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混合口味

古巴,混合口味

一、古巴,混合体的味道(论文文献综述)

夏榆[1](2021)在《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文中指出让我们姑且把灵魂比作一个混合体飞马和驭者——柏拉图1灵魂的空间仿佛是复调与多声部混响的密室。这是他的观想也是他的体察。他读到过古希腊先知柏拉图对灵魂的比喻。如果灵魂是完美的,羽翼齐全,它就像高天翱翔,成为宇宙的统治者;而不完美的灵魂则失去它的羽毛,在飞行中跌落,最后碰到坚实的大地才安顿下来。他就是一个不完美的灵魂。他这么想。

拉蒙·迪亚斯·艾特罗维奇,刘长申[2](2020)在《往昔的黑暗回响》文中研究指明一位在智利独裁时期曾遭受迫害的人士被枪击身亡,警方判定为抢劫未遂。被害人的姐姐对此结论表示怀疑,于是找到埃雷迪亚,请他私下调查。埃雷迪亚也觉得案件疑点重重,各种证据都表明被害人的家人和朋友似乎在隐瞒着什么。这一定不是普通的杀人案!埃雷迪亚和伙伴们一起,抽丝剥茧,循迹追踪,发现眼前的罪恶只是冰山一角,令人不寒而栗。埃雷迪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作为局外人的他完全可以就此收手,拿到大笔封口费,草草结案;如果追查下去,自己不但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还很可能引火烧身。就连受害者本人也不一定愿意直面往昔的黑暗回忆。但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整个国家的伤痛,作为一名智利人,埃雷迪亚无法自欺欺人。他决定面对强大自己数倍的敌人,只求无愧于心,他的好友也都选择跟他站在一起。这一次,他能赢得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吗?

郑琼洁[3](2020)在《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概念上的插图往往作为书中的插页出现,兼具再现和解释的功能,依附于文本的插图皆具有很强的叙事目的。在插图发展的黄金时代,插图作家能够借助精彩的故事创造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叙事性与插图创作曾经不可分离。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图像的繁荣,现当代的插图在经历了再现性、表现性、意向性、功能性等不同阶段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插图的功能开始被很多其他的图像媒介所消解,叙事性在现当代的插图中逐渐缺失,插图表现也显得愈发单一。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插图中运用不同的叙事方式能够创作出超出想象的艺术作品,通过插图的叙事能够展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刻本质,使图像能够在提供视觉满足之外,更多的作用于人们的感受与思考。本文以“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可视为多种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之间的演绎改写,首先论述了“叙事与叙事学”和“插图与叙事”的相关内容,再分别从“文学叙事”、“电影叙事”和“戏剧叙事”等不同的叙事类型中提取了大量的叙事方式,凭借改编的理念,分析了将多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转化为插图表现手法的可能,由此衍生出全新的图像叙事模式,丰富插图在视觉上的叙事表现。

杜璞君[4](2020)在《我在这座城市等你》文中研究表明告别,也在怀缅司徒铃从一个抽盖木盒里取出一支雪茄,捏了一下比手指还粗的雪茄,这雪茄的包叶叶脉均匀而清晰地在她纤细的指尖浮起,显得富有弹性。司徒铃将雪茄划过鼻尖嗅着它的味道,迷醉地眯上眼睛,圆口的雪茄剪切去一小段封口,切口均匀,见不到破损的茄衣。点燃一根长火柴,将雪茄开口横着凑近火苗,缓缓地旋转。对雪茄吹了口气,却没有急着抽,雪茄燃烧着的环状火苗似留住了时光。一个戴军帽,背着挎包和枪的男人侧影,出现在电视画面上,经过战斗洗礼的面庞,腮帮的络腮胡子成了他标志性的特征。新闻报道:卡斯特罗死了。司徒铃说,这世界上最有男人味的人死了。稍缓了片刻,才开始抽第一口雪茄。

郭周卿[5](2020)在《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文中指出现代世界体系中,作为全球化饮品的咖啡在各国家和地区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咖啡文化。咖啡自清末进入中国社会后因其“洋物”属性而长期被放置于中国饮食文化体系的边缘,仅被少数群体所接触和消费,这种“身份区隔”是理解咖啡在中国的文化意涵之背景之一。本文以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平川镇的一个彝族村落——朱苦拉为田野对象,考察咖啡这种西方“西来物”从1904年被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偶然引入种植至今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生命历程。朱苦拉咖啡社会生命故事的书写,关涉人类学的历史叙述、全球化与本土化、物性与身体感、物的市场化与符号化等多个面向,展现物与社会通过人的生产生活实践而混融一体的历史过程。研究得出以下基本认识:(一)咖啡在传入朱苦拉后百余年间经历了从他者向我者的身份转换,从自在的物质资源向具有“符号价值”的文化资源的角色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带来的咖啡树每年产出的咖啡主要满足传教士群体的日常消费需要,作为传教士世俗生活中的“必需品”,并未以饮品的形式出现在地方民众日常生活中,也未被外界社会知晓和重视,一直处于幽居深山的自然缓慢发展状态。1950年代初期传教士离开朱苦拉后,咖啡因与当时云南省农垦外贸经济的某种“耦合”才逐渐以经济作物的身份在朱苦拉地区发挥经济价值。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以“中国咖啡发祥地”之名进行过实地考察,但随后咖啡仍默默无闻数十载,只在朱苦拉地方社会充当“土特产”的角色出现在大众的社会交往生活中,直到21世纪初,才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朱苦拉咖啡“重新被发现”与中国社会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中国咖啡产业及文化发展的特殊性相关联,其后走向市场化与符号化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其积攒了百余年的咖啡历史文化。(二)朱苦拉咖啡成为地方资源的过程既是“被发现”、被市场化的过程,也是各方力量凝视、操控和使之符号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朱苦拉地方社会关于西方传教士群体的陈年往事的“小历史”借助咖啡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大历史”相勾连;百年咖啡种植历史使得朱苦拉这个偏远民族村落的“小地方”与中国云南咖啡产业乃至世界咖啡版图的“大世界”相对接;在一系列市场化开发行为中,朱苦拉咖啡被学者、专家、政府、市场等多方力量持续包裹着并形成一股合力,也促使其被形塑为一种“文化符号”,各种力量通过对朱苦拉咖啡的符号操纵和运用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作为“符号”的朱苦拉咖啡的小社会与整个现代市场体系相融入;越来越多关于朱苦拉咖啡的文字书写将咖啡连带朱苦拉地区的历史传说、人物故事放置于更庞大的历史书写框架中。由此显现出物的地方历史与国家历史、地方村落社会与国家大社会、自在历史与书写历史形成某些互动与互构。(三)论文从朱苦拉咖啡的历史叙述与传播轨迹、朱苦拉咖啡文化的生成、咖啡产业市场化开发、市场化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且始终秉承一个重要观点,即承认物性的存在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反馈功能。在朱苦拉咖啡市场化进程中,朱苦拉地方社会也必然被卷入到现代市场体系中,咖啡直接或间接的带来地方社会的文化再生产、再结构,以及朱苦拉人生计观念的不断变迁。朱苦拉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传统咖啡加工制饮工艺并就地代代传承,使咖啡成为兼具凉药、茶饮、经济作物、地方土特产等多重身份的物,正是当地人对咖啡的认知观念及身体感规训与把握的结果,造就了朱苦拉咖啡物性的特殊性。在此意义层面,咖啡这种“西来”物在朱苦拉这个“东方”具体社会中实现了新的文化实践与话语表达。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朱苦拉咖啡与国际统一标准体系下的咖啡形成对比并形塑着朱苦拉地方的咖啡文化以及市场消费者的品味需求,事实上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发展的某种可能的取向。

田沐禾[6](2019)在《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文中提出物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的热点领域,符号学也长期关注物的符号研究。如何将物的人类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两种理论视野结合起来考察物自身的生命史,成为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本文把人类学和符号学视界融合下考察之物叫做“物语”。任何物质文化现象都是物向人呈现它自身和人向物显示他自身两种力量互构的结果。在这双重显现中,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不仅是中介同时也是人与物关系的建构方式。因此,任何物质活动都与符号化活动交织在一起,都是词与物互动关系建构之物。本文把“物语”定义为词与物关系建构之物。因此物语包括两种基本的符号化方式:(1)先名后物的功能物,指更多地受词语活动支配的物质文化活动。如拉格啤酒的生产受制于一套标准化、概念化的科学技术话语,物充当了这个话语体系中的指涉性功能单位。(2)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物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优先于科学技术话语的控制。如艾尔啤酒的生产更注重本土化自然条件、私语化的个体经验对酿造的影响。情景物也不能脱离词语而独立存在,但它在符号化方式上是物亲自出场、自我言说,人不是物的代言者而仅仅是记言人。因此,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是一种“先物后名”的写作:首先面对物,而后“听”它言说并为其立传。相对而言,符号学更关注词语对物质文化活动的控制,即功能物;人类学更关注物的自我言说,即情景物。但是在更多地情况下,符号学物的研究和人类学物的研究彼此隔离。因此,本文试图弥合这种隔离,用“物语”这个概念将先名后物的功能物与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统一起来,并认为功能物和情景物是“物语”内部的两种符号化方式,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跨界、重叠、转化。本文试图以啤酒这种物质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物语”。在符号学看来,“物语”有三种写作:一是元语言写作,即在纯粹理论思辨的条件下讨论作为观念物的物语。二是文本化写作,即在书写性文本、文献的条件下描述某种具体物语的符号化活动。三是在场性写作,即在田野调查的条件下描述某种物语的符号化活动。本文结合了这三种写作方式,其中“导论”部分重点是物语的元语言写作,一至六章是作为物语的啤酒的文本化写作,七、八章是作为物语的青岛啤酒的在场性写作。本文认为一篇好的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论文应该是这三种写作均衡的有机整体。但是限于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局限,较多的笔墨用于元语言写作和文本化写作,田野写作比较薄弱。如果说本文有一定侧重点的话,这就是作者更关注作为物语的啤酒是如何被写作、如何被情景物和功能物两种符号化活动所建构的。而目前人类学主流的物的传记写作,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的描述,而不是把物是如何写作的、物如何被符号化建构的这些内容当做研究重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回顾梳理了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及其主要内容、符号学关于物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啤酒研究的相关文献,勾勒出田野点青岛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六章,是“功能物”的写作。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描述作为物语的啤酒,它是如何由两种文化方式——情景物和功能物所建构并使其发展演变的。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七、八章,是“情景物”写作。它与传统的人类学田野笔记接近,但又有区别:笔者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在场性考察,不是用纯粹田野的眼光观察和描述青岛啤酒,而是把青岛啤酒看做是一个情景物符号,重点观察它所负载的文化意义:情景物还是功能物?运用本文在功能物写作中所提炼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田野研究中。对青岛啤酒街和精酿啤酒的田野考察,便属于对这种文化重建思潮的近距离观察。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通过对啤酒的传记书写,尝试探讨人类学物的研究的一种符号学范式,探讨这种以功能物和情景物为核心的“物语”范式对人类学研究有何帮助。

龚紫斌[7](2019)在《海明威小说中的“原始主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泛弥漫于20世纪前后西方文化中的原始主义思潮,受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哲学转向、人类学对原始文化的再发现与价值重估、艺术走向审美自律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与现代主义之前的原始主义表述的明显差异性。海明威受现代主义时期原始主义审美新变化的影响,结合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丰富的民族志知识,形成了对“原始主义”的独特理解与审美表达。在其文学创作中具体表现为:一是在破除了“二元论”以及“白人中心论”等思想藩篱后,“原始人”不再是白人凝视的“他者”或自身欲望的呈现,而成为白人主体自我历史循环叙事的一部分。经过不断重组,“原始人”不再是原始土着的专属名称,白色人种下层群体及次等文化他者也不约而同地成为“原始话语”的一部分;二是通过对原始世界观以及神话的重塑,回复到一种古老的思想模式,在返归原初人类心理状态之际,达到重构现代文明人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的目的;三是借助“原始人”直觉、本能、非逻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表达对奇异、恐怖的外部世界的感受时,揭示世界的荒谬、文明的病态、人性的偏狭及生命的脆弱等,达到批判与反思的目的;四是向原始家园场景的不断返归,恢复了原初人类认识的整体性,在人与自然的一致性中,探寻人类自我的本真状态,实现主体精神的更新与重生,展开在现代世界中对价值与意义的追寻。本论文将海明威的小说创作置于现代性语境之中,从四个方面对其“原始主义”内容展开研究:其一,从追溯“爵士时代”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法国巴黎社会文化对原始主义不一样的理解与态度开始,来考察海明威原始主义倾向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其二,将海明威小说中具有“野蛮人”气质的人物形象视作是一群在现代生活中重生的“原始人”来进行解读,重生的“原始人”通过一系列外化的呈总体反讽色彩的“行为艺术”将内在的生命力变得具有可视性与可解性,反映出现代生活的日益破碎与断裂,他们是现代生活中的英雄主体;其三,把海明威返归原始家园场景的书写理解为一个不断“辖域化”、“解域化”的空间运动过程,它实现的不仅是故事人物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动,让主体从功能化、等级化的社会空间里散逸出来而进入多元化、异质性的“他者空间”,更提供了一种反思与解构的思考模式,让返归原始自然的过程最终成为一场寻找真实自我的心灵之旅;其四,集中探讨作品中关于原始诗性智慧的复归与运用,海明威对许多神话质素实施改造,进行叙事的仪式化处理,这既是对现代主义时期回归原始呼声的响应,也透露出海明威希翼借助对诗性智慧的运用,实现对现有世界和人类自身局限性的突破,寻找到一种人类理想化的生存境遇。本论文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海明威小说中的原始主义是在现代性语境中重新生成的结果,他的原始主义既具备现代主义时期原始主义的新特征,又有所差别;第二、海明威小说中的原始主义与现代主义有许多“家族相似”特性,其边缘化叙事、新文化空间的开辟、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现代性立场以及批判性锋芒的呈现,都使其成为一种主流叙事话语之外的现代主义,它是现代主义的另一类面孔。

贾珊珊[8](2019)在《《沃利斯传—温莎公爵夫人不可言喻的真情》(第8章和第9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沃利斯传——温莎公爵夫人不可言喻的真情》)(以下简称《沃利斯传》)是一部传记类文学作品,由世界知名传记作家安德鲁·莫顿所着。作品主要讲述了沃利斯一生中的恋爱史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从美国底层跻身英国上流社会的过程,尤其是两度离婚后与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交往,后来由于个人原因及历史原因,爱德华八世为其放弃王位的故事。笔者选取此书的第八章节和第九章节部分内容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文本。笔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进行翻译,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具体分析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程度,根据中英文在遣词造句、文化背景、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查阅相关平行文本、词典和资料,采取词义选择、词类转换、增译、减译、加注、意译等翻译方法,以求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尽量使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产生相似的阅读期待和感受。通过本次的翻译实践,笔者获益匪浅,对相关理论和翻译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翻译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与此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自己还需日益完善知识储备,增强双语语感及转换能力。

黄月[9](2018)在《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Cuba汉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基于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Cuba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节选的翻译章节约10,000字,主要介绍了特立尼达和圣斯皮里图斯两个省的历史、建筑、风土人情及景点、旅馆、餐馆和旅行路线等实用信息,语言风格简洁且富有感染力。此次翻译任务受北京Wordstalk翻译公司的项目经理委托,该委托方提出了如下等翻译要求:(1)译文必须如实、准确传达原文信息;(2)译文要具有高度的可读性;(3)译文用词要准确恰当,避免事实性错误和拼写错误;(4)译文风格需尽量贴近提供的例文风格。为使译文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过程中译文可做适当调整;(5)《翻译规范》对如何翻译POI,人名、标题、地名、街道名、各种记号和缩略语等已作出具体规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本文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笔者在翻译旅游指南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和总结解决之法,以期为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解决类似的翻译问题提出建议。笔者总结得出,对于原文优美词语的翻译可多选用意译来解决;保留一些西班牙用语可使译文添加异域风采,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长句的翻译可以用拆译、增译和重组的翻译方法来处理。总的来说,上述翻译方法的使用,在有效解决翻译旅游指南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

王冬梅[10](2016)在《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论的问题。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无论是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原因。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问题。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变迁问题。民国时期国人所着的第一部英国文学通史—王靖版《英国文学史》在观念和方法明显带有中国传统的印记;80年代中期杨周翰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在观念和方法上则体现出突破极左路线,尝试新的书写方法;新世纪王佐良版五卷本和常耀信版《英国文学通史》则是新时期跟进时代潮流,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作。最后结论得出百年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并吸收西方的思想和观念,是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西方与东方共同作用的产物,并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二、古巴,混合体的味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巴,混合体的味道(论文提纲范文)

(1)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往昔的黑暗回响(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叙事与叙事学
    第一节 叙事:叙与事的框架搭建
        一、叙事构成基础
        二、传统与非传统
        三、虚构与非虚构
    第二节 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理论
        一、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
        二、后经典——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第三节 故事构成:叙事结构的解析
        一、构成一——叙述视角
        二、构成二——情节结构
        三、构成三——人物塑造
        四、构成四——叙事时空
    第四节 改编:叙事演绎与媒介改写
        一、叙事类型、叙事形态、叙事媒介
        二、改编理念下的演绎改写
        三、文学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四、电影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五、戏剧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章节小结
第二章 插图与叙事
    第一节 插图类型与表现形态
        一、书中之图
        二、书外之图
        三、插图体绘画
        四、多元之图
    第二节 通向现实之窗:再现性叙事手法
        一、空间上的维度转换
        二、时间上的叙事延续
    第三节 写实观的转向:表现性叙事手法
        一、叙事性空间和时间的突破
        二、装饰性和平面化的倾向
    第四节 由外部到内部:意向性叙事手法
        一、外部——绘画观点的彻底变革
        二、内部——个人幻想和现实融合
    第五节 走向多元之际:功能性叙事手法
        一、改写与引用——观念上的叙事
        二、组合与拼接——多素材的叙事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文学流派的叙事手法与插图表现
    第一节 文学:文本叙事的特色体系
        一、古代与中世纪的文学
        二、十六至十九世纪的文学
        三、二十世纪后的文学发展
    第二节 意识流小说的叙事
        一、意识流小说综述
        二、主观真实论:自我认知向外界投射
        三、不连贯时空:现在时间与记忆重叠
        四、叙述的语调:有机整体的语言风格
        五、拆分与重组:作家碎片式创作方法
    第三节 新小说派的叙事
        一、新小说派综述
        二、反巴尔扎克:抽离情感的直接描述
        三、物件与环境:重复意象与封闭时空
        四、万花筒形态:电影小说的摹写模式
        五、严密的结构:小说嵌套与绘画叙事
    第四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
        一、魔幻现实主义综述
        二、吸收与改写:为写作而写作的模仿
        三、魔幻的置入:现实基调与虚构融合
        四、环状式循环:首尾相接的轮回宿命
        五、真实的传达:确切的在场叙述模式
    本章小结
        一、结论与分析
        二、创作实例:“爱丽尔”系列插图
第四章 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和插图表现
    第一节 电影:影像叙事的技术性表现
        一、早期摄影发展与电影技术
        二、形式主义的剪辑与蒙太奇
        三、现实主义的回归与长镜头
    第二节 剧本构成的叙事力
        一、剧本叙事与故事结构
        二、结构一:时空交错式
        三、结构二:多层套嵌式
        四、结构三:视角分段式
        五、结构四:环形叙述式
    第三节 蒙太奇的碎片形态
        一、蒙太奇与剪辑组接
        二、图形匹配:镜头的拼接效应
        三、节奏控制:时间段落的串连
        四、空间切片:连接与拆解可能
        五、情感联系:特定视点的组接
        六、蒙太奇的转场
    第四节 长镜头的连续组织
        一、长镜头与场面调动
        二、四维空间:镜头的透视力量
        三、轴线关系:运动方向与位置
        四、双重距离:视觉和心理连接
    本章小结
        一、结论与分析
        二、创作实例:“轨迹”系列
第五章 戏剧艺术的形式语言与插图表现
    第一节 戏剧:演绎叙事的地域性发展
        一、西方传统戏剧的发源与延续
        二、东方传统戏剧的发源与延续
        三、现当代戏剧的全球化发展
    第二节 剧场演绎结构与互动
        一、作为剧场的整体视角
        二、场所构造:舞台环绕与观看切面
        三、三维布景:构图和错觉的人造性
        四、特殊装置:意象置入和信息传达
        五、氛围聚焦:灯光过滤与投影叠加
    第三节 演员内部的知觉体验
        一、作为演员的戏内视角
        二、形体动作:哑剧姿态的衍生启发
        三、放大细节:身体局部的叙事表现
        四、移动轨迹:视觉效果的立体呈现
        五、角色还原:服化与整体质感设计
    第四节 观众外部的视角控制
        一、作为观众的戏外视角
        二、时间机制:分幕情节的推演设计
        三、空间分割:区域构造与转换模式
        四、审美距离:观察下的想象与幻觉
        五、观演关系:集体体验的化学反应
    本章小结
        一、结论与分析
        二、创作实例:“虚构集”系列插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我在这座城市等你(论文提纲范文)

告别,也在怀缅
雨,若干年后的到访
它就是我的萨拉热窝
她又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5)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物与社会的研究取向
        (二)作为符号消费的物体系
        (三)布迪厄资本实践理论
        (四)学界对咖啡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点
    五、田野点介绍
第一章 故事之源:朱苦拉咖啡被发现
    第一节 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物及其历史
        一、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咖啡的全球传播
        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反思
        三、早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洋物”观
    第二节 咖啡在中国:身份被区隔的历史
        一、从晚清到民初——:模糊不清的西洋饮品
        二、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口岸消费的饮品
        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小资”的标签
    第三节 开放时代咖啡消费的兴起
        一、开放时代:情调与有闲的咖啡消费
        二、嗜好时代:咖啡产业模式多样化
        三、朱苦拉咖啡被发现
    小结
第二章 朱苦拉咖啡历史的地方叙述
    第一节 朱苦拉的历史与生态
        一、朱苦拉地区的历史叙述
        二、朱苦拉地区的自然生境
        三、朱苦拉咖啡的生态适应
    第二节 传教士将咖啡引种朱苦拉
        一、历史背景:天主教在清代的传教策略
        二、关键人物:在云南的天主教传教士
        三、重要事件:田德能传教士将咖啡引入朱苦拉
    第三节 咖啡树在朱苦拉地区的权属变迁
        一、传教士的咖啡树(1904-1952)
        二、村民集体所有的咖啡树(1952-1982)
        三、包产到户的咖啡树(1982-2013)
        四、渔泡江两岸的经济之树(2013至今)
    小结
第三章 朱苦拉咖啡文化的生成
    第一节 加工工艺层面:从果实到饮品
        一、朱苦拉咖啡加工制饮工艺的习得
        二、朱苦拉咖啡的传统制饮工艺的内容
    第二节 日常生活层面:朱苦拉咖啡的多重身份
        一、传教士带来的新物种(1904-1952)
        二、值钱的经济作物(1952-1982)
        三、地方土特产(1982-2007)
    第三节 身体感层面:朱苦拉人的咖啡观
        一、颇有讲究的朱苦拉咖啡
        二、国际标准体系下的朱苦拉咖啡
        三、咖啡的物性与符号化要素
    小结
第四章 朱苦拉咖啡的市场化
    第一节 市场开发
        一、商业资本进入
        二、举办咖啡文化论坛
        三、各媒体拍摄纪录片
        四、政府聚焦施策
    第二节 朱苦拉咖啡市场化中的博弈与冲突
        一、朱苦拉地方社会传统生计模式
        二、价格之外:渔泡江两岸咖啡交易中的冲突
        三、朱苦拉咖啡市场化中的力量博弈
    第三节 朱苦拉咖啡的消费:从乡村到城市
        一、朱苦拉咖啡在村落:手工咖啡产品的出现
        二、朱苦拉咖啡在宾川:与宾川咖啡文化的交融
        三、朱苦拉咖啡在昆明:走向品牌化
    小结
第五章 卷入市场后的朱苦拉地方社会
    第一节 朱苦拉社会自我观念的延伸
        一、朱苦拉人的自我观念
        二、咖啡成为朱苦拉社会的一部分
        三、依赖市场后的朱苦拉社会面貌
    第二节 市场化带来的朱苦拉社会之变
        一、自我裂变:朱苦拉村落内部
        二、他者眼光:村落之间的关系
        三、反观自我:朱苦拉社会生计观念的变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第四节 选题的写作思路及章节内容
    第五节 青岛啤酒的田野研究及方法
第一章 起源期的啤酒
    第一节 自然酿造还是人工酿造——啤酒起源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节 种植文明的最早符号是面包还是啤酒?——啤酒起源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节 起源期啤酒的物语特征
    小结
第二章 麦芽期的啤酒
    第一节 啤酒生产过程的功能化
    第二节 生产工艺的配方化——书写性文本是啤酒生产功能化的重要条件
    第三节 书写文本与啤酒味道感知的功能化
    小结
    附:古代啤酒考古材料列表
第三章 现代啤酒的诞生——酒花期
    第一节 啤酒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第二节 啤酒花的应用
    第三节 由体味到风味:啤酒花发现了啤酒的味道
    小结
第四章 啤酒的工业化——酵母期
    第一节 酵母从不可言说到私语性话题
    第二节 从私语性话题到公共性词语
    第三节 从公共性词语到技术话语
    第四节 从技术话语到科学话语
    第五节 情景物的艾尔和功能物的拉格
    小结
第五章 大工业生产——啤酒的淡水期
    第一节 啤酒的拉格化与大工业生产
    第二节 淡水期啤酒的水
    第三节 淡水期啤酒的味道:风味
    小结
第六章 后工业的精酿啤酒
    第一节 精酿啤酒产生于功能物的再情景化
    第二节 啤酒的精酿期
    第三节 精酿期啤酒生产方式的再私语化
    第四节 精酿期啤酒感知方式的再私语化
    小结
第七章 青岛的啤酒街
    第一节 登州路——永不落幕的啤酒节
    第二节 民间啤酒街
    第三节 五哥散啤酒馆
    小结
第八章 青岛的精酿店
    第一节 精酿瓶子店的老板们
    第二节 自酿店的老板们
    第三节 THE WAY,精品+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海明威小说中的“原始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海明威“原始主义”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海明威“原始主义”倾向的现代溯源
    第一节 “爵士时代”大西洋两岸的现代主义艺术
    第二节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
    第三节 原始“世界观”的现代重溯
第二章 作为“行为艺术家”的“原始人”
    第一节 “野蛮人”重生
    第二节 现代生活中的“行为艺术家”
    第三节 反讽式“英雄”呈现
第三章 通往心灵的原始家园场景书写
    第一节 “世界图像的时代”与现代伤痛之地
    第二节 “边疆神话”与美国化边缘地带
    第三节 通往中心之旅
第四章 原始主义诗性智慧的复归与运用
    第一节 意象主义原则的运用
    第二节 神话质素的借用与改造
    第三节 叙事的仪式化处理
结语:现代主义的另类面孔
致谢
参考文献

(8)《沃利斯传—温莎公爵夫人不可言喻的真情》(第8章和第9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
翻译实践报告
    1.课题介绍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目的与意义
        1.3 作者简介
    2 翻译实践阶段介绍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描述
    3 翻译理论选择
    4 译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2 句法层面
        4.3 篇章层面
    5 翻译总结
        5.1 翻译心得
        5.2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9)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Cuba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of the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dure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Planning and Preparing the Translation
        2.1.2 Text Analysi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ranslation on the Lexical Level
        3.1.1 Free Translation of Shining Words
        3.1.2 Zero Translation of Spanish Words
    3.2 Translation on the Syntactical Level
        3.2.1 Amplification
        3.2.2 Division
        3.2.3 Restructuring
    3.3 Translation on the Textual Level
        3.3.1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itles & Amplification of Titles
        3.3.2 Maintaining the Textual Logic & Retaining the Sequence of the Sentenc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Experience and Lessons
    4.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1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

(10)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英国文学史书写的学科背景
二、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发展概况
三、研究现状
四、写作目的
五、写作思路 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节 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化
    一、西方文学观念的演化
    二、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文学观念变革与英国文学史书写
    一、泛文学观
    二、纯文学观
    三、大文学观 第二章 文学史观
第一节 进化论文学史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
第三节 建构一种人性论文学史观 第三章 文学史书写体例
第一节 文学史分期
    一、英国文学史分期的几种模式
    二、建构一种多元化的文学史分期模式
第二节 文学史撰写体例
    一、文学史撰写体例的模式
    二、建构一种多元化的撰写体例 第四章 文学史经典建构
第一节 文学经典的演变与阐释
    一、经典的选择
    二、经典作家的评价变化
    三、经典作品的阐释
第二节 经典建构与中国文学传统
    一、经典建构与中国古代文论
    二、经典建构与中国山水田园文学传统 第五章 文学史书写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最“中国化”的英国文学史—王靖《英国文学史》
第二节 最独特的英国文学史—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
第三节 最庞大的英国文学史—王佐良五卷本和常耀信三卷本
    一、王佐良五卷本《英国文学史》
    二、常耀信《英国文学通史》三卷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古巴,混合体的味道(论文参考文献)

  • [1]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J]. 夏榆. 作品, 2021(02)
  • [2]往昔的黑暗回响[J]. 拉蒙·迪亚斯·艾特罗维奇,刘长申. 译林, 2020(05)
  • [3]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D]. 郑琼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我在这座城市等你[J]. 杜璞君. 广州文艺, 2020(06)
  • [5]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D]. 郭周卿.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1)
  • [6]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D]. 田沐禾. 厦门大学, 2019(07)
  • [7]海明威小说中的“原始主义”研究[D]. 龚紫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沃利斯传—温莎公爵夫人不可言喻的真情》(第8章和第9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贾珊珊.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9]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Cuba汉译报告[D]. 黄月. 东南大学, 2018(05)
  • [10]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D]. 王冬梅. 武汉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古巴,混合口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