.2 案均赔款法
        2.3.3 准备金进展法
        2.3.4 B-F法
第三章 机器学习方法概述
    3.1 机器学习简述
    3.2 支持向量机(SVM)
    3.3 集成学习和Easy-Ensemble下采样
    3.4 混淆矩阵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个体准备金赔付预测模型
    4.1 模型描述
    4.2 特征空间
    4.3 个体已报告索赔准备金赔付次数模型分析
        4.3.1 个体已报告索赔准备金赔付次数模型的训练
        4.3.2 个体已报告索赔准备金赔付次数模型的预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数据预处理
    5.3 个体已报告索赔准备金赔付次数SVM模型的训练
    5.4 RBNS个体索赔准备金赔付次数的预测
    5.5 预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与获奖情况
致谢

(5)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相关理论综述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2.1 X人寿广东分公司情况简介
    2.2 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2.2.1 建立初步的风险管理体系
        2.2.2 成立合规及风险管理部
        2.2.3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2.2.4 制定操作风险相关制度
        2.2.5 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第三章 操作风险管理的诊断
    3.1 操作风险管理的纵向对比
        3.1.1 销售、承保、保全业务线操作风险管理的纵向对比
        3.1.2 理赔业务线操作风险管理的纵向对比
        3.1.3 财务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的纵向对比
    3.2 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
        3.2.1 问卷统计分析
        3.2.2 访谈分析
    3.3 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销售、承保、保全方面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2 理赔方面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3 财务方面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4.1 对销售、承保、保全方面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
        4.1.1 管理层改变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认知
        4.1.2 建立人才培养式人力资源体制
        4.1.3 强化销售人员留存与培养机制
        4.1.4 加强销售过程和品质控制管理
        4.1.5 承保控制方面的改进
        4.1.6 保全控制方面的改进
    4.2 对理赔方面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
    4.3 对财务方面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YQ保险公司车险盈利提升研究 ——基于渠道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车险规模在行业占比高
        二、车险盈利能力决定财险行业盈利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相关概念
        二、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三、保险公司会计准则的演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小结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三章 YQ保险公司车险业务及其盈利现状分析
    第一节 YQ保险公司简介
        一、YQ保险公司基本情况
        二、YQ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情况
    第二节 YQ保险公司车险经营情况
        一、车险业务发展情况
        二、车险新续转业务情况
        三、车险渠道发展现状
    第三节 YQ保险公司车险盈利情况
        一、车险综合成本率情况
        二、交强险与商业险盈利情况
        三、渠道盈利情况
第四章 YQ保险公司车险盈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YQ保险公司车险盈利存在的问题
        一、承保管控能力低
        二、销售费用持续升高
        三、理赔管控薄弱
    第二节 YQ保险公司车险盈利问题原因总体分析
        一、车险盈利能力外部因素分析
        二、车险盈利能力内部因素分析
    第三节 YQ保险公司渠道视角车险盈利问题分析
        一、渠道管理及盈利问题概述
        二、公司渠道资源布局与市场渠道资源存在错配
        三、渠道清分不彻底
        四、渠道成本管控能力较弱
        五、预算管理体系需要优化
第五章 基于渠道视角YQ保险公司车险盈利能力提升对策
    第一节 优化YQ保险公司车险渠道布局
        一、渠道定位
        二、渠道布局优化
    第二节 实施YQ保险公司渠道清分
        一、实施业务清分
        二、完善渠道组织架构
        三、建立渠道化的绩效考核体系
        四、加强渠道协同
    第三节 加强YQ保险公司成本管控
        一、实施精准渠道定价
        二、提高费用管理能力
        三、提高送修资源管理效率
    第四节 建立YQ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
        三、围绕渠道战略健全车险预算管理流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与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内容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范畴
        0.3.4 研究框架
    0.4 创新点与不足
        0.4.1 创新点
        0.4.2 不足点
1.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1.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认识
        1.1.1 保险业是系统性风险的受害者还是主导者
        1.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争议
    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1.2.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主导因素(primary indicators)
        1.2.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因素(contributing indicators)
        1.2.3 金融市场参与度
        1.2.4 自然与人为灾难
    1.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1.3.1 保险业与再保险的风险传染
        1.3.2 保险业与银行业的风险传染
    1.4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评估
        1.4.1 系统性风险评估方法
        1.4.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评估应用
    1.5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
        1.5.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制度演变
        1.5.2 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颁布
        1.5.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发展与争议
    1.6 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综述
    1.7 文献总结及述评
2.研究术语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术语界定
        2.1.1 系统性风险
        2.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
        2.1.3 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
        2.1.4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脆弱性
        2.2.2 信息不对称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金融危机传染理论
        2.2.5 金融监管理论
    2.3 小结
3.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
    3.1 实践中的存在性——历史的透视
        3.1.1 国际保险业的金融危机表现
        3.1.2 中国保险业的金融危机表征
        3.1.3 保险公司破产危机典型案例
        3.1.4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深剖
    3.2 理论上的存在性——脆弱性视角
        3.2.1 信息不对称与保险脆弱性
        3.2.2 委托代理与保险脆弱性
        3.2.3 税收不对称与保险脆弱性
        3.2.4 合约的不完全性与保险脆弱性
        3.2.5 宏观金融冲击与保险脆弱性
    3.3 小结
4.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
    4.1 保险业内生的金融不稳定
        4.1.1 保险业务本质与系统性风险根源
        4.1.2 保险不良资产与系统性风险根源
    4.2 保险危机的外生环境冲击
        4.2.1 共谋与保险危机
        4.2.2 利率与保险危机
        4.2.3 侵权与保险危机
    4.3 小结
5.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5.1 银保关联传染渠道
        5.1.1 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传染机制——理论推演
        5.1.2 银保关联性及影响机制——实证测算
        5.1.3 银保溢出效应度量
    5.2 再保险关联传染渠道
        5.2.1 再保险与保险业的传染机制
        5.2.2 保险公司对再保险公司的依赖度测算
        5.2.3 “影子保险”与保险业的传染机制
    5.3 金融市场关联传染渠道
        5.3.1 保险公司购买模式导致金融市场扭曲
        5.3.2 保险公司出售模式导致金融市场扭曲
    5.4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非接触传染渠道
        5.4.1 保险证券传染
        5.4.2 金融服务集团内的保险公司传染
        5.4.3 保险机构重组与并购传染
        5.4.4 金融恐慌传染
    5.5 小结
6.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评估
    6.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模型设定
        6.1.1 MES模型
        6.1.2 SRISK模型
        6.1.3 GARCH-CoVa R模型
        6.1.4 面板模型
        6.1.5 BP神经网络
    6.2 上市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测算
        6.2.1 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敞口测算
        6.2.2 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测算
    6.3 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
    6.4 非上市保险公司的系统性风险测算
    6.5 小结
7.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与实践
    7.1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
        7.1.1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挑战
        7.1.2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实例
        7.1.3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评估
        7.1.4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启示
    7.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实践
        7.2.1 全球金融监管框架
        7.2.2 20 国集团(G20)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7.2.3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7.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7.2.5 国际保险监督管理协会(IAIS)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7.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新方向
        7.3.1 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7.3.2 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区别
        7.3.3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选择
        7.3.4 宏观审慎政策挑战
    7.4 小结
8.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对策思路
    8.1 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8.1.1 保险危机防范与控制的理论必要性
        8.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实践必要性
    8.2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思路
        8.2.1 中国保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想
        8.2.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具体实施
        8.2.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构想
    8.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制度安排
        8.3.1 “双管齐下”的监管思路
        8.3.2 筑牢银保混业监管“防火墙”体系
        8.3.3 重视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评估
        8.3.4 加强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
        8.3.5 推进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
    8.4 小结
9.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财产保险公司估损准确率研究 ——以太平洋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 保险的概念和盈利模型
    2.3 保险基本理论
        2.3.1 保险的基本原则
        2.3.2 准备金理论
        2.3.3 估损及估损准确率的概念
        2.3.4 综合成本率计算方法
第三章 国内外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状况
    3.1 国外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分析
        3.1.1 法国安盛保险公司
        3.1.2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
        3.1.3 美国美亚保险集团
    3.2 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状况及分析
    3.3 国内主要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情况
        3.3.1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3.3.2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第四章 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的案例
    4.1 太平洋保险公司概况
        4.1.1 太平洋公司主要股东及股权结构
        4.1.2 太平洋公司经营范围和组织架构
    4.2 太平洋保险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4.3 太平洋保险公司估损准确率与赔付率情况
    4.4 估损准确率产生偏差的原因
    4.5 估损准确率调整的主要方式
    4.6 国内三大主要保险公司数据对比
    4.7 调整估损准确率的其他方式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估损准确率控制的要点与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界定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界定
        二、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界定
    第二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效应理论
        二、共同保险效应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作用机制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机制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机制
        三、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四、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机制
第二章 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现实分析
    第一节 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经营现状
        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业务结构现状
        三、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我国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变化分析
        一、中外资财险公司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变化分析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和偿付能力的变化分析
第三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的基础结果分析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四、“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拓展性研究:财险公司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一、中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二、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赔付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赔付风险的基础结果分析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四、“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拓展性研究: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一、中资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二、外资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
        二、市场竞争在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基础结果分析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
        四、市场竞争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五、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通过影响其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偿付能力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通过影响其再保险行为进而影响偿付能力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基础结果分析
        三、基于逐步回归法的盈利能力与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四、基于Bootstrap法的盈利能力与再保险行为的多重中介效应
        五、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三、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且受市场竞争调节
        四、再保险在业务结构与偿付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公司间差异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开放背景下中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优化与经营风险管理
        二、外资财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三、保险监管机构在推动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国民经济核算视角下的保险产出及中国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保险产出的理论分歧及其在SNA中的理论框架
    (一) 保险产出计量的二元化分歧
        1. 传统认知中的保险产出:
        2. 国民经济核算 (SNA) 中的保险产出:
    (二) 两种计量方法背后的理论差异
        1.“总额法”的理论基础:
        2.“净额法”的理论基础:
    (三) SNA“风险池说”下保险生产的理论框架
        1. 保险生产的本质是保险公司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实现投保人的风险共担。
        2.“风险池说”更好的体现了服务效果和服务产出的区别。
        3. 保险投资活动的收益也是保险产出的一部分。
        4. 净保费收入和保险理赔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5. 保险产出应采用“净额法”进行计量。
三、研究设计:会计制度与数据调整
    (一) 样本与数据
        1.“总额法”保险产出的数据来源。
        2.“净额法”保险产出的数据来源。
    (二) 基于不同会计制度的保险产出公式调整
        1.“总额法”保险产出。
        2.“净额法”保险产出。
    (三) 数据分类
四、测算结果分析
    (一) 净额法比总额法保险产出低65%左右
    (二) 净额法比总额法保险产出的年均增长率高25%以上, 且差额逐渐增加
    (三) 投资收益在净额法保险产出中的占比增加, 且与证券市场走势相关
    (四) “净额法”比“总额法”保险产出环比增长率的波动性更大
五、结论

四、非寿险中理赔费用会计处理的重新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IFRS17准则实施对保险公司经营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应对 ——以A公司为例[D]. 叶江涛. 长安大学, 2021
  • [2]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D]. 陈新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0)
  • [3]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再保险中的应用[D]. 焦月. 山东大学, 2020(10)
  • [4]基于SVM的非寿险个体索赔准备金赔付预测[D]. 叶彤. 兰州大学, 2020(01)
  • [5]X人寿广东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诊断研究[D]. 骆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YQ保险公司车险盈利提升研究 ——基于渠道视角分析[D]. 闫允卿. 南开大学, 2019(02)
  • [7]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与监管[D]. 朱衡.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8]财产保险公司估损准确率研究 ——以太平洋保险为例[D]. 袁国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9]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D]. 吴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国民经济核算视角下的保险产出及中国的实证[J]. 刘伟,许宪春,汤美微. 金融研究, 2018(10)

标签:;  ;  ;  ;  ;  

非寿险理赔费用会计处理的再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