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英语文本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重复

论科学英语文本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重复

一、试析科技英语篇章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重复(论文文献综述)

赵轶哲[1](2021)在《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文中研究说明学界目前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的共性和殊性,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采用“英汉时空性差异观”,基于自建的习语与习语翻译语料库,并从汉英大型平衡语料库与汉英口语语料库中获取真实的习语使用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汉英习语内在组构有何异同?第二,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有何共性与个性?第三,汉英习语变异有何相同与相异之处?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从“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内生性与外生性”三个维度分别对汉英习语内在组构特征、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以及汉英习语变异展开探讨。主要发现有四:第一,汉英习语组构方式均具非均质性,均可大致分为词组式习语、单句式习语与复句式习语三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语偶对式习语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内在组构特征展开探讨。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其英译文与汉译文,揭示汉英对称式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个性差异产生的根源。汉语偶对式四字格习语是“汉有英无”的语言现象,在语言表征上无需任何关联词或语法标记,仅凭前后部分块状对称拼接便可理通意合,造就出词组及更复杂的语法单位,这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密不可分。然而,英语成对式习语与之相去甚远,其成对词、成对短语与成对句分别由两两相对的词、短语以及句子构成,受制于其时间性特质,必须采用外显的连接手段,明示其内在组构关系。第二,对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主要有三:其一,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超越了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类型,简约而不简单,内部组构关系复杂,可大致分为潜隐与缩合两类。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虽然其内部组构关系也表现出复杂性,然而其数量非常有限且使用频率较低;其二,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构成张力,但其内生性可以消解张力,而张力与内生的深层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受制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具有外生性,只能凭借外在形式来消解张力,一旦违反语法结构的要求,其张力就难以消解;其三,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的强空间性表征具有同质关系,是汉民族强空间性思维的典型表现,昭显出汉语的个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的语言表征之间具有异质性,其语言形式通常被视为违反语法结构而难以成立。第三,“固定”与“变异”是汉英习语既矛盾又洽和的两大特征。基于汉英口语语料库,对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即替换与嵌入,进行实证性考察。研究发现,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类型中嵌入型变异最多,其次为替换型变异。汉语习语变异在偶对嵌入、逻辑嵌入及临时性替换等方面表现出强空间性,其变异方式不受外在形式的约束,变异之后仍保持以意驭形、语义内生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无论是替换变异还是嵌入变异,通常都须借助于外在有形的手段才可得以实现,具有强时间性特质。第四,对汉英习语异序的实证研究发现,汉语仅靠次序的变换便可实现异序,而英语习语偏好由形态句法引发的异序。同时,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本文聚焦于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现象,旨在揭示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深层缘由。发现主要有三:首先,在语言使用中,汉英对称式习语虽具固定性,但多数习语也存在异序形式。然后,较之英语对称式习语,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结构更为复杂,其异序形式也更为多样。再者,汉英对称式习语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概而言之,本文针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分别从汉语习语的块状拼接、空间聚合关系以及内生性和英语习语的勾连延续、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外生性展开探讨,研究证明了汉语习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习语的强时间性特质。以上这些研究,对汉英习语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以及词典编撰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闫月荣[2](2021)在《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阅读不应该只被视为是一种为了学习语法、词汇的利用工具,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为了获取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它与语言学习的目的相吻合。同样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阅读可谓是重中之重。究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英语阅读不论是在英语教学中还是英语测试中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所划分的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浏览查阅英文诗歌散文、报纸期刊、国外名着以及英文说明书等非专业性的英文阅读材料并能抓住其基本文意;找出或获取文本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意图、观点或态度的相关信息;能根据语篇情境、上下文意、构词法以及句子结构来猜测生词或词组含义;能够分析篇章层次,理解关键从句,理清事件情节发展和预测可能发生的结局。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激发阅读热情,最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而目前大部分传统的英语阅读授课模式过于强调对英语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缺乏对上述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的实现更仔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而Halliday的以语篇为依托的词汇衔接理论侧重培养学习者的篇章衔接意识,它不仅关注字词句等基础语言单位的衔接关系,还兼顾文章结构和体裁,与高中生需要达成的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相吻合。因此,本实证研究以Halliday和Hasan的词汇衔接理论为主要依据,以Hoey的词汇重复模式为辅助来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期解答“在词汇衔接模式的指导下,高中生在英语阅读成绩、阅读态度以及词汇衔接意识等方面有何种程度的变化?”的研究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回答“以语篇为基础的词汇衔接阅读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成绩、阅读态度以及他们的词汇衔接意识有何种变化。”本研究抽取了哈尔滨市某高中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个班级各有50人。笔者对实验班的学生采取词汇衔接阅读教学模式,而对照班的阅读教学模式保持不变,实验时间为期4个月,在实验尾声,将之前所收集到的来自各个测量工具中的实验数据结合SPSS 24.0统计手段进行探讨。由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受试对象的阅读理解成绩比对照班受试对象的成绩要高,且涨幅较为显着;根据调查问卷的前后测变化情况、实验中期的受试访谈结果和课堂观察量表结论汇总来看,学生对待英语阅读变得更加积极和自信,在解决英语阅读实际问题时所展现的词汇衔接意识得到了增强。由此可知,基于词汇衔接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丰富高中生一贯的阅读理解技巧,使其英语阅读习惯向好发展,并且还可以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互为表里。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对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展望建议:教师应当不断精进自身对词汇衔接理论基础知识的内化、有规律地设计英语阅读操练活动并辅之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渗透;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要努力积累英语语用基础知识、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加强课后的英语写作练习,加深“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英语技能的相得益彰。

骆秋君[3](2021)在《“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数+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规的组合,在中间插入形容词就构成“数+形+量”。本文以“数+形+量”为研究对象,以构式语法理论、主观量理论为基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为框架,对该结构的语义进行分析描写,在此基础上观察其在篇章中、在人际交往中最显着的语用功能:衔接功能和主观评价功能。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了“数+形+量”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目前学界关于“数+形+量”的研究情况:语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语法方面的认识较为一致;语用方面的研究零星地散见在语义、语法研究中,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主要从语用角度出发,观察书面语料中“数+形+量”的语用功能。第二章对“数+形+量”的局部构件和整体构式的语义进行描写。主要得出三点认识:第一,“数+形+量”中数词、形容词、量词的[+量]义是该构式成立的语义基础。第二,“数+形+量”是表达说话人对客观量的主观评述的一个构式,构式内部还有不同结构形式上的变体,可分为典型构式和非典型构式。第三,构件义与构式义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即构件义制约着构式义的浮现,构式义决定了构件的语义准入条件。第三章考察了“数+形+量”在不同类型的篇章中的分布和在篇章中的功能表现。考察结果是:第一,就语体而言,“数+形+量”构式倾向于出现在政论语体、文学语体、新闻语体中,科技语体中用得较少;就语气类型而言,“数+形+量”构式倾向于出现在陈述语气中,疑问、祈使、感叹语气中用得较少。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数+形+量”的主观评述义相适应,并为该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提供了相应的篇章语境。第二,该构式灵活地分布在篇章的不同语言单位中,通过省略、指称、重复词汇等手段,将句子、段落衔接成具有解说、顺承、评说、因果、并列等语义关系的复句、句群和篇章。第四章分析了“数+形+量”在人际交往中主观评价功能的表现,并主要从认知角度解释了其成因。本文认为:第一,该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语表手段和语境手段可以表达不同程度的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2)表达说话人不同视角下的期待量;(3)依赖语境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第二,该构式主观评价的成因主要有四点:(1)各构件的量义、主观义、评价义为构式提供了语义基础;(2)经济原则的竞争优势使构式得以发展,为主观评价的表达提供空间;(3)形容词的特写前景化带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4)认知处理难度的增加也使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更容易带入。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归纳概括,同时说明了本文的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耿芳[4](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宁湘铭[5](2021)在《认知视阈下的篇章零形回指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文中提出零形回指是回指研究中的热门领域,在零形回指研究中,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封闭语料库分析以及理论分析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以零形回指作为语料的理论研究点,在认知视角下,以近十年(2010-2020)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进行分析,采用理论研究与语料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零形回指在其中的特点及出现的规律、并借助西方语言理论的框架,从可及性理论、向心理论与参照点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理论在语料库中的应用,以及挖掘其内部隐含的深层因素。最后从认知的角度对零形回指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第一章将对零形回指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介绍,并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零形回指现象进行统计以及探讨其分布特点。第二章将从零形上指、零形下指、跨句段零形回指三大方面对语料进行分类,分析每一类中零形回指的特点,为后续章节理论联系实际做铺垫。第三章至第五章将分别从可及性理论、向心理论、参照点理论出发,分析该理论在零形回指中的应用,以及零形回指的产生条件。第六章将基于前文理论基础,从复句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复句中零形回指认知的结构因素,并在整体视角下探讨零形回指的生成机制以及先行语的核查机制。研究发现,可及性理论与参照点理论,对于零形回指具备强大解释力,而向心理论虽能对其进行解释,却存在一定局限。文章最后对于零形回指的生成机制与先行语的筛查机制进行分析,并试图从认知层面对零形回指的产生进行分析。尽管本文从多个层面对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剖析。但文章对于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研究不够充分,在与语料库结合时,由于篇幅有限以及文章重点的偏离,并没有将出现的零形回指形式进行详尽分类,且对于理论的研究仍不够透彻,从这方面来讲,仍具有较大研究空间。

吴丹苹[6](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概述回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概述回指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回指现象,从指称内容看属于抽象概念指称范畴。概述回指的先行项通常是短语、分句和句子,甚至是句群等较大的单位,其所指是这些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事实、事件和心理活动等情境内容,回指项对先行项所表征的情境内容做格式塔整体激活和概括加工,主要表现形式为“指示代词+概指名词词组”,概指名词在前文先行项中常常不留下直接语言形式标记,可带有数量词和修饰语,可标示长距离回指关系。概指名词也可以省略,即由指示代词充当回指项。本研究自建专门用途语料库,以多因素语境共选理论为依据,聚焦名词性概述回指和指示代词概述回指,考察现代汉语概述回指的类型特征和话语功能。多因素语境共选理论认为对语境信息的深入考察能反映某一语言现象的行为概貌,本研究因此对概述回指的先行项长度、先行项结构类型、先行项情境类型、先行项谓语动词、关联词和疑问词、回指项量词、回指项修饰语和回指距离等多项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按照先描写类型特征,再讨论话语功能的思路进行。鉴于名词性概述回指和指示代词概述回指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本研究对这两类概述回指分别予以考察。名词性概述回指根据回指项概指名词的语义类型可以分六类,每一类的类型特征从聚类分析、指称关系分析和结构特征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首先根据先行项谓语动词、关联词和疑问词的使用情况对概指名词作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中层级越高的概指名词语义包容性越强。指称关系分析是对聚类分析的进一步验证和补充,具体而言,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概指名词进行分组考察,结合例子描述各组概指名词用于概述回指时先行项的结构、长度和情境类型,重点关注先行项谓语动词、关联词和疑问词的丰富性,目的是比较不同概指名词的语义包容性,考察其概述回指能力。每一类的结构特征分析包括先行项特征和回指项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按结构类型分类统计概指名词的分布、先行项长度和先行项情境类型,后者主要关注概指名词与量词和修饰语的共现情况。以类型特征分析为基础,研究从语义、语用、评价和认知多个角度考察名词性概述回指的话语功能。指示代词代词概述回指根据回指项形式可以分“这”充当主语类、“这样(这么)”类和“这+……+句末名词”类。每一类的类型特征包括指称关系分析和结构特征分析两个方面。“这”充当主语类和“这样(这么)”类的分析步骤相同,指称关系分析主要分析先行项情境类型和下文新信息的表达功能,结构特征主要是先行项的结构特征。“这+……+句末名词”类的指称关系分析关注先行项情境类型和句末名词修饰语的使用情况,目的是与名词性概述回指的话语功能进行比较;结构特征分析包括先行项结构特征和回指项结构特征。以类型特征分析为基础,研究从语义、评价和认知多个角度考察指示代词概述回指的话语功能。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概指名词在语义包容性上存在类型差异和内部差异,事实类、事件类和心理活动类概指名词的语义包容性比环境类、言语类和情态类概指名词的语义包容性强。各个类型内部也存在一部分概指名词语义包容性更强,使用频率更高的现象,通常位于聚类分析的高、中层级。第二,从概述回指的话语功能看,两类概述回指都具有语义、评价和认知功能。语义功能包括界定功能和刻画功能;评价功能主要通过概念界定、概指名词语义韵和修饰语三个方面实现;认知功能包括概念整合功能和认知脚手架功能。名词性概述回指具有更丰富的语用功能,即话题化、预设新用和语境建构。第三,指示代词概述回指的平均回指距离比名词性概述回指小,研究认为这与指示代词“这”语义缺失有关。长距离回指在事件类名词性概述回指中最为常见,研究认为这与事件类情境的时空属性有关,并总结了长距离回指的四种话语策略:桥接回指策略、限定语策略、关联词策略,以及先行项简约策略。第四,指示代词概述回指与名词性概述回指相比,前者具有更强的评价功能和概念整合能力,体现在指示代词概述回指的前置修饰语比例更高,类型更丰富,先行项平均长度更长,信息更复杂。第五,从认知动因看,概述是一种语篇加工方式,使说话人可以从更长的文本中提取信息建构新的话语指称物,使情境成为进一步论述的论元。这个过程涉及概念整合和加工,能将复杂信息组块化,降低处理大块信息的认知负荷,缓解短期记忆压力,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体现了语言自适应调节能力。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1)提出以先行项谓语动词、关联词和疑问词为主要依据,结合语境信息来判定先行项的情境类型,为概述回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2)以聚类分析结果为基础,以先行项谓语动词、关联词和疑问词的丰富性为主要依据,在回指语境中比较不同概指名词的语义包容性,从语篇层面考察概指名词语义特征,是对以往词汇搭配层面语义研究的补充和提升。3)以概述回指为切入点探析概念化加工过程,通过实证数据说明了人类短时记忆容量对这一过程的约束。4)研究以多因素语境共选为理论依据,较为系统深入地呈现概述回指的概貌,同时也将多因素语境共选理论的应用从词汇扩展到语篇层面。5)研究结果对篇章分析、信息抽取、词典编撰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参考意义。

冉妮[7](2021)在《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增补”作为英汉两种语言所共有的语义范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诸多相似性与相异性特征。我们以“增补”这个语义范畴为英汉对比的共有基础,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增补意义的连接成分进行全面比较研究。本论文既有系统研究,又有个案研究。在系统研究方面,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综合探讨了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异同点。在个案研究中,我们选取了翻译平行语料库中最为对应的两组个案:“我是说”与I mean;“对了”与by the way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共时和历时上的全方位比较研究。通过系统的综合研究与细致的个案研究,我们希望为二语习得及英汉词典的编纂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甚至为探求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点作出贡献。全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前人研究综述、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同时,我们对研究中的相关术语进行界定,也对相关研究范围进行说明。其次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点。我们对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并从句法位置及与连词、语气词的搭配等方面来讨论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征。第二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分类。我们根据各英汉词典,具体分析了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特点。文章以语义倾向和语义重心为标准,将英汉增补连接词分为极端型增补、主次式增补、附加式增补、并存式增补、解释性增补及转题连接增补六大类,并从语义上对英汉各类增补连接成分进行比较。第三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用功能。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从语用角度讨论汉英增补连接成分的异同点,主要包括补充功能、强调功能、提示功能和话语标记功能。第四章是“我是说”和I mean的比较研究。鉴于前人研究缺乏关于汉语“我是说”与英语I mean的比较研究,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比语言学、话语标记和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对英语I mean和汉语“我是说”的表义功能与语法化过程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五章是“对了”与by the way的话语标记功能及语法化主观化解释。鉴于汉语“对了”和英语by the way在翻译中对译程度非常高,且二者在功能上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对等性,但目前学界还未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因而,我们通过跨语言比较,探究二者在话语标记功能上的主要共同点与细微差异,并从历时角度出发,对“对了”与by the way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是结语。结语部分总结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廖旋[8](2021)在《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穷尽性地统计分析了《HSK标准教程》、《汉语教程(第3版)》和《发展汉语(第2版)》三套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中的语篇省略,共收集到1318条语料。将语篇省略归纳为名词性成分省略、动词性成分省略和多个成分省略三大类。其中名词性成分省略以名词(或名词词组)省略和人称代词省略为主;动词性成分省略以动词词组省略为主,且大多是动宾短语省略;多个成分省略主要以两个以上名词性成分省略为主,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研究发现汉语综合教材均注意到了语篇省略,教材课文大都呈现了各类语篇省略形式,语言点注释部分也均有简略说明,但课文语篇省略编排合理性不够,复现量不足;语言点注释不全面,未遵循“级差”原则;课后练习亦未能紧扣课文对应的语篇省略形式展开,题量不足,题型单一。编写汉语综合教材语篇省略相关内容时,建议:教材课文注意不同语篇省略类别的齐全,重视语篇省略的复现,语篇省略结构形式的难度与教材难度等级相当;教材语言点注释注意不同类别语篇省略的对比,注意在与其他语法知识点的结合过程中凸显语篇省略类型的特点;围绕课文语篇省略展开相关练习,增加广告语篇练习,依据练习层级性丰富语篇省略题型,保证习得语篇省略所需的练习量。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邓和芳[10](2020)在《高级水平韩国学生书面语篇零形回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已有的零形回指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选取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200篇高级水平韩国学生作文语料(约89000字),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分别对名词回指、代词回指、零形回指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重点分析了1141例零形回指的类型分布情况,其中第一人称零形回指670例,第三人称零形回指471例,并与汉语母语者的研究结果对比。一方面,将两种人称语料中的1042例正确零形回指分别按照回指语所在句法位置分为回指语在主语位置、回指语在定语位置、回指语在宾语位置、回指语在其他位置,分别探讨每种类型零形回指的正确率及每种类型在总的正确零形回指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将两种人称语料中的153例零形回指偏误分别按照零形式误用为代词、代词误用为零形式、零形式误用为名词、名词误用为零形式共四类进行详细的偏误分析,并与高级水平欧美学生的零形回指偏误类型对比。研究发现,高级水平韩国学生的零形回指使用量高于高级水平欧美学生,低于汉语母语者。不同人称会影响零形回指的分布,其中第三人称零形回指表现优于第一人称零形回指。高级水平韩国学生零形回指总体正确率非常高,其更倾向于在主语位置使用零形回指,很少在宾语位置使用零形回指。高级水平韩国学生的零形回指偏误类型与高级水平欧美学生不同,代词误用为零形式显着,偏误原因主要包括同话题链同主语、领属关系、话题转换、同话题链复句、时间词等,其中领属关系和话题转是最显着的原因。本文还结合偏误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高级水平韩国学生的零形回指教学建议。

二、试析科技英语篇章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重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科技英语篇章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重复(论文提纲范文)

(1)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术语界定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2 研究综述
    2.1 汉英习语的对比基础
        2.1.1 汉英习语的界定
        2.1.2 汉英习语的规约性
        2.1.3 汉英习语的字长偏好
        2.1.4 汉英习语的文体差异
    2.2 汉英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1 汉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2 英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3 汉英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1 汉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2 英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4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1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2 英汉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1 引言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3 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3.3.1 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
        3.3.2 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
        3.3.3 内生性与外生性
    3.4 小结
4 汉英习语的组构方式
    4.1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1 汉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2 英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3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对比
    4.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1 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2.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英译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1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词组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单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复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1 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3.2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汉译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4 小结
5 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1 引言
    5.2 汉语超常规习语与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2.1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2.2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2.3 汉语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3.1 英语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3.2 英语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3.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英语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4 小结
6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1 引言
    6.2 汉英习语变异现象概观
        6.2.1 汉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2.2 英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3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3.1 研究问题
        6.3.2 语料与研究方法
    6.4 从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1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的定量考察
        6.4.2 从替换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3 从嵌入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5 小结
7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1 引言
    7.2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3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
        7.3.1 术语界定
        7.3.1.1 对称式习语
        7.3.1.2 对称式习语的异序
        7.3.2 研究问题
        7.3.3 语料与研究对象
    7.4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定量考察
        7.4.1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形式
        7.4.2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语域分布
        7.4.3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程度
        7.4.4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类型对比
        7.4.4.1 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4.4.2 英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5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共性与个性溯源
        7.5.1 共性溯源
        7.5.2 个性溯源
    7.6 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发现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成语九用词典》与《中华成语大词典》结构对比(节选)
    附录2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缩合型(节选)
    附录3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潜隐型(节选)

(2)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词汇衔接模式与英语阅读的研究综述
    一、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语篇衔接的界定
        (二)词汇衔接的界定
        (三)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外研究综述
        (四)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内研究综述
    二、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阅读的定义
        (二)英语阅读态度的界定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词汇衔接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国内外应用研究
        (一)国外应用研究成果
        (二)国内应用研究成果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理论
        (一)复现
        (二)搭配
    二、侯易的词汇重复模式
        (一)连接和粘结的重复
        (二)中心句和边缘句
        (三)词汇重复类型
    三、语言输入假设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测试法
        (三)访谈法
        (四)课堂观察法
    四、实验过程
        (一)词汇衔接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
        (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
    五、数据收集过程
        (一)前测数据收集
        (二)中测数据收集
        (三)后测数据收集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分析
        (二)可信度分析
        (三)因子相关性分析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五)问卷前后测对比分析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一)前中后三次成绩对比分析
        (二)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三)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三、访谈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
    一、主要发现
    二、词汇衔接模式对英语阅读教学及学习的启示
        (一)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二)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启示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态度及词汇衔接意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阅读理解前测
    附录3 阅读理解中测
    附录4 阅读理解后测
    附录5 访谈提纲
    附录6 访谈转录
    附录7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8 三次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结果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形+量”的语义研究
        1.2.2 “数+形+量”的语法研究
        1.2.3 “数+形+量”的语用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数+形+量”的构件义和构式义
    2.1 构件的语义特点
        2.1.1 数词的语义
        2.1.2 形容词的语义
        2.1.3 量词的语义
    2.2 “数+形+量”构式的语义
        2.2.1 典型构式的指称义
        2.2.2 非典型构式的陈述义
    2.3 构件与构式的语义互动
        2.3.1 构件义对构式义的制约
        2.3.2 构式义对构件义的制约
3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分布与衔接功能
    3.1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分布
        3.1.1 语体适用分布
        3.1.2 语气适用分布
    3.2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衔接情况
        3.2.1 衔接的语言单位
        3.2.2 与被衔接成分的位置关系
        3.2.3 衔接手段
        3.2.4 衔接形成的语义关系
4 “数+形+量”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及其成因
    4.1 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
        4.1.1 表达主观量
        4.1.2 表达说话人的期待量
        4.1.3 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4.2 主观评价的成因
        4.2.1 构件提供语义基础
        4.2.2 象似原则与经济原则的竞争
        4.2.3 形容词的前景化
        4.2.4 认知处理难度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数+形+量”中同形量词的不同用法一览表
致谢

(4)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5)认知视阈下的篇章零形回指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零形回指的相关概念以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分布情况
    第一节 零形回指的定义
    第二节 零形回指的分类
    第三节 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回指现象的统计
第二章 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形回指现象分析
    第一节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零形上指现象
        一、全零形
        二、部分零形
        三、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形上指的特征
    第二节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零形下指现象
        一、一小句承后省
        二、多小句承后省
        三、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形下指的特征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及性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零形回指现象
    第一节 可及性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可及性”与“可知性”
        二、认知推理与语境理论
    第二节 从可及性理论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零形回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向心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零形回指现象
    第一节 向心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从向心理论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零形回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认知参照点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零形回指现象
    第一节 参照点理论基本原理
    第二节 从参照点理论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零形回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形回指认知的结构因素
    第一节 复句语义关系类型与修辞结构理论
    第二节 复句语义关系类型与先行语语法角色
    第三节 零形回指的生成与先行语筛查机制
        一、零形回指生成机制
        二、先行语筛查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概述回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价值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概指名词研究
        2.1.1 国外概指名词研究
        2.1.2 国内概指名词研究
    2.2 概指名词回指研究
        2.2.1 国外概指名词回指研究
        2.2.2 国内概指名词回指研究
    2.3 指示代词回指研究
        2.3.1 国外指示代词回指研究
        2.3.2 国内指示代词回指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多因素语境共选分析理论
        3.1.2 可及性理论
        3.1.3 已知信息等级结构理论
    3.2 分析框架
    3.3 本章小结
4 语料加工、标注和数据处理
    4.1 语料采集和加工
    4.2 语料标注内容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4.3 标注方案
    4.4 语料标注和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5 名词性概述回指的类型特征和话语功能
    5.1 名词性概述回指的类型特征
        5.1.1 事实类名词性概述回指
        5.1.2 心理活动类名词性概述回指
        5.1.3 事件类名词性概述回指
        5.1.4 环境类名词性概述回指
        5.1.5 言语类名词性概述回指
        5.1.6 情态类名词性概述回指
        5.1.7 类型特征小结
    5.2 名词性概述回指的话语功能
        5.2.1 语义功能
        5.2.2 语用功能
        5.2.3 评价功能
        5.2.4 认知功能
        5.2.5 话语功能小结
    5.3 本章总结
6 指示代词概述回指的类型特征和话语功能
    6.1 指示代词概述回指的类型特征
        6.1.1 “这”充当主语类指示代词概述回指
        6.1.2 “这样(这么)”类指示代词概述回指
        6.1.3 “这+......+句末名词”类指示代词概述回指
        6.1.4 类型特征小结
    6.2 指示代词概述回指的话语功能
        6.2.1 语义功能
        6.2.2 评价功能
        6.2.3 认知功能
        6.2.4 话语功能小结
    6.3 本章总结
7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1.1 名词性概述回指的主要发现
        7.1.2 指示代词概述回指的主要发现
        7.1.3 两类概述回指之间的异同
    7.2 局限性和今后拓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0.2 相关研究现状
        0.2.1 篇章连接成分研究
        0.2.2 增补类连接成分研究概况
    0.3 语料说明和研究方法
        0.3.1 语料说明
        0.3.2 研究方法
    0.4 相关术语界定
        0.4.1 “补充”和“增补”
        0.4.2 “篇章”和“语篇”
        0.4.3 “连接”和“衔接”
    0.5 研究范围及创新价值
        0.5.1 研究范围
        0.5.2 创新价值
第一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点
    1.1 句法表现形式
    1.2 句法位置
        1.2.1 位于句首,连接句子
        1.2.2 位于句中,连接分句
        1.2.3 位于句末
    1.3 与其他词的搭配与共现
        1.3.1 同词共现
        1.3.2 交叉连用
        1.3.3 相邻连用
    1.4 小结
第二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考察
    2.1 汉英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特点
        2.1.1 汉语增补连接成分的词典释义
        2.1.2 英语增补连接成分的词典释义
    2.2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分类
        2.2.1 极端型增补
        2.2.2 主次式增补
        2.2.3 附加式增补
        2.2.4 并存式增补
        2.2.5 解释性增补
        2.2.6 转题连接式增补
    2.3 小结
第三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用功能
    3.1 补充新信息的功能
    3.2 强调功能
    3.3 提示功能
    3.4 话语标记功能
        3.4.1 有关话题和话轮方面的话语组织功能
        3.4.2 信息功能
    3.5 小结
第四章 解释性增补连接成分个案对比
    4.1 话语标记Imean与“我是说”的界定
    4.2 位置与搭配
        4.2.1 句法位置
        4.2.2 搭配
    4.3 表义与功能
        4.3.1 话语协调功能
        4.3.2 语篇衔接功能
        4.3.3 话语标记功能
    4.4 演变过程
        4.4.1 话语标记“我是说”的形成过程
        4.4.2 Imean的演变过程
    4.5 小结
第五章 转题性增补连接成分个案对比
    5.1 句法位置
    5.2 人际功能比较
        5.2.1 提示功能
        5.2.2 委婉礼貌功能
        5.2.3 认同激活功能
        5.2.4 小结
    5.3 语篇功能比较
        5.3.1 补充衔接功能
        5.3.2 话语组织功能
        5.3.3 小结
    5.4 语法化主观化解释
        5.4.1 话语标记“对了”的形成过程
        5.4.2 话语标记by the way的形成过程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余论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语篇省略相关研究
        1.2.2 语篇省略教学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第2章 三套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
    2.1 语料来源
    2.2 语篇省略的类别和特点
        2.2.1 课文中的各类省略
        2.2.1.1 名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1.2 动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1.3 多个成分省略及特点
        2.2.2 语言点注释中的各类省略
        2.2.2.1 名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2.2 动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2.3 多个成分省略及特点
        2.2.3 练习中的各类省略
        2.2.3.1 名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3.2 动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3.3 多个成分省略及特点
        2.2.4 小结
        2.2.4.1 名词性成分省略
        2.2.4.2 动词性成分省略
        2.3.4.3 多个成分省略
第3章 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课文的语篇省略方面
        3.1.2 语言点注释的语篇省略方面
        3.1.3 练习的语篇省略方面
    3.2 建议与对策
        3.2.1 课文语篇省略的类别齐全与呈现
        3.2.2 语言点注释语篇省略的对比与结合
        3.2.3 练习语篇省略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三套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语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10)高级水平韩国学生书面语篇零形回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第二章 零形回指习得表现
    2.1 概念界定
    2.2 零形回指分布
    2.3 零形回指类型分布
    2.4 零形回指正确习得表现
    2.5 小结
第三章 零形回指偏误表现
    3.1 偏误定义
    3.2 回指偏误判断依据
    3.3 零形回指偏误类型
    3.4 偏误类型量化分析
    3.5 偏误原因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
    4.1 影响因素
    4.2 教学启示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亮点及创新
    5.3 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第一人称零形回指偏误语料
附录B:第三人称零形回指偏误语料
致谢

四、试析科技英语篇章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重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D]. 赵轶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闫月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D]. 骆秋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认知视阈下的篇章零形回指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D]. 宁湘铭.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6]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概述回指研究[D]. 吴丹苹. 浙江大学, 2021(08)
  • [7]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D]. 冉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研究[D]. 廖旋.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高级水平韩国学生书面语篇零形回指研究[D]. 邓和芳. 南京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科学英语文本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重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