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一、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青香[1](2021)在《MS及NMOS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2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患者与中枢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order,NND)患者血清及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和FGF2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MS、NMOSD疾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期为揭示MS和NMOSD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对象与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之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MS、NMOSD患者各31例,其中处于急性复发期的患者各20例,缓解期患者各11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按最新MS及NMOSD诊断标准经两位神经免疫专业医生诊断为临床确诊病例,并对入组患者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同时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NND患者16例。所有入组患者在样本采集前3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疾病修正治疗(disease modifying therapy,DMT)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本研究均经本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入组患者血清及CSF样本中FGF2的表达水平。(2)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入组患者血清及CSF样本中FGF21的表达水平。(3)分析血清及CSF中FGF2、FGF21水平与入组患者年复发率(annualized relapse rate,ARR)及ED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MS、NMOSD急性期及缓解期患者血清中FGF2的水平均较NND组显着升高,且疾病急性期及缓解期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急性期患者CSF中FGF2的水平较NND组显着升高,但NMOSD急性期患者与NND组患者CSF中FGF2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MS患者血清及CSF中FGF2的水平与ARR之间无显着相关性;NMOSD患者CSF中FGF2的水平与ARR呈负相关,但血清中FGF2的水平与ARR之间无显着相关性;MS、NMOSD患者血清及CSF中FGF2的水平与EDSS评分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3)MS缓解期患者血清中FGF21的水平均较NND组显着降低,但MS急性期患、NMOSD患者与NND患者血清中FGF21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S及NMOSD急性期患者与NND组患者CSF中FGF2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MS患者CSF中FGF21水平与ARR呈正相关,但血清中FGF21的水平与ARR之间无显着相关性;NMOSD患者血清中FGF21的水平与ARR之间呈正相关,但CSF中FGF21的水平与ARR之间无显着相关性;MS患者CSF中FGF21水平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但血清中FGF21的水平与EDSS评分之间无显着相关性;NMOSD患者血清及CSF中FGF21的水平与EDSS评分之间无显着相关性。(5)MS急性期及缓解期患者血清中FGF2的水平较NMOSD急性期及缓解期患者显着升高,而FGF21水平则显着下降,但MS患者与NMOSD患者CSF中FGF2和FGF2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OB阳性的MS患者与OB阴性的MS患者血清中FGF2和FGF2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通道蛋白4抗体(aquaporin-4,AQP4)阳性的NMOSD患者与AQP4-Ig G阴性的NMOSD患者血清中FGF2和FGF2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MS、NMOSD急性期及缓解期患者血清中FGF2的水平较NND组均显着升高,且MS患者CSF中FGF2的水平较NND组也显着升高,提示FGF2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2)MS急性期及缓解期患者血清中FGF2的水平较NMOSD患者显着升高,提示血清FGF2可能与机体炎症水平相关,且推测可能与细胞免疫水平较为密切。(3)MS缓解期患者血清中FGF21的水平较对照组显着降低,且CSF中FGF21的水平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提示FGF21在MS发病中可能起神经保护作用。(4)MS患者血清中FGF21的水平较NMOSD患者及NND患者均显着降低,同时NMOSD患者与NND患者血清中FGF21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FGF21或可能成为临床鉴别MS和NMOSD的血清学指标。

邱宇安[2](2021)在《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等特征。因此,研究肝癌分子机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索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提示了GPER相关信号通路在肝癌分子治疗靶点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一、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中GPER表达与定位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临床变量的关系。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例术后肝癌组织与对应正常肝组织中GPER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不同组别生存分析。结果:(1)正常肝组织中GPER阳性表达率(90%,27/30)与肝癌组织中GPER阳性表达率(70.9%,100/141)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临床病理变量统计分析提示GPER表达阳性与某些临床参数相关,如:女性患者(P=0.043),HBs Ag阳性(P=0.036),较小的肿块(<5cm)(P=0.002)和较低的AFP水平(<400ng/ml)(P=0.014)。(3)免疫印迹法提示,正常肝组织中GPER的表达丰度高于肝癌组织。(4)GPER阳性的HCC患者生存期较GPER阴性者明显延长(P=0.004)。结论:GPER可能是肝癌患者中的保护性因子。二、肝癌细胞中GPER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目的:探讨GPER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癌细胞株中GPER的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GPER特异性激动剂G1活化GPER下游通路情况。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对肝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进行检测。RNA干扰、基因克隆及通路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明确GPER在肝癌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结果:(1)GPER的表达水平在HCCLM3和SMMC-7721中较高,在Hep G2中较低。(2)G1/GPER在肝癌细胞中可持续性激活EGFR/ERK信号和短暂性激活EGFR/AKT信号。(3)G1/GPER诱导的EGFR/ERK信号能抑制肝癌细胞活力,而EGFR/AKT信号无类似生物学效应。结论:G1可通过激活GPER/EGFR/ERK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三、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及体内生物效应目的:探讨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和体内生物效应。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标本中p-ERK表达与定位情况,明确其表达与GPER表达的相关性。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例术后肝癌组织中GPER与p-ERK的表达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针对GPER/ERK表达不同组别进行生存分析。采用裸鼠肝癌种植模型在体内实验中验证GPER/ERK信号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在肝癌样本中p-ERK的总表达率为59.6%(84/141)。GPER表达阳性(72/100,72.0%)和表达阴性肝癌组织(12/41,29.3%)中p-ERK的表达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1)。(2)6例术后肝癌组织p-ERK表达水平与GPER蛋白表达水平高度一致。(3)GPER与ERK均表达阳性的患者较其他类型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0.0001)。(4)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中,G1组56天平均体积较对照组减少至0.20倍(P<0.01)。(5)GPER/EGFR/ERK通路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后能显着降低G1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GPER介导的ERK信号对肝癌患者具有保护作用。GPER激活通过EGFR/ERK信号抑制肝癌移植瘤生长。

黄紫莹[3](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Th9、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Th9、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和PD-1在MDS中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初诊MDS患者26例(较低危15例,较高危11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及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9(interleukin-9,IL-9)、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水平。结果:在较高危MDS组,Th9细胞比例(3.04±0.43%)高于较低危组(2.30±0.27%)和对照组(0.74±0.35%),P<0.05;Th17细胞比例(1.21±0.48%)低于较低危组(4.57±0.49%)和对照组(2.45±0.67%),P<0.05;较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Th9、Th17细胞比例升高(2.30±0.27%vs 0.74±0.35%,4.57±0.49%vs 2.45±0.67%,P<0.05)。较高危组与对照组相比,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的表达均明显升高(13.85±1.07%vs 4.57±0.85%,9.93±1.89%vs 4.85±1.64%,17.72±1.16%vs 5.25±1.18%,P<0.001);较高危组与较低危组相比,PD-1+Th9、PD-1+Th17和PD-1+Treg表达均明显升高(13.85±1.07%vs 10.61±1.55%,9.93±1.89%vs 6.88±1.45%,P<0.05;17.72±1.16%vs 14.30±1.33%,P<0.001);较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01)。在较高危组中,IL-9、IL-10、TGF-β 水平高于较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IL-17水平低于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较低危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IL-9、IL-10、TGF-β 水平升高(P<0.05),IL-17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10)。MDS患者Treg细胞上PD-1表达与IL-10、TGF-β 呈正相关,与IL-17呈负相关;Th17细胞上PD-1表达与IL-17呈负相关;Th9细胞上PD-1表达与TGF-β 呈正相关。结论:1.MDS患者Th9/IL-9、Th17/IL-17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MDS的发病。2.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表达升高,并与疾病危险度分层呈正相关,提示PD-1有望成为MDS分层与预后指标。3.高危MDS中细胞因子IL-9、IL-10、TGF-β 水平升高,低危MDS中IL-17水平升高,且与PD-1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危险度分层的MDS均存在免疫异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亨晶[4](2021)在《可溶性Sema4D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sSema4D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始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32例抗病毒已产生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病毒学应答组,同时选择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就诊后给予抗病毒治疗,于治疗0W、治疗4W、12W当日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低速离心法离心所有组别患者的外周血,收集其血清,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ALT、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ELISA检测所有组别血清中s Sema4D、TNF-α、IFN-γ、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CD4+T和CD8+T细胞百分比。结果:1.对照组血清中sSema4D的表达为1475.40±187.76 pg/ml,病毒学应答组为1321.09±197.36pg/ml,试验组治疗0W时为1146.73±254.51 pg/ml。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0W、病毒学应答组s Sema4D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试验组治疗0W比较,病毒学应答组的s Sema4D水平明显升高(P<0.05)。2.试验组治疗0W及治疗4W、12W后s Sema4D表达分别为1146.73±254.51 pg/ml、1214.70±144.14 pg/ml、1269.35±168.96 pg/ml。试验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T逐渐恢复,HBV DNA降低,s Sema4D的表达逐渐升高,与治疗0W比较,治疗12周时具有显着性(P<0.01)。3.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TNF-α的表达逐渐降低,与治疗0W相比,治疗4周、治疗12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和IL-10的表达逐渐增高,与治疗0W相比,治疗4W、治疗12W均具显着性差异(P<0.01)。4.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CD4+T和CD8+T细胞百分比显着增高,与治疗0W相比,治疗1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治疗0W时sSema4D的表达与ALT、HBV DNA呈负相关(P<0.05),与IFN-γ和IL-10呈正相关(P<0.05),与TNF-α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试验组抗病毒治疗前后s Sema4D的水平与CD4+T和CD8+T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1.sSema4D低表达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关。2.sSema4D可联合ALT、HBV DNA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梁桐[5](2021)在《Piezo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新型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Piezo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尚未被证实。因此,阐明Piezo2与胃癌发病机制的关系,将可能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目的:探讨Piezo2与胃癌的关系,为有效的抗胃癌转移提供新思路。方法:本实验检测人胃癌组织及细胞中Piezo2、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分析Piezo2表达与EMT状态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RNAi技术干扰胃癌细胞,通过CCK-8、Wound Healing、Transwell等实验观察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1)胃癌组织中Piezo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SP免疫组化的结果与RT-qPCR的结果一致。胃癌组织中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胃癌组织中Piezo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均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均P﹤0.05),与E-cadherin呈正相关(r=0.368,P=0.042),而与Vimentin呈负相关(r=-0.487,P=0.005)。(3)胃癌细胞系(MGC-803、MKN-45、SGC-7901、SGC-7901/L)中Piezo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永生化的胃黏膜细胞系GES-1(均P﹤0.0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癌细胞系MKN-45i中Piezo2和E-cadherin低表达,Vimentin高表达(均P﹤0.05)。(5)胃癌细胞系MKN-45i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胃癌组织及细胞中Piezo2呈低表达,其可能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下调Piezo2的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iezo2可通过调控EMT过程影响胃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但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魏永健[6](2021)在《CDCA8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CDCA8对人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免疫组化方法探讨CDCA8与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培养肝癌细胞株及正常肝细胞株,运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DCA8在细胞株中的高低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探究CDCA8的亚细胞定位。运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慢病毒转染效果,构建CDCA8敲低及过表达的细胞株;进一步通过CCK8、克隆形成和划痕实验探究CDCA8沉默及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基于Oncomine及GEPIA数据库探究CDCA8在各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利用TCGA、Oncomine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CDCA8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意义,CDCA8相关互作蛋白由STRING数据库获取,其共表达基因来自于Linked Omics数据库,使用DAVID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通过肝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判断CDCA8在肝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预后价值。结果通过对HCCLM3、Huh7及Hep G2细胞株CDCA8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HCCLM3细胞CDCA8表达量较正常肝细胞L02升高,故选定为实验细胞株,亚细胞定位发现,CDCA8在HCCLM3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质中均有所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成功构建CDCA8敲低及过表达HCCLM3细胞株,增殖相关实验结果提示,相较于阴性对照组细胞(NC),敲低组(sh)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下降(P<0.05),过表达组(OE)细胞增殖能力显着提升(P<0.01);划痕实验结果提示,与NC细胞相比,sh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01),OE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增强(P<0.05)。进一步的生信结果提示,CDCA8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且随疾病进展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01),但与淋巴及远处转移无关;CDCA8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更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CA8在肝癌中表达差异显着(P<0.001),且与AFP水平相关(P=0.04),预后分析显示,CDCA8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复发生存期(RFS)不良相关,CDCA8可作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DCA8与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影响CDCA8的表达可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增长及迁移。在肝癌中CDCA8表达差异显着,其高表达可以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CDCA8可能是肝癌重要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陈卫伟[7](2020)在《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炎性细胞因子和生化指标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及生化指标水平,可能与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EV71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及心肌酶谱(LDH、HBDH、CK、CK-MB)与血糖(GLU)水平,并将外周血炎性因子及生化指标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csf-WBC)进行相关性分析,来探讨其在手足口病疾病进程及严重程度中的临床意义,为手足口病病情评估提供诊疗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类型,收集包括轻症组、重症组、危重组在内的267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标本及其中77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脑脊液标本,和52例健康体检儿童外周血标本,采用迈瑞BC5390CRP血液分析仪进行WBC计数;BD FACS Canto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检测;利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心肌酶谱、血糖、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检测;采用毛细吸管法进行脑脊液白细胞直接计数。[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组外周血IL-6、IL-10、GLU水平和WBC计数均明显升高;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组患儿血浆IL-6、IL-10、GLU和WBC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组,危重组患儿血浆IL-6、IL-10、GLU和WBC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组,并且危重组患儿血浆IL-6、IL-10、GLU和WBC计数水平较重症组有明显升高。(2)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组补体C3、C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EV-71感染手足口病轻症组、重症组及危重组三组之间补体C3、C4水平无统计学差异。(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组血清IgG、IgM水平明显降低,IgA无明显差异。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组患儿血清IgG、IgM水平明显低于轻症组,危重组患儿血清IgG、IgM水平明显低于轻症组,并且危重组患儿血清IgG、IgM水平较重症组有明显降低。EV-71感染手足口病轻症组、重症组及危重组三组之间血清Ig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组LDH、HBDH、CK及CK-MB水平明显升高。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组患儿LDH、CK-MB水平明高于轻症组,危重组患儿LDH、CK-MB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并且危重组患儿LDH、CK-MB水平较重症组有明显升高;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组患儿HBDH、CK水平与轻症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危重组患儿血清HBDH、CK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并且危重组患儿HBDH、CK水平较重症组有明显升高。(5)EV-71感染致中枢神经损伤的重症和危重症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外周血IL-10、IL-6存在正相关,而与外周血中心肌酶(LDH、HBDH、CK、CK-MB)、免疫球蛋白(IgG、IgM)、Glu、外周血白细胞无显着相关。[结论]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IL-6、IL-10、WBC计数、GLU以及心肌酶LDH、HBDH、CK、CK-MB明显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明显降低,提示EV71感染机体后,病毒可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及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检测上述指标,有利于缩短诊断时间,及时制定治疗方案。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加重,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IL-6、IL-10、WBC计数、GLU以及心肌酶LDH、HBDH、CK、CK-MB水平进行性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一致;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随疾病加重逐渐降低。提示以上指标与手足口病的病程进展相关,动态监测其在患儿体内的含量,能够从侧面反映患儿的免疫状态,有助于动态评估患儿的病情,为临床早期识别诊治危重症患儿提供可靠依据。发生中枢神经损伤的重症和危重症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外周血IL-6、IL-10存在明显正相关,此发现提示了对于临床有重症倾向化的患儿,尽早联合检测脑脊液及外周血IL-6、IL-10,并结合临床医生经验,综合临床特征,尽早进行对应的治疗。

邱明亮[8](2020)在《miR-150-5p/SOCS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调控机制》文中提出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全球发病率约为0.5-1.0%。我国大陆地区患病率约为0.42%,总患病人数约500万。目前,我国的RA治疗效果尚不理想,据估计有超过50%的中国RA患者,在诊断后没有经过规范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本病的长期治疗及预后不佳,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迫切需要探求早期诊断、评估病情的生物标志物及有效的治疗靶点。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是特征性SOCS盒胞浆蛋白分子家族。SOCS是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的经典抑制剂,由SOCS1-7和CIS等8种成分组成。其中,SOCS1在免疫细胞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SOCS1的SH2结构域可直接与激活的Janus激酶(JAKs)环结合,且通过其激酶抑制区域直接抑制JAK酪氨酸激酶活性。并且Janus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通路是RA发病机制中公认的重要信号通路。因此,SOCS1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针对SOCS1参与的通路进行研究,可能为RA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众所周知,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到上游Micro RNA(miRNA)的调控,目前有文献证实miRNA的表达异常和RA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探索靶基因相关miRNA是研究靶基因的核心环节。miRNA是真核生物内源基因编码的18-25个核苷酸长单链非编码RNAs。在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信号转导过程中,miRNAs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报道的miRNAs,包括miR-146a、miR-155、miR-223等,可能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报道显示,相对于骨性关节炎患者,RA外周血来源外周血单核细胞的miR-150-5p在RA患者中高表达。另有报道,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miR-150-5p外泌体可降低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的后脚掌厚度和临床关节炎评分。因而,miR-150-5p亦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既往研究显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iR-150-5p可通过作用于SOCS1,上调促纤维化蛋白,从而促进肾纤维化。说明miR-150-5p与SOCS1存在相互作用。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否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则需进一步明确。在RA患者关节中,RA滑膜成纤维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fibroblasts,RASFs)大量增加,导致滑膜增厚。同时RASFs可导致细胞外基质变性降解,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因而在RA的发病过程中,RASFs是关键细胞之一。基于JAK-STAT通路,通过miR-150-5p靶向调控SOCS1的表达,影响RASFs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改善RA的预后,值得研究。如上所述miR-150-5p/SOCS1在RA中的作用,我们提出miR-150-5p和SOCS1可能作为诊断和评估RA的病情的生物标志物;miR-150-5p通过调控SOCS1的表达,进而影响JAK-STAT通路,从而改变RASFs的凋亡、增殖等生物学效应,最终影响RA的发生发展。为验证假设,本文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第一部分,通过系统评价,探讨RA患者外周血SOCS1 m RNA的表达及其与RA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PBL)中SOCS1 m RNA、miR-150-5p在RA患者中的表达;二者对RA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标、实验室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第三部分,通过细胞实验,在RASFs细胞系MH7A细胞中,探讨miR-150-5p对SOCS1及JAK-STAT通路的作用,以及对MH7A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第一部分外周血SOCS1 m RNA与RA相关性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RA患者外周血SOCS1 m RNA与RA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国内外有关外周血来源的SOCS1 m RNA与RA相关性的研究,同时追踪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照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用STATA12.0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其中3个病例对照研究,1个队列研究。共307例样本,其中239例RA样本,68例健康对照者样本。结果显示:(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SOCS1 m RNA明显升高[WMD=1.98,95%CI(1.14,2.83),P<0.05];RA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的SOCS1 m RNA明显升高(P<0.05);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SOCS1 m RNA无明显升高[WMD=0.47,95%CI(-0.91,1.85),P>0.50]。(2)敏感性分析发现,Ortiz,A.M(2013)队列研究为异质性来源。剔除此项研究后,所有病例对照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PBMC的SOCS1 m RNA明显升高[WMD=1.10,95%CI(0.51,1.68),P=0.0002]。(3)Begg漏斗图(P=0.089)或Egger回归检验(P=0.018)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SOCS1与RA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结果估算的精确性,可能受样本量较小、发表偏倚等因素的影响。第二部分RA患者PBL中miR-150-5p、SOCS1 m 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RA患者PBL中miR-150-5p、SOCS1 m RNA的表达及其与RA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标、实验室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纳入自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符合RA分类标准的患者57例,同期选择19例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1)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等一般实验室资料。(2)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所有受试者外周血miR-150-5p、SOCS1 m RNA的表达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21的相对表达水平。(4)评估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疾病活动性评分(28-joint 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 28)-ESR、DAS28-CRP、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linic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implified disease activity index,SDAI)。(5)统计分析RA组与健康对照组的miR-150-5p、SOCS1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iR-150-5p、SOCS1 m RNA对RA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组的miR-150-5p表达水平低,有统计学差异(4.61±0.17 vs 1.75±0.79,P<0.05);而SOCS1 m RNA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9.18±0.38 vs 18.12±1.57,P<0.0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组的IL-6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38.36±7.00 vs 57.91±32.64,P<0.05);而TNF-α、IL-21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3)通过ROC曲线比较,根据Youden指数,RA患者PBL中miR-150-5p区分RA患者与健康人群的最佳界值为3.06(AUC=0.974,P<0.05);SOCS1m RNA无法区分RA患者(AUC=0.425,P>0.05);(4)miR-150-5p、SOCS1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ESR、CRP、TNF-α、IL-6、IL-21、DAS28-ESR、DAS28-CRP、CDAI、SDAI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A患者PBL中miR-150-5p低表达,SOCS1 m RNA高表达。miR-150-5p可能是区分RA与健康人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第三部分miR-150-5p对RASFs生长和SOCS1表达的影响目的:miR-150-5p参与了免疫疾病的调控和发病,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部分着重探讨miR-150-5p对RASFs细胞的生长,及对SOCS1和JAK2-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1)设计与合成靶向结合SOCS1基因的miR-150-5p mimics和negative control mimics;(2)培养MH7A细胞,实验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组、NC mimics组,miR-150-5p mimics组;基于上述分组,miR-150-5p模拟剂(miR-150-5p mimics)、阴性对照模拟剂(negative control mimics,NC mimics)分别转染MH7A细胞。(3)双荧光素酶法验证miR-150-5p、SOCS1的靶向结合关系;(4)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RT-PCR测定miR-150-5p及SOCS1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蛋白测定SOCS1、JAK2、p JAK2、STAT3、p STAT3等蛋白;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NC mimics组比较,miR-150-5p mimics组细胞凋亡率降低(28.877±1.241 vs 19.963±2.264,P<0.05)和S期细胞比例升高(13.780±6.878 vs 26.003±1.917,P<0.05);RASFs细胞增殖率升高(103.230±11.998 vs 130.751±22.702,P<0.05);(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与NC mimis组比较,miR-150-5p mimics组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25.462±1.006 vs 21.839±0.187,P<0.05);(3)与NC mimics组比较,miR-150-5p mimics组SOCS1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1.2401±0.164 vs 0.190±0.050,P<0.05);(4)与NC mimics组相比,miR-150-5p mimics组SOCS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0.629±0.052 vs 0.459±0.028,P<0.05);miR-150-5p mimics组JAK2、p JAK2、STAT3、p STAT3等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与NC mimics组比较,miR-150-5p mimics组细胞培养基中的IL-6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63.294±1.798 vs 132.570±5.886,P<0.05);对TNF-α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miR-150-5p可促进MH7A细胞的生长及IL-6的分泌,抑制SOCS1 m RNA的表达。提示miR-150-5p可能是RA治疗的新靶点。总之,本文将从荟萃分析研究、临床研究、细胞研究等多层面共同探讨miR-150-5p、SOCS1 m RNA在R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对RA的诊断价值和对疾病活动度、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并探索miR-150-5p靶向结合SOCS1对RASF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期为RA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杨露露[9](2020)在《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六种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RT-qPCR方法检测PDGF家族及受体基因PDGF-A、PDGF-B、PDGF-C、PDGF-D及其受体PDGFR-A、PDGFR-B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s)中的mRNA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91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9例的正常供体的骨髓样本,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方法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总RNA,并行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GF家族及受体基因PDGF-A、PDGF-B、PDGF-C、PDGF-D及其受体PDGFR-A、PDGFR-B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血常规、骨髓FAB分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结果,以及WT1、EVI1定量水平,分析6种PDGF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上述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9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4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4例。AML组中M0 1例、M1 6例、M2 34 例、M3 7 例、M4 14 例、M5 1 例;ALL 组中 B-ALL 20 例(Ph+B-ALL 8 例,Ph-B-ALL 10例,Ph-like B-ALL2例),T淋系ALL4例。56例AML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示(不包括M3):单体核型1例,11q23 1例,正常核型33例,del(9)2例,+83例,+21 3例,t(8;21)5例,inv16 1例,其他异常7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示:CEBPα双突变22例,突变率 39.39%;FLT3-ITD+14例,突变率 25.00%;FLT3-TKD+5例,突变率 8.93%;NRAS+11 例,突变率 19.64%;NPM1+10 例,突变率 17.86%;WT1+10 例,突变率 17.86%;DNMT3A+9 例,突变率 16.07%;TET2+6 例,突变率10.71%;其中同时合并NPM1+FLT3-ITD+7例;多重PCR检测结果: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6例,CBF 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4例,MLL相关融合基因阳性5例,其他融合基因阳性2例,融合基因阴性39例,其中WT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50例,EVI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6例。按照2017年NCCN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将AML(未纳入M3)分为预后不良组20例,预后中等组19例,预后良好组17例。20例B-ALL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示:t(9;22)8例,正常核型7例,11q23 2例,del(9)1例,其他异常核型2例;基因突变结果:TP53+3例,ETV6+3例,FLT3-ITD+2 例,FLT3-TKD+1 例,PTPN+2 例,CSMD1+2 例;多重 PCR检测结果:BCR-ABL融合基因阳性8例,E2A-PBX融合基因阳性3例,MLL相关融合基因阳性2例,其中WT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13例,EVI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3例。根据2016版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将20例B-ALL患者均列为高危组。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GF-A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急性白血病组升高(P<0.05),同时ALL组较AML组表达显着增高(P<0.05);PDGF-B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患病组与健康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DGF-C基因mRNA在ALL组表达明显降低(P<0.001);PDGF-D基因在AML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受体PDGFR-A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急性白血病组升高(P<0.05),ALL组与AML组之间表达无差异(P>0.05);PDGFR-B基因mRNA在ALL组表达升高(P<0.05)。在AML组中,PDGF-A、PDGF-D 和 PDGFR-A 高表达于非 M3 的 AML(P<0.05)。在 ALL 组中,PDGF-A、PDGF-C、受体 PDGFR-A、PDGFR-B等4种基因 mRNA 在 B-ALL 组和 T-ALL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非M3的AML患者中,PDGF-A基因表达水平与PDGFR-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07,P<0.0001);在B-ALL中PDGF-A和PDGF-C基因的表达与受体PDGFR-A和PDGFR-B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3、分析了 56例非M3型AML患者PDGF-A、PDGF-D和PDGFR-A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我们发现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而3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NPM1+组(P=0.008),低表达于 CEBPα+组(P=0.003)。PDGF-A、PDGF-D 和 PDGFR-A 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不同性别、年龄、FAB分型、低中高危险分层、初诊时血细胞计数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水平、融合基因类型、WT1定量、EVI1定量水平及其他基因突变类型等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分析免疫分型表达与PDGFA、PDGF-D和PDGFR-A基因mRNA表达的相关性,在14例M4患者中,CD34阳性组的PDGFR-A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组明显升高(P=0.009),PDGF-A、PDGF-D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免疫表型无明显相关(P>0.05)。4、我们分析了 20 例 B-ALL 患者的 PDGF-A、PDGF-C、PDGFR-A 和 PDGFR-B基因mRNA水平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发现PDGFR-B基因mRNA表达量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68,P=0.001);Ph染色体阳性B-ALL患者的PDGF-A和PDGFR-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PDGF-A、PDGF-C、PDGFR-A和PDGFR-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红蛋白计数水平,血小板计数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水平,融合基因类型、WT1定量和EVI1定量水平及基因突变类型等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在12例Ph染色体阴性B-ALL患者中,PDGF-C低表达于CD7阳性组(P=0.0201)。[结论]:1.急性白血病 BMMCs 中 PDGF-A,PDGF-D 和 PDGFR-A 基因 mRNA 在 AML患者中高表达,而PDGF-A,PDGFR-A和PDGFR-B基因mRNA在B-ALL中高表达,PDGF-C在B-ALL呈现低水平表达。2.在AML中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正常染色体患者,并与NPM1和CEBPα基因突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在B-ALL中,PDGF-A和PDGFR-A基因的mRNA表达可能与Ph染色体存在一定相关性。第二部分 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BMMCs中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mRNA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1-2疗程诱导化疗和2-4疗程的巩固化疗。结合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及骨髓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结果、基因突变等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Chi-sqaure test)和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等统计方法分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和临床因素对患者化疗敏感率的影响,并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找出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采用Kaplan-Meier分析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OS),无病进展生存率(PFS),累积复发率(CRR)的因素,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比较差异的显着性。采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6例患者随访终点为2019年12月9日,中位随访时间14(1~17)月,持续缓解49例,复发22例,死亡18例(包括复发后死亡13例),总体生存率(OS)为72.20%,无病进展生存率(PFS)为60.96%,累积复发率(CRR)为39.04%。56例AML患者均接受了 1-2疗程的诱导化疗方案,1疗程诱导化疗后达CR41例,PR10例,NR 5例,接受2疗程诱导化疗获得CR 13例;至随访终点,持续缓解30例,复发15例,死亡13例(包括复发后死亡10例),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年OS率为80.34%,1年PFS率为63.46%,1年累积复发率为29.3%。B-ALL组1疗程诱导化疗达CR 15例,NR3例,PR2例,5例NR/PR患者经2疗程诱导化疗达CR4例,PR1例。至随访终点时,持续缓解13例,复发7例,死亡5例(均为复发后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年OS率为75%,1年PFS率为65%,1年累积复发率为35%。2、在AML患者(不包括M3)中,我们分析了 PDGF-A、PDGF-D、PDGFR-A基因表达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对化疗敏感率的影响,发现PDGF-A、PDGF-D、PDGFR-A的基因表达量在完全缓解组(CR)与非完全缓解组(PR+NR)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临床因素对患者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采用Kaplan-Meier行单因素生存分析,PDGF-A、PDGF-D、PDGFR-A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患者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可能影响患者OS、PFS和CRR的临床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发现免疫表型CD11b+、融合基因WT1阳性可能是影响AM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融合基因WT1阳性可能是影响AML患者PFS独立危险因素(P=0.029)。结合第一部分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生存分析,PDGF-D基因表达水平对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的OS、PFS、CRR无影响(P>0.05)。3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中,NPM1+AML患者的OS在PDGF-D基因mRNA高表达组显着高于低表达组(P=0.0047)、而PFS和CRR无明显差异(P>0.05),NPM1-AML患者中PDGF-D基因水平对其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在CEBPα-AML中,患者OS在PDGF-D基因高表达组显着高于低表达组(P=0.003)、而PFS、CRR无明显差异(P>0.05),CEBPα+组PDGF-D基因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的OS、PFS、CRR无明显差异(P>0.05)。3、我们发现 B-ALL 患者的 PDGF-A、PDGF-C、PDGFR-A、PDGFR-B 等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各临床因素对其首次诱导化疗敏感率无明显影响(P>0.05)。Kaplan-Meier 进行生存分析发现 PDGF-A、PDGF-C、PDGFR-A、PDGFR-B 基因表达水平对患者的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同时Cox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因素对患者总生存、无病进展生存以及复发无明显影响(P>0.05)。结合第一部分的临床因素进行生存分析,PDGF-A、PDGFR-A基因表达水平对Ph+B-ALL患者的OS、PFS、CRR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PDGFR-B基因表达对高白细胞患者的 OS、PFS、CRR 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的PDGF-D基因表达可能进一步影响NPM1+AML和CEBPα-AML患者的总生存。

顾剑峰[10](2019)在《TBL1XR1调控人胰腺癌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TBL1XR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研究转导蛋白β样1X相关蛋白1(TBL1XR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胰腺导管腺癌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方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BL1XR1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相关关系。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被提前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46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手术获取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检测分析TBL1XR1在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翻译水平上相对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者为27例,其中TBL1XRl阳性68.4%,年龄低于60岁者19例,其中TBL1XR1阳性66.7%,p>0.05,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23例,其中TBL1XR1阳性65.2%,而女性患者为23例,其中TBL1XR1阳性69.6%,p>0.05,无统计学意义。胰腺导管腺癌病灶特征上,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人数为12例,其中TBLlXR1阳性50.0%,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人数为34例,其中TBL1XR1阳性73.5%,p>0.05,无统计学意义。肿瘤TNM分期中,Ⅰ-Ⅱ期的患者为8例,其中TBL1XR1 阳性 25.0%,Ⅲ期患者为 38 例,其中 TBL1XR1 阳性 76.3%,p<0.01,有统计学意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46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19例,其中TBL1XR1 阳性73.7%,无淋巴结转移27例,其中TBL1XR1阳性63.0%,p>0.05,无统计学意义。总之,PDAC中TBLlXR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最大直径)和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都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而却与肿瘤恶性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PDAC患者肿瘤恶性程度高,其TBL1XR1表达量显着高于低恶性程度PDAC患者(75.6%vs 33.3%)。结论1、TBL1XR1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高水平表达。2、TBL1XR1与PDAC肿瘤恶性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3、高表达TBL1XR1提示患者预后不佳,生存率低,提示TBL1XR1基因在胰腺癌进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第二部分TBL1XR1调控胰腺癌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和体内成瘤能力的研究目的研究TBL1XR1对胰腺癌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和体内成瘤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调控降低了基础水平表达较高的胰腺癌细胞系中TBLXR1蛋白的表达量,转染48-72小时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试验验证干扰沉默效率;以体外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试验、细胞周期试验、细胞凋亡试验以及裸鼠体内成瘤实验观察通过抑制TBL1XR1表达对人胰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成瘤能力及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利用细胞质粒DNA转染表达低细胞株,研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TBL1XR1在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各有差异,其中在Aspc-1和Pancl细胞系中相对高水平表达。对这两株细胞系利用RNAi技术获得高水平沉默TBL1XR1的效率。TBL1XR1促进胰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及克隆形成。TBL1XR1影响胰腺癌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向G2/M期转化。TBL1XR1抑制胰腺癌细胞凋亡。TBL1XR1促进胰腺癌细胞裸鼠皮下体内成瘤及增殖。被转染DNA细胞株表达外源性TBL1XR1明显增高。结论TBL1XR1可以在体外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TBL1XR1可能通过减少胰腺癌细胞株G0/1期阻滞和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生存;TBL1XR1在胰腺癌细胞体内成瘤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分TBL1XR1通过激活PI3K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发展目的研究TBL1XR1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等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胰腺癌细胞经RNAi干扰TBL1XR1表达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量改变情况,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以及PI3K、AKT和ERK1/2信号通路的蛋白磷酸化水平改变情况。使用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观察能否回复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TBLIXR1表达量降低后,Cyclin A和CDK2细胞周期蛋白表达量随之下降,Cyclin D周期蛋白表达量升高,同时csc25a周期蛋白的表达量也明显下降。TBL1XR1蛋白水平不足导致了胰腺癌细胞在G0/1期发生滞留,细胞无法顺利从G0/1期过度到S期及后续G2/M期的分裂进程。TBL1XR1表达量下降后,Bax表达量增多,Bcl-2下降,Bax/Bcl-2比值升高,代表细胞凋亡的促进。另外,降低TBL1XR1蛋白表达水平后,磷酸化形式的P13K表达下降,磷酸化形式的Akt表达也同时下降,代表该PI3K/Akt通路信号转导的活性下降,即其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能够有效回复TBL1XR1促胰腺癌细胞增殖功能的作用。结论TBL1XR1表达降低后细胞内周期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与胰腺癌细胞表型结果相符。TBL1XR1通过激活胰腺癌细胞内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PI3K/Akt通路是TBL1XR1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主要下游通路,PI3K抑制剂LY294002可以有效回复TBL1XR1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进展的效果。

二、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MS及NMOS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2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多发性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2.1 FGF家族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2.1.1 FGF基因及分子生物结构
        2.1.2 FGF受体及其信号通路
    2.2 MS概述
    2.3 FGF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
        2.3.1 FGF1 亚家族
        2.3.2 FGF8 亚家族
        2.3.3 FGF9 亚家族
        2.3.4 FGF19 亚家族
    2.4 总结展望
第3章 MS及 NMOS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2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临床数据收集
    3.2 试剂盒与仪器
        3.2.1 试剂盒
        3.2.2 主要仪器与耗材
    3.3 实验方法
        3.3.1 标本采集
        3.3.2 ELISA测定
    3.4 统计学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3.5.2 MS及 NMOSD患者与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中FGF2 的水平
        3.5.3 MS及 NMOS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FGF2 的水平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3.5.4 MS及 NMOSD患者与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中FGF21 的水平
        3.5.5 MS及 NMOS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FGF21 的水平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3.6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雌激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2 肝癌中雌激素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1.3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第三种独立作用的新型雌激素受体
    1.4 GPER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是肝癌中雌激素保护作用的重要相关环节
    1.5 本项目的研究假设及研究思路
第2章 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GPER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
        2.2.2 免疫印迹法检测GPER的表达
        2.2.3 生存分析
        2.2.4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预后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肝癌细胞中GPER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肝癌细胞系中GPER表达情况
        3.2.2 激活GPER后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关机制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及体内生物效应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方法
        4.1.3 统计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GPER、p-ERK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预后分析
        4.2.2 GPER/ERK信号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概述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分层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免疫反应
        1.3.1 先天免疫信号的异常激活
        1.3.2 免疫紊乱
        1.3.3 Th17 细胞
        1.3.4 Th9 细胞
        1.3.5 细胞因子水平异常
    1.4 程序性死亡受体1
    1.5 本研究科学假设及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资料
        2.1.2 正常对照组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2.3.2 PBMC体外刺激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 细胞比例及PD-1在Th9 细胞上的表达
        2.3.4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 细胞比例及PD-1在Th17 细胞上的表达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PD-1在Treg细胞上的表达
        2.3.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人静脉血血清IL-9、IL-17、IL-10、TGF-β
    2.4 实验结果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不同危险度分层MD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9及Th17 细胞比例
    3.2 MDS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h9、Th17、Treg细胞上PD-1 表达
    3.3 MDS患者与对照组外周血血清IL-9、IL-17、IL-10、TGF-β 水平
    3.4 MDS患者PD-1 表达与细胞因子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Th9 细胞与IL-9
    4.2 Th17 细胞与MDS
    4.3 Th9、Th17、Treg细胞上PD-1 的表达
    4.4 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 在MDS中的研究
    4.5 PD-1 表达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4.6 实验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可溶性Sema4D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耗材
        1.4 实验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收集临床资料
        2.2 分离血清及PBMC
        2.3 ELISA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CD8~+T的相对数量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三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 CHB患者血清中s Sema4D的表达
    3 CHB患者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的变化
    4 CHB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4.1 CHB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IL-10的表达
        4.2 CHB患者T细胞亚群的检测
    5 sSema4D与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
    6 sSema4D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1 sSema4D与TNF-α、IFN-γ、IL-10的相关性分析
        6.2 sSema4D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综述 Sema4D在自身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Piezo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Piezo2 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石蜡切片的制作
        3.2 SP免疫组化实验
        3.3 RT-qPCR组织实验
        3.4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SP免疫组化法检测Piezo2、Vimentin、E-cadherin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4.2 Piezo2、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3 胃癌组织中Piezo2与Vimentin、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4.4 RT-qPCR法检测Piezo2 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Piezo2 在胃癌细胞系和正常胃黏膜细胞系中的表达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si RNA的合成、转染
        3.3 RT-qPCR细胞实验
        3.4 Western blot细胞实验
        3.5 CCK-8 细胞实验
        3.6 Wound Healing细胞实验
        3.7 Transwell细胞实验
        3.8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RT-qPCR法检测Piezo2 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4.2 RT-qPCR方法检测Piezo2在si RNA转染胃癌细胞系MKN-45 中的表达情况
        4.3 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Vimentin、E-cadherin在 Piezo2的si RNA转染胃癌细胞系MKN-45 中的表达情况
        4.4 CCK-8 细胞实验结果
        4.5 Wound Healing细胞实验结果
        4.6 Transwell细胞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Piezo在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CDCA8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CDCA8对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细胞株
        1.1.2 引物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qRT-PCR技术
        1.2.3 Western Blotting实验技术
        1.2.4 CDCA8蛋白亚细胞定位检测
        1.2.5 细胞慢病毒转染
        1.2.6 细胞功能实验
        1.2.7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CDCA8在肝癌各细胞株的表达差异
        1.3.2 CDCA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1.3.3 HCCLM3慢病毒转染结果
        1.3.4 CDCA8对HCCLM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1.3.5 CDCA8对HCCLM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 小结
第二部分 CDCA8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1 实验材料
        2.1.1 病理组织及肝癌组织芯片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 结果
        2.3.1 基于生信分析探究CDCA8在各肿瘤中的差异表达
        2.3.2 基于生信分析探究CDCA8在HCC中的差异表达
        2.3.3 基于生信分析探究CDCA8与HC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2.3.4 基于生信分析探究CDCA8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
        2.3.5 CDCA8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2.3.6 基于免疫组化探究CDCA8在HCC中的表达差异
        2.3.7 基于免疫组化探究CDCA8与HCC临床特征的关系
        2.3.8 基于免疫组化探究CDCA8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
    2.4 小结
讨论
结论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CDCA8与肿瘤发生发展及干细胞干性维持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CDCA8 and tumor progression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CDCA8 and stemness maintenance of cancer stem cells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炎性细胞因子和生化指标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手足口病简介
    二、手足口病的病原体
    三、手足口病传染性
    四、手足口病流行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EV-71手足口病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组血浆IL-6水平比较
    2.2 EV-71手足口病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组血浆IL-10水平比较
    2.3 EV-71手足口病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组外周血WBC计数比较
    2.4 EV-71手足口病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组外周血GLU水平比较
    2.5 EV-71手足口病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2.6 EV-71手足口病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组补体C3、C4比较
    2.7 EV-71手足口病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组心肌酶谱结果比较
    2.8 EV-71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外周血IL-6、IL-10相关性分析
    2.9 EV-71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外周血WBC计数相关性分析
    2.10 EV-71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GLU相关性分析
    2.11 EV-71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IgG、IgM相关性分析
    2.12 EV-71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心肌酶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V71感染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8)miR-150-5p/SOCS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外周血SOCS1 mRNA与 RA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2.1 前言
    2.2 资料
        2.2.1 文献检索
        2.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3 结局指标
    2.3 方法
        2.3.1 文献筛选
        2.3.2 质量评价
        2.3.3 资料提取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
        2.4.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及文献评价
        2.4.3 Meta分析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3章 RA患者PBL中miR-150-5p、SOCS1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3.3.1 纳入受试者
        3.3.2 收集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一般资料
        3.3.3 RT-PCR法测定miR-150-5p的表达水平
        3.3.4 RT-PCR法测定SOCS1mRNA的表达水平
        3.3.5 ELISA法测定RA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3.3.6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4.1 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
        3.4.2 RA患者PBL中 miR-150-5p表达水平的变化
        3.4.3 RA患者PBL中 SOCS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3.4.4 RA患者外周血TNF-α、IL-6及IL-21 表达水平的变化
        3.4.5 miR-150-5p、SOCS1 mRNA对 RA诊断的预测分析
        3.4.6 miR-150-5p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7 SOCS1 mRNA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miR-150-5p对 RASFs细胞生长和SOCS1 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细胞株
        4.2.2 购置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4.3 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miR-150-5p mimic及miR-150-5p NC的设计及合成
        4.3.3 克隆载体的构建
        4.3.4 双荧光素酶试验
        4.3.5 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
        4.3.6 CCK8 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
        4.3.7 RT-PCR测定miR-150-5p的表达水平
        4.3.8 RT-PCR测定SOCS1 m RNA的表达
        4.3.9 Western Blot蛋白测定
        4.3.10 ELISA测定TNF-α、IL-6 的表达水平
        4.3.11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
        4.4.1 miR-150-5p促进MH7A细胞生长
        4.4.2 miR-150-5p靶向结合于SOCS1 基因
        4.4.3 miR-150-5p抑制SOCS1m RNA的表达
        4.4.4 miR-150-5p对SOCS1 蛋白及JAK2/ STAT3 蛋白的影响
        4.4.5 miR-150-5p对MH7A细胞IL-6 及TNF-α 的影响
    4.5 讨论
    4.6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六种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引言
    2. 病例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引言
    2. 病例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DGF家族及受体的作用和与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TBL1XR1调控人胰腺癌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BLIXR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1.1 收集46例胰腺导管内腺癌患者临床手术样本及对应临床病例信息
        1.2 TBL1XR1在46例胰腺导管内腺癌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表达量
        1.3 TBL1XR1表达水平与胰腺导管内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关系
        1.4 TBL1XR1表达水平与胰腺导管内腺癌患者预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BL1XR1调控胰腺癌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和体内成瘤能力的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试剂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1.1 TBL1XR1在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
        1.2 利用siRNA或shRNA和质粒载体转染对TBL1XR1敲减及过表达验证
        1.3 TBL1XR1促进胰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及克隆形成
        1.4 TBL1XR1影响胰腺癌细胞周期进程
        1.5 TBL1XR1抑制胰腺癌细胞凋亡
        1.6 TBL1XR1促进胰腺癌细胞体内成瘤及增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BL1XR1通过激活PI3K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发展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试剂和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1.1 TBL1XR1对胰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1.2 TBL1XR1对胰腺癌细胞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1.3 TBL1XR1通过激活PI3K通路调节细胞增殖相关生物学功能
        1.4 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能够有效回复TBL1XRl促胰腺癌细胞增殖功能的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癌的分子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符号及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所获奖励情况
附件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伦理委员会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致谢

四、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MS及NMOS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2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张青香.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D]. 邱宇安. 南昌大学, 2021(01)
  •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黄紫莹. 兰州大学, 2021(12)
  • [4]可溶性Sema4D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刘亨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Piezo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 梁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CDCA8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魏永健. 兰州大学, 2021(12)
  • [7]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炎性细胞因子和生化指标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D]. 陈卫伟. 苏州大学, 2020(02)
  • [8]miR-150-5p/SOCS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调控机制[D]. 邱明亮. 南昌大学, 2020(08)
  • [9]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杨露露. 苏州大学, 2020(02)
  • [10]TBL1XR1调控人胰腺癌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顾剑峰. 苏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