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读《黄宾虹文集》

学画——读《黄宾虹文集》

一、学养与绘画——读《黄宾虹文集》(论文文献综述)

秦运来[1](2021)在《黄宾虹“道咸中兴”画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道咸画学中兴”思想是黄宾虹晚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关于中国晚清美术画学升降的观点。该观点一反其之前对晚清美术的态度并在其晚年学术思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予以出版,但是对于道咸画学的论述在其晚年的学术活动中随处可见。其以独特的美术史视角,打破了学界对晚清美术的常规性认识。在黄宾虹不遗余力的推崇下,“衰弱”的晚清绘画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被给予关注。对于这一画学思想,学界存有诸多争议,目前对于这一画学思想研究的学者诸多,研究成果颇丰。本文的主旨在于通过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加全面的认识“道咸画学中兴”思想。以黄宾虹书信等相关史料中对这一画学思想论述的文献为基础,从较为客观的视角来研究这一思想的内涵意义。论文将对“道咸画学中兴”说进行详尽的梳理,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从该说的提出、黄宾虹推崇的道咸画家、其他史家对道咸画学的观察等方面对什么是“道咸画学中兴”说进行论述。第二章以该说的时间界定、清代学术思想流变、该说提出的背景等三个方面对清中晚期文化背景进行探讨。第三章将从黄宾虹对金石入画的推崇、追求“有本之学”、民学精神等角度对该说的核心观点展开论述。第四章以黄氏的治学经历、“艺术救国”的愿望、多重身份的观察视角等角度对黄宾虹提出道咸中兴的原因进行讨论,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朱国平[2](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窦睿智[3](2020)在《黄宾虹繁笔厚墨中的徽乡情感表达》文中研究表明徽州宗族子弟的特征早早地烙印在黄宾虹的身上。他漫长的一生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生求学、科考,做过乡绅、教师、出版工作者,参加过乡国的民主革命;后半生主要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写作着述、弘扬国学、发萌启弊。他向往先贤逸士生活态度,却努力投身于文化救国的事业中去。他濡染浙东、古歙乡土文化和乡贤士夫的气质情怀很深,却未因后来寓居上海,浸淫早期市民社会而改变,作为一个有乡国情怀、历史忧患意识的“通儒”士人,他又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执着与道家柔韧熔铸一处,固执的信奉“致治以文”,将表现健康、朴茂、淳厚之“内美”的艺术作为救赎世道人心的特健药。黄宾虹的父亲、家庭教育与宗族的启蒙教育,是他绘画人生的起步,少年富于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使他对故国山水另有一层深挚的情感,他饱览新黄诸家古籍古画并取之自用,自入其门。黄宾虹的画中不单体现了他的民学、画理思想,也涵括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他的笔法繁复、墨色厚重,似有浙地清末、民初以来纷繁乱世的底色。这种笔法墨色貌似古旧老拙,却是他当下心象的外现。他将自己学画师古人、师造化,由勉强而自然的过程比作蝶的作茧蜕化——从传统文化、故国乡土的大山之中升华而出。他将抽象自山水的笔墨完璧归赵,回归于自然,使形与意契合无间。他的山水画具有雕塑般的坚实质地和建筑般结构机理的表现意向,似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屋的气息都能嗅得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基于其成长的原生环境,黄宾虹的画学画理也是基于其受到的徽州黄氏士商宗族的启蒙教育,经新安、黄山诸家理论影响,加以自身实践与体悟总结出来的。离乡的黄宾虹每每念及故土,也可见其望眼欲穿,情难自已,在黄氏宗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仗义出手,挽救乡民。黄宾虹对于徽州故乡的感情还现于纸上,他的一生,九上黄山,四游西湖,与古人游历山川只是目识心记不同,他每次游览,甚至故地重游,必随行勾画,一生所积,不知凡几,黄宾虹有大量的徽州山水游记之册,如《黄山纪游册》、《浙东纪游诗画册》及《浙赣纪游册》等。终到晚年,黄宾虹选择身还魂牵梦萦的乡国热土,“愿作西湖老画人”。

杜远宜[4](2020)在《一个苦学派艺术家的衰年变法 ——于希宁晚年画梅艺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书画源远流长,中国书画不单单注重画面表现的形式,更注重作品的意境、气韵以及人的修养。当今书画家对身体健康的意识是空前的,长寿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颇大,有的艺术家在晚年还能保持艺术高峰,有的画家则因身体因素不能经常动笔,或因自身修养的缺乏不能迈入新的艺术高峰,不敢轻易变法。但于希宁先生不仅长寿,而且是中国现当代着名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于希宁的长寿对其衰年变法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不是于希宁那持续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我们所看到的将不是呈现在今人面前的大家于希宁,可以说他的绘画与生命是互相滋养的。于希宁以梅花名世,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写生梅花,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此七十余年,于希宁一直在梅花世界里畅游。本文主要以于希宁晚年的画梅艺术为主题,对影响衰年变法的中国画家的年龄与艺术进行具体分析,对支撑于希宁衰年变法的综合修养作出分析,重点对于希宁画梅艺术衰年变法的阶段与特征详解说明分析,最后分析于希宁晚年画梅艺术对后学的影响,以及对画坛的启示。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分别为绪论,论文本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首先探讨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对于希宁本人的研究现状作了说明。第一章是探讨中国画家的年龄与艺术。分析了中国书画与养生的关系,长寿与衰年变法的关系和“老境”与“年轻化”的关系。阐释了书画艺术创作对于画家心理与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这种修身养性和对品德的修养为于希宁衰年变法起到了奠基作用。长寿为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升华的条件,于希宁的衰年变法是艺术成熟期的升华。画论中的“老境”是中国画众多境界之一,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规律,是画家在技艺成熟时期的表现,是画家绘画时所达到的平淡天真、苍茫古拙的境界。第二章是探讨于希宁的综合修养。于希宁衰年变法的成功离不开“道明气重文雄”思想修养、“物化心灵灵化物”的生活修养、“才德勤修养”的文化修养和“三魂共一心”的艺术修养的支撑。从思想修养、文化修养、生活修养、艺术修养四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同时也指出了于希宁作为“苦学派”对艺术知识涉猎之“勤”,分析了于希宁对社会人文的关爱,以及对艺术自然的热爱,在其艺术思想、人生态度上的影响。第三章是探讨于希宁的衰年变法,画梅艺术从诗画梅缘到大化之境。分析了于希宁衰年变法的演变过程,以此时间段的代表性作品着手研究,重点关注了于希宁衰年变法时期的艺术思想情感,以及创作表达技法上的变化。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衰年变法的前奏(“文革”中期到80年代中期)。于希宁在这时期作品以梅花为主,由写生带动创作,营造意境中诗词志跋和笔墨是两大特征,风格由秀美走向壮美。二是衰年变法的升华(80年代中期到2007年)。在这段时期,于希宁开始了衰年变法,老风格的年轻化,在创作中“移花接木”“写”其个性,“写”其精神,达到创作的“自由之境”。第四章概括地分析了于希宁晚年画梅艺术对后学的影响和对当今画坛的启示,包括于希宁培养了大批人才,刘曦林、谭英林、齐辛民、沈光伟、赵建民、刘玉泉、马麟春、王居明等画家以及山东艺术学院花鸟画教学深受于希宁画梅艺术的影响,简述了于希宁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广博而专精,继承与创新的艺术经验。

员禹辛[5](2020)在《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文中提出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在现代山水画领域中颇具影响,其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且艺术语言形式及风格较为独特。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徽州文化,在长期的传统绘画钻探中,融会贯通于传统,习法古人、自我创新与变法,作品品质以疏淡清逸、干笔淡墨而着称一生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晚清、民国、新中国。他的绘画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注重传统,重视笔墨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以传统笔墨为基石,主张“师造化”,在自然万物中感受领悟笔墨之法,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五笔七墨”之法则,以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笔墨精神体现出了艺术作品的本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赋予了绘画作品内在的品格与精神,其山水画作品中透射出独特的笔墨意蕴和美学价值,使其艺术成就享誉画坛,独树一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绘画艺术与其共生共存,密不可分。儒家和道家思想对黄宾虹山水画创作影响至深,尤其对他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观念的转型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绘画早期的“清秀淡雅”,中晚期的“浑厚华滋”。新旧时代的更替,在笔墨的传承与创新上,黄宾虹始终坚持着继承传统,突破创新。潜心苦研前人的作画经验、笔法语言、水墨情趣,以静养学,秉承“师古人不若师造化”与“道法自然”。正如黄宾虹所说:“要之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故言笔墨者,舍其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于迂。宁迂毋妄,庶可以论画史变迁已”;“变其所当变,体貌异而精神自同;变其所不当变,精神离而体貌亦非也”;“鉴古非为复古,知时不欲矫时,则变迁之理易明。研求之事,不可不亟亟焉。”[1]黄宾虹提倡“兼学南北宗”,为新安画派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本文对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的笔墨意蕴进行研究,深刻的解析了他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揭示出笔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厚民族精神。对山水画中传统笔墨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转化启示。

王家瑞[6](2020)在《融汇中西,艺海淘金 ——傅雷与美术之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傅雷一生的主要学术贡献无疑集中在法国文学的汉译事业上,对此,学术界一直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已经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着。但傅雷对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并发挥过独特的影响,对此,学术界长期以来只有一些零星粗略的讨论,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则是近十余年来的事情,而且数量稀少,亟待加强。傅雷与美术的关系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含。从早年留学法国时,西洋美术史便成为傅雷学业的主攻方向之一。学成归国后,傅雷应聘上海艺专的教职,成为专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傅雷还将大量的心力投注在合作编辑美术期刊、参与筹建美术社团、主持策划美术展览等许许多多的美术传播事业上,干得有声有色,成为我国20世纪3、40年代颇具影响的美术活动家。傅雷在美术世界的成功开拓,始终得益于他特别善于和秉赋各异的出色艺术家结成一种良师诤友式的交往关系。本文将傅雷所从事的这些美术活动,纳入第一章加以讨论。如果说,傅雷以多方面美术事业的成功实践,展现了他作为美术活动家的行动能力,那么,傅雷在美术批评、美术理论方面的撰述,以及对西方美术史论着作的汉译,则很好地诠释了他作为一位美术批评家和史论家在知识生产上强劲的创造力。本文第二章分别以傅雷所写的美术批评文章和他在信札中随机发表的各种美术批评的真知灼见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傅雷美术批评的观念和特点加以分析和把握。第三章则集中讨论傅雷翻译介绍的西方美术史论着作。由傅雷译出的《艺术哲学》和《罗丹艺术论》,曾经影响了包括中国美术界在内的几代知识分子。而他为上海艺专授课译述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则开创了一种把原着编译和作者因应具体教学目标而增撰的内容巧妙地融铸一炉的西方美术史写作体例。傅雷凭借自己超常的智慧,过人的勤奋,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以及对中西文化深厚的学养,只用了生命中并不很长的一部分时间,就在美术领域里干出了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刘雪蛟[7](2020)在《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造境理法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黄宾虹的山水画特别是其风格成熟的“黑宾虹”时期作品中屋宇图式的独特面貌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较之古代山水画中的建筑更为鲜明醒目的图式特征作为研究焦点,从画理画法、艺术取舍、审美趣味、艺术家的情怀和山水画时空观的现代转型等五个方面分析其不同于古的原因。黄宾虹将画法分为笔法、墨法、章法三要,本文从其章法结构的一处具体图式展开论述,屋宇图式与其他图式构成一种黑白灰关系,更是一种虚实安排。它是画面的一个元素,如棋子一般,往往是黄宾虹布局造境、排兵布阵的“活眼”。通过对屋宇图式的分析研究,本文试图发掘他在章法造境上的求索历程和艺术特征,从中窥见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返本以求”的持守和艺术理念。并由章法推及黄宾虹对笔、墨二法的阐释概括,以期能够深入发掘黄宾虹的艺术及其艺术理论对造境理法的认识与体悟和空间处理与章法造境的本质特征。

王英璟[8](2019)在《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典型性代表,其所具有的养生功能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而得到强调,属于中国绘画美学“体用美学”的部分。然而,中国画这部分属于最高层级,即上升到道的境界的功能,在清末民国时期因外部大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受到影响,中国画养生功能发挥和探索几近中止。由于目前中国画的存在环境、发展模式、人员构成及其性质与养生功能中止前有很大的不同,原本已经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中国画养生功能,迄今为止仍然处于在本领域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的状态。有鉴于此,本文致力于对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对其核心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和新角度的探索,借此推进对于中国画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本文以中国画为研究对象,不是从具体的养生门派(比如道家养生、道教养生、儒家养生、中医养生)等出发,而是从整个养生链的原理出发,为中国画养生找到根据和定位。本文以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为研究中心,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访谈法,以中国历代书论画论为基础资料,以中国养生理论为对应依据,辅以对中国画所呈现出来的养生功能与西方绘画及其它养生方式的对比,解析一直流传但没有得到深入探索和辩证分析的“中国画养生”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画养生功能因为创作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探讨了写意画与工笔画在养生方面产生的不同效应,不同画科在养生方面的差异,以及文人写意背后所要求的综合素养、整个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中所包含的养生功能。本文认为,中国画养生是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其核心是修性,也可以说是修心神,但是其修命的部分也很重要。综合各方面来看,中国画的确是比较完美的养生方式。论文一共分为六小部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从总体上阐释和论述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原理和历史流变,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大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画养生功能进行具体的解析和阐述,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此三小部分;第三大部分是对中国画养生中的不足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余论部分。第一章首先对争论已久的“中国画”概念进行梳理,对养生概念进行解析并概括论述其原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与其它在普遍意义上被认可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尝试为中国画养生功能定位。中国画养生功能在养生链条中进入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怡情养性,从长远来看可以调节人的性情,完善人的性格;二是养命,与气功和太极拳有相通之处,在命体上进行调节。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发生是分层次的,与艺术所达到的水平直接相关,艺术境界所达到的阶段与养生功能到达的层级实现了完美对接,如果实现书画艺术养生的各个层面,必须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和修为,并非浮于表面的一日之功。第二章梳理了中国画养生的流变,依次讨论了魏晋山水画“畅神”“卧游”说中隐含的养生之义,隋唐时期提出的“代取杂欲”,宋代到明代文人写意画中对“得意”“适意”“尽意”的追求,清代中国画养生的综合发展,清末民国从“养生”到“治生”的转变,新时期中国画养生大众化和外向化的转向。论文提出,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与“以书入画”密切相关,新时期,正是书法在中国画中的缺位,不但使其养生功能减弱,而且影响了中国画的正常传承和特色的保留。第三章首先对文人画、写意画和工笔画等概念进行厘清,着重探究中国画创作主体在身份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创作原动力对作品风格的影响。继而探讨三者对养生的影响,从心源上分析各种中国画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主要创作动机的不同所生发出来的不同艺术精神和作品风格,从而区别了中国画创作主体的不同内在驱动力与作画方式。由此探讨了如下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作品审美要求的差异,决定着创作过程的差异,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养生效果。本章认为,文人写意画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中国画的养生功能。第四章沿着文人写意画的创作流程,进一步研究了文人写意画中的养生功能。文人写意画是自然产生的,先有文人后有文人写意画,但是在文人写意画兴起之后,对文人画家这一群体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分别体现在文化素养、书法功力和品德修养上,这是文人写意画产生的前提,其中的养生意蕴是综合性的,包括读书以养气,以书入画以抒情,万物静观中的休闲情调。不过,这是比较理性的人为可以控制的,最重要的是人的本心喜好所决定的“同气相求”,主动地选择中国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渠道,形成良性循环。在文人画家成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整个创作过程所包括的环境要求、心理准备、身心状态和具体的创作技术中的养生功能。这一部分以整个中国画的完成活动为线索,以文人写意画为核心,将“环境”“器具”“心态”“技术”“评”“赏”中的养生机理进行了概括整合。第五章辨析中国画中最主要的三科(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在养生方面所处的位置以及原因。由于三个画科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文人参与和重视程度不同,最主要的是其自身特质的差异,其养生功能也就有所差别。其中,山水画被称为“画中烟云供养”,而人物画的养生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无人提及,花鸟画还没来得及提及中国画的养生功能的发展就进入了中止期。在对画中三科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三者体现出来的特质,同时根据中医情志相胜理论,以及人的性格所具有的后天可塑性的特点、性格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等,将三科设定性格类型并与人的性格进行匹配,以期待达到调节性格,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效应。历来对书画养生功能的研究只从正面即优势入手,对其可能存在的不足有所忽视。余论从现实接触到的画家群体实况入手进行分析,对中国画养生功能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隐患,从多个角度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提出中国画养生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不可避免,也并非其自身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关键还是从事这项活动的个人,主要是个人要有意识的进行防护,提高养生意识的观点。

周毅[9](2019)在《楹联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楹联书法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有的形态,它集文学、艺术和公共展示文化于一体,具有多重的学术研究意义。在文学上,它与中国古典诗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书法史上,楹联书法是可以与甲骨、钟鼎、简帛、碑刻书法等相并列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说,楹联书法往往呈现于儒、释、道文化的一些重要的公共环境中,如庙堂、宫廷、官署、学校、园林、苑囿等,明清以来尤为鼎盛,遍及南北东西,远播海外。长期以来,对楹联的研究较多,对书法的研究也不少,但对楹联书法的研究相对薄弱,“繁者弥繁,阙者仍阙”。本文结合文学、艺术学和文化学等多重视角,从楹联书法的源流、文化指向、地域表现、技法表现、艺术创作等几个层面展开研究,史论结合、图文互证,既重视其学理探讨,又强调其现实实践意义。一般而言,楹联是镌刻在石、木、竹、金属等材料上或者悬挂、张贴在楹柱等建筑物件上的书法对联。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楹联书法与书法对联的界限有交叉模糊的情况。本文所涉楹联书法并不一定全是指楹联实物形式意义上的书法作品,还包括文字记载、图片形式等其他类似作品。因而,本文重点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楹联书法,也研究与之相关的书法对联。楹联书法与文字、书法及文学的发生发展相互承继、相互成就。相应于书法与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楹联书法起源亦可推及于爻画。本文以为,楹联书法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晋,成熟于唐代,完善于五代,普及于宋元,繁盛于明清。本文认为,目前可见南宋高宗、理宗所书团扇中的诗联以及马麟题画联、福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南宋帛幡可以证明,至迟在宋代,书法对联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表现形式。明清时期建筑式样的变化促进了楹联书法的普及与繁荣。皇宫殿宇、儒家庙堂、佛寺道观、公私园林的装饰需要与公众教化功能的凸显,使得楹联书法在雅俗兼有、形式多变的文化格局中独树一帜,成为文人雅士与市民大众共赏共享的文化流行形式。近现代以来,民间延续的春联、婚联等习俗,以及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和新建的楼堂馆所、道观佛寺的实用楹联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文学是楹联书法的基础和内在形式,也是催生楹联书法产生的根基之一。因此,研究楹联书法首先应该观照其与文学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楹联学的相关知识及其文化渊源。由于楹联学的研究汗牛充栋,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本文以《声律发蒙》与楹联书法的关系为切入点,简要梳理了《声律发蒙》的版本及其为楹联书法提供的基础价值。楹联书法是书法史上特有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它在形式上的对称性决定了它在内容和技法的表现上具有相应的规定性,它在公共空间展示上的视觉文化需求决定了它独有的集艺术审美与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价值于一体的特殊性,它在对立统一的形式中集真、草、隶、篆,颜、柳、欧、赵于一体,取得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楹联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的表达方式,以非常通俗的、可视的样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庙楹联书法、宫廷楹联书法、世家园囿楹联书法的教义宣扬、政观表达、德商隐逸,它们共同营造了儒家政教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儒家楹联及其书法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在文化表达与功用上具有传播教化的功能,在传播学上具有动态性、序列性、系统性等特征。天下名山佛道多,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武当山、青城山等地的宗教传播离不开其随处可见的楹联书法,它们营造了一种佛道的庄严与逍遥的文化与审美之境。寺庙里镌刻或悬挂的佛教楹联,其目的在于增加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了解。从内容上看这些楹联或宣扬佛教教义,或歌颂佛法功德,或揭示修行法门。道观楹联书法以道教思想为依托,劝导人们积德行善、自由豁达、移风易俗,最后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具体而言,皇宫殿宇、儒家庙堂、佛庙道观的公共展示空间为楹联书法的常态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故宫楹联是宫廷楹联的代表。统治者身份的不同与庙堂之气的需要,宫廷楹联书法取法唐楷为主要风格之一。康乾时代,康熙的“崇董”与乾隆的“崇赵”使赵、董书风楹联成为宫廷书法主流。孔庙楹联是纪念性庙堂楹联的代表,西湖、苏州楹联是楹联书法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演进的代表。商宅楹联以商人聚居地或者故里为展示空间。商业追求的不同取向与楹联书法的内容、书法密切相关。晋商以商养商,其楹联内涵丰富,既有立德修身、承传教化的实用观念,又有以德领商、信义生财的商业气息。徽商以商养文,以文哺商,赞助扬州八怪、乾嘉学派,践行以商养文的理想追求,文商融合,体现以文哺商的经商之道。苏州园林以文养人,诗文兴情以造园,体现文人的闲趣归真、理趣盎然、逸趣幽深、禅趣超妙等情结。官署、庙堂、商宅、园林等所留存的历代楹联书法,均具有文学与书法双美的特点,具有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和教化功用。在艺术表现上,楹联书法也具有丰富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书家个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书家,不同的书写方式,共同促进了楹联书法风格的多样化。就地域性而言,清代以来楹联书法的地域性风格就非常明显,如湖湘的崇唐正大之风,海上的“二王”温雅之风,河南的中原雄强之风,堪为代表。滇、渝、浙地区长联书法彰显了楹联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具体的技法层面而言,楹联书法在书体选择、笔法技巧、工具材质等方面也殊为考究。书体上,楹联书法更适宜于选择篆、隶、楷等正书,以彰显其公共教化功能。在审美取向上,不同书体指向也不同,可以清晰地看出书法家艺术表现的群体意识与个人追求。楷书的中正之风更适于彰显楹联的庙堂之气,篆隶的古朴雄浑更能彰显楹联的高古之风。书家所创作的作品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每种书体的共性,又呈现出书法家个人风格与个性色彩。楹联书法的技法选择与其式样有关。因楹联书法多选择正书,故用笔上,平直之笔多于斜曲之笔,点画之间断笔多而连笔少,粗笔多而细笔少;结体上,偏于平划宽结,平正多而斜势少;章法上,强调上下联对称,突出行气;墨法上,刊刻对楹联书法在墨法上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楹联材质的多样性与书法的风格、用途有着联系。常见的楹联材质以木、竹、石为主,也有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工艺。楹联的书写者通常是书法家,而镌刻者往往是专门的匠人。从对书法家作品的还原度而言,刻手所表现出来的书风往往与书手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过,书刻的不同理解导致楹联的刊刻也难免失真。失真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学者的取法。撰写者与书写者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明清时代撰写者大多也是书写者,这也表明书法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与融合。集字是书法学习与创作的常见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楹联书法,成为了楹联书法创作的重要手段。近100余年来,甲金集联较为常见,以“甲骨四堂”的书法实践为代表。金文集联多取自钟鼎彝器铭文,以罗振玉为代表。隶书集联以汉碑为主,楷书集联以魏碑、唐碑为主。汉碑和魏碑的集联尤其丰富,对近现代书法创作影响巨大。清人的行草集联以集《兰亭》联为多。相比较而言,以对联形式出现的草书集字作品比较少见。无论是甲、金、篆、隶集字创作,还是楷、行、草等集字创作,都不能简单地食古不化,而应守正创新。

沈炜荣[10](2019)在《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黄宾虹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与艺术家。他于书法、绘画、诗文、文物鉴定、金石印学都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金石印学方面,对六国文字及古玺印下力颇深,并撰有大量的金石印学着述,其中《叙摹印》、《古印概论》是其代表作。他早在1907年就陆续组织并加入大量的金石书画社团,贞社、海上题襟馆、西泠印社等是当时金石书画名家聚集的活动场所,与各地金石学者、篆刻家、收藏家之间建立了广泛的交谊是其金石印学活动得以延续和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文中笔者借由此为切入点,以黄宾虹所处的由金石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为蓝图,凭借金石学所形成的崇古风尚的思想背景以及黄宾虹个人对古玺印收藏和印谱的集成此三点作为深入探讨金石印学的学理背景。试图通过他的金石印学着述、与友人的书信、手稿等资料将其金石印学思想加以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得出黄宾虹关于取法、创作、格调、印与书画之关系、对历代印家之品评五个方面的金石印学思想。其中,“必宗籀篆”、“奇外之奇”、“不齐之齐”可以说是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最终简练概括其金石印学思想对于民国时期篆刻创作及学生两方面构成的影响。从而揭示其被画名所掩盖的金石印学成就,希望能引起更多关注与重视。

二、学养与绘画——读《黄宾虹文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养与绘画——读《黄宾虹文集》(论文提纲范文)

(1)黄宾虹“道咸中兴”画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意义
    2、文献综述
    3、研究方法与内容
1 什么是“道咸画学中兴”说
    1.1 “道咸画学中兴”说的提出
    1.2 黄氏提及并推崇的道咸画家
    1.3 其他史家对道咸画学的观察
    1.4 道咸画学是否中兴
2 清中晚期文化背景
    2.1 “道咸画学中兴”说的时间界定
    2.2 清代学术思想流变
    2.3 “道咸画学中兴”说提出的背景
3 黄宾虹“道咸画学中兴”说的核心观点
    3.1 对金石入画的推崇
    3.2 追求“有本之学”回归文人传统
    3.3 “道咸中兴”说的民学精神
4 黄宾虹提出道咸中兴的原因
    4.1 根植于传统的治学经历
    4.2 时代危机下“艺术救国”的愿望
    4.3 多重身份的观察视角
结论
参考文献
    专着
    硕博论文
    学术期刊
附录
    附录一:黄宾虹对“道咸画学中兴”的相关论述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黄宾虹繁笔厚墨中的徽乡情感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由来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徽乡的宗族教化
    第一节 徽商背景
    第二节 “通儒”
    第三节 宗族事业
第三章 江南山水,初染翰墨
    第一节 取技新安黄山诸家
    第二节 “丘壑颇清美”
第四章 还于故土
    第一节 引学入画
    第二节 繁笔厚墨之根源
    第三节 宗族情怀
    第四节 归于徽乡的心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展演活动

(4)一个苦学派艺术家的衰年变法 ——于希宁晚年画梅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画家的年龄与艺术
    第一节 中国书画与养生
    第二节 长寿与衰年变法
    第三节 “老境”与“年轻化”
第二章 于希宁的综合修养
    第一节 “道明气充文雄”的思想修养
    第二节 “物化心灵灵化物”的生活修养
    第三节 “才德勤修养”的文化修养
    第四节 “三魂共一心”的艺术修养
第三章 从诗画梅缘到大化之境
    第一节 衰年变法的前奏(“文革”中期到80年代中期)
    第二节 衰年变法的升华(80年代中期-2007年)
第四章 于希宁晚年画梅艺术影响和启示
    第一节 于希宁画梅艺术对后学的影响
    第二节 于希宁画梅艺术对当代画坛的启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5)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自身理论着作
    1.4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传承
    2.1 笔墨的特征
    2.2 笔墨的形态
第三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语言
    3.1 黄宾虹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3.1.1 登山临水
        3.1.2 坐望苦不足
        3.1.3 山水我所有
        3.1.4 三思而后行
    3.2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关系
    3.3 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法
        3.3.1 “五笔法”
        3.3.2 “七墨法”
第四章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中的文化体现及笔墨意蕴
    4.1 文化与笔墨意蕴
    4.2 中和之美
    4.3 道法自然
        4.3.1 虚静空灵
        4.3.2 知白守黑
        4.3.3 天人合一
    4.4 传统美学思想下的笔墨意蕴
        4.4.1 黄宾虹的“内美”思想
        4.4.2 “内美”思想下“浑厚华滋”的笔墨意蕴
第五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笔墨精神的体现
    5.1 传统笔墨精神
    5.2 传统与创新
        5.2.1 笔法、墨法的创新
        5.2.2 中西绘画观念的融合
第六章 黄宾虹笔墨意蕴对现代画坛的启示与影响
    6.1 黄宾虹对现代画坛的启示
        6.1.1 与时俱进的笔墨观念
        6.1.2 艺术与生活
    6.2 黄宾虹对现代画坛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
致谢

(6)融汇中西,艺海淘金 ——傅雷与美术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徜徉于美术世界的傅雷
    第一节 留学法国,初登美术堂奥
    第二节 美术事业的探索和实践
        一、从事美术教育
        二、组建美术社团、编纂美术期刊
        三、策划美展
    第三节 傅雷与艺术家的交往
第二章 作为美术批评家的傅雷
    第一节 画苑写真
    第二节 美术评述
    第三节 艺术书简
        一、评论艺术家创作
        二、与黄宾虹品评中国画
        三、其他艺术书简
第三章 作为美术史论翻译家的傅雷
    第一节 傅雷与《艺术哲学》
    第二节 重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第三节 其他美术译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造境理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
    第一节 黄宾虹山水画分期的研究
    第二节 黄宾虹山水画中屋宇图式早期与中晚期的面貌分析
    第三节 古代名家与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对比分析
第二章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屋宇图式特殊性的原因
    第一节 画理画法不同
    第二节 观察着意点与艺术取舍不同
    第三节 社会现实与审美趣味不同
    第四节 时代精神与艺术家的心境情怀不同
    第五节 山水画图式和时空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
第三章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的造境与理法研究
    第一节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造境关系
    第二节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理法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8)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释题
    二、选题缘由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选题意义
第一章 养生原理与中国画养生功能之根据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与阐释
        一、“中国画”简述
        二、“养生”的概念及原理
    第二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概述
        一、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位置
        二、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途径
        三、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层面
第二章 中国画养生功能观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萌芽时期
        一、隐含于魏晋时期
        二、显现于隋唐时期
    第二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发展时期
        一、宋元至明代前期基本成型
        二、明代中后期到清代的丰富发展期
    第三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转变期
        一、清末民国——从“养生”到“治生”的转变
        二、近现代——外向化与大众化的转变
第三章 写意画与工笔画养生功能之差异论析
    第一节 中国画创作内驱力的差异
        一、绘画者名称的演变及其内蕴
        二、中国画创作主体内在动力与养生
    第二节 写意画与工笔画养生功能的不同
        一、文人画与写意画的界定
        二、写意画与工笔画在养生中产生的不同结果
        三、文人写意画中的养生意蕴
第四章 文人写意画养生功能论析
    第一节 文人画家综合素养中的养生功能
        一、读书以养气——文人画家所读的书
        二、“以书入画”——书法养生的移入
        三、“万物静观皆自得”——文人的养生情调
    第二节 创作环境与用具中的养生功能
        一、中国画创作环境中的养生功能
        二、古代文房用具中的药物养生
    第三节 创作时的心理要求与养生功能
        一、“兴”的产生与养生“恍惚”之境
        二、作画过程中的“守一”
        三、延续到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第四节 创作姿势中的养生功能
        一、创作姿势的演变
        二、正确的创作姿势
        三、创作中的姿势与练功的关系
    第五节 执笔创作所刺激到的穴位
        一、指实掌虚对穴位的刺激
        二、运腕用笔对原穴的作用
第五章 不同中国画科相应的养生功能
    第一节 “画中烟云供养”之论析——山水画的养生功能
        一、山水画养生功能的渊源
        二、山水画养生功能产生的原因
        三、山水画养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花鸟画与人物画中的养生功能
        一、关于花鸟画、人物画养生功能现状的分析
        二、花鸟画养生功能论析
        三、人物画养生功能论析
    第三节 情志相胜-体质与中国画的配伍
        一、不同画科的选择与创作者身心的关系
        二、性情、性格、气质和个性及其关系
        三、中国画与性格的培养
余论: 中国画养生功能中的优缺点及其拓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楹联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
    三、楹联分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意义、价值
    六、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楹联书法的源流
    第一节 楹联书法的起源
        一、推及于爻画
        二、萌芽于先秦
    第二节 楹联书法的发展
        一、形成于汉晋
        二、成熟于唐代
    第三节 楹联书法的普及与繁荣
        一、普及于宋元
        二、兴盛于明清
第二章 楹联书法的文化指向
    第一节 楹联书法与传统文化思想
        一、楹联书法的儒家思想
        二、楹联书法的佛家思想
        三、楹联书法的道家思想
        四、楹联书法的儒佛道杂糅思想
    第二节 楹联书法的教化功用
        一、官署楹联书法的政观表达
        二、庙宇楹联书法的教义宣扬
        三、商宅楹联书法的德商理念
        四、园林楹联书法的隐逸情怀
第三章 楹联书法的地域表现
    第一节 湖湘楹联书法的崇唐书风
        一、取法颜真卿
        二、取法欧阳询
    第二节 海上楹联书法的“二王”书风
        一、代表之一沈尹默
        二、代表之二白蕉
        三、代表之三潘伯鹰
    第三节 滇、渝、浙长联书法的正书情结
        一、长联的地域分布
        二、云南大观楼长联与颜体选择
        三、重庆钟云舫长联与行楷表现
        四、浙江俞樾长联与隶书彰显
    第四节 中原书风与楹联书法地域性的当代流变
        一、中原书风对于楹联书法地域性的凸显
        二、流行书风对于楹联书法地域性的削弱
第四章 楹联书法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楹联书法的书体选择
        一、楷书楹联:庙堂之气与中正之风
        二、篆隶楹联:尚古取法与高古之风
        三、行草楹联:抒情表现与率意之风
    第二节 楹联书法的技法选择
        一、笔法:直与曲的变奏
        二、章法:对称与行气的氤氲
        三、墨法:浓淡与润枯的交响
    第三节 楹联书法的材质选取
        一、竹木楹联书法
        二、石刻楹联书法
        三、其他材质楹联书法
    第四节 镌刻对楹联书法艺术性的影响
        一、刻手优劣的直接影响
        二、墨迹与刻铭的自然差异
第五章 楹联书法的艺术创作:以集字楹联为例
    第一节 篆书集联
        一、甲骨集联
        二、金文集联
    第二节 隶楷集联
        一、汉碑集联
        二、魏碑集联
        三、唐楷集联
    第三节 行草集联
        一、行书集联之《兰亭序》集联
        二、草书集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0)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
        1、关于黄宾虹书法艺术方面的研究:
        2、关于黄宾虹交游的论着:
        3、关于黄宾虹金石印学及其收藏的研究:
    三、论文的理论创新之处
    四、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比较研究法
    五、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之渊源
    第一节 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形成之缘由
        (一)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形成之时代背景
        (二)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形成之思想背景
        (三)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形成之个人原因
    第二节 黄宾虹与同仁的金石印学交谊
        (一)亲属
        (二)同乡
        (三)师友
        (四)社团
第二章 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
    第一节 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
        (一)师古之规矩,法三代古玺——关于取法
        (二)刀求于笔,奇外之奇——关于创作
        (三)夺得自然非造作,不齐之中寻内美——关于格调
        (四)有关印与书画之关系
    第二节 黄宾虹对历代印家之品评
        (一)秦汉一镫,延以弗坠——对元明印家之品评
        (二)异派同流,振今烁古——对清代印家之品评
        (三)溯古求源,锲而弗舍——对同时期印家之品评
第三章 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 对民国时期古玺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学养与绘画——读《黄宾虹文集》(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宾虹“道咸中兴”画学思想研究[D]. 秦运来.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黄宾虹繁笔厚墨中的徽乡情感表达[D]. 窦睿智.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4]一个苦学派艺术家的衰年变法 ——于希宁晚年画梅艺术研究[D]. 杜远宜.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5]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D]. 员禹辛.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融汇中西,艺海淘金 ——傅雷与美术之关系研究[D]. 王家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造境理法关系研究[D]. 刘雪蛟.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8]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D]. 王英璟. 山东大学, 2019(02)
  • [9]楹联书法研究[D]. 周毅. 西南大学, 2019(05)
  • [10]黄宾虹金石印学思想研究[D]. 沈炜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学画——读《黄宾虹文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