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与军事战略

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与军事战略

一、萨满巫术与北方少数民族军事谋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壮[1](2020)在《关于半坡M152儿童墓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一、关于半坡M152儿童墓的问题由来半坡M152儿童墓(图1)由于其埋葬方式的特殊性、陪葬品的丰富性,在西安半坡考古发掘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其研究价值所在[1]214-216。前辈学者着书立说时也多有涉及,如王颖娟先生在《半坡史前文化遗存反映的几个问题》中对半坡M152儿童墓的厚葬进行了一系列猜测[2]。张

侯小龙[2](2020)在《辽代鬼神信仰研究》文中认为鬼神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各民族几乎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由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在其建国前就深受原始宗教的影响,信鬼而拜日。随着辽朝的建立,诸种宗教思想在辽代得到传播与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和道教。辽代奉行宽容的宗教政策,这也使得诸种宗教中的鬼神信仰内容得以传播与发展。辽代的鬼神信仰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其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辽代前期,主要包括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诸朝,这期间鬼神崇拜内容多与自然崇拜密切相关;辽代中期,主要包括辽景宗、圣宗、兴宗诸朝,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辽代修建大量庙宇,整理佛经并积极向外传播佛法,故此一时期辽人的鬼神信仰受佛教影响颇深;辽代后期,主要包括辽道宗和天祚帝两朝,此阶段有关道教的鬼神信仰得到一定的发展。有辽一代,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中的鬼神信仰,不但未相互排斥,反而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辽人特有的鬼神信仰,表现为某些鬼神信仰可能既包含原始宗教的内容,也受到佛教或道教的影响,然纵观整个辽代,对“鬼”的记载多限于“射鬼箭”以拨不祥,真正受到辽人虔诚信仰的还是辽代诸神。辽代虽未主观上建设神仙体系,但是在辽人的潜意识中,各种鬼神应是有高低之分的,在日常实践中,通过辽人对神灵祭祀次数、祭礼、祭祀规格等差异性的梳理,可见辽代诸神的总特征是以天为代表的自然神和祖先神为主,其他神灵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杨舟贤[3](2019)在《庄子意象论》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典诗学与文论体系中,“意象”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作为认知、思维和表达方式,意象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和哲学等范畴。先秦时代是“意象”概念的发生期和形成期,《周易》“立象以尽意”的理论总结和庄子“以象谋篇”的非凡实践,是古典学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论文以庄子对“意象”的理解、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溯源,探讨了“意象”的形成机制和结构形态。“意象”的形成与两周时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自然规律的深入观察,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对生命感受的诗化表达,是“意象”产生广泛影响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重点是通过对庄子思想和《庄子》文本的分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就以往“意象”研究中的“物象”“语象”“事象”等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定义。“物象”是对人和自然的双重归纳,既包括了对客观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认知把握,也包含了人对历史经验和当下处境的总结概括,是有原型意味和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语象”是在民族共同语初步形成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和主观审美创造,以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丰富内容,凝聚情感,优化效果,提升了思想表达的艺术水平。“事象”是在语言叙述发展成熟的条件下,综合运用描绘场景、铺陈情节、塑造人物等艺术创造,以动态性、历时性和交互性的方式综合呈现形成“意象”,为叙事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庄子和同代诸子对“意象”的探索,是对前代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弘扬,它以顺应时代任务为前提,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在“诗”与“史”,抒情与叙事两类文体的基础上,使论说体文学获得充分发展,实现了文学思想的精神超越和文学实践的历史超越。

李晓蓓[4](2019)在《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以裕固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的身份和象征,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文化的认同状态直接影响到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文化错综复杂,但却始终存在一条主线,这就是道德。道德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着文化的方向,决定着“我”与“他人”的区别,道德与认同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然而道德在民族文化认同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研究采用多点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长期田野调查为基础,提出将道德记忆作为分析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点。道德记忆是对人们道德关系的回忆与重述,而道德关系是由宗教、领袖的叙事框架中的道德期望力量在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德性陶造过程共构而成的。因此,将裕固族仪式庆典活动划分为“人与神”、“人与领袖”、“人与人”和“人与集体”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记忆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首先,从宗教仪式出发,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裕固族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传统道德认知。其次,就裕固族生产生活中的领袖崇拜仪式进行详细的梳理,展现出裕固族道德传统中的领袖印迹及当下的变迁过程。再次,通过对人们日常仪式行为的探讨,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礼仪中的集中体现,阐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道德记忆发展的塑形与重构,凸显出裕固族人能够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道德认知的一致性。最后,通过对一系列的集体庆典活动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脉络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人与集体的道德记忆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裕固族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被地理阻割成若干区域的民族,各个地域的仪式庆典中因发展状态不同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其实质是不同生产方式中的道德规范对于人们道德关系的影响所致。只有从道德记忆的视角出发,认识到道德记忆是刻画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才能挖掘出裕固族不同地域和不同生产方式中所蕴含的道德关系的一致性,进而清晰地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在对裕固族的仪式庆典进行分析后,人们可以看到其中所呈现出来的裕固族人道德记忆脉络,即裕固族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动物的爱护、对于秩序的要求、对于成才的渴望、对于孝道的重视以及对于集体生活的喜爱和渴望等等,是裕固族对人与神、人与领袖、人与人以及人与集体关系的彰显。而这一切的内涵中无不包含着裕固族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正是这种多元的融合式发展形成了裕固族当下的样貌。道德关系上的整体性把握,有助于解释时代变迁的过程中裕固族人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过程,这种主动吸纳的过程使该民族始终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周永川[5](2018)在《巫术与金代皇权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巫术源自人类对现实的焦虑,是关于超自然力量的一种集体意识,以人神关系为手段,以预测、影响现实事物的发展趋势为目的,具有实用性、技艺性、经验性、无组织性特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贯穿于女真族社会发展的始终,作为潜在的、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真社会政治文明的演进,在生女真军事部落联盟的形成与发展、金朝皇权的确立与巩固中均起到重大作用。首先,在生女真军事部落联盟形成发展过程中,完颜部首领从不稳定的“巫王合一”到对巫权的垄断,联盟长与巫者权力协作,利用巫术实现了联盟长权力摆脱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掣肘,个人权威形成并出现权威人物。在这一过程中,巫术的功用在于:第一,神异权威与军事权威形成合力,催生权威人物;第二,作为共同的氏族心理,巫术强化氏族凝聚力与群体认同,成为组织氏族力量的精神内聚力。其次,在完颜阿骨打为首的女真贵族起兵反辽过程中,巫术在联盟长权力向皇权转变、皇权确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联盟长利用巫术思维塑造神化的个人权威,并提供对外战争中的精神动力,为皇权建立奠定基础。金朝建立后,女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利用皇权对巫术的改造,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政治制度保障与权力的神异性结合,共同强化皇权;第二,将礼仪制度与原始巫术信仰结合,将政治道德的精神内核注入到礼神的仪式之中,并垄断对天象的解释,规范巫术的表达。最后,巫术并未随王朝衰微而消亡,但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体现在公共事务中以礼制代替原始巫术行为,以儒家道德代替神异现象。金朝中后期稳固统治中,开始利用巫术思维与儒家政治伦理共同维护皇权。以政治权力为基础,以超自然意义上的合法性与政治制度合法性结合为手段,成为国家意志的规范表达。巫术逐渐褪去信仰意味而留存形式,成为巩固皇权、塑造政权合法性的精神工具。

周永川[6](2018)在《异象、梦兆与仪式:论巫术在金太祖反辽建国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金朝的开国皇帝,在反辽建国过程中,他通过巫术,以异象、梦兆来塑造"卡里斯马"形象,树立个人权威及在政治军事中的领导权,利用巫术仪式组织和团结女真人,以鼓舞士气,促进了反辽战争的胜利和金朝的建立。

邱冬梅[7](2017)在《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辽代契丹萨满教的性质、形态内容、特征及功能进行研究。在原始宗教的理论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学界对萨满教性质、形态内容、特征、功能的研究成果,对辽代契丹萨满教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考察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萨满教传统信仰情况,分析《辽史》中与萨满教有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形态内容上的划分,总结出辽代契丹萨满教的形态内容和特征,及其与其他草原民族的萨满教信仰传统之间的关系,分析出辽代契丹萨满教所具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以及对辽代契丹人的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五章。按照行文顺序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论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梳理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阐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论文创新点及难点。第二部分,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萨满教性质的界定。首先,梳理国内外对萨满教性质的界定,对辽代契丹萨满教的性质进行界定。辽代契丹萨满教具有原始宗教性质。其次,梳理国内外对萨满教形态、特征和功能的界定。萨满教基本形态内容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辽代建国后的契丹萨满教形态内容是建国前契丹萨满教形态内容的承继和体现,形态内容中的崇拜对象因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一定变异。第二章,辽以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萨满教信仰的传统形态内容与功能。对古代匈奴、乌桓、突厥族萨满教信仰的传统形态内容及功能进行考察,各民族萨满教信仰的传统形态内容和功能有同有异,原因与各民族间的交错复杂关系、社会经济方式、所处社会形态及与中原汉族的关系等因素有关。第三章,辽代契丹萨满教的形态内容及特征。认为契丹萨满教的传统形态内容是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基本形态。首先从天地崇拜、日月崇拜、山崇拜和动物崇拜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契丹萨满教自然崇拜的主要形态内容及特征。其次从拜祖陵、祖庙和拜金像、赤娘子像、八子像两方面,论述了契丹萨满教祖先崇拜形态内容及特征。认为辽代契丹萨满-巫师在契丹社会地位较高,起到人神沟通的中介作用,主持契丹萨满教的祭祀仪式,参与契丹人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活动。第四章,辽代契丹萨满教的功能。辽代契丹萨满教是契丹人史前社会萨满教传统在辽代社会的遗存,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形态部分在辽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有承继和体现,对辽代契丹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重要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方面是辽代政治理论观念中具有“君权神授、天赋王权”观及“替天行道”思想。第五章,辽代契丹萨满教变迁衰落的原因分析。契丹人萨满教,从始至终伴随着契丹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而演绎着内在形态内容上的变异和外在宗教形式上的兴衰,萨满教在辽代的衰落成为历史必然,其原因,一是由于辽代契丹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导致的意识形态观念的变化。二是萨满教与中央集权政治的冲突,不利于巩固契丹皇权统治。三是由于他族文化及佛教观念等对辽代契丹萨满教带来的冲击所致。契丹萨满教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一直随着辽代契丹人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而进行。第三部分,结语。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辽代契丹萨满教的性质、形态内容、特征及功能。基本形态内容随着辽代社会经济生活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异,与其他北方草原民族传统萨满教相比,具有契丹人特色。

龙成松[8](2016)在《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文中指出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时期。不少出身北方民族的胡姓家族,贯穿于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宗教、艺术、文学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自身的兴起、发展、蜕变过程,即是一部微观的民族史和文化史,这即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绪论是对论题范围、研究回顾以及研究旨趣的概述,其中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是为全文的总纲。绪论之外分为族源研究、地域研究、文化研究三个部分、十个章节展开。这三个板块的设计,是据于胡姓家族研究成果的提炼以及胡姓家族之间内在联系的总结。其中族源研究部分主要关注胡、汉融合中相关认同因子嬗变的问题,如族源追溯、姓源神话、郡望攀附、谱系建构等,希望借助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个案以及一些微观情景的剖析,深入探讨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地域研究部分重点在胡姓家族的融入汉人地方社会进程中的诸问题,包括胡姓家族内部结构的凝聚和分化,地域分布、聚居,地方认同等,而粟特后裔会稽康希铣家族正好提供了剖析胡姓家族地方社会的经典案例。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文化研究部分选取了宗教、族群文化、经学、文学四个方面的家族案例,点、面结合,试着勾勒中古胡姓家族的文化群像,概观地认识这一群体在中古文化史上的影响。族源研究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是对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关系的考察。族源叙事广泛存在于人物传记、碑志、谱牒等文献中,而胡姓家族族源叙事呈现出三种主要类型:居边、封边型;避地、没蕃型;因官、出使型。这三类模式化的族源叙事,各有其历史的渊源及现实的背景,而皆与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有关。胡姓家族的族源叙事在结构上呈现出回环、分支、层递三种主要特征,也渊源于古代经典民族叙事文本。通过中古时期碑志文献中“五帝”族源的统计,我们发现胡、汉之间的族源追溯各有特点,而“黄帝”认同的形成与北朝时期胡姓家族普遍攀附“黄帝”的“倒逼”作用有关,这是中古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原理。第二章是对胡姓家族谱系建构的研究,其一、二、三节概述了胡姓家族谱系文本的基本类型,传播、接受情况,以及谱系建构在胡、汉族群认同中的意义,重点分析了胡、汉谱系伪冒的问题。第四节窦氏家族谱系文本层累的个案研究,梳理了中古时期鲜卑窦氏谱系嫁接到汉人窦氏的过程。第五节独孤及的家族谱系建构个案分析,则从独孤及的文化心态和盛唐时期复古主义潮流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独孤通理灵表》这一重要独孤氏谱系文本的内涵。第三章是对《氏族论》的研究。《氏族论》是中国古代谱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古时期胡、汉氏族问题在理论上的集大成之作,是胡姓家族研究的理论指南。本章在前人基础上,对于该文的作者、史源、理论渊源等问题作了重新考订。《氏族论》原本依托韦述、柳芳等人修撰《唐书》“氏族志”而存在,其内容来源于韦述的谱学着作,在编入《唐书》时柳芳可能作了增补,遂留下了龃龉的痕迹,可以据此复原其文本形态。该文所宣扬的氏族理论,很大程度上源于《隋书·经籍志》谱牒类叙录,但渐染了天宝时期复古主义潮流的氏族理想。地域研究部分包括两章内容,其中第四章为总论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第一节围绕胡姓家族的“房”和“郡望”发育两大问题展开。胡姓家族“房”的萌芽,说明家族形态、结构发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胡姓家族郡望的诞生,表明他们地方化程度的加深。本节通过对主要胡姓郡望分布历时、共时演变的分析,勾勒出了中古时期胡姓家族地方化的一些整体特征。胡姓家族的地方化,向上表现为京邑的规模聚居,向下表现为乡村世界的零星活动,本章第二节以唐代两京长安和洛阳的胡姓家族分布为例,基于笔者设计的唐两京胡姓家族宅第分布数据库,通过宅第的共时、历时分布规律,对胡姓家族在两京的聚居和分化情况作了总体的概括。其中窦氏、于氏家族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家族聚居和分化的规律。第三节转向乡里村落世界,对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地方活动作了钩沉。因为族群文化特征的不同,西域系和鲜卑系胡姓家族的地方进程不同步,侧重也不同。本节重点描述了西域胡人如何从蒙着浓厚族群性色彩的聚落转变成地方家族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他们“乡里意识”的变迁。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不乏诗意的描绘,本章第四节即是对胡姓家族“双家制”与“双城记”诗意生活剪影的论述。“双家制”生活围绕园林、别业、池馆等展开,而游乐行赏、文人雅集、宗教需求是其主要的内容。胡姓家族双家生活的“诗意栖息”,表明他们已从文化上贴近了地方社会。地方认同在胡、汉之间得到双向展开,这是本章第五节所关注的主题。胡姓家族地域认同产生一个重要指标为乡土情结,这从穆宁和白居易的乡里意识可以看出。祖茔也是地域认同的重要因素,从族群互动原理看,孝文帝以来胡姓家族聚葬洛阳的运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汉人归葬洛阳的潮流。汉人地方社会对胡姓家族的认同和反馈,则通过地方知识和文本(地方志、地方传说、祠祀系统、文学书写等)传播。本文第五章,运用胡姓家族地方化的相关原理,对会稽康氏家族作了个案研究。康氏会稽望的所指,荣新江先生有异见,本文结合康氏郡望的演变规律和康希铣家族的地方文化遗迹,提出了一种新解。会稽康希铣家族是唐代前、中期非常有影响的粟特族裔文化世家,文中重点阐述了其家学渊源和主要成就。文化研究部分包括一章总论和四章个案研究。胡姓家族的族群出身及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们不同于汉人的文化习得过程,本文第六章即是相关问题的总述,其中重点介绍了与文学相关的一些微观情景在胡姓家族文化身份转型中的意义,以为后面四个案例研究张本。文化的外延很广,本部分的后四章,从宗教、民族文化、经学和文学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侯莫陈琰、王硅、何妥、于邺四个胡姓家族作为案例研究。敦煌所出侯莫陈琰所撰《顿悟真宗要诀》,是禅宗北宗早期重要文献。传世文献和近年新出石刻、墓志揭示了北朝以来莫陈氏族人佛教信仰的渊源,而侯莫陈琰家族与萧岿、徐彦伯、徐浩、汤贲家族的联姻,也贯串着宗教的因子。通过对辑本《元和姓纂》候莫陈氏改姓陈氏条所载内容的辨误,我们推测唐代着名画家陈闳出自候莫陈氏,而陈闳所画《六祖禅师像》推崇北宗,正好契合候莫陈琰《顿悟真宗要诀》北宗禅法的统系,是其家世信仰的延续。王琏是唐初着名的文儒,但史载其祭祀祖先“不营私庙”,有违礼法。考王琏家世出于乌丸,而包括乌丸在内的中古、近世东北民族,深受萨满文化影响,祭祀特征迥异汉人。王珪不营私庙正是遗传了家世民族文化之因子并熏习关中萨满教文化的结果。与王珪同出乌丸王神念的唐玄宗王皇后一系,也存在萨满教信仰的痕迹,可以作为对照。何妥是中古经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留下了不少《易》、《礼》、《乐》相关论着,同时还有一些富有特色的诗文,史传和新出敦煌史料可证其出于西域胡人。因为家世“异域之血”而生平、学养兼擅南北,所以何妥的经学思想表现出某种特异性,这为经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种民族学的视角。何妥一生最大的争议是开皇议乐中被诬为“佞人”,但通过相关史料的辨析,本文中我们将为他“翻案”,重塑其杰出胡姓经学家的形象。河南于氏家族是中古时期少见的胡姓士族和文学世家,其中于武陵、于邺生平的纠缠和诗集的互见重出,是文学史上一个难题。新出崔特夫人于氏墓志,揭示了诗人于邺家世的重要信息,缝合了其家族谱系,这是辨清于武陵、于邺生平的重要史料。结合二人可靠的生平事迹,通过二人诗集版本的排查比对,可以厘清二人诗歌互见重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原二人诗集的原貌。上述四个案例中,我们并不强调胡姓家族自身单一的文化因子,而希望借助婚姻关系、政治关系、地域熏习等联系,将胡、汉文化整合在一起,这是本文以“共同体”取代民族融合叙事观念的集中体现。

曾舒丹[9](2016)在《北朝巫觋论—汉化和鲜卑化的颉颃与消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学不昌明的人类社会早期,作为“视鬼通神”的巫觋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本文主要以北朝时期的巫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对北朝时期巫觋群体政治地位曲折反复的原因进行探究,希望通过对此问题的探讨,揭示这一时期汉化和鲜卑化颉颃与消长的时代特征。本文的主体内容为北朝时期巫觋政治地位的变迁。论文的第一章,对鲜卑巫信仰进行了溯源,论述鲜卑原始巫信仰的存在以及鲜卑部落中的巫觋。第二章将北魏分为前期和中后期两个部分进行论述分析,前期受鲜卑原始信仰的影响,巫觋地位较高,而随着拓跋政权汉化的加深,巫觋地位下降,被排斥于主流政治之外。第三章论述北齐与北周时期的巫觋,由于统治者对于汉化与鲜卑化的偏向不同,导致巫觋地位不同,北齐统治者崇信巫觋,而北周统治者对于巫觋则并不热衷。第四章论述隋朝时期的巫觋,在大一统的新形势下,汉化与鲜卑化的对抗逐渐消解,巫觋地位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即游走于政权中心与边缘之间,造成这种模式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北朝部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长久以来汉族巫文化传承的结果。第五章主要论述民间巫风问题,分析民间巫觋的主要职能以及民间百姓对巫术的运用,考察鲜卑化与汉化在民间巫风问题上的互动。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获得了以下粗浅认识:首先,在北朝这样一个各民族融合发展的时期,巫觋群体的发展有其区别于汉族政权时期的特殊性。整个北朝时期,汉化与鲜卑化同时存在,在汉化成为主流而鲜卑化降至次要地位时,巫觋一般被排斥在政治中心之外,而鲜卑化为主流时巫觋的地位相对比较高,巫觋群体在汉化与鲜卑化的潮流中载沉载浮。其次,北朝时期巫风一直延而未绝,巫觋职能比较多样,巫术也一直存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当中。

李丹[10](2015)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的医学文化研究》文中提出萨满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原始宗教形态,萨满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依存,认为萨满通神就是萨满的真正所在。在萨满的观念和行为中,超自然的力量能够与超自然的世界来往,萨满医术亦并非简单的巫术,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心灵医术。这一综合复杂的心灵医术中蕴含了许多的文化形态,因此,萨满医术和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文化精神医学、艺术人类学以及医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的广泛兴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学和人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医学人类学,一直将人类的医疗模式看作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亚文化体系,用特定的方法研究探讨医学模式与社会文化类型间的关系问题。医学、巫术和宗教的紧密关系作为古代医学的特点,在几乎所有文化中存在过,既具有自发性,又具有强制性。它一方面在世代相传的习俗中、在教育中、在日常活动中已经化为人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一种稳定的强制源泉。萨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存的潜在价值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人类医疗行为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的健康,我国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治病是萨满教的重要职能之一。关于萨满治病的研究主要有精神医学及医学人类学两个角度。在现实生活中上,在科学技术与医学不太发达的一些地域,萨满治病形式会内化为一种民间治疗形式仍被运用。萨满治病现在可以将其概括为是一种精神治疗形式,是从精神上缓解和调整病人的病痛和神经紧张。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各民族萨满医疗行为的考察和论述,初步探讨了萨满教医学在文化领域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萨满教医学的特征和发生机制等问题。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所述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阐释。首先,对萨满教予以概述并分析了萨满教的文化特征与宗教观念,探讨了萨满教的功能及作用。其次,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萨满教医疗仪式和行为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和锡伯族以及北方地区萨满的医疗实践。再次,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了萨满教医学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机制。指出萨满医术的精神治疗机制主要以信力效应、暗示作用,采用民俗性心理辅导、综合疗法、群体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以及萨满医疗方面的用药考察、萨满医疗中的婚育保健。最后,从古为今用的身心和谐技术、萨满医学的科学价值及文化价值几方面探讨了萨满医疗实践内涵,从巫文化的视角,探讨抛却萨满极具迷信色彩的外衣后,开掘其在心理学与精神医学中的研究价值,丰富医学研究的文化内涵。

二、萨满巫术与北方少数民族军事谋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满巫术与北方少数民族军事谋略(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半坡M152儿童墓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半坡M152儿童墓的问题由来
    1. 关于主体。
    2. 关于研究半坡M152现象所用的“母权制”理论问题。
二、特殊儿童葬的内涵

(2)辽代鬼神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辽代鬼神信仰的阶段变化
    第一节 辽代前期的鬼神信仰
    第二节 辽代中期的鬼神信仰
    第三节 辽代后期的鬼神信仰
第二章 辽代鬼神信仰的内容
    第一节 原始宗教中的鬼神信仰
    第二节 佛教中的鬼神信仰
    第三节 道教中的鬼神信仰
第三章 辽代鬼神信仰的形式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
        一、祭山祭祖
        二、烧饭抛盏
        三、占卜誓诅
    第二节 佛教的表现形式
        一、供奉神明
        二、建庙立幢
        三、修建造像
    第三节 道教的表现形式
        一、敬重神袛
        二、选茔葬地
        三、符咒法器
第四章 辽代鬼神信仰的特点与影响
    第一节 辽代鬼神信仰的特点
    第二节 辽代鬼神信仰的社会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庄子意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天事必象与中国哲学的思维传统(绪言)
    第一节 观象授时与中国哲学时空观念的意象化
        一、先于时间的空间认知
        二、源于天文的人文超越
    第二节 绝地天通与中国哲学历史经验的意象化
        一、商周易代与中国哲学对诗性智慧的延续
        二、诸子时代与中国哲学对诗性智慧的转化
    第三节 得意忘象与中国哲学转译表达的意象化
        一、诗性智慧与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
        二、诗性智慧与依类象形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 以象谋篇与庄子哲学的意象结构
    第一节 物象是最小的意象结构单位
    第二节 语象是庄子创造的哲学符号
    第三节 事象是意象塑形的诗性置换
第三章 物象:庄子哲学意象的文化生成
    第一节 “物象”是人文对自然的指认
    第二节 “物象”的抽象意义和原始命名
    第三节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第四章 语象:庄子哲学的语言突破
    第一节 庄子“三言”正义
        一、“寓言”正义
        二、“重言”正义
        三、“巵言”正义
    第二节 寓言以为象
        一、成熟语言形态是庄子寓言的基础
        二、塑造形象说理是庄子寓言的论式
        三、倾心艺术创造是庄子寓言的特征
    第三节 重言以为象
        一、史书记言的文化传统
        二、卿士立言的时代风气
        三、庄子代言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 卮言以为象
        一、“卮言”的词语本义为饮酒之言
        二、“卮言”的文化引申义为得意忘言
        三、“卮言”的艺术象征义为大美不言
第五章 事象:庄子哲学的诗性特征
    第一节 叙事成象与叙事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叙事成象对史传传统的突破
    第三节 庄子形迹与哲学主人公形象
第六章 庄子与诸子时代文学的历史超越(结论)
    第一节 变革之会也:诸子的时代和诸子的文学
    第二节 余岂好辩哉:文学的任务和文学的实践
        一、墨子之辩
        二、孟子之辩
        三、韩非子之辩
    第三节 俄然而觉矣:庄子的哲学和庄子的文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以裕固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田野追问
        1.1.3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民族文化认同
        1.2.2 道德记忆
        1.2.3 仪式研究
    1.3 分析框架
        1.3.1 民族文化认同与道德记忆
        1.3.2 道德记忆与仪式庆典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意义
    1.5 田野图像
        1.5.1 裕固族概况
        1.5.2 田野点区位背景
第二章 道德记忆中的宗教仪式:人与神
    2.1 历史悠久的萨满教信仰
        2.1.1 传说故事中的萨满教
        2.1.2 记忆中的“点格尔汗”
        2.1.3 记忆中的“留神羊”
    2.2 裕固族的藏传佛教情结
        2.2.1 藏传佛教在裕固族地区的兴起
        2.2.2 寺院重建扩建
        2.2.3 寺院仪式功能的悄然变化
        2.2.4 宗教仪式的生活化
    2.3 热闹虔诚的祭祀鄂博仪式
        2.3.1 仪式过程的实地考察
        2.3.2 祭祀鄂博仪式的道德记忆
        2.3.3 祭祀鄂博仪式的变迁
    2.4 小结宗教仪式与民族文化认同
        2.4.1 道德记忆中的“人与自然”
        2.4.2 祭祀鄂博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三章 道德记忆中的领袖崇拜:人与“超人”
    3.1 羊的首领:选头羊
        3.1.1 选头羊仪式过程
        3.1.2 选头羊仪式的现状
    3.2 马的成年礼:剪马鬃
        3.2.1 剪马鬃仪式过程
        3.2.2 剪马鬃仪式的现状
    3.3 人的成年礼:剃头礼
        3.3.1 剃头礼仪式过程的呈现
        3.3.2 剃头仪式的一度中断与恢复
    3.4 小结领袖记忆与民族文化认同
        3.4.1 正在消失的“领袖记忆”
        3.4.2 剃头仪式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四章 道德记忆中的生活仪式:人与人
    4.1 婚礼仪式
        4.1.1 现代传统婚礼的记忆与重述
        4.1.2 传统婚礼道德记忆的传承与改变
        4.1.3 婚礼仪式的标志:女性服装的变迁与认同
    4.2 节日庆祝仪式
        4.2.1 节日中的道德记忆:春节
        4.2.2 道德记忆的日常呈现:聚会
    4.3 丧葬仪式
        4.3.1 丧葬仪式的记忆
        4.3.2 裕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4.4 小结生活仪式的多元化造成道德记忆的弱化
        4.4.1 生活仪式的多元化
        4.4.2 道德记忆的变化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五章 道德记忆重建的民族庆典:人与集体
    5.1 县庆的历史记忆
        5.1.1 自治县的成立
        5.1.2 县庆仪式的变化
    5.2 县庆:安静小城瞬间沸腾
        5.2.1 庆祝大会:政府主导
        5.2.2 文艺表演:舞台重塑道德记忆
        5.2.3 赛马大会:草原儿女本色
        5.2.4 县庆前后:乡镇庆祝
    5.3 作为庆典展演的县城
        5.3.1 县城东部:寻根问祖
        5.3.2 县城中部:时代舞台
        5.3.3 县城西部:民族记忆
    5.4 部落东迁节
        5.4.1 部落东迁节的由来
        5.4.2 两届东迁节
        5.4.3 民众眼中的东迁节
    5.5 小结民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5.5.1 县城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5.5.2 部落东迁节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六章 结语:道德记忆推动仪式庆典刻画民族文化认同
    6.1 仪式庆典中道德记忆的弱化导致民族文化认同的模糊
    6.2 仪式庆典的多元化发展加速道德记忆的变迁
    6.3 道德记忆是刻画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巫术与金代皇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巫术的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巫术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巫术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萨满信仰与女真萨满巫术
第二章 巫术与女真建国前政治演进
    第一节 辽代生女真社会生活概述——以函普事迹为中心考察
    第二节 巫王合一:以国俗治部众
    第三节 巫权争夺:以币马求雅达
    第四节 巫王分离:首领与国相
第三章 巫术与金初皇权的确立、巩固
    第一节 太祖反辽建国中对巫术的利用
    第二节 太宗、熙宗时期的政治斗争与政治改革
第四章 巫术与金朝中后期政局
    第一节 巫术与海陵朝内政外交
    第二节 世宗朝对政权合法性的塑造
    第三节 金代中后期政治中的巫者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异象、梦兆与仪式:论巫术在金太祖反辽建国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颜部的崛起与太祖生平
二、异象:“卡里斯马”形象的塑造
三、梦兆:个人权威的树立
四、仪式:女真人力量的组织和团结
五、结语

(7)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萨满教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萨满教性质的讨论和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国外对萨满教性质的讨论和界定
        三、国内对萨满教性质的讨论和界定
        四、辽代契丹萨满教性质的界定
    第二节 萨满教形态特征的界定
        一、国外对萨满教特征讨论和界定
        二、国内对萨满教特征的讨论和界定
    第三节 萨满及萨满教功能的界定
        一、国外对萨满及萨满教功能的讨论和界定
        二、国内对萨满及萨满教功能的讨论和界定
第二章 辽以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萨满教信仰传统形态内容与功能
    第一节 古代匈奴族萨满教信仰的传统形态内容与功能
    第二节 古代乌桓族萨满教信仰的传统形态内容与功能
    第三节 古代突厥族萨满教信仰的传统形态内容与功能
第三章 辽代契丹萨满教传统形态内容及特征
    第一节 自然崇拜的内容及特征
        一、天、地崇拜及特征
        二、日、月崇拜及特征
        三、山崇拜及特征
        四、动物崇拜及特征
    第二节 祖先崇拜的内容及特征
        一、拜谒祖陵、祖庙及特征
        二、拜赤娘子像、金像与八子像及特征
    第三节 辽代契丹“萨满”及功能
第四章 辽代契丹萨满教的功能及影响
    第一节 辽代契丹萨满教的政治整合功能及影响
        一、辽建国前后政治活动中萨满教的功能
        二、辽代契丹萨满教在国家礼制中的体现
    第二节 辽代契丹萨满教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一、辽代契丹萨满教与丧葬习俗
        二、辽代契丹萨满教与契丹节日
        三、辽代契丹萨满教与疾病医治
        四、辽代契丹萨满教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节 辽代契丹萨满教形态内容与辽代政治观念
        一、契丹萨满教基本形态与“君权神授、天赋王权”观
        二、契丹萨满教基本形态与“替天行道”思想
第五章 辽代契丹萨满教变迁与衰落的原因
    第一节 辽代契丹社会经济生活与萨满教
        一、辽代契丹社会经济生活情况
        二、辽代契丹社会经济生活与萨满教形态内容
        三、辽代契丹社会经济生活与萨满教的外部变迁
    第二节 辽代契丹政治生活与萨满教
        一、辽代契丹政治关系与萨满教
        二、辽代契丹萨满教不利于巩固皇权
    第三节 辽代契丹的文化生活与萨满教
        一、辽代契丹人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辽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与萨满教
        三、佛教文化对辽代契丹萨满教的冲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释义
        一、关于胡姓
        二、关于中古与家族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族源识别与族属考订
        二、胡姓群体综合研究
        三、胡姓家族案例研究
        四、社会史与胡姓家族研究
        五、宗教、艺术的研究
        六、文学研究
        七、考古、出土文献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取向
        一、以胡汉之间为分野
        二、以“共同体”为串联
        三、以族源、地域与文化为鼎足
        四、诗史互证——以文学为旨归
第一部分 胡姓家族族源研究
    第一章 中古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
        第一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的基本类型及其渊源
        一、居边、封边型
        二、避地、没蕃型
        三、因官、出使型
        第二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渊源
        一、“放逐——回归”与回环结构
        二、“降居”与分支结构
        三、“服制”与层递结构
        四、结构性族源叙事与胡姓家族的族属判断
        第三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
        一、获得华夏族源与成为华夏的合法性
        二、碑志中的“五帝”族源与认同变迁
        三、唐代胡汉共同体的形成
    第二章 胡姓家族谱系建构与族群认同
        第一节 谱系建构的一般规律和形态
        一、谱系重建
        二、世系嫁接
        三、联宗与排行攀附
        四、世系建构的“原型”
        第二节 世系建构的文本类型及其传播接受
        一、世系文本的类型
        二、世系文本的传播过程
        第三节 胡姓家族谱系建构的族群认同意义
        一、关于谱系建构的性质
        二、世系建构的认同意义
        三、两组微观视角——同姓胡汉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窦氏家族世系建构与文本层累
        一、河南窦氏世系伪冒的文本层累过程
        二、窦氏家族世系建构“原型”考辨
        第五节 独孤及的家族谱系建构与文化心态
        一、独孤氏家族谱系的版本
        二、独孤及家族谱系建构的史料渊源
        三、独孤及家族谱系建构的构思过程与文化心态
    第三章 谱牒与胡汉之争——以《氏族论》为中心
        第一节 《氏族论》与《唐书》的关系
        一、《氏族论》与《唐历》
        二、《唐书》之编纂过程
        三、《唐书》之内容
        四、《唐书》之体例与“氏族志”
        五、《唐书》“氏族志”之谱学背景
        第二节 韦述之谱学与《氏族论》
        一、韦述《百家类例》
        二、韦述《国朝宰相甲族》
        第三节 《氏族论》内容辨析
        一、《氏族论》与《隋书》谱牒类文献叙录之关系
        二、一些关键词的辨析
        第四节 《氏族论》文本层累“复原”
第二部分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
    第四章 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
        第一节 胡姓家族的内部扩张与地域分化
        一、胡姓家族的“房”
        二、胡姓家族郡望发育
        第二节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长安与洛阳
        一、两京人口来源的族群性
        二、两京人口规划与胡汉体制
        三、唐两京胡姓家族宅第分布规律
        第三节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乡里视角
        一、北朝时期的部族与地方社会
        二、隋唐时期的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
        第四节 文学剪影中的园林别业与“双家制”
        一、双家制的渊源及功能区分
        二、园林别业与行赏游乐
        三、山池别馆与文人雅集
        四、双家制与宗教生活
        第五节 胡姓家族与地域认同
        一、胡姓家族地方归属感的形成
        二、地方认同的深化与地方记忆的形成
    第五章 中古会稽康氏家族研究
        第一节 康氏籍贯的发育与会稽望
        一、康氏主要籍贯概述
        二、康氏会稽望形成的时间
        三、康氏会稽望的所指——与荣新江先生商榷
        第二节 会稽康氏家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
        一、《康希铣碑》中会稽康氏家族族源
        二、会稽康氏的族属申论
        三、康希铣家族与会稽之联系
        第三节 会稽康氏家学
        一、康国安之《文选》及《汉书》研究
        二、康子元的《易》学与《礼》学
        三、会稽康氏家族文学
第三部分 胡姓家族与文化研究
    第六章 胡姓家族之文化习得与突变
        第一节 胡姓家族文化习得过程
        一、教育的意义
        二、学习的微观情境
        第二节 文化之积累与转型
        一、文化积累——科举的例子
        二、文化之转型——《春秋》学为例
        三、文化焦虑下的文学“突变”与“想象”
        四、文学作为“族际话语”
    第七章 胡姓家族与宗教——以侯莫陈氏家族之信仰为中心
        第一节 侯莫陈氏之族源问题
        第二节 侯莫陈氏家族主要支系及侯莫陈琰之可能归属
        一、侯莫陈氏主要支系
        二、侯莫陈琰的基本信息及可能归属
        第三节 侯莫陈氏家族与佛教之关系
        一、北朝时期侯莫陈氏之奉佛之渊源
        二、唐代侯莫陈氏奉佛之传承
        第四节 侯莫陈琰与北宗关系的重要线索——陈闳《六祖禅师像》
        一、陈闳为侯莫陈氏的推测
        二、陈闳《六祖禅师像》与家世佛教之因缘
    第八章 胡姓家族与民族文化——以王珪“不营私庙”为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王珪“不营私庙”之异常
        二、王珪家族之族属
        第二节 北方民族宗庙、祖庙溯源
        一、拓跋鲜卑之宗庙
        二、高丽、契丹等东北民族之宗庙
        三、金、元之宗庙
        四、其他胡姓家族祖庙
        第三节 王硅“不营私庙”的萨满文化渊源
        一、乌丸与萨满文化
        二、萨满祭祖之特点
        三、王硅家族旁系的萨满文化传承
        四、关中地区萨满遗迹对王硅家族之影响
    第九章 胡姓家族与经学——何妥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何妥之族属与生平
        一、何妥之族属
        二、何妥的生平述略
        第二节 何妥与开皇乐议
        一、何妥入隋以后年谱
        二、《隋书·乐志中》“开皇乐议”辨正
        第三节 何妥之《易》学与《礼》学
        一、何妥之易学
        二、何妥之《礼》学
        第四节 何妥之乐论
        一、《隋书·乐志中》何妥乐论原文释读
        三、《隋书·乐志》编撰过程与史源辨析
        四、何妥乐论的重新评价
        第五节 何妥经学的延伸——政论文
        一、何妥的政论
        二、何妥政论的“宗经”特点
    第十章 胡姓家族与文学——于邺家族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于邺家族基本概况
        一、世系
        二、主要人物
        第二节 于邺家族的婚姻与政治网络
        一、婚姻集团
        二、亲党
        第三节 诗人于邺之与于武陵之辨
        一、于邺、于武陵诗集的演变及刊刻情况
        二、从新出诗歌归属的内证与外证
        三、于武陵、于邺的关系补论
附录
    一、唐代胡姓家族墓志目录
    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姓家族世系补正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9)北朝巫觋论—汉化和鲜卑化的颉颃与消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鲜卑巫信仰溯源:原始巫术信仰与部落中的巫
    第一节 鲜卑的原始巫术信仰
    第二节 鲜卑部落中的巫
第二章 从鲜卑化到汉化:从拓跋政权中心走向边缘的巫觋
    第一节 北魏前期崇巫
        一、拓跋政权中地位尊崇的巫觋
        二、帝王对巫筮图谶的崇信
    第二节 北魏中后期的抑巫
        一、太武帝兴道抑巫
        二、孝文时期对巫觋的抑制
        三、禁巫蛊
        四、禁淫祀
第三章 鲜卑化与汉化的争夺:回归与驱逐中的巫觋
    第一节 北齐高氏崇巫
        一、皇室生活中的巫觋
        二、宫廷内的巫术
        三、崇尚天命的皇室
    第二节 北周宇文氏排巫
        一、单一职能的巫与虚设的太卜
        二、禁淫祀
第四章 鲜卑化与汉化的融合: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巫觋
    第一节 隋政权中的巫官
        一、巫官设立情况
        二、巫官的具体活动
    第二节 隋政权禁止的巫觋及巫术活动
        一、禁巫蛊
        二、禁蛊毒
第五章 北朝民间的巫风问题
    第一节 民间巫觋的职事
        一、交通鬼神
        二、医疗参与
        三、禳解灾异
    第二节 民间的巫术
        一、控制自然的巫术
        二、祛祟致福的巫术
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的医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历史与文化文本中的萨满
    1.1 萨满的定义与类型
    1.2 萨满教的历史渊源
    1.3 萨满的思想观念
        1.3.1 萨满教的自然崇拜与天神崇拜
        1.3.2 萨满教的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
        1.3.3 萨满教的灵魂观与祖先崇拜
    1.4 萨满的功能
        1.4.1 萨满的政治和军事功能
        1.4.2 萨满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各族萨满医疗概说
    2.1 赫哲族萨满及其祛病
        2.1.1 赫哲族与萨满
        2.1.2 萨满治病过程
        2.1.3 专治瘟疫的萨满
    2.2 达斡尔萨满及其祛病
        2.2.1 雅僧萨满传说
        2.2.2 达斡尔族萨满的职能
        2.2.3 萨满斯琴褂及其治病方式
    2.3 鄂温克族萨满与祛病
        2.3.1 鄂温克族萨满的分类
        2.3.2 鄂温克族萨满的职能
        2.3.3 鄂温克族萨满的治病祈福祭词
    2.4 鄂伦春族萨满与祛病
        2.4.1 鄂伦春族萨满分类
        2.4.2 跳神治病
    2.5 维吾尔族萨满与祛病
        2.5.1 维吾尔族先民与萨满教
        2.5.2 现代维族人对于萨满教的信仰
        2.5.3 维吾尔萨满治病仪式
        2.5.4 维吾尔族萨满祛病方式
    2.6 锡伯族萨满及其医疗实践
        2.6.1 锡伯族的萨满
        2.6.2 锡伯族萨满治病的仪式
        2.6.3 锡伯族萨满诊病的方法
    2.7 北方萨满的其他民间疗术
第三章 萨满祛病与精神医学
    3.1 萨满医术:精神治疗
        3.1.1 信力效应
        3.1.2 暗示作用
    3.2 萨满医术与精神治疗
        3.2.1 民俗性心理辅导
        3.2.2 民俗心理辅导的一般性治疗的功效
    3.3 萨满医术的综合疗法
    3.4 群体医疗
    3.5 萨满医疗中的用药考察
        3.5.1 求药
        3.5.2 炮制与储藏
        3.5.3 常用草药与动植物药
    3.6 萨满医疗中的婚育保健
        3.6.1 健肾保健按摩
        3.6.2 生育、育婴保健
第四章 萨满医疗实践及其内在价值考察
    4.1 古为今用的身心和谐技术
    4.2 萨满医学的潜在科学价值
    4.3 萨满医学的文化价值
结语
致谢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创新点说明

四、萨满巫术与北方少数民族军事谋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半坡M152儿童墓的探讨[J]. 李培壮.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06)
  • [2]辽代鬼神信仰研究[D]. 侯小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3]庄子意象论[D]. 杨舟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4]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以裕固族为例[D]. 李晓蓓. 兰州大学, 2019(08)
  • [5]巫术与金代皇权关系研究[D]. 周永川. 河北大学, 2018(12)
  • [6]异象、梦兆与仪式:论巫术在金太祖反辽建国中的作用[J]. 周永川.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7]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D]. 邱冬梅. 吉林大学, 2017(09)
  • [8]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D]. 龙成松. 武汉大学, 2016(06)
  • [9]北朝巫觋论—汉化和鲜卑化的颉颃与消长[D]. 曾舒丹. 云南大学, 2016(02)
  • [10]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的医学文化研究[D]. 李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与军事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