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门钉的设置及数量

古建筑门钉的设置及数量

一、古建筑门钉的设置与数量(论文文献综述)

贺亚男[1](2021)在《贺昌古村聚落格局特征及肌理织补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但其原真性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部分传统村落逐渐衰落,其建筑格局遭到改变,一些古建筑遗存或遭废弃,或被拆除,村落肌理产生突变、断裂,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探索存在肌理断裂问题的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方式,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吕梁市柳林县贺昌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贺昌村具有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双重身份,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备很高的社会意义与科学意义,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它的演变也受到了很大的人为干预。本文选取该村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适宜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活化道路。本文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的方法,定点于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的实施阶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村落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与研究。具体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概念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为价值分析,对村落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公共建筑、商业及民居建筑和装饰艺术这五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论述,并以“人”为主体,从人的空间感受出发,运用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对村落空间和街巷空间进行分析,研究传统界面的连续性和原真性,分析街巷界面和点线面关系,对合院式民宅和“前店后宅”式商宅的建筑格局特点进行研究,对村落建筑格局的特殊性和原真性的延续进行评价。第三部分为聚落肌理织补与活力延续方法研究,对古村的活力特征和聚落的格局演变趋势进行分析,运用“图底关系”分析现状肌理,对村民自发的改建行为和政府主导的改造行为分别进行论述,并分析两者对村落肌理造成的不同后果;在保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针对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提出活化策略;基于现实情况,针对传统村落肌理的断裂和突变问题,从“织补”角度出发,提出四种织补方法。本文旨在针对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分别提出活化策略。针对传统村落肌理的断裂和突变问题,提出差异肌理的“嵌入式”织补、沿街界面的“连贯式”织补、异质建筑的“注入式”织补、节点空间的“衔接式”织补四种方法,并分别提出具体的实施原则与策略,解决城镇化与乡村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活态保护、活化利用”理念注入古村的发展战略中,为古村重新注入活力,赋予古建筑新的意义,以期对同类存在肌理断裂问题的传统村落的活化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王灿[2](2021)在《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调研及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邯郸地区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历史上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并深深影响了当地的建筑风貌。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曾经在冀南地区兴盛发展,并留下众多的佛教寺院。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有着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佛教的华严宗、禅宗和藏传佛教的宁玛派等在建筑的装饰特色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在雕塑、绘画和色彩方面也有独特的运用。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对邯郸地区佛教寺院建筑的风貌进行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宗派、不同时期的邯郸传统佛教建筑装饰艺术进行调研分析,研究整理现存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各派的建筑装饰材质、题材、形式、风格和技法,解析得出其艺术特征:建筑装饰材料以石、木、砖、瓦为主;建筑装饰题材中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符号纹样、故事场景题材;建筑装饰形式以中心对称式布局居多;建筑装饰风格洒脱、简洁朴素。总结思想溯源、经济发展水平与建造技术对建筑装饰艺术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继承和发扬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建筑装饰文化艺术,丰富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并对现代文化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尹利欣[3](2021)在《鲁西南地区民间宗祠建筑研究》文中提出

魏星[4](2021)在《辽金时期花塔建筑形制研究》文中提出在现存所有佛塔类型中,属华塔此类最独特繁丽且存世稀少。辽金时期是佛塔类型的繁丽多变时期,无论从建造工艺、砖雕技术、技艺价值等各方面,华塔相比其他类型的佛塔都有其独特精致的建筑形制外观特征。花塔最早始于唐代,宋、辽时期为华塔的繁荣时期,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变迁、建造工艺过程复杂繁琐、时代审美主观多变、宗教主流教派转变等众多外在因素,金代至元代由演变发展中骤然转向衰落,直至元代喇嘛教的兴盛等因素而绝迹。以梁思成先生所研究过的金代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的中英文释义和建筑形制为出发点,统计国内广义上俗称“花塔”的21处佛塔后,排除福山塔、六榕寺花塔、武汉石榴花塔、宝庆寺花塔(蛤蜊观音塔)这4座非相同建筑形制的楼阁式佛塔,将剩余17处,共19座塔进行同地域、同时期、同建筑形制归纳出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梳理总结出四条发展脉络关系,分别为唐宋华塔——修德寺塔、修定寺塔(1930s)、九顶塔、显圣寺华塔(已毁)、成城湾华塔;唐宋花塔——开化寺连理塔(两座)、解脱禅师塔;辽代华塔——万佛堂华塔、庆化寺华塔、车轴山华塔(丰润药师灵塔)、班吉华塔;金代华塔——广惠寺华塔、镇岗华塔;金代花塔——杲公和尚墓塔、无名小花塔、皇统五年花塔、胡家庄花塔(南北两座)。通过对辽金华塔和金代花塔的单体建筑分析,初步归纳出两种不同建筑形制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平面形式、设计元素、建筑形制的关系,并总结各自存在的具体特征。基于前辈们的“模数”等数理关系的研究观点,运用建筑学与数学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来完善花塔建筑形制体系。研究团队对现存百余座辽金佛塔进行初步调研,并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形成点云数据图的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使用CAD软件绘制辽金华塔(除广惠寺华塔)的点云数据立面图以获取立面构图中的基础数据尺寸,并进行各部位侧重对比、比例尺度对比、收分关系等数理关系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辽金时期华塔是从辽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演变而来,为验证辽金时期华塔区别于辽代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两种佛塔类型,本文将通过运用数理关系对比来验证辽金时期华塔建筑形制与辽代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存在一定数值规律。确定辽金时期华塔建筑形制在古人匠心设计之初,汲取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设计元素,以独立形式存在于佛塔营建类型之中。

李丹丹[5](2021)在《大梁江古村落民居特征与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更多倾向的是宫殿、坛庙等官式建筑。而那些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民居建筑,却在历史的风吹雨打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世人的眼中,所以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距离河北省石家庄市约52.7公里的太行山区,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城—井陉县。它处于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地带,属于交通要道,境内保存有大量完整的古村落。其中,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大梁江村、于家村、梁家村、小龙窝村等,大梁江村作为典型代表之一,保存有大量明清、“中华民国”时期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其建筑形态融合了“河北”、“山西”和“陕北”等地区的建筑特色,村落的选址和营造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独特的布局形式和装饰艺术,则反映出这一地区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审美等文化信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古建筑似乎被人们遗弃,逐渐变得破败,所以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保护和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当今社会加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与井陉县和大梁江村有关的文献记载。同时,深入到大梁江古村落进行走访调查,增加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把握。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当地居民的需要和现有民居的状况,以期在保护当地古村落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当地的发展。同时也期望可以唤起村民对传统民居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传统民居的重视。

宝璐[6](2020)在《明清紫禁城琉璃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梁珺娅[7](2020)在《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甚至是小乡村都建设有寺庙,普通民众会自发在特殊的节日去供奉佛像、向神佛祈祷心中某种愿望的达成。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较为特殊,藏传佛教自元代开始传入,融入到汉地文化中,北京藏传佛教寺庙凝结了深刻的教义,反映了社会背景,是汉族与藏族宗教和文化长期融合的巨大成就,寺庙装饰构件既承载了雪域高原的藏民族的文化,也展现了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寺庙装饰的布局、色彩、原材料的选择等传达出北京地区悠久的人文历史,从中深入挖掘可以探究藏传佛教传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族地区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等融合的精髓。并且寺庙的建立首先便是源于宗教目的,寺庙装饰的设置也是基于宗教教义的价值取向,各所寺庙装饰设计营造出一套独特的含有地域文化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并且结合普通市民的日常宗教活动需求以寺庙装饰构件方式呈现出来,这正是藏传佛教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主要特点之所在。本文对于藏传佛教寺庙装饰的探究,吸取其设计理念精髓,为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提供灵感来源,也提供了相应的素材,有利于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相结合营造中式风格的现代室内空间。本文通过对北京多所藏传佛寺装饰艺术风格的深入研究,结合藏传佛教教义和社会风俗文化,详细论述装饰的材质、色彩、内涵等内容,分析其在寺庙整体空间氛围营造中的作用,并且提出对藏传佛寺装饰实体的保护、利用建议。论文的最后将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客厅环境设计中,设计出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客厅空间。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历代寺庙修建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历任统治者对藏传佛教施行的政策有所不同,所以反映在不同寺庙的装饰都会有所区别。本论文考察对象为北京市内几所藏传佛教寺庙,如:雍和宫、西黄寺、妙应寺等寺庙的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装饰艺术为主,其寺庙装饰具有地域代表性,以此突出重点和典型性。

陈伟[8](2020)在《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宅门经历了漫长的衍变过程。中国最早的门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半地穴房屋中。在考古发掘所见的古城、建筑遗址以及墓葬的壁画、雕刻中可以推测复原远古时代的宅门。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高峰,特别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门的种类,宅门的形制已经基本固定。进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至顶峰,人们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对宅门的装饰上。宅门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被赋予等级上的意义至迟在秦汉已经出现。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对此做出了明文规定。这一时期晋中地区商业发达,金融业蒸蒸日上,积累到财富的晋商们兴建了一大批富丽堂皇的宅院,又因为平遥、太谷、祁县等古城区保存相对完整,使得晋中地区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古民居,这些民居规模大小不一,涵盖了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通过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平遥、榆次、太谷、祁县、介休、张壁古堡村五座明清古县城、一座明清古村落和马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孔祥熙故居、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六座晋商大院进行实地调查,对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形制特征、尺寸大小、附属物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所得材料,根据宅门所处位置将门分为宅院大门、内院门、厢房门、正房门;根据宅门的形制、结构将其分为砖雕门楼、木构门楼、拱券门楼;根据门的用途将其分为堡门、宅门、店面门、车马门等。分别研究了晋商大院和古城民居不同阶层的宅门,晋商大院宅门种类较多,入口处都修筑了高大的堡门,内部的四合院也都是屋宇式宅门,其体量大、装饰着豪华的雕刻和彩绘,门前附属物众多;而数量庞大的古城民居则以低矮的墙垣门或小体量的屋宇式大门居多,门面比较狭窄、装饰极少、罕有附属物。宅门的形制和装饰受到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除了人们的财富和地位之外,人们在修建宅门时也加入了对礼制、道德的尊崇、对吉祥幸福的祈盼和对仕途地位的向往。

贾丹丹[9](2020)在《晋城地区传统民居门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晋城地区21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的民居门楼作为研究对象,对晋城传统民居门楼的形制、空间、题材、工艺、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晋城地区传统民居门楼的形成背景。结合调研样本和整理的文献资料,根据晋城民居门楼建筑形式、风格、结构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并结合风水学理论,对门楼的方位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其次,依据多种限定要素对门楼空间进行限定,将门楼空间划分为浅空间、深空间和扩展空间,探讨门楼空间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门楼空间与街巷和院落的位置关系,对晋城民居入口空间的层次变化、序列组织方式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此挖掘出其背后的典型特征和深刻内涵。再者,对门楼的本体装饰构件和附设构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选用的装饰题材、装饰工艺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探讨门楼装饰与地域、民俗、民风之间的联系,挖掘门楼装饰所蕴藏的地域文化和审美价值。最后,对晋城现存民居门楼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门楼的现存状况与所遭受的破坏因素,提出门楼保护的相关建议和措施。阐述了门楼在现代设计中的启示,对门楼空间和装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求将传统民居门楼的建筑文化融合到现代设计领域。晋城传统民居门楼是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选择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门楼进行深入地剖析,希望大众对晋城传统民居门楼有更为全面、细致地认识。以传承和发扬其文化智慧为目标,对现存的门楼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并期望晋城民居门楼在现代设计中能够得到创新和应用。

袁野[10](2020)在《地域化视角下的邯郸道教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教是中国固有文化酝酿下的本土宗教,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教建筑作为承载道教文化与道教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兴衰变化,承载着道教文化的主脉,形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特色的建筑体系。邯郸作为早期北方道教的中心,早在东汉时期就有道教在邯郸地区传播,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沃土。邯郸道教建筑无论是在选址、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单体建筑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地域性建筑特色,同时包含了邯郸的民俗文化、书法、绘画、医药、武术等各个方面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邯郸道教文化。通过对邯郸道教建筑的研究,探寻在邯郸地域性文化影响下道教建筑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这对研究地方性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保护与发展邯郸古建筑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邯郸道教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历史资料与文献,对道教的发展史与道教建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解、梳理,同时通过测量、拍照等手段对邯郸现存道教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得出邯郸道教建筑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邯郸道教建筑在发展、选址与平面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其次,对邯郸道教建筑在选址、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得出其具有的地域性特征;再次,从道教建筑单体出发,将邯郸道教建筑分为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及建筑小品三种类型,对其平面形式、屋顶形式及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其地域性特点;最后,分析邯郸道教建筑的装饰艺术,并将其与官式、民间等做法进行了对比,总结邯郸道教建筑中具有的融合了本土文化的地域性元素与手法。研究邯郸地区现存的道教建筑,总结其具有的地域性特征,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总结出道教建筑中所蕴含的道教哲学思想与生态思想,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思路。同时,还可以为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历史要素,为邯郸更好的建设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相关理论帮助。

二、古建筑门钉的设置与数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建筑门钉的设置与数量(论文提纲范文)

(1)贺昌古村聚落格局特征及肌理织补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来源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确定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现场调研法
        1.5.3 学科交叉法
        1.5.4 归纳分析法
    1.6 论文框架图
第2章 贺昌古村的历史文化
    2.1 村落概况
    2.2 历史沿革
        2.2.1 行政区划变迁
        2.2.2 发展历史追溯
        2.2.3 抗日战争史实
        2.2.4 村落名称演变
    2.3 贺氏家族
    2.4 历史要素
        2.4.1 历史名木——古树
        2.4.2 历史水源——古井
        2.4.3 历史标识——古匾额
        2.4.4 历史农具——古磨碾
        2.4.5 历史印迹——古碑碣
    2.5 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
        2.5.1 年节风俗
        2.5.2 红枣文化
        2.5.3 盘子文化
        2.5.4 黄河九曲灯游会
        2.5.5 宗教信仰
        2.5.6 民俗工艺
        2.5.7 传统美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贺昌古村的空间格局
    3.1 村落选址
        3.1.1 “山环水抱”必有气
        3.1.2 “负阴抱阳”万物生
        3.1.3 “天人合一”气相通
        3.1.4 “四通水陆”皆可达
    3.2 村落格局
        3.2.1 总体布局
        3.2.2 聚落生长
    3.3 防御系统
        3.3.1 防御系统概述
        3.3.2 自然防御——山屏水障
        3.3.3 公共防御——跨街过楼
        3.3.4 个体防御——分设角楼
    3.4 空间分析
        3.4.1 村落空间
        3.4.2 街巷空间
        3.4.3 重要街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贺昌古村的公共建筑
    4.1 宗教建筑
        4.1.1 双塔寺
        4.1.2 姑子庵
        4.1.3 小寺庙
        4.1.4 二郎庙
        4.1.5 龙王庙
        4.1.6 观音庙
        4.1.7 香严寺
    4.2 祭祀建筑
        4.2.1 三郎堡
        4.2.2 贺氏宗祠
    4.3 名人故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贺昌古村的商业及民居建筑
    5.1 建筑综合分析
        5.1.1 建筑分布特征
        5.1.2 院落布局构成
        5.1.3 立面构成要素
        5.1.4 屋架结构体系
        5.1.5 附加防御功能
        5.1.6 居住心理设定
    5.2 东街街区典型院落
        5.2.1 万和堂药店旧址
        5.2.2 万顺成面庄旧址
    5.3 中街街区典型院落
        5.3.1 悦来成金银首饰店旧址
        5.3.2 中街21 号商宅
        5.3.3 德庆恒药店旧址+中街1 号民宅
        5.3.4 同生泰药店旧址
        5.3.5 同和恒药店旧址
        5.3.6 德庆昌面庄旧址+中街4 号民宅
        5.3.7 合义成面庄旧址+中街5 号民宅
        5.3.8 天锡长烟店旧址+中街8 号民宅
    5.4 西街街区典型院落
        5.4.1 柳林骡马店旧址
        5.4.2 公盛昌旧址
        5.4.3 庆益厚面庄旧址
    5.5 背道街区典型院落
        5.5.1 上背道37 号宅
        5.5.2 中背道2 号民宅
        5.5.3 中背道3 号民宅
        5.5.4 中背道48 号民宅
        5.5.5 中背道52 号民宅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贺昌古村的装饰艺术
    6.1 台基样式
    6.2 砖雕石刻
        6.2.1 柱础
        6.2.2 门枕石
        6.2.3 墀头
    6.3 门扇点缀
    6.4 额枋木雕
    6.5 屋顶脊饰
    6.6 窗棂纹样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聚落肌理织补与活力延续方法研究
    7.1 古村活力特征分析
        7.1.1 历史文化的载体
        7.1.2 聚落风貌的传承
        7.1.3 真实生活的延续
    7.2 聚落格局演变趋势
        7.2.1 现状建筑肌理分析
        7.2.2 村民自发改建行为
        7.2.3 政府主导改造行为
        7.2.4 二者实施后果影响评估
    7.3 村落活化策略研究
        7.3.1 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持延续
        7.3.2 历史文化遗存的可持续利用
        7.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
    7.4 村落肌理织补方法
        7.4.1 差异肌理的“嵌入式”织补
        7.4.2 沿街界面的“连贯式”织补
        7.4.3 异质建筑的“注入式”织补
        7.4.4 节点空间的“衔接式”织补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历史建筑测绘图选录
附录B 民国初年柳林镇主要挂牌商号概况
附录C 碑文选录
    存于姑子庵
        1.东侧石碣(笔者据碑自录)
        2.西侧石碣(笔者据碑自录)
    存于二郎庙
        3.重修补葺二郎庙碑记(笔者据碑自录)
    存于贺氏宗祠
        4.重建泽远都九十甲贺氏家佛堂碑序(笔者据碑自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调研及建筑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论文框架
        1.4.1 创新点
        1.4.2 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建筑现状调研
    2.1 邯郸地区概述
        2.1.1 地理区位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特点
    2.2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建筑发展历史沿革
        2.2.1 邯郸地区汉代前发展历史概况
        2.2.2 邯郸地区佛教发展历史沿革
    2.3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建筑分布
    2.4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典型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建筑装饰艺术
    3.1 觉慈寺装饰艺术
        3.1.1 觉慈寺概况简介
        3.1.2 后殿外墙窗的装饰
        3.1.3 门的装饰
        3.1.4 后殿二楼室内装饰
        3.1.5 东殿的装饰
        3.1.6 西侧殿的装饰
        3.1.7 西侧殿外墙和窗的装饰
        3.1.8 庭院空间建筑装饰
    3.2 禅果寺装饰艺术
        3.2.1 禅果寺概况简介
        3.2.2 禅果寺三佛殿现状
        3.2.3 禅果寺庭院内现状
        3.2.4 禅果寺现存石碑
    3.3 天青寺装饰艺术
        3.3.1 天青寺概况简介
        3.3.2 大雄宝殿斗拱和门的装饰
        3.3.3 大雄宝殿屋脊走兽
        3.3.4 大雄宝殿柱础装饰
        3.3.5 大雄宝殿门枕石装饰
        3.3.6 大雄宝殿室内供台装饰
        3.3.7 大雄宝殿室内壁画装饰
        3.3.8 天青寺庭院内石碑装饰
    3.4 元定寺装饰艺术
        3.4.1 元定寺概况简介
        3.4.2 前殿斗拱和外墙装饰
        3.4.3 后殿斗拱和外墙装饰
        3.4.4 正脊吻兽装饰
        3.4.5 东殿建筑装饰
        3.4.6 西殿建筑装饰
        3.4.7 庭院空间建筑装饰
    3.5 二祖禅寺(元符寺)装饰艺术
        3.5.1 二祖禅寺概况简介
        3.5.2 二祖禅寺现存石碑
    3.6 大乘玉佛寺装饰艺术
        3.6.1 大乘玉佛寺概况简介
        3.6.2 寺院入口空间序列
        3.6.3 天王殿外装饰
        3.6.4 天王殿内装饰
        3.6.5 大雄宝殿
        3.6.6 藏经阁以及附属配殿
    3.7 其他寺院装饰艺术
        3.7.1 青烟寺村北大寺
        3.7.2 玉泉寺
        3.7.3 寿圣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建筑装饰艺术特征解析
    4.1 建筑装饰材质的特征
        4.1.1 石作装饰
        4.1.2 砖瓦装饰
        4.1.3 木作装饰
    4.2 建筑装饰题材的特征
        4.2.1 动物纹装饰题材
        4.2.2 植物纹装饰题材
        4.2.3 符号纹装饰题材
        4.2.4 故事场景装饰题材
    4.3 建筑装饰形式的特征
        4.3.1 门的装饰形式
        4.3.2 窗的装饰形式
        4.3.3 屋顶的装饰形式
        4.3.4 石构的装饰形式
    4.4 建筑装饰风格的特征
        4.4.1 门的装饰风格
        4.4.2 窗的装饰风格
        4.4.3 屋顶的装饰风格
        4.4.4 石构的装饰风格
    4.5 建筑装饰技法的特征
        4.5.1 彩画的装饰技法
        4.5.2 雕刻的装饰技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建筑装饰艺术成因及保护
    5.1 思想溯源
        5.1.1 儒学礼制的影响
        5.1.2 传统风水的影响
        5.1.3 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
    5.2 经济能力与建造技术
        5.2.1 经济能力的影响
        5.2.2 建造技术的影响
    5.3 保护建议
        5.3.1 装饰材质的保护建议
        5.3.2 佛寺建筑的保护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一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统计表
附录二 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建筑装饰分布位置及内容

(4)辽金时期花塔建筑形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3 研究现状不足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1.7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行性研究
        1.7.1 研究的创新点
        1.7.2 可行性研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辽金时期华塔与金代花塔概述
    2.1 华塔和花塔的建筑形制区分
    2.2 华塔与花塔的溯源
    2.3 辽金时期华塔和金代花塔历史沿革
        2.3.1 辽金时期佛教传播带来的发展演变
        2.3.2 花塔和华塔建筑形制历代发展演变
    2.4 花塔与华塔现状分布
    2.5 辽金时期华塔和金代花塔时间脉络轴线
    2.6 辽金时期华塔和金代花塔的形成原因
        2.6.1 历史、地理、气候、战争等自然环境因素
        2.6.2 民族融合因素
        2.6.3 社会文化因素
        2.6.4 辽塔营建技术
    2.7 辽金时期华塔建筑形制特点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金华塔和金代花塔单体建筑形制分析
    3.1 辽代华塔建筑形制
        3.1.1 北京万佛堂华塔
        3.1.2 涞水庆化寺华塔
        3.1.3 锦州班吉华塔
        3.1.4 丰润车轴山华塔
    3.2 金代华塔建筑形制
        3.2.1 北京镇岗华塔
        3.2.2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
    3.3 金代花塔建筑形制
        3.3.1 山西五台杲公和尚墓塔
        3.3.2 山西忻州胡家庄花塔(两座)
        3.3.3 山西五台无名小花塔
        3.3.4 山西五台皇统五年小花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金时期华塔建筑形制数理关系
    4.1 辽金时期花塔和金代花塔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对比
        4.1.1 华塔和花塔建筑形制的共性特征关系对比
        4.1.2 华塔与花塔建筑形制的个性特征关系对比
    4.2 辽金时期华塔各部分比例关系
        4.2.1 塔高宽比关系
        4.2.2 塔各部分高度占比关系
        4.2.3 塔高H与塔冠中间层面阔W0 的比值
        4.2.4 收分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金华塔与密檐式塔、楼阁式塔的数理比较
    5.1 华塔塔冠与密檐式塔的比较研究
        5.1.1 与密檐式塔的数理比较
        5.1.2 与密檐式塔的收分关系的数理比较
    5.2 华塔的塔身与楼阁式塔的比较研究
        5.2.1 与楼阁塔塔身壁面高宽比的数理比较
        5.2.2 与楼阁塔塔身细部构件的数理比较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附表A 国内俗称“花塔”21座汇总统计表
附表B 国内现存辽金时期华塔6座和金代花塔5座汇总
附图C 国内现存华塔(花塔)时间轴线及脉络关系
附图D 国内现存辽金时期华塔、金代花塔、唐宋华塔、唐宋花塔建筑形制时间轴线
附图E 花塔和华塔建筑形制历代发展演变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大梁江古村落民居特征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1、研究内容
        2、相关概念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2、实地调查、访谈
    (五)创新之处
一、大梁江古村落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
    (一)大梁江村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区位及交通状况
        2、地形地貌特征
        3、气候及自然灾害
    (二)大梁江村社会文化特征
        1、深厚的文化底蕴
        2、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3、多元的民间信仰
    (三)本章小结
二、大梁江古村落民居概况分析
    (一)民居建筑的分布特征解析
        1、地理分布特征
        2、空间分布特征
    (二)大梁江村公共建筑解析
        1、梁氏祠堂
        2、大梁江村的庙宇建筑
        3、古戏楼
    (三)大梁江村居住建筑解析
        1、居住建筑的分类
        2、居住建筑的构成要素及功能分析
        3、影响大梁江居住建筑的因素
    (四)大梁江民居的装饰艺术
        1、石雕
        2、砖雕
        3、木雕
    (五)本章小结
三、大梁江民居建筑营造体系分析
    (一)大梁江民居建筑的营造体系
        1、建筑结构
        2、院落布局
    (二)大梁江民居营造技术合理性及局限性
        1、营造布局的合理性
        2、营造技术的局限性
    (三)本章小结
四、大梁江古村落存在的问题及“活化”策略
    (一)大梁江民居保护传承的意义
        1、历史文化艺术意义
        2、生态环境意义
        3、寄托“乡愁”的意义
    (二)大梁江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1、建设规划不合理,旧民居“空心化”
        2、保护意识淡薄,建筑原貌受损
        3、资金投入不足,民居建筑受损
        4、年代久远,历史留下的风貌破坏
    (三)大梁江民居“活化”策略
        1、增强保护知识宣传,提高村民保护意识
        2、发展乡村文化,提高村落“活力”
        3、扩大资金来源,发展特色产业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留住“人才”
        5、依托互联网平台,提高古村落知名度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选题、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选题
        1.3.2 论文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1.5 研究对象的界定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北京藏传佛教缘起与寺庙兴建
    2.1 元、明、清三代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传播及佛寺的兴建
        2.1.1 元朝(尊崇扶持,广建佛寺,设宣政院)
        2.1.2 明朝(僧官制度,广行诏谕,多封众建)
        2.1.3 清朝(加大控制,因俗而治,金瓶掣签)
    2.2 北京现存藏传佛寺概述
    2.3 北京现存藏传佛寺的分布
第三章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形成轨迹及发展进程
    3.1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概况
    3.2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的基本特点
    3.3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形成的地域条件及特点
        3.3.1 北京地理概况
        3.3.2 北京气候特征
        3.3.3 北京藏传佛寺的择址
第四章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的内容
    4.1 屋顶及天花装饰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4.1.1 吻兽
        4.1.2 宝瓶
        4.1.3 天花
    4.2 梁柱、雀替、斗拱装饰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4.2.1 梁柱
        4.2.2 雀替
        4.2.3 斗拱
    4.3 门、窗装饰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4.3.1 门
        4.3.2 窗
    4.4 墙体装饰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4.4.1 外墙装饰
        4.4.2 壁画
        4.4.3 唐卡
第五章 寺庙装饰对空间氛围的营造
    5.1 寺庙装饰的空间建构作用
    5.2 寺庙装饰的色彩及材质表达作用
    5.3 寺庙装饰的文脉线索作用
第六章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的保护和应用
    6.1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保护和利用的现实意义
        6.1.1 延续装饰的历史文化价值
        6.1.2 扩展北京传统文化内涵
        6.1.3 为现代环境设计提供灵感
    6.2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6.2.1 注重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6.2.2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
        6.2.3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6.3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门的衍变与明清宅门的特征
    第一节 门的定义和起源
    第二节 宅门的衍变
        一、史前时期的宅门
        二、历史时期的宅门
    第三节 明清民居宅门的特征
        一、明清北方地区的宅门
        二、明清南方地区的宅门
第二章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调查与统计
    第一节 晋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一、晋中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二、明清晋中区划变迁
        三、明清时期晋中社会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晋商大院宅门的调查统计
        一、马家大院的宅门
        二、常家庄园的宅门
        三、孔祥熙故居的宅门
        四、曹家大院的宅门
        五、渠家大院的宅门
        六、王家大院的宅门
    第三节 古城民居宅门的调查统计
        一、平遥古城民居的宅门
        二、榆次老城民居的宅门
        三、太谷古城民居的宅门
        四、祁县古城民居的宅门
        五、介休老城区民居的宅门
        六、张壁古堡民居的宅门
第三章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研究
    第一节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结构和种类
        一、门的结构
        二、门的种类
    第二节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附属物
        一、匾额和对联
        二、门枕石和抱鼓石
        三、上马石和栓马柱
        四、照壁和影壁
    第三节 不同阶层民居宅门的异同点
        一、晋商大院和富裕阶层的宅门
        二、古城平民阶层的宅门
    第四节 宅门所反映的政治、经济与风俗文化
        一、宅门形制反映的政治与经济
        二、宅门反映的乡土情怀
        三、宅门装饰反映的风俗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晋城地区传统民居门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1.1.1 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1.1.2 建设高潮下传统民居的消亡
        1.1.3 地域和乡土建筑文化重获关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1.3.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第2章 晋城地区传统民居门楼的形成背景及现状
    2.1 自然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环境
    2.2 时代背景
        2.2.1 历史沿革
        2.2.2 民俗文化
        2.2.3 礼制思想
    2.3 晋城地区传统民居现状
        2.3.1 民居建筑特征
        2.3.2 民居门楼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城地区传统民居门楼的形制、方位和结构
    3.1 现状调研
        3.1.1 调研村落选取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现状评价
    3.2 门楼的形制
        3.2.1 屋宇式门楼
        3.2.2 门洞式门楼
        3.2.3 牌楼式门楼
        3.2.4 随墙式门楼
        3.2.5 西洋式门楼
    3.3 方位与风水
    3.4 门楼的结构特征
        3.4.1 门头
        3.4.2 门身
        3.4.3 台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城地区传统民居门楼的空间形态
    4.1 门楼空间的限定
        4.1.1 门楼空间的限定方式
        4.1.2 门楼空间的限定范围
    4.2 门楼空间的功能
        4.2.1 门楼空间的基本功能
        4.2.2 门楼空间的其他功能
    4.3 门楼的空间形态
        4.3.1 门楼于街巷中的位置
        4.3.2 门楼于院落中的位置
        4.3.3 门楼空间序列的组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晋城地区传统民居门楼的装饰艺术
    5.1 门楼的装饰构件
        5.1.1 门头装饰
        5.1.2 门匾
        5.1.3 门簪
        5.1.4 门钹
        5.1.5 门钉
        5.1.6 看叶
        5.1.7 门槛
        5.1.8 门枕石
    5.2 附设装饰
        5.2.1 影壁
        5.2.2 上下马石、拴马桩
    5.3 门楼的装饰题材
        5.3.1 题材选用的社会倾向
        5.3.2 装饰题材的选用
        5.3.3 表现手法
    5.4 门楼的装饰工艺
        5.4.1 木雕
        5.4.2 砖雕
        5.4.3 石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晋城传统民居门楼的保护与传承
    6.1 传统民居门楼的保护
        6.1.1 门楼保护存在的问题
        6.1.2 保护的方法及原则和措施
    6.2 门楼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6.2.1 门楼空间上的借鉴
        6.2.2 门楼装饰上的启示及借鉴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0)地域化视角下的邯郸道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邯郸道教建筑发展概述
    2.1 邯郸道教的发展概述
        2.1.1 道教的思想起源
        2.1.2 邯郸道教的发展历程
    2.2 道教建筑的发展
        2.2.1 起源期
        2.2.2 发展期
        2.2.3 兴盛期
        2.2.4 巅峰期
        2.2.5 没落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道教建筑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邯郸道教建筑实地调查概况
        3.1.1 实地调查范围
        3.1.2 实地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3.2 邯郸道教建筑总体概况
        3.2.1 邯郸道教建筑的数量
        3.2.2 邯郸现存道教建筑分布情况
    3.3 邯郸道教建筑现状调查表
    3.4 形成分布特点的原因
        3.4.1 地理原因
        3.4.2 道教思想原因
        3.4.3 风水原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道教建筑文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邯郸道教建筑文化地域性特色及社会功能
        4.1.1 邯郸道教建筑地域文化特色
        4.1.2 邯郸道教的社会功能
    4.2 邯郸道教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自然环境因素
        4.2.2 丰富的民间信仰
        4.2.3 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吸收
    4.3 道教文化对邯郸道教建筑的影响
        4.3.1 邯郸道教建筑选址的影响因素
        4.3.2 邯郸道教建筑平面布局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市道教建筑选址及平面布局地域特征
    5.1 邯郸道教建筑的选址特征
        5.1.1 山林型道教建筑
        5.1.2 城镇型道教建筑
    5.2 传统道教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形式
    5.3 邯郸道教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
        5.3.1 多进对称合院式院落
        5.3.2 不规则式院落
        5.3.3 单进院式布局
        5.3.4 综合式布局
    5.4 邯郸道教建筑布局的空间组织特征
        5.4.1 入口引导空间
        5.4.2 入口空间
        5.4.3 衔接空间
        5.4.4 高潮空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道教建筑的单体形态地域特征
    6.1 主体建筑特征
        6.1.1 山门
        6.1.2 殿堂建筑
        6.1.3 楼阁式道教宫观
    6.2 附属建筑特征
        6.2.1 辅助用房
        6.2.2 亭子
        6.2.3 石桥
        6.2.4 连廊
        6.2.5 戏台
    6.3 建筑小品特征
        6.3.1 石兽
        6.3.2 石碑
        6.3.3 香炉
        6.3.4 影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邯郸道教建筑装饰艺术地域特征
    7.1 油漆彩画艺术特征
        7.1.1 梁枋彩画
        7.1.2 天花彩画
        7.1.3 墙壁彩画
    7.2 砖雕石作艺术特征
        7.2.1 墀头
        7.2.2 墙上气孔
        7.2.3 柱础
        7.2.4 石栏杆
        7.2.5 御道
        7.2.6 台基
    7.3 门窗艺术特征
        7.3.1 门
        7.3.2 窗
    7.4 匾额与楹联艺术特征
    7.5 屋顶装饰艺术特征
        7.5.1 屋脊与吻兽
        7.5.2 瓦当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附录2

四、古建筑门钉的设置与数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贺昌古村聚落格局特征及肌理织补方式研究[D]. 贺亚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邯郸地区传统佛教寺院调研及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 王灿.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鲁西南地区民间宗祠建筑研究[D]. 尹利欣.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4]辽金时期花塔建筑形制研究[D]. 魏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5]大梁江古村落民居特征与保护研究[D]. 李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明清紫禁城琉璃门研究[D]. 宝璐. 东南大学, 2020
  • [7]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研究与应用[D]. 梁珺娅.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8]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D]. 陈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晋城地区传统民居门楼研究[D]. 贾丹丹.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10]地域化视角下的邯郸道教建筑研究[D]. 袁野.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古建筑门钉的设置及数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