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实现

在线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实现

一、网上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范丹[4](2020)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它关系到学生在后面深入学习专业课时是否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并且也关系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但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到底学的是什么,并且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甚至是出现抵触情绪。而且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对知识的掌握快慢、深浅程度不同,所以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开发了一个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互动讨论的网络教学系统,一是可以弥补教师统一教学的不足,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性,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上的互动。教学系统在设计方面采用B/S模式,同时使用Java进行基本页面的设计与功能实现,后台选用MySQL数据库。通过测试和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系统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并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课程资源、作业管理和学习交流等方面非常满意,大大的提高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江岩[5](2020)在《基于SOA架构和ThinkPHP框架的在线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方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我国中学迈向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动力。近几年来,我国中学不断扩招,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授课任务的加重,信息化网络教学的模式已经势在必行。课题以在线课堂教学实际应用为开发背景,基于B/S模式采用SOA架构技术、Think PHP框架结构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开发了在线课堂教学系统。首先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得到系统的功能需求,并运用UML面向对象建模技术给出系统用例图,据此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进行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管理、在线学习管理、在线考试管理、学员中心管理等模块,同时包括了对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部分。系统采用改进的Pick-KX负载均衡算法,能够针对服务器实时负载状况进行动态调整,有效的优化服务器资源的分配,解决了服务器节点负载不均问题;同时引入Prim认知模型对在线考试功能中的试题挑选功能进行改进。使得在线考试模块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试题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学生的每次考试都可以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系统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证明系统很好的实现了用户的需求,其整体性能实现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在线课堂教学系统极大地拓展了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自主式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目前系统已成功上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的教学教育提供了帮助,同时为日后的系统改进、升级提供了实践参考。

晏成竹[6](2019)在《基于.Net高校毕业设计网上选题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水平和计算机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毕业设计选题的信息化愈来愈加被广大高校所接受。学术界对选题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个事务流程的信息化,但对于学生来说如何选择更合适的题目?对于老师来说,如何确定学生是否满足毕业设计的学术要求?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如何确保每年的毕业设计质量?这些问题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基于.Net高校毕业设计网上选题系统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可靠、安全、易用的网上选题信息化系统。第二,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学生能力模型和历年题目关联性分析决策支持系统。针对于网上选题信息化系统,高校每年所需管理的毕业设计数量剧增,工作量较大,为方便各角色的网上选题工作,本系统的目标是减少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量,以达到快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准确高效管理毕业设计网上选题的目标。本系统充分分析毕业设计工作的完整流程,将参与学生、指导毕设工作的教职人员以及毕业设计的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系统联系起来,使繁琐的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实现跨地域、跨时间不同角色间协同工作,促使与毕业设计管理有关的工作人员高效、快捷、方便的完成相关工作。针对于深度学习算法,本系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帮助教师确定更合适的人选,帮助高校管理者更好地把控和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能力模型的数据源包括:本科阶段的历年考试成绩数据、竞赛获奖等十余种学业成果数据等。系统的前端采用.NET的WEB开发(包括HTML、CSS、Javascript和Vue.js、jQuery.js脚本库),后台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深度学习算法基于ML.NET开源且跨平台的深度学习框架,具体实现平台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辅助开发工具包括数据库设计工具Power Designer 15、Microsoft Office Visio等。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对目前学术界和应用界的一个有效补充,也是深度学习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将推动高校毕业设计网上选题工作更加信息化、数据化和科学化。

马建军[7](2017)在《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之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逐渐成为教师知识的一个核心要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进一步说,甚至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景和未来。本研究以微课开发项目为基础,旨在探究参与到活动中的师范生的TPACK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究参与微课开发的师范生的TPACK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微课开发从哪些方面促使了这些变化的产生,影响参与者TPACK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研究对象是研究者以招募的方式从所在师范大学里物理教育专业中产生的八名大二师范生。他们每人都经历了二轮个人访谈和四轮微课开发循环,涉及微课的设计、制作、点评、修改和提交等环节。研究者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利用Nvivo 11.0质性资料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编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科知识教学的微课开发项目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技术运用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他们对于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TPACK水平的发展。本研究共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历程和主要研究发现;研究结论和反思。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TPACK研究、微课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梳理出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案例研究设计及实施策略的部分,我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手段,着重描述了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案。研究历程和研究主要发现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案例研究方案的整合实施过程细节,并采用TPACK框架对研究发现进行分类呈现。最后,在研究资料呈现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研究假设一假设四,对竞争性研究假设予以反证,从而得出本研究的四个研究结论和一个总结论,并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同时,研究者也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对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理论框架,使其具备了师范生、微课开发等这些血和肉的融入;在实践层面上,为师范生乃至在职教师的课堂技术整合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基于微课开发的路径。

蒋平[8](2016)在《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当时是受到了网络市场利润的驱使,还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又或是面临传统课程发展的制度瓶颈,但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直到最近几年,MOOC的兴起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期。学术界和舆论媒体同时以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方式,对网络课程引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重点介绍网络课程如何激发了在线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赢得了怎样的良好社会声誉,甚至提出网络课程构筑的虚拟大学将会主宰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传统实体大学正在走向衰亡。中美两国政府积极响应MOOC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大规模地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开发搭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而且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如果继续按照惯常的技术逻辑去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那么注定在研究思路上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到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可以无限时空,“随心所欲”。从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提出“公开线上课程”计划,到M0OC平台仍然继续坚守“免费”、“开放”与“共享”原则,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好像不曾改变,但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却越发复杂而多元。其中,“知识转型”理论无可厚非地成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刻动力。以知识转型为研究视角来分析比较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既源自于教育改革本身与知识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由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基本特征反映了知识转型的内在要求。但是,要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寻求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有力证据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仅要从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性、分类化的概括归纳,找寻出知识转型与网络课程相互作用的初步证据,而且还要辩证地分析技术力量与知识转型哪个要素对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按照“研究基础→事实呈现→理论探索”的研究思路,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既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技术影响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又对知识转型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出新的知识转型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分析得出技术逻辑用于解释和指导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具有不适合性,经过一番“理论探索”,最终寻求到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充分证据。以“事实呈现”的方式描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概况不仅是要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如何走向融合,成为“竞相争艳”的对手和伙伴,而且更是为后续知识转型理论的实践推进提供事实依据。那么,如何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进行具体化比较研究呢?依据“实践考察→问题反思→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中考察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特征中出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知识生产数字化明显:推行“项目驱动”式发展路径,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发生着“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无形学院”的团队合作十分普遍。这种趋同性特征符合知识转型内在制度的要求。差异性特征中受到知识转型外在制度的影响,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政策导向、基本路径、运行机制和价值立场上存在显着区别。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趋同存异”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也同样发生在中美两国较为典型和颇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过程中。以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为个案,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知识权力控制、知识形态转变、知识协议制定以及组织合作形态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而在发展路径、运行机制、权力地位和角色功能上具有显着“差异性”。知识转型理论在实践推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新旧“知识生产模式”的交替,还是“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都一致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共存现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新旧“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在转型过渡时期,同时共存于同一社会,到底选择以哪种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为标准可能难以抉择,必然引起知识世界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建构的社会不可能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逐渐确立的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表示接受和改变,更有可能遭到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抵制和反抗,从而试图夺回知识控制的主导权,由此导致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只有当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完全取代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这种知识王国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才会自然消失。为此,知识转型的“共存现象”与“相互作用”造成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必然渗入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导致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不佳,知识市场化引发学术危机,教师难以做出选择以及学分互认和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那么,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应对知识转型的变革引发的挑战呢?注重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实现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方利益共赢,培养知识、能力与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师和试点推行SPOC课程平台及教学模式将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周国平[9](2016)在《基于J2EE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政策性和地域性因素影响,教育产业化、规模化很难得到实现,因此很多机构和院校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的开发。伴随着网上教学开设课程规模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三层构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需求多变的教学管理系统,Java EE构建通过接口使得各种应用可以轻松的耦合在一起,使得系统开发变得简单便捷。本文以西安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使用Java EE构建实现网上教学管理系统。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分析西安工程学院的需要,对申报表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效果管理等用户基本需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系统的需求对安全性需求和应用性需求等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2)按照J2EE构架对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对其中的教师子系统中的试题库建库、组卷、辅助教学、课程学习评价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法。对于试题库使用界面以及试题库建库,通过课程知识点形式进行表达,使教师在辅助教学的作业布置以及抽题组卷方面的工作都变得更加便捷和具有针对性。组卷方法既适用于学生进行在线自主测试、辅助教学的在线作业布置课程,又适用于考试的抽题组卷,可以大大的降低自动组卷的失败率。目前对客观题的自动阅卷可以做到既准确又方便,而对主观题的自动阅卷则表现出准确度较低,且难度较大的现象,在设计组卷算法时,本系统运用了把主观题转化为客观题的设计原理,在将填空题转化为客观选择题上进行尝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阅卷老师的工作量。(3)在Java EE平台上进行系统实现,分别对教师子系统的试题库建库、主持课程考试、主持辅助教学,学生子系统的课程考试、课程学习、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考务管理进行实现,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法、流程和运行界面。

钱松岭[10](2014)在《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理想公民,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发展状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还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烙印,存在着技术至上的倾向,内容上缺少对信息权利与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信息社会学方面知识,忽视了课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一定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综合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发生转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STS综合化的促动。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内,以信息社会学为切入点,试图探求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策略与评价,使之更好地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内容合理融合、有机统一,以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底蕴。为了以上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专家审议、教学实验研究包括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本文共分六章。本研究通过对课程开发理论、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和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中小学社会学课程开发的适用性;然后对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四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商业性出版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又阐述了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要体现文化传承、社会科学、反思探究的三个社会学课程传统;同时,还从社会、个人和学科三个维度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归类分析,确定了相关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基本开发形式,并提出了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K(Information Sociological 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P(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流程: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方法特质与过程原则;R(Social Relationship)学生的社会关系;C(Cultures)文化: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此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数字公民”,并通过专家审议确定了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级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和信息科技发展史五个领域,并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关系来组织这些内容,并分为四个水平阶段。基于以上工作,本研究在调查了教学实验对象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三种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专家审议,然后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结论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学生能充分思考信息社会学议题;师生对信息社会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学生家长的意识和行业自律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相关课程教学行之有效。最后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学习内容、教学评价和未来研究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二、网上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网络教学发展情况
        1.2.1 国外发展情况
        1.2.2 国内发展情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开发工具和环境介绍
    2.1 开发工具与环境介绍
    2.2 开发语言介绍
    2.3 系统设计相关技术
    2.4 系统运行环境
第3章 系统分析
    3.1 需求分析
        3.1.1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3.1.2 用户情况分析
        3.1.3 功能需求
        3.1.4 非功能需求
    3.2 可行性分析
    3.3 设计思路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总体结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学生功能模块设计
        4.2.2 教师功能模块设计
        4.2.3 管理员功能模块设计
        4.2.4 系统登录模块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3.2 概念结构设计
        4.3.3 数据库表设计
    4.4 界面设计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教师功能实现
    5.2 学生功能实现
    5.3 管理员功能实现
    5.4 系统测试
第6章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实施
    6.1 使用一体化教材,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6.2 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项目教学
    6.3 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SOA架构和ThinkPHP框架的在线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需求分析
    2.1 总体需求
    2.2 功能需求分析
        2.2.1 系统管理
        2.2.2 学生、教师信息管理
        2.2.3 学生成绩管理
        2.2.4 课程管理
        2.2.5 公告管理
        2.2.6 留言管理
    2.3 系统用户及用例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总体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3.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4 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3.4.1 Think框架
        3.4.2 面向服务架构的开发范型
        3.4.3 数据库技术
        3.4.4 XML技术
        3.4.5 Pick-AX负载均衡算法的基本原理
        3.4.6 改进的Pick-AX负载均衡算法
    3.5 小结
第四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4.1.1 教学内容管理功能实现
        4.1.2 在线学习管理功能实现
        4.1.3 在线考试管理功能实现
        4.1.4 学员中心管理功能
        4.1.5 改进的Pick-AX负载均衡算法对用户请求的应用
        4.1.6 Prim认知模型对在线考试功能中的试题挑选的应用
        4.1.7 冷启动问题的解决
    4.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2.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3 数据库实施与优化
    4.4 小节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概述
    5.2 测试环境
    5.3 测试方法及测试流程
    5.4 典型的测试用例
    5.5 测试结果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Net高校毕业设计网上选题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网上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课题的贡献与特色
    1.4 本论文的计划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EB开发及深度学习相关技术
    2.1 .NET WEB开发相关技术概述
        2.1.1 ASP.NET概述
        2.1.2 数据库SQL Server介绍
        2.1.3 ADO.NET技术与PowerDesigner(PD)介绍
    2.2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
        2.2.1 深度学习及ML.NET
        2.2.2 深度学习相关方法
    2.3 本系统软件设计方案概述
    2.4 WEB工作的安全性
        2.4.1 web网站当前遭受的安全威胁
        2.4.2 web网站安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及深度学习数据模型构建
    3.1 系统需求背景概述
    3.2 毕业设计概述
    3.3 毕业设计的过程分析
        3.3.1 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3.3.2 开题报告
        3.3.3 收集材料与科学实验
        3.3.4 大纲的编写与论文的写作
        3.3.5 毕业答辩
    3.4 深度学习数据指标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业务系统设计及深度学习模型设计
    4.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1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4.1.2 数据流程分析
    4.2 系统架构设计
        4.2.1 描述系统功能
        4.2.2 定义用例图
        4.2.3 部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系统数据库ER图
        4.3.2 系统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3.3 系统数据库表结构SQL设计
        4.3.4 系统数据表结构及数据
    4.4 深度学习模型设计
        4.4.1 模型结构设计
        4.4.2 激活函数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业务系统系统开发与评价模型仿真
    5.1 业务系统功能结构介绍
    5.2 业务系统代码架构
    5.3 业务系统公共类代码及功能界面
        5.3.1 用户模块
        5.3.2 个人信息管理
        5.3.3 毕业设计选题
    5.4 评价模型仿真与实现
        5.4.1 样本数据准备
        5.4.2 .Net实现过程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安装
    6.1 测试方法简介
        6.1.1 软件测试
        6.1.2 代码测试
        6.1.3 功能测试
    6.2 系统功能表
        6.2.1 登录界面
        6.2.2 教师主界面
        6.2.3 教师设计题目管理功能表
        6.2.4 学生功能表
        6.2.5 管理员功能表
        6.2.6 管理员添加信息功能
        6.2.7 管理员审核功能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登录界面测试
        6.3.2 系统设计题目管理测试
        6.3.3 系统教师用户注册测试
        6.3.4 系统教师退出系统测试
        6.3.5 系统学生选题测试
        6.3.6 系统学生注册测试
        6.3.7 系统学生选题查询测试
        6.3.8 系统学生退出系统测试
        6.3.9 管理员用户注册测试
        6.3.10 管理员退出系统测试
        6.3.11 管理员审核课题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电化”新技术运用于学校教学的时代要求
        二、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整合的国际趋势
        三、个人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形成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视角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现状、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技术发展对学校教学变革之影响的研究(宏观层面)
        二、关于教师技术素养与学科教学有效性之关系的研究(中观层面)
        三、关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微观层面)
    第二节 概念解读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及其各构成因子
        二、教师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
        三、微课及微课开发
    第三节 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一、探索空间
        二、问题聚焦、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
    第一节 研究准备
        一、基本情况
        二、研究合作者及任务分工
        三、参与者招募及分组
        四、前期研究基础
        五、活动建模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手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手段
    第三节 资料整理、编码与分析方案
        一、分析单位界定
        二、编码方案
        三、资料分析方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历程
    第一节 活动的准备(第一阶段)
        一、拟定活动方案
        二、首次见面,商定活动方案
    第二节 活动的实施(第二阶段)
        一、第一轮个人访谈
        二、微课开发循环
        三、第二轮个人访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发现及阐释
    第一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思想意识的发展
        一、认识到在物理课堂中整合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形成在课堂中主动整合技术的意识
        三、认识到微课(或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局限性
        四、认识影响物理课堂中技术整合的因素
    第二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一、能够根据教学的境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技术工具
        二、根据教学境脉调整技术运用的方式和策略
        三、形成对课堂中技术运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第三节 师范生微课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一、优化微课设计
        二、形成对于物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深层理解
    第四节 TPACK相关因子水平的发展
        一、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二、技术教学法知识(TPK)
        三、技术知识(TK)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估价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设计
        二、对微课开发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
        三、对研究者本人研究活动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启示
        一、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二、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三、对教育研究者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后记

(8)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知识转型中的演变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MOOC时代背景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MOOC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三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知识转型理论支撑
    第一节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变迁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二、“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三、“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的转型
    第二节 知识转型理论界说: 时代背景抑或是思想基础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内在逻辑理路分析
        二、“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演变历程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引发现代教育领域严重危机
        四、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知识转型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知识转型”理论关系之辩
        二、“知识转型”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转型”理论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内在关系
第五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存异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 知识转型内在制度指引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差异性: 知识转型外在制度设计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政策导向: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局部探索与全面实施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立场: 知识霸权与本土开发
    第三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案例比较: 知识转型的制度化存在
        一、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考察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比较研究
第六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
        一、令人堪忧的通过率: 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证据”
        二、当课程成为一种商品: 知识市场化引发的学术危机
        三、积极的参与者或懈怠的旁观者: 教师如何选择
        四、学分互认与质量评价: 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
        一、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课程平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二、知识市场化的矛盾化解: 三重螺旋模式中的利益共谋
        三、数字化大学教师: 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
        四、MOOC发展中对SPOC的探索: 为提升质量的一种尝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在知识转型中走向融合
        二、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构成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存在
        三、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制约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J2EE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网上教学现状及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相关技术分析
    2.1 JAVA EE技术平台
    2.2 MVC设计模式
    2.3 SSH整合框架技术
        2.3.1 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技术
        2.3.2 Spring整合Hibernate
        2.3.3 Spring整合Struts
        2.3.4 Struts、Spring和 Hibernate三者整合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基本情况介绍
    3.2 系统需求描述
        3.2.1 教学管理的需求
        3.2.2 职业培训的需求
        3.2.3 自主学习的需求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申报表管理
        3.3.2 课程管理
        3.3.3 教学资源管理
        3.3.4 教学效果管理
        3.3.5 交流讨论管理
        3.3.6 用户管理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1 安全性需求
        3.4.2 应用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J2EE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构架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 教师子系统设计
        4.4.1 试题库建库设计
        4.4.2 组卷设计
        4.4.3 辅助教学设计
        4.4.4 课程学习评价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4.5.2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教学管理系统实现
    5.1 教学管理系统体系实现
        5.1.1 表示层实现
        5.1.2 逻辑层实现
        5.1.3 数据层实现
    5.2 教师子系统实现
        5.2.1 试题库建库的实现
        5.2.2 在线考试的实现
        5.2.3 在线考试统计分析
    5.3 学生子系统的实现
        5.3.1 课程考试的实现
        5.3.2 课程学习的实现
    5.4 系统功能测试
    5.5 系统性能测试
        5.5.1 机器配置
        5.5.2 测试方法
        5.5.3 测试详细分析
        5.5.4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之处
    五、 概念界定
        (一) 信息
        (二) 信息社会
        (三) 信息社会学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
    六、 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 课程开发理论
        (二) 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的梳理
        (三) 与信息社会学相关的学校教育内容
        (四) 社会系统中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
        (二) 英国 ICT 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日本中小学“信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四) 印度计算机科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对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比较分析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比较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三) 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比较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组织
        (五)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六) 息社会学课程的评价
第三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哲学基础
        (二) 心理学基础
        (三) 社会学基础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社会价值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个人价值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学科价值
第四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 KPRC 开发模式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归类分析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 KPRC 模式
        (一) K(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
        (二) P(Processing)信息处理过程
        (三) R(Relationship)社会关系
        (四) C(Cultures)文化
第五章 KPRC 开发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设置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定位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 课程目标的叙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基本目标
    二、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二) 数字公民与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基本组织要素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专家审议
        (一) 编制专家意见调查表
        (二) 聘请专家
        (三) 进行审议
        (四) 审议结果
第六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
    一、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工具
    二、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 教学资源设计的目标
        (二) 教学资源内容选择
        (三) 教学资源结构设计
        (四) 教学资源案例
    三、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实施
        (一) 学生需求分析
        (二) 实验教学资源设计
        (三) 教学实验实施
    四、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一) 课堂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二) 教师意见访谈结果
        (三) 综合讨论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结语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不足
    (三)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网上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设计与开发[D]. 范丹.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SOA架构和ThinkPHP框架的在线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江岩.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Net高校毕业设计网上选题系统设计与实现[D]. 晏成竹.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D]. 马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8]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D]. 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9]基于J2EE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国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D]. 钱松岭.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在线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