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甘草人工栽培前景探讨

新疆甘草人工栽培前景探讨

一、新疆甘草人工种植前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超[1](2019)在《新疆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甘草酸是甘草中含有的一种三萜皂甙类化合物,同时也是甘草中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确定一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路线,本文以新疆野生甘草为原料,分别对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提取方法以及分离精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论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甘草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精密度实验以及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度高,可靠性强。其次通过实验对甘草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比较了不同溶剂的提取效果后选择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利用热回流法和超声波法进行甘草酸提取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不同因素对甘草酸提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甘草酸热回流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固液比1:20(g/m L),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80℃,超声波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180 w,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75 min,固液比为1:20(g/m L)。最后使用膜分离技术对甘草酸提取液进行纯化精制,通过研究影响甘草酸纯化结果的因素,确定了甘草酸最佳精制条件为:膜孔径0.10μm,操作压力0.10MPa,药液温度为30℃,过膜精制后甘草酸产品纯度达到85.32%,工艺简单易行,成本较低,而且产品纯度高,适合工业化运行。

马驰[2](2019)在《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状况分析和保护恢复对策》文中指出甘草是草地重要植物资源之一。甘草全株价值很高,枝叶部分可以作为家畜采食的优良牧草,根部可以作为中药药材。甘草在药用、畜牧业、食品工业中等的用途极为广泛。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均分布着甘草资源,尤以西北地区分布较多。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原因及一些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使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严重影响草原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分析造成甘草退化的影响因素,预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甘草的潜在地理分布,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对于甘草资源的科学保护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查询了我国甘草资源的相关资料,分析了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状况及退化原因,利用MaxEnt模型选取22个环境数据,分析了我国甘草的潜在地理分布,对甘草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在甘草资源退化的过程中,气温、降水、人口增长等均是导致甘草退化的主要因素。影响甘草分布的主要因子为8个,分别为: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Bio 4)、年平均气温(Bio 1)、海拔(Bio)、最干月份降水量(Bio 14)、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 9)、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 11)、最湿季度降水量(Bio17)、年温年较差(Bio 7)。在未来最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4.5)、较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6.0)和最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8.5)四种情景下,甘草的适宜生境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由21世纪50年代的6.41%、7.01%、6.04%和5.33%,到21世纪70年代变为8.11%、6.26%、5.37%和2.73%。在21世纪50年代,低适宜生境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12.01%、11.62%、11.15%和10.44%,21世纪70年代为12.47%、11.22%、10.86%和8.47%。随着西北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为了维持农牧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合理地采挖薪柴和甘草等草药资源,使甘草资源逐渐减少,破坏了土壤结构,草原再生能力减弱。超载过牧仍是当前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小牲畜头数大量增加,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影响尤其明显,比如山羊会直接采食植被的根部,对植被的生长造成巨大的损害。本文提出了合理放牧、合理采挖野生甘草资源、加强人工高效种植甘草以及提高甘草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建议。综上所述,只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协调以及环境相互适应,合理利用甘草资源,才能使甘草资源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李从娟,王世杰,谢贻军,孙永强,叶艳丽,张恒[3](2017)在《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文中提出综述了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其价值,介绍了新疆8种主要盐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指出了目前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盐生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

高睿[4](2017)在《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机理分析》文中认为合理的栽培密度对实现药用植物的高产、优质具有重要影响。本试验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呼图壁县甘草保护复壮基地的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种群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品质为出发点,通过田间种植密度试验,对甘草的生长特征、群体光合特性、冠层结构、不同叶层叶片的生态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以阐明不同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揭示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乌拉尔甘草的光合能力与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互关联,探讨密度控制影响甘草生长发育的机理,进而甄选出适宜甘草生长发育的栽培密度,为实现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的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为甘草的GAP基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甘草作为根茎入药的药用植物,其经济价值的产生主要集中在根部,因此甘草根系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栽培密度对一年生乌拉尔甘草根部的生长发育及根冠比无显着影响。比较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的二年生甘草,中密度(36万株/公顷)和低密度(24万株/公顷)的甘草单株根冠比相较于一年生甘草均显着增加,中密度的甘草根冠比最高,表明此密度条件下生长的甘草能够将更多的能量分配向根部。但低密度的乌拉尔甘草单株长势最旺盛,不仅能保证甘草药用部分外观品质的提高,还能使其达到地上及地下部分能量分布的最优状态,同时实现栽培甘草高产和优质的兼顾。2.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的产量、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密度控制对一年生甘草单株品质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产量影响结果甚微。然而,随着生长年份的增长,甘草地下根系不断生长,栽培密度对二年生甘草根中干物质的积累影响愈加明显。可以看出,生长在高密度(48万株/公顷)条件下的栽培甘草,其根部的干物质积累并不占优势,但以中密度和低密度的培条件播种,甘草单株根冠比显着增高(P<0.05),使乌拉尔甘草获得优质、高产的生长趋势。三个栽培密度对甘草总黄酮平均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然而中、低密度均有助于乌拉尔甘草根部甘草酸的形成和积累,能够确保乌拉尔甘草药用质量逐年稳定提升。3.栽培密度影响乌拉尔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分析。光合作用是栽培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有效光合产物积累与栽植密度成负相关,中、低密度的甘草群体在第二年均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效率,为甘草的产量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而高密度甘草群体光合生产能力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由于群体呼吸速率(CR)的增大而表现出光合产能显着降低的结果。在密植条件下,甘草群体内部郁蔽严重,光能利用率显着降低,甘草地上部分不同叶层的光合能力与叶层高度关系密切,不同部位的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也主要与叶片所处的光照环境有关。具体表现为,上叶层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栅栏组织排列最紧密,群体表观光合速率(TCAP)最高,但净光合速率(CAP)显着低于中叶层;中叶层叶片结构发育更为成熟,且叶绿素含量高,呼吸消耗最低,所以中叶层的光能利用能力高;下叶层叶片表现出典型的阴生结构,叶片厚度增加,栅栏组织疏松,海绵组织发达,灰分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最低。

谢新亚[5](2014)在《甘草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疆地区甘草需求量的日益增大,甘草的人工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急需面临解决的问题就是甘草的机械化收获。本文结合新疆北疆地区甘草的种植模式以及国内外长根茎药材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设计了一种适应于北疆地区砂质土壤的甘草收获机械,一次性完成甘草的挖掘、输送、分离、铺地等作业,提高了机具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研究:(1)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甘草及长根茎药材机械化收获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阐述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及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2)根据新疆北部地区甘草收获机械化的设计要求,确定了甘草收获机的功能及整机结构方案。(3)通过对现有市面上挖掘铲的种类及挖掘性能的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栅条式挖掘铲,将固定三角铲面及栅条相结合,并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其参数值。(4)通过分析本次甘草收获机械的挖掘深度及分离状态,设计了一种辊筒式分离输送装置,将甘草与土壤分离并且从地下输送至地表,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其结构参数值。(5)运用UG三维软件对挖掘铲进行三维建模,并且通过UG Simulation求解器对挖掘铲关键零件进行有限元分析。(6)采用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法,对甘草分离与输送装置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影响试验指标因素的最佳参数值为:辊筒转速255r/min,分离装置倾角15°,辊筒直径60mm。

刘娅,韩新年,陈玲[6](2012)在《新疆甘草的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甘草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为加强甘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升甘草的附加值,对新疆甘草资源的分布、甘草的化学组成和保健功能、甘草的加工及开发应用等进行综述,并根据新疆甘草的利用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许正才[7](2011)在《中国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由于其特有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甘草的生长,使得新疆成为我国甘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又加上甘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而使得甘草成为新疆最宝贵和不可多得的特色优势资源。甘草产业作为新疆最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新疆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快新疆甘草产业的发展,并且不断地提升其竞争力,对于整个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许多原因,新疆的甘草产业集中度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增长能力较低,产业化经营落后,竞争力不高,不仅破坏了新疆的生态环境,而且还阻碍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新疆甘草产业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以新疆甘草产业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出了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疆甘草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并界定了本文中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其次,阐述了新疆甘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对现有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选取了相关指标并构建出了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SPSS软件对新疆甘草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最后提出了提升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促进新疆甘草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代少山[8](2011)在《乌拉尔甘草种质资源与药材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固沙植物,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近年来,随着甘草野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人工种植甘草逐渐成为野生甘草的替代资源。但乌拉尔甘草的野生环境复杂,种源参差不一,对甘草种质资源进行鉴评,选育优质的甘草种源,对人工甘草的栽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收集了乌拉尔甘草主产区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的不同野生种源,调查和记载了重要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了三年生不同种源乌拉尔甘草农艺性状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源间、种源内甘草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具有不同差异。农艺性状方面,不同种源间芽数、茎粗、根重都有显着差别,根粗具有极显着差别。同一种源内,单株之间分化较大,如茎粗的变异幅度为0.24-0.54cm,根重的变异幅度为32-194g,根粗的变异幅度为0.94-2.53cm。品质性状方面,不同种源间甘草酸差异显着,甘草苷差异极显着。内蒙Ab种源甘草酸含量变动幅度最大,为0.804%-4.476%。甘肃种源甘草苷含量变异幅度最大,为0.642%-2.580%。农艺性状、品质性状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株高、茎粗、根粗、根重四个农艺性状互为极显着正相关。三年生甘草根分支数影响较为突出,根分支数和四个典型农艺性状株高、茎粗、根粗、根重呈极显着性正相关,另与甘草酸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甘草苷与其它农艺性状没有相关性,仅与刺毛有无呈极显着正相关。甘草酸与甘草苷有显着性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所测性状对产量Y1、根粗Y2、甘草酸含量Y3的预测方程如下:Y1=-77.688+0.927X2+108.555X3+29.587X4Y2=1.226+0.008X5Y3=-1.539+0.808X6+1.356X8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乌拉尔甘草的商品等级也逐渐提高。一等条草比例为54.1%,二等条草比例为44.7%,三等条草所占比例仅为1.2%。有效成分含量方面甘肃种源甘草达标比例最高,其它地区甘草也均比前两年达标率有显着性提高。表明甘草生长年限是决定甘草等级的重要因素。参考药典规定,结合农艺性状分析最终筛选出以下若干优良单株:Ab6(4.4758433 1.4273621、Ae18(4.9736903 1.9995656)、Ai21(3.3106861 2.1339345)、Gs92(3.3742653 2.5805308)、Xi93(3.3741658 1.4066113)。本研究结果对于甘草种质资源在生产上的合理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于江[9](2009)在《生物腐植酸对新疆甘草种植区产地环境综合作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7.96×105km2,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47.7%,土地荒漠化已逐步成为新疆土地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亟待治理。新疆是我国甘草的重要产区,提高甘草产量与改善甘草产地环境防止土壤沙退化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首先在温室条件下,以沙退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和生物腐植酸(BHS)施用量梯度试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紫花苜蓿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考察,验证了生物腐植酸的修复效果,进一步通过新疆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施入生物腐植酸后连续三年甘草生物量的变化,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生物腐植酸对甘草种植区产地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分析了施用生物腐植酸后第90d、110d、130d、150d和190d时土壤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验证了生物腐植酸的增产作用以及对产地环境的改善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作用效果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初步建立了适合于新疆甘草产地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全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室内生物腐植酸修复效果验证试验施入生物腐植酸后,沙退化土壤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紫花苜蓿生物量得到了较快而显着地提高。初步明确了腐植酸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对修复的贡献:微生物单独作用时修复效果不明显,腐植酸单独作用时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微生物显着提高了腐植酸的作用效果,即生物腐植酸作为整体修复效果最好。2.新疆甘草种植区实地修复试验(1)从甘草植株高度、单株地上鲜重和产量三个方面考察了不同施用量生物腐植酸对三年内甘草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腐植酸对甘草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植株高度和单株地上鲜重的影响。中量(450kg·hm-2)生物腐植酸对甘草植株高度、单株地上鲜重和产量(干重)的作用效果最好。以2009年为例,各指标分别达到80.80cm、137.5g和18412.95kg·hm-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2%、6.9%和29.1%,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2)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腐植酸能够显着促进土壤质地的改善,作用效果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土壤粗砂粒含量显着下降,粘粉粒和粘粒含量显着提高;90d-150d的过程中,土壤pH变动不大,150d-190d的过程中有所下降,但保持弱碱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显着提高,最佳施用量为450kg·hm-2,190d时,分别由对照的0.758g·kg-1和7.55 g·kg-1增加至0.922g·kg-1和8.75 g·kg-1,分别增加了21.6%和15.9%;土壤全磷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全钾含量则有下降的趋势。(3)土壤可提取腐殖质碳(EH-C)、富里酸碳(FA-C)、胡敏酸碳(HA-C)含量显着提高,最佳施用量为450 kg·hm-2。190d时,EH-C、FA-C和HA-C含量分别达到4.15g·kg-1、2.16g·kg-1和1.99g·kg-1,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1.0%、17.4%和20.1%。(4)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提高,最佳施用量为450 kg·hm-2。190d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达到187.12mg·kg-1·3h-1、26.33mg·kg-1·h-1和3.62mL 0.1 mol·L-1 KMnO4·g-1·20min-1,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7.6%、20.3%和11.9%。(5)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可培养微生物总数、氨化细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微生物商显着提高,最佳施用量为450kg·hm-2。对130d时该施用量下平板分离的细菌菌种进行16SrDNA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为芽孢杆菌。(6)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施用生物腐植酸后的第190d时最好。综合来看,土壤粘粉粒含量(<0.005mm)、粘粒含量(<0.002mm)、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可提取腐殖质碳、富里酸碳、胡敏酸碳、土壤酶活性、除真菌外的土壤微生物学指标之间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甘草产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呈显着正相关。(7)分别采用土壤机械组成、化学指标、土壤酶活性指标、土壤微生物学指标的原始指标、主成分指标和主成分综合评分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各种指标均可对目标土壤进行有效的划分。按不同处理的效果进行排序,结果如下:450kg·hm-2>750kg·hm-2> 600kg·hm-2> 300kg·hm-2>150kg·hm-2>对照。初步建立了新疆甘草种植区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具体评价指标为植物生物量、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碳氮比、可提取腐殖质碳、富里酸碳、胡敏酸碳、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氨氧化菌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可培养微生物总数、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商等。

马春英[10](2009)在《甘草品种选育基础及HMGR基因克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草中甘草酸等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是影响其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进行高甘草酸等高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品种的选育,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成为获得优质栽培甘草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甘草优良品种选育需要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主线,以内蒙古杭锦旗栽培甘草为主要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观察,石蜡切片制作和显微镜观察,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基因克隆等方法,对甘草的有性生殖特性、种质资源筛选和甘草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HMGR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征三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和分析了甘草花部形态特征、单花发育过程、单花开花动态和花序花数、结荚花序果实数及单荚种子数的数量特征。在甘草群体中,发现了花旗瓣呈紫色花萼深紫色和花旗瓣呈白色花萼颜色接近全绿的两种花色的变异,本文将这两种变异定义为深紫花和白花变异类型。对甘草的开花习性研究发现,一日内,以10:00-16:00开花最多,占开花总量的38.9%;下午20:00至第二天早晨6:00次之,占开花总量的35.3%。经过多种方法比较研究发现甘草为白花授粉中闭花受精的植物。2.筛选了适合甘草花粉生活力和柱头活性检测的方法,利用田间授粉法研究了甘草的花粉生活力和柱头活性。结果表明,一天当中在12:00时花粉的生活力最高;对柱头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去雄后第5天柱头已经没有活性。对甘草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花蕾的外部形态来推测其雄蕊的发育程度;观察到了甘草的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过程;在对甘草去雄后不同时间授粉材料的荧光显微镜的观察中发现授粉后6h花粉管进入胚珠受精。3.对甘草的形态结构变异和药用活性成分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可以用一些形态指标进行选种。(1)对甘草的外部形态与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四年生移栽甘草中顶叶宽和小叶宽与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或相关趋势;对茎皮颜色和茎附属物(刺毛多少)赋值以后与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茎皮颜色越深,茎皮刺毛数越多,甘草酸含量越低。对一年生直播甘草的分析表明,主根长度与甘草苷含量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根重与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均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甘草苷含量与甘草酸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甘草酸和甘草苷的积累速度具有协同性。(2)通过对深紫花变异类型、白花变异类型和普通类型的甘草酸、甘草苷和异甘草素含量的分析和比较,发现白花类型的药材质量较好。(3)不同种质甘草叶片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存在差异。考虑黄酮苷和黄酮苷元等次生代谢物质可能跟叶片栅栏组织中的分泌结构相关,对不同种质甘草的这些结构进行了计数,从利用地上部作为黄酮生产原料的资源开发角度考虑,可以利用甘草叶片内部结构中的分泌组织数量推测不同甘草种质的黄酮含量。4.通过对栽培在内蒙古杭锦旗的四个种源材料的主要药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发现46号种源的种质较为优良。通过对两个种源的萌发期和幼苗期生理特性和一年生根系的药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说明宁夏高沙窝种源为比较优良的种质。5.根据同源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结合基因组行走技术,得到甘草HMGR基因,其长度为2662bp,本研究将其命名为GuHMGR1。GuHMGR1基因在DNA水平上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GuHMGR1的cDNA全长为2330bp,其中包括1518bp的开放阅读框、311bp的5‘非翻译区和501bp的3‘非翻译区。该基因编码区共翻译成505个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GuHMGR1在结构上归属于HMGR-CoA还原酶Ⅰ类家族。6.对GuHMGR1在甘草不同生长时期器官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GuHMGR1在被检测不同时期的根、叶中都有表达,但不同样本中的表达水平不同。表现为根部的表达水平高于叶部,主根和老叶中的表达水平相应高于须根和幼叶。对筛选出的白花和深紫花类型的两个甘草酸含量不同植株的GuHMGR1基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GuHMGR1基因组部分DNA序列上存在碱基差异。

二、新疆甘草人工种植前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甘草人工种植前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草概述
    1.2 甘草的研究现状
        1.2.1 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1.2.2 甘草资源现状
    1.3 甘草酸概述
        1.3.1 甘草酸及其性质
        1.3.2 甘草酸的应用
    1.4 甘草酸的研究现状
        1.4.1 甘草酸的分析检测方法
        1.4.2 甘草酸的提取方法
        1.4.3 甘草酸的精制方法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甘草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精密度实验
        2.2.3 重复性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甘草酸标准曲线
        2.3.2 精密度实验
        2.3.3 重复性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草酸热回流提取工艺的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甘草酸提取工艺流程
        3.2.2 甘草中甘草酸的测定
        3.2.3 提取溶剂的选择
        3.2.4 单因素实验
        3.2.5 热回流正交实验
        3.2.6 不同甘草部位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3.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3 热回流正交实验
        3.3.4 不同甘草部位的甘草酸含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甘草酸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的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4.2.2 单因素实验
        4.2.3 超声辅助提取正交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4.3.2 超声提取正交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甘草酸纯化工艺的研究
    5.1 实验原料与设备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甘草酸纯化工艺流程
        5.2.2 甘草酸保留率与除杂率的计算
        5.2.3 膜分离技术纯化甘草酸的研究
        5.2.4 酸化剂对甘草酸精制的影响
        5.2.5 酸沉pH对甘草酸精制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膜分离技术纯化结果
        5.3.2 酸化剂对甘草酸纯化的影响
        5.3.3 酸沉pH值对甘草酸纯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状况分析和保护恢复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甘草存在的生态问题
        1.1.2 甘草的药用价值
        1.1.3 甘草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1.4 甘草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1.1.5 甘草在日用化工中的作用
    1.2 甘草资源概况
        1.2.1 甘草的自然分布状况
        1.2.2 甘草的形态学特征
        1.2.3 甘草的生态学特征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甘草已知空间分布点位数据
        2.2.2 气候环境数据
        2.2.3 MaxEnt模型与运行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中国甘草资源退化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3.1 甘草资源现状
        3.1.1 野生甘草资源现状
        3.1.2 人工培育甘草资源现状
        3.1.3 甘草的资源管理现状
        3.1.4 甘草进出口分析
    3.2 甘草资源退化现状
    3.3 造成甘草资源退化的因素
        3.3.1 自然因素
        3.3.2 人为因素
第四章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甘草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预测
    4.1 甘草当前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
    4.2 主导气候因子分析
    4.3 气候变化下对甘草分布范围影响的预测
    4.4 模型的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对策分析
    5.1 野生甘草资源保护
        5.1.1 合理采挖、放牧
        5.1.2 合理保护现有野生资源,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
        5.1.3 综合利用甘草资源,加强管理
    5.2 人工种植甘草
        5.2.1 加强甘草优良选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5.2.2 改变围封模式
        5.2.3 建立甘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培养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生植物概念和分类
2 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其价值
    2.1 医药原料
    2.2 园林绿化
    2.3 食品原料
    2.4 纤维原料
    2.5 饲料和牧草
3 新疆几种主要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现状
    3.1 枸杞
    3.2 黑果枸杞
    3.3 白刺
    3.4 甘草
    3.5罗布麻
    3.6 碱蓬属
    3.7 骆驼刺
    3.8 肉苁蓉
4 展望

(4)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栽培密度对植物的影响
        1.1.1 栽培密度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1.1.2 栽培密度对植物根发育的影响
        1.1.3 栽培密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栽培密度对植物群体光合的影响
    1.3 甘草资源研究现状
        1.3.1 甘草的生理生态学属性
        1.3.2 乌拉尔甘草资源现状
        1.3.3 乌拉尔甘草人工育种及栽培现状
        1.3.4 甘草药材的质量评价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不同栽植密度处理
        2.1.3 材料采集与处理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栽培密度对一年生乌拉尔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2.2 栽培密度对二年生乌拉尔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根冠比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地下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章 栽培密度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采集与处理
        3.1.2 实验仪器和药品
        3.1.3 甘草酸的测定
        3.1.4 总黄酮的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产量的影响
        3.2.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根部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2.3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根部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2.4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有效成分构成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产量的影响
        3.3.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药材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及不同叶层光合特征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栽培密度的设置
        4.1.3 不同叶层的设置
        4.1.4 测量指标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4.2.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
        4.2.3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4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群体内部透光度及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
        4.2.5 乌拉尔甘草不同叶层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
        4.2.6 乌拉尔甘草不同叶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4.2.7 乌拉尔甘草不同叶层叶片灰分的比较
    4.3 结论与小结
        4.3.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群体冠层特征及光合能力的影响
        4.3.2 密植对乌拉尔甘草群体光合功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5.1.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3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冠层结构和不同叶层光合能力的影响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5)甘草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甘草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甘草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甘草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
        1.2.2.1 人工收获
        1.2.2.2 改装犁挖掘收获
        1.2.2.3 深松机切割收获
        1.2.2.4 长根茎类中药材挖掘机收获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甘草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甘草收获机总体的设计
    2.1 甘草的机械化收获
    2.2 甘草收获机的设计要求
    2.3 甘草收获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4 主要技术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草收获机关键部件的设计
    3.1 栅条式挖掘铲的设计
        3.1.1 挖掘铲的功能及常见形式
        3.1.2 挖掘铲的性能分析及结构确定
        3.1.3 栅条式挖掘铲的设计原则
        3.1.4 栅条式挖掘铲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1.4.1 栅条式挖掘铲的组成
        3.1.4.2 栅条式挖掘铲的工作原理
        3.1.5 挖掘铲总宽度确定
        3.1.6 挖掘铲铲面水平倾角的确定
        3.1.7 挖掘铲铲刃斜角的确定
        3.1.8 挖掘铲铲长的确定
        3.1.9 挖掘铲固定刀臂设计
    3.2 分离装置的设计
        3.2.1 分离装置的设计思路及作业要求
        3.2.2 分离装置总体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3.2.3 输送辊筒的结构设计
        3.2.4 分离装置力学分析
        3.2.5 分离装置作业宽度的确定
        3.2.6 分离装置输送辊筒间距的确定
        3.2.7 分离装置输送辊筒直径的确定
    3.3 破碎装置的设计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挖掘铲阻力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4.1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模型
    4.2 栅条式挖掘铲阻力模型
    4.3 栅条式挖掘铲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离与输送装置的试验与分析
    5.1 前言
    5.2 试验目的
    5.3 试验内容
    5.4 试验条件
    5.5 正交试验设计
    5.6 试验数据分析
        5.6.1 极差分析
        5.6.2 方差分析
        5.6.2.1 计算离差平方和
        5.6.2.2 计算自由度
        5.6.2.3 计算平均离差平方和
        5.6.2.4 计算 F 值
        5.6.2.5 显着性检验
        5.6.3 试验数据方差分析
    5.7 试验结论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疆甘草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甘草资源的分布
    1.1 乌拉尔甘草
    1.2 光果甘草
    1.3 胀果甘草
2 甘草的化学组成及保健功能
3 甘草的加工
    3.1 甘草的初加工
    3.2 甘草的深加工
        3.2.1 甘草甜素类
        3.2.2 甘草次酸类
        3.2.3 香豆素类
        3.2.4 甘草黄酮类
        3.2.5 多糖类
4 甘草的开发应用[11-13]
    4.1 甘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2 甘草在日用化工中的应用
    4.3 其它方面的应用
5 新疆甘草的开发前景

(7)中国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甘草产业的研究
        1.2.4 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
    1.5 小结
第二章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界定
        2.1.1 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定义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1.3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2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2.1 成本优势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制度创新优势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甘草产业的发展现状
    3.1 中国甘草产业发展状况
        3.1.1 甘草的定义及特性
        3.1.2 中国甘草产业运行状况分析
        3.1.3 中国甘草产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3.1.4 中国甘草产业规模结构分析
    3.2 新疆甘草产业的发展概况
        3.2.1 新疆甘草资源概况
        3.2.2 新疆甘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3.3 新疆甘草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框架
    4.1 产业竞争力的主要理论模型研究
        4.1.1 波特的钻石模型
        4.1.2 帕—吉GEM模型
        4.1.3 Dong—Sung Cho等的九因素模型
        4.1.4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金碚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4.1.5 芮明杰教授的"钻石"修正模型
    4.2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研究
        4.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4.2.2 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4.3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新疆甘草产业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1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5.2 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 提升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新疆甘草生长区域布局及产品品种结构
    6.2 完善三大"支撑体系",提高甘草质量
        6.2.1 甘草质量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
        6.2.2 甘草加工体系
        6.2.3 甘草科技支撑体系
    6.3 实施甘草品牌营销,提高甘草市场营销能力
        6.3.1 注重甘草品牌形象,提升产品价值
        6.3.2 强化甘草市场营销水平
    6.4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甘草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乌拉尔甘草种质资源与药材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甘草的种类特征及其分布
    1.2 甘草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概况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2.2 甘草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3 甘草有效成分含量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甘草的质量标准与综合利用
        1.4.1 甘草的商品质量标准
        1.4.2 目前甘草有效成分的加工利用
    1.5 甘草优良品种的人工选育
        1.5.1 甘草资源开发现状
        1.5.2 优良品种选育的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甘草人工栽培管理
    2.3 主要性状调查和记载
        2.3.1 乌拉尔甘草农艺性状的调查
        2.3.2 乌拉尔品质性状的调查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乌拉尔甘草的农艺性状分析
        3.1.1 地上部农艺性状分析结果
        3.1.2 地下部农艺性状分析
    3.2 乌拉尔甘草的品质性状分析
        3.2.1 三年生不同种源乌拉尔甘草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3.2.2 三年生不同种源甘草有效成分方差分析
    3.3 各年限甘草农艺性状及有效成分对比
    3.4 甘草商品等级划分及分析
    3.5 各种源甘草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3.6 关于管内外甘草植株的比较
    3.7 乌拉尔甘草各性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生长年限甘草种质资源性状的比较
    4.2 甘草不同性状相关性与甘草资源的合理利用
    4.3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9)生物腐植酸对新疆甘草种植区产地环境综合作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沙退化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1.1 保护性耕作修复技术
        1.1.2 退耕还林还草技术
        1.1.3 围栏封育技术
        1.1.4 应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修复技术
        1.1.5 腐植酸修复技术
        1.1.6 微生物修复技术
        1.1.7 沙退化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沙退化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1.2.1 土壤机械组成指标
        1.2.2 土壤有机质及其组成指标
        1.2.3 土壤酶活性指标
        1.2.4 土壤微生物学指标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室内生物腐植酸修复效果验证试验
        2.1.2 新疆甘草种植区实地修复试验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与施肥水平
        2.2.4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5 土壤各指标测定方法
        2.2.6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生物腐植酸对沙退化土壤修复的室内试验
    3.1 前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指标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腐植酸对甘草生物量、土壤机械组成与养分指标的影响
    4.1 前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腐植酸对甘草生物量的影响
        4.2.2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4.2.3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影响
        4.2.4 土壤机械组成、主要养分指标与甘草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5.1 前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5.2.2 土壤腐殖质组成、土壤机械组成、主要养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2 土壤酶与土壤机械组成、主要养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7.1 前言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组成的影响
        7.2.2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7.2.3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7.2.4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微生物商的影响
        7.2.5 土壤微生物学指标间及其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生物腐植酸对产地土壤改良效果综合评价
    8.1 前言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各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8.2.2 各指标的聚类分析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甘草品种选育基础及HMGR基因克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
1 立题依据和研究现状
    1.1 立题依据
    1.2 植物有性生殖特性研究概况
        1.2.1 植物花器官形态、开花习性和繁育方式的研究概况
        1.2.2 植物胚胎学研究概况
    1.3 药用植物育种研究概况
        1.3.1 药用植物系统育种研究概况
        1.3.2 药用植物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3.3 药用植物人工诱变育种研究概况
    1.4 植物的基因与次生代谢物积累的研究概况
        1.4.1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概念和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型
        1.4.2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4.3 植物中与甘草酸结构相似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1.4.4 植物上HMGR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甘草属植物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1.5.1 甘草属植物种类及其资源分布
        1.5.2 甘草资源的研究概况
        1.5.3 甘草的形态及解剖学研究概况
        1.5.4 甘草生理生态学研究概况
        1.5.5 甘草细胞学和胚胎学研究概况
        1.5.6 甘草药材质量调控的研究概况
        1.5.7 甘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8 甘草属植物品质改良相关研究概况
2 论文总体设计
    2.1 研究内容
        2.1.1 甘草有性生殖特性研究
        2.1.2 甘草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
        2.1.3 甘草中HMGR基因的克隆、特征分析和与甘草酸含量的关系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2 甘草有性生殖特性测定项目及方法
        2.2.3 甘草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图
3 甘草有性生殖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3.1.1.试验地点与材料
        3.1.2 甘草花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花器的测量
        3.1.3 甘草花发育过程及开花日动态的观察
        3.1.4 花序花朵数、果序果实数及单荚种子数的数量特征分析
        3.1.5 甘草授粉方式确定的方法
        3.1.6 甘草花粉生活力和柱头活性观察
        3.1.7 甘草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
        3.1.8 甘草授粉后受精时间观察
    3.2 甘草花部特征和开花结荚特性
        3.2.1 甘草花部形态特征
        3.2.2 甘草花的发育过程及开花日动态
        3.2.3 甘草花序花朵数、花序结荚数及单荚种子数的数量特征分析
    3.3 甘草授粉方式的确定
        3.3.1 甘草直接套袋的授粉方式
        3.3.2 甘草花粉数量与胚珠比(P/O)的确定
        3.3.3 甘草杂交指数(Outcrossing index,OCI)的估算
        3.3.4 自花授粉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3.4 甘草花粉生活力和柱头活性
    3.5 甘草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和授粉后受精时间确定
        3.5.1 甘草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
        3.5.2 甘草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过程
        3.5.3 甘草人工授粉后受精时间的确定
    3.6 小结与讨论
4 甘草的形态变异及其与药用活性成分的相关分析
    4.1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4.1.1 甘草外部形态与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关系材料处理方法
        4.1.2 不同花色类型的划分标准
        4.1.3 不同甘草种质叶片结构差异试验材料和方法
    4.2 甘草外部形态与药用活性成分含量的关系
        4.2.1 四年生移栽甘草外部形态与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关系
        4.2.2 一年生直播甘草外部形态与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关系
    4.3 甘草中不同花色类型与药用活性成分含量的关系
    4.4 不同种质甘草形态比较及其与药用活性成分的关系
        4.4.1 乌拉尔甘草叶片的解剖结构
        4.4.2 不同种质甘草叶片外部特征的比较
        4.4.3 不同种质甘草叶片内部结构的比较
        4.4.4 不同种质甘草叶片内部结构与药效成分含量的关系
    4.5 小结与讨论
5 甘草种源的变异及其药用活性成分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和测定指标
    5.2 多年生甘草不同种源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5.3 一年生甘草不同种源幼苗生长特性和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5.3.1 两种源的发芽率和幼苗形态学性状比较
        5.3.2 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3.3 不同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5.3.4 不同时期SOD活性变化
        5.3.5 不同时期POD活性变化
        5.3.6 不同种源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变化
    5.4 小结与讨论
6 甘草HMGR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试剂和所用仪器
        6.1.2 基因克隆的试验方法
        6.1.3 甘草HMGR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1.4 GuHMGR1表达特性
        6.1.5 不同甘草酸含量植株的GuHMGR1基因特征分析
    6.2 甘草新型GuHMGR1基因的克隆
    6.3 甘草GuHMGR1基因cDNA序列和编码蛋白序列特征
    6.4 甘草GuHMGR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4.1 GuHMGR1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特征
        6.4.2 GuHMGR1的蛋白质模体分析
        6.4.3 GuHMGR1的疏水性分析
        6.4.4 GuHMGR1的信号肽特征
        6.4.5 GuHMGR1的信钙调素结构域分析
        6.4.6 GuHMGR1的跨膜结构预测
        6.4.7 GuHMGR1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6.4.8 GuHMGR1的二级结构预测
        6.4.9 GuHMGR1的三级结构预测
    6.5 GuHMGR1的序列同源性分析
    6.6 甘草GuHMGR1基因器官表达特性分析
    6.7 不同甘草酸含量植株的GuHMGR1基因特征分析
    6.8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
    7.1 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图版Ⅰ 甘草花部形态特征和不同花色类型
    图版Ⅱ 甘草的花粉生活力和柱头活性荧光显微镜照片
    图版Ⅲ 甘草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
    图版Ⅳ 三种药用甘草花粉粒形态
    图版Ⅴ 乌拉尔甘草叶片内部结构
    图版Ⅵ 不同种质甘草叶片内部结构的比较
    图版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疆甘草人工种植前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 牛志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状况分析和保护恢复对策[D]. 马驰. 兰州大学, 2019(08)
  • [3]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 李从娟,王世杰,谢贻军,孙永强,叶艳丽,张恒.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3)
  • [4]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机理分析[D]. 高睿.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5]甘草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谢新亚.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6]新疆甘草的开发利用[J]. 刘娅,韩新年,陈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1)
  • [7]中国新疆甘草产业竞争力研究[D]. 许正才.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8]乌拉尔甘草种质资源与药材质量研究[D]. 代少山.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9]生物腐植酸对新疆甘草种植区产地环境综合作用效果评价[D]. 于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4)
  • [10]甘草品种选育基础及HMGR基因克隆研究[D]. 马春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新疆甘草人工栽培前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