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博物馆建设的三个环节及其社会性

浅谈民族博物馆建设的三个环节及其社会性

一、浅议民族博物馆建设的三个环节及其社会性(论文文献综述)

吕倩盈[1](2021)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记忆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婷婷[2](2020)在《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积累的基本行为规范,不仅是人们接人待物时的行为准则,更是传扬大国形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礼仪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大班幼儿的理解水平已从表面理解向深度理解转变,“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占主要地位,相比中小班幼儿,更容易理解礼仪对于社会性交往的重要意义,更有助于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审视济南市H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中的问题,采用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期求能解决大班礼仪教育的实际问题,最终达成增强大班幼儿礼仪意识,培养幼儿礼仪行为习惯,激发幼儿礼仪情感,增强教师礼仪教育水平的目的。本研究主要由绪论和五章研究内容组成。绪论主要由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点组成。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来发现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中的问题,通过采用问卷法获得所有大班幼儿的礼仪行为情况,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没有显着差异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对实验班采取“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往复的方式不断调整活动,并总结与反思研究成就与不足,对对照班不施加干预。最终通过量化与质性分析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行动研究的效果,并提出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具体策略。研究的创新点是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加以突破,即选择丰富多样的礼仪教育资源进行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正文五章内容分别为: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概述,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研究设计,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实施,行动研究结果分析,幼儿园开展大班礼仪教育的建议。第一章是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概述的相关内容。首先,对礼仪、礼仪教育、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论述了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独特价值:一是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二是有助于预防与疏导心理问题,促进大班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增强教师研究意识,促进大班教师礼仪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二章主要讲述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研究设计。此章主要包括实施行动研究前的准备、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礼仪行为的前测对比、研究步骤等四部分,其中实施行动研究前的准备包括研究地点、研究工具、研究对象与合作者;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分为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资料的编码;研究步骤主要分为:一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二是制定行动研究目标;三是实施行动研究;四是评估与总结反思。第三章是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活动的实施部分。本章主要从尊敬长辈礼仪、同伴交往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合礼仪、言语称谓礼仪等五部分按照行动研究四步骤进行行动研究。第四章主要采用质性与量化结合对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首先是关于大班幼儿的成长:一是幼儿礼仪知识增长情况;二是幼儿礼仪行为表现情况;三是幼儿礼仪情感愉悦情况。其次是大班教师的发展:主要包含教师礼仪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礼仪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师礼仪教育研究意识的增强三个方面。第五章是幼儿园开展大班礼仪教育的建议:一是幼儿园要为开展大班礼仪教育提供充分的支持,该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幼儿园要积极组织相关礼仪教育培训;其次是幼儿园要积极选择与主动研发适合大班的礼仪教育资源;最后是幼儿园要鼓励教师进行大班礼仪教育课程创生。二是解决教师礼仪教育中的问题,保证大班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该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礼仪教育的目标制定要全面,要重视幼儿礼仪情感的培养;其次是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强化礼仪教育趣味性以达成礼仪教育实效性;最后是大班教师要言行一致,发挥隐性礼仪教育的作用。三是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共育幼儿礼仪行为的目标。该部分主要从两方面展开:首先是转变家长礼仪教育观念,达成家园共育观念的一致;其次是采用高效家园合作方式,促进家园共育幼儿的礼仪行为。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晓霞[4](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腾飞,进而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教育环境提出的要求。随着国家以及学校对教育方式变革的重视,更多的学生开始脱离教室围墙的束缚,走出校园,走进场馆。场馆成为弥补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有力场所。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与场馆之于人的价值类似。因此两者目标的一致性是本论文展开的基础。纵观当前的教育环境,小学阶段的场馆参观行为受到诸多重视,其实现也有现实可能性。小学阶段的教育因少了升学压力而得以在教育方式上展现自己的特点,这样的教育特点给小学阶段的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本论文聚焦小学阶段的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并且基于核心素养,探究其开发的过程与策略。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首先论述了论文的研究缘由、问题及对象;其次对国内和国外的有关研究从价值、方式、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理清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研究进行评价;最后介绍了研究的方法、思路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核心素养和馆校合作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核心素养与馆校合作的关系进行阐释与说明。以下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角度探索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价值。每一个部分又分为三个内容,即课程资源的学理表征、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在“学理表征”部分,分别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包含的基本素养出发寻找其与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层联系;在“现状分析”部分,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课程资源开发的呈现形式”“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与评价”三个方面分析小学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在“开发策略”部分,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馆校合作的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馆校合作中“文化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利用叙事、体验及空间让展品、学生以及思维“活起来”;“自主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利用展品的“留白”作用、场馆的生命关怀作用以及数字化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化生存以及健康生活的能力;“社会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利用主题展览与社区服务结合的形式、多元文化比较的形式以及开展创客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劳动感与责任感、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以及综合技术素养。最后一个部分小结,是对以上论述的概括。馆校合作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它需要国家、场馆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作为一种美好的设想,核心素养对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需要实践进行佐证。

彭志飞[5](2018)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三重维度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了明确的“使命任务”。高校承担着“育新人”的光荣“使命任务”,如何将这一“使命任务”具体落实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中去,必须进行认真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涉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教育学理论以及德育理论等多种理论和学科。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系统深入探讨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三重维度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结构的内在关系,认识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系结构决定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实践体系的有机统一体,相应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具有理论认知维度、价值认同维度、实践践行维度。也就是说,对作为知识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要认知理性去认知,对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价值理性去认同,对作为实践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实践理性去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就是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实践体系的有机统一性,相应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整体性就是认知维度、价值认同维度、实践维度的有机统一性,在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这种整体性。对某种特定学术对象进行研究的逻辑前提就是对其展开全面的调研。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的30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掌握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分类整理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践行三个维度呈现出“凸”型构造,即认知、践行两头低,认同中间高,这一分析结果为帮助我们找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着力点提供了依据。从认知维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处于“浅知”阶段,“浅知”阶段处于认知的第二阶段,即从“不知”到“浅知”到“深知”的中间阶段,“浅知”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认知模糊,对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二是认知不系统,对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呈碎片化状态;三是认知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理论观点的冲击而发生知识迁移。从认同维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好于认知状况,也就是说,认同程度高于认知水平,但在认同程度的两个层次上,则处于较低层次的“情感认同”阶段,高层次的“信仰认同”比例较低。“情感认同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鼓舞了大家,第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发挥了作用。从践行维度来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较低,践行水平低于认同度。践行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知行分离、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行为错位以及缺乏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影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认同、践行水平和能力的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因素是网络新媒体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当代大学生是出生成长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网络一代和新媒体一代,在他们身上带有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时代、大数据时代、“云”时代、“微”时代、可视化时代的鲜明标签,当代大学生与网络新媒体朝夕相处,对他们所受到的各种信息、价值观念、思想倾向的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有责任进行正面引导。同时,当代大学生还出生成长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市场化混杂着各种社会思潮泥沙俱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必须着力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基于新时代新任务,有必要创新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构建包括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云”教学模式、“微”教学模式、“可视化”教学模式和精细化的志愿者服务模式。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求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创新努力开创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局面。

李彬森[6](2018)在《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废弃过程研究》文中认为考古材料的形成是一系列自然与文化过程作用结果,了解这些过程是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基础。目前中国考古学界就这一问题研究较少,致使解释考古材料的过程中常常忽视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研究中,考古材料如何被废弃又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不同生计方式的群体,尤其是狩猎采集者与农业群体,在遗址废弃方式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反过来,通过废弃过程分析可以从一个角度来透视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本文正是着眼这两个方面的需要,尝试运用废弃过程分析来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废弃过程,进而探讨早期农业从非稳定性定居走向定居的变化过程。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论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回顾。论文强调,考古材料的形成深受遗址形成过程影响,废弃过程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新石器早期普遍存在与后期不一样的废弃模式,这是源于农业发展早期的非稳定性定居,废弃过程是阐释农业发展过程的良好方法。这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考古材料形成过程和废弃过程相关的研究史,然后对理论方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系统梳理废弃过程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介绍。结合考古学与民族考古学研究成果,以期提供可供参考的分析模型。最后,介绍研究的时空范围与拟采用的相关研究概念与术语,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具体流程。第二部分为材料的论证分析部分。以新石器早期年代约为距今8500‐7000年内我国北方地区五大考古学文化的遗址材料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其中包括,位于生态交错带的辽西地区,以兴隆洼、兴隆沟、南台子三个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兴隆洼文化;华北中心区域北部,以磁山、北福地两个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磁山文化;华北地区中南部的中原地区,以唐户、莪沟、贾湖三个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华北东部沿海地带的山东地区,以后李、西河、小荆山、前埠下、月庄五个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后李文化;华北西部地区的关中和陇东地区,以大地湾遗址及其区域为代表的大地湾文化。这个部分综合运用废弃过程分析、石器分析、遗址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遗址的废弃过程和生计方式,从房址、灰坑等遗迹、遗物的完整和空间关联分析遗址废弃时古人可能采取的行为策略,从而得出有计划与无计划、预期返回与不返回、短期与长期的废弃模式结论,并通过石器工具分析、出土动植物遗存分析等方面综合考察遗址的生计方式,对可能采取的废弃策略予以佐证。分析结果表明:(1)兴隆洼文化诸遗址的废弃策略较为一致,居住面普遍保存大量完整器物,这个时期实行狩猎采集与原始农业混合利用的生计方式,均存在预期返回策略,遗址呈现出季节性利用的特点;(2)华北北部地区的诸遗址,早期的磁山遗址出现大量埋有粮食和陶器、石器工具的数十座灰坑,这并非祭祀行为的结果,而是一种因定居能力不强采取的预期返回的储备。年代偏晚的北福地遗址已经出现大量房址,但“祭祀场”仍然储备完整多样器物,同样表现出预期返回策略;(3)华北南部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分为三期,早期已实现定居,但整体看三期的废弃模式并未有较大差别,晚期农业经济占比重明显提高,定居能力较强。唐户与北岗遗址同样如此,出现房址,并有明显的农业经济,定居能力较强,废弃过程有计划且较缓慢;(4)山东后李文化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并有所差别,各遗址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发展出稍有不同的混合制经济。定居能力较稳固的遗址,废弃时更有计划性,这主要指依靠渔猎经济比重较大的遗址;定居能力较弱的遗址,则呈现出短期重复利用遗址的特征;(5)西北地区以大地湾遗址为主要代表,遗址一二期差别显着。一期房址很少,二期房址呈“涌现性”式增长。一期时灰坑内物品储藏种类多样,完整物品多。狩猎采集经济占比重大,遗址呈现出短期预期返回的废弃模式。通过废弃过程研究显示,定居与农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渐进式过程,新石器时代早期定居能力普遍不强,农业系统初建时不够稳定,需要定期迁居。在混合制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高的定居能力较强,反之较弱。由于水生资源利用的补充作用,生计方式中含有它的遗址,定居能力也较强。第三部分为总结与讨论。首先通过对华北地区新石器早期废弃过程的研究,总结出各地区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同一性为普遍出现定居生活,但是定居不够稳定,遗址并不是常年利用;差异性与各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系统相关,可分为农业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华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定居能力普遍较东北与西北地区强,流动性低。其次对本文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并对可扩展的研究区域进行展望。最后回顾全文,检视分析的不足之处及创新之处,并提出未来思考与研究的方向。

李蕊[7](2017)在《当前的榜样认同提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阿谢姆曾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榜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促进社会成员个体发展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个体导向功能、个体激励功能和个体规范功能等;二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从宏观社会结构角度划分的话,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功能等。另外,在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榜样更是承载、传播和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上述榜样的基本功能能否实现,榜样的现实作用能否发挥,与榜样是否获得教育对象的认同紧密相关,因而系统研究榜样认同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自古以来,榜样教育就是重要的德育方法,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更是十分重视以榜样的正面力量来倡导时代价值、引领社会发展,涌现了一批批引领时代主流价值方向的榜样形象。与党的发展脉络基本吻合,榜样形象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舍生忘死”——建国初期的“公而忘私”——“文革”时期出现偏差的“政治至上”——改革开放后的“拼搏进取”——新时期的“多样人性”的变迁历程。同时,在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也积累下了很多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反映了历史上榜样能够获取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规律,如:在榜样的精神塑造上,坚持时代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的统一;在榜样的价值定位上,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在榜样的功能发挥上,坚持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的统一等,这些经验规律值得今天我们去借鉴。将视角从历史拉回现实,与榜样教育曾经的辉煌相比,当前的榜样教育已经不再一呼百应,而是面临了在现实中备受冷遇的尴尬困境,这些困境归结到一点,就是“榜样认同”的困境。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认同问题,而榜样认同实质上是一种心理认同,它必然包含着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离不开认知层面对榜样的认识理解、情感层面对榜样的认可赞赏、行为层面对榜样的学习践行,是榜样认知、榜样认可和榜样学习的统一。从这三个维度出发,通过问卷调研、个体访谈和群体访谈等途径,研究发现在榜样认同方面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榜样整体认知度虽高,但群体之间不平衡、榜样认知也不够全面深入、新媒体等渠道参与榜样认知不足等;榜样整体认可度偏低,且不同榜样类型和群体之间不平衡、榜样信任度不够、深层次认可缺乏等;榜样不能很好适应学习者需要,榜样学习动机复杂且功利化明显以及榜样学习“形式化”、“表面化”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榜样教育自身的实效性,也会进一步影响榜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作用的发挥。从问题的现象表层深入其内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当前榜样认同度的下降,既与榜样教育自身模式长期存在的不足息息相关,包括榜样生成“官方化”,过于依赖行政体制、缺少公众参与;榜样宣传“神性化”,过于追求宏观完美、缺乏微观人性;榜样学习“形式化”,过于强调形式热闹、缺乏体悟认同等。同时,也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急剧变化紧密相连,包括由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由计划到市场的体制转轨、由封闭到开放的全球化进程等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由一元走向多元、精神需求由崇高走向世俗、主体意识由沉睡走向觉醒等。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内外因素在当下形成的突出矛盾最终造成了榜样认同问题的产生,这些内外因素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的多元化现实与榜样教育的一元化倾向之间的矛盾,社会成员的现实化需要与榜样教育的理想化要求之间的矛盾,社会成员的主体化意识与榜样教育的行政化手段之间的矛盾等。针对前述榜样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本文最后一章从转变思想认识、创新榜样教育机制以及改善榜样教育外部环境三个层面,重点探讨了榜样认同的提升对策。指出:提升榜样认同,首先是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榜样教育,既要跳出“榜样过时论”、“榜样无用论”的思维,坚持推进榜样教育;又要跳出“榜样力量无穷论”的思维,理性务实地推进榜样教育。同时,榜样认同困境的产生源于榜样教育自身不足与社会环境变化之间的突出矛盾,因此要提升榜样认同,也正是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入手,既要立足榜样教育自身,优化榜样的生成、宣传和学习机制;又要着眼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通过宣传教育、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柔性引领手段和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等刚性保障手段,优化榜样教育的外部道德氛围和制度机制。

吴雪[8](2016)在《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阶段是接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以生活礼仪为核心,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知礼、懂礼、用礼,对于传承中华文明、落实纲要法规、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现状入手,以昆明市K幼儿园为例,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对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教育的评价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与对策,为解决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效:第一,初步形成了生活礼仪教育的办园特色;第二,初步创建了生活礼仪教育的园本课程;第三,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礼仪行为习惯;第四,提高了教职工和家长的文明礼仪修养。同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少数教职工和家长的礼仪素养比较欠缺;第二,生活礼仪教育园本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第三,环境创设水平不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育部门、园长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改善幼儿园礼仪教育现状的建议。对教育部门提出四条建议:一是对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加以重视;二是对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体系进行建设;三是对开展生活礼仪教育的幼儿园增加经费投入;四是对幼儿园教职工开展职前和职后的礼仪教育培训。对园长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加强对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领导;二是提供充足的有利于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实施的条件;三是优化教职工和家长的培训活动,提高培训质量。对教师提出四条建议:一是树立正确的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理念;二是丰富生活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三是努力取得生活礼仪教育研究成果;四是充分利用家园共育平台。

贾海洪[9](2012)在《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根源》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筑水平也得到显着提高。但是在建造的精致程度方面,大量普通建筑与国外建筑或传统建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精致建筑细部的缺失。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内建筑进一步向高水平建筑的发展。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当代中国建筑的精致细部缺失现象,揭示其形成原因与社会根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是分析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不可回避的现实。建筑作为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也必然受到转型带来的社会矛盾的影响。因此,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以转型造成的社会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问题,以期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全方位的把握这一问题,并从根本上分析其症结所在。文章首先从细部的设计、建造和维护全过程分析了国内建筑精致细部缺失的现状,认为精致细部缺失的问题是由社会各方面因素所导致,而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失误所造成;在此前提下,文章引入社会学关于社会转型的理论,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活动领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建筑细部造成的影响,得出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是形成精致细部缺失现象的根本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从推动社会三大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因——技术、制度和观念等三个层面在社会转型中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的矛盾,深入、具体的探讨了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的社会根源。最后,在结语部分,文章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矛盾,简要的从外部社会环境建设以及建筑师职业的自身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吕甍[10](2015)在《电影声景:流动的城市文化 ——以新世纪上海电影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上海成功主办世界博览会,借此城市的整体实力与人文魅力都得到显着提升,成为全球城市的中国典范;与此同时,新世纪以来的上海电影也始终在持续爆发,尤以世博时间为节点参照的近十年来的电影群体,掀起了继1930年代以来的又一次上海城市电影小高潮。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反映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在这样的联想中,电影与城市这两者以及由它们所引领的学科领域被迅速并置起来;同时,在当下的时代框架中,电影的内容生产与规模打造不仅需要以城市母体为土壤,其也同时成为阅读相对应的城市,尤其是同步阅读的“影像文本”。电影声音是影像文本中不可或缺视听元素之一。从感官而言,人对城市时刻保持着最直接的感知,或看、或听、或触摸、或尝试,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形式和意义。在视觉文化遍布的当下,或许,多感官疏通不失为一种更加平衡的认知方式,听觉文化研究也由此而逐日兴盛。然而,这是一个庞杂的研究领域,许多具体问题的深入和扩展都需要与其它学科跨界联合,电影声音属其中之一。因此,面对城市与电影充满生机的互动,电影声音将如何见证并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属性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此,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点是:第一,承前所述,综合当下“城市电影”研究,将空间具象化为“城市”领域。第二,以声音文化研究中的“声景”研究理论为前提,从声音出发,在理论层面阐述影像与空间的关联。在城市与电影相互映射系统中,本文试图探寻简历并详细阐发“电影声景”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本身包含电影、城市、与声音三大要素;其中,有两个在外观形态上无法替代,即电影和城市,它们各自支撑起两个独立的景观世界;另外,本文的声音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因其流动性则可以被看做一个统一的物质概念,即概念声音;第二,电影声音与城市声音为概念声音在声景意义种的两种具体表现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不仅将文化能量传递给对方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声音与各自空间的关联中呈现文化意义;而这种连通型的文化意义显然就构成了相互映射,以及城市之于影像的解读,在听觉文化意义上,这种方式是相对独特的,也是本文研究新意所在。更进一步,在理论阐述之后本文拟将“电影声景”置入上海现实,一方面作为以“电影声景”理论观点进行城市文化阅读的实践,另一方面则期望借助真实上海与影像上海共时之力,从听觉文化的角度阐发当下上海的多面城市特征。换言之,“电影声景”首先属于电影研究,同时本文亦着眼于其作为某种角度及方法读解城市文化的可能;当代上海文化案例可视作这一观点的相关文化实践。本文共分为七章:首先是绪论,提出本文论题及研究意义等;第二章是关于整篇文章的理论阐述,详细论述“电影声景”观点;从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理论观点与当代上海电影及城市文化实践的关联论述。其中,第三章的全球化为城市文化的全景意象;第四、五章站在城市文化的时间线上,以当代立场构筑感怀和展望两个侧面;第六章则归于城市空间内部最鲜活的生命与城市自身的“肢体”变化,是人与城的生命对话。这些角度,既是电影的视野,也是电影与城市、城市与声音,电影声音与城市声景的细腻对白。最后第七章为本文结论。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分析、文本细读、视听语言分析、跨学科对照等。

二、浅议民族博物馆建设的三个环节及其社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民族博物馆建设的三个环节及其社会性(论文提纲范文)

(2)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需要
        (二)激发大班幼儿礼仪情感,培养礼仪行为的需要
        (三)解决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礼仪的相关研究
        (二)礼仪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相关研究
        (四)简评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七、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礼仪
        (二)礼仪教育
        (三)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
    二、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独特价值
        (一)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有助于预防与疏导心理问题,促进大班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增强教师研究意识,促进大班教师礼仪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二章 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实施行动研究前的准备
        (一)研究地点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对象与合作者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编码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礼仪行为的前测对比
    四、研究步骤
        (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二)制定行动研究目标
        (三)实施行动研究
        (四)评估与总结反思
第三章 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活动的实施
    一、幼儿园大班公共场合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
        (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二)制定行动研究目标
        (三)第一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四)第二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二、幼儿园大班同伴交往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
        (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二)制定行动研究目标
        (三)第一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四)第二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三、幼儿园大班进餐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
        (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二)制定行动研究目标
        (三)第一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四)第二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四、幼儿园大班尊敬长辈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
        (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二)制定行动研究目标
        (三)第一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四)第二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五、幼儿园大班言语称谓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
        (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二)制定行动研究目标
        (三)第一次行动研究及反思
第四章 行动研究结果分析
    一、关于大班幼儿的成长
        (一)幼儿礼仪知识增长情况
        (二)幼儿礼仪行为表现情况
        (三)幼儿礼仪情感愉悦情况
    二、关于大班教师的发展
        (一)教师礼仪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教师礼仪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礼仪教育研究意识的增强
第五章 幼儿园开展大班礼仪教育的建议
    一、幼儿园要为开展大班礼仪教育提供充分的支持
        (一)幼儿园要积极组织相关礼仪教育培训
        (二)幼儿园要积极挖掘与主动研发适合大班的礼仪教育资源
        (三)幼儿园要鼓励教师进行大班礼仪教育课程创生
    二、解决大班教师礼仪教育中的问题,保证大班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一)礼仪教育的目标制定要全面,要重视幼儿礼仪情感的培养
        (二)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强化礼仪教育的趣味性以达成实效性
    三、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共育幼儿礼仪行为的目标
        (一)转变家长礼仪教育观念,达成家园共育观念的一致
        (二)采用高效家园合作方式,促进家园共育幼儿的礼仪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访谈法
        (三) 问卷法
        (四) 案例分析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核心素养和馆校合作的内涵阐释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核心素养
        (二) 馆校合作
        (三) 课程资源
    二、核心素养与馆校合作的时代适应关系
        (一) 核心素养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 馆校合作的价值:更好促进学生成长
    三、核心素养之于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的时代性启发
        (一) 核心素养对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目的的指引
        (二) 核心素养对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指导
        (三) 核心素养对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指示
第二章 “文化基础”: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工具性价值开发
    一、“文化基础”课程资源的学理表征
        (一) 人文底蕴
        (二) 科学精神
    二、“文化基础”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 “人文底蕴”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二) “科学精神”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三、“文化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 利用叙事让展品“活起来”
        (二) 利用体验让学生“活起来”
        (三) 利用空间让思维“活起来”
第三章 “自主发展”: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个体性价值开发
    一、“自主发展”课程资源的学理表征
        (一) 学会学习
        (二) 健康生活
    二、“自主发展”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 “学会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二)“健康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三、“自主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 利用展品的“留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用数字化资源,培养学生信息化生存的能力
        (三) 利用场馆的生命关怀,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
第四章 “社会参与”: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社会性价值开发
    一、“社会参与”课程资源的学理表征
        (一) 责任担当
        (二) 实践创新
    二、“社会参与”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 “责任担当”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二) “实践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三、“社会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 利用主题展览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感和责任感
        (二) 利用纵横双维的多元文化比较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
        (三) 利用场馆开展创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素养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馆校合作的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二: 关于馆校合作的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馆校合作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三重维度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意识形态
        1.4.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1.4.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创新点
        1.5.3 不足之处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三重维度
    2.1 作为知识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认知维度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知识体系
        2.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维度
    2.2 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认同维度
        2.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价值体系
        2.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维度
    2.3 作为实践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践行维度
        2.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实践体系
        2.3.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维度
    本章小结
3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维度探析
    3.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方面的主要问题
        3.1.1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知识体系认知缺失
        3.1.2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知识体系认知递减
        3.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结构的碎片化
    3.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2.1 功利主义求知观的影响
        3.2.2 形式主义教学方式的影响
        3.2.3 大学生主体地位认知偏差
        3.2.4 碎片化认知的影响
    3.3 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水平的对策思考
        3.3.1 基于认知理性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形成机制
        3.3.2 构建去碎片化的整体性认知
        3.3.3 构建基于“交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双主体体系
    本章小结
4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维度探析
    4.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状况的主要特点
        4.1.1 认同程度高于认知水平
        4.1.2 情感认同高于信仰认同
    4.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成因
        4.2.1 网络和新媒体等介体因素对认同度的影响
        4.2.2 大学生信仰虚无等主体性因素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
        4.2.3 教育者等主导性因素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影响
        4.2.4 中国社会转型因素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影响
    4.3 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水平的对策建议
        4.3.1 基于价值理性改变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形成的主观条件
        4.3.2 创新教育机制改善大学生意识形态信仰认同的教学条件
        4.3.3 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多维空间
    本章小结
5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维度探析
    5.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方面的突出问题
        5.1.1 知行分离
        5.1.2 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错位
        5.1.3 批判能力缺失
    5.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知行分离的原因分析
        5.2.2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错位的原因分析
        5.2.3 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
    5.3 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对策思考
        5.3.1 构建良好的实践生活载体
        5.3.2 关注大学生网络趣缘群体的利益诉求
        5.3.3 加强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评析,提高大学生的分辨和批判能力
    本章小结
6 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
    6.1 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教育的“云教育”模式
        6.1.1 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精准性
        6.1.2 基于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6.2 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微教育”模式
        6.2.1 基于“微课堂”新形势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空间
        6.2.2 利用微博微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6.2.3 强化“微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预警
    6.3 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可视化”教育模式
        6.3.1 基于“可视化”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6.3.2 加强开发意识形态教育的可视化视频
        6.3.3 基于可视化技术实施可视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6.4 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志愿服务模式
        6.4.1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提高志愿者服务管理的精准性
        6.4.2 基于大数据提高服务评估精细化水平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废弃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时空范围
    1.5 相关概念说明
第二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回顾
    2.1 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研究简史
    2.2 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研究的基本概念体系
        2.2.1 文化形成过程
        2.2.2 自然形成过程
    2.3 废弃过程研究简史
        2.3.1 废弃过程的概念
        2.3.2 国外研究
        2.3.3 国内研究
        2.3.4 最新研究进展:地质考古学的兴起
    2.4 废弃过程分析方法
    2.5 实践:经典案例研究分析
第三章 生态交错带遗址废弃过程研究:辽西地区
    3.1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及其研究
    3.2 兴隆洼遗址
        3.2.1 房址分析
        3.2.2 石器工具分析
        3.2.3 小结
    3.3 兴隆沟遗址
        3.3.1 遗址概况
        3.3.2 房址分析
        3.3.3 小结
    3.4 南台子遗址
        3.4.1 房址分析
        3.4.2 灰坑分析
        3.4.3 石器工具分析
        3.4.4 小结
    3.5 总结
第四章 华北中心区域北部
    4.1 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简史及其典型遗址
    4.2 磁山遗址
        4.2.1 既有研究与问题
        4.2.2 废弃过程研究
        4.2.3 小结
    4.3 北福地遗址
        4.3.1 既有研究与问题
        4.3.2 废弃过程研究
        4.3.3 遗址生计方式复原
        4.3.4 小结
    4.4 总结
第五章 华北中心区域南部
    5.1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研究简史
    5.2 唐户遗址
        5.2.1 地层所显示的自然沉积过程
        5.2.2 房址分析
        5.2.3 石器工具分析
        5.2.4 小结
    5.3 莪沟遗址
        5.3.1 房址分析
        5.3.2 石器工具分析
        5.3.3 小结
    5.4 贾湖遗址
        5.4.1 灰坑分析
        5.4.2 房址分析
        5.4.3 小结
    5.5 总结
第六章 华北东部沿海地带:山东地区
    6.1 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简史
    6.2 后李遗址
        6.2.1 遗址概况与地层堆积
        6.2.2 废弃过程分析
        6.2.3 小结
    6.3 西河遗址
        6.3.1 发现与研究
        6.3.2 房址分析
        6.3.3 动植物遗存分析
        6.3.4 小结
    6.4 小荆山遗址
        6.4.1 材料整合
        6.4.2 房址分析
        6.4.3 小结
    6.5 前埠下遗址
        6.5.1 遗址概况
        6.5.2 遗址内出土器物分析
        6.5.3 H259的废弃过程分析
        6.5.4 小结
    6.6 月庄遗址
        6.6.1 材料整合
        6.6.2 8层下14座灰坑的分析
        6.6.3 小结
    6.7 总结
第七章 华北西部地区:关中与陇东地区
    7.1 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概况
    7.2 大地湾遗址
        7.2.1 基本材料
        7.2.2 房址分析
        7.2.3 灰坑分析
        7.2.4 石器工具分析
        7.2.5 细石叶遗存分析
        7.2.6 动植物资源分析
        7.2.7 小结
    7.3 总结
第八章 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进程与区域差异
    8.1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废弃过程反映的普遍性
    8.2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废弃过程反映的差异性
    8.3 废弃过程所反映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
第九章 有关废弃过程理论与分析方法的讨论
    9.1 废弃过程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9.2 废弃过程方法的应用
        9.2.1 田野发掘层面
        9.2.2 考古分析层面
    9.3 未来可拓展的研究方向
        9.3.1 借鉴当代物质文化研究
        9.3.2 加强特殊遗迹研究
        9.3.3 建立石器使用模型
    9.4 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7)当前的榜样认同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与缘由
        二、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一、榜样问题的整体研究状况
        二、关于榜样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榜样认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关于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不足
        一、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榜样及榜样认同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榜样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一、榜样
        二、榜样与典型
        三、榜样与偶像
        四、榜样与榜样教育
        五、榜样与榜样文化
    第二节 榜样的功能作用
        一、榜样的个体功能
        二、榜样的利社会功能
        三、榜样在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具体作用
    第三节 认同与榜样认同
        一、认同及其理论梳理
        二、榜样认同及其要素特征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历史考察及认同规律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榜样教育
        一、建党初期及大革命时期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三、抗日战争时期
        四、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榜样教育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榜样教育
        一、市场经济实行以前
        二、市场经济实行以后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中体现的榜样认同规律
        一、时代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相统一的榜样精神塑造规律
        二、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相统一的榜样价值定位规律
        三、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相统一的榜样功能发挥规律
第三章 当前榜样认同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第一节 调研概况
        一、调研采取的主要方式
        二、问卷调研的基本情况
        三、个体访谈和群体访谈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榜样认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榜样认知现状的整体调研结果
        二、榜样认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节 榜样认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榜样认可现状的整体调研结果
        二、榜样认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四节 榜样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榜样学习现状的整体调研结果
        二、榜样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四章 当前榜样认同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内部原因:榜样教育自身模式长期存在的不足
        一、榜样生成“官方化”,过于依赖行政体制、缺少公众参与
        二、榜样宣传“神性化”,过于追求宏观完美、缺乏微观人性
        三、榜样学习“形式化”,过于强调形式热闹、缺乏体悟认同
    第二节 外部原因:社会环境及社会成员精神世界的变化
        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二、社会成员精神世界的变化
    第三节 根本原因:内外因素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
        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现实与榜样教育的一元化倾向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成员的现实化需要与榜样教育的理想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成员的主体化意识与榜样教育的行政化手段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提升榜样认同的对策思路
    第一节 转变思想认识,理性推进榜样教育
        一、跳出榜样“过时论”思维,深挖榜样时代价值
        二、跳出榜样“无用论”思维,坚定榜样教育信心
        三、跳出榜样“无穷论”思维,理性推进榜样教育
    第二节 立足榜样自身,创新榜样教育机制
        一、创新榜样生成机制,优化榜样类型和生成渠道
        二、创新榜样宣传机制,优化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段
        三、创新榜样学习机制,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
    第三节 着眼内外互动,改善榜样教育外部环境
        一、加强柔性引领,优化榜样教育的道德氛围
        二、加强刚性保障,优化榜样教育的制度机制
附录1 榜样认同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群体访谈会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二、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颇具特色
        三、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幼儿园礼仪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幼儿园礼仪教育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礼仪教育
        二、生活礼仪
        三、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途径
        二、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第三节 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评价
        一、评价目标和内容
        二、评价原则和方法
        三、评价主体
        四、评价档案
第三章 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成效和问题
    第一节 生活礼仪教育的成效
        一、初步形成了生活礼仪教育的办园特色
        二、初步创建了生活礼仪教育的园本课程
        三、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礼仪行为习惯
        四、提高了教职工和家长的文明礼仪修养
    第二节 生活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少数教职工和家长的礼仪素养比较欠缺
        二、生活礼仪教育园本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三、环境创设水平不高
第四章 改进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建议
    第一节 给教育部门的建议
        一、对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加以重视
        二、对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体系进行建设
        三、对开展生活礼仪教育幼儿园增加经费投入
        四、对幼儿园教职工开展职前和职后的礼仪教育培训
    第二节 给园长的建议
        一、加强对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领导
        二、提供充足的有利于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实施的条件
        三、优化教职工和家长的培训活动,提高培训质量
    第三节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理念
        二、丰富生活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三、努力取得生活礼仪教育研究成果
        四、充分利用家园共育平台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A 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目标体系
    附录B 《弟子规》内容表
    附录C 《弟子规》中、大班诵读内容安排表
    附录D 昆明市K幼儿园小、中、大班生活礼仪教育内容表
    附录E 昆明市K幼儿园小班上学期生活礼仪教育评价表
    附录F 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问卷调查表
    附录G 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1.1 研究缘起
        0.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0.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0.2 研究对象与时间界定
        0.2.1 研究对象
        0.2.2 时间界定
    0.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0.3.1 论文结构
        0.3.2 研究方法
    0.4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现状
    1.1 建筑细部的设计现状
        1.1.1 细部设计观念
        1.1.2 细部设计手法
        1.1.3 常见的细部设计问题
    1.2 建筑细部的建造现状
        1.2.1 材料加工技术薄弱
        1.2.2 建筑细部施工质量差
    1.3 建筑细部的维修现状
        1.3.1 缺少建筑维修的法律
        1.3.2 缺少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
        1.3.3 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
    1.4 小结
第二章 当代中国精致性建筑细部缺失的形成原因
    2.1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及其影响
        2.1.1 计划经济社会与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特点
        2.1.2 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
        2.1.3 社会转型导致精致性建筑细部缺失的形成机制
    2.2 经济变革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2.1 经济变革历程及其对建筑业的影响
        2.2.2 经济变革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3 政治转型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3.1 政治改革历程
        2.3.2 政治转型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4 文化发展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4.1 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2.4.2 文化转型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建筑精致性细部缺失的思想观念根源
    3.1 消费文化对细部形式的影响
        3.1.1 细部形式的符号化
        3.1.2 细部形式的快速流行
        3.1.3 细部形式的美学特征
    3.2 舆论导向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3.2.1 较少关注细部设计
        3.2.2 图像化
        3.2.3 少数人的话语权
    3.3 建筑教育对细部设计的影响
        3.3.1 国内建筑教育模式及其对细部设计的影响
        3.3.2 国内建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的制度根源
    4.1 建筑师的职业定位
        4.1.1 国内外建设体制比较及建筑师的地位
        4.1.2 国内建设体制对建筑师的影响
    4.2 建筑师的职能分解
        4.2.1 设计阶段外的职能分解
        4.2.2 设计阶段内的职能分解
        4.2.3 职能分解对建筑师的影响
    4.3 施工图设计体制对建筑细部建造完成度的影响
        4.3.1 两种不同的设计完成面
        4.3.2 建筑模数制
        4.3.3 施工图绘制深度
    4.4 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建筑精致性细部缺失的技术根源
    5.1 后生外发型建筑技术
        5.1.1 “后发外生”定义
        5.1.2 后发优势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
        5.1.3 后发劣势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
    5.2 建筑工业化发展滞后
        5.2.1 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产业化
        5.2.2 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5.2.3 我国建筑制造业现状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5.2.4 我国建造工业化现状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5.3 小结
结语
    一、论文主要观点和结论
    二、应对策略
        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筑师的应对策略
    三、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电影声景:流动的城市文化 ——以新世纪上海电影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题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电影声音本体研究
        二、听觉文化与声景研究
        三、上海电影与城市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行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阐述
    前言
    第一节 规划听觉时代
        一、听觉预言
        二、时代背景1——混合空间
        三、时代背景2——声音泛在
    第二节 电影声景
        一、共享连通——“作为城市文化的研究读本”
        二、重新定义——声景研究的现代转向
        三、电影声音——元素、思维与表达
        四、电影声景——以当代上海电影与城市空间为例
    第三节 电影、声音、地方感
    小结
第三章 多元留声:跨文化与全球化听域下的上海电影声景
    前言
    第一节 跨世博上海电影的跨文化特征巡礼
    第二节 当代上海电影的“跨文化与全球化”声景风貌
    第三节 《海上传奇》:续写“上海摩登”
    小结 电影声景与全球化语言
    附图
第四章 一种腔调:当代上海电影的声景怀旧与复古想象
    前言
    第一节 个体记忆:独白、童谣与母体
    第二节 怀旧的科技:电视、留声机与麦克风
    第三节 复古新意:现场声景与“被发明的传统”
    小结 时尚之声
第五章 未来之音:科技社会与上海电影的声景体验
    前言
    第一节 未来上海与科幻影像
    第二节 科幻声景中的声场界线与声音混合
    第三节 《环形使者》的差异定位
    第四节 《她》的声景融合
    小结 上海预言
第六章 当下聆听:新群体、新空间与上海电影的声景描摹
    前言
    第一节 当代上海电影声景中的新型人物、群体与空间素描
        一、新人物、新群体
        二、新声音空间
    第二节 《青红》“新”上海的整体声景想象
    小结 差异声景与社会重组
第七章 结论:城市上海的声音总谱
    第一节 研究回顾与总结
    第二节 跨学科联系与多维启发
    第三节 声音的艺术之于城市未来
        一、实地录音与声音艺术
        二、想象的声音道具及其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四、浅议民族博物馆建设的三个环节及其社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展览中的记忆体验研究[D]. 吕倩盈.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D]. 李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 刘晓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三重维度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为例[D]. 彭志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废弃过程研究[D]. 李彬森. 吉林大学, 2018(12)
  • [7]当前的榜样认同提升问题研究[D]. 李蕊.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昆明市K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研究[D]. 吴雪.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9]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根源[D]. 贾海洪. 天津大学, 2012(11)
  • [10]电影声景:流动的城市文化 ——以新世纪上海电影为中心[D]. 吕甍.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浅谈民族博物馆建设的三个环节及其社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