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联合治疗改善酸痛麻木症状的临床观察

声光联合治疗改善酸痛麻木症状的临床观察

一、声光电组合疗法改善酸痛麻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琛洁[1](2021)在《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PELD术后残余症状的应用价值和机理,为临床上治疗PELD术后残余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患者60名,要求所有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症状、体征相结合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且仅为单节段发病,并在住院期间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1-60号,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得出两组随机数字,分别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护理和治疗措施并指导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予身痛逐瘀汤中药颗粒冲服,连续服用2周,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天、术后1周和2周以及术后1月五个时间节点收集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数据,术后1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所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依据两组各观测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随访时间1个月,观察组30例,平均年龄(48.50±13.55)岁,平均病程(19.00±9.17)月,其中突出节段位于L4-5、L5-S1的患者分别为17例、13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49.53±14.06)岁,平均病程(20.50±10.57)月,其中突出节段为L4-5、L5-S1的患者分别为18例、12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以及术前1天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术前1天和术后1天两组患者在VAS、JOA、ODI评分上相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观测时间节点的以上评价指标与术前1天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术后各时间节点较术前1天VAS评分及ODI评分呈持续下降趋势,JOA评分呈持续升高趋势。3.组间比较:术前和术后1天两组相比在VAS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2周和术后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2周及1月的VAS评分(2.33±0.71、1.10±0.61和0.37±0.49)低于对照组(2.73±0.74、1.80±0.76和0.77±0.63)。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1周两组相比在JOA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术后1月的JOA评分观察组(22.93±2.36和25.03±1.94)高于对照组(21.30±2.89和23.40±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1周在ODI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术后1月的ODI评分观察组(24.00±2.38和19.33±2.54)低于对照组(25.33±2.32和21.57±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临床疗效:观察组总体优良率为93.3%(优20例,良8例),对照组总体优良率为90.0%(优17例,良10例),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身痛逐瘀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残余症状疗效满意,可以使患者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等方面获益,且无明显副作用,对促进PELD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陈静[2](2021)在《针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及与循经起止取穴法对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常用疗效显着的针刺方法电针、腹针、平衡针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通过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选择其中临床总体疗效最优的针刺方法,并与循经起止取穴法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为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 Med收集电针、腹针、平衡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的文献,对文献的信息进行提取,使用Cochrane协作网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通过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统计软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循经起止取穴法治疗,针灸处方选取疼痛部位循行经脉的起穴和止穴;对照组使用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中疗效最优的针法—平衡针法治疗,针刺主穴颈痛穴,辅穴肩痛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治疗后的复发率、总体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文献筛选:共纳入37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37项研究共纳入2769例受试者,对照组1363例,实验组1406例,其中男性1515例,女性1254例。(2)干预措施:实验组中7篇研究为平衡针,11篇为腹针,19篇为电针;对照组均为常规针刺。(3)偏倚风险评估:纳入的37篇文献对多项试验方法未作出明确说明或描述不清,偏倚风险评估提示存在较高潜在风险。(4)Meta分析:(1)平衡针vs常规针刺:纳入的7个研究间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P=0.26,I2=23%),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4.26,95%CI[2.26,8.04],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平衡针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腹针vs常规针刺:纳入的11个研究间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P=0.47,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4.06,95%CI[2.52,6.54],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腹针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3)电针vs常规针刺:纳入的19个研究间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P=0.95,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3.64,95%CI[2.39,5.52],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4)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平衡针(OR=4.26)>腹针(OR=4.06)>电针(OR=3.64),表明平衡针的临床疗效优于腹针、电针和常规针刺。2.临床研究结果:(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复发情况相当。复发原因可能与治疗周期不够、治疗后患者立即大量工作等有关导致再次复发。(3)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4)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效果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6)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文献研究表明:(1)平衡针、腹针和电针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2)平衡针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腹针和常规针刺,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大。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针刺方法均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疼痛,对CSR的治疗都有显着疗效。(2)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复发情况相当,复发原因可能与治疗周期不够、治疗后患者立即大量工作等有关导致再次复发。(4)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疼痛效果优于对照组。(5)平衡针与循经起止取穴法均具有安全、穴位少、起效快、效果突出等优点,两者相比,平衡针选穴更少且不易复发,适用于颈肩部疼痛麻木;循经起止取穴法对于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疼痛、麻痹均有特效,即刻见效且疗程更短。(6)在临床中我们应将平衡针与循经起止取穴法联合起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发挥各自优势,为患者提供疗程最短,疗效最好的针灸诊治方案。

王桂娜[3](2020)在《穴位指针疗法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穴位指针治疗,观察其干预前后膝关节活动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索穴位指针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一种辅助方法。方法根据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入76例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患侧足三里、外膝眼、内膝眼、鹤顶穴、阳陵泉进行穴位指针治疗,每穴每次按揉5min,共25min,每日一次,连续干预4周。记录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及干预4周的关节活动度,并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WOMAC、SF-MPQ的变化情况。结果1基线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性别、居住地、家族史、K/L分级、居住环境、照护人员、饮食起居、饮食习惯、用药情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前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WOMAC评分、SF-MP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研究完成情况本研究共纳入76例KOA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在研究干预期间,共脱落5例病例,共71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对照组36例、试验组35例。3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关节活动度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以及交互作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患者干预后关节活动度均较干预前显着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1周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及干预4周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WOMAC评分比较组间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关节僵硬、日常活动三个维度得分及WOMAC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疼痛、关节僵硬、日常活动三个维度得分及WOMAC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疼痛、关节僵硬、日常活动三个维度得分及WOMAC总分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5 SF-MPQ评分比较组间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RI、VAS、PPI三个维度得分及SF-MPQ总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PRI、VAS、PPI三个维度得分及SF-MPQ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显着所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PRI、VAS、PPI三个维度得分及SF-MPQ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1.穴位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患侧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活动能力。2.穴位指针疗法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关节僵硬程度以及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

李智荣[4](2020)在《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缓解期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生理曲度变化,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对颈椎力学的影响,为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的临床康复方案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1人、中年组31人,所有人均进行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1日1次,一次10分钟,每周训练5天,持续12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进行疼痛情况评估,并通过X线摄片对两组练习前后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定,使用颈部CT检查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出包括C4—7各椎体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等颈椎力学数据。结果:1.基线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在练习过程中脱落5人(青年组2人,中年组3人),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经12周练习后,青年组、中年组VAS评分较练习前均显着降低,组内练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12周练习后VAS评分低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椎生理曲度测量:青年组与中年组12周练习后曲度均较练习前有改善,组内练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12周练习后生理曲度测量值优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有限元分析:(1)两组患者C4—7椎间盘应力经练习后组内比较显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应力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青年组在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后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椎间盘应力下降程度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C4—7关节突关节囊应力经练习后组内比较显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应力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青年组在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后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关节突关节囊应力下降程度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可以减轻缓解期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部疼痛情况,有助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且青年组改善程度均优于中年组。2.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后两组患者颈椎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均降低,且青年组下降情况优于中年组。3.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对不同年龄段的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积极作用,相较于中年人群,青年人群练习效果更佳。

胡蔚婧[5](2019)在《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及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是在前期开展的不同配穴对心肌缺血影响的工作基础上,以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为研究对像,采用“针刺预处理”的方式,选用“关元”和“足三里”进行配穴的“保健穴”组与“关元”、“足三里”、“内关”三穴相配伍的“标本配穴”组与空白组、运动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抗疲劳能力、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及对心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和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的影响,并采用1H-NMR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寻找其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为针灸“治未病”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面的运用提供有效的实验基础及探究思路。方法八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运动组,保健穴组,标本配穴组,每组15只。空白组:正常饲养,不运动,不针刺;运动组:只运动,不针刺;保健穴组:每天运动前一小时进行针刺预处理治疗,取双侧的足三里穴和关元穴;标本配穴组:每天运动前一小时进行针刺预处理治疗,取双侧的内关穴、足三里穴及关元穴。针刺操作方法:双侧“内关”穴:大鼠前肢内侧,离腕关节约3mm左右的尺桡骨缝间,直刺2mm;双侧“足三里”穴:大鼠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直刺3-5 mm;“关元”穴:大鼠腹白线上,脐下正中约2mm,向剑突方向呈45°角斜刺3mm;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0mm x 15mm,每穴直刺5mm,平补平泻针刺手法,每针捻转1min,留针15mim,共治疗6周。除空白组外,每组进行6周的递增负荷训练,最后一天进行力竭训练,训练后即刻,大鼠腹腔麻醉,心尖部取血提取血清,取心肌组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乳酸(LD)、肌酸激酶(CK)、尿素氮(BLU)、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线粒体的氧化损伤,ELISA法检测心钠素(ANP),Western Blot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1H-NMR核磁共振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血清LD、CK、BUN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和标本配穴组血清LD、CK、BUN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标本配穴组较保健穴组降低更明显(P<0.05)。(2)对心肌组织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T-SOD、GSH-PX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和标本配穴组心肌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T-SOD、GSH-PX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标本配穴组与保健穴组比较,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T-SOD、GSH-PX含量明显增加(P<0.05)。(3)心肌细胞线粒体ND1基因表达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ND1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标本配穴组线粒体ND1基因表达下降(P<0.05或P<0.01);与保健穴组相比,标本配穴组线粒体ND1基因表达下降(P<0.05)。(4)对心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大鼠心肌组织ANP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和标本配穴组心肌组织ANP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标本配穴组心肌组织ANP含量较保健穴组明显降低(P<0.05)。(5)心肌细胞TERT与CGRP的表达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心肌的TERT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CGRP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和标本配穴组心肌的CGRP表达均升高(P<0.05),而TERT蛋白的表达保健穴组与标本配穴组均降低(P<0.05),与保健穴组相比,标本配穴组TERT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CG RP蛋白表达升高(P<0.05)。(6)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及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从血清PLS-DA得分图显示,空白组和标本配穴组轮廓相近,而运动组轮廓与其他组相异。根据VIP得分大于1的代谢物谱可以推测乳酸、葡萄糖、尿素、丙氨酸、乙酸可能是其潜在的代谢差异生物学标志物。结论(1)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标志物有显着改善,证明针刺预处理对抗运动性疲劳具有明显作用,且标本配穴优于保健穴配伍。(2)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心肌组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并且能够减少力竭运动所对心肌细胞产生的损伤,且标本配穴优于保健穴配伍。(3)针刺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内分泌功能以及心肌组织中的CGRP和TERT的表达与活性,起到对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心脏的保护作用,且标本配穴优于保健穴配伍。(4)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及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从血清PLS-DA得分图显示,空白组与标本配穴组轮廓接近,而运动组与其他组轮廓相异。根据VIP得分大于1的代谢物谱可以推测乳酸、葡萄糖、尿素、丙氨酸、乙酸可能是其潜在生物学标志物,说明标本配穴消除运动性疲劳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实现的。

黄银英[6](2019)在《脐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脐针与传统针刺在治疗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上的临床疗效对比,评价两组针刺疗法的疗效差异,为脐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共6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对照组,每组30例。取穴对照组:针刺颈夹脊、配阴郗、膈俞、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阿是穴。脐针组:针刺脐针,根据脐内八卦全息方位图取穴,针刺离、坎、坤、乾。疗效评价1周3次,治疗周期28天。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结束治疗后1月的3个时段。分别填写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并对国际简化McGill量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McGill量表(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进行评分,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计两组患者评分,并评估不同时点的,组内及组间疗效差异。结果:1.在基线比较方面,治疗前人口学资料比较,脐针组、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P=0.729)、年龄(P=0.868)、病程(P=0.783)、文化程度(P=0.735)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疗效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在NPQ量表(P=0.469)、国际简化McGill量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P=0.697)、视觉模拟McGill量表(VAS)(P=0.299)、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P=0.257)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NPQ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组受试者颈部不适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结束时,脐针组、对照组NPQ得分结果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155,P>0.05);表明脐针组临床疗效跟对照组大致相同。随访1个月时,脐针组的NPQ得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远期的疗效,脐针组效果可能优于对照组。行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1个月值比较,结果显示脐针组、对照组在两个阶段NPQ分差均有差异(P<0.05)。得出两种疗法均能缓解颈部疼痛,在远期疗效方面脐针组可能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国际简化McGill量表中PRI、VAS、PPI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在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脐针组、对照组在PRI、VAS评分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PPI评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两组在国际简化McGill量表方面,脐针组对比对照组疗效相当。4.有效率方面,脐针组为96.67%,对照组为93.33%。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组进行脐针和传统针刺治疗,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研究试验表明,在NPQ量表、国际简化McGill量表上均有一定临床疗效,且前者与后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的远期疗效有可能优于后者。统计结果显示,脐针和传统针刺治疗对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效;可认为脐针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与传统针刺相当。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时,PPI评分在脐针组、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随访1个月时,脐针组的NPQ得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较之传统针刺,在远期疗效上,脐针组效果可能优于对照组。

孙铭声[7](2019)在《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定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方案;探索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分析穴位敏化现象与疾病的相关性,为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选穴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客观、直观揭示穴位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现状;通过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预试验,采集受试者穴位敏化现象的相关信息,确定穴位敏化检测方法、穴位及探测区域,初步制定切实可行的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方案;为后续开展以颈型颈椎病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学依据。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33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及227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从体表感觉、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学特性三个方面入手,采集受试者敏化穴位与疾病的相关信息,以明确穴位敏化现象(包括敏化表现、部位、数量等)与颈型颈椎病的相关性,以及研究颈型颈椎病不同穴位的敏化率、种类和表现特征。结果:1、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1)利用CiteSpace探索出穴位研究中最新的热点突现词为:穴位敏化,强度为71721,突现时间为2017年。(2)聚类为“穴位敏化”的信息标签中包括:红外辐射(Freq:16);压痛阈值(Freq:13)等;且聚类结果显示“穴位敏化”与“颈椎病”密切相关。(3)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研究以热敏(66篇)、痛敏(46篇)、形敏(15篇)最为多见;目前颈椎病所有敏化现象中涉及敏化的穴位有28个,都以颈项部局部穴位为主。(4)预试验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相比患者经穴触诊敏化率明显升高,温度普遍升高,机械痛及压痛均明显下降,差异多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研究方案切实可行。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1)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温度分析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有经穴的最高温度均高于健康人(p<0.01)。绘制ROC曲线后,大椎、完骨、肩中俞等穴截断值的界定效果较好,曲线下面积>0.8,Youden指数>0.5;且患者经穴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p<0.01)。与患者局部穴相比患者远端穴的温度截断值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为0.741,且远端穴的敏化率更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病程越短,大椎、大杼、风池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年龄越小,肩井、肩中俞、完骨等穴更易发生敏化;VAS评分越低,肩井、完骨、风池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机械痛分析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有经穴的机械痛阈均低于健康人(p<0.01)。经绘制ROC曲线后,发现中渚、手三里、天宗等穴截断值的界定效果较好,曲线下面积均>0.7,Youden指数>0.36;且患者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p<0.01)。与患者局部穴相比患者远端穴机械痛截断值的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达0.731,远端穴的敏化率比局部穴稍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伏案时间越长,完骨、大椎、肩井等穴位更易发生敏化;数码产品使用时间越长,完骨、风池、大椎等穴更易发生敏化;而将男性作为对照,发现女性在肩中俞、天髎、手三里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压痛分析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有经穴的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人(p<0.01)。经绘制ROC曲线后,发现手三里、后溪、完骨等穴的截断值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均>0.700,Youden指数>0.350;且患者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p<0.01)。与患者局部穴相比患者远端穴的压痛截断值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为0.727,且远端穴的敏化率更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伏案时间越长,大椎、大杼、肩井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年龄越小,完骨、天髎、风池等穴更易发生敏化;VAS评分越低,天柱、肩外俞、天宗等经穴更易发生敏化;而将男性作为对照,发现女性在手三里、天宗、天柱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敏感点分析敏感点主要分布在以经穴为圆心1cm的范围内(60%以上),以肩井穴周围分布的敏感点数量最多。患者敏感点的温度、机械痛、压痛测量指标均与最近经穴的各测量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且1cm内敏感点各测量指标与最近经穴各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0.90)。(5)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络相关性分析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所检测的经穴进行归经。发现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经络的温度均高于健康人(p<0.01)。经绘制ROC曲线后,发现督脉温度截断值的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达0.809,Youden指数为0.582;患者不同经络的温度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经络的机械痛阈均低于健康人(p<0.01)。经绘制ROC曲线后,发现太阴经机械痛阈截断值的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最达0.738,Youden指数为0.365;患者不同经络机械痛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经络的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人。经绘制ROC曲线后,太阴经压痛阈值截断值的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为0.720,Youden指数为0.338;患者不同经络压痛阈值的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结论:1、穴位敏化是当前穴位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其主要包括穴位温度研究和痛阈值研究。2、颈型颈椎病患者经穴的温度均高于健康人,机械痛阈和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人;其中压痛敏化可能是颈型颈椎病的优势敏化形式。3、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三种测量方法敏化率均较高的穴位是后溪、大椎、手三里,为颈型颈椎病的优势敏化穴。4、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可能与部位相关。患者三种指标的因子分析均可自动将穴位区分为上项局部穴、颈项局部穴和远端穴三类;其中远端穴的温度和压痛阈敏化率明显高于局部穴,远部选穴原则可能是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优势选穴治疗。5、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可能与经络相关。其中患者督脉的温度敏化具有优势,太阴经的机械痛和压痛敏化具有优势。6、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可能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伏案时间和数码产品使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8](2019)在《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1. 1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至2017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达2. 4亿。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率增高和遗留身体残疾的最常见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82年联合国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提出80岁以上人口为高龄老年人,我国的标准与此一致,高龄老年脑卒中即指8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高龄脑卒中患者由于系统及脏器功能衰退、体力耐力下降、代偿功能差,且往

郑国良[9](2018)在《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结合刃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结合刃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5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伴有颈曲变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分为对照组(n=30例)和观察组(n=30例)。对照组给予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AS)量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8周及12周进行疼痛评估。采用X线对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定。采用CT检查获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三维图像,再用mimics14.01软件建立3D几何模型,利用Geomagic studio 9软件构建实体模型,在ANSYS11.0中形成有限元模型,完成实体验证,对模型进行加载2N/cm的力矩使模型行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分别观测C4-C7椎体的等效应力分布图,得出各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及前纵韧带拉力等数据,并进行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数据对比,分析颈椎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采用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结合刃针治疗12周后近期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83.33%(P<0.05),治愈率方面,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后颈椎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颈椎生理曲度变化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2周均大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12周后颈椎生理曲度,大于对照组(P<0.01);在有限元模型下加载相应的力矩使模型行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动作,测量C4-C7各节段椎体活动度,结果两组的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水平(P<0.05),其中观察组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后伸时前纵韧带拉力上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减小(P<0.01),而观察组拉力要小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各节段椎间盘应力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应力均小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应力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关节突关节囊应力上,在颈椎做前屈、侧弯及旋转活动中两组的应力均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应力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时的应力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无明显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结合刃针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能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能缓解疼痛,并有助于恢复患者颈椎生理曲度,能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将有限元分析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动作中能实现实体验证,评估颈椎力学变化情况,颈椎各部位应力分布良好。

刘焱[10](2018)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伤科常见和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虽能改善症状,但仍存在不足。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疗LDH俨然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加味补肾活血方对患者术后疼痛及机体功能等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入选于2016年02月至2017年0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附属靖江市中医院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两组术后均嘱卧床休息,指导功能锻炼。随访时间为6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状况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疗效评定。随访期间,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填写相应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量表,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54.50±11.92)岁,平均病程(4.15±5.23)年,其中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的患者分比为5例、18例、7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54.20±13.76)岁,其中突出节段为L3-4、L4-5、L5-S1的患者4例、17例、9例。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JOA评分升高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而术后6个月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升高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ODI指数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ODI指数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0%、86.7%,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分别为93.3%、90%。两个随访时间节点,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患侧肢体疼痛,服用中药汤剂后第三天缓解,随访6个月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半年后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着,有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加味补肾活血方有利于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改善。

二、声光电组合疗法改善酸痛麻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声光电组合疗法改善酸痛麻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与处理
        1.7 患者知情同意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总体疗效评定
        2.5 观察与随访时间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各评价指标比较
    3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定义及临床分型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方法
        1.4 PELD术后的病理及治疗
    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关于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学对PELD术后的认识和治疗
    3 关于身痛逐瘀汤
        3.1 身痛逐瘀汤的有关实验研究
        3.2 身痛逐瘀汤治疗LDH
        3.3 方药组成及药物分析
    4 结果分析及总结
        4.1 基线资料分析
        4.2 各评价指标分分析
        4.3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针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及与循经起止取穴法对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平衡针与循经起止取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常用针刺治疗方法在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
附表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穴位指针疗法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祖国医学对KOA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KOA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KOA发病机制的认识
    3 KOA的治疗现状
        3.1 药物治疗
        3.1.1 口服药物
        3.1.2 局部用药
        3.1.3 关节腔注射治疗
        3.2 中医外治法治疗
        3.2.1 贴敷疗法
        3.2.2 中药熏法
        3.2.3 中药离子导入法
        3.2.4 中药热熨法
        3.2.5 推拿疗法
        3.2.6 针灸疗法
        3.3 非药物治疗
        3.3.1 健康教育
        3.3.2 物理治疗
        3.3.3 运动疗法
        3.3.4 行走的辅助装置
    4 穴位指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4.1 穴位指针疗法
        4.2 穴位指针疗法的作用机制
        4.3 本课题的选穴依据
    5 研究目的
    6 课题创新点与实际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
        2.3 随机方案的隐藏
        2.4 干预措施
        2.4.1 常规治疗和护理
        2.4.2 穴位指针疗法
        2.5 观察指标
        2.5.1 基线资料
        2.5.2 疗效性指标
        2.5.3 安全性观察
        2.6 统计学处理
        2.7 质量控制
        2.7.1 穴位指针疗法操作的准确性
        2.7.2 保证患者依从性
        2.7.3 数据的准确性
        2.8 伦理考虑
    3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研究结果
        1.1 研究对象完成试验情况
        1.2 干预前基线资料情况
        1.3 干预后两组患者相关评价指标情况
        1.4 安全性观察指标分析
    2 讨论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2.2 穴位指针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不适症状
        2.2.1 穴位指针疗法的作用
        2.2.2 本研究中腧穴的作用
        2.3 穴位指针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1.7 脱落和剔除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练习方法
        2.2 观察指标
    3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4 质量控制
    5 本研究的伦理审查
    6 统计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两组VAS评分比较
    3 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4 两组颈椎有限元分析数据
        4.1 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
        4.2 椎体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囊应力
    5 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讨论
    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1.2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2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3 颈椎力学与颈椎病的关系
        3.1 颈椎力学失衡与颈椎病的关系
        3.2 颈椎力学失衡与颈椎生理曲度的关系
    4 研究选取分型、训练方法及分组的依据讨论
        4.1 颈椎病分型、分期选择依据
        4.2 易筋经托天桩选择依据
        4.3 分组的选择依据
    5 结果指标的选择依据
        5.1 生理曲度的选择依据
        5.2 有限元分析的选择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VAS评分影响分析
        6.2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分析
        6.3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椎间盘应力影响分析
        6.4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影响分析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及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2.2 针刺预处理方法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行为学主观指标观察结果
        3.2 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二 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肌组织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2.2 针刺预处理方法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心肌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影响
        3.2 对心肌组织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三 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内分泌功能以及CGRP和 TERT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2.2 针刺预处理方法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心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
        3.2 心肌细胞TERT与 CGRP的表达变化
    4 讨论
实验四 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
        2.2 针刺预处理方法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5 血清样本制备步骤
        2.6 核磁数据采集参数
        2.7 数据处理过程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CA和 PLS-DA模式识别
        3.2 对PCA及 PLS-DA两种识别模式的对照分析
        3.3 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发现
    4 讨论
讨论与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脐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西医对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1.2 颈椎病的分型
        1.1.3 非手术的治疗进展
    1.2 针刺对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证候分型
        1.2.4 临床应用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与分组
        2.2.2 治疗方案
        2.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2.4 统计方法
        2.2.5 研究流程图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两组患者疗效数据分析
        3.3.1 两组患者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简化McGill量表评分比较
        3.3.3 综合疗效比较
        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调查表评分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3.5 脱落情况
    3.6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立论依据
        4.1.1 脐疗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4.1.2 脐针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4.2 选穴依据
        4.2.1 对照组的穴位选择
        4.2.2 脐针组的穴位选择
        4.2.3 脐针治项痹病的原理和优势
        4.2.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穴位敏化是穴位研究中的热点领域
        1.2 颈型颈椎病是研究穴位敏化现象的良好载体
        1.3 目前的穴位敏化临床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
    2.研究内容
        2.1 第一部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
        2.2 第二部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3.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
    1.穴位研究领域的文献可视化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1.2.2 研究工具
        1.2.3 文献分析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穴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统计分析
        1.3.2 穴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1.3.3 穴位研究领域的突现词分析
        1.3.4 穴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1.4 小结
    2.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3 文献提取和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基本情况
        2.3.2 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
        2.4 小结
    3.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预试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2.1 颈型颈椎病患者
        3.2.2 健康人
        3.3 研究方法
        3.3.1 基本信息采集
        3.3.2 观察内容
        3.3.3 观察指标
        3.3.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穴位
        3.3.5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区域
        3.3.6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探测仪器及操作方法
        3.4 研究结果
        3.4.1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穴位敏化经穴触诊结果
        3.4.2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各经穴温度的差异比较
        3.4.3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各经穴机械痛的差异比较
        3.4.4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各经穴压痛的差异比较
        3.5 小结
第二部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颈型颈椎病患者
        2.2 健康人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类型
        3.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3.3 检查内容
        3.3.1 基本信息采集
        3.3.2 观察内容
        3.4 观察指标
        3.4.1 一般项目
        3.4.2 生物学指标
        3.4.3 诊断学指标及量表评分
        3.4.4 穴位敏化相关信息的提取
        3.5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
        3.5.1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检测经穴
        3.5.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敏化检测区域
        3.5.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敏感点检测记录方法
        3.5.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仪器操作方法
        3.5.5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操作流程
        3.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7 数据质量管理
        3.7.1 定义原始数据
        3.7.2 数据记录
        3.7.3 数据核查
        3.7.4 数据管理
        3.8 伦理委员会审批及临床试验注册
        3.9 统计分析
        3.9.1 统计分析计划
        3.9.2 统计分析目的
        3.9.3 统计分析内容与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数据基本情况
        4.1.1 数据来源情况
        4.1.2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人口学特征比较
        4.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温度分析
        4.2.1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康人经穴温度分析
        4.2.2 颈型颈椎病患者健侧与健康人经穴温度分析
        4.2.3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侧经穴温度分析
        4.2.4 颈型颈椎病穴位温度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机械痛分析
        4.3.1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康人经穴机械痛分析
        4.3.2 颈型颈椎病患者健侧与健康人经穴机械痛分析
        4.3.3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侧经穴机械痛分析
        4.3.4 颈型颈椎病穴位机械痛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压痛分析
        4.4.1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康人经穴压痛分析
        4.4.2 颈型颈椎病患者健侧与健康人经穴压痛分析
        4.4.3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侧经穴压痛分析
        4.4.4 颈型颈椎病穴位压痛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颈型颈椎病经穴触诊敏感率与触诊优势敏化形式分析
        4.5.1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经穴触诊敏感率比较
        4.5.2 颈型颈椎病患者经穴触诊敏化形式比较
        4.6 颈型颈椎病患者穴位敏化的敏感点分析
        4.6.1 颈型颈椎病患者敏感点测量值及其分布情况
        4.6.2 颈型颈椎病患者敏感点触诊敏感形式比较
        4.6.3 经穴周围敏感点的温度、机械痛、压痛测量值情况
        4.6.4 经穴与不同距离敏感点的温度、机械痛、压痛测量值相关性分析
        4.7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络相关性分析
        4.7.1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经络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4.7.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经络与机械痛的相关性分析
        4.7.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经络与压痛的相关性分析
        4.7.4 颈型颈椎病患者远端经络温度、机械痛、压痛测量值差异
        4.7.5 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患病经络的远端经络温度、机械痛、压痛敏化率差异
讨论
    1.对穴位敏化理论的认识
        1.1 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对穴位敏化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学研究中对穴位敏化的认识
        1.2.1 穴位敏化的形态学改变
        1.2.2 穴位敏化的痛敏感性改变
        1.2.3 穴位敏化的热敏感性改变
    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结果讨论
        2.1 穴位敏化研究是穴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研究
        2.2 穴位敏化研究中的红外辐射研究
        2.3 穴位敏化研究中的痛阈值研究
        2.4 本研究对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方案的改进
        2.4.1 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疾病选择
        2.4.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试验设计类型选择
        2.4.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触诊方法
        2.4.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检测区域
        2.4.5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检测经穴
        2.4.6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检测仪器
        2.4.7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分析方法
    3.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讨论
        3.1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
        3.1.1 温度升高
        3.1.2 痛阈降低
        3.1.3 范围扩大
        3.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与经络具有相关性
        3.2.1 督脉
        3.2.2 手太阴经
        3.2.3 手阳明经
        3.2.4 手太阳经
        3.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与患者的患侧、健侧分析
        3.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疾病情况
    4.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临床价值
        4.1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诊断界定意义
        4.1.1 初步构建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判定标准
        4.1.2 敏化穴位对于颈型颈椎病具有诊断作用
        4.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临床治疗意义
        4.2.1 颈型颈椎病优势敏化穴位推荐
        4.2.2 颈型颈椎病针灸选穴原则推荐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调查问卷内容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8)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1.2
2.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实施条件
    2.1
    2.2
    2.3
    2.4
3.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
    3.1 患者评估
        3.1.1 采用工具:
        3.1.2 评价内容:
        3.1.3 评价人员:
    3.2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图图1。
4.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
    4.1
    4.2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相关量表高龄脑卒中患者康
        4.2.1 原发性功能障碍康复评定相关量表:
        4.2.2 继发性功能障碍康复评定相关量表:
        4.2.3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量表:
        4.2.4生活质量评定相关量表:
5.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
    5.1
        5.1.1 高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患病特点:
        5.1.2 高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处方:
    5.2 物理治疗
        5.2.1 高龄脑卒中患者物理治疗概论:
        5.2.2 高龄脑卒中患者应用物理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5.2.3 高龄脑卒中患者应用物理治疗开始的时间:
        5.2.4 高龄脑卒中患者应用物理治疗的特点:
        5.2.5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物理治疗:
        5.2.6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物理治疗:
        5.2.7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期物理治疗:
    5.3
        5.3.1 急性期作业治疗:
        5.3.2 恢复期作业治疗:
        5.3.3 后遗症期作业治疗:
    5.4 心理治疗脑卒中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之一, 高龄脑卒中患者尤其应注意心理康复。
        5.4.1 心理问题分析:
        5.4.2 高龄患者的心理康复:
    5.5
        5.5.1 中药:
        5.5.2 针灸治疗:
        5.5.3推拿:
        5.5.4 食疗:
        5.5.5 传统训练疗法:
    5.6 其他治疗
        5.6.1 高龄中风患者的吞咽障碍康复:
        5.6.2 高龄中风患者的认知障碍康复:
6.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风险事件预防与处理
    6.1
        6.1.1 高度重视康复安全:
        6.1.2 保证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6.1.3 加强康复风险意识, 积极控制原发疾病:
        6.1.4 严格遵循康复规范:
        6.1.5 建立多学科的综合性治疗:
        6.1.6 配置急救设备:
    6.2
        6.2.1 风险评估:
        6.2.2 风险事件或问题的判断:
        6.2.3 风险事件处理计划:
        6.2.4 个体化健康教育:
7.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质量管理
    7.1
    7.2 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康复医疗档案和医疗数据库的建立。
    7.3 对每一个高龄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估与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未来所有大数据的来源。
    7.4
    7.5 疗效评估与阶段总结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并跟踪和管理, 查看计划执行效果。
    7.6 患者满意度调查根据出院日期, 定期与患者或家属联系采集数据, 实现了数据的连续性。
8. 日常生活能力指导
    8.1
        8.1.1 个人卫生:
        8.1.2 穿、脱衣裤:
        8.1.3 转移:
    8.2
        8.2.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典型表现:
        8.2.2 睡眠障碍的治疗:
    8.3 饮食指导2016年中国老年居民膳食指南指出
    8.4
        8.4.1 老年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特点:
        8.4.2 健康教育的内容:
9. 展望

(9)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结合刃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仪器与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3. 两组VAS评分比较
    4. 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5. 两组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
    6. 不良反应评估
讨论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现状
    4. 刃针疗法治疗机理
    5. 传统功法在颈椎病中的应用
    6.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的临床应用
    7. 临床疗效分析
        7.1 刃针对颈椎疼痛和生理曲度治疗作用
        7.2 刃针操作部位的选择及其安全性
        7.3 托天式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探讨
        7.4 三维有限元在颈椎病中的应用
        7.5 神经根型颈椎病骨关节生物力学变化
        7.6 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
        7.7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技术路线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及过程
        1.3 中药治疗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随访方法
        1.7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手术及随访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2.4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3. 讨论
        3.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
        3.2 术中用药和手术结束标准
        3.3 补肾活血方的应用
        3.4 对LDH术后临床表现的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第二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1. 术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
    2. 术后出现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
        2.1 自身因素
        2.2 术前因素
        2.3 术中因素
        2.4 术后因素
        2.5 其他因素
    3. 术后残余症状的西医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硬膜外注射治疗
        3.3 再次手术治疗
        3.4 其他治疗
    4.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药治疗
        4.1 中医药治疗方法
        4.2 其他治疗方法
        4.3 补肾活血法在术后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
    5. 结论
    6. 展望
第三部分 加味补肾活血方对LDH术后残余症状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分组方法
        1.7 治疗方法
        1.8 随访方法及评价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腰痛组、下肢痛组VAS评分结果
        2.3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JOA评分结果
        2.4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ODI评分结果
        2.5 腰痛组、下肢痛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对比
    3 讨论
        3.1 对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3.2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
        3.3 本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特色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古文献记载及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原则
        1.4 中医治疗方法及现状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
        2.5 诊断与鉴别
        2.6 治疗
        2.7 保守治疗的现状
        2.8 手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术中图片
英文缩略词和英汉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声光电组合疗法改善酸痛麻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研究[D]. 陈琛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针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及与循经起止取穴法对比的临床观察[D]. 陈静.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穴位指针疗法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观察[D]. 王桂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D]. 李智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及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D]. 胡蔚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脐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银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D]. 孙铭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01)
  • [9]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结合刃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D]. 郑国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3)
  • [10]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标签:;  ;  

声光联合治疗改善酸痛麻木症状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