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通信技术将走向何方?

21世纪的通信技术将走向何方?

一、21世纪的通信技术向何处去(论文文献综述)

刘三女牙,周子荷,郑旭东,李卿[1](2022)在《学习科学的两次重大转折与学习研究的工程转向:基于学术思想史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出发,提出自学习科学创建以来,学习研究在三十年间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向。第一次是让学习研究"立地"的"方法学转向",以"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提出为标志,缓解了百余年来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学习研究走向统一提供了一个"脚手架";第二次是让学习研究"顶天"的"基础研究转向",以教育与认知神经科学崛起为标志,向基础研究下沉,并对实践产生了正反两方面影响。现在即将迎来第三次重大转折——学习研究的"工程转向"与学习工程的崛起。该研究提出,要从前两次重大转折中把握学习研究的未来走向,推动学习工程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既要基于"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工程隐喻,实现科学思维向工程思维的转换,促进学习研究中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化发展,又要直面学习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应用实践转化面临的挑战与伦理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予的力量跨越二者之间"过于遥远的桥",从而缓解"顶天"与"立地"之间重新浮现的巨大张力。

陈琳,姜蓉,毛文秀,文燕银,张高飞[2](2022)在《中国教育信息化起点与发展阶段论》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对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支撑、引领和驱动作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变量,然而我国对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信息化的起点以及发展阶段缺少系统深入的探讨。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信息化文化,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认知,总结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更好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本文从多维度对教育信息化的起点与发展阶段进行论证探索,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教育信息化起始于1995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经历了起步混搭期、奠基普及期、应用提升期、融合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列中其相对位置先后历经了跟跑、跟跑+并跑、并跑、并跑+领跑的快速跃迁,形成了鲜明的跨越式发展特色。

丁晓蔚[3](2021)在《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文中指出金融情报学在情报学中的地位,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实然境况有待改变。其发展有待得到情报学专家更多关注。随着数字金融时代的来临,笔者倡导打造基于区块链可信大数据可信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数字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架构、计算范式、融合创新孵化平台。以数字金融为主要表征的下一代金融为金融情报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料、实践经验和现实场景,并带来原创性学术研究的极佳机遇。金融情报学的原创理论和实践研究将反哺和助推下一代金融的蓬勃发展。下一代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情报学原创理论的支撑,金融情报学可以帮助回答未来金融创新应向何处去等问题。金融情报学可以围绕下一代金融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下一代金融背景下,金融情报学的学科内涵包括:对金融情报学科的基本认知;对有关金融的信息、知识和情报关系的处理;从情报学角度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在技术赋能的现实条件下,从情报学角度研究下一代金融;根据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金融情报研究。金融情报学的体系性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面、理论基础层面、计算范式层面、应用实践层面。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情报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安全,监管科技和金融秩序优化,金融领域守正与创新,中美主导的世界金融的联系与博弈。

皮勇[4](2021)在《中美网络犯罪立法比较及给我国的借鉴》文中指出中美两国网络犯罪立法各有特点,也在趋同化发展,二者立法历程、立法体系和大部分犯罪的罪状规定相似,反映了网络犯罪立法的国际发展趋势。美国网络犯罪立法较早突破了延伸适用传统犯罪立法的观念限制,设立了侵入计算机、破坏计算机、非法提供设备、身份盗窃、计算机相关诈骗、侵犯通信等独立的网络犯罪,所设立的犯罪大多属于行为犯、积量犯,其立法及其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价值。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新近发展是信息发达国家网络犯罪立法发展的必经阶段,标志着进入了网络犯罪立法新进程。未来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发展不应受限于延伸适用传统犯罪立法的教义学理论框架,应当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设立必要的新网络犯罪,并与传统犯罪立法的合理扩张解释适用相互协调,对网络犯罪进行全面规制。

黄德海[5](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指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刘昭[6](2021)在《“红色高棉”发动的社会主义运动及教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谷苗苗[7](2021)在《新媒介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实践》文中指出

韩海涛,李珍珍[8](2021)在《《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思想的三重内在逻辑探析及时代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作,《共产党宣言》对世界历史思想所作的完整、系统的分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创立。在《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历史思想表现为三重逻辑向度:以崭新的科学历史观奠定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基础,并以此为逻辑主线贯穿《共产党宣言》始终;运用历史辩证法,以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为逻辑起点,揭示其在自我否定运动中世界历史的阶段性;社会主义新运动的蓬勃发展,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必将实现是其逻辑旨归。深入考察《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思想,探析其理论逻辑,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当代世界的走向提供现实的理论指引。

孔俐颖[9](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谢伏瞻,马建堂,洪银兴,江小涓,逄锦聚,韩保江,姚树洁,简新华[10](2021)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元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需要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无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外部环境如何荆棘丛生,也不能改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产党人初心。今天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阶段、新理念与新发展格局下,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不懈奋斗光辉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的精神财富进行挖掘和整理,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本刊特邀请我国经济学领域着名的专家学者撰写一组主题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二、21世纪的通信技术向何处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的通信技术向何处去(论文提纲范文)

(1)学习科学的两次重大转折与学习研究的工程转向:基于学术思想史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再思“基于设计的研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科学第一次重大转折的历史意义
    (一)捉摸不定的科学:教育研究的百年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是学习研究走向统一的“脚手架”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论而不是方法
二、教育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崛起:如何评价学习科学第二次历史转折的是非与功过
    (一)以认知科学为中介学习研究与神经科学联姻的三部曲
    (二)好的、坏的和烂的:教育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是与非
三、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智慧:从两次重大转折中把握学习科学的未来走向
    (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化发展:“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工程隐喻及其未来意蕴
    (二)跨越“过于遥远的桥”:学习科学从基础研究向实践转化面临的挑战与伦理问题
四、学习研究即将到来的第三次转折:学习工程的崛起与“顶天”“立地”之张力的消弭
    (一)“垂直问题”及其破解:学习研究中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分野与转换
    (二)学习工程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学习研究引入工程思维的内在逻辑与技术支撑
五、结语

(2)中国教育信息化起点与发展阶段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教育信息化起点论
    (一)多样的教育信息化起点说
    (二)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初步判断
        1. 从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出发研判分析
        2. 根据国际背景下的相对位置考察起点时间
    (三)教育信息化起点说的排除
        1. 对将电化教育起点视同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分析
        2. 对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分析
        3. 对将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分析
        4. 对将开始计算机辅助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分析
        5. 对将中小学开始计算机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分析
        6. 将创办电化教育专业作为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分析
        7. 对将专业由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分析
        8. 对将我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连作为教育信息化起点的分析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阶段论
    (一)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初分段研究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初分段的验证性研究
        1. 不同阶段存在特定推动政策的验证
        2. 不同阶段对应不同发展状态的验证
        3. 不同阶段有着标志性事件的验证
三、结语

(3)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2 实然和应然:金融情报学在情报学学科体系中的状况
    2.1 从实然角度看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
    2.2 从应然角度看金融情报学学科地位
        2.2.1 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金融情报学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条件
        2.2.2 情报学自身随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2.3 金融领域对情报学学术研究有着持续强烈的刚性需求
        2.2.4 建立金融情报学的某些重要条件已经具备
        2.2.5 金融情报学处于应用情报学学科群中
        2.2.6 金融情报学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3 金融情报学的学科内涵:从五个维度进行的思考
    3.1 对金融情报学学科的基本认知
    3.2 金融情报学对信息、知识和情报关系的处理
    3.3 从情报学角度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和防控
    3.4 在技术赋能条件下从情报学角度研究以数字金融为表征的下一代金融
    3.5 根据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金融情报研究
4 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研究架构和研究方向
    4.1 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情报学的体系性架构
        4.1.1 基础设施层面
        4.1.2 理论基础层面
        4.1.3 计算范式层面
        4.1.4 应用实践层面
    4.2 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情报学的研究方向(选列)
        4.2.1 研究方向一;数字金融时代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安全维护
        4.2.2 研究方向二:数字金融时代监管科技与金融秩序优化
        4.2.3 研究方向三:数字金融时代金融守正与创新
        4.2.4 研究方向四:数字金融时代中美主导的世界金融的联系与博弈
5 结语

(4)中美网络犯罪立法比较及给我国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网络犯罪立法历程与立法体系
二、中美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数据安全犯罪立法的比较
    (一)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立法
    (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立法
    (三)非法提供设备犯罪立法
三、美国网络相关犯罪立法给我国的借鉴
    (一)身份盗窃犯罪立法
    (二)网络诈骗犯罪立法
    (三)侵犯通信犯罪立法
四、结语

(5)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明末清初
    道光年间
    1861年
    1894年
    1906年
    1907年
    1911年
    1912年 1岁(6)
    1913年 2岁
    1914年 3岁
    1915年 4岁
    1916年 5岁
    1917年 6岁
    1918年 7岁
    1919年 8岁
    1920年 9岁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1926年 15岁
    1927年 16岁
    1928年 17岁
    1929年 18岁
    1930年 19岁
    1931年 20岁
    1932年 21岁
    1933年 22岁
    1934年 23岁
    1935年 24岁
    1936年 25岁
    1937年 26岁
    1938年 27岁
    1939年 28岁
    1940年 29岁
    1941年 30岁
    1942年 31岁
    1943年 32岁
    1944年 33岁
    1945年 34岁
中编 为师时代
    1946年 35岁
    1947年 36岁
    1948年 37岁
    1949年 38岁
    1950年 39岁
    1951年 40岁
    1952年 41岁
    1953年 42岁
    1954年 43岁
    1955年 44岁
    1956年 45岁
    1957年 46岁
    1958年 47岁
    1959年 48岁
    1960年 49岁
    1961年 50岁
    1962年 51岁
    1963年 52岁
    1964年 53岁
    1965年 54岁
    1966年 55岁
    1967年 56岁
    1968年 57岁
    1969年 58岁
    1970年 59岁
    1971年 60岁
    1972年 61岁
    1973年 62岁
    1974年 63岁
    1975年 64岁
    1976年 65岁
    1977年 66岁
    1978年 67岁
    1979年 68岁
    1980年 69岁
    1981年 70岁
下编 神游时代
    1982年 71岁
    1983年 72岁
    1984年 73岁
    1985年 74岁
    1986年 75岁
    1987年 76岁
    1988年 77岁
    1989年 78岁
    1990年 79岁
    1991年 80岁
    1992年 81岁
    1993年 82岁
    1994年 83岁
    1995年 84岁
    1996年 85岁
    1997年 86岁
    1998年 87岁
    1999年 88岁
    2000年 89岁
    2001年
    2002年
    2011年

(8)《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思想的三重内在逻辑探析及时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逻辑主线:以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
二、逻辑起点: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发展揭示其世界历史的阶段性
三、逻辑必然: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
四、时代观照:《宣言》世界历史思想内在逻辑的现实进程
结语

(9)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二、东方写作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一、“二元对立”思想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二、人与物的翻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二、“天人合一”之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一、跨国恋
        二、人神恋
        三、人机恋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虚空
        二、历史虚空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跨越百年风雨征程 从容应对风险挑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一、执政之初,不惧西方封锁、苏联决裂,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拉开改革开放大幕
    三、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坚定扞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效率与公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从成功应对危机的经验中总结中国智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的伟大历史飞跃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转变
    1.由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发展内容改变的经济学问题
    2.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问题
    3.发展格局由外转内的经济学问题
    4.内需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的经济学问题
    5.由效率性增长转向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学问题
    6.供给和需求两侧调控经济的经济学问题
    7.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学问题
    8.由不平衡战略转向平衡战略的经济学问题
    9.由非农带动“三农”转向“三农”现代化的经济学问题
    10.由对外开放转向开放发展的经济学问题
立足国情与时代,探索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之道路
    一、渐进式开放:中国开放道路的突出特色
    二、加入世贸组织:对接全球贸易体制的努力与成效
    三、以渐进开放促增量改革:创造改革需求与体制供给
        (一)为何选择渐进式开放
        1.达成共识需要实践成效
        2.为国内产业竞争力提升留出时间
        3.我们具有渐进式开放的特殊有利条件
        (二)开放创造改革需求与体制供给
        1.开放创造新体制需求:改革选项来源
        2.开放提供新体制供给:改革方向参照
        3.开放创造法律建设需求:立法顺序选择
        (三)中国经验的普遍价值
    四、未来部署与展望:高标准开放和制度性开放
        1.强调加入高标准贸易协定
        2.强调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3.强调提升自贸区地位
        4.强调制度性开放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贡献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守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百年灵魂”
中国共产党精准脱贫的伟大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精准脱贫的动态发展及学理机制
    二、中国共产党精准脱贫的伟大实践
    三、结论与展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必要性和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程
        (一) 1921年到1948年的第一阶段是学习和运用的阶段
        (二) 1949年到1977年的第二阶段是初步创新和发展的阶段
        (三) 1978年到2011年的第三阶段是突破性创新和发展的阶段
        (四) 2012年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四阶段是全面深化创新和发展的阶段
    三、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方法和突出特点

四、21世纪的通信技术向何处去(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习科学的两次重大转折与学习研究的工程转向:基于学术思想史的考察[J]. 刘三女牙,周子荷,郑旭东,李卿. 中国电化教育, 2022(01)
  • [2]中国教育信息化起点与发展阶段论[J]. 陈琳,姜蓉,毛文秀,文燕银,张高飞. 中国远程教育, 2022(01)
  • [3]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J]. 丁晓蔚. 情报学报, 2021(11)
  • [4]中美网络犯罪立法比较及给我国的借鉴[J]. 皮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1(05)
  • [5]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6]“红色高棉”发动的社会主义运动及教训研究[D]. 刘昭.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新媒介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实践[D]. 谷苗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8]《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思想的三重内在逻辑探析及时代启示[J]. 韩海涛,李珍珍. 科学社会主义, 2021(03)
  • [9]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J]. 谢伏瞻,马建堂,洪银兴,江小涓,逄锦聚,韩保江,姚树洁,简新华. 经济研究, 2021(06)

标签:;  ;  ;  ;  ;  

21世纪的通信技术将走向何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