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S文件解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DOS文件解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一、DOS文件解密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峰[1](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安全性方案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虽然云存储技术的出现解决了数据存储需求快速增长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云存储技术用户与数据物理分离的特点也带来了诸多的数据安全问题。在数据存储安全方面,云存储服务器的硬件故障、系统的软件问题以及人为操作不当等问题威胁着数据完整性安全。在数据使用安全方面,用户在上传数据后就失去了数据的物理访问控制权,转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掌握,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非法拷贝和非法传播的问题。针对上述的安全问题,本文基于区块链技术针对云存储数据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1.针对数据存储安全问题,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案。方案通过挑战-应答的方式对用户在云存储中的数据以及其副本进行完整性验证。引入第三方仲裁机构,利用存储在区块链中完整性证明的不可篡改特性,为用户及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提供数据完整性仲裁服务,并给出数据完整性定量评估。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对云存储提供商的应答进行验证。方案既利用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摆脱了对第三方机构的依赖,建立了去中心化的完整性验证框架。又利用区块链防篡改的特性构建了可问责的完整性证明。通过安全性分析和实验,证明方案是安全且可行的。2.针对数据使用安全问题,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访问控制及防拷贝方案。方案引入CP-ABE加密技术将数据访问控制权由云存储提供商交还给用户,引入数字水印技术解决数据的非法拷贝问题。为将二者结合提出基于正交操作域的水印嵌入及CP-ABE加密模型,并针对图像类型数据给出了具体的基于正交操作域的水印嵌入及CP-ABE加密方法。方案将请求-确认记录存储到区块链,进一步加强用户的访问控制权,同时也建立了请求方与数据中水印的关联,防止请求方对其非法拷贝的事实进行抵赖。通过安全性分析和实验,证明方案是安全且可行的。3.对上述两个方案进行整合,形成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安全性方案。并基于此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最后对系统功能测试,验证了系统功能和方案的可行性。

王迪[2](2021)在《超算典型应用优化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高性能计算已经成为继理论分析和科学实验之后的第三大科研方法和手段,它利用先进的计算能力去解决理论、实验无法或难以解决的复杂、大规模的科学问题,成为了高校科研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尤其是近几年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融合,让高校各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更多的算力支撑。这些年国内高校的超算平台计算能力已经超过了千万亿次,很多计算资源都具有新一代Intel Cascade Lake可扩展处理器的强大算力,但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计算资源来加快科研的速度成为了使用者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一些系统级、编译级以及代码级的优化技术可以有效的帮助这些应用改善计算性能,提高计算效率,充分发挥算力作用。本文以某高校超算平台的几种典型应用为例,研究四种不同的优化技术以提高应用的计算效率,充分发挥平台计算资源的利用率。本论文首先对优化技术如硬件层面涉及到的流水线、超标量、SIMD,运行层面涉及到的并行参数调整、线程亲核性,编译器层面涉及到的编译时优化选项、并行编译、数学库优化,以及算法层面涉及到的数据并行与任务并行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分析,然后通过对某高校超算平台的实际应用案例如VASP、WRF、冷冻三维电镜重构应用和基于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的张量力提取应用分析它们的性能瓶颈所在,针对其性能瓶颈提出优化方案,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从本文的实验结果来看,在VASP应用中,默认的NPAR与NCORE参数经过优化后最大运行速度可以提高6.4倍;对基于数值预报模式WRF应用,通过GCC编译器优化后的WRF计算性能提升可以达到23.77%,但是用Intel编译器优化后的WRF计算速度相对于GCC编译器编译的WRF性能还可以提升;在三维冷冻电镜重构程序进行图像相似度算法中,实现了利用多核CPU的并行能力对图像相似度计算算法进行优化,利用基于共享内存的OpenMP多线程并行技术,分析并发掘了傅里叶空间中图像相似度计算算法的并行能力,对其计算过程实现了多个层次的并行优化,最优加速比达到了61.103;基于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的张量力提取应用中,针对其算法的可并行性,实现了采用OpenMP-MPI混合模型实现并行算法的优化,CPU利用率由原算法的不足1%提升到了94.8%,向量化比例提升到了100%,加速比达到了36.779。

胡鹏涛[3](2021)在《数据中心的节能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数据中心是新时期国家制定“互联网+”战略方针的基础资源;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承接流量传递和宽带体验等服务内容的载体;是5G、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智慧城市、大数据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信息化产业的“数字地产”。伴随着数据中心发展的利好政策,我国数据中心的产业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数据中心带来的产业效益明显。同时,伴随着数据中心产业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关注焦点,尤其是在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热点区域,高能耗问题已经成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瓶颈”,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成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热点话题。目前,数据中心的节能研究主要体现在能耗水平定义及评估测算、各类节能技术、节能方案列举介绍等方面,对数据中心的节能规划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未能将数据中心的节能规划与整体规划紧密结合,缺少整体性的规划思路、规划步骤和实施流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数据中心工程实践经验,结合数据中心节能理论研究,提出将数据中心的节能规划纳入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从“源头”进行节能实践,避免出现能耗浪费后而进行被动整改。首先,对数据中心的发展、能源消耗、能耗结构、能耗水平及数据中心在节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详细分析了数据中心节能发展的趋势和节能规划要点,提出了数据中心节能规划的步骤;再次,对数据中心的节能方向、节能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总结了各类节能技术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等内容;最后,将上述研究成果和理论在某数据中心征地选址、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等阶段进行应用实践,实现了该数据中心制冷系统、配电系统的节能规划,显着提升了该数据中心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对于推动整个数据中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志贤[4](2020)在《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投入令桥梁结构性能退化与性态变异问题能被及时地发现,从而避免桥梁意外坍塌事故发生,保障了桥梁运营阶段的安全,因此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窄带物联网NB-Io T的大规模推广为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NB-Io T低功耗、深穿透与大连接的通信优势与桥梁健康监测的需求相契合。本文基于桥梁监测系统研究背景、意义与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功能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NB-Io T通信技术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方案。主要工作包括:(1)充分考虑桥梁监测终端安装环境与扩展需求,以低功耗、高性能的MKL36Z128芯片与ME3616 NB-Io T通信模组为核心,同时辅以电源转换与信号采集模块,设计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终端设备,对影响桥梁健康状态的主要参数进行监测、预处理以及分析,并利用NB-Io T通信网络将所得数据传输至云端服务程序。(2)在终端软件方面,引入MQXLite操作系统,利用操作系统下任务与中断的关系合理规划终端软件执行流程,实现数据采集、预处理与上传;以云服务器侦听程序为媒介打通桥梁监测系统的通信流程,同时借助数据库工具实现采集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以网页形式实现桥梁监测数据可视化,并提供一定信息查询与设备管理功能。(3)桥梁监测终端安装位置与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后期软件维护的难度。为此,本文在桥梁监测终端程序中嵌入远程程序更新功能,在云服务器端侦听程序实现机器码文件的解析与更新数据下发,并设计丢帧重传、断点续传等机制保证通信过程的数据稳定传输。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桥梁健康现场监测系统的主要软硬件内容,经过反复调试以及野外环境测试,证明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本方案为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意义以及应用前景。

刘坤[5](2020)在《新工科教育治理:框架、体系与模式》文中指出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国际工程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实践不断迭代创新,新工科成为在内涵意义上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最前沿和新方向。系统深入推进新工科教育,是一项需要协同历史与当代、国际与国内、教育内外部等诸般关系的复杂治理课题。推进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着眼于推进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课题,立足于新工科教育治理的基本现状和关键问题,将现代治理理论引入新工科教育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行政)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等,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等量化研究方法,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立体式对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考察,深刻剖析新工科教育治理的基本价值结构,对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主体体系逐一进行分析,提出全球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划分的基本维度与标准。基于质性研究的新工科教育治理宏中观理论建构、量化研究的新工科教育治理案例考察分析,构建了未来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优化的基本框架。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构了新工科教育治理的基本框架,揭示了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方法,自下而上地建构了新工科教育治理的混合动力模型,提出价值结构、治理主体、治理体系的类型特征等共同推动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工科教育治理的基本框架是结构层面的边界安排,体系是其在功能上的集合和体现,二者最终通过治理模式发挥治理效能。2.明晰了新工科教育的“名实之辩”,提出了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价值结构及其理论模型。提出新工科教育是工程教育的“新范式”,其内涵、内容比名字和时间更重要,解答理论困惑。明确了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价值结构是一个意义系统,是新工科教育治理的元问题,其价值内核是“与未来合作”。在此基础上,明晰了新工科教育治理的终极目标、内部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与外部的互动关系。3.划定了“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体”的行动框架,构建了各主体多元共治、协同互动的关系互动模式。为破解新工科教育治理的实践难题,明确了包括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企业)等在内的新工科教育治理主体体系构成,明确了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工科教育治理各主体多元共治、协同互动的关系互动模式。4.提出了全球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划分的基本维度标准,明确了中国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独特的治理特征和国际地位。以全球内涵意义上实质等效的“新工科运动”为背景,提出价值理念、培养模式、治理机制和治理效能等划分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的四维度标准。基于此,系统界定了中国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的类型特征,将中国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界定为世界新工科教育治理四大体系之一。5.提取了新工科教育“教”与“学”两侧的关键治理要素,构建了中国情境下新工科教育治理的“政府主导—科教自主—产业驱动”模式。建构了信息增益IG、对称不确定性SU、信息增益比GR、卡方独立性检验、线性支持向量机SVM特征选择系列模型,提取到以家国情怀为引领的新工科师资能力框架要素和以道德伦理立基的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素养框架要素,构建了中国情境下新工科教育治理的“政府主导—科教自主—产业驱动”模式并呈现为“三五四二”框架。以上研究,从理论上明晰了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为未来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建构提供了基本向度和理论框架;从实践上为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优化找到了基本支撑点和实施路径。

罗伟青[6](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同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的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全面启动,“增加学生选择权”是本轮改革的重要指向。广东省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16年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本次改革遵循“满足学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的基本原则,并于2019年4月颁布《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文件给高中阶段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选择权和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规划学业、了解职业和专业。为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寻找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符合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对策,能丰富、充实我国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生涯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支撑性个案。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个案,调查研究了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校对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开展生涯教育,但缺乏专业教师,生涯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对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家校合力;高中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等问题。借鉴已有的生涯教育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新高考背景下广东省Q市A中学结合高考新政策、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年级段的需求,从高一至高三年级分别以:“生涯唤醒”“职业探索”“生涯决策”为主线进行生涯教育实践,对如何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生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对推动学校明确育人的目标、助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引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本研究存在由于时间有限、师资不足、家校合力不佳所导致的调查研究不够全面、活动开展不够系统、生涯教育效果欠佳等不足。基于对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就高中阶段生涯教育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化。采取自上而下的建构方式,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负责人+专兼职生涯教育人员”组成的三级生涯教育指导机制。二是完善课程设置,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系列化。包括分阶段设定生涯教育目标,规范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实施路径;分类别设计生涯教育课程,推进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序列化;适时开设精英导师课等。三是整合教育资源,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资源系统化。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和人人都是生涯导师的理念,整合校内外生涯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友+高校+技术”的生涯教育共同体。

周欣[7](2020)在《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窄带物联网(NB-IoT)作为一种低功耗广域网无线通信技术,于2016年完成标准冻结并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围绕NB-IoT的应用生态建设成为研究热点。NB-IoT的测控系统开发涉及多种技术,难度大且易产生重复工作而增加开发周期。为提高NB-IoT测控系统开发效率,本文在抽取NB-IoT应用技术共性的基础上,引入组态的思想完成一个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帮助构建测控系统原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可配置终端的硬件平台。针对可配置终端的需求,进行芯片与通信模组的选型,并遵循嵌入式硬件构件化设计方法实现可配置终端的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为可配置系统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基于软件构件化思想对测控系统涉及的外设模块进行驱动构件的开发,为终端软件的可配置提供服务。(2)对可配置终端的软件进行实现。在构件化软件架构的基础上设计了兼具监控与配置功能的软件流程,并针对驱动构件进行可配置参数设计与应用,实现对软件系统采集数据与控制关系的描述,使得终端能够依据配置实现测控功能。同时使用GA-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模拟量回归,实现回归公式的统一表达。(3)围绕组态软件的可配置功能和人机交互系统的数据传输与显示功能进行设计。合理的配置文件设计实现了对不同运行环境所需配置信息的存储,而人机交互系统中服务器的数据存储与访问方法,用户程序的实现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化的数据访问。同时设计了数据交互流程与协议,保证了数据在终端、云端与用户端之间的传输。本文以智能农业的墒情检测为背景进行组态开发与实践,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可配置系统可让用户在无需编程情况下,构建NB-IoT测控系统原型,加速应用开发,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刘贤德[8](2020)在《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精准而实时的电能质量检测数据是实现三相电网中电能良好管理和应用的基础,也是改善电网质量、预防电力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建设稳定可靠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窄带物联网NB-IoT的出现,给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涉及到了硬件设计、嵌入式编程、NB-IoT远程通信、人机交互及系统可维护等问题。本文的核心内容如下。(1)以NB-IoT通信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远程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框架。设计了终端NB-IoT通信应用构件和人机交互系统HCICom类,实现电能质量采集数据的上行与下行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基本测试。(2)以硬件打通为基础,给出了基于构件方法的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软硬件设计。硬件上设计了电能质量采集模块、主控模块、NB-IoT通信模块等,保证硬件设计的重构性;软件上进行基础构件和应用构件的封装,增大软件的编程粒度,并借助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实现电网谐波分析。(3)针对大规模的电能质量采集终端难维护问题,提出了一种远程更新终端程序的方案。该方案可克服现场环境因素,借助NB-IoT实现终端程序更新和功能拓展,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最后本文给出了一套可更新维护的远程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经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在数据准确性和通信稳定性方面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并实现了终端程序的远程升级,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具有一定工业应用参考价值。

佟安然[9](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编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科学技术不断向下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经济生活深度融合的社会背景下,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编程教育将成为未来人才综合素养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基,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正处于潜力无限的状态。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出台了针对中小学生培养编程教育的文件,甚至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在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各国均建立起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及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2014年教育部提出在各学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编程能力。因此本研究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的意义及可行性、如何培养编程能力、如何判断学生掌握了这些能力为出发点构建编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小学编程教育课程和能力培养等相关文献进行调查和搜集,并进行整理,了解国内外小学编程现状。其次调查学生在校园学习编程教育的情况,了解学生编程认知途径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在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与学生相适应的相关理论,建构编程课程教学模式、完善小学编程评价体系。为验证教学模式的效果,研究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在真实的编程学习环境中对编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究。通过编程入门阶段、图形化编程阶段和代码编程训练三阶段的学习来促进学习者编程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获得的研究结果:第一,将编程渗透到小学,促进了小学学生的编程学习体验。第二,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编程课程教学模式。第三,提出了面向编程知识、信息迭代能力、编程技术能力、算法能力、创新与合作意识、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等六项能力的评价体系。第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编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是有效的。

黄浩[10](2020)在《北京集中建设区不透水面规划管控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进程的演进使得城市下垫面由原先的自然地表逐渐被不透水面所取代,引发了流域内原生水文环境的改变。由此造成的热岛效应、非点源污染、城市内涝等诸多问题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北京作为中国特大城市的代表之一,过去几十年集中建设区内不透水面无序扩张的现象尤为典型,这与北京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四大中心的要求相悖,也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符。不透水面控制是“三生”理念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对不透水面的研究多关注于不透水面的时空演变规律、不透水面与环境要素的关联效应等方面,如何将不透水面管控与规划体系相结合并没有具体的指引。因此,集中建设区不透水面规划管控体系的研究可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拓宽新的视野,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新的方向。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论文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在雨洪管理理念下的不透水面管控实践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了其体系构建、政策引导、设计优化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以北京中心城区为对象,对不透水面的基本形态特征、不透水面与控规开发指标的耦合特征与规律特点进行数理分析,总结出北京集中建设区不透水面管控的规划重视程度不足、指标约束力有限、针对性以不强,以及不透水面与规划管理脱节等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集中建设区的不透水面控制体系的建构。首先,在宏观上应通过回归预测、雨洪模拟等综合方法明确研究区的不透水面总体控制目标。然后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分类设限”的思维,形成覆盖全域的不透水面基础分区。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严重的区域设置不透水面叠加区实行重点优先管控;其次,在中观街区层面基于传统控规构建不透水面的指标体系,并应根据街区自身特点编制不透水面控制导则优化不透水面整体布局;微观上,实行不透水面开发行为分级与变更许可的管理模式,并强化场地优化设计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合理选择在地块开发中的作用。最后,讨论了超限不透水面收费、容积率奖励、雨水费补贴作为经济激励政策在国内城市实施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法。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通州城市副中心作为不透水面规划管控的实证研究,以验证相关理论的可行性。

二、DOS文件解密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OS文件解密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安全性方案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完整性验证研究现状
        1.2.2 数据访问控制研究现状
        1.2.3 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案研究
        1.3.2 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访问控制及防拷贝方案研究
        1.3.3 设计并实现方案的原型系统
    1.4 本文的贡献及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区块链基础知识
        2.1.1 区块链基本原理
        2.1.2 区块链的架构分层
    2.2 密码学基础知识
        2.2.1 Merkle哈希树
        2.2.2 基于密文策略的属性加密
    2.3 数字水印技术
        2.3.1 数字水印技术的定义与特征
        2.3.2 数字水印的基本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案
    3.1 多副本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法
    3.2 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案
        3.2.1 方案模型
        3.2.2 数据上传预处理
        3.2.3 挑战-应答
        3.2.4 数据完整性仲裁
    3.3 安全性分析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测试DIPT和 AVIT生成的时间开销
        3.4.2 测试应答和验证过程的时间开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访问控制及防拷贝方案
    4.1 基于正交操作域的水印嵌入及CP-ABE加密模型
    4.2 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访问控制及防拷贝方案
        4.2.1 方案模型
        4.2.2 预处理算法
        4.2.3 添加水印算法
        4.2.4 数据请求协议
    4.3 图像数据基于正交操作域的水印嵌入及CP-ABE加密方法
        4.3.1 数字水印算法选取
        4.3.2 图像数据水印嵌入及CP-ABE加密方法基本框架
        4.3.3 DCT变换及Zig-zag排序
        4.3.4 水印图像置乱加密
        4.3.5 水印嵌入及CP-ABE加密算法
        4.3.6 解密算法
        4.3.7 水印提取算法
    4.4 安全性分析
    4.5 实验与结果分析
        4.5.1 水印图像置乱加密
        4.5.2 水印嵌入与提取
        4.5.3 图像数据加密
        4.5.4 缺失嵌入水印部分
        4.5.5 图像数据解密及水印提取
        4.5.6 P值的选取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安全性方案
    5.2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2.1 系统架构设计
        5.2.2 拥有方客户端子系统
        5.2.3 请求方客户端子系统
        5.2.4 云存储服务子系统
        5.2.5 区块链网络子系统
        5.2.6 第三方子系统
    5.3 系统功能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超算典型应用优化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超算应用优化技术概述
    2.1 硬件层面优化
        2.1.1 流水线
        2.1.2 超标量
        2.1.3 SIMD
    2.2 运行层面优化
        2.2.1 应用程序参数调整
        2.2.2 线程亲和性
    2.3 编译层面优化
        2.3.1 编译器选项优化
        2.3.2 并行编译
        2.3.3 数学库优化
    2.4 算法层面优化
        2.4.1 数据并行
        2.4.2 任务并行
    2.5 性能分析工具介绍
        2.5.1 Intel?VTune
        2.5.2 Nmon
    2.6 性能评价标准
        2.6.1 每秒浮点运算次数
        2.6.2 墙钟时间
        2.6.3 加速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VASP应用的通信并行参数优化研究与实现
    3.1 VASP应用介绍
    3.2 VASP应用分析
        3.2.1 实验体系
        3.2.2 实验环境
        3.2.3 实验结果
        3.2.4 实验结果分析
    3.3 并行参数优化
        3.3.1 VASP输入文件
        3.3.2 参数设置常见错误
        3.3.3 并行参数优化结果
    3.4 并行参数优化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WRF的编译优化实现
    4.1 数值预报模式系统WRF
    4.2 WRF分析
    4.3 WRF并行化编译实验
        4.3.1 GCC编译选项优化
        4.3.2 Intel编译选项优化
        4.3.3 GCC与 Intel编译器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冷冻三维电镜重构的傅里叶图像相似度计算算法优化
    5.1 冷冻三维电镜重构原理
        5.1.1 三维重构流程
        5.1.2 傅里叶变换
        5.1.3 中央截面定理
        5.1.4 相似度计算
    5.2 相似度计算算法分析
    5.3 并行优化的实现
        5.3.1 Open MP多线程性能优化
        5.3.2 基于intrisics的 SIMD优化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测试环境
        5.4.2 实验结果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的张量力提取并行算法优化研究与实现
    6.1 理论背景
        6.1.1 有效拉氏量
        6.1.2 Hartree-Fock方程
        6.1.3 两体相互作用矩阵元中张量力
        6.1.4 张量力提取
    6.2 应用分析
    6.3 并行优化算法实现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测试环境
        6.4.2 实验结果
        6.4.3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数据中心的节能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数据中心简介
        1.2.1 数据中心的定义
        1.2.2 数据中心的分类
    1.3 我国数据中心的发展情况
    1.4 我国数据中心的能耗情况
    1.5 数据中心在节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中心节能的发展趋势与规划步骤
    2.1 低碳化、多元化、模块化、智能化的节能发展趋势
    2.2 征地选址、园区规划、系统设计的节能规划要点
        2.2.1 征地选址的要点
        2.2.2 园区规划的要点
        2.2.3 系统设计的要点
    2.3 节能规划的五大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节能研究
    3.1 数据中心的环境要求
    3.2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架构及形式
        3.2.1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架构
        3.2.2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形式
    3.3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节能方向研究
    3.4 利用自然冷源实现节能减排
        3.4.1 我国自然冷源利用的潜质
        3.4.2 优化制冷系统工作模式,利用自然冷源
        3.4.3 提高机房温度,增加自然冷源利用时长
    3.5 应用新型空调末端,优化机房气流组织
        3.5.1 行级列间空调
        3.5.2 机架级背板空调
        3.5.3 不同空调末端形式的机房装机规模对比
    3.6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制冷系统智能化水平
    3.7 能源梯次利用,余热回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的节能研究
    4.1 数据中心的配电要求
    4.2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结构
    4.3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的节能方向研究
    4.4 合理确定机架等级和功耗,避免设备过度配置
    4.5 积极推行新型供电架构、提高设备利用率
        4.5.1 336V/240V高压直流系统
        4.5.2 市电+不间断电源系统
        4.5.3 优化UPS 系统结构,提高UPS 系统效率
    4.6 使用新型配电产品,提升节能水平
        4.6.1 采用高压油机,提高供电可靠性
        4.6.2 改变传统整流逆变模式,UPS采用智能在线模式
    4.7 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助力数据中心低碳化发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数据中心的节能实践
    5.1 实践背景
        5.1.1 总体概述
        5.1.2 项目概况
    5.2 数据中心征地选址节能实践
    5.3 数据中心园区规划节能实践
        5.3.1 数据中心园区总平面规划
        5.3.2 数据中心使用功能规划
        5.3.3 数据中心机架等级及单机架功耗
    5.4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设计节能实践
        5.4.1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容量设计
        5.4.2 合理选择制冷系统,利用自然冷源
        5.4.3 适度提高机房温度,提升冷机效率
        5.4.4 全面使用新型空调末端,提升效率
        5.4.5 利用余热回收,实现能源梯次利用
    5.5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设计节能实践
        5.5.1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容量设计
        5.5.2 采用高压油机,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
        5.5.3 UPS系统采用3N结构,提升设备效率
        5.5.4 扩大高压直流应用规模,提升能源转化效率
        5.5.5 配电设备及用房集中设置,减少电力传输距离
        5.5.6 优化能源结构,探索使用可再生能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1#机房楼平面图
    附录2:辅助用房平面图
    附录3:水冷冷水机组系统利用自然冷源支出测算表
    附录4:风冷冷水机组系统利用自然冷源支出测算表
    附录5:风冷型空调系统利用自然冷源支出测算表
    附录6:方案一、二、三分年度及年度累加支出对比
    附录7:市电引入、变压器、发电机组的容量估算汇总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2 NB-IoT发展现状
        1.2.3 远程更新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技术基础
    2.1 桥梁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2.2 桥梁监测系统框架
        2.2.1 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
        2.2.2 NB-IoT网络传输系统
        2.2.3 人机交互系统
    2.3 NB-IoT通信技术
        2.3.1 NB-IoT技术特点
        2.3.2 NB-IoT与其他通信技术的比较
    2.4 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2.4.1 现场更新技术
        2.4.2 远程更新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梁监测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终端硬件结构
    3.2 终端硬件器件选型
        3.2.1 主控芯片选型
        3.2.2 NB-IoT通信模组的选型
        3.2.3 桥梁监测传感器选型
    3.3 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3.3.1 主控制模块设计
        3.3.2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3.3.3 电源转换模块设计
        3.3.4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4 终端硬件驱动设计
        3.4.1 外设驱动设计
        3.4.2 传感器驱动设计
        3.4.3 通信模组驱动设计
    3.5 终端PCB设计与测试
        3.5.1 终端PCB设计
        3.5.2 终端硬件电路测试
        3.5.3 硬件驱动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结构与功能
    4.2 终端控制程序设计
        4.2.1 通信帧格式设计
        4.2.2 MQXLite任务调度
        4.2.3 MQXLite任务设计
        4.2.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4.3 服务器云侦听程序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套接字通信设计
        4.3.3 Websocket通信设计
    4.4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与实现
    4.5 系统综合测试
        4.5.1 通信稳定性测试
        4.5.2 预警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终端程序远程更新方案设计与实现
    5.1 远程可维护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5.2 远程更新技术的融入方法
    5.3 远程更新的设计
        5.3.1 服务器更新软件设计
        5.3.2 终端程序设计
        5.3.3 更新方案设计
    5.4 更新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外设驱动函数接口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新工科教育治理:框架、体系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大变局中的全球工程教育新态势与新挑战
        1.1.2 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阶段与新工科教育发展坐标
        1.1.3 新工科教育治理命题的提出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工科教育的“名实之辩”
        2.1.2 新工科教育概念的再厘定
        2.1.3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概念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行政)理论
        2.2.3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2.2.4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国外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实践进展
        2.3.2 国内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实践进展
        2.3.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理论框架建构
    3.1 新工科教育治理理论框架建构的方法与样本
        3.1.1 样本选取
        3.1.2 资料收集
        3.1.3 资料分析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工科教育治理混合动力模型建构
        3.2.1 新工科教育治理开放式编码及范畴化
        3.2.2 新工科教育治理轴心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及副范畴
        3.2.3 新工科教育治理核心类属的确定与混合动力模型建构
        3.2.4 信效度检验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工科教育治理基本框架建构
        3.3.1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价值结构
        3.3.2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主体体系
        3.3.3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类型特征
        3.3.4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模式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价值结构
    4.1 新工科教育治理价值结构的概念与内涵
        4.1.1 新工科教育治理价值结构的理论内涵
        4.1.2 新工科教育治理价值结构的理论意义
    4.2 新工科教育治理价值结构的要素解析
        4.2.1 工程教育的新理念
        4.2.2 学科专业的新结构
        4.2.3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4.2.4 教育教学的新质量
        4.2.5 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4.3 新工科教育治理价值结构的理论模型与互动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主体体系
    5.1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政策逻辑
        5.1.1 政府在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的主导地位
        5.1.2 政府在新工科教育治理中的角色规范
    5.2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知识逻辑
        5.2.1 高校在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的基本主体地位
        5.2.2 高校的类型层次划分及其在新工科教育治理中的角色规范
    5.3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
        5.3.1 社会力量在新工科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5.3.2 社会力量在新工科教育治理中的角色规范
    5.4 新工科教育治理主体体系的基本构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6.1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案例分析的整体设计
        6.1.1 研究的基本假设
        6.1.2 实证案例的选取
        6.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构
    6.2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的特征选择方法与模型构建
        6.2.1 信息增益IG特征选择模型
        6.2.2 对称不确定性SU特征选择模型
        6.2.3 信息增益比GR特征选择模型
        6.2.4 卡方独立性检验特征选择模型
        6.2.5 线性支持向量机SVM特征选择模型
    6.3 问卷实施过程与信效度检验
        6.3.1 问卷调查实施与分析过程
        6.3.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
    6.4 问卷数据分析讨论与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特征选择
        6.4.1 样本数据基本信息分析
        6.4.2 新工科教育治理总体认知情况分析
        6.4.3 新工科教育治理宏观成效分析
        6.4.4 新工科师资能力框架及其治理要素提取
        6.4.5 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素养及其治理要素提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情境下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7.1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优化的全球坐标与中国情境
        7.1.1 全球新工科教育治理类型特征划分的维度与标准
        7.1.2 中国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的类型特征
        7.1.3 中国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优化的场域情境
    7.2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优化的框架性建构
        7.2.1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的优化维度
        7.2.2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的制度架构
        7.2.3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的治理规范
        7.2.4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的差异化梯度式推进
    7.3 新工科教育治理模式中的多重关系调适机制
        7.3.1 构建政府与高校的“互信互律”关系调适机制
        7.3.2 构建政府与社会的“共建共治”关系调适机制
        7.3.3 构建高校与社会的“互通双赢”关系调适机制
    7.4 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与路径选择
        7.4.1 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功能定位
        7.4.2 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体的行动框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家出台新高考方案
        2.高中学生对生涯教育的需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概述
        2.国内研究概述
    (四)关键概念的界定
        1.新高考
        2.生涯
        3.生涯教育
        4.高中生涯教育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的方法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高中生涯教育的价值分析
        1.对人的一生而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
        2.对高中生而言:生涯教育利在当下功在一生
        3.对高中学校而言:生涯教育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1.帕森斯(Frank Parsons)人格类型理论
        2.霍兰德(John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基于广东省Q市A中学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2.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3.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二)访谈设计与实施
        1.教师访谈
        2.学生访谈
        3.家长访谈
        4.访谈小结
    (三)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综合分析小结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开设生涯教育课程
    (二)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三)生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成效
    (一)从育分到育人:明确学校育人的目标
    (二)从教师到导师:助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三)从升学到生涯:引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
六、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不足与改善
    (一)新高考背景下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反思
        1.时间有限,活动开展不够系统
        2.师资不足,生涯教育不够专业
        3.家校合力不佳,影响生涯教育的效果
    (二)新高考背景下改善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化
        2.完善课程设置: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系列化
        3.整合教育资源: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资源系统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件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四:访谈提纲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组态软件研究现状
        1.2.2 NB-IoT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NB-ECS模型和技术基础
    2.1 NB-IoT应用架构
    2.2 可配置软件相关知识
        2.2.1 可配置化软件架构
        2.2.2 组态软件的评估标准
    2.3 NB-ECS模型设计方案
    2.4 构件化嵌入式软硬件设计方法
        2.4.1 嵌入式硬件构件设计方法
        2.4.2 嵌入式软件构件设计方法
    2.5 GA-BP神经网络模拟量回归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配置终端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平台选型
        3.1.1 主控芯片的选型
        3.1.2 NB-IoT通信模组的选型
    3.2 终端硬件平台的设计
        3.2.1 芯片硬件最小系统
        3.2.2 通信相关模块
        3.2.3 电源转换电路
    3.3 测控系统的构件设计
        3.3.1 测控系统的结构
        3.3.2 硬件构件的对外接口设计
        3.3.3 驱动构件设计
    3.4 可配置终端的硬件测试
        3.4.1 硬件平台测试
        3.4.2 驱动构件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配置终端的软件设计
    4.1 构件化的软件工程框架
    4.2 终端程序执行流程
    4.3 可配置参数设计及应用
        4.3.1 可配置参数的定义
        4.3.2 可配置参数的存储
        4.3.3 可配置参数的应用
    4.4 GA-BP神经网络的模拟量回归应用
        4.4.1 模拟量回归实验分析
        4.4.2 GA-BP算法在终端上的应用
    4.5 可配置终端的软件测试
        4.5.1 可配置参数的应用测试
        4.5.2 模拟量回归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态软件与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
    5.1 组态软件的设计
        5.1.1 可配置文件的设计
        5.1.2 组态软件的功能实现
    5.2 服务器端的数据存储与访问
        5.2.1 数据库设计
        5.2.2 数据库访问接口
        5.2.3 服务器端的数据通信接口
    5.3 用户程序设计
    5.4 通信流程与协议的设计
        5.4.1 数据通信流程
        5.4.2 通信协议
    5.5 组态功能与通信测试
        5.5.1 组态功能测试
        5.5.2 通信协议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实例——智能农业墒情测控系统
    6.1 应用背景
    6.2 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的输入输出分析
    6.3 农业墒情测控系统的可配置开发
        6.3.1 终端配置
        6.3.2 人机交互系统配置
    6.4 功能运行测试
        6.4.1 实时数据的查看
        6.4.2 历史数据的查询
        6.4.3 图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NB-ECS简明使用方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设计方案的研究现状
        1.2.2 物联网通信技术在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2.3 远程更新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技术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
        2.2.2 信息邮局
        2.2.3 人机交互系统
    2.3 电能质量指标
        2.3.1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2.3.2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2.3.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2.3.4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2.3.5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2.4 NB-IoT通信技术
        2.4.1 物联网连接技术分类
        2.4.2 NB-IoT技术特点
        2.4.3 NB-IoT与其他LPWAN技术比较
    2.5 处理系统更新维护问题的技术基础: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2.5.1 在线编程技术
        2.5.2 远程更新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3.1 嵌入式硬件构件化思想
    3.2 终端硬件结构组成
    3.3 终端硬件选型
        3.3.1 电能计量芯片选型
        3.3.2 主控芯片选型
        3.3.3 NB-IoT通信模块选型
    3.4 终端硬件构件化电路设计
        3.4.1 电能质量采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4.2 主控芯片硬件最小系统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3.4.3 NB-IoT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4.4 电源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5 终端硬件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软件构件化思想
    4.2 终端基础构件设计
        4.2.1 SPI基础构件设计
        4.2.2 SPI基础构件测试
        4.2.3 其他基础构件设计
    4.3 终端应用构件设计
        4.3.1 电能质量采集应用构件设计
        4.3.2 NB-IoT通信应用构件设计
        4.3.3 终端应用构件测试
    4.4 终端主程序执行流程设计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与系统测试
    5.1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5.1.1 服务器端与终端的通信接口类HCICom设计
        5.1.2 数据库操作类SQLCommand设计
        5.1.3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通信设计
        5.1.4 服务器端各窗体设计
    5.2 客户端软件设计
        5.2.1 客户端实时数据窗体设计
        5.2.2 客户端历史数据窗体设计
        5.2.3 串口配置校正窗体设计
    5.3 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测试
        5.3.1 数据准确性测试
        5.3.2 通信稳定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远程可维护方案设计
    6.1 系统远程可维护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6.2 远程更新技术的融入方法
    6.3 远程更新系统设计
        6.3.1 终端部分的远程更新设计
        6.3.2 服务器端部分的远程更新设计
        6.3.3 远程更新操作执行流程
    6.4 远程更新系统的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编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工智能社会背景下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1.1.2 “编程热”使程序设计培养备受关注
        1.1.3 国家课程改革使得学校成为编程教育的主阵地
    1.2 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3.4 行动研究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外现状
        2.1.1 国外编程课程现状
        2.1.2 国外编程相关课程核心素养现状
    2.2 国内现状
        2.2.1 编程教育现状
        2.2.2 编程教育研究内容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编程课程教学模式建构
    3.1 建构依据
        3.1.1 理论基础
        3.1.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及目标
        3.1.3 教学模式
    3.2 小学编程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方法和过程
        3.2.2 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编程课程教学模式建构
        3.3.1 教学模式建构
        3.3.2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编程课程教学模式学习阶段
        3.3.3 编程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4 建立小学编程能力水平评价体系
    4.1 编程评价现状
    4.2 研究方法介绍
        4.2.1 模糊综合评价
        4.2.2 量表评价法
    4.3 建立小学编程能力水平评价体系
5 教学模式对学生编程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准备
        5.1.1 教学对象
        5.1.2 教学环境
    5.2 教学案例
        5.2.1 第一阶段教学案例
        5.2.2 第二阶段教学案例
        5.2.3 第三阶段教学案例
    5.3 教学评价
    5.4 小结
6 总结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编程能力评价量表
附录 D 试卷
附录 E 评分标准
附录 G 学生作品展示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北京集中建设区不透水面规划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不透水面的扩张
        1.1.2 不透水面剧增引发多种问题
        1.1.3 不透水面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
        1.1.4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规划转型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不透水面的含义及分类
        1.5.2 不透水率
        1.5.3 集中建设区
第2章 国内外不透水面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不透水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2 有效不透水面(EIA)与总体不透水面(TIA)的关系
        2.1.3 不透水面与土地使用
        2.1.4 不透水面的提取与估算
        2.1.5 不透水面的环境影响阈值
    2.2 国内外相关实践进展
        2.2.1 国外相关实践进展
        2.2.2 国内相关实践进展
    2.3 本章小结
        2.3.1 国内外管控经验借鉴
        2.3.2 美国典型不透水面管控体系总结
第3章 北京集中建设区不透水面特征与问题:以中心城区为例
    3.1 北京中心城规划管控体系
    3.2 控规约束下的北京中心城不透水面特征
        3.2.1 研究思路与数据处理
        3.2.2 不透水面的基本形态特征
        3.2.3 不透水面与控规指标的耦合特征
    3.3 北京集中建设区不透水面存在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集中建设区不透水面控制体系
    4.1 不透水面控制的总体架构
    4.2 不透水面的宏观层面管控
        4.2.1 确定研究区不透水面的总体控制目标
        4.2.2 确定不透水面控制基础分区与不透水面叠加区
    4.3 不透水面中观层面的管控
        4.3.2 不透水面管控的指标体系
        4.3.3 不透水面的规划控制导则
    4.4 不透水面的微观层面规制
        4.4.1 不透水面的开发行为分级
        4.4.2 不透水面变更许可
        4.4.3 不透水面的场地优化设计
        4.4.4 因地制宜地选用LID设施
    4.5 其他管控辅助手段
        4.5.1 超限不透水面收费
        4.5.2 实施容积率奖励与雨水费补贴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探讨:以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为例
    5.1 通州城市副中心基本概况
    5.2 总体控制目标与基础分区
        5.2.1 副中心不透水面总体控制目标
        5.2.2 不透水面的基础分区
    5.3 不透水面叠加区的划定
    5.4 不透水面控制导则与指标
        5.4.1 不透水面总体形态控制
        5.4.2 交通环境与空间利用
        5.4.3 绿化植被和土壤保护
    5.5 不透水面开发行为分级
    5.6 不透水面变更许可的实施
        5.6.1 不透水面变更许可与现有许可制度的衔接
        5.6.2 变更许可的申请与变更面积的核准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DOS文件解密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安全性方案研究与实践[D]. 刘峰.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超算典型应用优化技术研究与实践[D]. 王迪. 兰州大学, 2021(09)
  • [3]数据中心的节能研究与实践[D]. 胡鹏涛. 兰州大学, 2021(11)
  • [4]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D]. 黄志贤. 苏州大学, 2020(02)
  • [5]新工科教育治理:框架、体系与模式[D]. 刘坤. 天津大学, 2020(01)
  • [6]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D]. 罗伟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D]. 周欣. 苏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D]. 刘贤德. 苏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编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D]. 佟安然.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北京集中建设区不透水面规划管控体系研究[D]. 黄浩.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DOS文件解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