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内存映射文件进行快速全文搜索

使用内存映射文件进行快速全文搜索

一、利用内存映射文件作快速的全文检索(论文文献综述)

邢颢[1](2021)在《基于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的转辙机缺口监测》文中研究表明转辙机内部缺口大小反映了道岔尖轨转换到位情况和轨道的密贴程度,因此进行缺口监测对于列车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缺口监测主要采用视频监控与缺口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嵌入式的视频监控具有运行稳定和成本低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转辙机缺口监测领域。目前,缺口检测多采用传统图像处理算法,但其检测精度易受震动等复杂环境因素影响,并需要根据转辙机类型和摄像头安装位置设置不同的图像处理参数,导致其鲁棒性和适用性较差。深度学习算法可以从大量数据中进行学习从而实现端到端的检测,模型的适应力强,将其应用到缺口检测中可以弥补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的不足。但是,深度学习算法对硬件计算力要求较高,因此对基于深度学习的转辙机缺口检测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对于提高检测精度、速度以及模型适用性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对于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在嵌入式开发板上实现对转辙机缺口的实时监控,第二部分研究基于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的缺口检测模型。本文的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首先在基于i.MX6q处理器的嵌入式开发板上构建了缺口实时监控系统,根据系统要求和硬件条件,设计实现了缺口监测区域的视频采集、视频编码和网络传输功能,最终可通过上位机对转辙机缺口进行实时监控。(2)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缺口检测模型,构建了转辙机缺口图像数据集,在缺口图像数据集上对多种目标检测模型进行了训练和测试。通过对缺口检测精度和模型计算复杂度等指标的评估和对比,最终选择了YOLOv4-tiny作为缺口检测模型的基本网络结构。(3)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缺口检测网络模型的轻量化处理策略,通过稀疏训练、通道剪枝和微调等方法,降低了缺口检测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将知识蒸馏应用到缺口检测模型的微调过程中,并根据模型的网络结构对知识蒸馏中的损失函数进行优化改进,提高了轻量化缺口检测模型的检测精度。论文对最终的轻量化缺口检测模型进行了测试评估,其缺口检测的平均精度达到了98.4%,并且模型的内存占用量和计算复杂度分别降低了65.6%和33.6%,检测速度提高了38.3%。测试结果证明基于轻量化目标检测模型的缺口监测系统符合铁路现场的监测要求,论文提出的轻量化处理策略推动了目标检测算法在缺口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周代金[2](2019)在《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数据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重力惯性匹配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下导航,它克服了纯惯性导航系统误差累积的缺点,可实现系统的无源导航,具有精度高,复杂地形导航适用性强的特点。本文以重力惯性组合导航为应用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的数据处理平台。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基于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的原理和系统需求,本文给出了数据处理平台的硬件架构方案设计,FPGA和STM32协同作为数据采集和存储中心,DSP作为数据解算中心。分析了数据处理平台的内部数据流向,基于系统性能、精度以及工作环境的要求,给出了平台核心芯片的选型方案,对多核间的数据通信作了可行性的理论分析,设计了多核通信的数据交互接口。在FPGA上完成了硬件建模工作,设计了多个功能模块。串口模块、同步对齐模块和数据解码模块实现了平台的数据实时采集、同步对齐和解码功能,文件系统管理模块完成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功能的底层搭建,数据通信接口模块建立了FPGA与DSP、FPGA与STM32的数据交互接口。对芯片的核间通信和FPGA的多个模块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各单元功能完整、性能稳定,可以正常工作。对DSP和STM32实现了软件设计,完成了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解算、数据存储与数据回收功能。DSP主要负责平台的匹配导航解算任务,STM32协同FPGA实现了硬盘初始化、USB驱动以及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功能。利用实验测试了数据处理平台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系统功能正常,性能稳定,可以满足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的任务需求。

幺永超[3](2017)在《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测井仪器调试台架通用软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测井仪器特别是成像测井仪的研发制造及检测维修需要借助专业化的调试台架才能高效地进行。现阶段测井仪器调试台架几乎都是针对特定仪器或特定调试功能而设计研发,系统的软件与硬件通用性、扩展性、继承性较差,研发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较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和开发了一套能够应用于多种常用成像测井仪器的调试台架通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上位机主控软件和基于ARM7+uClinux的前端机软件。嵌入式前端机软件以uClinux系统为核心,主要实现底层硬件管理、各调试子系统的控制和网络通讯功能。介绍了嵌入式前端机软件结构、uClinux系统内核结构和内核移植流程;设计了嵌入式系统底层驱动程序和基于网络通讯的嵌入式应用程序。另外,针对带有海量数据存储功能的特殊仪器,设计了以USB+HSB为基础的高速数据传输扩展接口,通过编写相应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CU)固件程序和FPGA片上系统(SoC)程序实现总线接口转换和数据高速传输。主机采用基于x86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机,主机与前端机通过以太网互联,提供底层通讯管理、人机交互界面、文件管理、数据记录与显示等功能。介绍了基于Winsock完成端口的类封装,驱动程序开发和API类库编写;定义标准的上位机与测试设备的通信数据帧与命令帧结构;定义了标准测试文件存储格式和相应的文件预处理方法,并编写了应用于大文件存储与读写操作的接口类库;采用混合编程技术设计了独立的数据实时处理分析模块,可以对测试数据进行软件滤波、谱分析、门槛电平检测与STC首波到时检测等初步处理方法;设计了多个通用的应用层独立功能模块或组件,包括绘图控件、通讯状态自检、数据回放、在线帮助等模块;介绍了上位机软件设计中应用到的主要界面开发技术与方法。嵌入式软件和上位机软件设计中均尽量遵循模块化原则,将具有独立功能的部分编写为功能模块,使得整个软件系统形成积木式组合,这样就有利于系统的维护、更新和扩展。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将测试设备进行抽象和封装成类,并对各测试对象进行实例化,这样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可继承性,新仪器调试台架的开发也变得更加便捷。经大量系统调试和现场测试表明,本设计能够满足多种成像测井仪器研发过程中的系统级、子系统级和板级调试需求。

胡齐[4](2017)在《海量频谱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储与调度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量的便携可移动的监测终端逐渐成为频谱监测的主力,由监测网规模的扩大而带来了一系列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处理的问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从频谱数据的角度出发,展开了对网络拥塞情况下的数据传输,海量频谱数据文件的存储,以及对大量频谱数据分析处理任务的调度研究,为未来的频谱监测提供了思路。本文首先根据频谱监测系统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种面向大数据高并发的分布式服务集群架构,根据功能角色的不同将服务器划分成监控服务器、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计算服务器、web服务器,每种服务器都能以集群的方式提供服务,有效的增强了系统的服务能力和扩展性。其次在该系统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传输时延及数据优先级、监测终端类型和工作状态的拥塞控制机制,使用该机制各监测终端能够在出现网络拥塞的情况下根据拥塞程度自动对文件抽取以控制数据的发送速率,从而在缓解网络拥塞的同时也能维持良好的监测效果。对于系统中产生的海量频谱数据的存储,本文使用基于Redis和MongoDB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构成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使用Redis构建分布式缓存解决了高并发情况下监测终端实时数据写入问题,利用其在内存中缓存最新数据加快了数据分析时的读写速度。通过MongoDB数据库的自动分片和灵活扩展特性实现了频谱数据的持久化存储。最后,针对当前频谱监测系统中远程读取文件数据耗时较长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分类的动态延迟调度算法,该算法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把任务分成三类,每类任务对应的等待阈值时间不同,尽可能的使任务在等待阈值时间内能够被调度到包含该任务所需数据的计算节点上,从而避免了时间耗费在数据的远程读取上,提高了任务的执行效率。

王媛美[5](2017)在《基于隐性存储的木马原型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如今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个人的工作以及生活。其中,木马作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攻克难题,亟需更好地防御技术来抵制它。由于木马常常采用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其技术已经从最初被动的规避安全防护软件迅猛发展到如今主动深入内核争夺主机的管理权,因此这对安全防护软件的木马查杀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对木马展开深入研究,剖析其关键技术,以期为更好的查杀木马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以高隐蔽性和高扩展性为目标,针对木马文件的“隐性存储技术”和“动态链接库内存加载技术”展开研究,结合“多层指令解析机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隐性存储的木马原型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为解决传统隐性存储方法隐蔽性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块化”隐性存储方法,将内存中的功能载荷DLL(Dynamic Link Library)库文件以块形式分散存储在文件系统的“碎片”宿主中。由于碎片是文件系统的残留空间,将DLL库文件存储到碎片中不会占据文件系统的有效空间且不会改变系统的数据结构,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法隐蔽性更高。同时,为了能够突破Windows DLL库文件仅限于从磁盘加载的限制,本文实现了“动态链接库内存加载”技术完成了DLL库文件在系统内存中的加载,进一步增强了隐性存储运行时的隐蔽性。2、基于本文提出的“分块化”隐性存储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木马原型系统。系统主要分为主控端和被控端两部分,其中由主控端向被控端发送指令。为了保证系统的隐蔽性和可扩展性,系统中的功能载荷均采用DLL库文件的形式隐性存储在本地磁盘以及动态加载运行。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使被控端能够识别不同的指令,本文设计了一种“多层指令解析机制”用于解析和执行指令。最后,本文对基于隐性存储的木马原型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通过对测试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隐性存储方案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使得保存在本地的DLL文件能够规避目前主流的磁盘查杀软件的检测。

雷林[6](2016)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系统完整性认证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嵌入式设备正席卷全球,除此之外,嵌入式设备还被广泛应用于其它各个领域。同时嵌入式设备的安全性也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有很多系统安全技术都是提供系统应用层的安全,不能对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起到强有力的保护和验证,例如:系统被刷机、系统被注入恶意代码、系统root权限过大等,因此建立一套自底向上的安全性保障方案迫在眉睫。本文从作为安全性中最基础的要点完整性入手,结合可信计算技术、完整性认证技术、强制访问控制技术,从三个层次对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保护和验证,分别为可信启动、强制访问控制、文件和应用程序的完整性检查,从而实现对本系统的完整性认证。其中,可信启动利用TCG中信任根的创建和信任链的建立原理,使用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组合的数字签名算法,克服了实际的嵌入式设备没有可信平台模块的问题,确保启动系统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强制访问控制借助于内核安全模块SELinux实现对嵌入式Linux的安全增强,基于SELinux建立了三员分离安全模型—将传统的root用户拆分为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审计管理员,设计和实现了三员分离机制和安全策略,从而实现root用户权值的分离;文件和应用程序的完整性检查利用文件系统的扩展属性,在其中存储文件Hash值作为完整性验证的标准值,在文件和应用程序运行时在Linux内核中重新计算Hash值以检查完整性,并借助SELinux技术保护文件标准值。实验结果表明,可信启动完成了对Linux系统镜像启动时的完整性认证,在启动后的SELinux控制了不同用户对系统资源严格的访问,防止系统关键模块和重要数据被篡改,保护了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对文件和应用程序的完整性检查进一步加强了对系统完整性检查,最终达到了对系统完整性的认证,为用户实现了一个可信的执行环境。同时,在性能上也在用户的接受范围之内。

裴俊[7](2013)在《MPS海量地震数据处理的可视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外主要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有: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的Omega、LANDMARK公司的ProMax、以色列的Focus以及法国CGG;国内的有:中石油的GeoEast软件、川庆物探公司的GeoMountain系统、中原油田的PSI和胜利油田的SeiWay系统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所大部分是用国外的Focus软件处理海量地震数据,由于国内地震处理软件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速度慢、效率低,而中海油开发的MPS海量地震数据并行处理系统可以提高处理海量数据的速度和效率,弥补了国内无处理海量数据软件的空白,该系统能处理陆地和海上海量数据,满足了当前对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深度要求,软件具有很好的平台移植性,能在unix/Linux/windows多平台上运行。文章首先介绍了软件和硬件平台的搭建,以及系统整个的开发流程。本软件是在MPS海量地震数据并行处理系统基础上进行架构升级,实现了道头关键字的抽取,完善了数据显示模块,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建立了更高效率的图像交互处理机制,使之成为中海油进行地震处理方法研究和生产的系统平台。其次介绍了QT图像图形开发工具和INT地震数据开发包,目前有两种方法实现地震数据二维可视化,一种是利用QT图像绘图机制将地震数据归一化显示,然后对其进行交互处理;另外一种是利用比较成熟的INT地震数据开发包,该开发包能够直接读取标准的segy格式地震文件,由于本系统用到的是DHT格式地震文件,需要采用内存映射方式将地震数据传入。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用QT和INT搭建了一个高效的处理平台,提高了油气开采效率,得到了高质量的二维地震数据,方便了地震勘探人员进行后期处理。本文实现了海量地震数据二维可视化,完成了对地震剖面进行交互处理,不仅实现了对地震道进行编辑、质量分析、时窗绘制,而且完成了叠合对比显示、道集的翻转、密度显示以及颜色差分显示等,这些交互处理可以方便勘探人员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从而为地震解释提供高效,可靠的地震图像。

陈蓬[8](2009)在《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NSDI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异构数据集成是应用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实现异构数据的互操作和数据共享。在我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计工作也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审计署在经过多年的审计工作积累和开发,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通用审计软件平台,这个通用审计软件平台已经具有了强大的审计和管理功能。但是其存在对各种来源的异构数据集成不够完善、操作比较繁琐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现实中审计工作要求的方便、快捷的处理海量数据的要求。本文首先从原理和实现上对数据集成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数据集成的概念、关键技术,以及有关的解决方案,各种方案中数据集成系统的功能等。然后对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特别是以软件体系结构的观点对三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和两层结构做了比较,讨论了其在面向对象的环境下的发展。此外,对中间件系统的范畴、分类以及各种管理功能也做了介绍。根据审计工作的特殊需求,提出的采用中间件系统架构的海量异构数据集成的解决方案,并实现了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系统NSDI。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系统(NSDI)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从各个不同被审计主体将需要审计的数据抽取出来,或者由被审计单位将审计数据按照标准文本数据格式导出,提供给现场数据转换系统,由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将审计数据转换成可以供审计人员直接审计的数据库格式,并通过审计单位的服务器导入到存储组中,并且能够方便的分发给各个审计员,方便审计。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系统NSDI的系统包含标准化数据文本格式定义,编码转换,文件搜索管理,数据类型分析,数据结构验证,数据清洗,文本查询,数据抽取,数据转换和加载,任务调度,日志记录等几个模块。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充分采纳了构件化思想,各个模块既协调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每个模块都直接抽取出来应用与其他相似系统中。本文对这些模块的设计和实现都作了详细的讨论。

韩如冰[9](2009)在《千兆网环境下数据包捕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带宽的不断增长,网络安全技术面临越来越繁重的数据监测任务。而数据包被动捕获技术在是网络安全领域一切监测应用的基础,例如网络检测软件、各种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以及网络调试等应用,都需要数据包捕获技术。由于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存在缺陷(Linux等),在千兆网环境下的数据包捕获应用往往性能很差,丢包率相当严重。一种将网卡接收和处理数据包的方式由中断模式改为设备轮询模式的方法,被提出来解决千兆网环境下的数据包捕获的问题。基于这一思路,NAPI(基于轮询机制的网络数据处理机制)技术被提出来实现这一改进:该技术通过一次硬中断来启动轮询机制,使得CPU在处理中断方面的的负担大为降低。在此基础上,Luca Deri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PFRING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设备轮询机制、NAPI技术和零拷贝技术。通过PFRING技术,即使一台常规的PC机也能在千兆网环境下捕获所有数据而不产生丢包。PFRING以通用性为目标,通过封装使得使用Socket(套接字)函数和libpcap(专用数据包捕获函数库)函数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该技术。但是PFRING技术存在占用内存大和数据拷贝等问题。因为PFRING的适用性要求,使得该方案并没有真正的实现零拷贝。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在PFRING基础上做出修改的方案:主要包括取消环形缓冲区、通过内存映射直接使用DMA(直接内存访问)缓存等。修改后的PFRING虽然在对硬件通用性方面不如原本的PFRING,但真正实现了零拷贝。实验显示,修改后的PFRING,对高速网络下的数据包捕获应用,性能表现有进一步的提高,拥有更好的资源利用效率。修改方案也为将来在该领域提出更好的高速网络数据包捕获方案做出准备。

罗星[10](2008)在《H.264视频采集编码系统在PXA255平台上的实现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H.264/AVC是ITU-T和ISO/IEC联合推出的最新视频编码国际标准,它包含了许多先进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与以往的视频编码标准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于其良好的压缩效率和网络适应性,H.264/AVC将在视频电话、数字电视广播、移动流媒体、压缩视频存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H.264/AVC标准计算复杂度较高的缺陷已成为目前嵌入式视频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Xseale PXA255平台已在3G手机以及PDA等移动终端广泛使用,而3G业务主要包括手机电视(M-TV)、移动视频电话等,因此降低H.264/AVC标准编码复杂度,研究在Xscale PXA255平台上实现采集编码系统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通过对嵌入式、数字图像等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基于PXA255平台的视频采集编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硬件方面,讨论了Xscale PXA255体系结构的处理器核的特点和优势,并在此硬件基础上进行了开发环境的构建,包括:建立嵌入式Linux系统的交叉编译开发环境、对Bootloader的启动过程进行分析,实现了Bootloader的移植,完成了Linux2.6核的内核配置和移植。在编码软件方面,编码器源程序采用三大开源代码之一的X264的编码部分。与官方提供的JM系列测试源码相比,X264编码器摒弃了一些对编码性能贡献微小但计算复杂度极高的新特性,更易于移植和优化。为使H.264编码算法更好的应用于PXA255平台,需充分挖掘视频处理器的并行特性和计算资源,才能满足系统实时应用的要求,在原有的X264编码器程序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剖析H.264主要功能模块和核心算法复杂度,从多模式选择的帧间算法、帧内算法以及子像素运动估计进行了算法优化以确定X264编码器移植的核心算法;二是充分结合Xseale芯片的系统结构和硬件特点,从项目级、存储器访问、C语言级优化编码器,以提高代码运行的并行性。并着重用WMMX汇编技术优化了H.264/AVC的耗时模块:SAD运算和整数DCT变换程序。最后,基于V4L2的视频数据采集应用程序,将其与X264源码融合,实现了从USB摄像头采集视频并压缩为H.264/AVC格式的视频数据的功能,实现了视频采集压缩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优化前后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软硬件协同工作环境下,对QCIF分辨率视频进行采集并按H.264/AVC标准压缩,编码器速率基本能达到25fps以上,并解码后的视频图像具有良好的主观质量和客观质量,实现了视频采集的实时压缩。

二、利用内存映射文件作快速的全文检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内存映射文件作快速的全文检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的转辙机缺口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转辙机缺口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应用现状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2 转辙机缺口实时监测系统
    2.1 转辙机缺口概述
    2.2 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2.3 嵌入式转辙机缺口实时监控系统
        2.3.1 硬件平台介绍
        2.3.2 视频图像采集
        2.3.3 视频编码
        2.3.4 视频网络传输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目标检测算法的转辙机缺口检测
    3.1 缺口检测及模型选择
    3.2 基于YOLOv4-tiny的缺口检测模型原理
        3.2.1 网络结构
        3.2.2 预测框
        3.2.3 损失函数
    3.3 转辙机缺口检测模型训练及测试
        3.3.1 训练及测试平台
        3.3.2 转辙机缺口部位图像数据集
        3.3.3 检测模型训练及测试结果
        3.3.4 目标检测模型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转辙机缺口检测模型的轻量化
    4.1 缺口检测模型轻量化的方法
    4.2 缺口检测模型轻量化效果评估指标
    4.3 缺口检测模型轻量化流程
        4.3.1 缺口检测模型轻量化流程简介
        4.3.2 稀疏训练
        4.3.3 模型剪枝
        4.3.4 模型微调
    4.4 轻量化缺口检测模型网络结构
    4.5 轻量化缺口检测模型的性能
        4.5.1 检测模型缺口目标检测性能评估
        4.5.2 检测模型缺口大小的测量
        4.5.3 检测模型的实际缺口测量效果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软件设计及测试
    5.1 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5.2 开发板缺口监控系统软件设计及测试
        5.2.1 开发板缺口监控软件设计
        5.2.2 开发板缺口监控软件测试
    5.3 上位机轻量化缺口检测系统软件设计及测试
        5.3.1 轻量化缺口检测系统软件组成
        5.3.2 检测模型轻量化处理软件设计与测试
        5.3.3 轻量化缺口检测模型软件设计与测试
        5.3.4 缺口监测图形界面软件设计与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数据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重力惯性匹配导航定位技术发展历程
        1.2.2 数据处理系统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处理平台设计
    2.1 系统任务与方案设计
        2.1.1 系统架构
        2.1.2 系统任务
        2.1.3 方案设计
    2.2 系统硬件选型与数据通信实现
        2.2.1 FPGA选型
        2.2.2 DSP选型与通信设计实现
        2.2.3 ARM芯片选型与通信设计实现
        2.2.4 传感器输出接口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PGA模块设计与功能实现
    3.1 FPGA模块设计概述
    3.2 FPGA模块构成
        3.2.1 时钟模块
        3.2.2 串口收发模块
        3.2.3 数据同步对齐模块
        3.2.4 数据解码模块
        3.2.5 文件系统管理模块
        3.2.6 数据通信接口模块
    3.3 实验验证
        3.3.1 串口性能测试
        3.3.2 数据同步性能测试
        3.3.3 解码模块性能测试
        3.3.4 通信模块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平台软件设计
    4.1 数据处理平台软件设计概述
    4.2 DSP软件设计
        4.2.1 DSP时钟初始化
        4.2.2 UART串口初始化
        4.2.3 EMIFA接口配置
        4.2.4 中断软件配置
        4.2.5 CMD文件编写
        4.2.6 SD卡数据存储与读取软件设计
    4.3 STM32 软件设计
        4.3.1 FSMC接口配置
        4.3.2 USB驱动移植
        4.3.3 文件系统管理
    4.4 系统实验验证
        4.4.1 DSP软件功能验证
        4.4.2 STM32 软件功能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测井仪器调试台架通用软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调试台架总体结构与系统硬件
    2.1 调试台架功能需求分析
        2.1.1 系统级调试功能
        2.1.2 子系统级调试功能
        2.1.3 板级调试功能
    2.2 调试台架总体结构
    2.3 调试台架硬件系统简介
        2.3.1 调试台架总线接口规范
        2.3.2 调试台架硬件电路简介
第3章 嵌入式软件设计
    3.1 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和uClinux系统的软件设计
        3.1.1 嵌入式操作系统介绍
        3.1.2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
        3.1.3 嵌入式软件驱动程序设计
        3.1.4 嵌入式软件应用程序设计
    3.2 基于嵌入式微控制器和片上系统的软件设计
        3.2.1 仪器系统级调试嵌入式程序设计
        3.2.2 高速数据传输测试嵌入式程序设计
第4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4.1 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4.1.1 Winsock简介
        4.1.2 socket I/O模型
    4.2 USB驱动程序与驱动程序接口设计
        4.2.1 USB驱动程序设计
        4.2.2 USB驱动程序接口设计
    4.3 标准通讯帧格式与结构体定义
    4.4 文件管理
        4.4.1 标准文件存储结构定义
        4.4.2 单文件预处理
        4.4.3 多文件预处理
        4.4.4 内存映射文件机制
    4.5 数据处理分析
        4.5.1 曲线平滑滤波
        4.5.2 频谱分析
        4.5.3 慢度-时间相关(STC)分析
        4.5.4 混合编程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4.6 系统模块设计
        4.6.1 系统状态自检模块
        4.6.2 各级调试功能模块
        4.6.3 数据回放模块
        4.6.4 配置文件管理模块
    4.7 组件技术与组件开发
        4.7.1 组件技术
        4.7.2 多功能通用绘图组件设计
    4.8 界面编程
        4.8.1 主界面设计
        4.8.2 控件设计
        4.8.3 帮助文档设计
        4.8.4 软件打包发布
第5章 测试分析
    5.1 系统级调试
    5.2 子系统级调试
        5.2.1 主控电子短节调试
        5.2.2 发射电子舱与发射声系调试
        5.2.3 接收电子舱与接收声系调试
    5.3 板级调试
        5.3.1 模拟通道板调试
        5.3.2 数据存储板调试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分析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海量频谱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储与调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频谱监测发展及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2.频谱监测系统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2.1 .频谱监测系统总体需求
    2.2 .频谱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3.基于传输时延反馈及多因素的拥塞控制
    3.1 .产生背景
    3.2 .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3.3 .机制的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基于NoSQL的海量频谱数据存储
    4.1 .频谱监测系统存储体系分析
    4.2 .基于Redis和MongoDB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设计
    4.3 .关键技术问题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基于任务分类的动态延迟调度算法
    5.1 .延迟调度算法
    5.2 .改进算法设计
    5.3 .模糊综合评价法
    5.4 .任务分类
    5.5 .算法流程
    5.6 .测试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隐性存储的木马原型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木马技术基础
        2.1.1 木马简介
        2.1.2 木马的隐藏技术
        2.1.3 木马的发展趋势
    2.2 木马的隐性存储
        2.2.1 NTFS文件系统简介
        2.2.2 隐性存储的现状分析
    2.3 PE文件格式
        2.3.1 PE文件格式的简介
        2.3.2 PE文件格式的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隐性存储的木马原型系统设计
    3.1 系统概述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系统架构设计
    3.4 模块设计
        3.4.1 心跳模块设计
        3.4.2 多层指令解析模块设计
        3.4.3 动态链接库内存加载模块设计
        3.4.4 隐性存储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隐性存储的木马原型系统实现
    4.1 心跳模块实现
    4.2 指令执行模块实现
        4.2.1 指令的标准格式
        4.2.2 多层指令解析
    4.3 动态链接库内存加载模块实现
        4.3.1 动态链接库的内存加载
        4.3.2 导出函数地址的获取
        4.3.3 动态链接库的释放
    4.4 隐性存储模块实现
        4.4.1 文件隐藏实现
        4.4.2 文件恢复实现
    4.5 DLL功能载荷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嵌入式Linux的系统完整性认证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信计算
        2.1.1 可信计算的概念
        2.1.2 可信计算平台
    2.2 完整性的保护与认证
        2.2.1 完整性的概念
        2.2.2 完整性的保护与认证方法
    2.3 加解密函数理论
    2.4 强制访问控制技术
        2.4.1 SELinux概述
        2.4.2 Linux安全模块LSM
        2.4.3 Flask架构
        2.4.4 SELinux支持的安全模型
        2.4.5 SELinux与传统Linux机制的区别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操作系统可信启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1 Bootloader的引导过程
    3.2 可信启动基本要素
        3.2.1 信任根
        3.2.2 信任链
    3.3 可信启动框架
    3.4 采用数字签名技术的可信启动实现
        3.4.1 加密解密算法实现
        3.4.2 启动镜像的制作
        3.4.3 启动过程镜像完整性验证
    3.5 可信启动测试
        3.5.1 功能测试
        3.5.2 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ELinux的嵌入式Linux的设计和实现
    4.1 基于三员分离思想的安全策略设计
        4.1.1 三员分离权限定义
        4.1.2 三员分离策略模型
        4.1.3 三员分离的策略设计
    4.2 嵌入式系统中SELinux的移植
        4.2.1 内核中SELinux模块的配置
        4.2.2 Busybox中SELinux相关命令的配置
        4.2.3 文件系统中SELinux模块的配置
        4.2.4 带SELinux功能的系统运行
    4.3 三员分离策略的实现
        4.3.1 特权角色的定义
        4.3.2 本系统用户映射到SELinux用户
        4.3.3 /home目录的权限设置
        4.3.4 三员分离的安全策略实现
    4.4 基于SELinux系统资源完整性保护
    4.5 SELinux测试
        4.5.1 功能测试
        4.5.2 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MA的文件和应用程序的完整性验证的设计与实现
    5.1 IMA介绍与分析
    5.2 Linux文件系统体系结构
    5.3 嵌入式Linux系统中轻量级IMA设计
    5.4 嵌入式Linux系统中轻量级IMA实现
        5.4.1 设置文件扩展属性
        5.4.2 普通文件的完整性检查
        5.4.3 可执行程序的完整性检查
    5.5 嵌入式Linux中的IMA安全管理
    5.6 数据完整性验证测试
        5.6.1 功能测试
        5.6.2 性能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内容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MPS海量地震数据处理的可视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工作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DHT 格式地震数据
        2.1.1 DHT 文件格式简介
        2.1.2 文件结构定义
        2.1.3 地震数据记录和尾块文件
        2.1.4 DHT 文件使用方法
    2.2 开发平台
        2.2.1 Qt 技术简介
        2.2.2 信号与槽机制
第3章 系统结构及地震数据显示
    3.1 系统的搭建
    3.2 系统结构描述
        3.2.1 MPS 系统 UML 图
        3.2.2 支持动态库
        3.2.3 数据显示库
    3.3 DHT 地震数据的读取
        3.3.1 线头信息
        3.3.2 道头信息
        3.3.3 地震振幅值
        3.3.4 道集范围
        3.3.5 历史记录
        3.3.6 DHT 地震数据剖面显示
第4章 视图显示详细设计说明
    4.1 数据显示系统总体设计说明
        4.1.1 程序描述
        4.1.2 功能
        4.1.3 流程逻辑
        4.1.4 接口
    4.2 视图显示系统设计说明
        4.2.1 系统界面设计
        4.2.1.1 程序描述
        4.2.1.2 功能
        4.2.1.3 逻辑流程
        4.2.1.4 接口
        4.2.2 数据读取设计
        4.2.2.1 程序描述
        4.2.2.2 功能
        4.2.2.3 输入项输出项
        4.2.2.4 流程逻辑
        4.2.2.5 接口
        4.2.2.6 存储分配
        4.2.3 数据显示设计
        4.2.3.1 功能
        4.2.3.2 输入输出项
        4.2.3.3 逻辑流程
        4.2.3.4 存储结构
        4.2.3.5 与作业编辑接口
        4.2.4 数据显示方式设计
        4.2.4.1 程序描述
        4.2.4.2 功能
        4.2.4.3 输入项
        4.2.4.4 输出项
        4.2.4.5 流程逻辑
        4.2.4.6 存储分配
        4.2.5 道头信息显示设计
        4.2.5.1 程序描述
        4.2.5.2 功能
        4.2.5.3 输入输出项
        4.2.5.4 流程逻辑
        4.2.6 对比/叠合显示
        4.2.6.1 功能
        4.2.6.2 类实现
        4.2.7 拾取道
        4.2.7.1 程序描述
        4.2.7.2 功能
        4.2.7.3 输入输出项
        4.2.7.4 流程逻辑
        4.2.8 道编辑
        4.2.8.1 程序描述
        4.2.8.2 功能
        4.2.8.3 输入输出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NSDI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集成
    1.2 数据集成的困难
    1.3 解决数据集成问题的思路
    1.4 论文的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数据集成问题的常见解决方案
    2.1 何谓数据集成
    2.2 对数据集成问题的研究
        2.2.1 数据集成问题全景图
        2.2.2 联邦数据库系统
        2.2.3 模式集成的步骤
        2.2.4 数据集成系统的功能结构
        2.2.5 定义全局模式的方式
        2.2.6 对集成数据的查询优化
        2.2.7 来自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集成问题
        2.2.8 数据冲突和解决方案
        2.2.9 ETL建模
    2.3 工业界对数据集成的解决方案
        2.3.1 数据访问规范
        2.3.2 数据库网关
        2.3.3 数据复制
        2.3.4 全局数据访问
        2.3.5 ETL工具
        2.3.6 数据集成中间件
    2.4 我们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 CLIENT/SERVER及中间件技术
    3.1 引言
    3.2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3.2.1 软件体系结构的观点
        3.2.2 负载的划分
        3.2.3 三层结构与两层结构的比较
        3.2.4 三层结构在面向对象环境下的发展
    3.3 中间件
        3.3.1 概念
        3.3.1.1 定义
        3.3.1.2 中间层构件的类型
        3.3.2 分类
        3.3.2.1 远程过程调用
        3.3.2.2 面向消息的中间件
        3.3.2.3 对象请求代理
        3.3.2.4 事务处理监控
        3.3.2.5 数据访问中间件
        3.3.3 中间件应提供的管理功能
    3.4 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章 NSDI系统设计
    4.1.NSDI的设计目标
        4.1.1 项目背景
        4.1.2 总体结构示意
        4.1.3 数据集成中间件系统的工作内容
    4.2 数据集成中间件系统NSDI的系统结构
        4.2.1 标准化数据文本格式
        4.2.2 编码转换
        4.2.3 文件搜索管理
        4.2.4 类型分析
        4.2.5 结构验证
        4.2.6 数据清洗
        4.2.7 文本查询
        4.2.8 数据抽取
        4.2.9 数据转换和加载
        4.2.10 任务
        4.2.11 日志记录
    4.3 数据集成中间件系统NSDI的工作流程简介
        4.3.1 数据的准备
        4.3.2 文件搜索分类
        4.3.3 数据格式分析
        4.3.4 数据结构的验证
        4.3.5 数据的转换
    4.4 NSDI的实际应用
        4.4.1 工作环境
        4.4.2 已有的工作方式
        4.4.3 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的优势
        4.4.4 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的性能
第五章 NSDI系统主要实现技术
    5.1 大文件的读写
        5.1.1 磁盘内存分块管理
        5.1.2 多线程异步协调工作
    5.2 关键词查询
        5.2.1 单关键词查询
        5.2.3 多关键词查询
    5.3 DBF文件格式分析
        5.3.1 DBF文件格式
        5.3.2 基本字段类型的存放格式
        5.3.3 文本格式要求
        5.3.4 回车符的影响
        5.3.5 不能转换的类型
        5.3.6 转换的例子
    5.4 Oracle备份文件恢复转换
        5.4.1 Oracle主要数据类型
        5.4.2 Visual FoxPro主要数据类型
        5.4.3 两种数据库之间类型对应关系
        5.4.4 数据转换方法
    5.5 数据冲突
        5.5.1 常见数据冲突类型
        5.5.2 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的数据冲突解决
    5.6 任务的调度机制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
        6.2.1 更多数据格式的支持
        6.2.2 归档数据管理
        6.2.3 与通用审计软件平台的集成
参考文献
致谢

(9)千兆网环境下数据包捕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
2 Linux 网络结构概述
    2.1 Linux 内核模块编程简介
    2.2 Linux 内核网络结构
    2.3 网卡驱动工作原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PF_RING 数据包捕获技术分析
    3.1 数据包捕获基本流程分析
    3.2 NAPI 技术和零拷贝技术研究
    3.3 PF_RING 技术研究
    3.4 PF_RING 分析与其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改进PF_ING 的设计与实现
    4.1 PF_RING 存在的问题
    4.2 提出的改进方案
    4.3 网卡驱动修改的实现
    4.4 PF_RING 部分修改的实现
    4.5 修改后的PF_RING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数据与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H.264视频采集编码系统在PXA255平台上的实现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的发展
    1.3 H.264/AVC编码器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H.264/AVC采集编码系统总体设计
    2.1 设计总体方案
    2.2 H.264/AVC编码采集系统的硬件平台
    2.3 H.264/AVC采集编码系统软件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264/AVC及X264编码模型
    3.1 H.264/AVC编解码原理
    3.2 X264编码参考模型及H.264/AVC关键模块
    3.3 复杂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264/AVC编码关键模块算法优化
    4.1 运动估计算法
    4.2 多模式选择的帧间算法的优化
    4.3 帧内预测算法的优化
    4.4 子像素运动估计的优化
    4.5 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264视频采集编码系统在PXA255平台上的实现
    5.1 嵌入式LINUX的移植
    5.2 嵌入式LINUX下的视频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5.3 基于V4L与X264的视频采集压缩程序的实现
    5.4 移植到PXA255平台上的编码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PXA255的视频采集编码系统的优化
    6.1 优化流程
    6.2 X264的耗时分析
    6.3 项目级优化
    6.4 存储器访问优化
    6.5 C语言级优化
    6.6 汇编优化
    6.7 编码优化后的性能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视频采集编码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7.1 测试项目与测试平台
    7.2 嵌入式视频采集系统的测试
    7.3 视频采集压缩程序的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利用内存映射文件作快速的全文检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的转辙机缺口监测[D]. 邢颢.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系统数据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周代金. 东南大学, 2019(06)
  • [3]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测井仪器调试台架通用软件系统研究[D]. 幺永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4]海量频谱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储与调度技术研究[D]. 胡齐.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 [5]基于隐性存储的木马原型研究与实现[D]. 王媛美.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6]基于嵌入式Linux的系统完整性认证技术研究与实现[D]. 雷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7]MPS海量地震数据处理的可视化设计[D]. 裴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8]海量数据集成中间件NSDI的设计和实现[D]. 陈蓬.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9]千兆网环境下数据包捕获技术研究[D]. 韩如冰.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
  • [10]H.264视频采集编码系统在PXA255平台上的实现与优化[D]. 罗星. 江苏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使用内存映射文件进行快速全文搜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