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的散文艺术风格

论汪曾祺的散文艺术风格

一、汪曾祺散文艺术风格浅论(论文文献综述)

孙婷婷[1](2021)在《至谐至逸-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追求》文中指出汪曾祺散文以其“异秉”存在于当代散文,即其融“诙谐”于“和谐”,于“和谐”见“灵逸”的美学价值。作为文艺“两栖”的创作者,散文充当着汪曾祺全部艺术创作的“素材库”与“记录仪”。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更为切近地看到汪曾祺作品中所呈现的对于“美”与“人”的不懈追求。他用纯粹、朴实的“文人情怀”抒写自己对于人世别样的热爱与真情,他在散文中所显现的“士大夫”人格也极具当代意义,即追随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情趣与文人性灵,在与文学的若即若离中审美人生。这种“谐”“逸”双修的审美倾向为中国散文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现代性”精神类型,即作家主体与散文文本之间的充分对应性。全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汪曾祺散文使“谐”“逸”二者的审美内涵存在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作者文艺“两栖”的身份,使他在审美追求上既有作为文士的“谐”理想——企图通过对健全人性的理想化建构去营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也有艺术家的“逸”理想——企图在物我两忘中达到一种极度舒展的“逸”境;二,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追求是在传统哲学、古典语言和前人文脉多个方面影响下形成的,他承自传统又超越传统,并在散文的思想感情、形式内容、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共同显示出其关怀人性、温和睿智、平淡清新、自然洒脱的“谐”“逸”追求,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发掘出美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审美精神的滋养;三,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的当代性意义在于他继承式的创新。他以一种积极的妥协回归传统文化,对于“闲适”,他上承明清散文与五四传统,又进一步强调“闲适”的人情与真情,在由“谐”至“逸”的演绎中为“闲适”增添了独具韧性的生命力,使他的“闲适”具备了平俗化、休闲化、人性化的特点;对于“中和”,他释放了“中和”审美具有魏晋风骨的诗性的一面,用来自民间的温情与真挚为“中和”审美增添了原始生命力,赋予了其经久不衰的人文气息;在更大意义上,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书写还显示出了丰富东方审美意蕴,并呈现出功利化、伦理化、象征化、诗意化的审美特征,在一种“中国式的抒情”中积极建构着自己对于自然的、健全的人性的理想追求。总的来说,汪曾祺以审美作为其散文书写的核心,追求“至谐至逸”的审美境界。他散文所体现的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使他的内心时刻洋溢着宁静祥和的美的愉悦。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作为散文美学的一种存在状态,对当代散文有着较为超前的审美启示。只有汲取其有益于散文美学发展、有益于健全人性建构的部分,才能获得更多的当代散文生长力。

刘敏[2](2020)在《论汪曾祺小说的古典韵味》文中研究说明汪曾祺深深根植于传统,自觉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智慧,并出色地将传统资源应用到当AI写作作。本文以汪曾祺上世纪八十代复出之后的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托中国古今演变研究视角,在形式内容的视野下,就汪曾祺小说的语言修辞、取材谋篇、行文节奏及意境营造等文学形式要素,深入挖掘汪曾祺小说创作取源于古典文学的具体成分。并立足文本细读,阐释汪曾祺对古典文学传统资源的借鉴和现代运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创作风格和古典韵味。本文力图将传统与现代、古典文论和现代汉语结合起来,系统论述以汪曾祺为代表的当代作家向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创作资源,并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一种当AI写作作方式,即基于现代知识分子独立精神上对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小说在现代精神召唤下焕发出来自传统的迷人的古典色彩,更体现出传统的当代价值。全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汪曾祺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说明,同时论述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写作价值。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汪曾祺小说语言修辞对古典文学的承续,即取归有光之清淡文笔写浓情,得桐城文派作文之雅洁之趣,承四字句传统以达和谐美感,加入文言字、词以及建设语言的诗性结构,实现着古调与今语的融合,有着古典诗文中的质朴之味,又能在简约中散发幽情;第二章考察汪曾祺小说的取材谋篇和行文节奏对古典文学资源的借鉴和现代应用,主要从取材世俗化承续晚明小品传统和行文节奏浸染桐城派“文气”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从意境角度考察汪曾祺小说对古典诗词传统的借鉴和吸收,体现为“诗骚”传统的复归,境外之意的渗透以及“和”的审美理想的显现。汪曾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将古典诗歌的传统因子引入当下,使其小说在古典气息的浸润下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流溯源,从汪曾祺的文化选择入手,考察他向传统复归的文化选择和“打通与融合”的文学观,并结合汪曾祺的教育背景和传统文学素养对他整个文学活动动因作出诠释和评价。结语部分以汪曾祺为个案探寻古典文学的传统血脉和精神渊源在当下的延续,用古今贯通的眼光来考察汪曾祺小说创作对古典传统因子的衍化与更新,进而为当代作家引古典文学资源入当AI写作作,提供借鉴和启发,同时更为当代学人如何借助古典文学唤回文化自信,又如何吸取传统资源提升当代文学审美品格等一系列问题带来思考。

陈子靓[3](2020)在《李娟散文的简约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的李娟,以她清新独特的写作风格被评论界所认可,众多作家学者对其作品推崇备至,随之而来的“李娟热”进一步展现了读者对李娟散文的喜爱。李娟的散文在新世纪文坛中别具一格,其文风清新、雅致而朴素,她真诚地描绘着阿勒泰的物质世界和人文景观,把那些围绕在她周围的山川草木、民俗风情付诸于笔下,毫不夸张,拒绝虚拟,就这样把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文字书写出来,从而构建一个简单平凡却又熠熠生辉的世界。这样独具风格的叙事体现了李娟本人的生活和性格,也蕴含着她的审美意识,而这正是触发读者产生审美享受的部分。身临其境般的话家长里短,却又体现着异域的风采,是李娟散文简约风格的独到之处,在引发读者对其艺术独特性的认知的同时,让读者产生最本真的审美共鸣。无论是中国千年来的“尚简”传统,还是20世纪以来风靡西方的“简约主义”,都印证了人们对于最简单朴实风格的接受和对原始本真的向往。而李娟散文的“简约”并不是20世纪西方简约主义中所说的简化情节,简化用语;也并非中国古代的“尚简”文论中所指出的斟酌字句。李娟散文的“简约”是一种从她本性中衍化出来的“简单质朴、不事雕琢”。正如她形容自己是“野生”作家,其文字都是从她的本性出发,有内心的呼唤,有眼泪,有微笑,有企慕也有怀念,但从来不夸张,也不繁琐,用她自有的语言体系来讲叙她的所见所闻,不悲剧化人物,不神圣化风景。也正因为她是一位“野生”作家,所以她并不受流派的约束,索性只是表达自己,这种“简约”实则是“简约而不简单”,自有其丰富的内涵。是她洁净的内心与眼界决定着她的散文内容,甚至写法,因此她的文字从不给人一种十分拙劣的编造的感觉,李娟的散文,用真实坦诚和质朴简约的笔调,直达人最柔软的内心深处;同时为新时代的散文写作打开了一种新的方式与角度,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

邢枢娟[4](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汪曾祺散文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各个版本的教材共录入汪曾祺的作品16篇。身处于这样一个由语文教材悄然开启的汪曾祺的群体阅读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学者,我们有必要系统整各版本教科书中的汪氏资源,尤其是散文资源。思考“为什么教”“如何教”“教些什么”等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陈述了汪曾祺的文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试图在已有的资源上提高本论文的研究价值。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为基础研究,探讨散文的概况和当下散文的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汪曾祺散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第二章对汪曾祺散文作品的选编情况进行梳理,并分析其选编原因。第三章以《金岳霖先生》《昆明的雨》《胡同文化》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解读、教学设计三个角度对汪曾祺的散文教学展开研究。第四章综合一、二、三章的研究成果,考察作为个案的汪曾祺散文对当下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启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阐释汪曾祺散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及研究意义。

王娇[5](2020)在《汪曾祺艺术辩证法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汪曾祺的创作中包含了大量与艺术辩证法相关的内容。总结这些内容,挖掘汪曾祺的艺术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探讨汪曾祺艺术辩证法的生成和表现,这些工作对于深化理解汪曾祺和认识现代汉语写作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全文包括六章。第一章为艺术辩证法概说。此章简要总结中国艺术辩证法的产生,指出具体作家对艺术辩证法的使用方式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汪曾祺是从扎根中国艺术传统的深度,从发挥中国艺术精神的高度,把握艺术辩证法,其把握方式契合了中国艺术辩证法的特点。因此本章还从语言和思维入手探讨中国艺术辩证法的特点,主要是“以物观物”和“与物浑融”的态度、“反”的运动方式、灵活却又充满张力的语言形式。第二章通过儒道思想的熏陶、书画戏曲的“秘响旁通”、生命体验与启悟三方面来追溯汪曾祺艺术辩证法的生成。第三章以艺术辩证范畴为线索,简要概括汪曾祺艺术辩证法的内容。第四、五、六章则分别围绕情感、人物、结构和语言四个方面,通过文本细读,提取出浓淡、整散、曲直、繁简、雅俗、平奇等几对辩证矛盾,来分析汪曾祺在小说和散文中如何把握这些艺术辩证范畴,以形成或实现其“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的艺术追求;同时这三章也分析汪曾祺的把握方式与中国艺术辩证法之特点的关联,此种关联是汪曾祺“回到民族传统”之呼声的根据和力量所在。最后在这些基础上,总结汪曾祺对当代小说散文创作的启示。

陈瓴帆[6](2020)在《汪曾祺小说的时间美学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个富有个性的作家,汪曾祺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于他来说这是精神上的一方净土,于读者,这亦是世外桃源般的心灵栖息地。他用最经济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来描摹市井百姓生活中的精彩片刻。汪曾祺坦言:“我不太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所以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现象的印象式描绘,是主体对某种情景的瞬间感受,是作者对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些小说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述他的一次次的人生体验,细腻却不乏味,散漫却不冗长。汪曾祺小说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造模式,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创造出散文化的抒情小说,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风格。本文主要由绪论及三个章节组成。绪论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归纳梳理学界对汪曾祺小说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时间”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时间”在哲学与文学中的定义进行概括与梳理,并对“时间美学”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将“时间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中的表现加以概述,为探讨汪曾祺小说中的“时间美学”作对比的参照。第一章针对汪曾祺小说中出现的三种“时间”的存在形式,分别从小说中的回忆性题材、成长主题及对新生、死亡的思考带来的时间体验分析作家生存的外在图景,从生命存在的角度探索诗人对生存的反思、突破生命局限的行动。第二章通过分析汪曾祺小说中“以农事为中心的时间标志”、“物理时间内化为心理时间”以及“留白与停顿”三种时间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探讨时间意象对汪曾祺小说审美特征的形成产生的影响。首先,节气节令、植物生长成熟的时间这种以农事为中心建立的时间表现方式,是汪曾祺小说中最常见的记时标志。这样的具有整体性的时间标志是民间世俗生活的一种象征,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代表着一种属于人的本质存在的状态。其次,汪曾祺的《复仇》、《待车》、《邂逅》等早期创作的小说将纯粹的心理活动作为艺术创作的全部内容,这类小说中的过去、未来、现在的场景和思维的塑造打破了线性的时间规律,错乱交织,融为一体,极精辟的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这一类小说中,时间不再是游离于生命之外的时间刻度,物理时间在此类作品中消隐,这里的时间是与生命融为一体的主观感受。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汪曾祺创作的大量的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情绪流动为线索,将物理时间内化为心理时间,构成了时间的模糊性。最后,从创作本身来讲,留白与停顿在任何叙事性文本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文学作品无法不做取舍的叙述。留白和停顿在此成为艺术上重要的修辞技巧和方法,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功能。第三章试以“时间”为切入点,从存在主义出发,探索作品中呈现的时间对构成小说的审美特征的作用。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创作,反映了作者立足民间、立足生活的文化立场,显示了作者平和淡定、旷达乐观的生命情怀。散漫化的结构、意象化的人物、本体性的语言,一方面共同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作家的文化立场和审美追求。战争、都市等所代表的是生存处境给个体带来的感受,作家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思索也是其小说中重要的哲思来源,这直接折射出作者对时代的感悟和体认,也影响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时间要素的处理方式。本文从时间美学这一角度切入对汪曾祺小说的研究,不仅仅将其局限于文本中的时间呈现方式研究,并将生命体验与作品中的时间意象等相结合,将汪曾祺小说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研究更为具体的还原作家对生活和生命的体认。将时间意象分析与作品的审美特征相联系,阐释这样的时间存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对汪曾祺小说审美特征的形成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聪[7](2020)在《木心诗歌的审美风格研究》文中提出在木心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是其创作数量最多,文学性最丰富,但也是研究者一直未深入的部分。木心诗歌的风格特性很容易被读者标举为木心风格,很多人认为在当代汉语诗的谱系之中根本看不到像木心这样的诗歌作品。木心诗歌究竟有什么样的审美风格?其审美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体现的?本文以木心诗歌的审美风格为立足点,力图挖掘其诗歌的审美特征,在与不同诗人、作家的对照中辨认木心与中国现当代诗歌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选题依据与价值意义。第二部分包括木心简介和对其诗歌研究现状的梳理。正文分三章论述木心诗歌的审美风格。所谓审美风格,就是反映着作家创作趣尚与个性、展示作品风貌及特征且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感受的艺术独特性。本文选择了在木心诗歌的整体风貌中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能够反映木心思想特征和审美特性的三种审美风格,即静穆之美、新奇之美和想象之美。当然,这几种风格在木心诗歌内部不是割裂的,基于他诗歌内部的复杂性,各类风格常常是互相交叉与渗透的。第一章揭示木心诗歌“静穆”之美的内在特质,这种“静穆”不是给人以豁然开朗的生命揭示,而是在坚忍的诗性品格中呈现一种平淡、纯粹、和谐的审美韵味。本章主要从木心诗歌的抒情方式、静态艺术和审美静观三个角度进行考察。木心擅长克制和隐匿自己的情感,他不以宣泄的方式抒情,而是加入叙述因素,并将智慧、哲理等理性成分融入诗歌内部。木心是一位综合型的作家,他在诗歌中倾注了美术家的眼光,注重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感知,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凝定的画面和意象细节。静穆风格的形成必定包含着无功利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使他的诗歌树立了神圣美感。木心诗歌的静穆风格掺杂着现代主义的诗学色彩,所以本章在考察静穆风格的同时也注重与其他作家进行对照,力图挖掘木心诗歌与中国现当代诗歌之间的微妙关系。第二章主要围绕木心诗歌的创作个性挖掘其诗歌的独特之处。陌生化的语言表达、异质性的诗体以及复杂的互文现象共同构筑了木心诗歌的新奇之美。他拒绝俗套的语言表达,对中西语言形式多有借鉴且具有明显的书面语性质,与中国八九十年代、新世纪的某些诗歌形成了反差。木心对文学形式的追求不亚于其对文学精神生命的探索。他的诗体融合了中西诗体血液,其诗体具有新奇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很多人认为木心诗歌具有世界性,这与其文本的互文性脱不开关系,他对不同的前文本进行改写,有些具有增殖的新意,但也有些改写脱离了鲜活的当下经验。第三章进一步探索木心的精神世界。木心精于审美,因此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多有扬弃,他以想象为本位,对现实世界进行变形处理,呈现出超常的神秘诗意空间。由于想象的飞跃,木心诗歌呈现的时间不再是线性的,空间也不是封闭的,这种对时空限制的打破使他的诗歌穿越古今、勾连中外。想象是一种寓理想色彩于其中的思维,木心诗歌的乌托邦因素正是理想思维的体现。他以“向后看”的姿态承载着自己对“从前”文明的怀旧和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乌托邦的理想与木心的双重地域体验也有一定关系。

邱悦[8](2020)在《“戏如人生”—汪曾祺的戏曲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汪曾祺一直都因为他的小说和散文创作备受评论界关注,反观他创作、改编的十二部戏曲剧本,在学术研究方面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汪曾祺的现代戏曲剧本不仅是其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活动形式,更是在其人生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作用。可以说,汪曾祺的现代戏曲创作,一方面是在特殊政治政策的规训下发生、发展的,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作家内心对于文学与艺术强烈的自觉与热爱。所以笔者关于汪曾祺“戏如人生”的考察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在人物经历方面,从幼年启蒙、青年求学以及中年波折等人生阶段来探寻汪曾祺如何与戏曲结缘;其二,在“政治性”方面,汪曾祺的现代戏曲创作与“时代话语”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迎合”与“疏离”,究其本质颇为复杂,既有特殊时代政治话语的规范和压力,又有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艺术自觉;其三,在“文学性”方面,作家饱含辩证思维,从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实验,着重在戏剧的题材、内容以及人物语言、形象等方面开拓前行,“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最后,在精神理想的层面,汪曾祺的戏曲创作则充满了高度自足的审美理想,包括他对“健康人性”的理解和欣赏,对“童心”创作论和“士大夫”精神的执着追求等。由此可见,在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向的过程中,汪曾祺做出了重要的尝试,作品中凝缩了他丰富的精神轨迹和心路历程,这些都值得笔者回归历史语境,对其戏曲创作、艺术传统和人格理想等方面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

薛静[9](2019)在《论汪曾祺散文的民间书写》文中研究说明汪曾祺的散文创作具有深刻的文体意识,受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的多元影响。而民间作为他散文创作中多有涉及的话语空间,研究界还未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探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汪曾祺散文的基础上,针对其散文中的民间书写,包括他笔下的凡人小事、瓜果饮食以及民间文化等等内容,进行题材分类与整体概况分析研究。从中剖析出汪曾祺以人道主义为价值立场来观照民间世界,最终呈现出审美化的民间空间。同时利用传记研究等方法,进一步探究汪曾祺散文选择民间书写的原因,结合他的成长环境、生平经历与个人审美素质等多方面因由,从其人看其文,探究汪曾祺是如何一步步接受并最终融入民间。再将汪曾祺散文置于时代背景下,考量他散文选择民间作为审美创作空间的内在意蕴与现实意义,发现汪曾祺散文的民间书写内容不仅表明了散文创作个性意识的复归,也显露出了对民族传统的回归倾向,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健康闲适的文化休息空间,适应了新时期读者的文化需求。透过对汪曾祺散文民间书写的系统分析,以此来观照他本人的生命价值立场,解析汪曾祺笔下所建构起的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与性灵的民间生活世界。

杨绍军[10](2019)在《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文中认为西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的高等学府,在鸡鸣不已、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坚持刚毅坚卓的校训,为国家保存了民族文化的血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奇迹。自1937年8月国民政府设置长沙临大到1946年7月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复校,中国作家对以西南联大为背景或发生地(长沙、衡山、昆明、蒙自等)的创作,以及以西南联大历史为题材的写作,形成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和历史图景。在80多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被不断的叙述、想象建构,在不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中得以反复呈现,其间经历了萌发期、勃发期和兴盛期。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的西南联大文学书写中,威廉·燕卜荪、穆旦、杜运燮、冯至、郑敏、周定一等诗人对战争年代的流亡体验和流亡生活进行了表现,也对师生情谊、家国情怀和战争与死亡等进行了描绘,推动了 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峰;朱自清、沈从文、罗常培、曾昭抡、费孝通等作家、学者不仅描写了战乱时期的离乱生活和云南的自然风物,还对边地形象进行了想象建构,写出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王力和钱锺书的作品将知识与典故集合起来,对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现实作了思考,成为战时学者散文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的《未央歌》和《长夜》,由于作者叙事动机不同,前者以情调风格见长,再现了“青春未央”的西南联大,而后者则用象征隐喻,描述了西南联大的“漫漫长夜”。纵观这一时期的创作,由于知识分子内迁或者说南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时空的转换,这种流亡体验既扩大了他们的生活视野,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素材,集中对遍地烽火、离乱迁徙、战争记忆、弦歌不辍等进行了呈现。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西南联大书写中,汪曾祺、宗璞、冯至、冯友兰、金岳霖、钱穆等作家、学者对战争时期跑警报、泡茶馆和战乱中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进行了描绘,其间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和体验、反思,成为他们写得最好、写得最精彩的作品;郑敏、杜运燮、赵瑞蕻、唐湜等诗人的作品对西南联大进行了礼赞,缅怀和追忆了西南联大的师友,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和风采进行了表达;宗璞《南渡记》以家族关系来结构小说模式,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描述。在这些作品中,不同的书写者将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战争记忆与老年叙事融合在一切,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事进行了书写,提供了考察20世纪知识分子生命历程的重要文本。在新世纪以来的西南联大书写中,许渊冲、赵瑞蕻的散文和浦薛凤、何兆武、任继愈、陈岱孙、陈达等的回忆录或自传,对西南联大师友和昆明的生活进行了追忆,也对西南联大的精神进行了揭示,还对西南联大的人物进行了评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宗璞《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实现了对西南联大的史诗性建构,对偏安昆明的世情和浪漫、滇西大反攻的悲壮与豪情、青年一代的选择和爱情等进行了描写和呈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董易《流星群》写到了西南联大青年和地下党员的生活和斗争,突破了传统革命文学的叙事,重现了西南联大青年的“青春之歌”;海男《穿越西南联大挽歌》和《梦书:西南联大》以西南联大师生作为描述对象,完整地书写了西南联大的历史,用诗化的语言建构了文学中的西南联大。这一时期西南联大的书写者不再限于西南联大师生,他们对西南联大的书写内容更为宏大、语言形式探索不断创新,使得作为镜像的西南联大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可以说,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互动,其中有笳吹弦诵、弦歌不辍的描写,也有家国情怀、书生报国的展示,更有战争记忆、边地形象的建构,也有浪漫性、传奇性和民间性、现代性的关联。在不同的时代,中国作家对西南联大的书写,使得西南联大的想象建构不断被发现或重复,作家再现了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以生命践行的内地流亡,重构了他们体验自由/独立、高贵/卑微、牺牲/苟全的生命历程,书写了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现实图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作家、诗人、学者也对中国现代教育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回顾、反思。因此,西南联大虽然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但需要坚持西南联大的精神和理想,西南联大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民族精神、高尚思想和人格风范应该被传承下来。可以说,对西南联大的书写,还会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延续发展和不断重现,成为常说常新、层出不穷的历史话题。

二、汪曾祺散文艺术风格浅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汪曾祺散文艺术风格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至谐至逸-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现代散文视野下的汪曾祺散文
    一、研究综述
    二、现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三、现代散文写作的困境
    四、从汪曾祺出发:“谐”“逸”的审美倾向
第一章 “谐”与“逸”的界释
    第一节 “谐”的二重释义
        一、和谐之“谐”
        二、诙谐之“谐”
        三、 “谐”的双重融合
    第二节 “逸”的多重审美
        一、 “逸”的美学含义
        二、汪曾祺散文的“逸”美
    第三节 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倾向
        一、 “谐”“逸”并置之必要性
        二、汪曾祺的“谐”“逸”理想
第二章 汪曾祺散文之“谐”“逸”
    第一节 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基奠
        一、儒道互补——对传统哲学的不求甚解
        二、意蕴悠长——古典语言的性灵演绎
        三、如水如梦——文体风格的融合变通
    第二节 汪曾祺散文“谐”“逸”审美的独特性
        一、思想情感的“谐”“逸”
        二、形式内容的“谐”“逸”
        三、语言风格的“谐”“逸”
    第三节 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体验
        一、 “谐”“逸”之自然
        二、 “谐”“逸”之滋味
第三章 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价值
    第一节 “谐”“逸”之“闲适”
        一、承上——传统“闲适”审美的现代性演绎
        二、启下——汪曾祺散文的“闲适”创新
        三、汪曾祺散文的“闲适”审美特征
    第二节 “谐”“逸”之“中和”
        一、 “中和”的谐化与逸化
        二、汪曾祺散文的“中和”审美
    第三节 东方美学视域下的汪曾祺散文
        一、汪曾祺散文的东方审美特征
        二、 “中国式的抒情”:人性的舒展
        三、汪曾祺散文美学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论汪曾祺小说的古典韵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汪曾祺小说研究综述
    相关概念说明
    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修辞之道承续古典诗文传统
    第一节 归有光淡笔写浓情的启迪
        一、自然朴素,婉转多情
        二、简洁准确,意蕴丰厚
    第二节 承续“雅洁”的修辞传统
        一、“雅洁”为修辞手段
        二、“雅洁”为修辞理念
    第三节 传统文学语言的当代运用
        一、善用四字句传统
        二、加入文言字、词
        三、建构语言的诗性结构
第二章 取材谋篇承接明清散文传统
    第一节 取材世俗化承接晚明小品传统
        一、汪曾祺与晚明小品
        二、选材世俗化
    第二节 行文节奏浸染桐城文派之“气”
        一、汪曾祺与桐城派“文气”
        二、以神统形的谋篇布局
第三章 取意融合古典诗歌传统
    第一节 “诗骚”传统的复归
    第二节 追求境外之意
    第三节 “和”的审美理想
第四章 文化选择及传统渊源
    第一节 文化选择与文学观
        一、向传统复归的文化选择
        二、“打通与融合”的文学观
    第二节 传统人文教育熏陶下的当代作家
        一、系统的古文教育
        二、其他人文教育熏陶
        三、内在传统文学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李娟散文的简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李娟散文的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1章 李娟散文“简约风格”的呈现
    1.1 简洁的叙事话语
        1.1.1 叙事话语的口语化
        1.1.2 叙事话语的简短化
    1.2 简明的叙事题材
        1.2.1 “平凡生活”的书写
        1.2.2 “诗意风景”的描绘
        1.2.3 “质朴人性”的呈现
第2章 李娟散文“简约风格”的形成与审美接受
    2.1 李娟散文“简约风格”的形成因素
        2.2.1 “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2.2.2 “简朴纯净”的草原经历
    2.2 李娟散文“简约风格”的审美接受
        2.2.1 “简约风格”的审美接受传统
        2.2.2 现代中西方文学中的“简约”意识
        2.2.3 现代审美的“简约”倾向
第3章 李娟散文“简约风格”的价值与影响
    3.1 李娟散文“简约风格”的人类学与文学价值
        3.1.1 李娟散文“简约”中的纪实与反思
        3.1.2 李娟散文对“简约文风”的传承与创新
    3.2 李娟散文“简约风格”对当代散文发展的借鉴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中学语文教材中汪曾祺散文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汪曾祺散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
    第一节 汪曾祺散文的语文教学价值
    第二节 新课标下的散文教学要求
    第三节 散文教学现状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汪曾祺散文的选编情况
    第一节 汪曾祺散文作品的选编情况
    第二节 汪曾祺散文作品的选编原因分析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汪曾祺散文的教学分析
    第一节 语言品鉴——以《胡同文化》为中心
    第二节 以情入文——以《金岳霖先生》为中心
    第三节 文情雅致——以《昆明的雨》为考察中心
第四章 汪曾祺散文对当下中学散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锤炼字句:语言的别样体味
    第二节 抓住意象:情感的再深入
    第三节 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汪曾祺艺术辩证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关于汪曾祺的研究综述
    (二) 艺术辩证法的研究现状
一、 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艺术辩证法
    (一) 艺术辩证法概说
    (二) 诗性思维
    (三) 中国的艺术辩证法的特点
        1. “以物观物”和“与物浑融”的态度
        2. “反”的运动方式
        3. 灵活却又充满张力的语言形式
二、 汪曾祺艺术辩证法的生成
    (一) 儒道思想的熏陶
    (二) 书画戏曲艺术的“秘响旁通”
    (三) 生命体验与启悟
三、 多元矛盾的交织——汪曾祺作品中艺术辩证之存在
    (一) 创作原则和作品风格
    (二) 体悟历程和审美感受
    (三) 艺术技法
四、 淡中见浓的情与笔简传神的人
    (一) 浓淡:对人的深切关怀与“气氛即人物”
        1. 浓情:对人的深切关怀
        2. 淡笔:“气氛即人物”
    (二) 繁简——铺排风俗、日常和白描式人物
五、 随物赋形与计白当黑
    (一) 小说中的散整直曲
    (二) 散文中的散整直曲
六、 语言中的俗雅平奇
    (一) 汉字思维
    (二) “大俗中有大雅”
    (三) “寓奇崛于平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汪曾祺小说的时间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说中时间的存在形式
    第一节 时间的倒流——“回忆”
    第二节 时间的绵延——“成长”
    第三节 时间的断裂——“死亡”
第二章 小说中时间的艺术表现方式
    第一节 以农事为中心的独特的时间标志
    第二节 物理时间的消隐与内化
    第三节 停顿与留白
第三章 时间要素对小说审美特征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时间人文化的和谐之美
    第二节 似水流年的悲凉之美
    第三节 于回忆中凸显本真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木心诗歌的审美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静穆之美:境界的提纯
    第一节 自然克制的抒情表现
    第二节 雕塑与绘画的静态美
    第三节 静观世界的心灵诉求
第二章 新奇之美:个性的彰显
    第一节 陌生化的语言策略
    第二节 诗歌文体的异质性
    第三节 文本创作的互文性
第三章 想象之美:主体的追求
    第一节 超越日常的神秘色彩
    第二节 跨越时空的想象体验
    第三节 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8)“戏如人生”—汪曾祺的戏曲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写作思路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写作思路
第一章 与戏曲结缘的人生之路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文艺滋养
        一、父辈生活情趣的熏陶
        二、“旧文学”的儒雅启蒙
    第二节 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
        一、恩师沈从文的“言传身教”
        二、“西南联大”赋予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节 政治运动中历经波折的编剧家
        一、“福兮祸兮”:对现代戏曲剧作的初步尝试
        二、两个时代的遭际:“控制使用”与“精神解放”
第二章 戏曲创作对时代的迎合与疏离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的戏曲创作
        一、对“戏改运动”的积极响应
        二、歌颂社会主义新风尚:《雪花飘》中的红色剧作倾向
        三、“超脱”与“宣泄”:“世俗”之外的遐想
    第二节 政治运动中的精神轨迹
        一、极“左”意识形态束缚下的心路历程
        二、《沙家浜》:“重用”与“高压”下的矛盾心态
    第三节 新时期汪曾祺“复出”后的精神修复
        一、从“政治干预”到“艺术自足”:《裘盛戎》中的“伤痕”主题
        二、“重新认识自己”:《大劈棺》中“智性的反思”
第三章 戏曲创作的艺术维度
    第一节 “以文入戏”:戏剧性与文学性的交融
        一、“语言即人物”:典型性格替代“模式脸谱”
        二、“韵白”与“唱词”的“诗文化用”
        三、“小说化”的情节结构与“散文化”的戏剧性特征
    第二节 戏曲艺术中的喜剧元素
        一、塑造诙谐幽默的氛围
        二、《范进中举》:“荒诞”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传统戏曲艺术的现代追求
        一、从“民间”与“古典”中找寻创作灵感
        二、对“现代戏曲”理论的自觉实践
第四章 精神理想的隐性坚守
    第一节 “五四”精神: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一、对“奴性”与“人的价值”的探讨
        二、塑造理性的“大团圆”结局
        三、用“温情”规避“残酷”
    第二节 “童心”本质:对健康人性的追寻
        一、对“自由”与“爱欲”的肯定
        二、塑造坚强美丽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士大夫”精神:包容和谨慎的儒家风范
        一、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二、“入世”、“中庸”且“不逾矩”的人格魅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9)论汪曾祺散文的民间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汪曾祺散文民间书写的文本呈现
    第一节 凡俗人世的审美展现
    第二节 风味人间的多元内涵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人文观照
第二章 汪曾祺散文民间书写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对民间的体认与接受
    第二节 政治的疏离和边缘化
    第三节 个性气质与审美理想
第三章 汪曾祺散文民间书写的意义所在
    第一节 对“诗化散文”的反拨
    第二节 “回到民族传统”
    第三节 “散文是休息”——滋润的散文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内涵及其缘起
    第二节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互动
    第三节 西南联大文学书写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1930年代到1970年代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战乱年代的体验和反思
    第二节 离乱弦歌的写意和抒怀
    第三节 青春如斯美好校园世界
第二章 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异乡人”的温情和守望
    第二节 黄金岁月的礼赞和缅怀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历史性境遇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灵地缅想与心路的叙写
    第二节 史诗性建构与历史反思
    第三节 诗性传奇的历史“复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汪曾祺散文艺术风格浅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至谐至逸-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追求[D]. 孙婷婷.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2]论汪曾祺小说的古典韵味[D]. 刘敏. 河南大学, 2020(02)
  • [3]李娟散文的简约风格研究[D]. 陈子靓.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中学语文教材中汪曾祺散文的教学研究[D]. 邢枢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汪曾祺艺术辩证法初探[D]. 王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汪曾祺小说的时间美学研究[D]. 陈瓴帆.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木心诗歌的审美风格研究[D]. 刘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戏如人生”—汪曾祺的戏曲创作研究[D]. 邱悦.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论汪曾祺散文的民间书写[D]. 薛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D]. 杨绍军. 云南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论汪曾祺的散文艺术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