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召开

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召开

一、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举办(论文文献综述)

蔡建武[1](2014)在《浙江省桐乡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城市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化热潮方兴未艾,现代城市日益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承载压力。建设森林城市、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中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审美观念日益提升,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关注度越来越高,绿色、环保、低碳的思想理念已为人们所接受并重视。我国的绿化苗木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取得了长足迅猛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桐乡市绿化苗木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成为本市发展地方经济、致富农民、改善生态、休闲观光的新兴产业。但在苗木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和近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桐乡的苗木产业产生了较多的问题。因此,对我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思考,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显得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研究了国内外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并开展实地调查,分析了桐乡市绿化苗木业发展现状、品种规模、区域布局、经营组织、生产科研、案例典范,从政府政策、社会服务、生产规模、营销策略、市场培育、科技创新等方面阐述了苗木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研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围绕如何接轨市场,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健全绿化苗木产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化服务;加强全局统筹规划,促进苗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现代苗木产业园发展与休闲观光农业结合战略,加快区域化、规模化布局,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科技水平,促进苗木生产方式、种植方式、产销方式三大转变;苗木产业化与旅游化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培育壮大苗木专业合作社和绿化企业,增强带动农户能力;开展苗木生产综合技术应用,拓展绿化苗木营销渠道,提高产品质量与市场份额,创新土地流转、产业运行、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绿化苗木产业活力,促进增产增效的措施,以探求因地、因时制宜的苗木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满足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协调、生物多样性环境建设的需要,推动桐乡市绿化苗木业沿着优质、高效、生态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暴琪[2](2012)在《长三角经济现代化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视角》文中指出经济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来,经济现代化就成为全球最热和最为关注的研究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自身积累和全民奋斗持续发展经济的实践历程,而且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争取比较优势、占据全球经济发展至高点的角力过程。因此,现代化的梦想和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要求我国必须大力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建设。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产业、城镇、财富最密集的精粹之地,也是我国跨省市区域一体化进程起步最早、基础最好、发展最快的地区。作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理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努力为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全局树立良好的示范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经济现代化为逻辑起点,以哲学层面对于生产力内涵重新讨论及生产力体系与现代化关系的探索为突破口,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通过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论证,提出属于社会生产力范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属于自然生产力范畴的低碳经济,应当以耦合与联动的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基于上述分析和长三角经济现代化建设目标,本文在对长三角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回顾以及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率先发展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长三角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建设联动与耦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全文结构共七章,分为理论与实证两大部分。前三章为理论部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理论的回顾、梳理和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方式要与经济现代化内涵变化相适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发展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供选择的重要方向的新观点。后四章为实证部分,在详细分析长三角原有发展方式以及转型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长三角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联动与耦合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以及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在对本文相关重要概念进行了辨析和经济现代化内涵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产业结构升级、低碳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对经济现代化的理论认知;第三章,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一方面从哲学层面、理论层面论证了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地分析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进而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的耦合与联动发展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跨越式地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第四章,长三角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分析。通过对长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影响以及新时期长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条件的深入分析,详细论述了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五章,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发展创新模式研究。围绕空间规划、内在动力、核心要素、基础环境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长三角同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建设的基本模式。第六章,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从转变思想观念、构建统一完善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法规体系、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快速发展、搭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力资本平台等四个方面出发,提出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现代化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归纳与总结,提炼本文的主要结论,指出本文分析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刘凌波[3](2008)在《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不断加剧。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超过50%,乡镇工业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认为研究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恶化的制度根源,探讨加强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贯彻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乡镇工业这一特定的领域,本研究侧重于对乡镇工业污染行为的经济分析,而对其污染行为的经济分析又集中在制度结构、行为主体间的博弈关系、特别是代表地方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行为,探索基于市场控制理念的污染物治理及环境经济运行系统的融合和优化等方面。制度经济学、激励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别从约束和博弈的角度,分析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探讨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机理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规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政策的作用,力图把环保投资的市场经济机理引入到环境经济的政策分析之中,从而为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约束的角度来看,我国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解决面临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可基本划分为环境容量约束、收入约束、技术约束、产业结构约束和制度约束。尤其是在制度方面,我国乡镇工业企业产权形式的多样化、城乡控制体系的二元化、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不顺、规模经济缺乏、经济社会体制转轨、环境经济政策落后等因素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均有着不利的影响。二是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辖区内乡镇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在乡镇工业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各种非合作的博弈关系,由此造成了政府失灵、资源和环境过度利用等现象,即是我国转型时期非合作博弈的例子。其结果必然是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加和环境的恶化。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的分担问题,用产权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揭示出制约乡镇工业环境经济良性运行的制度特点,以及制约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因素。三是从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不同的制度结构体现着不同的产权结构,使得决策者面临不同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决策者的有效选择。为解决我国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必须同时加强政府规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政策的作用。为加强乡镇工业的污染治理,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镇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集中治理制度,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建立健全县乡环保机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鉴于我国环境经济激励制度较为落后的状况,必须拓宽并理顺激励资源、发挥政府规制的庇古原则、创建市场的科斯机制,从而全面地、有效地使用环境经济激励手段,扭转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不利局面。不可否认,我国的环保投资长期以来执行重工轻农的政策,乡镇、农村的历史欠账巨大。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环境整体恶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势头,仅仅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解决环境投资不足、效率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创新环保投资机制,构建一个适应乡镇工业环保投资优化的投融资体系。其内容包括:建立公司制的产权制度,为市场融资打下制度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环保投资体制改革;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提高社会化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用BOT方式优化乡镇工业环保投资。

朱俊成[4](2006)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突出地表现在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集中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竞争力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资源性要素,是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城市营销的重要内容。 城市文化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动力;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城市文化通过增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味、丰富生活、扩大外界影响、拉动经济增长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巨大财富和无形资产,对内可使市民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文化的内涵,彰显城市个性和魅力;对外能够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的聚集和流动。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城市参与21世纪世界城市的竞争,增强城市竞争力;有利于创建名牌城市,加速城市全方位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其原因有三:第一,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竞争已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第二,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是促进城市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发展的过程;第三,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是对城市全体居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教育过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论文从概念的诠释入手,在分析国内外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因子,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南昌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诊断,在问卷调查与专家咨询、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城市CIS战略系统对南昌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本论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的分析; 关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与品牌城市: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与品牌城市的诠释与比较,并对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与探讨; 城市CIS及基本理念分析:借鉴企业CIS战略对城市CIS战略的理念进行分析,构建城市CIS,并结合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标志设计进行扩张性分析; 城市CIS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塑造:CIS战略的分析及引入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结合南昌城市发展实际,分析了影响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的五类十个因子; 南昌实证研究:利用城市CIS战略,参照调查问卷结果,并结合南昌城市基本情况,对南昌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基本理念、基本对策等进行探讨、分析与研究;最后还对南昌城市标志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

崔卫华[5](2005)在《城市经营 ——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文中指出近几年来, “城市经营热”迅速波及全国,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城市经营实践已经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内容,然而有关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环境、城市形象等“经营城市”范畴历来都没有脱离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只是城市经营问题需要从城市管理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说,“城市经营”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经济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城市政府拥有了较多的对地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对城市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对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城市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城市经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实践的舞台。目前我国的城市经营研究还处于概念泛化阶段,进展缓慢,这与城市经济学领域一直重视城市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研究,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的现状有关。而“城市经营”与“城市经济”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城市经营不是研究城市的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而是试图从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对城市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城市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的“规范”研究。我认为,对于城市经营来说,不论是概念的提出还是理论的建立,其贡献不在于煞费苦心地去发现什么未知的课题,而是从人们早已熟知的城市经济实践中挖掘出一条线索和研究框架,分析其发生、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从而为城市经营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和政策主张。鉴于此,通过对中外城市经营研究的分析和辩识,我提出了一个城市经营的三维理论分析模式,这是一个筛选出了影响城市经营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后,构筑的一个由时空轴、主体轴和客体轴组成的立体研究框架,在此基础2内容提要巴巴竺巴巴竺巴巴巴巴巴巴巴竺巴巴上,我把城市经营的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导论。从对城市经营产生的经济背景分析入手,梳理出国内外城市经营文献的发展脉络,指出目前国内城市经营误区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对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不同特征的分析,明确了城市经营的对象、地位和作用,最后从生物学角度对城市生命周期和时空因素进行重新认识,以城市经营的三维理论分析模式勾勒出作者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第2章:城市经营的时空平台。通过就一个城市进行个体考察的城市成长模式和对包括两个城市以上的区域进行的Citistate成长模式分析,揭示了城市微观成长规律和城市宏观成长趋势,指出研究孤立的城市己没有实践意义,为城市经营提供了城市空间成长的阶段性理论分析和时空坐标系;并进一步归纳了城市成长的时空特性和成本效益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城市成长的现实状况,分析了以城市空间组织演变为主线的“松散型城市空间组织”和“紧密型城市空间组织”,认为城市间的协作组织是城市成长过程中维系城市长期竞争优势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并指出citis七ate是城市空间组织的未来走向; 第3章:城市经营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城市政府在不同时空背景下与市场的不同组合模式和城市政府目标双重性的探讨,触及了城市经营主体和城市经营的运行机制这一城市经营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城市政府职能转化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公共物品的界定,而城市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也成为重要的理论分析内容。作为城市经营方式的选择依据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设计,实现了城市经营主体与客体在不同时空下的衔接;而城市公共则政制度和融资的创新为我国的城市经营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拓展了未来发展方向。 第4章:城市土地经营。广义的“城市土地经营”涵盖了城市土地和土地空间经营,包括土地、功能分区和城市建设。在对城市土地地租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选择,以及以土地为载体的城市空间利用的分区制战略,并通过对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以英国“新城运动”为例,指明城市“硬环境”建设和经营中的对策;作为城市经营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成为我国城市经营的根本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5章:城市产业经营。城市功能定位是城市产业经营的前提,通过对城市功能定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了城市功能定位的具体方法;城市主导产

郝中秋[6](2004)在《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举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区域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产业的布局、企业的生产、大众的消费都必须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引下,实现从传统增长方式到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由传统增长方式造就的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增长方式下的绿色文明的转变,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环境保护的公众参

二、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举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举办(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桐乡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苗木业发展现状及动态
        1.2.1 国外苗木业发展现状
        1.2.1.1 意大利苗木产业
        1.2.1.2 美国苗木产业
        1.2.1.3 荷兰苗木产业
        1.2.1.4 日本苗木产业
        1.2.1.5 国外苗木产业发展模式特征
        1.2.1.6 国外苗木产业发展定位
        1.2.2 国内苗木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动态
        1.2.2.1 国内苗木业发展历程
        1.2.2.2 国内苗木业发展现状
        1.2.2.3 国内苗木业发展动态
2 桐乡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2.1 桐乡市苗木业发展历程
    2.2 桐乡市苗木生产近年来概况
        2.2.1 品种与规模
        2.2.2 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比较
        2.2.3 不同经营主体经营状况比较分析
        2.2.3.1 苗农与家庭林场
        2.2.3.2 苗木合作社与苗木场
        2.2.3.3 小型绿化苗木公司
        2.2.3.4 大中型绿化苗木公司
    2.3 政府部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
        2.3.1 制订规划,确定发展方向
        2.3.2 加大扶持,促进转型升级
        2.3.3 构建和谐产业环境,培育成熟专业市场
        2.3.4 打造信息交流平台,做好社会化服务
    2.4 绿化苗木市场与营销组织发展分析
        2.4.1 建成苗木交易专业市场
        2.4.2 创建网上绿化苗木市场
        2.4.3 组建苗木经纪人团队
        2.4.4 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
    2.5 苗木生产科研
        2.5.1 三杉苗木嫩枝扦插、二段育苗
        2.5.2 品种研发
        2.5.3 大叶榉开发
        2.5.4 桐乡市秋色叶树种资源研究
        2.5.5 科研单位苗木科研
    2.6 桐乡与萧山、金华、常州武进区苗木基地优劣势分析
        2.6.1 萧山区基本情况
        2.6.2 金华市基本情况
        2.6.3 武进区基本情况
        2.6.4 桐乡市基本情况
        2.6.5 四地优劣势比较分析
3 苗木产业化发展实证分析
    3.1 桐乡市梧桐园林市政绿化有限公司
        3.1.1 公司发展历程
        3.1.2 “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经营模式
        3.1.3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3.1.4 拓展园林绿化市场
        3.1.5 加强品牌建设
        3.1.6 公司发展目标
    3.2 桐乡市石门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
        3.2.1 合作社简介
        3.2.2 加强科技攻关,提升产品实力
        3.2.3 发展苗木基地,扩大苗木销售
        3.2.4 注册网页网站,实现网上交易
        3.2.5 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应变市场
4 桐乡苗木业发展主要问题
    4.1 政府政策与社会服务滞后
        4.1.1 政策不健全,产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4.1.2 政府服务滞后
        4.1.3 行业管理不规范
    4.2 缺乏全局统筹规划
        4.2.1 苗木业缺乏中、长期产业规划
        4.2.2 品种及规划跟不上市场变化
        4.2.3 生产面积剧增,产品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失调
    4.3 苗木产业化程度低
        4.3.1 品牌意识淡薄、优势品种较单一
        4.3.2 土地和劳动力制约,规模小、经营分散
        4.3.3 生产、种植、产销方式比较落后
    4.4 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4.4.1 栽培技术较落后
        4.4.2 科技投入较少,缺乏技术创新力
        4.4.3 科技意识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低
    4.5 缺乏专业物流体系和市场调控手段
        4.5.1 经纪人队伍素质不高
        4.5.2 组织内部联系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
        4.5.3 专业市场建设不完善
        4.5.4 信息交流不畅
    4.6 外部市场影响
        4.6.1 市场需求减少,苗木在苗圃间周转
        4.6.2 苗木产业呈周期性过热发展
        4.6.3 机遇与风险共存
5 桐乡苗木业发展对策
    5.1 完善政府职能,健全花卉苗木产业保障体系
        5.1.1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
        5.1.2 政策推动,改善苗木产业化发展环境
        5.1.3 加强社会化服务
        5.1.4 加强行业管理,创造和谐产业氛围
    5.2 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苗木产业结构调整
        5.2.1 加强产业中长远规划,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5.2.1.1 绿化苗木产业园
        5.2.1.2 杭白菊产业园
        5.2.1.3 休闲观光农业园
        5.2.1.4 苗木产品流通业
        5.2.2 以绿化理念发展为导向,及时调整规划
        5.2.3 以市场动态变化为方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5.3 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苗木生产方式转变
        5.3.1 突出桐乡特色,强化品牌战略
        5.3.2 充分发挥苗木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
        5.3.3 充分发挥苗木合作社职能和组织作用
        5.3.4 积极开展区域间苗木产业交流和组织合作
        5.3.5 提高苗木基地质量水平,高标准建设
    5.4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苗木种植方式转变
        5.4.1 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5.4.2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科技的核心作用
        5.4.3 注重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5.4.4 加强专业人才、乡土人才的培养
    5.5 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苗木产销方式转变
        5.5.1 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作用
        5.5.2 构建信息平台,做好网络市场
        5.5.3 充分发挥经纪人积极作用
        5.5.4 把握美丽中国、森林城市、美丽乡村、旅游大县、“五水共治”机会
        5.5.5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个人简历

(2)长三角经济现代化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对“生产力”内涵的再认识
        1.1.2 全球服务经济与低碳经济兴起
        1.1.3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研究的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2.1.1 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
        2.1.2 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
        2.1.3 生产力系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2.1.4 产业结构升级、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
        2.1.5 产业结构升级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解读
        2.1.6 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低碳服务业辨析
    2.2 国内外经济现代化总论研究
        2.2.1 经典经济现代化研究
        2.2.2 当代经济现代化研究
        2.2.3 总结和评述
    2.3 不同视角下经济现代化理论研究
        2.3.1 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经济现代化理论认知
        2.3.2 低碳经济视角下经济现代化理论认知
        2.3.3 地理学视角下经济现代化理论认知
        2.3.4 总结与评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3.1 耦合与联动的哲学基础
    3.2 耦合与联动的理论基础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产业关联理论
        3.2.3 服务外包理论
    3.3 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相互关系具体解析
        3.3.1 产业结构升级助推低碳经济加速发展
        3.3.2 低碳经济发展拉动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三角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4.1 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总结
        4.1.1 国内动力源泉
        4.1.2 国外动力源泉
    4.2 长三角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4.2.1 长三角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分析
        4.2.2 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4.3 长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行性分析
        4.3.1 供给因素
        4.3.2 需求因素
        4.3.3 环境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发展创新模式研究
    5.1 空间规划:创新模式基本架构设计
        5.1.1 宏观层面:促进区域低碳综合服务网络的形成
        5.1.2 中观层而:促进低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融合
        5.1.3 微观层面:促进低碳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5.2 内在动力: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5.2.1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意义
        5.2.2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利条件
        5.2.3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框架
    5.3 核心要素: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5.3.1 低碳技术内涵及类型
        5.3.2 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5.3.3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
    5.4 基础环境:构建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5.4.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5.4.2 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实践
        5.4.3 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服务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任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代化建设对策建议
    6.1 以政府为主导,树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思想理念
        6.1.1 加强对低碳经济认识
        6.1.2 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6.1.3 纠正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思想观念
    6.2 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依托,构建统一完善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6.2.1 规划先行,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
        6.2.2 制度推动,建立统一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
        6.2.3 标准保障,竞争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主动权
    6.3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抓手,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
        6.3.1 推动低碳服务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6.3.2 充分发挥低碳服务行业协会的各项职能
        6.3.3 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
        6.3.4 扩大低碳服务市场的需求
    6.4 以知识为动力,搭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力资本平台
        6.4.1 实施重点领域的人才开发与引进
        6.4.2 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6.4.3 构建规范开放的人才市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4.1 论文的逻辑框架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2.1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2.1.1 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
        2.1.2 乡镇工业的环境污染
        2.1.3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
    2.2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危害
    2.3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
        2.3.1 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2.3.2 环境政策执行不力
        2.3.3 环保投入严重不足
        2.3.4 环保队伍残缺不全
    2.4 小结
第三章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从约束的角度
    3.1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环境容量约束
    3.2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收入约束
    3.3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产业结构约束
        3.3.1 乡镇工业产业结构的低层次性
        3.3.2 乡镇工业产业结构的低关联度
        3.3.3 乡镇工业产业结构的高趋同性
    3.4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技术约束
    3.5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制度约束
        3.5.1 产权形式多样化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3.5.2 城乡控制体系二元化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3.5.3 政府委托代理关系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3.5.4 规模经济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3.5.5 经济社会体制转轨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3.5.6 环境经济政策落后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从博弈的角度
    4.1 辖区内乡镇工业企业之间的博弈
        4.1.1 乡镇工业企业之间的囚徒困境
        4.1.2 乡镇工业企业之间的智猪博弈
        4.1.3 乡镇工业企业之间的斗鸡博弈
        4.1.4 乡镇工业企业博弈的结果:公地悲剧
    4.2 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的博弈
        4.2.1 作为监管者的地方政府
        4.2.2 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地方政府
    4.3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
    4.4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4.5 小结
第五章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政府规制
    5.1 环境规制手段的一般理论分析
    5.2 我国有关乡镇工业的环境规制手段
    5.3 我国乡镇工业环境规制的成就与不足
        5.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
        5.3.2 “三同时”制度的不足
        5.3.3 集中治理制度的不足
    5.4 对策与建议
        5.4.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镇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
        5.4.2 进一步完善“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4.3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5.4.4 建立健全县乡环保机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5.5 小结
第六章 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
    6.1 经济激励手段的一般理论分析
        6.1.1 庇古税与排污收费
        6.1.2 科斯定理与排污许可
        6.1.3 责任制以及责任的分担
    6.2 经济激励下的中国乡镇工业
        6.2.1 乡镇工业排污收费及其困局
        6.2.2 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的实施障碍
        6.2.3 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成本分担的困境
    6.3 乡镇工业环境经济手段的运用
        6.3.1 拓宽并理顺激励资源
        6.3.2 发挥政府规制的庇古原则
        6.3.3 创建市场的科斯机制
    6.4 小结
第七章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优化和实证
    7.1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经济分析
        7.1.1 困境:乡镇工业企业环保投资的博弈分析
        7.1.2 社会成本内化的理论模型
        7.1.3 政策建议
        7.1.4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7.2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存在的问题
        7.2.1 我国环保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7.2.2 我国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特有问题
    7.3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优化的保障条件
        7.3.1 建立公司制的产权制度,为市场融资打下制度基础
        7.3.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环保投资体制改革
        7.3.3 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提高社会化投资的规模和效率
    7.4 用BOT方式优化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探讨
        7.4.1 用BOT方式优化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意义
        7.4.2 BOT的投资模式
        7.4.3 BOT的建设模式
        7.4.4 BOT的运营管理模式
    7.5 乡镇工业污染社会成本内部化的实证
        7.5.1 问题的提出
        7.5.2 投资建设方案
        7.5.3 治污效应——工程总体评价
        7.5.4 政策建议
    7.6 基于模型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路线、创新与突破点
2 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与品牌城市
    2.1 文化与形象
        2.1.1 文化的概念、性质与功能
        2.1.2 形象的概念与作用
    2.2 城市文化
        2.2.1 城市文化的概念
        2.2.2 城市文化的分类
    2.3 城市形象
    2.4 品牌城市
    2.5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的意义
        2.5.1 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与品牌城市的关系
        2.5.2 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
        2.5.3 城市形象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
3 城市CIS及基本理念
    3.1 CIS战略与城市CIS
    3.2 城市CIS基本理念
        3.2.1 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MI)
        3.2.2 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BI)
        3.2.3 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VI)
        3.2.4 城市规划识别(planning identity,PI)
        3.2.5 地域与地缘识别系统(region and geography identity,RGI)
        3.2.6 人文与政策识别系统(humanity and policy identity,HPI)
        3.2.7 社会与社区识别系统(Social and Community identity,RCI)
4 城市CIS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塑造
    4.1 CIS战略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1 必要性
        4.1.2 可行性
    4.2 城市CIS对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影响分析
    4.3 城市CIS的应用
5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因子
    5.1 地理因子
    5.2 历史因子
    5.3 环境因子
        5.3.1 城市职能与功能定位
        5.3.2 政府宏观政策与规划
        5.3.3 文化因素
        5.3.4 基础设施建设
        5.3.5 城市问题
        5.3.6 高新开发区建设
    5.4 经济因子
    5.5 人为因子
6 南昌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6.1 南昌城市的发展
    6.2 南昌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的现状分析
        6.2.1 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6.2.2 现状分析与诊断
    6.3 南昌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定位思考
        6.3.1 南昌城市文化建设的定位思考
        6.3.2 南昌城市形象塑造的定位思考
    6.4 南昌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对策研究
        6.4.1 南昌城市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6.4.2 南昌英雄城城市形象塑造的对策
    6.5 南昌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初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科研情况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5)城市经营 ——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中国:城市经营热
        1.1.1 全球化和地方化浪潮
        1.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考察
        1.1.3 城市经营误区的辩析
    1.2 像企业家经营企业那样经营城市吗?
        1.2.1 城市经营的对象
        1.2.2 城市经营的定位
        1.2.3 城市经营的特征
    1.3 生命型城市新视点
        1.3.1 城市的生命周期
        1.3.2 城市成长的时空特征
        1.3.3 城市成长的世界版图
第2章 城市经营的时空平台
    2.1 城市是怎样“成长”的?
        2.1.1 城市个体的成长模式
        2.2.2 CITISTATE的成长规律
        2.2.3 城市非均衡成长机制
    2.2 城市的“最佳”规模意味着什么?
        2.2.1 城市空间效益
        2.2.2 城市空间成本
        2.2.3 城市最佳成长规模的决定
    2.3 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的演变
        2.3.1 松散型城市空间组织
        2.3.2 紧密型城市空间组织
        2.3.3 城市空间组织的未来走向
第3章 城市经营的运行机制
    3.1 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
        3.1.1 自然垄断性公共物品
        3.1.2 外部性公共物品
        3.1.3 区域性公共物品
    3.2 城市经营主体的整合机制
        3.2.1 政府与市场的整合
        3.2.2 整合的前提:有效政府
        3.2.3 城市政府与绩效评价
    3.3 城市经营主体的选择机制
        3.3.1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3.3.2 城市经营方式的选择
        3.3.3 城市经营方式的创新设计
    3.4 城市公共财政制度与融资创新
        3.4.1 我国城市公共财政改革走势
        3.4.2 城市经营资金来自哪里?
        3.4.3 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模式
第4章 城市土地经营
    4.1 城市土地配置
        4.1.1 城市土地地租的存在形式
        4.1.2 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体系
        4.1.3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途径
    4.2 城市功能分区
        4.2.1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4.2.2 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区制
        4.2.3 案例:日本森林城市的启示
    4.3 城市整体环境营造
        4.3.1 政府主导的“造城运动”
        4.3.2 民间热演造城运动的背后
        4.3.3 英国“新城运动”及其经营对策
    4.4 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4.4.1 我国城市土地制度的演变
        4.4.2 土地经营中的制度缺陷
        4.4.3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第5章 城市产业经营
    5.1 城市功能定位
        5.1.1 解读城市与城市功能
        5.1.2 城市功能定位的原则
        5.1.3 城市功能定位的方法
    5.2 城市产业选择
        5.2.1 主导产业选择的经济基准
        5.2.2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5.2.3 实证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选择
    5.3 城市产业集群
        5.3.1 产业集群为什么能获得竞争优势?
        5.3.2 产业集群: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悖论?
        5.3.3 实证分析:东北振兴的标志是产业集群的形成
    5.4 城市产业整合
        5.4.1 开发区的出路与新的目标定位
        5.4.2 从工业园区到产业功能区
        5.4.3 实证分析: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与整合
    5.5 城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5.5.1 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补充
        5.5.2 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次理论突破
        5.5.3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途径
第6章 城市无形资产创造
    6.1 城市文化培育
        6.1.1 城市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6.1.2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危机
        6.1.3 用文化价值链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
    6.2 城市形象塑造
        6.2.1 什么是城市形象?
        6.2.2 CIS的运用
        6.2.3 大连案例
    6.3 城市品牌推广
        6.3.1 城市营销的演变历程
        6.3.2 政府招商的利与弊
        6.3.3 香港的城市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举办(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桐乡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 蔡建武. 浙江大学, 2014(03)
  • [2]长三角经济现代化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耦合与联动视角[D]. 暴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3]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D]. 刘凌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4]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朱俊成. 江西师范大学, 2006(11)
  • [5]城市经营 ——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视角[D]. 崔卫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5)
  • [6]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举办[J]. 郝中秋. 公关世界, 2004(01)

标签:;  ;  ;  ;  ;  

首届中国-长三角绿色财富论坛在绍兴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