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第1-6卷生物学基础知识

小学《自然》第1-6卷生物学基础知识

一、小学《自然》1—6册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唐美华[1](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文本复杂度是母语和外语阅读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构念,也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者匹配与之语言水平相适应的阅读文本,以提高学习效果。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对象不清,将文本难度与文本复杂度混为一谈。文本难度指读者对文本的加工难度,受读者个体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动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文本复杂度指文本自身的复杂度,是构成文本的各个语言子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客观量化的角度加以考察。2)所考察特征有待扩充。尽管研究者们不再囿于借助传统可读性公式来评判文本复杂度,开始将词汇、句法特征纳入考量范围,却很少关注语篇复杂度。3)以构建线性模型的方法为主,模型使用的特征有限,存在解释力不高、适用性不广的缺陷。本研究聚焦文本复杂度,除关注词汇、句法维度外,加入语篇复杂度特征,在特征优化的基础上,探究神经网络算法在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并对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加以考察。围绕以下3个研究问题展开:1)表征文本复杂度的语言特征如何确定?2)训练语料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是否合理?3)基于所选语言特征和训练语料构建的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如何?本研究借助Kyle团队研发的文本处理软件,以BNC baby为参照语料库,对词汇、句法和语篇复杂度等细颗粒度指标进行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优化,共确定17个用以构建模型的主成分特征。经专家咨询和文献参考,选择《新概念英语》作为模型的训练语料,经聚类和方差分析后,该语料的分级合理性得以验证。在确定了模型输入特征和训练语料之后,本研究采用不同分类算法分别构建模型并对比其性能,发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性能最优,10折交叉验证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均值分别达到92.10%、91.11%和90.77%。同时,与基于常见传统可读性公式和其它单维度特征构建的模型相比,基于本研究特征集构建的模型具有显着优势,在各性能评估指标上均高出20至30个百分点。最后,本研究特征集和建模方法对其它国内教材数据集具有较好的分级能力,且在多个不同数据集(如大学英语测试文本、二语写作文本以及国外教育报纸)的分级预测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将多元语言特征与神经网络相融合,构建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为文本复杂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研究成果不仅对文本复杂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教材编写和改编以及阅读课程规划和测试设计提供参考。

王笑欢[2](2021)在《小学语文教师部编版教材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教师在授课时的良好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教材的内容,传达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材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12年起,国家花费五年时间编写了部编版语文教材,并于2017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对于上海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了长达十几年的沪教版语文教材,开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沪教版的具体教学内容,甚至编写结构也与原来的沪教版教材大相径庭,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开始适应新教材,并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教师能否正确解读新的部编版教材,决定了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高低,从而影响课程育人效果。对于长期深耕沪教版教材的教师来说,沪教版教材已经烂熟于心,与教材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默契。部编教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默契,那么他们又是否能真正适应新的部编版教材呢?基于此,本文围绕上海地区的小学教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适应性情况展开研究,并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究。首先是教师能否真正理解部编版教材,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效传达教材的内容,也就是探究教师对教材的适应程度。其次是部编版教材的实际运用中,教师是否会产生疑惑或困难,并进一步探究存在困难的原因。最后是针对教师在适应部编版教材时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针对这三个方面,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谈等方式,对上海地区的小学语文老师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上海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基本适应部编版教材,能将在使用沪教版教材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部编教材的使用中。同时教师对部编版教材的适应程度高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性别、专业、学校类型、教龄、学历、职称等。通过深入探讨,笔者发现在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部编版教材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的更迭使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其次是相较沪教版教材,教材编写结构和内容的变化导致教师难以很好地把握教材,最后是教师落实单元目标难度较大。通过对不同的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发现,不同教师对教材适应性程度不同主要受到自身教学水平、培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部编版教材,笔者从教师、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教材编制者三个方面入手,探究相应的对策。从教师角度来说,应当努力克服畏难情绪,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充分掌握教材编写结构和内容;针对学情落实单元目标。从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夯实教材培训,另一方面要帮助教师寻找专家,为教师解答使用教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教材编制者角度来说,应当在现有教材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可丰富辅助教学的配套资源。

董雪纯[3](2021)在《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观念养成以及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教师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物课堂是贯彻“健康生活”理念的良好土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侧重“健康生活”理念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并在教育实践中付诸行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加强“健康生活”理念的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访谈法,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进行的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通过对于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生命观念现状进行调查可知,学生“健康生活”理念认知情况有待优化,生命观念不强,应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对于“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所承载的“健康生活”的内容、形式和体系进行梳理,分析结合生物教科书进行“健康生活”理念渗透教学的可行性。本研究从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渗透“健康生活”理念的教学策略。本研究结合三个具体案例《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分析以“健康生活”理念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的要点和教学实践的效果。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于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于学校领导、家长进行简单访谈,认识到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总结了“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策略,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结合热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依靠几堂课进行“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需要教师全面提高思想,在教学的点滴中付诸实践。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健康生活”理念作为切入点,着眼于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的内容,侧重“健康生活”理念的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希冀能够为生物课堂中“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提供一些实践帮助。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观念养成、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积极落实好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积极探索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方法与策略,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生物教学内容,让“健康生活”理念贯穿于生物课堂。

李娜[4](2021)在《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青少年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也要培养青少年关心国际事务动态发展的意识。基于此,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积极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以往对初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主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主体等方面单独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初中英语课程的三个主要方面结合起来,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主体出发,为探究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初二初三英语教材作为教学文本分析材料,以呼和浩特市X中学的432名学生和20名英语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根据教师年龄和性别从中抽取3名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上述文本的分析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具体探究如下问题:1.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如何体现国际理解教育要求?2.英语教材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状况如何?3.初中阶段英语教师和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整体水平现状如何?使用Excel、SPSS等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实施建议和教学实例这几个方面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三个维度有明确体现,这说明,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符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第二,外研社版初中英语教材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体现,从整体上来看,“国际议题”、“国际文化”、“国际联结”三大主题在教材中均有体现。但是三个大主题分布不均,其中呈现“国际文化”主题最多,占总数里的80.6%,其次是“国际议题”主题,“国际联结”主题资源数量最少。各次类主题资源在英语教科书中并未完全得到体现,只体现了部分次主题。第三,从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和认知态度维度的均值可以得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态度方面水平较高,但是在技能水平维度水平一般。从纵向来看,学生的认知态度水平最高,技能水平维度最低。对于初中英语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英语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认知态度和教师行为维度水平较高;学校支持力度维度水平一般,学校的支持力度不高。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帮助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毛梦[5](2021)在《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教学内容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占据着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然而,在当前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关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由于初中生物学教师缺乏教学内容设计理论的相关知识,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以后,如何通过对相应教学内容的设计,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当前教师迫切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为题,旨在通过对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研究,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教师在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在本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通过查阅与教学内容设计有关的国内外文献,明确当前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相应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其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当前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要求、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设计策略。然后,将所提出的这些原则、要求、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设计策略等,融合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案例。最后,将这些教学内容设计的案例应用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检验其有效性与可行性。在教学实践结束后,通过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对随堂听过课的教师进行访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与分析等方式,来检验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本文还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学校方面等出发,对此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以及分析存在的不足,并作出了相应的研究展望。基于以上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要求、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设计策略等,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得到了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认可与支持。(2)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对学生进行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3)开展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研究,是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的,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4)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阻碍。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熊敏[6](2021)在《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泸沽湖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文化承载之地,以“和谐、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世人的关注。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传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摩梭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如今,新一代的摩梭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逐渐陌生,传统文化技艺的维护与延续已经岌岌可危。本研究基于对摩梭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注,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中与生物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教学实践法,挖掘整理出摩梭民俗文化中与初中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调查结果显示,摩梭和非摩梭学生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素养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将摩梭民俗文化与生物课程相结合方面,摩梭学生和非摩梭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将民俗文化带进生物课堂。通过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一共整理出可运用于生物课程资源的民俗文化共7类16项,包括摩梭宗教礼俗、传统技艺、民间医药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相关的泸沽湖本地的特色动植物等,将这些民俗文化与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物课程资源。将形成的课程资源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种子的萌发”三节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将民俗课程资源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进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徐洪梅[7](2021)在《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生活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始,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已经正式启动。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新版教材也已应运而生。高考模式和教材的改变,势必会使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强调化学课程应注重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活”一词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教育教学与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因此研究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并具体实施到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效果,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有关生活素材的相关研究多为有关课堂实践等方面,而关于教材中生活素材的内容统计分析的研究少之甚少,尤其是关于新版教材(人教2019版)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研究旨在讨论新版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并进行在课堂中使用生活素材的教学实践,详细统计了教材中生活素材的类别、板块等,并在高一学生中进行课堂教学,提出对教材的生活素材的使用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课题提出的原因,及针对教材中生活素材进行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了有关教材及生活素材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说明了本研究用到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生活素材、化学教材中的生活素材、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及界定,提出本文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杜威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STSE教育理论。第三部分“人教2019版必修第一、二册生活素材统计分析”,选取人教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二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及统计分析法,从内容的类别(包括衣类、食类、住类、行类、科技类、自然类、医疗类、学校类、其他类)以及板块(包括正文、插图、课堂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习题、科学史话、科学·社会·技术、资料卡片、化学与职业、研究与实践、实验活动、信息搜索)两个角度对教材中生活素材进行详细的分析汇总及统计,发现教材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且素材呈现板块多样。第四部分“高中化学生活素材内容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随机调查庄河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对教材中生活素材的关注情况,以及对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对教材中的生活内容非常感兴趣,然而对具体的细节却了解甚少,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帮助自己学习。第五部分“基于教材生活素材内容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了教材中生活素材的功能,并对《铁及其化合物》一节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同时提出关于生活素材使用的教学建议。第六部分“结论与反思”,对教材中生活素材及教学实践做出了总结,对此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最后对此课题的未来发展提出希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研究对象为新版(人教2019版)必修教材,其二为从教材的角度梳理其中的生活素材,分析其类别及板块等特点,并进行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将前期所得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多角度研究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黄佩[8](2021)在《中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衔接之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民需要掌握一定的统计知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随机现象又与概率内容息息相关。统计与概率内容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以数据分析为核心,而概率又为人们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方法。各个学段知识的衔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内容,通过探究中小学“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衔接之处,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基于相关教育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法,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和普通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中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再通过比较研究法将不同学段的“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以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为主,在初中和小学教科书中追溯与之对应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寻找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编写一些教学设计以供中小学教师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中小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知识衔接情况:从整体来看,随着学段的增长,教科书中的知识量显着增加,知识面趋于集中化,知识结构也更加具有条理性;从知识点来看,高中阶段在“统计与概率”模块下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可以在初中和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模块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知识,也有一些是和其他模块的知识直接衔接的,如“数与代数”模块;除知识内容的衔接之外,中小学“统计与概率”的衔接还体现在有些在低年级学段就已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高年级段依然重要。

韩培宇[9](2021)在《STSE视野下的中美小学3-4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STSE目标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之一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在STSE视野下,以STSE内容体系为指导,对201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4年级《科学》教科书(以下简称【冀人版】)和2009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科学启蒙》系列丛书3-4年级教科书(以下简称【麦克版】)中STSE相关的知识内容、编排体例及呈现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中美教科书STSE相关内容比较结论提出的教学建议、2017版小学科学课标的要求,对【冀人版】三年级上册“塑料”一课进行创新教学案例开发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实现2017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使用与教学研究的同步推进。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自21世纪以来的相关文献,论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确定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并形成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界定“STSE教育内涵”、“STSE教育目标”、“STSE教育内容”等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分析“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及“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拟开发教学案例的指导作用,以此为依据设计形成对案例课程的指导模式。(框架模式于案例开发相关章节进行具体呈现)在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两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中美两国3-4年级小学科学教科书中STSE相关的知识内容、编排体例与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知识内容方面:内容维度的契合程度上,【冀人版】在专题与内容方面与STSE内容体系契合度更高。知识内容的领域分布上,【冀人版】中的STSE内容的分布更广,【冀人版】在2017版课标的指导下所选STSE内容分布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知识领域,【麦克版】在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指导下所选STSE内容仅分布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个知识领域。知识内容的组织逻辑上,【麦克版】STSE内容组织逻辑更清晰。(2)编排体例方面:STSE内容的栏目设置上,【麦克版】的栏目设置更丰富,更能体现教科书在STSE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编排特色。STSE内容的编排结构上,【冀人版】的结构更符合我国3-4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达成。(3)呈现方式方面:语言表达上,【冀人版】多采用第一人称表达,符合STSE教育目标要求,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插图设置上,【麦克版】利用大篇幅的颜色鲜艳的实物插图进行呈现,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两版教科书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科书编写及教学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及学生学情分析,取长补短,在借鉴美国教科书长处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基于2017版小学科学课标、理论基础及中美教科书STSE内容比较结果及教学建议的指导,对【冀人版】三年级“塑料”一课进行创新教学案例开发,使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1)创设真实情境,利用“河北省颁布限塑令”的真实社会情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问题解决意识;(2)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强调合作探究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探究”、“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等合作探究方式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创设问题链,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敢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正确的科学态度。选取三年级学情相近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班使用创新教学案例,对照班使用原编排体系教学案例。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结果发现:实验班在科学态度及STSE教育目标的落实情况均优于对照班,且实验班学生对“塑料”一课的整体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班。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教学实施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STSE教育目标;(2)结合本国社会发展相关问题,渗透社会责任教育;(3)突出科技与生态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环保意识;(4)创新课堂教学技术及其应用,感悟科技发展魅力。

霍静[10](2021)在《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我国职前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文献表明,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是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载体;生物职前教师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在中学成功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已经相继开设了与中学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但尚无关于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明确的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更是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具备实验教学能力的目标和依据。本研究共有三个主要的内容,(1)通过调查中学生物教师在实验开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提供方向;(2)根据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建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进行修订,经在职教师、职前教师的问卷验证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探寻《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课程形式和内容,检验该课程形式对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要求标准的培养效果。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初中50个实验中只有7个,高中33个实验中只有5个实验的开出率超过50%。实验开出率的高低与实验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实验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越早,开出率就越高。2.以构建“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作为切入点,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初拟出一份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的框架,经过2轮专家咨询和论证,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评价,结合AMOS结构模型检测,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建立了具有6个潜变量,17个可观察变量及其具体评分标准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专家权重赋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调查职前和在职教师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发现职前和在职教师均高度认同实验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而且中学生物教师普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实验教学,但由于教师缺少开出实验的基本能力,导致实验开出率低。急需进一步探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3.根据构建的“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教师学科知识(PCK)理论的指导,探寻了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课程开设基本形式,并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选修课程,明确课程前、中、后,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并利用相关问卷,追踪了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变化。进一步调查了课程教学的几个阶段对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作用,结果显示该课程开设的模式需要完整实施,才能有效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缺少其中的任一阶段,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构建的指标体系用于学生自评,发现学生自评的结果与教师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在生物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在生物职前教师的培养中开设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实际的困难。

二、小学《自然》1—6册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自然》1—6册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1.1.2 阅读文本复杂度研究的重要性
        1.1.3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梳理
        2.1.1 教材
        2.1.2 文本复杂度
    2.2 文本复杂度实证研究
        2.2.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复杂度研究
        2.2.2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语料
    3.3 研究步骤
    3.4 研究工具和方法
        3.4.1 文本复杂度特征提取
        3.4.2 多元统计方法
        3.4.3 机器学习及模型验证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本复杂度各维度特征的确定
    4.0 参照语料库的选取
    4.1 词汇复杂度指标——TAALES主成分
        4.1.1 词汇频率和分布
        4.1.2 学术书面语特征
        4.1.3 三元词互信息
        4.1.4 两元词频率和分布
        4.1.5 动词特定性
    4.2 句法复杂度指标——TAASSC主成分
        4.2.1 名词短语扩展
        4.2.2 所有格
        4.2.3 VAC频率和嵌入式小句
        4.2.4 小句从属情况
        4.2.5 VAC中构式对主动词的关联强度
        4.2.6 VAC中主动词对构式的关联强度和构式频率
        4.2.7 名词主语并列
        4.2.8 限定词
    4.3 语篇复杂度指标—TAACO主成分
        4.3.1 相邻2句词汇重叠
        4.3.2 相邻3句和段落间重叠
        4.3.3 深度衔接
        4.3.4 并列附加连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训练语料分级合理性验证
    5.1 训练语料的选取依据
        5.1.1 使用时间长、业界口碑好
        5.1.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2 训练语料文本复杂度单元聚类
    5.3 《新概念英语》文本复杂度册级对比
        5.3.1 册级间词汇复杂度对比
        5.3.2 册级间句法复杂度对比
        5.3.3 册级间语篇复杂度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6.1 模型构建及其评估方法
        6.1.1 建模方法
        6.1.2 模型评估方法和指标
    6.2 不同方法建模性能比较
    6.3 各类特征建模比较
        6.3.1 传统可读性公式
        6.3.2 本研究特征集
    6.4 模型对不同数据集的泛化能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发现
    7.2 主要贡献及启示
    7.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小学语文教师部编版教材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
        (二)关于教材适应性的研究
        (三)关于语文教材适应性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假设和论文框架
        (一)研究假设
        (二)论文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部编语文教材
        (二)适应与适应性
        (三)教材适应性
    二、理论基础
        (一)古德莱德课程理论
        (二)适应水平理论
第3章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分析
    一、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结构
    二、部编语文教材编写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习作
        (四)口语交际
第4章 上海地区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性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数据处理方式
        (四)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上海小学语文教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适应性的总体分析
        (二)上海不同教师群体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适应性差异分析
第5章 上海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编教材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改变带来的畏难情绪
        (二)教材结构和内容把握不清
        (三)教材的单元目标落实较难
    二、部编教材适应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二)教材本身要求较高
        (三)教材培训不够扎实
        (四)配套教学资源单一
第6章 提高上海地区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建议
        (一)克服教学畏难情绪
        (二)熟悉教材结构内容
        (三)落实教学单元目标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寻找教师专业引领
        (二)丰富教学研究活动
    三、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一)夯实部编教材培训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四、对教材编制者的建议
        (一)优化部编教材内容
        (二)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物学核心素养与生命观念
        2.1.2 “健康生活”理念
    2.2 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学教育研究综述
        2.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2.2.3 对以往关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学教育的研究评述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情境学习理论
        2.3.2 生活教育理论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初中生物学中“健康生活”内容分析
    3.1 基于“健康生活”培养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
    3.2 基于“健康生活”培养的教科书分析
        3.2.1 内容分析
        3.2.2 形式分析
        3.2.3 体系分析
4 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的编制
    4.4 调查实施
    4.5 调查结果与分析
        4.5.1 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
        4.5.2 学生生命观念的现状
5 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实践
    5.1 研究的目的
    5.2 研究的对象
    5.3 研究的方法
        5.3.1 文献法
        5.3.2 调查问卷法
        5.3.3 访谈法
        5.3.4 课堂观察法
    5.4 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5.4.1 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教学设计
        5.4.2 侧重膳食营养的教学设计
        5.4.3 侧重保健卫生的教学设计
    5.5 研究结果分析
        5.5.1 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分析
        5.5.2 家长调查结果分析
        5.5.3 学校领导与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6 “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方法
    6.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2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6.3 结合热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生物学的生命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C 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家长版)
附录D 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E 访谈提纲
致谢

(4)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论文结构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
        2.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
    (二)理论基础
        1.视域融合理论
        2.跨文化交际理论
        3.共生教育理论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发展历程
        2.国内外外语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概况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文本分析框架
        2.调查问卷
        3.访谈提纲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文本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五)数据收集
        1.文本分析
        2.问卷发放
        3.访谈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1.课程性质
        2.基本理念
        3.课程目标
        4.分级标准
        5.实施建议
        6.教学实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描述
        2.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分析
    (三)初中阶段师生国际理解教育水平总体情况
        1.初中生国际理解教育水平总体情况
        2.初中英语教师国际理解教育水平总体情况
五、结论
    (一)研究发现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究结论
        2.英语教材分析研究结论
        3.师生国际理解教育水平研究结论
    (二)教学建议
        1.课程标准方面
        2.教材方面
        3.教学主体方面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英语教师国际理解教育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生国际理解教育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缘由
    1.1 时代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出
    1.2 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1.3 教学内容设计的地位
    1.4 当前教学内容设计现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学内容
        2.1.2 教学内容设计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教学内容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2.2.2 教学内容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2.2.3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现状
    2.3 相关的理论基础
        2.3.1 全面发展学说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3 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3.4 知识分类学说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意义
    3.2 研究内容
        3.2.1 归纳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理论
        3.2.2 教学内容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
        3.2.3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研究
        3.2.4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研究
        3.2.5 总结研究成果与不足,得出研究结论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教育实验法
        3.3.5 现场观察法
第四章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的现状调查
    4.1 教师问卷调查
        4.1.1 教师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4.1.2 教师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4.1.3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4.2 学生问卷调查
        4.2.1 学生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4.2.2 学生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4.2.3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4.3 当前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研究
    5.1 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5.1.1 目的导向性原则
        5.1.2 系统连贯性原则
        5.1.3 循序渐进原则
        5.1.4 灵活性原则
    5.2 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
        5.2.1 转变教材使用方式
        5.2.2 依据学情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5.2.3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5.3 教学内容设计方法
        5.3.1 确定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5.3.2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5.3.3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
    5.4 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设计
        5.4.1 初中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设计
        5.4.2 初中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设计
        5.4.3 初中生物学程序性知识的设计
    5.5 教学内容设计案例分析
第六章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研究
    6.1 实践目的
    6.2 实践对象
    6.3 实践过程中变量的控制
    6.4 实践过程
    6.5 实践结果及分析
        6.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6.5.2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6.5.3 学生期末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6.6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6.1 教师方面
        6.6.2 学生方面
        6.6.3 学校方面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民族教育的国家政策导向
        二、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民族教育与生物学课程的改革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传承摩梭优秀民俗文化
        三、保护特色生物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五、增进教育公平的实施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工作法和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三、课堂实践法和对照实验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资源
        二、民俗与民俗文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学习理论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中生物学知识的挖掘整理
    第一节 地域环境类
    第二节 植物类
        一、珍稀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二、药用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第三节 动物类
        一、鱼类与生物学知识
        二、鸟类与生物学知识
        三、哺乳动物类与生物学知识
    第四节 宗教礼俗类
        一、宗教信仰与生物学知识
        二、转湖节与生物学知识
        三、人生礼仪与生物学知识
    第五节 传统技艺类
        一、摩梭服饰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二、花花糖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三、苏里玛酒酿造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四、青娜油加工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五、猪膘肉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第六节 民间医药类
    第七节 传统农作物类
第四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资源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初中学生摩梭民俗文化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摩梭民俗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情况访谈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摩梭民俗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效果评价
        五、实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深入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摩梭民俗文化的传承
        二、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方面
    第三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保护和延续摩梭民俗文化
        二、多方联合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第四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生活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人教2019 版必修第一、二册生活素材统计分析
    3.1 分析方法
    3.2 生活素材在各章节内容的汇总
    3.3 生活素材在各板块的统计分析
    3.4 生活素材在各类别的统计分析
4.高中化学生活素材内容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4.1 问卷编制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5.基于教材生活素材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5.1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生活素材内容的功能分析
    5.2 基于教材生活素材内容的案例分析
    5.3 实施效果分析
6.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衔接之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
第2章 统计内容之衔接分析
    2.1 数据的收集
        2.1.1 全面调查
        2.1.2 抽样调查
        2.1.3 获取数据的其他途径
    2.2 数据的整理
        2.2.1 条形统计图
        2.2.2 折线统计图
        2.2.3 扇形统计图
        2.2.4 频率分布直方图
    2.3 数据的分析
        2.3.1 单个变量的统计分析
        2.3.2 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2.4 统计衔接的教学设计
    2.5 小结
第3章 概率内容之衔接分析
    3.1 随机事件
        3.1.1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3.1.2 事件的独立性
    3.2 事件的概率
        3.2.1 概率的基本性质
        3.2.2 概率的计算
        3.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3.3 概率衔接的教学设计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STSE视野下的中美小学3-4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顺应国际上STS向 STSE教育重要转变潮流
        1.1.2 应对发达国家STSE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挑战
        1.1.3 发挥STSE教育对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1.1.4 STSE内容中外比较是完善教材建设的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课题与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STSE教育内涵
        2.1.2 STSE教育目标
        2.1.3 STSE教育内容
    2.2 理论基础
        2.2.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2.2.2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2.2.3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3 STSE视野下中美小学3-4 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3.1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STSE知识内容的比较分析
        3.1.1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STSE专题分布的对比分析
        3.1.2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STSE内容分布的对比分析
        3.1.3 结论
        3.1.4 建议
    3.2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编排体例的比较分析
        3.2.1 中美两版3-4 年级科学教科书编排体例分析
        3.2.2 结论
        3.2.3 建议
    3.3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STSE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分析
        3.3.1 中美教科书STSE内容的语言表达的比较分析
        3.3.2 中美教科书STSE内容的插图设置的分析比较
        3.3.3 结论
        3.3.4 建议
4 以【冀人版】三年级“塑料”为例的教学案例开发
    4.1 教学案例开发的理性依据
        4.1.1 基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4.1.2 基于理论基础的指导
        4.1.3 基于中美科学教科书比较结论的教学建议
    4.2 以2017 版【冀人版】“塑料”一课为例的教学设计
        4.2.1 教学内容分析
        4.2.2 学情分析
        4.2.3 教学目标
        4.2.4 教学重难点
        4.2.5 教学手段和方法
        4.2.6 教学准备
        4.2.7 教学过程
        4.2.8 板书设计
        4.2.9 作业设计
        4.2.10 教学设计依据落实情况反思
5 以2017【冀人版】“塑料”一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5.1 实践研究目的
    5.2 实践研究框架
    5.3 实践研究过程
        5.3.1 实验对象选取
        5.3.2 教学实施安排
        5.3.3 教学结果分析
    5.4 本案例教学实施检测结论
    5.5 完善本案例教学实施策略
6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与未来研究展望
    6.1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6.1.1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应用框架
        6.1.2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结论与建议
        6.1.3 创新教学案例的开发及教学实践研究结果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对照班“塑料”一课教学设计
附录2 对照班“塑料”一课学案
附录3 实验班“塑料”一课学案
附录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1.1.2 职前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能力中的困境
        1.1.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课程的探索
        1.1.4 生物职前教师亟待建立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标
    1.2 研究的概念界定
        1.2.1 生物职前教师
        1.2.2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能力
    1.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1.3.1 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作用
        1.3.2 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分类与构成
        1.3.3 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假设
    1.5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设计
        1.5.2 研究方法
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
        2.1.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结果
        2.2.2 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2.2.3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2.3.1 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2.3.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2.4 对研究的启示
        2.4.1 提升教师实验准备和设计的能力
        2.4.2 改进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结构
        3.1.2 研究方法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指标体系初选
        3.2.1 实验属性
        3.2.2 教学属性
        3.2.3 评价属性
        3.2.4 评价量表的初选
    3.3 基于专家咨询的指标体系初构
        3.3.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
        3.3.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意见统计分析
        3.3.3 指标体系初构小结
    3.4 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与验证
        3.4.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
        3.4.3 综合分析与讨论
        3.4.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3.5.1 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3.5.2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3.5.3 指标权重的小结
    3.6 实验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的研究
        3.6.1 职前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认同度分析
        3.6.2 在职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分析
        3.6.3 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实验认同度的比较
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研究
    4.1 课程开设模式的探索
        4.1.1 课程开设的形式
        4.1.2 实验对象的选取和问卷调查的设计
        4.1.3 研究结果
        4.1.4 小结和问题
    4.2 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
        4.2.1 研究方法
        4.2.2 学生自评问卷的基础信息统计
        4.2.3 学生自评成绩与真实平时成绩的差异性检验
        4.2.4 课程各阶段对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实践教学的小结
        4.3.1 课程前自主训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4.3.2 试讲试做是提升能力的关键
        4.3.3 课中和课后的情境创设是达成能力的保障
5.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 1 重庆中学生物实验开设情况统计表
    附表 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表
附录
    附录1 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存在困难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的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3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6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7 指标体系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8 实验教学课程中的基本模式说明
    附录9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
    附录10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
    附录11 课后教学能力评价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研成果

四、小学《自然》1—6册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D]. 唐美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小学语文教师部编版教材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为例[D]. 王笑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D]. 董雪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4]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李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D]. 毛梦. 延安大学, 2021(11)
  • [6]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D]. 熊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生活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洪梅. 西南大学, 2021(01)
  • [8]中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衔接之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 黄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9]STSE视野下的中美小学3-4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D]. 韩培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霍静. 西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小学《自然》第1-6卷生物学基础知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