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大白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一、大白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岳丽昕[1](2021)在《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白菜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蔬菜,生产上以一代杂交种为主。但是,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杂交种选育很大程度上依赖育种者的经验,育种效率低。因此,探索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对提高大白菜育种效率及阐明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筛选14份大白菜亲本配制组合,分析各性状的杂种优势;选取两个代表性F1组合,利用不同方法对其F2分离群体的单株重进行QTL定位;结合转录组测序,比较不同耐热性大白菜在高温胁迫处理下的表现,鉴定了参与高温胁迫的关键基因。结果如下:1、利用14份大白菜优良骨干亲本,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1个F1组合,对亲本及组合开展11个性状的田间调查,结果发现:91个组合在28天苗期生长量、单株重、叶球重、生育期(商品成熟期)等四个性状均表现显着的杂种优势,最大超亲优势值分别为241.84%、118.14%、120.69%和-207.79%,说明白菜杂交育种可显着提高产量并缩短生育期。2、对亲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2,444,676个高质量SNPs。基于全基因组SNPs差异和亲本间纯合差异SNPs位点的不同方法,计算亲本间的遗传距离(GD),遗传距离GDtotal和GDhomo的变幅分别为0.222~0.379和0.211~0.365。通过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Dhomo与28天生长量的中亲优势(r=0.262)和超亲优势(r=0.234)、球重的超亲优势(r=0.214)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遗传距离可以部分预测大白菜杂种优势。3、利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在产量强优势组合的F2群体(418株)中检测到4个控制单株重的QTLs:q PW1.1,q PW5.1,q PW7.1和q PW8.1。连续两年的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q PW8.1定位在标记A08_S45(18,172,719)和A08_S85(18,196,752)之间,约23.5 kb,解释了8.6%的单株重和23.6%的白菜总球叶数的表型变异;还包含一个可能控制单株重杂种优势的杂合区段。2)q PW1.1和q PW7.1解释的单株重表型变异分别是11.7%和10.7%,且q PW7.1表达易受环境影响。3)q PW5.1在着丝粒区域具有显着信号,推测其高杂合性造成的“假超显性效应”和来自亲本‘XJD4’的增效等位基因是影响大白菜产量杂种优势的可能原因。4、以亲本“玉田包尖”配制的大白菜组合具有显着杂种优势,且正反交F1、957株F2的单株重、球高等性状的遗传明显偏向该亲本,说明亲本“玉田包尖”为强优势亲本,具有较强的性状遗传力。确定单株重为“玉田包尖”类白菜的优势性状之一;采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将包尖组合单株重QTL定位在A09染色体。5、筛选耐热亲本‘268’和热敏亲本‘334’,分别对其进行高温胁迫与对照处理,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11,055和8,9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所有DEGs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获得7个与高温胁迫高度相关的关键共表达模块和核心基因;高温胁迫后,耐热大白菜‘268’中谷胱甘肽代谢和核糖体生物发生途径显着上调,光合作用途径被抑制;而热敏大白菜‘334’中核心基因HSP17.6、HSP17.6B、HSP70-8、CLPB1、PAP1、PYR1、ADC2和GSTF1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参与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冯德玉[2](2021)在《硼对大白菜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蔬菜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如何提高蔬菜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维生素C、糖、氨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等的含量对蔬菜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建成具有深远意义。硼是高等植物必需的六大微量元素之一,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硼缺乏条件下施用硼肥有助于提高蔬菜的营养和风味品质,但大白菜生长过程中的最适硼浓度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为了探讨硼对蔬菜营养和风味物质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与这些物质代谢相关的关键酶及基因是必要的。因此,本研究以大白菜“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栽培,通过测定不同硼浓度处理下(0、0.5、1、2和4mg·L-1H3BO3)大白菜生长的生理指标和地上部分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同时对与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测定,探究不同硼浓度处理对大白菜生长和品质方面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补充适当浓度的硼肥(0.5~2 mg·L-1 H3BO3)可以促进大白菜的生长发育,但在不同品种间的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华良早五号”的生物量随硼浓度的提高先增加再减小,各处理的根、地上部和总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32%~39.66%、0.48%~36.93%和3.27%~39.61%;“脆甜白2号”的生物量则随着硼浓度的提高不断增加,各处理的根、地上部和总生物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 18.16%~40.08%、12.12%~36.51%、18.07%~40.03%。总的来说,B2(1 mg·L-1 H3BO3)处理下大白菜生长情况最好,是大白菜生长的最佳浓度。(2)施用硼肥显着提高了大白菜地上部的还原糖含量。“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各硼处理的还原糖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 8.51%~20.03%和5.95%~16.76%,均在B4处理(4 mg·L-1 H3BO3)下达到最大值0.68%和0.67%。大白菜地上部硝酸盐含量在施用硼肥后显着降低,“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硝酸盐含量分别在B4处理(4 mg·L-1H3BO3)和B2处理(1 mg·L-1H3BO3)下最低,最小值分别为957.53 mg.kg-1和580.88 mg.kg-1。适当浓度的硼可以提高大白菜的Vc含量,除“华良早五号”在B3(2 mg·L-1 H3BO3)处理外,“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的Vc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0.27%~16.58%和8.35%~62.47%。(3)施用硼肥显着增加了大白菜地上部N、P、K的含量。“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地上部 N、P、K 分别在 B2 处理(1 mg·L-1 H3BO3)、B3 处理(2 mg·L-1 H3BO3)、B2 处理(1 mg· L-1 H3BO3)下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分别增加10%、16.03%、11.44%和8.56%、12.79%、6.16%;硼对大白菜P含量的提升效果优于N和K,“华良早五号”矿质元素含量的提升效果好于“脆甜白2号”。大白菜根、叶柄和叶片的水溶性硼、半束缚硼和束缚硼的含量均随着硼浓度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均在最高硼浓度处理下最大。大白菜不同形态硼的相对含量随着硼浓度的提高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根、叶柄和叶片中束缚硼的相对含量最大,随着硼浓度的提高比重不断减小;根中半束缚硼相对含量增幅大于水溶性硼,叶柄、叶片中水溶性硼和半束缚硼相对含量的增幅因大白菜品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4)施用硼肥提高了大白菜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适当的硼肥用量(1~2 mg·L-1 H3BO3)也提高了“华良早五号”地上部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大白菜氨基酸营养价值主要指标为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异亮氨酸(Ile)赖氨酸(Lys)、苏氨酸(Thr)、脯氨酸(Pro)和甲硫氨酸(Arg)。主成分分析法下“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各处理的氨基酸营养价值由高到低为B2>B3>CK>B1>B4和CK>B4>B1>B2>B3,氨基酸比值系数法中“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各处理的SRC从大到小依次为B1>B2>B4>CK>B3和B3>B4>CK>B2>B1,上述两种方法分别从氨基酸的含量和被人体消化利用难易程度两个角度对不同硼浓度处理下大白菜地上部氨基酸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不同硼浓度下味觉氨基酸RCT由大到下依次为B2>B3>B1>CK>B4 和 CK>B4>B1>B3>B2。(5)大白菜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为反,顺-2,6-壬二烯醛、异硫氰酸异丙酯、水杨酸甲酯、β-紫罗兰酮、苯乙腈、癸醛和(E)-2-己烯醛。适当浓度的硼(0.5~2 mg·L-1 H3BO3)提高了“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醛类、腈类和挥发性化合物总量,并在B2处理(1 mg·L-1 H3BO3)下达到最大值 878.155 μg.kg-1、680.358 μg.kg-1 和 59.311 μg.kg-1、115.149μg.kg-1。(6)大白菜叶柄和叶片的GLN家族基因表达量高于根,施用硼肥对大白菜根、叶柄和叶片GLN家族基因表达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大白菜根GLN1;2和GLN2的表达量上调,GLN1;1和GLN1;4的表达量下调。“华良早5号”叶柄GLN1;1、GLN1;4表达量上调,“脆甜白2号”叶柄GLN2表达量上调,GLN1;2表达量下调;叶片GLN家族基因表达量在总体上上调。综上,在硼缺乏条件下,适量施用硼肥(1 mg·L-1 H3BO3),增加了大白菜根和地上部分半束缚水溶性硼的相对和绝对含量,提高细胞壁的结构性、稳定性和根系活力,促进大白菜植株的生长发育。适量施用硼肥提高了大白菜对硝酸盐的同化能力,从而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和氨基酸的合成;同时促进植株光合产物的生成与转运。因此,大白菜地上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的芳香化合物含量增加,大白菜营养、风味品质得到提高。

卢明[3](2021)在《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文中研究说明镁是300多种酶的活化因子,也是植物体的第二大阳离子。作为叶绿素分子的中心原子,镁对维持叶绿体结构和绿叶细胞功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植物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分配、蛋白质合成等与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同时,镁还影响植物的氮代谢和矿质营养分配过程,对作物的营养品质建成有着直接影响。镁是维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代谢的必须营养元素之一。然而,人体镁缺乏正成为全球性的营养问题。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素缺乏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镁浓度严重下降,而日常膳食中镁摄入量的降低是造成人体缺镁的重要影响因素。高量土壤镁淋洗损失、忽视镁肥施用和作物产量提升带来的“稀释效应”是导致农产品镁浓度持续下降的三个决定性因素。我国逾50%以上的农田土壤存在缺镁或潜在缺镁的农业生产问题,尤其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上,不仅影响了以植物源性食品消费为主的人群镁营养健康,还显着影响了作物的产量。镁肥施用被证实是提升缺镁土壤上作物产量、改善作物与人体镁营养及其他营养品质的快速有效农学强化措施。但在田间条件下,镁肥施用如何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建成及人体营养健康,如何影响土壤-作物系统的土壤镁淋失及维持系统的镁素平衡,能否通过改善镁肥施用方式以实现镁强化、产量优化及控制镁淋失等都还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基于西南地区黄壤上典型露地蔬菜辣椒-白菜轮作体系,通过生产调研和田间试验,明确了区域蔬菜的生产水平和菜地土壤的养分状况;研究了镁肥施用水平分别对辣椒和白菜产量、营养品质和人体健康效应,以及轮作系统镁素平衡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品质及土壤镁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镁肥施用方式管理对土壤镁淋失的阻控潜力。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分析,评价了西南地区黄壤典型蔬菜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区域露地菜田基本由水稻-油菜轮作系统转换而来,而当前露地蔬菜系统的产量水平低,但肥料投入数倍高于专家推荐施用量。过量施肥导致了菜地土壤的磷、钾、钙、镁养分富集,造成了系统磷素的高淋洗风险,土壤Ca Cl2-P显着增加的速效磷(Bray-P)临界值为104 mg kg-1。此外,菜地0-60 cm土层的土壤p H明显降低,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钙镁养分的累积显着缓解了耕层土壤的酸化;但底层土壤p H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外,受碳投入少、耕作频率高、以及亚热带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影响,菜地土壤的碳、氮均处于损耗状态,且C/N比随土层向下及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显着下降趋势,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下降,对蔬菜种植系统的持续性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区域蔬菜系统的土壤镁素缺乏及交换性钾/交换性镁比例失衡问题突出。综上,区域传统农业管理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集约化蔬菜种植已造成严重的菜地土壤退化现象和环境污染风险。因此,西南地区蔬菜集约化生产迫切需要合理的有机物料投入及氮磷镁肥管理策略,同时应注重农技服务的有效配伍,以达到蔬菜绿色生产及生态环境友好目标。(2)土施镁肥显着影响了辣椒产量及经济效益。本研究中,随施镁量的增加(0-67.5 kg ha-1),辣椒产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优化施镁可同步实现最高增产25.6%和增收40.1%。就产量构成来说,产量的增加依赖于单株挂果数和单果重的提高。镁肥对辣椒收获指数无明显影响,辣椒产量的增加可全部归功于植株生物量的提高。其中,辣椒开花坐果期前、后的植株生物累积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85%-28.4%和71.6%-90.1%。本研究中,辣椒增产的植物营养学机制为:镁肥提高了开花坐果期的植株镁营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光合,三者间的积极互馈共同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累积从而促使光合产物向果实的转移。但是,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植株土壤镁浓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均表现为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尚无法建立高产辣椒体系的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说明辣椒产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土壤交换性镁缺乏及土壤钾/镁比例失衡是限制其继续增产的两大限制因子。(3)本研究基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评价框架,首次构建了成人镁、钾、钙、铁和维C营养素缺乏的健康评价方法,且初次评估了目前我国成年辣椒消费人群的健康负担为21.3百万DALYs lost;其中,由人体钙营养不良导致的致残寿命年损失贡献为75.3%,而镁、维C、铁和钾营养不良的贡献则分别为8.96%、7.45%、5.88%和2.42%。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施镁量的增加,辣椒果实镁和辣椒素(类)物质含量显着增加,但钙、锌和维C浓度显着降低,而对钾和铁无明显影响。在目前辣椒消费水平下,食用镁强化辣椒虽可增加人体镁营养摄入水平,但显着降低钙、锌和维C的摄入量。据DALYs模型计算,镁营养带来的健康效应远不足以抵消钙和维C摄入不足所造成的健康负担,所以辣椒生产系统中单施镁肥将加剧人体的健康负担。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镁肥需要与微量元素肥料尤其是钙铁锌肥同时施用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需求。(4)相比于对照,镁肥施用对大白菜收获期产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分别显着提高镁营养、维C和水溶性蛋白含量53%、20.0%和57.9%,同时显着降低硝酸盐含量13.5%,综合营养品质获得显着提升。此外,本研究表明试验地存在轻度镉污染,但镁肥能显着抑制大白菜对重金属镉和镍的吸收累积,从而显着降低各消费人群的非致癌及致癌风险。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表明,该区域大白菜生产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22.5-45 kg Mg ha-1。本研究结果将为土壤-作物系统的镁强化、农产品品质提升和人体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5)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土壤镁淋失是导致土壤-作物系统镁素缺乏的影响因素之一。全球尺度上,农田系统和果园种植系统的平均镁淋失量分别高达44.6 kg ha-1 season-1和103 kg ha-1 yr-1。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农户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却未重视镁肥的施用,忽视了镁素的归还,土壤镁养分随作物收获逐渐被损耗,加剧了系统的镁素缺乏。本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南地区黄壤上露地蔬菜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量为33.9-74.2 kg ha-1 yr-1,与植株镁积累量相近,且随施镁量的增加线性增加。镁淋洗损失强度与集中降雨同步,故辣椒季贡献了65.4-74.4%的镁淋失量,而大白菜季和休耕期的贡献率相当。除降雨量外,土壤质地、施镁量和植株镁积累量等都是影响镁素淋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当前种植体系下的土壤镁淋失并不会导致地下水硬度超标问题。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施肥策略,辣椒和大白菜系统的适宜施镁量为62.1和21.8 kg Mg ha-1。在我国南方大田蔬菜种植体系中,协同改进镁肥施用类型(控释/缓释)和施用方式(土施+叶面喷施),以及改良菜地土壤性质(SOC/p H)和系统管理措施,是进一步优化作物高产、减少镁肥投入和镁淋失量的潜在技术手段,也是实现全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6)镁肥土施(45 kg Mg ha-1)和0.5%浓度喷施均能显着提高西南地区黄壤上辣椒产量和果实镁营养,且效果相当。但相比于土施,0.5%浓度喷施提高了植株镁营养向果实的转移效率及辣椒的商品果率。受产量提升导致的“稀释效应”和镁参与相关生理过程的共同影响,土施和0.5%喷施显着降低了辣椒果实的钙、维C、硝酸盐和水溶性蛋白含量;但两处理的品质综合效应表现为:0.5%喷施≥土施。此外,相比于不施镁对照,土施能显着提高辣椒收获期耕层土壤的交换性镁浓度,而喷施处理则表现出损耗态势,0.5%浓度喷施处理对应的土壤交换性镁损耗速率为4 mg kg-1 season-1。若以维持基础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不变为目标,每季至少需要以土施方式向当前土壤-辣椒系统额外补充10.8 kg Mg ha-1镁肥投入。由此一来,相比于45 kg Mg ha-1土施处理,上述组合式施镁策略能够在减施镁肥68.4%基础上获得同等辣椒品质和产量,或更高产量,同时降低镁淋失33.7%。因此,当前的农业管理措施除了需要综合考虑作物品质、产量和养分、土壤生产力及环境效应外;还需在作物生产系统的多指标优化镁肥管理中,加深对施镁量、施镁方式及其系统镁素平衡的理解。

刘旭垚[4](2020)在《适合抗根肿病研究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的蔬菜作物,由于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粗纤维、蛋白质、多种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得以在中国乃至亚洲广受欢迎与喜爱。因此,大白菜在中国乃至亚洲都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供需市场,是我国最受国民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大白菜却深受根肿病的侵害,严重影响了大白菜的产量。随着抗病相关基因陆续被挖掘,大多数抗根肿病基因的功能还没被验证,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限于大白菜抗根肿病相关基因研究的遗传转化体系尚未建立完全。大白菜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已有一些报道,但由于基因型对大白菜遗传转化影响较大,不同大白菜品种其遗传转化效率都不尽相同,本文重点筛选了大白菜根肿病抗/感材料,并对其中再生能力较强的材料进行了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的系统研究,获得了较为稳定的转化效率较高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为后续抗病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得到如下结果:1.为进行遗传转化体系的基因型筛选,我们调查了九个对根肿病有不同抗性的大白菜品种的再生能力,结果发现,易感根肿病品种‘SN157’的离体再生分化率最高,达到89.2%。2.为探索高效的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我们以‘SN157’为试材,探索了带柄子叶和下胚轴两种外植体类型、以3-7 d大的无菌幼苗筛选植物苗龄、并分别以0、0.25、0.5、0.75、1.0 mg/L等不同配比的NAA与TDZ组合优化了外源激素浓度。结果表明:以5 d苗龄的带柄子叶大白菜品种‘SN157’为外植体,添加外源激素NAA 0.5 mg/L+TDZ 0.5mg/L的培养基,为较佳的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植物材料大白菜‘SN157’的不定芽分化率达到了45%以上。3.在优化的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对遗传转化体系进行探讨。分别以OD600=0.5、0.8、1.2筛选用于侵染植物材料外植体的农杆菌菌液浓度,结果发现:OD600=0.5的农杆菌菌液浓度时污染率低,而不定芽诱导率较高,约为74.23%;以OD600=0.5的农杆菌菌液侵染带柄子叶后,用含有0、100、200、300、400、500 mg/L不同特美汀(Tim)抗生素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合适的抗生素的浓度。结果发现,200 mg/L的特美汀(Tim)也表现出较高的抗性,不定芽率也最高,约为71.33%。4.综上所述,较佳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为:以大白菜品种‘SN157’为植物材料,不经过预培养阶段,5 d苗龄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使用OD600=0.5的农杆菌菌液侵染外植体,再转入200 mg/L抗生素特美汀浓度的分化培养基进行分化培养。经过继代培养得到足够大的植株时,进行生根培养。以上有利条件的筛选,提高了以农杆菌为介导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效率,并得到了重复试验的验证。5.对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GFP检测和q RT-PCR检测,均得到转基因阳性验证,表明成功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并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平均转化率约为2.13%。

高玥[5](2020)在《大白菜突变体库的构建与平塌型不结球突变基因的克隆》文中研究表明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是我国以及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包括结球、半结球和散叶类型,其中,结球白菜是最重要的品种类型。结球白菜的产品器官是叶球,结球性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叶球形成与发育研究历来受到研究者重视。2011年大白菜基因组测序信息的释放,为其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鉴于突变体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EMS诱变大白菜小孢子DH系‘FT’,创建了一个包含701个稳定变异株系的突变体库;从这个突变体库中选择3份平塌型不结球突变体,利用Mutmap技术结合KASP基因分型鉴定,对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克隆及功能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EMS诱变结球白菜DH系‘FT’的萌动种子创建了一个突变体库用0.8%的EMS水溶液诱变处理结球白菜DH系‘FT’的7800粒萌动种子,在3731个M1代株系中,鉴定筛选出1354个突变株系,株系突变率为36.29%。自M2代起,通过田间种植鉴定,获得了701个稳定遗传的突变株系,突变率18.78%,突变类型包括株形变异、叶形变异、叶色变异、雌雄蕊育性变异、抽薹性变异和结球性变异等等。2.利用Mutmap技术结合KASP基因分型验证精细定位了不结球突变基因Brnhm1突变体nhm1的叶片全生育期向地性生长,呈现平塌表型,不能形成叶球。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Mutmap技术结合KASP基因分型验证,预测Bra A07g042410.3C为突变基因Brnhm1的候选基因。Bra A07g042410.3C是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KS。q RT-PCR分析表明Bra A07g042410.3C在突变体植株中的表达量低于野生型。叶片中赤霉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突变体叶片中赤霉素含量低于野生型。外源喷施GA3,可使突变体植株恢复野生型植株表型,推测Bra A07g042410.3C基因突变使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叶片向地性生长不能形成叶球。3.利用等位变异验证了赤霉素合成酶基因Bra A09g001440.3C具有调控大白菜结球的功能突变体nhm2和nhm3均表现为叶片全生育期向地性生长,不形成叶球,且表型相近。杂交实验结果证明了其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利用Mutmap技术和KASP基因分型验证,预测Bra A09g001440.3C为Brnhm2的候选基因。突变体候选基因克隆测序发现,在nhm2中该基因的第七外显子上发生了单个碱基由C到T的变异,导致氨基酸由赖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在nhm3中该基因的第四外显子上发生了单个碱基由G到A的变异,导致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甘氨酸。Bra A09g001440.3C与拟南芥At4g02780基因同源,编码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酶CPS。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Bra A09g001440.3C在突变体和野生型叶片发育的不同时期都有表达,但在野生型植株中的表达量高于突变体。叶片赤霉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型叶片中赤霉素含量显着高于突变体。通过对突变体植株进行外源GA3喷施,突变体植株可以恢复到野生型植株的表型,说明Bra A09g001440.3C的突变,造成突变体赤霉素合成受阻而导致不能形成叶球。

李如男[6](2020)在《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其生产和施用未区分对映体的差异,可能导致农药过量施用、不可预测的生态风险及风险评估不准确。本研究从对映体水平系统开展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对映体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为手性农药应用风险准确评价及开发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单体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完成氟恶唑酰胺、抑霉唑及其主要代谢物R14821(抑霉唑-M)对映体的基线分离。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单个对映体,明确了其旋光性及绝对构型,揭示了在不同溶剂和土壤中的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的稳定性。2.发现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4种典型靶标害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和朱砂叶螨)、抑霉唑对映体对7种病原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葡萄/苹果炭疽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和柑桔绿霉菌)存在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活性差异。S-(+)-氟恶唑酰胺生物活性分别为R-(-)-氟恶唑酰胺和rac-氟恶唑酰胺的52.1-304.4和2.5-3.7倍。S-(+)-抑霉唑生物活性分别为R-(-)-抑霉唑和rac-抑霉唑的3.0-6.6和1.4-2.2倍。3.明确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意大利成年工蜂、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对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发现S-(+)-氟恶唑酰胺对意大利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是R-(-)-氟恶唑酰胺的30倍以上,rac-氟恶唑酰胺是S-(+)-氟恶唑酰胺急性毒性的4.3倍。S-(+)-抑霉唑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的1.2和2.2倍;而R-(-)-抑霉唑对斑马鱼的毒性是S-(+)-抑霉唑的1.2倍,S-(+)-抑霉唑-M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M的2.2和1.7倍。4.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结合蛋白的序列比对解析了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差异机理。发现S-(+)-氟恶唑酰胺与γ-氨基丁酸受体的疏水和静电力作用比R-体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60.12 kcal/mol)绝对值比R-体(-56.59 kcal/mol)高。S-(+)-抑霉唑和甾醇14α-脱甲基酶P450结合位点的结合使构象能量比R体低而疏水作用比R体更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41.17kcal/mol)绝对值比R-体(-39.93 kcal/mol)高。5.揭示了氟恶唑酰胺在露地甘蓝、大白菜和湖南田间土壤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抑霉唑对映体在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和田间土壤(河北、辽宁、河南和山东)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S-(+)-抑霉唑在山东嘎啦苹果中优先降解,在辽宁黄元帅苹果、番茄和黄瓜的果实和叶片中优先富集。在辽宁黄元帅苹果、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黄瓜、番茄叶和黄瓜叶中约有1.0%-27.3%的抑霉唑代谢转化为抑霉唑-M;在辽宁、河南和山东土壤中约有2.8%-7.3%转化为抑霉唑-M。综上所述,建议开发S-(+)-氟恶唑酰胺既能提高药效并且可以降低对蜜蜂的风险,开发S-(+)-抑霉唑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降低对斑马鱼的风险。

王涵[7](2020)在《大白菜化学成分及降血脂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s)植物。是国内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蔬菜作物之一,在我国蔬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元代食疗专着《饮膳正要》以及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均有药用记载。目前大白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育种、栽培、存储和加工等方面。近年来,对大白菜的化学研究逐渐增多,但化学组成还有待深入研究和阐明。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了大白菜具有抗氧化、抗癌和抗炎等生物活性。民间也流传食用大白菜可达到保肝降脂的目的,但迄今为止,未见大白菜提取物降血脂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文献也报道了与中叶与内叶比较,大白菜外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为阐明大白菜的化学组成,揭示大白菜的营养及功效成分,本论文在综述大白菜研究进展等基础上,开展了大白菜外叶的化学成分和降血脂活性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大白菜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重结晶和TLC等方法,从大白菜外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和NMR技术鉴定了其中17个化合物:β-谷甾醇(1)、5-羟甲基糠醛(2)、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3)、(6S,9S)-长寿花糖苷(4)、尿嘧啶核糖核苷(5)、琥珀酸(6)、琥珀酸二甲酯(7)、对羟基肉桂酸(8)、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焦谷氨酸正丁酯(10)、环(酪氨酸-亮氨酸)(11)、环(L-脯氨酸-D-亮氨酸)(12)、氯代正十六烷(13)、油酸酰胺(14)、豆甾烷-3,6-二酮(15)、环(L-亮氨酸-L-异亮氨酸)(16)、(2S)-(3-羟基-4-甲氧基-2-氧代吲哚)-3-乙酰胺(17)。除化合物2外,其余16个成分均为首次从大白菜中分离鉴定,且化合物3、6-17等13个成分为首次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中分离鉴定。该部分研究丰富了大白菜以及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的化学组成,为阐明大白菜的化学成分提供了科学数据。2、大白菜降血脂作用的研究首次开展了大白菜外叶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n-BuOH extract,BE)和水层留余物(water residue part,WRP)对高脂乳剂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灌胃给予高脂血症大鼠水层留余物(WRP)高、低剂量(1.5、0.75g/kg)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鼠血清中TC(总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以及AST(谷草转氨酶)和ALT(谷丙转氨酶)水平;提高肝脏中LPL(脂蛋白脂酶)、HL(肝脂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GSH(谷胱甘肽)的活力,以及降低MDA(丙二醛)的含量;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肝脏系数以及改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水层留余物高剂量组(1.5 g/kg)还显着升高血清中HDLC(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结果表明,水层留余物具有较好的降血脂活性,且以高剂量活性较好。灌胃给予高脂血症大鼠正丁醇萃取物(BE)高、低剂量(1.5、0.75g/kg)均可显着提高大鼠肝脏中SOD、GSH的活性,降低MDA水平,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作用。该部分研究明确了大白菜的降血脂活性和其功效成分,为扩大大白菜的应用范围提供了理论支持。3、大白菜降血脂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首次对大白菜外叶95%乙醇提取物水层留余物(WRP)降血脂作用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在大鼠肝脏和血清中鉴定了26个潜在生物标记物:L-色氨酸、甘油磷酸胆碱、牛磺胆酸、前列腺素G2、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胆酸、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植物鞘氨醇、前列腺素H2、粪甾烷酸、鞘氨醇、3α,7α,12α-三羟基-5β-胆固醇、鹅脱氧胆酸、11,12-DiHETrE、1-磷酸鞘氨醇、3-脱氢鞘氨酸、5,6-DHET、LysoPC(18:1(9Z)/0:0)、硬脂酸、视黄酯、α-亚麻酸、7α,27-二羟基胆固醇、7α,26-二羟基-4-胆固醇、花生四烯酸、PA(16:0/16:0)。以上各潜在生物标记物主要参与了7条代谢途径: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鞘脂代谢、α-亚麻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以及视黄醇代谢。代谢组学研究表明,水层留余物可能通过调节以上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降血脂的活性。探讨了大白菜水层留余物发挥降血脂活性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本论文对大白菜外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讨论,研究成果丰富了大白菜的化学成分研究、确证了大白菜的降血脂药理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白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胡齐赞[8](2019)在《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文中提出春大白菜于春夏之际上市,对保障蔬菜淡季的供应意义重大,而先期抽薹问题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选育强耐抽薹春大白菜品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常规育种进展较缓慢,迫切需要借助分子育种技术来提高效率。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耐抽薹大白菜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同时开展多种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实践的探索:对耐抽薹和易抽薹的两个大白菜材料进行SSR标记的筛选及验证;利用BSA-seq的方法对抽薹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进行定位;通过转录组测序,对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及功能分析,深入了解与抽薹性状相关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的MADS-box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从转录因子水平上探索大白菜耐抽薹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耐抽薹春大白菜的种质创新针对先期抽薹已成为制约我国春季大白菜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的生产实际问题,采用杂种优势育种途径,初步育成了耐抽薹性、结球性及抗性等性状优于‘菊锦’的新组合‘3-5-5-3-3×3-8-1-4-5’,并初步获得了叶片无毛的耐抽薹速生苗用大白菜新种质。2.大白菜抽薹性状相关的SSR分子标记研究采用大白菜耐抽薹的突变体‘012’与其易抽薹野生型‘006’所构建的分离群体开展分子标记筛选。通过62对SSR引物筛选,获得了一个SSR显性标记BRMS-026。对双亲及F2代分别进行SSR标记单株验证,结果表明,该标记与抽薹性状具有连锁关系,与控制易抽薹性状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为13.51 c M。3.基于BSA-seq的抽薹性状定位研究利用BSA-seq的方法,得到4个与抽薹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分别位于A01和A08染色体上,总长度为2.97 Mb,候选区域内共注释到576个基因,其中在亲本间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共注释到88个。基于BSA-seq分析开发In Del标记引物,并在两个亲本与两个混池上进行多态性分析,A08染色体上的1个标记A08-8具有多态性。4.基于RNA-seq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易抽薹大白菜‘006’及其耐抽薹突变体‘012’花蕾开展了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了大白菜抽薹开花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有5196个基因显着性差异表达,与‘006’相比,‘012’中有2521个基因显着性上调表达,2675个基因显着性下调表达。通过GO功能分析和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了众多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例如淀粉和蔗糖代谢、次生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氧化磷酸化过程等。多个已报道的与抽薹开花相关的基因在‘006’和‘012’之间也显着性差异表达。例如,AP3、SEP1、AP1等在‘012’中上调表达,FLC等在‘012’中下调表达,表明大白菜抽薹开花性状存在多路径调控。5.MADS-box基因家族的分析对转录组测序获得的31个MADS转录因子进行分析,突变体中上调最明显的Br MADS24位于系统进化树的A(AP1/FUL/CAL)亚组,对抽薹具有抑制作用,与下调极为明显的Br MADS28一起均位于A09染色体。下调最明显的Br MADS28位于系统进化树的SVP亚组,下调比较明显的Br MADS22、Br MADS2均位于TM3-like(SOC1)亚组,对抽薹具有促进作用。

付鹏宇[9](2019)在《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CRd的定位克隆及功能鉴定》文中认为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根肿病威胁到十字花科作物的生产。因此,培育具有广谱抗病性的作物品种是防治根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此前的一些研究定位了一些根肿病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基因表现出了对芸薹根肿菌的特异性抗性。然而,目前被克隆的抗根肿病基因并不多,对抗根肿病基因进行功能验证的以及大白菜对致病型与非致病型根肿菌的防御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发掘并定位了CRd抗病位点,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及转拟南芥进行功能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Rd基因的定位及候选基因的预测本研究所使用的亲本材料为大白菜自交系“85-74”(抗根肿病)和“BJN3-1”(感根肿病),“85-74”自交系表现出了对生理小种4的根肿菌“LAB-19”的抗性;通过基于二代测序的集群分离分析方法结合遗传作图在大白菜自交系“85-74”和“BJN3-1”杂交产生的F2分离群体中定位抗根肿病基因。遗传分析显示,其抗病性是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的,并将其定位于染色体A03上yau389和yau376侧翼连锁标记之间的约60 kb(1 cM)区域内,命名为CRd。在这个区间内通过基因功能注释确定了4个具有TIR-NBS-LRR蛋白结构域的基因Bra001160,Bra001161,Bra001162和Bra001175为候选基因。2.CRd候选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将Bra001160,Bra001161,Bra001162和Bra0011754个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分别获得了编码区长度为3273 bp,3174 bp,3456 bp和3273 bp的基因序列。根据测序结果利用NCBI Conserved Domain Search对Bra001160,Bra001161,Bra001162和Bra001175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他们都具有TIR、NB-ARC和LRR结构域,是典型的TIR-NBS-LRR抗病基因。此外,对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Rd是不被根肿菌诱导表达的,而是由于4个候选基因在抗病与感病材料之间编码区均存在序列变异,并引起氨基酸变异,从而引抗、感材料起对根肿病的不同抗病反应。因此进一步将这4个基因确定为CRd候选基因。3.CRd候选基因拟南芥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功能鉴定利用酶切法结合In-Fusion法分别构建了候选基因的除草剂和红色荧光筛选标签的过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沾花法转化拟南芥,获得的拟南芥转基因株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Bra001161转基因植株的病情指数及发病率均显着低于野生型拟南芥,因此将Bra001161进一步确认为CRd基因。4.CRd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对根肿菌表现为抗病(18份)和感病(26份)的芸薹属植物进行CRd基因的扩增,CRd基因在32个扩增出的材料中的序列差异导致“85-74”和‘ER85B’在同一个分支上,说明这两份材料具有相同的抗根肿病基因,并且与其他抗源材料不在同一个分支上,说明CRd基因是不同于其他抗病材料中的抗根肿病基因,是一个新的抗根肿病基因,同时对根肿菌生理小种的抗性也是不同的。5.CRd基因亚细胞定位及转基因拟南芥根部组织细胞学形态观察为了明确CRd基因在细胞中的作用位置,本研究通过烟草叶片瞬时表达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CRd基因是定位在细胞膜上,可能是在细胞膜上识别病原菌方面起作用。此外,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根肿菌侵染后的拟南芥转基因阳性植株的根部细胞形态。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在抗病转基因拟南芥的根部组织中并没有观察到根肿菌孢子,细胞形态正常;而在观察到根瘤的感病和野生型拟南芥根部细胞已经被破坏变形,细胞膨大,细胞里充满了根肿菌孢子,从而导致根瘤的形成。这个结果从细胞层面上说明了CRd基因转基因拟南芥对4号生理小种确实存在抗性。6.“85-74”接种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后转录组测序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来探究含抗根肿病基因CRd的大白菜响应致病和非致病根肿菌菌的防御反应途径。结果表明,“85-74”中的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在响应非致病根肿菌侵染时被更有效地激活,并且JA,ET和BR信号转导途径对于根肿菌感染后期的宿主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发现为十字花科作物中的根肿菌致病型特异性防御机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综上所述,本研究定位并克隆了CRd抗根肿病基因,并通过对CRd基因转化到拟南芥后的阳性植株进行抗病性鉴定及根部组织细胞学形态观察验证了CRd确实对根肿菌生理小种4表现为抗病。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Rd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已知抗根肿病基因的新基因。通过转录组测序明确了含CRd基因的大白菜自交系“85-74”响应致病和非致病根肿菌侵染的主要防御反应途径为JA,ET和BR信号转导途径。

张宁[10](2019)在《大白菜橙花和白花基因克隆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芸薹属作物中,花色是一个重要的性状,其变异来源广且种类繁多。花色具有遗传稳定和易于观察的特点,在通过去除杂株提高杂交种纯度和检测种间性状转移技术的可靠性等生产实践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影响授粉者的行为。芸薹属作物花色的观赏价值很高,可作为旅游资源,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潜力巨大。因此开展大白菜橙花和白花基因的克隆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将为大白菜花色育种和解析大白菜花色变异机理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大白菜黄花自交系92S105、橙花自交系94C9和白花自交系15S1040及其杂交获得的F1代、F1植株回交或自交获得的BC1F1、BC1F2和F2群体为研究材料,对橙花和白花基因进行精细定位,鉴定克隆了控制花色的候选基因,并分析了候选基因序列差异及其表达模式,同时对黄花、橙花和白花花瓣类胡萝卜素成分及类胡萝卜素相关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结果:1.遗传分析表明大白菜橙花性状由单隐性基因(Brof)控制。利用橙花自交系94C9和黄花自交系92S105为亲本构建的BC1F1和BC1F2定位群体,将橙花基因定位于A09染色体41.5 kb区间内,两侧标记为InDel409和dCAPS425,遗传距离为0.4 cM,区间包含6个注释基因。2.利用设计的定位区间内注释基因特异性引物克隆其cDNA序列,结果只成功克隆了Bra037124和Bra037125基因cDNA序列。Bra037124和Bra037125基因分别编码包含AP2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和包含SEC-C元件和OTU结构域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蛋白。橙花自交系(94C9、15S1014和94B6)和黄花自交系(92S105和09Q5)中Bra037124和Bra037125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在Bra037124基因编码区内,黄花和橙花自交系间2个SNP突变导致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在Bra037125基因编码区内,黄花和橙花自交系间22个SNP突变和1个序列插入导致7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和1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对92S105和94C9花瓣中定位区间内注释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ra037124和Bra037125基因在92S105和94C9花瓣中表达水平较高且有显着差异,但其他基因表达水平较低甚至检测不到,这与克隆cDNA序列结果一致。Bra037124和Bra037125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Bra037124基因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两亲本根中的表达差异倍数显着高于其他组织,且Bra037125基因在花瓣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织(根、茎和茎生叶)。根据上述结果和目前关于Bra037124同源基因功能的研究及Bra037125基因编码未知功能蛋白,综合分析认为Bra037125基因最可能为橙花性状候选基因。根据橙花和黄花自交系Bra037125基因DNA序列差异,开发了InDel601共分离标记。3.遗传分析表明大白菜白花性状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将两个基因命名为Brwf1和Brwf2。利用白花自交系15S1040和黄花自交系92S105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将Brwf1基因定位于A01染色体49.6 kb区间内,两侧标记为S361和S363,遗传距离为0.11 cM,区间内有9个注释基因。将Brwf2基因定位于A09染色体59.3 kb区间内,两侧标记为S82和S83,遗传距离为0.08 cM,区间内包含12个注释基因。根据Brwf1和Brwf2定位区间内基因的注释信息,选择编码质体脂类相关蛋白(BrPAP)和类胡萝卜素异构酶(BrCRTISO)的基因Bra013602和Bra031539作为白花候选基因。4.通过比较白花自交系(15S1040、15S1001和17S690)和黄花自交系(92S105和09Q5)内Bra013602和Bra031539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发现在Bra013602基因编码区内,黄花和白花自交系间1个SNP突变导致氨基酸残基的改变,且该位点位于BrPAP保守结构域内;在Bra031539基因编码区内,黄花和白花自交系间1个SNP突变导致氨基酸残基的改变,且该位点位于BrCRTISO保守结构域内,同时3’末端大片段(943 bp)的插入导致了15个氨基酸残基的突变,1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和3个氨基酸残基的缺失。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了Bra013602和Bra031539基因在92S105和15S1040不同组织(根、茎、茎生叶和花瓣)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组织,Bra013602和Bra031539基因在花瓣中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且Bra013602基因在92S105花瓣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在15S1040中,但Bra031539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亲本间没有显着差异。通过透射电镜对黄花和白花花瓣内有色体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花花瓣内有色体发育正常且质体小球(PG)数量较多,但白花花瓣内有色体发育不良且PG数量很少。这些结果证实了Bra013602和Bra031539为白花候选基因,同时分别获得了这两个基因的共分离标记W543和W61。5.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大白菜黄花、橙花和白花花瓣中类胡萝卜素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花、橙花和白花花瓣中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分别为211.69±21.70μg/g、457.33±25.60μg/g和10.49±1.21μg/g,且黄花和白花花瓣主要积累紫黄质和叶黄素,但它们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差异很大,可能导致了黄花和白花花色的差异;但橙花花瓣主要积累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且橙花的形成可能主要由于β-胡萝卜素的积累。6.检测了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在黄花、橙花和白花花瓣中的表达水平。通过转录组分析表明,相比于黄花花瓣中,在橙花花瓣中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CHYB)和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基因(ZEP)表达水平均降低,可能是导致β-胡萝卜素积累的原因。在黄花和白花花瓣中,qRT-PCR结果显示,大多数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在白花花瓣中表达水平低于在黄花中,可能导致了白花花瓣中类胡萝卜含量的降低。

二、大白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白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种优势的研究及其遗传机理
        1.1.1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1.2 杂种优势的三个经典假说
        1.1.3 其他假说
    1.2 杂种优势预测
        1.2.1 配合力法
        1.2.2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1.2.3 其他预测方法
    1.3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4 BSA基因定位的发展及应用
    1.5 大白菜产量性状研究
        1.5.1 大白菜的产量构成及其相关性
        1.5.2 大白菜产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1.6 大白菜耐热性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白菜骨干亲本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亲本及F_1的田间性状表现
        2.2.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2.3 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2.2.4 遗传参数估计与分析
        2.2.5 大白菜杂种优势表现
    2.3 讨论
        2.3.1 配合力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2.3.2 遗传效应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2.3.3 大白菜产量、生育期表现显着优势
第三章 SNP标记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田间表型鉴定与数据分析
        3.1.3 欧式距离计算与表型聚类分析
        3.1.4 亲本的DNA提取与重测序
        3.1.5 数据质控与变异检测
        3.1.6 基于SNP标记计算遗传距离和亲本的聚类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表型数据的聚类分析
        3.2.2 亲本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2.3 亲本重测序与SNP标记开发
        3.2.4 基于SNP标记计算亲本间遗传距离
        3.2.5 基于SNPs的聚类分析
        3.2.6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SNP遗传距离有助于准确聚类
        3.3.2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3.3 双亲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章 矮桩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4.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4.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4.1.5 GPS关联分析
        4.1.6 SNP-index分析和ED分析
        4.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4.1.8 候选基因预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白菜单株重的遗传特性
        4.2.2 单株重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4.2.4 单株重QTL验证及候选基因预测
        4.2.5 杂合区段可能是导致单株重杂种优势的原因
    4.3 讨论
        4.3.1 与单株重相关的杂种优势QTL分析
        4.3.2 A05 着丝粒高杂合的原因及解释
        4.3.3 三种QTL分析方法的比较
        4.3.4 QTL“一因多效”现象与性状间的相关性
第五章 包尖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5.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5.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5.1.5 GPS关联分析
        5.1.6 SNP-index分析
        5.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包尖大白菜优势性状的确定
        5.2.2 亲本、F_1、F_2分离群体的田间性状表现
        5.2.3 优势性状-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5.2.4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
    5.3 讨论
        5.3.1 混池的数量及大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5.3.2 “玉田包尖”类白菜表现偏向遗传
        5.3.3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分析
第六章 大白菜耐热性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高温胁迫处理
        6.1.2 取样与转录组测序
        6.1.3 转录组分析
        6.1.4 差异表达分析
        6.1.5 基因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1.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可视化
        6.1.7 q RT-PCR验证候选hub基因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大白菜品种高温处理表型
        6.2.2 转录组测序分析
        6.2.3 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的DEGs比较
        6.2.4 DEGs的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2.5 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6.2.6 基因共表达网络确定七个响应高温胁迫的关键模块
        6.2.7 关键模块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6.2.8 与高温胁迫及其恢复处理相关的hub基因
        6.2.9 候选hub基因的表达验证
    6.3 讨论
        6.3.1 利用WGCNA分析构建与高温胁迫相关的共表达网络
        6.3.2 长期胁迫与短期胁迫机制的差异
        6.3.3 HSPs和 HSF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4 光合作用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5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6 自噬相关基因可能在高温胁迫中起保护作用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致谢
作者简历

(2)硼对大白菜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蔬菜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的概念
        1.1.1 营养品质
        1.1.2 风味品质
    1.2 蔬菜营养和风味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1.2.1 遗传因素
        1.2.2 栽培环境及种植技术
        1.2.3 成熟度、采后处理及贮藏
    1.3 蔬菜营养和风味品质调控措施
        1.3.1 培育高品质蔬菜品种
        1.3.2 改进和提高栽培技术
        1.3.3 适时采收、提高采后处理及贮藏技术水平
    1.4 蔬菜风味品质调控机制
        1.4.1 糖代谢通路
        1.4.2 有机酸代谢通路
        1.4.3 挥发性化合物代谢通路
    1.5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研究现状
        1.5.1 谷氨酰胺合成酶及其同工酶的类型
        1.5.2 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的调节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株高、生物量的影响
        3.2.2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根系形态的影响
        3.2.3 不同硼肥用量下大白菜株高、生物量和根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营养、风味品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硝酸盐、维生素C和还原糖的影响
        4.2.2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矿质元素的影响
        4.2.3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硼形态的影响
        4.2.4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硼肥用量对GLN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5.2.2 逆转录产物c DNA电泳检测结果
        5.2.3 退火梯度试验结果
        5.2.4 GLN家族表达量检测
        5.2.5 GLN家族基因表达量与矿质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2.6 GLN家族基因表达量与氨基酸的相关性分析
        5.2.7 GLN家族基因表达量与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3)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镁素与作物及人体健康
    1.2 土壤-作物系统的镁缺乏现状
        1.2.1 我国土壤镁养分状况
        1.2.2 植物镁缺乏的影响因素
    1.3 镁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4 蔬菜生产及其营养地位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与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2.3.2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3.3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2.3.4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2.3.5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及平衡
        2.3.6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农户生产调研与土壤取样
        3.2.3 作物生产系统的养分平衡分析
        3.2.4 土样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养分平衡状况
        3.3.2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碳氮状况
        3.3.3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磷状况
        3.3.4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有效钾钙镁状况
        3.3.5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系统的土壤pH状况
    3.4 讨论
        3.4.1 西南黄壤典型蔬菜轮作系统的养分平衡
        3.4.2 菜地土壤碳氮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3 菜地土壤磷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4.4 菜地土壤pH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5 小结
第4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镁肥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4.3.2 镁肥对辣椒植株镁浓度、镁累积量及收获期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4.3.3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对植株镁营养及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响应
        4.3.4 镁肥对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5 镁肥对辣椒果实果形指数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施用镁肥对辣椒生产的影响
        4.4.2 基于高产的辣椒系统土壤交换性镁和植株镁临界值的建立
    4.5 小结
第5章 土施镁肥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5.2.4 健康效应评价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镁肥对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5.3.2 镁强化辣椒的摄入对相关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贡献
        5.3.3 镁强化辣椒的人体健康效应
        5.3.4 镁肥对辣椒果实辣椒素(类)物质浓度及其成人饮食摄入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辣椒果实镁和钙、锌、维C品质间的关系
        5.4.2 施用镁肥对我国辣椒消费人群健康效应的影响
        5.4.3 辣椒素(类)物质与人体健康
        5.4.4 基于人体健康效应的辣椒镁肥管理启示
    5.5 小结
第6章 土施镁肥对大白菜营养品质及健康风险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6.2.4 健康风险评估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镁肥对大白菜产量、生物量、镁吸收和相关营养品质的影响
        6.3.2 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6.4 讨论
        6.4.1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6.4.2 施用镁肥对大白菜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4.3 施用镁肥对摄食大白菜重金属健康风险的影响
        6.4.4 大白菜生产中的镁肥管理
    6.5 小结
第7章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素淋洗损失及平衡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
        7.2.2 试验设计
        7.2.3 地下淋溶原位监测装置的安装和样品采集
        7.2.4 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各生态系统的镁素淋失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7.3.2 西南黄壤上辣椒-大白菜轮作系统的镁淋失状况
        7.3.3 施用镁肥对蔬菜系统镁累积量及其土壤交换性镁浓度的影响
        7.3.4 镁素平衡
    7.4 讨论
        7.4.1 主要露地生态系统的镁素淋洗和影响因素分析
        7.4.2 基于优化产量和维持系统镁素平衡的露地蔬菜系统镁肥管理策略
    7.5 小结
第8章 镁肥施用方式对辣椒生产及土壤镁素转化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地
        8.2.2 试验设计
        8.2.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8.2.4 相关计算
        8.2.5 数据分析
    8.3 结果
        8.3.1 施镁方式对辣椒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8.3.2 施镁方式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8.3.3 施镁方式对辣椒植株镁浓度和累积量的影响
        8.3.4 施镁方式对辣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8.3.5 施镁方式对辣椒收获期土壤镁形态转变的影响
    8.4 讨论
        8.4.1 辣椒产量和生物量
        8.4.2 辣椒植株各器官镁的分配
        8.4.3 辣椒营养品质及综合效应
        8.4.4 镁肥管理启示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获奖情况及参与学术活动情况

(4)适合抗根肿病研究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大白菜抗根肿病研究进展
    1.2 芸薹属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芸薹属植物转基因的方法和原理
        1.2.2 芸薹属植物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芸薹属作物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1.3.1 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1.3.2 芸薹属植物离体组织再生的影响因素
    1.4 芸薹属植物的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4.1 芸薹属植物的遗传转化的意义
        1.4.2 芸薹属植物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1.5 大白菜转基因体系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
    2.2 无菌苗的培养
    2.3 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
        2.3.1 基因型的筛选
        2.3.2 外植体类型的筛选
        2.3.3 苗龄的筛选
        2.3.4 外源激素浓度的筛选
    2.4 p BWA(V)BS-Bra003466-gfp载体构建
    2.5 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
        2.5.1 农杆菌菌液浓度
        2.5.2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2.5.3 农杆菌菌液的活化
        2.5.4 侵染用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2.5.5 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2.6 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流程
    2.7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7.1 PCR检测
        2.7.2 荧光标记GFP鉴定
        2.7.3 荧光定量q RT-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的构建
        3.1.1 基因型对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的影响
        3.1.2 外植体类型对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的影响
        3.1.3 外植体的苗龄对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的影响
        3.1.4 外源激素浓度的筛选
    3.2 目标基因的载体构建
    3.3 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3.3.1 农杆菌菌液浓度
        3.3.2 抗生素的浓度筛选
        3.3.3 优化的大白菜遗传转化流程
    3.4 遗传转化体系的重复性试验
    3.5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3.5.1 PCR检测
        3.5.2 荧光标记GFP观察
        3.5.3 荧光定量q RT-PCR检测
4 讨论
    4.1 再生体系的影响因素之植物材料的基因型
    4.2 植物材料的外植体类型对再生体系的影响
    4.3 苗龄对大白菜再生体系的影响
    4.4 外源激素浓度组合对再生体系的影响
    4.5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大白菜遗传转化的影响
    4.6 抗生素浓度对大白菜遗传转化的影响
5 结论
    5.1 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
    5.2 建立稳定高效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白菜突变体库的构建与平塌型不结球突变基因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突变体与功能基因组研究
    1.2 植物突变体的诱导
    1.3 植物赤霉素生物合成与株形变异
        1.3.1 GA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1.3.2 GA合成代谢的关键酶和基因
        1.3.3 GA合成代谢的影响因素
        1.3.4 GA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1.3.5 GA与植物矮化突变
    1.4 大白菜叶球的发育
        1.4.1 叶球发育的形态特征
        1.4.2 植物激素对大白菜叶球发育的影响
        1.4.3 大白菜叶球发育的相关基因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白菜突变体库的构建与平塌型不结球突变体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诱变材料
        2.1.2 诱变处理
        2.1.3 遗传特性分析
        2.1.4 突变基因的等位性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平塌型不结球突变体的筛选
        2.2.2 平塌型不结球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和遗传特性
        2.2.3 平塌型不结球突变基因的等位性
    2.3 小结
第三章 大白菜平塌型不结球突变基因Brnhm1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候选基因的Mutmap鉴定
        3.1.3 KASP验证
        3.1.4 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1.5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1.6 内源赤霉素含量测定
        3.1.7 外源GA3喷施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突变基因Brnhm1的Mutmap定位
        3.2.2 突变位点的KASP验证
        3.2.3 目标基因的克隆与测序结果
        3.2.4 目标基因表达模式
        3.2.5 突变体nhm1与其野生型内源赤霉素含量
        3.2.6 突变体nhm1外源GA3喷施效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等位突变的大白菜平塌型不结球基因Brnhm2的克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候选基因的Mutmap鉴定
        4.1.3 KASP验证
        4.1.4 候选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4.1.5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1.6 内源赤霉素含量测定
        4.1.7 外源GA3喷施实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突变基因Brnhm2的Mutmap定位
        4.2.2 突变位点KASP验证
        4.2.3 候选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4.2.4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
        4.2.5 突变体nhm2及其野生型内源赤霉素含量
        4.2.6 突变体nhm2喷施GA3效果
    4.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分离及制备研究进展
        1.1.1 晶体法
        1.1.2 色谱法
        1.1.3 化学拆分
        1.1.4 酶和微生物转化法
        1.1.5 催化不对称合成法
        1.1.6 其他方法
    1.2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杀虫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2.2 杀菌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2.3 除草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3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非靶标生物选择性毒性研究进展
        1.3.1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活体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1.3.2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体外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4 手性农药在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研究进展
        1.4.1 手性农药在动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1.4.2 手性农药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1.5 手性农药在土壤和水中的选择性降解研究进展
        1.5.1 手性农药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1.5.2 手性农药在水中的选择性降解
    1.6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研究进展
        1.6.1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研究进展
        1.6.2 手性农药抑霉唑研究进展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计划
第二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分离、制备及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
        2.2.2 化学品及试剂
        2.2.3 标准溶液配制
        2.2.4 手性分离及制备条件
        2.2.5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分离
        2.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分离
        2.3.3 对映体制备
        2.3.4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
        3.2.2 化学品及试剂
        3.2.3 光解稳定性实验
        3.2.4 水解稳定性实验
        3.2.5 土壤中稳定性实验
        3.2.6 样品前处理
        3.2.7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光解稳定性
        3.3.3 抑霉唑对映体水解稳定性
        3.3.4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在土壤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活性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
        4.2.2 化学品和试剂
        4.2.3 生物测定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活性差异
        4.3.2 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
        5.2.2 化学品及试剂
        5.2.3 供试生物
        5.2.4 毒性测定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蜜蜂的选择性急性毒性
        5.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选择性急性毒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及毒性差异机理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2.1 同源模建方法
        6.2.2 分子对接计算方法
        6.2.3 蛋白序列的保守性分析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及毒性机理
        6.3.2 抑霉唑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仪器
        7.2.2 化学品和试剂
        7.2.3 田间实验设计
        7.2.4 样品分析方法
        7.2.5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7.2.6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分析方法优化及评价
        7.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大白菜化学成分及降血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大白菜的研究进展
    1.2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概述
    1.3 具有降血脂功能食品的研究现状
    1.4 代谢组学技术简介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大白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大白菜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大白菜提取物降血脂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8)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大白菜概述
    1.2 大白菜耐抽薹育种研究进展
        1.2.1 耐抽薹大白菜品种选育现状
        1.2.2 耐抽薹大白菜育种研究展望
    1.3 大白菜抽薹性状机理研究进展
        1.3.1 遗传规律研究
        1.3.2 生理生化研究
        1.3.3 分子机制研究
    1.4 分子标记及BSA-seq技术
        1.4.1 基因定位概述
        1.4.2 分子标记研究概述
        1.4.3 大白菜抽薹性状分子标记研究
        1.4.4 BSA-seq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5 转录组学及 RNA-Seq 技术
        1.5.1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2 RNA-Seq 技术在芸薹属蔬菜中的应用
    1.6 植物MADS-box基因研究进展
        1.6.1 MADS-box蛋白的结构研究
        1.6.2 植物MADS-box基因的分类研究
        1.6.3 植物MADS-box基因的功能研究
    1.7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2 耐抽薹大白菜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资源材料
        2.1.2 育种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耐抽薹材料的筛选
        2.2.2 耐抽薹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2.2.3 组合选配结果
        2.2.4 耐抽薹结球大白菜杂交种繁制
        2.2.5 耐抽薹苗用大白菜种质创新
    2.3 讨论
3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SSR分子标记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构建基因池
        3.1.3 基因组DNA提取
        3.1.4 SSR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连锁SSR标记的筛选
        3.2.2 连锁SSR标记的验证
        3.2.3 连锁标记与目标性状遗传距离估算
    3.3 讨论
4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BSA-seq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遗传分析
        4.1.3 构建基因池
        4.1.4 重测序
        4.1.5 数据分析
        4.1.6 连锁标记开发与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遗传分析
        4.2.2 测序数据统计
        4.2.3 SNP检测与注释
        4.2.4 SmallIn Del检测与注释
        4.2.5 关联分析结果
        4.2.6 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4.2.7 连锁标记开发
    4.3 讨论
5 大白菜抽薹性状蕾期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实验试剂
        5.1.3 总RNA提取与c DNA文库的构建
        5.1.4 转录组测序
        5.1.5 数据分析
        5.1.6 差异基因筛选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易抽薹和耐抽薹大白菜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5.2.2 基因定量分析
        5.2.3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5.2.4 差异表达mRNA的表达量验证
        5.2.5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5.2.6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分析
    5.3 讨论
6 与大白菜抽薹相关的MADS-box基因家族的分析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材料
        6.1.2 大白菜MADS基因家族的鉴定
        6.1.3 MADS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6.1.4 大白菜MADS基因染色体分布
        6.1.5 大白菜MADS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白菜MADS基因家族的鉴定
        6.2.2 大白菜MADS基因系统进化比较分析
        6.2.3 大白菜MAD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分析
        6.2.4 大白菜MADS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3 讨论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CRd的定位克隆及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进展
        1.1.1 根肿病的寄主、危害以及发生规律
        1.1.2 根肿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
        1.1.3 根肿菌的生理小种划分及分子检测
        1.1.4 大白菜根肿病防治策略
        1.1.5 芸薹属抗根肿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2 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及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1.2.1 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
        1.2.2 植物抗病基因与病原菌互作机制
    1.3 参与植物抗病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
        1.3.1 Ca~(2+)信号转导途径
        1.3.2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1.4 BSA测序和集群分离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CRd的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根肿菌接种及抗病性鉴定
        2.1.3 基因组DNA提取
        2.1.4 BS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1.5 通过BSA测序定位CRd基因
        2.1.6 抗根肿病CRd基因连锁标记的开发
        2.1.7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筛选
        2.1.8 CRd基因的精细定位
        2.1.9 CRd基因物理图谱的构建
        2.1.10 CRd候选基因预测与序列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白菜种质特性研究
        2.2.2 表型鉴定和抗、感混池构建
        2.2.3 BSA测序数据分析
        2.2.4 定位CRd和标记验证
        2.2.5 CRd基因的精细定位
        2.2.6 CRd基因的物理图谱构建
        2.2.7 CRd候选基因预测与筛选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CRd候选基因的克隆,结构及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植物材料处理及样品采集
        3.1.3 植物根部组织总RNA的提取
        3.1.4 全长cDNA获得
        3.1.5 候选基因的结构分析
        3.1.6 CRd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候选基因的结构分析
        3.2.2 CRd候选基因c DNA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3.2.3 CRd候选基因在接种和不接种根肿菌“85-74”根系中的表达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CRd基因转拟南芥功能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4.1 CRd候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4.1.1 质粒与菌株
        4.1.2 候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4.1.3 CRd候选基因的遗传转化
        4.1.4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
        4.1.5 转基因拟南芥抗病性鉴定
    4.2 CRd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4.2.1 植物材料
        4.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3 构建系统发育树
    4.3 CRd基因亚细胞定位及转拟南芥阳性植株接菌后根部组织细胞观察
        4.3.1 CRd基因瞬时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3.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4.3.3 农杆菌介导烟草瞬时转化
        4.3.4 组织固定、包埋和切片
        4.3.5 脱蜡染色
    4.4 结果与分析
        4.4.1 CRd候选基因组序列酶切位点查找
        4.4.2 CRd候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4.3 CRd候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株的鉴定
        4.4.4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4.4.5 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
        4.4.6 转基因拟南芥抗病性鉴定
        4.4.7 CRd基因在不同基因组材料中的扩增结果
        4.4.8 CRd基因在抗病材料及感病材料中的序列比对
        4.4.9 CRd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4.4.10 CRd瞬时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4.11 CRd基因烟草亚细胞定位
        4.4.12 CRd拟南芥转基因阳性植株接菌后根部组织细胞观察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致病型与非致病型根肿菌胁迫下大白菜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根肿菌的接种以及样品采集
        5.1.3 转录组测序
        5.1.4 RNA-seq生物信息学分析
        5.1.5 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根肿菌生理小种选择和表型鉴定
        5.2.2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5.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4 功能富集分析
        5.2.5 大白菜侵染过程中DEGs的 GO分析
        5.2.6 参与大白菜响应根肿菌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
        5.2.7 JA,ET和 BR信号传导途径在非致病菌LAB-4 侵染后期的宿主反应中更重要
        5.2.8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5.3 讨论
        5.3.1 根肿菌侵染引起与磷酸化相关和Ca~(2+)信号传导途径基因的差异表达
        5.3.2 生长素和BR相关基因参与大白菜响应根肿菌胁迫
        5.3.3 在根肿菌侵染大白菜后期上调表达的抗病基因
        5.3.4 JA,ET和 BR信号通路在大白菜受根肿菌侵染后期在对无毒根肿菌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白菜橙花和白花基因克隆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花色概述
    1.2 类胡萝卜素代谢路径
        1.2.1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
        1.2.2 类胡萝卜素的分解
        1.2.3 类胡萝卜素的存储
    1.3 园艺作物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1.4 园艺作物类胡萝卜素的代谢调控
        1.4.1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调控
        1.4.2 类胡萝卜素的分解调控
        1.4.3 类胡萝卜素的存储调控
        1.4.4 影响类胡萝卜素积累的调控基因
        1.4.5 其他调控途径
    1.5 芸薹属作物花色的研究进展
        1.5.1 芸薹属作物花色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
        1.5.2 芸薹属作物花色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白菜橙花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DNA和RNA提取,c DNA合成和PCR扩增
        2.1.3 亲本基因组重测序及InDel和 dCAPS标记开发
        2.1.4 SNP位点重组事件鉴定
        2.1.5 橙花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2.1.6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2.1.7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白菜橙花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2.2.2 亲本全基因组重测序和橙花基因的初定位
        2.2.3 橙花基因的精细定位
        2.2.4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2.2.5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2.2.6 共分离标记验证
    2.3 讨论
第三章 大白菜白花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DNA和RNA提取,c DNA合成和PCR扩增
        3.1.3 亲本基因组重测序及InDel和 SNP标记开发
        3.1.4 SNP位点重组事件鉴定
        3.1.5 白花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3.1.6 白花候选基因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3.1.7 白花候选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3.1.8 透射电镜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白菜白花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3.2.2 亲本全基因组重测序和白花基因的初定位
        3.2.3 白花基因的精细定位
        3.2.4 白花候选基因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3.2.5 不同黄花和白花自交系中候选基因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3.2.6 白花候选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3.2.7 白花和黄花花瓣透射电镜分析
        3.2.8 共分离标记验证
    3.3 讨论
第四章 大白菜花瓣中类胡萝卜素成分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类胡萝卜素分析
        4.1.3 黄花和橙花花瓣总RNA提取,c DNA文库创建和RNA-seq
        4.1.4 黄花和橙花花瓣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GO和 KEGG富集分析
        4.1.5 黄花和白花花瓣总RNA提取和c DNA合成
        4.1.6 转录组数据的qRT-PCR验证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黄花、橙花和白花花瓣内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4.2.2 转录组测序和序列组装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4.2.4 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基因
        4.2.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4.2.6 转录组数据的qRT-PCR验证
        4.2.7 黄花和白花花瓣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白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D]. 岳丽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硼对大白菜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D]. 冯德玉. 西南大学, 2021(01)
  • [3]西南黄壤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的镁营养调控与品质效应[D]. 卢明. 西南大学, 2021
  • [4]适合抗根肿病研究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 刘旭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大白菜突变体库的构建与平塌型不结球突变基因的克隆[D]. 高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6]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D]. 李如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大白菜化学成分及降血脂作用的研究[D]. 王涵. 吉林大学, 2020(08)
  • [8]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D]. 胡齐赞.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9]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CRd的定位克隆及功能鉴定[D]. 付鹏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8)
  • [10]大白菜橙花和白花基因克隆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D]. 张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大白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