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IT业方兴未艾

巴西IT业方兴未艾

一、巴西 IT业方兴未艾(论文文献综述)

管辉[1](2018)在《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7年印度独立,宣告英国近200年殖民统治的终结。独立之后获得新生的印度,根据本国国情并借鉴他国经验,在批判地继承英帝国殖民遗产的同时,也确立起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框架。由此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是,印度社会原有的阶级阶层发生重大的变动,中产阶级的崛起尤为引人关注。为此,阐明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历史演变过程,对深化印度社会的认识以及为现有的中产阶级理论或思想提供佐证或反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借鉴价值。中产阶级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创造的中产阶级文化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他们的形成与成长也是影响社会分层形态演变趋势和社会政治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与印度中产阶级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和潜力相比,目前的研究力度显然是无法匹配的。目前,虽然有关印度中产阶级的消费、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成果不少,但总体上说来,大多还是从单一的视角出发做相应的研究,鲜少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对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演变轨迹、结构成分、政治地位、婚姻家庭状况及对国家政策的影响等领域作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选题的出发点正基于此。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吸收韦伯、涂尔干等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分层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关于阶级划分的理论,透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多维视角,本文沿如下逻辑顺序对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和分析。第一章,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从历史的“纵轴”分时段考察印度中产阶级历史变迁过程。第五章,辨析了独立以来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间的联系。第六章,分析了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婚姻、生活方式与教育状况在历史“横轴”上的各个截面。最后,对印度中产阶级的近期转变、未来问题、提供的经验以及对发展中国家中产化道路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有如下收获。一是对南亚地区进行中产阶级的“个案研究”,结合史实,在现代化背景下考察印度中产阶级的历史变迁,厘清其60多年的兴替荣辱。二是拓展了史料的来源,使用了一些外国学者对印度部分地区所获得社会调查资料,以解决无法赴印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相对困难的问题,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阐明了现代化进程对印度中产阶级变化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中产阶级与种姓之间的关系,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揭示印度中产阶级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形式和途径,认为印度独立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个“平稳——波动——平稳”的运行轨迹。四是论证了印度中央政府主导了印度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印度中产阶级兴衰荣辱背后的引领者和决定者,只有在国家主导下,才能逐步解决印度种姓阶级教派的纷争、社会政策与中产阶级的培育、中产阶级经济政治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婚姻家庭、教育投资等重要问题。此外还指出经济增长是印度中产阶级形成、发展和提升的最根本动因,中产阶级的壮大是战胜阶层与贫富分化的可行选项,也是形成强大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印度中产化理想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除了根据自身国情因地制宜的变通和创新之外,还需置身于开放和流变不拘的世界格局中,采用通行的准则来考量本国的中产阶级发展道路。毫无疑问,本文将澄清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历史演变的主要节点,展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的影响,构建超越西方经验的印度中产阶级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为我们理解当代印度中产阶级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张嘉佳[2](2016)在《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讲故事的新方式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信息革命的产物,大数据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工作、思维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新闻传播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在时代、技术、理念、历史、自身等多重条件的作用下,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应运而生。数据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资源和驱动新闻报道的动力;数据新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操作流程,对记者提出了更多新要求。但是与传统新闻一样,数据新闻的本质仍然是向公众呈现事实的真相,更好地向公众清晰明了地讲述故事仍然是数据新闻的出发点和归属地。数据新闻这一新闻业的新生事物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界的研究和业界的实践都相对较落后。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了数据新闻的产生背景和学者们对其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明确数据新闻内涵为用数据讲故事;第二章从宏观角度对比了国内外数据新闻的实践,指出我国的数据新闻实践与国外的差异;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具体举例“图政数据”,从其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入手,不仅考察了我国数据新闻的实践现状,更分析了数据新闻较传统新闻报道讲故事的“新”方式;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我国数据新闻实践进行了反思。

赵东[3](2011)在《戴尔商业模式转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戴尔公司是迈克尔·戴尔于1984年以1000美元资本创建的。美国市场决定了戴尔公司采取了面向最终用户的戴尔直销模式。戴尔开创了电脑业的“戴尔时代”,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戴尔公司的经营收入接近600亿美元,一度保持其在全球PC市场排名第一的地位。戴尔公司的成功源自它的商业模式的成功。戴尔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低成本,低成本战略也是戴尔公司的核心战略。市场环境发生着变化,PC进入微利时代。尽管戴尔公司采取直销低价,较竞争对手在利润上有更大的空间,但这种局面正日益艰难,戴尔的业绩停滞甚至下滑。戴尔公司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刻,迈克尔·戴尔认识到了这些变化,戴尔公司必须转型。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戴尔公司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发展战略的模糊,急功近利的盲目低价竞争使得戴尔公司经营收入继续下滑。本文就是要探索,究竟确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什么样的盈利模式才能使戴尔公司重新走上增长之路?

李欣[4](2015)在《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强国、中华复兴等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略,已成为官、产、学、研各界的共识,并已逐步深入民心。2015年召开的“两会”出现的十大热词中,跟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有“创客”、“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互联网+”等。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端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支撑经济的时代”。与此同时,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正稳步推进,第六轮首席谈判代表会议2015年1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三方继续就货物贸易降税模式、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方式及协定范围与领域等议题进行磋商。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谈判最终取得成功,仍然困难重重,而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有望成为各方谈判的突破口。因此,政府和学术界亟须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问题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以及建设未来自贸区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规则的制定问题。因此,在了解中日韩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目前在世界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版图中所处位置的基础上,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中日韩文化贸易的结构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如何?(2)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影响程度如何?(3)中日韩三国之间以及中日韩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间出口潜力如何?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发现,将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提供主要的理论和数据支持。围绕这些研究问题,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钻石模型”,定性研究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相关理论、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现状、世界组织和文化贸易大国的文化产业和贸易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中日韩的文化产业和贸易竞争力和互补性进行指数测算,并对文化贸易影响因素及出口潜力等进行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力求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为完成上述研究设计,将本文分为9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引言”。首先概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为“相关文献回顾”。主要围绕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文化贸易、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中日韩之间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对比研究等进行了文献回顾,了解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最新动态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为本研究寻找可能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第3章为“本研究适用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本文试图从文化经济学、国际贸易、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以及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中抽取适于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内容,并采用了目前学界非常主流的两个分析工具—钻石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试图构架一个综合全面的理论框架,为本研究的假设问题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型,为研究发现提供理论解释,并得到实证分析结果的验证。第4章为“中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依据波特“钻石模型”,对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五个要素进行了定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从而了解三国文化产业模式和竞争力状况。第5章为“中日韩文化贸易竞争力实证对比研究”。本章对中日韩文化商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的各项竞争力指数以及三国文化贸易结合度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对比分析,并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照,从而深入了解中日韩三国不同文化业态的贸易结构特点、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第6章为“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影响因素及出口潜力预估”。本章根据目前贸易引力模型的最新成果和应用,选取中日韩和世界主要的25个文化贸易伙伴的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预估三国之间以及三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文化商品出口潜力。第7章为“国际组织、现有自贸区以及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政策研究”。本章研究目的是对现行国际规则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第4-6章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知己知彼”,为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政策以及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提供更多借鉴。第8章为“中日韩自贸区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政策规制建议”。本章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人才培养3个层面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以及贸易政策提出建议,以及从9个方面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献言建策。“结论”部分概述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以及今后努力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中国文化产业模式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和生产制造主导型,日本属于技术资本主导型,而韩国则是政府政策主导型。(2)在文化贸易竞争力方面,中国和日本对韩国的影像用品和乐器类文化商品存在贸易竞争优势,而中国对日本和韩国在图书、报纸等出版物方面都存在贸易竞争劣势。就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来看,韩国最强,中国次之,日本最弱,因此,日本是三个国家中文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大国。(3)就产业内贸易指数而言,偏生产型的手工艺制品和乐器类,中日、日韩之间均属于产业间贸易,这与三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偏文化创意型的文化产业,比如影像制品业、图书出版业、游戏业,三国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与三国文化相似度高,需求重叠有关。(4)根据引力模型回归结果,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不论三国作为整体还是分别回归,都会受到GDP、人口规模、人均GDP、地理距离、文化距离、语言相近性、是否同为APEC成员因素的影响。但是,人均DGP的影响远远大于GDP总量,文化距离影响明显超过地理距离。语言相近性对三国影响都非常显着,是否同为APEC对中、韩的影响大于日本。这都反映了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视外语类、跨文化交际类人才的培养。(5)就出口贸易潜力而言,中日之间的文化出口贸易都比较充分,中国对韩国的出口贸易潜力大于韩国对中国的,日韩之间的出口贸易潜力都比较大。中日韩三国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出口都非常充分,与越南、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西班牙、巴西、墨西哥、南非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出口潜力都还比较大。根据这些研究发现,本文对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从国家、企业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从加强手工艺品、图书出版、游戏、动漫、旅游、创意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内容设计外包、三方文化产业开放和投资领域以及开放路线图以及对外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1)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中日韩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指数测算和对比,并且分别将中日韩作为整体和个体进行考量,收集面板数据,进行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再利用回归结果,测算三国与25个贸易伙伴的文化商品出口潜力。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提供理论和数据的支撑。(2)在构筑理论框架方面,不仅从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角度出发,还结合管理学、社会学等维度,开拓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丰富研究内容。(3)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础上,对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有关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规则提供一定政策建议,这是本研究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所在。

吴勇毅[5](2014)在《“云基地”四处开花,云计算成高耗能?》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微软、谷歌联合发起云计算概念后,近两三年云计算风云突起,方兴未艾,其以超大的计算能力、超大的储存能力和超大规模的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了全球IT领域最炙手可热的项目。高德纳咨询公司将云计算列为未来几年的10大战略科技之首,以互联网和数据处理为中心支撑的云计算亦被视为绿色经济、环保产业,让人津津乐道。近几年为支持云计算的建设,全球各地的云计算中心、云基地建设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以支持庞大规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行。当前我国各地的云

张国宝,仝晓波[6](2014)在《LNG产业方兴未艾需各方协力推动》文中认为在我的工作生涯当中,有幸参与了中国第一个LNG接收站的谋划、谈判和建设。自2006年中国第一个LNG接收终端在广东深圳大鹏湾投产至今,已过去8年。8年间,中国的LNG以年均增长59%的速度在发展,到今年8月,我国LNG进口再气化总能力已经达到3460万吨/年,是2006年投产初期的10倍?

吴勇毅[7](2014)在《云计算,真的是绿色产业吗?》文中提出素来被认为是环保的互联网产业其实并非环保,而作为因特网运作支柱的"云端"数据中心,更是严重的污染源头。自从微软、谷歌联合发起云计算概念后,近两三年云计算风头正旺,方兴未艾,以超大的计算能力、超大的储存能力、超大规模的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了全球IT领域最炙手可热的项目。高德纳咨询公司将云计算列为未来几年的10大战略科技之首,以互联网和数据处理为中心支撑的云计算亦被视为绿色经济、环保产业,让人津津乐道。近几年为支持云计算的建设,全球各地的云计算中心、云基地建设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以支持庞大规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行。当前我国各地的

宋欣茹[8](2014)在《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空间集聚及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其他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作用。我国是服务外包产业新兴市场,在政府的扶持下,国内多个城市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现已形成多梯度发展格局。但不容忽视的是关于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产业等理论基础研究滞后。因此需要针对当前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动向,对服务外包产业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认真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大连市及相关区域、可比区域的服务外包产业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区域,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特点的背景下,从地理视角对大连服务外包产业的空间集聚和竞争力评价展开研究。以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分析服务外包产业空间集聚及竞争力的理论框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空间维度的服务外包产业空间集聚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大连的实证研究,得出大连服务外包产业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基本定位,进而对大连服务外包产业空间进行优化布局。以GIS技术为基本的空间分析工具,重点研究服务外包产业形成和发展机理,产业在城市之间的地域分工,以及城市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及集聚模式,为编制服务外包产业区域性总体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本文研究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区域研究的基本视角,从服务外包产业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发展和演变出发,从理性高度总结研究服务外包产业的空间集聚内在机理。本文包括九章,其中研究的主体内容共五章。主体章节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服务外包产业的界定以及支撑理论研究。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结合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地区产业发展”视角,科学合理地界定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性质、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产业发展规划分类方案。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基本特点,总结研究支撑服务外包产业研究和引导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基于编制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提出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服务外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机理研究。以大连市基本研究对象,综合当前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基础,总结提出区域服务外包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产业时空演进规律。对一、二、三产业的空间集聚机理进行梳理,总结出第三产业不同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机理,为研究服务外包产业形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服务外包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结合第三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机理,提出服务外包产业的空间集聚机理。第三部分,服务外包产业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定位研究。以大连市为中心,选择环渤海和东北经济区主要城市作为周边区域,基于地理空间差异、地域分工与联系的基本思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研究大连市未来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定位、基本方向、需要突破的若干瓶颈因素。第四部分,服务外包产业的城市内部集聚机理与模式研究。选择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相对集中的大连市区及金州新区作为基本的空间对象,在总结研究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在城市内部集聚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以收集整理大连市主要的软件服务包企业基础数据,并构建基础GIS数据库,分析研究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在城区内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对未来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进行优化。第五部分,服务外包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研究提出国内城市间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技术方法,并对包括大连市在内的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省会城市、经济实力较强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目的是在制定相应的服务产业促进发展的政策时,能够寻找“可比性对象”进行参照;同时通过竞争力比较评价,找出影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比较优势要素,也有利于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

李西京[9](2014)在《用友eHR产品巴西营销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企业管理领域中,一个公司的成败主要取决与能否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去创造财富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从工业革命开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原始的人事档案管理行政立法企业组织职能的演绎发展今天,随着科技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于是电子人力资源管理eHR应运而生用友软件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供应商而在国内管理软件竞争不断加剧的条件下,用友开始了其在巴西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本文以用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国际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对用友公司的eHR产品在巴西市场的营销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并进行了国际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其次,介绍了软件行业的发展情况,对eHR产品进行了简介,并且详细介绍了用友股份有限公司及其eHR产品再次,基于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以及4P和4C的理论知识,阐述了用友公司在巴西市场所采用的eHR产品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后本文通过对用友eHR产品在巴西市场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公司内部环境的分析,找出了其现行营销组合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然后结合eHR产品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的定位,提出用友公司eHR产品巴西市场的营销组合策略的改进方案本文目的在于希望为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决策和依据,同时也为国内其他软件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

吕宏芬,郑亚莉,赵智展[10](2013)在《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拉丁美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在当前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欧美传统市场陷入疲软的新形势下,鼓励浙江企业大力开拓拉美市场,是浙江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概括了浙江省对拉美经贸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梳理了近几年浙江与拉美经贸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深入分析了当前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浙江企业进一步开拓拉美市场的对策建议。

二、巴西 IT业方兴未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西 IT业方兴未艾(论文提纲范文)

(1)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既有的印度中产阶级研究回顾
    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及局限
第一章 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溯源
        一﹑社会不平等与分层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分层常用的基本概念
        四、社会分层理论分析
        五、本文的研究策略——现代化视角下的印度中产阶级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阶级、阶层与群体
        二、与“中产”相关的类似概念
        三、谁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界定
第二章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中产阶级
    第一节 印度传统社会的群体与分层
        一、印度社会中的群体
        二、阶级、社群还是种姓?——“印度化”的阶级分析
    第二节 印度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印度社会专制的基础
        二、莫卧儿时期——中产阶级的萌芽
    第三节 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一、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二、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构成
        三、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改革前印度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迁
    第一节 印度现代化的开启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一、尼赫鲁时期:现代化的开启
        二、经济计划的执行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基本状况
        一、一项意义深远的调查——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画像
        二、数据得出的结论
    第三节 印度农村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动
        一、印度土地改革及其影响
        二、绿色革命与农村中产阶级的发展
    第四节 经济改革前印度中产阶级变迁的原因
        一、国家主导下的发展政策
        二、经济结构调整
        三、城乡结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第一节 1990年以来的印度“新”中产阶级
        一、“旧”中产阶级:殖民地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
        二、新中产阶级:20世纪90年代自由化改革以来
    第二节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状况
        一、经济改革过程简述
        二、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第三节 “新”中产阶级的典型:印度IT业的从业者
        一、印度IT业状况
        二、IT从业人员的描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独立以来的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意识
        一、变化无常,随波逐流
        二、冷漠疏离,令人失望
        三、从认同政教分离到支持印度教复兴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
        一、“强权”抑或“自由”:20世纪70年代的激进运动
        二、从“世俗”转向“神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产阶级
        三、融合与重塑:印度教特性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第三节 中产阶级的思想困惑及其政治惰性
        一、思想困惑
        二、政治惰性及其消极影响
    第四节 政治稳定的挑战
        一、国大党势力的衰弱
        二、印度教的复兴
        三、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婚姻、生活方式及教育状况
    第一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婚姻
        一、历史背景述论
        二、印度独立后妇女地位的提高
        三、择偶标准
        四、夫妻关系
    第二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一、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方式
        二、多元化的饮食
        三、时尚化的休闲
        四、精致化的文化
    第三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教育状况
        一、独立以来印度教育的发展
        二、文化资本:一种理论
        三、教育与中产阶级知识精英的官僚化
        四、中产阶级知识精英:文化资本积累机制的表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讲故事的新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大数据的研究
        (二)关于数据新闻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用数据讲故事:定义数据新闻
    一、数据新闻的产生背景
        (一)社会背景:大数据时代,数据即信息
        (二)技术基础:信息存储提取技术和开源市场的成熟
        (三)理念进步:全球“开放数据”运动蓬勃兴起
        (四)历史沿革:精确新闻与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进阶
        (五)自身:新闻业面临危机的创新尝试
    二、数据新闻概念梳理
第二章 数据新闻的先行者:国内外业界实践现状
    一、国外数据新闻实践现状
        (一)《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实践
        (二)《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
        (三)数据新闻的全球性竞赛活动
    二、国内数据新闻实践现状
        (一)大型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实践
        (二)财新网“数字说”栏目的数据新闻实践
        (三)“BAT”等互联网巨头的数据新闻实践
    三、国内外数据新闻实践比较
第三章 讲故事的新方式:数据新闻实践考察
    一、“图政数据”的数据新闻实践
        (一)“图政数据”发展概况
        (二)“图政数据”数据新闻特点
        (三)“图政数据”数据新闻的实际操作
    二、讲故事的新方式
第四章 对我国数据新闻实践的反思
    一、数据新闻的表现能力不足
        (一)尚未达到真正的“大数据新闻”
        (二)可视化缺乏内在逻辑
    二、大数据与新闻报道的矛盾
        (一)大数据的处理特点与新闻报道理念的矛盾
        (二)大数据重统计与新闻传播重人文的矛盾
    三、数据的获取与真实性
        (一)数据的获取
        (二)数据的真实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戴尔商业模式转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戴尔的发展历程
    1.1 戴尔公司的初创
    1.2 戴尔公司的成功与快速发展
        1.2.1 戴尔的快速发展
        1.2.2 戴尔商业模式的成功
    1.3 戴尔公司的转型
        1.3.1 市场发生变化戴尔公司转型
        1.3.2 从硬件厂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
        1.3.3 进军传统销售渠道
        1.3.4 重新整合供应链
第二篇 戴尔的商业模式
    2.1 什么是商业模式
        2.1.1 商业模式特征
        2.1.2 商业模式创新
    2.2 戴尔商业模式
        2.2.1 戴尔商业模式的特点
        2.2.2 戴尔的直销模式
        2.2.3 戴尔的盈利模式
第三篇 戴尔直销模式遭遇的挑战
    3.1 消费行为变化的挑战
    3.2 计算机产品重心转移的挑战
    3.3 竞争对手的挑战
    3.4 创新的挑战
    3.5 市场变化的挑战
        3.5.1 美国市场
        3.5.2 新兴国家市场
    3.6 售后服务的挑战
第四篇 戴尔商业模式转型分析
    4.1 戴尔转型中的SWOT分析
        4.1.1 戴尔转型中的优势分析
        4.1.2 戴尔转型中的劣势分析
        4.1.3 戴尔转型中的机遇
        4.1.4 戴尔转型中的风险
    4.2 戴尔转型中的竞争对手分析
    4.3 戴尔转型中的战略定位
        4.3.1 产品定位:服务还是制造
        4.3.2 市场区域定位
        4.3.3 组织定位
        4.3.4 戴尔转型后的盈利模式
        4.3.5 戴尔转型后的销售模式
        4.3.6 戴尔转型后的供应链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1.4.1 本研究难点
        1.4.2 本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文献回顾
    2.1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文献回顾
        2.1.1 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演变过程的研究
        2.1.2 文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文献回顾
        2.1.3 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
        2.1.4 对文化治理政策的研究
        2.1.5 对创意阶层的研究
        2.1.6 对创意城市中文化产业集群与空间选择的研究
    2.2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内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2.2.2 国内对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研究
        2.2.3 国内对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2.2.4 国内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
    2.3 国外文化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2.3.1 国外对文化以及文化贸易作用的研究
        2.3.2 国外对“文化折扣”和“文化例外”的研究
        2.3.3 国外对双边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2.4 国内文化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2.4.1 对文化贸易概念和分类的研究
        2.4.2 对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研究
        2.4.3 对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战略的研究
        2.4.4 对中国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2.4.5 对“文化例外”的研究
        2.4.6 WTO框架内的中国文化贸易问题研究
    2.5 中日韩自贸区及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2.5.1 国内对欧美FTA战略比较研究
        2.5.2 中日韩自贸区可行性研究
        2.5.3 中日韩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2.5.4 中日韩文化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
    2.6 目前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研究适用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3.1 本研究适用的理论框架
        3.1.1 文化经济学理论
        3.1.2 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对文化贸易研究的适用性
        3.1.3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3.1.4 社会学理论对文化贸易研究的适用性
    3.2 本研究适用的分析模型
        3.2.1 波特的钻石模型
        3.2.2 贸易引力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引言
    4.2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工具-钻石模型
    4.3 世界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状况(1994-2013)
        4.3.1 起步阶段(1994-2002)
        4.3.2 金融危机前发展阶段(2002-2008)
        4.3.3 后危机发展阶段(2008-2013)
    4.4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日韩文化产业各要素对比研究
        4.4.1 生产要素对比研究
        4.4.2 需求要素对比研究
        4.4.3 相关和支持产业对比研究
        4.4.4 企业战略对比研究
        4.4.5 政府作用对比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日韩文化贸易竞争力实证对比研究
    5.1 引言
    5.2 世界文化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
    5.3 中日韩三国文化贸易规模和特点
        5.3.1 中国
        5.3.2 日本
        5.3.3 韩国
    5.4 中日韩文化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实证对比研究
        5.4.1 中日韩文化贸易比较优势对比研究
        5.4.2 中日韩文化贸易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对比研究
        5.4.3 中日韩文化贸易结合度对比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影响因素及出.潜力预算--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6.2.1 计量模型的选定
        6.2.2 本研究计量模型的构建
        6.2.3 变量说明和符号预期
    6.3 数据来源及其计算方法
    6.4 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6.5 中日韩文化商品出.潜力的预算及评价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际组织、现有自贸区和各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政策研究
    7.1 国际组织相关政策研究
        7.1.1 GATS和WTO中的相关规则
        7.1.2 UNESCO的相关政策导向
    7.2 现有自贸区相关政策研究
        7.2.1 欧盟相关规则
        7.2.2 NAFTA相关规则
        7.2.3 上海自贸区相关规则
    7.3 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关政策研究
        7.3.1 美国—市场驱动型
        7.3.2 英国—创意驱动型
        7.3.3 法国—政府扶持型
        7.3.4 加拿大—政府市场混合型
        7.3.5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驱动型
        7.3.6 印度—娱乐媒介驱动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未来中日韩自贸区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政策规制建议
    8.1 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四大变化”和“六大问题”
    8.2 对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建议
        8.2.1 国家政府层面
        8.2.2 企业层面
        8.2.3 人才培养层面
    8.3 对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的建议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A 统计样本中26个主要贸易伙伴Hofstede文化差异五维度打分表
附录B 中、日、韩分别对贸易伙伴j的综合文化距离指数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云基地”四处开花,云计算成高耗能?(论文提纲范文)

云计算, 一个没有污染的绿色产业?
国内“云基地”四处开花, 耗能引争议
云计算之下, 如何更环保更节能?

(7)云计算,真的是绿色产业吗?(论文提纲范文)

云计算并非绿色产业
云基地巨大耗能引来争议
云计算正在走向环保节能

(8)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空间集聚及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基础与思路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服务外包内涵及外延界定问题
        2.1.2 关于服务外包(产业)形成因素与发展机理研究
        2.1.3 关于服务外包空间集聚问题研究
        2.1.4 关于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研究
        2.1.5 研究综述
    2.2 本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技术方法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服务外包产业界定存在的问题
    3.2 服务外包及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重新界定
        3.2.1 基本概念
        3.2.2 服务外包产业的界定
    3.3 服务外包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对应理论
        3.3.1 产业集群理论
        3.3.2 服务经济理论
        3.3.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3.3.4 地理区位理论
4. 服务外包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一般机理
    4.1 服务外包产业形成动因
        4.1.1 市场需求(服务发包商)是根本因素
        4.1.2 市场供给(服务承包商)是决定因素
        4.1.3 政府的政策驱动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4.2 服务外包产业空间集聚机理研究
        4.2.1 经济外部性
        4.2.2 知识溢出
        4.2.3 学习与创新
    4.3 城市区域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阶段特征
        4.3.1 现代服务业阶段划分基础研究
        4.3.2 城市区域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5. 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5.1 发展概述
        5.1.1 服务外包规模大幅提升
        5.1.2 服务外包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5.1.3 服务外包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5.1.4 服务外包园区基础不断加强
    5.2 存在问题
        5.2.1 外包市场过度依赖日本
        5.2.2 外包业务水平不高
        5.2.3 外包人才结构失调
        5.2.4 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不健全
6. 大连市与周边区域服务外包产业地域分工研究
    6.1 主要定量指标与量化方法
    6.2 数据来源与基础上数据库建立
    6.3 大连城市产业及服务业主要方向地位评价
        6.3.1 大连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地位
        6.3.2 大连市主要服务业方向地位
    6.4 大连市服务业的净输出
    6.5 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发展潜力与定位
7. 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的布局优化研究
    7.1 布局优化的一般原则方法
    7.2 布局优化基本模式研究
        7.2.1 研究城市企业分布情况
        7.2.2 样方分析过程
        7.2.3 样方分析结论
    7.3 大连市域服务外包产业布局优化
        7.3.1 布局优化原则
        7.3.2 布局优化方向
    7.4 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布局优化建议
        7.4.1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7.4.2 大连中山区
        7.4.3 大连沙河口区
        7.4.4 大连金州新区
        7.4.5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
8 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8.1 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一般方法
        8.1.1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8.1.2 产业竞争力分析方法
    8.2 指标体系建立
        8.2.1 构建原则
        8.2.2 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8.2.3 选取有关指标的解释
    8.3 评价方法与过程
        8.3.1 评价方法
        8.3.2 评价过程
    8.4 结论说明
        8.4.1 竞争力突出的城市
        8.4.2 竞争力较强的城市
        8.4.3 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城市
    8.5 大连市提升综合竞争力对策建议
        8.5.1 拓展国内外市场
        8.5.2 积极促进外包企业发展
        8.5.3 构建服务外包人才支撑体系
        8.5.4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8.5.5 营造服务外包发展良好环境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用友eHR产品巴西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以及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基础
        1.4.1.1 4P 营销理论
        1.4.1.2 4C 营销理论
        1.4.1.3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1.4.1.4 三种不同的国际营销观念
        1.4.2 相关文献综述
        1.4.2.1 软件产业的发展
        1.4.2.2 软件技术的发展
        1.4.2.3 营销领域发展趋势
第二章 eHR 概述及用友 eHR 经营状况
    2.1 eHR 概述
        2.1.1 企业管理软件
        2.1.2 eHR 的内涵
        2.1.3 eHR 的演变流程
        2.1.4 eHR 的优势
    2.2 用友 eHR 经营状况
        2.2.1 用友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2.2.2 用友 eHR 产品简介
        2.2.3 用友 eHR 产品海内外营销状况
        2.2.3.1 用友 eHR 国内营销现状
        2.2.3.2 用友 eHR 海外营销现状
第三章 用友 eHR 产品巴西市场现行营销策略分析
    3.1 用友 eHR 产品巴西市场定位(STP)
    3.2 用友 eHR 产品巴西市场营销策略组合
        3.2.1 产品策略(Product)
        3.2.1.1 横纵垂直三项立体覆盖的产品组合
        3.2.1.2 UAP 平台打包作为产品套件
        3.2.1.3 进行葡语翻译,实现本地化
        3.2.2 价格策略(Price)
        3.2.3 渠道策略(Place)
        3.2.4 促销策略(Promotion)
第四章 用友 eHR 产品巴西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 巴西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巴西市场行业竞争分析
        4.2.1 在位者的竞争威胁
        4.2.2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购买者的谈判力量
        4.2.5 供应商的谈判力量
    4.3 用友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4.3.1 研发投入分析
        4.3.2 销售能力分析
        4.3.3 人力资源分析
第五章 用友 eHR 产品巴西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5.1 用友 eHR 产品巴西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5.1.1 用友 eHR 产品行业定位不明确
        5.1.2 用友 eHR 软件实施和服务价值低
        5.1.3 用友 eHR 产品巴西销售渠道单一
        5.1.4 用友 eHR 促销手段不足
    5.2 用友 eHR 产品巴西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5.2.1 产品策略
        5.2.1.1 eHR 产品行业重新定位
        5.2.1.2 提高 eHR 产品的实施和服务价值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3.1 逐步建立独立的营销渠道
        5.2.3.2 加强渠道方面的管理和激励政策
        5.2.3.3 加强对渠道商财务和推广上的支持
        5.2.3.4 加大用友巴西市场电子营销渠道的利用程度
        5.2.4 促销策略
        5.2.4.1 加强与巴西当地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联合促销
        5.2.4.2 加强对营销人员培训
        5.2.4.3 多样化促销选择
        5.2.4.4 开设市场活动
        5.2.4.5 注重公共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浙江与拉美经贸往来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双边贸易稳步发展
    (二)出口市场和商品结构多元化步伐加快
    (三)民营企业是出口主力
    (四)浙江对拉美投资方兴未艾
    (五)拉美对浙江投资在起伏中增长
    (六)对拉美工程承包持续发展
二、浙江与拉美经贸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与拉美经贸发展的实践探索
        1. 在投资领域的有益尝试
        2. 在投资方式上的勇于创新
        3. 在融资渠道上的大胆尝试
    (二)浙江与拉美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1. 对赴拉美投资经营缺乏深入了解和充分准备
        2. 开拓拉美市场所需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人才短缺
        3. 国内金融部门对拉美贸易投资的信贷规模不足
        4. 浙江与拉美的进出口发展还不平衡
三、当前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开拓拉美市场蕴含的巨大机遇
        1. 拉美市场潜力巨大且与浙江互补性强
        2. 中拉经贸关系发展及省州合作为浙江省企业“走进”拉美架桥铺路
        3、拉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利于浙江省企业拓展拉美
        4.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5. 巴西承办世界杯和奥运会将为浙江省企业提供巨大商机
    (二)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面临的挑战
        1.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使拉美国家对与中国开展合作心存疑虑
        2. 拉美对本国产业保护性法律政策及环境带来一定风险性
        3. 拉美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引发与浙江贸易摩擦逐年增多
        4. 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对拉美影响和控制引发的竞争和挑战
四、推进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把开拓拉美市场作为浙江省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选择
    (二)把加强省州间经贸合作作为开拓拉美市场的重要载体
    (三)把利用双(多)边自贸协定作为拓展拉美市场的重要途径
    (四)把调整经贸投资结构作为对拉美经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五)把推动服务贸易交流合作作为开拓拉美市场的新突破口
    (六)把加强对拉美经贸研究及人才培养作为开拓拉美市场的有力支撑
    (七)把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作为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的重要保障

四、巴西 IT业方兴未艾(论文参考文献)

  • [1]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D]. 管辉. 云南大学, 2018(12)
  • [2]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讲故事的新方式研究[D]. 张嘉佳. 兰州大学, 2016(08)
  • [3]戴尔商业模式转型分析[D]. 赵东. 内蒙古大学, 2011(04)
  • [4]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研究[D]. 李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5]“云基地”四处开花,云计算成高耗能?[J]. 吴勇毅.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14(10)
  • [6]LNG产业方兴未艾需各方协力推动[N]. 张国宝,仝晓波. 中国能源报, 2014
  • [7]云计算,真的是绿色产业吗?[J]. 吴勇毅. 通信世界, 2014(24)
  • [8]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空间集聚及竞争力评价研究[D]. 宋欣茹. 辽宁师范大学, 2014(12)
  • [9]用友eHR产品巴西营销策略分析[D]. 李西京.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10]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吕宏芬,郑亚莉,赵智展. 浙江学刊, 2013(05)

标签:;  ;  ;  ;  ;  

巴西IT业方兴未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