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一、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农一兵[3](200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发展了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剂等治疗方法,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则为这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随着这些方法的应用,AMI急性期病死率已经降低到4%—6%,远期预后也取得了一定改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再灌注治疗之前曾得到广泛的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降低了病死率,在防治AMI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研究的质量和疗效尚未得到系统地评价;另一方面,中医药临床研究整体来说对方法学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临床试验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对近几十年来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行了一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用以探讨早期中药干预对AMI远期预后的影响,试图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依据。 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方法:①以(中文标题:心肌梗塞or心肌梗死)and(全部检索条目:中医or中药or中西医结合)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年限为1978年1月至2004年11月。②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同者通过讨论解决。③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并加以评价。④对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 结果:①共检索到1621个文献。②经两次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以及重复报道的文献,最终共有252篇文献入选评价。③按照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观点,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存在遵循标准的程度不足、研究设计缺陷较明显(特别是随机、盲法和统计学方法)、观察指标选择不尽理想(特别是缺乏远期预后指标)等问题。对提到“随机”的文献进行Jadad评分,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3—5分)只有1篇,仅仅得到3分。而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质量评分结果,也没有1篇得分超过6分(总分是12分)。④只有8篇文献可以进入Meta分析程序,总病例数仅738例,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西药相比,加用中药进行干预对AMI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24),临床总有效率(P=0.17)和心律失常发生率(P=0.07)也没有差异,但中药干预组再梗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7和0.01),治疗后左室EF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 结论: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极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减少再梗和心力衰竭、提高左室EF射血分数有益,但仅以本项Meta分析为基础,对于中医药治疗AMI的疗效目前尚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原红霞[4](2002)在《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 ,探讨急诊PCI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策略。方法 :入选 2 0 0 1.6 .2 3~ 2 0 0 2 .5 .10日入院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塞 ,发病时间在 12h内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急诊PCI。结果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 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男 34例 ,女 10例 ,年龄 (6 0 .1± 11.3岁 )。行急诊PCI的有 4 3例 ,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为 90 .9%。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分别占 2 2 .7%、2 9.8%、4 0 .9% ,左主干三支病变占 6 .8%。其中左主干 +三支病变组死亡一例 ,其余 4 2例均放入支架无IRA的急性或亚急性再闭塞 ,住院期间无心肌缺血再发 ,无复流现象 4例 ,约占 9.1%。结论 :急性PCI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最佳方法 ,应积极开展。

彭启龙[5](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不同中成药在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各种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采用布尔逻辑运算的检索方式,结合主题词加自由词的形式,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0月1日。收集采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的常规DAPT治疗联合中成药方案的文献,将术后治疗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情况、血瘀证候积分、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等指标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结局指标。使用Stata 14.0和R语言3.5.2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pairswisedata格式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分别运用Stata软件包networkplot、netweight、ifplot、netfunnel绘制网状证据图,贡献图,不一致性检测图,发表偏倚图;在Java环境下,运用Ge MTC0.14.3软件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使用R语言迭代运算绘制轨迹密度图,收敛证据图等级概率图;综合上述图表结果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共计5559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网状Meta分析异质性显示: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试验组ISR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1.92,95%CI:1.58,2.34,P=0.000);改善中医血瘀证候积分(SMD=0.79,95%CI:0.66,0.93,P=0.000);减少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OR=2.21,95%CI:1.8,2.27,P=0.000),结果表明试验组较对照组MACE发生率低;减少心绞痛复发(OR=3.84,95%CI:2.88,5.12,P=0.000);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SMD=-0.63,95%CI:-0.81,-0.54,P=0.000),提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证据图、网状贡献图和迭代分析后等级排序图分析可知,在指南推荐的DAPT的方案基础上联合使用中成药可以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临床获益,方案最优。针对减少心绞痛复发情况,在DAPT方案基础上联合芎芍胶囊显示出明显优势。对于改善血瘀证候积分方面,血府逐瘀胶囊联合DAPT的治疗方案最优。关于减少术后ISR的发生方面,在DAPT方案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胶囊有比较优势。通过网状贡献图显示,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纳入的研究对整个Meta分析的直接和间接比较之间的比重没有差异。结论:1.在冠心病PCI术后治疗中,相比单纯的DAPT治疗方案,中成药联合DAPT方案可增强临床疗效;2.在防治PCI术后减少心绞痛复发方面,以DAPT联合芎芍胶囊的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优越性;对于改善血瘀证候积分方面,常规DAPT联合血府逐瘀胶囊的临床获益最优;3.在改善术后小血管再狭窄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以常规DAPT联合通心络胶囊的术后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优越性。

董萍[6](2020)在《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FMC(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和D-to-B(Door-to-ballon time,D-to-B)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MACE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CCU行PCI介入治疗的3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STEMI患者临床情况调查表,建立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首先,所有患者根据FMC分成A1组(<3h)、A2组(3-12h),A3组(>12h)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FMC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其次,所有纳入患者根据D-to-B分成B1(<60min),B2(60-90min),B3(>90min)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D-to-B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最后对产生阳性结果的相关因素和有可能对STEMI患者MACE事件和并发症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中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和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FMC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A1组(1.61±3.14 ng/m L)、A2组(4.03±1.65 ng/m L)、A3组(8.05±2.03 ng/m L)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分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A1组(8.5%)、A2组(14.5%)、A3组(18.9%)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MACE事件的发生率A1组(23.7%)、A2组(46.4%)、A3组(57.4%)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时间越长,STEMI患者MACE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2.根据D-to-B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B1组(1.17±1.8ng/m L)、B2组(1.53±2.6ng/m L)、B3组(7.57±31.9,ng/m L)三组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NT-pro-BNP在B1组(354.9±565.1pg/m L)、B2组(541.36±1164.5 pg/m L)、B3组(1239.8±2348.4,pg/m L)组间比较中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B1组(3.0%)、B2组(11.6%)、B3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ACE的发生率B1组(23.5.0%)、B2组(33.7%)、B3组(53.3%)在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to-B时间越长,Tn I逐渐升高,NT-pro-BNP水平也增加;STEMI患者MACE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3.在STEMI患者MACE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STEMI患者并发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缩短FMC时间及D-to-B时间能减少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发生。2.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I患者住院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吕盛龙[7](2020)在《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测研究目的: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炎性因子、血小板参数与MACE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中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直接PCI术的患者218例,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48例)和非事件组(170例)。比较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炎性因子、血小板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通过统计学软件绘制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并计算约登指数,探寻最佳临界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炎性因子及血小板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年龄偏高(P<0.05),合并糖尿病病史比例较多(P<0.05),血清Cr、NT-proBNP水平显着升高(P<0.05),住院天数延长(P<0.05)。两组间在性别构成、高血压病史、吸烟史、TC、LDL-C、HDL-C、TG、UA、CK-MB峰值、cTnT峰值、前壁心肌梗死比例、LVEF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2.IRA病变部位方面,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右冠脉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比例较高(P<0.05),IRA各支亚组间比较,前降支近端病变发生MACE的比例高于远端病变(P<0.05),回旋支与右冠脉的近、远端病变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RA开通时间方面,事件组IRA开通时间小于4h的比例较低,而大于8h的比例明显偏高(P<0.05),事件组non-IRA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比例较高(P<0.05);3.在炎性因子及血小板参数方面,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血清NLR、PLT、MPV、PLCR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hs-CRP、PDW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4.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增加、IRA开通时间延长、NT-proBNP、hs-CRP、PDW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应用ROC曲线计算hs-CRP、PDW曲线下面积,hs-CRP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840,hs-CRP的最佳临界值为5.49,敏感度为0.871,特异性为0.679,PDW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690,PDW的最佳临界值为12.55,敏感度为0.935,特异性为0.462,进一步将hs-CRP与PDW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与PDW两组变量未呈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1.年龄增加、IRA开通时间延长、NT-proBNP、hs-CRP、PDW水平升高为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2.急性STEMI的梗死部位与早期MACE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右冠脉及左主干病变预后较差,前降支近端病变MACE发生率较高,回旋支与右冠脉的近、远端病变之间无明显差异。3.越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尽可能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对STEMI早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急性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时,除了积极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外,还需加强评估非梗死相关血管病变,可有效减少MACE发生。5.hs-CRP、PDW对早期MACE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以视为STEMI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监测有助于识别高危STEMI。第二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按照《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依次分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及虚证组,记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脏事件,分析中医证型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1、实证组34例(30.36%),虚实夹杂证组46例(41.07%),虚证组32例(28.57%)。2、入选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脏事件总共30例,实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5例(14.70%),虚实夹杂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15例(32.61%),虚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10例(31.25%),其中发现,与实证组比较,虚实夹杂证组及虚证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比例更高(P<0.05),而虚实夹杂证组与虚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虚实夹杂证及虚证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早期预后不良,而实证患者发生可能性较小,早期预后相对较好。

朱勋迪[8](2020)在《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 的]分析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高龄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预后影响。[方 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高龄AMI患者196例,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按患者入院48小时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高 Hcy 组(Hcy≥15umol/L)(84 例)和非高 Hcy 组(Hcy<15umol/L)(112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心率、血压、BNP、心功能指标;并通过患者再住院、门诊复查以及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统计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龄 AMI 患者 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累计病死率及出院后1年无MACCE生存率的预测因素。[结 果]1.与非高Hcy组相比,高Hcy患者中男性比例高(P=0.007),既往患糖尿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偏高(P均<0.01);Kill ip分级分布不同,Kill iPⅢ-Ⅳ级发生率高(P=0.000),其余基线资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Hcy组术后12小时BNP、肌酐水平、显着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STEM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BNP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R=0.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Hcy水平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类型、罪犯血管、血管病变情况的分布均不同(P均<0.01),高Hcy组患者广泛前壁心梗、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明显高于非Hc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非高Hcy组对比,高Hcy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3级、ST段完全回落率比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临床研究,共完成出院1年后心脏超声随访的患者125人,结果显示非高Hcy组LVEF(%)与LVEDD(mm)随访一年后与基线相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54.43±10.68 vs.55.23±9.48,48.71±5.867vs.49.05±5.18,P>0.05),而高 Hcy 组 LVEF(%)随访一年后较基线明显降低(50.79±10.32vs.45.32±10.18,P=0.003);LVEDD(mm)随访一年后数值较基线明显增高(48.88±6.792vs.53.08±5.33,P=0.001)。3.本研究对高龄STEMI患者近远期病死率及MACCE发生率综合分析,发现高Hcy组患者PCI术后院内病死率及30天死亡率均高于非高Hcy组,但由于数据过少两组间院内病死率及30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vs 1.78%,4.79%vs 2.67%,P 均>0.05)。高 Hcy 组患者 PCI 术后院内 MACCE 率及 30 天 MACCE率高于非高 Hcy 组(70.23%vs 53.57%,71.42%vs 49.10%,P 均<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浆高Hcy组患者 1 年病死率[17.85%(15/84)比7.14%(8/112),P=0.001]和出院后 1 年 MACCE 事件发生率[34.52%(29/84)比 17.85%(20/112),P=0.000]显着高于非高Hcy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浆高Hcy水平是高龄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累计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0.425,95%CI 0.250-0.723,P=0.002);通过 Cox 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去校正基线资料以及BNP、肌酐等混杂因素后,发现血浆高Hcy水平仍是1年累计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507,95%CI 1.282-3.911,P=0.024);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浆高Hcy水平是患者出院后1年MACCE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33,95%CIO.893-2.298,P=0.013)。[结 论]1.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男性比例高,基础疾病多,肌酐水平高。2.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血管病变、心肌梗死面积大、微循环障碍及心功能不良。3.本研究表明血浆高Hcy水平可能增加高龄STEMI患者近期MACCE发生率。4.本研究表明血浆高Hcy水平表现为与高龄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明显相关性,是高龄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安伟明[9](2020)在《青海地区ACS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青海地区ACS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因ACS于青海红十字医院导管室行PCI治疗的3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两组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通常通过Judkins法进行,对冠脉病变情况进行评估,根据TIMI血流分级情况进行分组,若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2级,即为慢血流或无复流组,若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2级,极为正常血流对照组。依据血流分级进行分组后,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共计31例,余下279例为正常血流组。对各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慢血流-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正在吸烟或一年内吸烟、放置支架存在显着性差异,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以上临床资料的患者例数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相关临床资料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慢血流-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TG检测值、血尿酸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的TG检测值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的血尿酸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下肌钙蛋白、肌酐、血红蛋白等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等指标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慢血流-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术中使用支架总长度、造影剂用量、发病-球囊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的术中使用支架总长度、发病-球囊时间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的造影剂用量显着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下术中使用术中使用支架数量、等指标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对比,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正在吸烟或一年内吸烟、支架放置、TG检测值、血尿酸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术中使用支架总长度、造影剂用量、发病-球囊时间均是慢血流-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ACS患者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造影剂用量、吸烟史、支架放置、TG检测值、血尿酸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发病-球囊时间等,因根据以上因素对患者PCI手术的相关潜在威胁进行避免,进而降低患者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风险,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提供保障。

李润军[10](2020)在《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曲美他嗪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和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病人的临床结果,但缺少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多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价曲美他嗪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2)评估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3)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本试验为单盲,共纳入了401名患者,随机分配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基础药物治疗上加用曲美他嗪60 mg负荷量口服后,常规20 mg,1日3次维持口服。在第2和/或第6天,我们评估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和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血糖、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此外,通过超声心动图,我们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2)对于这个随机化研究,我们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纳入了173个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等基础药物治疗。89个患者为试验组,84个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60 mg曲美他嗪负荷剂量后,随后予以20 mg日三次口服治疗,评价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Cr、尿素氮、血糖、ALT、AST、左心房内径(LA)、LVEF、LVEDD、CO;3)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伴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患者122例,心功能均为KillipIIIII级。在盲评中,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基础治疗组、新活素组及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组,基础治疗组41例,新活素组41例与联合治疗组40例。基础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新活素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新活素药物治疗,给药方案为新活素1.5μg/kg静脉冲击,10 min缓慢静注,以后0.0075μg/(kg.min-1)静脉持续泵入;联合治疗组给予新活素剂量用法同上,同时联合组接受曲美他嗪60 mg口服,然后20 mg,1日3次常规剂量口服。在第2和/或第6天,我们评估CK、CK-MB、cTnI、Cr、血清尿素氮、血糖、ALT、AST,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此外,10-14天通过超声心动图,我们评估LVEF、LA、LVEDD、CO心脏超声指标。结果:1)曲美他嗪治疗后,CK和CK-MB入院第2天(均P=0.022),和cTNI第6天(P=0.00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心肌标记物水平明显降低。此外,试验组的ALT和AST(分别为P=0.001,P=0.000)和血糖6天后(P=0.011)较对照组显着降低,10-14天后LVEF(P=0.039)经曲美他嗪治疗后明显提高。而曲美他嗪对Cr、尿素氮、LVEDD和CO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2)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第2天显着降低了CK及CK-MB水平([797±582]vs.[1092±1114];[80±60]vs.[105±100];P=0.029,P=0.041),第2及第6天降低了cTNI水平([13.5±12.7]vs.[19.8±19.2];[3.3±3.2]vs.[4.8±4.7];two-tailed P=0.012)。此外,曲美他嗪于第6天显着的降低了ALT、AST的水平([29.0±11.6]vs.[42.4±24.5];[39.8±17.3]vs.[69.2±70.0];two-tailed P=0.000),6天后降低了血糖水平([6.80±2.12]vs.[7.59±2.24];P=0.019),10至14天后增加了LVEF([58.4±8.6]vs.[54.9±8.4];P=0.008),关于Cr、尿素氮([81.0±20.5]vs.[81.181.1±20.5];[6.5±2.6]vs.[7.6±17.7];P=0.988,P=0.569),LA([36.3±4.5]vs.[37.0±4.1],P=0.264)、LVEDD([52.0±4.9]vs.[53.1±4.6],P=0.128)、CO([5.4±0.9]vs.[5.4±0.9],P=0.929),并没有显着差异;3)治疗后,3组患者CK和CK-MB于入院第2天,和cTNI、NT-proBNP第2、6天在联合治疗组、新活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联合治疗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此外,6天后联合治疗组及新活素组的ALT和AST降低明显,联合治疗组降低更为显着(P均<0.05),血糖、Cr和尿素氮治疗6天后,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10-14天后联合治疗组及新活素组治疗后LVEF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LVEF增加更为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CO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活素组及联合治疗组对LA、LVEDD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常规药物及介入治疗等积极处理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明显减低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生物标志物水平,降低了ALT、AST、血糖,并改善了心脏的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功能;2)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并行PCI的患者,曲美他嗪可以显着降低心肌标志物水平,改善肝功能,调节血糖和改善心脏功能;3)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减少了伴有糖尿病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心肌生物标志物水平、改善了心脏射血功能和心输出量,降低了血糖,同时对肝肾功有一定保护作用。

二、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现代治疗进展回顾
    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预后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评价表
附件二、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 论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
    1.1 冠心病PCI治疗的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
    1.2 冠心病PCI治疗的现状
2 冠心病的中医学研究
3 网状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5 资料与方法
    5.1 文献检索策略
    5.2 研究筛选
    5.3 资料提取
    5.4 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5.5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文献检索结果
    6.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6.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6.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7 讨论
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 PCI 术后的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的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TEMI患者根据FMC分组的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STEMI患者根据D-to-B分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2.3 STEMI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FMC时间
    3.2 D-to-B时间
    3.3 多因素对STEMI患者的影响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测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STEMI事件组一般临床特征的分析
        4.2. STEMI梗死相关血管部位、开通时间与MACE的关系
        4.3. STEMI非梗死相关血管病变与MACE的关系
        4.4. 炎性因子hs-CRP与 STEMI相关性及预测研究
        4.5. 血小板分布宽度与STEMI相关性及预测研究
    5 结论
第二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名、病因及病机的认识
        4.2. 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辨证分型、施治的认识
        4.3.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与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诊PCI术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青海地区ACS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收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常规措施
        2.2.2 分组方法
        2.2.3 手术方案
        2.2.4 临床指标检查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对比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对比各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3.3 对比各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
    3.4 对比各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
    3.5 慢血流-无复流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一、 冠脉内血栓和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1.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形成
        2.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机制
        2.1 冠脉微血管栓塞
        2.2 缺血相关性损伤
        3.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防治
        3.1 他汀类药物
        3.2 血管扩张药物
        3.3 抗血小板药物
        3.3.1 氯吡格雷
        3.3.2 替格瑞洛
        3.3.3 血小板受体抑制剂
        3.4 冠脉内溶栓药
        4. 器械疗法
        4.1 直接PCI手术
        4.2 近端、远端保护装置
        4.3 血栓过滤装置
        4.4 血栓切除术
        4.5 血栓抽吸
        5. 正在进行的研究
    二、 ACS患者指标水平与其短期预后相关性研究
        1. 炎症与冠状动脉疾病
        1.1 中性粒细胞
        1.2 淋巴细胞
        1.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2. BNP
        3. CD4+T评分
    三、 ACS评分系统
        1.1 GRACE危险评分
        1.2 TIMI危险评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一、 基本情况
    二、 学习工作经历
    三、 发表文章

(10)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评价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治疗伴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 农一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4]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J]. 原红霞.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2002(06)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D]. 彭启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D]. 董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D]. 吕盛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血浆高Hcy水平高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D]. 朱勋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青海地区ACS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安伟明. 青海大学, 2020(02)
  • [10]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D]. 李润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