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脆弱的生命歌唱

为脆弱的生命歌唱

一、为脆弱的生命放歌(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梦[1](2021)在《新冠疫情下潜在旅游者的情绪变化 ——一种微博文本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向天一[2](2020)在《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莫言小说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既呈现在小说的外在形态上,一方面莫言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进行音乐形式的创作与小说音乐性的书写,另一方面莫言用音乐的戏曲腔调进行小说音乐性书写的借鉴与摹仿;同时,也体现在小说的内在结构中,莫言将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折射到小说结构的曲式呈现。就此,本论文以莫言部分具备音乐性特质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莫言的个人音乐观为研究依据,以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音乐为主要理论背景,试图透过跨艺术的视角从“小传统”——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传统戏曲音乐语言到“大传统”——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对莫言小说与音乐之间发生的微妙关系进行新的解读,对音乐与情感进行深层剖析。莫言是一位“用耳朵阅读”的小说家,音乐自然成为莫言生活与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亦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中音乐领域研究的动机所在。“自然声响”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一种音乐形式。笔者先对莫言熟知的故乡高密自然声响进行外围梳理,认识到故乡的部分自然声响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对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而后进入到具体的小说文本研究之中,揭示出四种主要自然声响——“洪水声”、“马声”、“植物(高粱)声”与“蛙声”在文本中具备的外在音乐“表情”性特质,诠释出莫言如何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语言)对自然声响进行二次创作与音乐书写。为了凸显莫言音乐书写的独特性与独创性,笔者通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对这四种自然声响进行音乐性特质的深入发掘,初探到自然声响在文本中呈现出“标题音乐”与“自然乐声”(语言诗化)的特殊表现力,极大地增添了、丰富了音乐性呈现的文本效果。“插曲”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二种音乐形式。“插曲”介入莫言小说的方式类似于配置在电影或话剧艺术中的音乐歌曲,它是作为叙述内容与手段共同出现在小说之中,构成对文本外在音乐性特质的基本呈现。莫言对于传统歌曲有一套独特的音乐书写方式,他在小说叙事中——论文以《黑沙滩》、《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以及《檀香刑》四部小说为主,惯用两种“插曲”排列组合方式——“单曲循环”、“多曲杂烩”,和一种“戏曲化”的传统唱段演事手段进行对歌曲契合文学创作的二次音乐书写。“插曲”不仅仅是莫言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更是作为一种隐喻手段影响小说叙事过程的表达。“戏曲腔”是莫言运用的一类特殊传统音乐手段及其小说中音乐性特质呈现的特殊内容。笔者通过莫言的两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与《红高粱家族》为代表进行戏曲“拖腔”的具体研究。“拖腔”属戏曲腔的一类表现范畴,“拖腔”介入文本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单一型与组合型,目的有二:既是为歌者情感的需要作出延伸,以放大歌者情感特征之表现,揭示歌者难以言表的情感内蕴;同时,也是指向“拖腔”为唱段本身营造出对包蕴其间重要主题事件的重申与展示。“唱腔”属戏曲腔的另一类表现范畴,笔者主要是从小说语言层面体现出来的节奏与韵律之“戏曲化音乐性”特质进行细读考察。戏曲唱腔形式繁多,在莫言小说中主要以念白中的贯口、哭头与叫头三种音乐形式共同制造出人物的“言”外之音。在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中,念白作为一种“无腔调”的贯口表现,戏曲的腔调隐匿在言语表达之间,言语的韵律隐匿在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叙述之间;在小说《檀香刑》中,念白作为一种“有腔调”的贯口表现,言语的韵律隐匿在戏曲的腔调之间,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充斥着浓浓的戏曲腔味,呈现出一股众声喧哗的“有声”语言氛围;在小说《檀香刑》中,“哭头”除了对人物情绪起到渲染的目的,更是为小说叙事作出准备,它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因素进行推动,对人物情感制造的行为方式进行演绎,对人物情感衍生的主题进行暗喻。“叫头”和“哭头”一样在叙事过程中不止充当着戏曲开场白的作用,它们还具备着“唱、念、做、打”的舞台效果,让整部小说的叙事形成一定的戏曲化风格。“曲式”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内在结构进行的一类文本音乐性特质探讨,主要透过莫言作为一位小说家持有的音乐观去理解其小说文体结构中存在着的对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本曲式的借鉴与摹仿痕迹。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并不是以“曲”谈“文”,而是以“文”论“曲”,在反复潜心“文本细读”的前提下,结合莫言个人的音乐(创作)观进行互文性曲式诠释与分析。其中,小说《红高粱家族》和《蛙》便契合莫言对“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创作观,明显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痕迹;小说《民间音乐》和《春夜雨霏霏》便契合莫言“牛羊歌手”与“触摸人的灵魂”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叠奏曲式的痕迹,另这两部小说内在结构的叙事方式也契合了叠奏曲式的基本特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与《天堂蒜薹之歌》便契合莫言“勾勾弯弯不断头”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循环曲式的痕迹,另在循环曲式中,笔者加入了音乐“复调”内容与“复二部曲式”内容作为延伸进循环曲式在文本中主题递进的情感把握与结构扩充。此外,笔者还结合大型传统音乐套曲曲式进行综合性论述,从小说《丰乳肥臀》的重要主题表现中流露出中国传统音乐套曲曲式渗入叙事过程的深刻内蕴,以及对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溯型”进行曲式微观层面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作出如下结论:莫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创作进行有机交融最为深刻且“大踏步撤退”得最远的一位小说家。难怪莫言的挚友大江健三郎会由衷感慨到莫言作品中释放出的强烈音乐“能量”。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中,莫言虽不是第一人,但无疑是最佳人。

万萌萌[3](2020)在《彭孙贻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认为彭孙贻生于明末,出身于海盐望族。明清易代之际,众多族亲死难,父亲彭期生抗清殉国,彭孙贻入清后遂绝意仕进,杜门着书,以遗民终老。彭孙贻而立之年经历家国之难,其人生以明清易代分为前后两期,特殊的家族背景和人生经历让他将满腔悒郁托诸诗歌,一生为诗七千余首,篇什宏富,堪称高产。其诗歌在记录、反映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和描绘清初遗民内心情感世界方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本文在充分梳理和解读文史资料的基础上,介绍彭孙贻的家世背景、生平经历以及交游情况,较全面地归纳和探析诗歌的题材意蕴、创作特色和大致的诗学趣尚。本文由八部分组成:绪论简要梳理学界对于彭孙贻及其诗歌创作的研究现状,揭示选题原因以及研究意义。正文五章,第一章梳理彭孙贻的家世和生平,介绍海盐彭氏由武入文的家族历程和族中隐逸文化以及其父彭期生抗清殉国和族亲死难的情况,指出这诸多因素对彭孙贻诗歌创作和人生选择的影响。其次探讨彭孙贻的生平经历与其诗学活动和创作心态的关系。第二章考述彭孙贻的交游情况,与之往来密切者有彭氏族亲、隐逸、官员、方外四个群体,他们对彭孙贻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章归纳分析彭孙贻诗歌的题材意蕴,其中感事诗反映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记录遗民故国情思,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记录旅况的述怀诗抒发怀古之情、山水之好和乡愁之思;理趣诗玄想多感,主要抒写人生感悟,清谈佛理禅趣,吟玩闲情哲思;咏物题画诗既有状物之作,也有托物言志之作,颇具创作个性;应酬诗主要为题、赠、贺、悼之作,情感真挚。此外对彭孙贻诗歌中的爱情、游仙、边塞、任侠等题材内容进行较深入分析,挖掘其意蕴。第四章概括彭孙贻诗歌在体式结构、审美风格、艺术手法以及语词技巧四方面的艺术特征。指出其诗在体式上众体兼备且以律诗为主;审美风格以“沉壮郁勃”为主兼有轻松诙谐之趣;擅长细节描写、巧设典故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词技巧方面,语言雅俗共赏,炼字独具匠心。第五章总结阐述彭孙贻的诗学趣尚,观照彭孙贻编选的《明诗钞》考察其以宗尚七子为主兼取宋诗之长的诗学趣尚。结语评价彭孙贻在清初诗坛的地位以及诗歌的文学史意义。附录汇纂彭孙贻年谱简编。

袁小迪[4](2020)在《乾嘉时期无锡顾氏家族词人研究》文中认为无锡顾氏家族自八世祖顾可久起就是吴中一带的文化大家族。随着清词的中兴,顾氏家族中顾彩等人开启了词的创作,到乾隆嘉庆时期,顾氏一族词人辈出,以顾奎光、顾翰及顾翎为代表的词人在清中叶词坛具有重要地位。首先,本文立足于家谱、方志、史志、诗词集等文献材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厘清了顾氏家族谱系,并对无锡地域文化与家族词人如何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认为顾氏家族在无锡浓厚的人文气息下,通过经学传家和诗文传家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世家。从顺康至乾嘉时期,顾氏词人承继先祖的文化传统并投身词的创作,与其他词人家族建立姻亲关系交流频繁,历经初兴、鼎盛、衰落三个阶段呈现出“浙派”之外的词貌。其次,本文第一次将顾氏家族中的重要词人顾奎光及其词作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从他的生平经历出发,将其词作的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再对词作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加以分析,认为奎光词以行旅词见长,其词作造语雅丽,清空与刚健兼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顾氏家族另一位重要词人顾翰词作“清逸、雄放兼具”的风格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对女词人顾翎所处的创作环境以及与亲友的互动进行论述后,认为顾翎在当时文坛颇受关注,其词作具有“清丽闲雅,哀婉绵邈”的特点。最后,家族词人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群体特点的归纳和探寻,经过笔者对上述三位重要词人词作的分析,首次发现顾奎光等人的词作在题材选择和艺术手法方面与早期的浙西词派及阳羡词派均有一定的关联。文章以家族的发展阶段为序,点面结合,既涵盖了该词人家族的群体性特征,又对重要词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填补了乾嘉时期无锡顾氏家族词人群体研究的空白。

朱永生[5](2019)在《对《赤壁赋》中“苏客问答”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客问答是《赤壁赋》的难点,苏与客始终贯穿全文,将文中的"客"作为另一个苏轼来对待,便可深入体会文章的绝妙与别开生面之处。

明子奇[6](2018)在《诗心童语的传奇呼唤 ——张炜儿童文学论》文中研究表明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坛名家,对于他的创作,业内已有较为全面透彻的研究,然而具体到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却又有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为碎片化、不充分与不全面。本文正文设置四章十二节,一方面通过梳理张炜儿童文学的创作脉络,分析其作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色,对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总体观照,揭示其作品当中所坚守的文学精神及其所进行的创作探索。另一方面分析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通过比较分析对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定位,发掘张炜儿童文学创作之于其纯文学创作所带有的调整色彩,并通过“特殊文本”的微观透视对张炜的儿童文学进行立体研究。另外,通过分析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为儿童文学写作作出的贡献及其创作局限,从理论的角度入手,对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的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第一章“‘为儿童’文学的诞生”共分三节,联系张炜的生平对作者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发生学角度的研析。对张炜的儿童文学进行研究存在范围认定的问题,需先区分出作者的哪些作品属于儿童文学,方可进行下一步研究。本章对张炜的儿童文学进行了范围认定的同时,详细解析了张炜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和现实动因,为后三章的具体文本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共分四节,从母题的角度入手对张炜儿童文学进行文本层面的宏观把握,通过论述成长、自然、爱和顽童四大母题,解析了张炜儿童文学创作所要表达的内涵,表现了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第三章共分三节,从细部入手,对张炜儿童文学的艺术特质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其创作笔法方面的传奇特色,语言方面的童语与诗语特色以及作品的现实主义情怀与人性关怀。第四章“处于建构中的文学大厦”,共分三节,分别分析了儿童文学创作对张炜本人的意义及其对文坛的贡献,并指出了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对张炜而言,从严肃文学创作到儿童文学创作实际上意味着“新生”。文学表达的“纯化”与想象力的张扬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严肃文学写作的潜在限制,开辟了新的写作空间。而创作上的“半岛风”与童性雅文学的成熟使得张炜为当代文坛又贡献了一笔丰厚的财富。至于儿童成人化、说教意味以及过度依靠童年经验等,为张炜创作尝试中的瑕疵,从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脉络中可以看到,从最初的《半岛哈里哈气》到后来的《寻找鱼王》等作品,问题在逐渐被解决,文本在不断完善。最后,本文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传播状况,对当前的儿童文学体系与社会上流行的儿童观、教育观进行了反思,肯定了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的独特价值,并借此引出了对未来我国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期盼。本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创新性,这表现为从张炜的童年切入对其儿童文学创作心理进行系统研究;从母题的角度切入对其儿童文学文本进行把握;联系其之前的严肃文学创作,对其儿童作品的创作笔法、语言特色和精神气质进行研究。而结尾将张炜儿童文学的独特性上升到有关儿童文学创作的普遍性问题上,亦是文章的精髓。

晏福宝[7](2018)在《希望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的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死亡、自杀、自毁、自弃、绝望、迷茫、沮丧、抑郁…消极情愫肆意地啃噬生命,个体出现存在与精神危机,个体希望之绝、希望无望。生命现实与理想,实有与空无之间失去相关性,生命内在绵延断裂与外在流动停滞,个体生命“乌托邦”的世界消逝,生命陷入“当下瞬间黑暗”之中,致使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中断与生长困境。个体’此在’由’尚在’决定,个体生命本质在’未来’中开显,而不是’回忆’;个体生命成长不是过去的’回望’,而是未来的’希望’。个体的成长是建构希望的艺术,个体生命应学会建构完美、理想的影象,即生命前方美好的“缺席者”或称为“虚位”。当生命在阴暗、荒原、苦难、绝望的境域时,运用想象功能,邀请希望影象的参与,开启生命与影象的对话,唤醒个体内在的生命的活力,激发生命的潜能,找寻到通往光明与希望的路途。希望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美好影象,是一个美好的’缺位者’。它作为一个意向’他者’的自身,缘起于现实自身此在,是超越现实此在的“尚在”,是促成生命内在的绵延与外在的流动的成长机制。希望是生命的’乌托邦’的新界,也是教育的空间与地界。希望在’实在’与’尚在’的边缘,在’此在’与’彼在’的边界,在’现在’与’未来’的节点。个体在实在与欲为的边缘位置,以一种敞开的生命姿态,邀请一个更优秀’我’的参与,建构希望图影,开启新的’生命图式’,催化生命’未来图式’改造。教育应以’乌托邦’的姿态和’尚在’之希望来打开生命,唤醒生命结构中那个尽善尽美的自我,通过现实之我与理想、完美、欲为的’影象’展开对话与潜对话,激发生命的势能与潜能,推动生命的发展与向前,为苦难的生命与绝望旋涡中的个体,带去超越的生命力量。教育应是建构个体希望、分享希望、共享希望的艺术。在教育过程中,唤醒个体希望影象,植入希望的信念,学会希望,学会希望的生活知识。个体教育实质从希望的角度来论,就是缩小现实’本我之象’与’理想之象’的距离。教育应践行有希望空间的教育或蕴藏希望的教育,在教育中展开艺术的教育、影象的教育、死的教化,从而引领生命朝向未来,建构“乌托邦”的美好世界,恢复生命成长的内在连续性,促成生命内在时间的绵延与外在空间的流动,使生命诗意的栖居。

杨华丽[8](2018)在《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教育叙事研究》文中认为中山咸水歌被誉为“岭南音乐的活化石”,是保留着古越人的民风民俗及越语越歌元素最多的歌种,伴随着疍民这一特殊群体“以水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独特的声音景观。咸水歌广泛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一带,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流行最广,其中又以中山市的咸水歌为代表,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为保护和传承中山咸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市的音乐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等机构重视对咸水歌音乐的研究;为促进咸水歌人才的培养和咸水歌活动氛围的营造,中山市政府先后在中山市内设立6所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小学,多次举行咸水歌展演与比赛活动等,来促进中山咸水歌人才的培养和城市文化建设。可见,中山咸水歌在中山市得到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中山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象征。6所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小学为培养后继人才开展中山咸水歌教学活动,已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效和经验。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首先,对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设立基础及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情况进行一个基本概述。其次,主要以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以中山市东升镇胜龙小学、坦洲镇新合小学、坦洲镇裕洲小学为例)的授课教师、学生、家长等为叙事研究的对象,以不同角色的个案方式来呈现研究文本并作简要分析。然后,对个案所形成的“叙事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教学活动现状进行反思。叙述材料包括教师叙述的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学生的学习感悟,家长的态度等。笔者将通过访谈、观察、听课、调查收获的文本资料以及笔者在现场研究时所做的笔记和与不同研究对象的接触中所发生的特别实例来获得叙事材料,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按照咸水歌教学背景、教学过程、师生交流、教学成果四个部分展开,按照一定的角色来叙述并“透视”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故事与体验,把自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研究者的视角和参与者的视角来叙述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对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教学活动由表及里加以分析和解读:体现出了什么教育原理,具有哪些优势、存在什么缺失,并提出改进意见和经验借鉴。

赵郁飞[9](2017)在《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即以女性为创作主体、创作时间大致框定在1900—2000年的词史研究。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提出的基础上自然成立的,它既是“20世纪诗词研究”的“子菜单”之一,又葆涵有自身特定的独立性。从历史时段讲,自晚清、民国、共和国直至网络时代的一百年中,不可胜数的女词家以佳词丽句秀出闺阃、卓然挺立,不仅足以同世男性相抗轶,壮百年词史之声色;更能上摩前贤之垒,在百年词史镌刻芳名。近百年女性词史构成了对20世纪词史的补益及对千年女性词史的续写,理应获得更多瞩目。女性词将以何等姿态与分量“入史”?在近代词特别是民国词研究呈显出持续热火状态的大背景下,专门的女性词研究不免显得门庭冷落、贫瘠荏弱一些。虽然先行者已贡献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文献与理论工作,但整体系统研究20世纪女性词——也即续写《女性词史》——的工作还仍然处于学界的期待视野当中。其实,对大量女性词文献及理论的搜罗告诉我们:只要理念调转得充分允洽,对其进行整合性研究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具备。这部续写的《女性词史》虽在时段上不得不处于“续”的地位,而其理论意义则越轶出了古代文学研究的藩篱,成为中国文学熔铸对接的一个重要“中观”层面。本文绪论部分包含“近百年女性词史的概念厘定与研究起点”、“共时与历时:近百年女性词的词史定位”、“体量与坐标:近百年女性词的探研路径”三部分,除了解决了选题必要性、合法性的问题外,也基本确定了行文方法论——以政治∕物理时间断限设定章;以本时期内最杰出或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词人设定节,并在她身后选择性地安排与之关联的其他女词人;同时穿插文学潮流、重大问题等其他信息,以期营造丰富、立体、灵活的“学术观感”。虽然并未刻意求全,但正文选取的女词家也即个案也达到了百家左右。第一章“清民之际女性词坛”以传统才媛吕凤、罗庄为核心,以其他官夫人、“名父之女”等不同身份的“旧女性”作为补益,展现民国到来之前的世纪之初的女性词坛。第二章为“以南社诸子为核心的新女性词人群”。在风云万变、百废俱兴的民国,女性词史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新女性”势必造就“新词史”:“人中龙凤女苏黄”、擅书“海外新词”的吕碧城是百年中第一座高峰,她的周围还有胞姊吕惠如、戊戌变法时期杰出女性薛绍徽、千里寻父的康有为之女康同璧等。“湖湘双璧”张默君与陈家庆是南社女词人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而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性收藏家潘静淑等都各臻精诣。在“秋风秋雨”笼罩下,还出现了秋瑾至友徐自华、徐蕴华姊妹以及虽属社外而受秋瑾影响深巨的女杰刘韵琴与郭坚忍。南社,为百年女性词史带来了强健的发端。第三章“民国中后期学人与艺人词坛”时期是词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密集地诞生了沈祖棻、陈小翠、周錬霞、丁宁(具体位置在下一章)“民国四大女词人”——也是百年、千年中的一流词家,为波澜壮阔的女性词史长篇谱就了高潮澎湃的最强章回。本章对相对火热的沈祖棻研究提出了路径上的反思商榷,回顾了尉素秋、冯沅君的抗战心史,论证了陈小翠所以称为“百年冠冕”的理由,并为“万人低首拜红裙”的周錬霞作出了现代性别意识下的学术判断,最后简述了福建何振岱老人门下“寿香社女词人群”的创作情况。第四章“共和国初建期词人群体”中,深入剖析了由民国入共和国的卓越女词人丁宁历经数十年磨折的填词生涯,表彰了共和国第一代女词家代表、曾流落新疆的蔡淑萍记录时代创痛的词业成就,回顾了茅于美的绝美情词,最后梳理了岭南女性词发展小史——包括冼玉清及朱庸斋门下的沈厚韶、梁雪芸、苏些雩,其中苏氏以清新明畅的时代风貌堪称分春馆女弟子翘楚。第五章“以学人为主干的新时期词群”。在风雅赓续的荆棘路上,一定是学人保存着那一颗火种。本章首先介绍了词名沉埋的刘柏丽,她以纤手挽起颓势,在新时期鼓荡起英迈的稼轩风,是“当代学辛首功”。特色各异的“学人三家词”段晓华、景蜀慧、李舜华至今还活跃在词坛上,而享誉十数年的李静凤堪称当代婉约大家,她的《散花词》是百年女词人存词量之最。新时期不可不提桃李满天下的叶嘉莹,她继承了苦水门风,并传递到了女弟子曾庆雨、石任之一代青年词人手中。第六章为“网络女性词坛”。如果说民国三十年是“黄金时代”,那么自2000年以来迎来创作、艺术高峰的网络词坛就是女性词的“白银时代”:任淡如创办了最着名的诗词网站之一菊斋,其中不仅有第一代“偶像级”词人孟依依,更有以秦月明、看朱成碧、如月之秋为代表的女性作者,她们为早期网络词史留下亮丽的色彩。问余斋主人、添雪斋是网坛一流女词人的代表,她们一守正、一开新;一雄浑、一奇丽,形成了双峰并峙的局面。发初覆眉横空出世,以空灵幽深的“小眉体”直指人心,带来了女性与文学遇合所能发生的最美妙的“化学反应”。如今最为活跃的新生代女词人夏婉墨、唐颢宇及她们创新意味浓郁的创作,让我们对古典诗词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乐观和希望。第七章“港台及海外女性词坛”引入地域观照视角,对文化环境、创作生态有别于大陆的香港、台湾、海外女性词人进行梳理论述。其中佼佼者如香港之张纫诗、潘思敏;台湾之琦君、张荃及海外之李祁、张充和,皆面目自具、各足成家。时间、空间的双重维度共同撑构起繁复多元、生机勃勃的百年女性词史。

于金苗[10](2017)在《身体与心灵的抵牾——清初遗民作家金俊明诗歌主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历代文人,不乏以诗以文为性命者;随着诗歌生命意义的被体认,其作为生命延续的一种象征也被广泛认同。明代遗民作家金俊明(1602年-1675年),字孝章,号耿庵,又自署不寐道人等,原名朱衮,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入清后潜心归隐于吴中,一生不仕,坚守遗民气节。他的身体是活跃的:交游广泛,四处游走,归庄、徐枋、张隽、杨补等都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出仕新朝的钱谦益、王士祯、尤侗等也与他多有往还;其书画亦遍布市

二、为脆弱的生命放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脆弱的生命放歌(论文提纲范文)

(2)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莫言小说与音乐”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难点、对象、方法与内容
上篇 莫言小说“腔调”叙述的外在音乐性特质
    第一章 莫言的音乐观
        第一节 莫言谈“音乐感受”
        第二节 莫言谈“音乐与小说”
        第三节 莫言谈“音乐创作”
        小结
    第二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自然声响
        第一节 故乡地理版图的“自然声响”
        第二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渗透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插曲
        第一节 小说《黑沙滩》之“单曲循环”
        第二节 小说《十三步》之“多曲杂烩”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与《檀香刑》之“戏曲化”唱段演事
        小结
    第四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拖腔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单一型”拖腔
        第二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组合型”拖腔
        小结
        附:茂腔《西京》唱段(片段)
    第五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唱腔
        第一节 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之“无腔调”贯口
        第二节 小说《檀香刑》之“有腔调”贯口
        第三节 小说《檀香刑》之“叫头”与“哭头”
        小结
下篇 莫言小说内在结构的音乐性“曲式”特质
    第一章 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第一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第二节 小说《蛙》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第二章 叠奏曲式
        第一节 小说《民间音乐》之“叠奏曲式”特质
        第二节 小说《春夜雨霏霏》之“叠奏曲式”特质
    第三章 循环、复调与复二部曲式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循环曲式”特质
        第二节 小说《生死疲劳》之“复调”特质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之“复二部曲式”特质
    第四章 小说《丰乳肥臀》之“套曲曲式”特质
        第一节 生存单曲
        第二节 灾祸单曲
        第三节 生机单曲
        第四节 孕育单曲
    第五章 莫言小说“曲式”发展手法:“溯型”
    “曲式”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科研及奖励情况
致谢

(3)彭孙贻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彭孙贻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彭孙贻的家世背景
        一、远祖武人本色,以军功起家:彭胜、彭寿、彭玉等
        二、近祖浸染书香,以科举入仕:彭端、彭大年、彭绍贤等
    第二节 彭孙贻的生平经历
        一、少年时颖悟聪慧,随父宦游(一至十五岁)
        二、青年时读书勤学,安居海盐(十六至三十岁)
        三、中年时家国巨变,隐居乡野(三十岁至五十三岁)
        四、晚年时北上游京,海盐谢世(五十四岁至五十九岁)
第二章 彭孙贻的交游概况
    第一节 彭孙贻与彭氏族亲的交游
        一、与长辈彭长宜等人的交游
        二、与从弟彭孙遹的交游
    第二节 彭孙贻与遗逸群体的交游
        一、与前朝遗民的交游:冒襄、周筼、李天植、陆圻等
        二、与征鸿博前的布衣名士的交游
    第三节 彭孙贻与清朝官员的交游
        一、与新朝闻人的交游
        二、与仕清贰臣的交游
    第四节 彭孙贻与方外之人的交游
        一、佛门出身,本为衲师
        二、文士出身,由儒入释者
第三章 彭孙贻诗歌的题材意蕴
    第一节 纪实写志的感事诗
        一、反映现实,哀叹民生
        二、吟咏心史,明志守节
        三、缅怀节烈,寄托哀思
    第二节 记录旅况的述怀诗
        一、怀古咏史
        二、山水景物
        三、羁旅怀人
    第三节 玄想多感的理趣诗
        一、生命感悟
        二、佛理禅趣
        三、闲情哲思
    第四节 状物写情的咏物题画诗
        一、摹写物态
        二、托物言志
        三、缘画寄情
    第五节 应酬诗及其他
        一、应酬诗
        二、游仙诗
        三、宫怨诗、爱情诗
        四、边塞诗、任侠诗
第四章 彭孙贻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类型各异,自具胜场的体式特点
        一、众体兼备
        二、长于律诗
    第二节 沉郁为主,偶见诙谐的审美风格
        一、沉壮郁勃
        二、幽默诙谐
    第三节 各臻其妙,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
        一、细节描写
        二、移情想象
        三、名句典故
        四、个性化意象
        五、其他常见修辞格
    第四节 别开生面,精心锤炼的语词技巧
        一、巧用口语,雅俗共赏
        二、炼字用词,独具匠心
第五章 从《明诗钞》看彭孙贻的诗学趣尚
    第一节 《明诗钞》成书的清初诗坛背景
        一、唐宋之争
        二、选政之风
    第二节 彭孙贻的诗学趣尚
        一、前期:推崇七子,标举典范
        二、后期:取径趋宽,融通唐宋
结语
附录 彭孙贻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4)乾嘉时期无锡顾氏家族词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第一章 无锡顾氏家族词人概况及形成
    第一节 顾氏家族总貌
    第二节 顾氏家族词人概论
第二章 顾氏家族重要词人研究一
    第一节 顾奎光及其《双溪词》
    第二节 顾翰及其《拜石山房词钞》
第三章 顾氏家族重要词人研究二
    第一节 顾翎的创作环境概况
    第二节 顾翎与亲友间的交往
    第三节 顾翎词的情感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四章 顾氏家族词人与乾嘉词坛
    第一节 顾氏家族词人创作特色
    第二节 顾氏家族词人与浙常二派
    第三节 顾氏家族词人的创作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诗心童语的传奇呼唤 ——张炜儿童文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为儿童”文学的诞生:张炜儿童文学概述
    第一节 以儿童为本位:张炜儿童文学的范围认定
    第二节 记忆与现实的同构: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缘起
第二章 张炜儿童文学创作母题研究
    第一节 成长:探寻世界与自我蜕变
    第二节 自然:万物有灵与观照人类
    第三节 爱:施与和接受的双向互动
    第四节 顽童:儿童思维下的童真童趣
第三章 张炜儿童文学艺术特质研究
    第一节 书写传奇:张炜儿童文学的创作笔法
    第二节 童语与诗语:张炜儿童文学的语言特色
    第三节 现实主义与人性关怀:张炜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核
第四章 处于建构中的文学大厦:张炜儿童文学创作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创作“新生”:从严肃文学到儿童文学
    第二节 “半岛风”的形成与童性雅文学的成熟:张炜儿童文学的文坛价值
    第三节 不够完美的写作:张炜儿童文学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希望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价值、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个体绝望:未来虚无
    第一节 生存危机
        一、'爱死'之恋
        二、信仰的危机
        三、存在感的危机
    第二节 希望之绝:未来缺失症
        一、个体现实的沉沦与反'乌托邦'
        二、个体内在时间与外在空间的停滞
        三、个体未来影象的消失
第二章 生命呼告:希望在场
    第一节 何为希望
        一、西方“希望”的理解
        二、中国“希望”的理解
    第二节 希望的实质
        一、希望是生命运动的绵延之流与原始冲力
        二、希望是一种广博的生命透视
        三、希望是一种生命狂欢与诗意栖息
        四、希望是一种'生存美'的艺术
    第三节 希望的来源
        一、希望源于个体生存与生活的有限性
        二、希望源于个体的勇气
        三、希望源于个体与环境的过程—关系
        四、希望源于自我内在的完美与外在的牵力
    第四节 希望的张力与平衡
        一、目标远近的距离平衡
        二、未来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三、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平衡
        四、希望影象与实践行为的平衡
第三章 希望教育:生命的潜对话
    第一节 希望教育
        一、希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引领生命绵延与流动的教育
        二、希望教育是人按照美的规律与文化塑造的教育
        三、希望教育是一直相遇更好存在(自己)的教育
    第二节 现在与尚在(未来)的对话
        一、“潜在的核心—生命的潜对话”
        二、人具备渴望的天赋
        三、未来(尚在)远比此在更丰富
    第三节 现实之象与影象的对话
        一、自我意向“他者性”的对话
        二、实像与影象的对话
        三、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对话
        四、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对话
第四章 希望之路:教育建构的艺术
    第一节 希望教育一艺术化的希望
        一、文学:希望的载体
        二、绘画:希望的空间
        三、音乐:希望的路途
        四、诗歌:诗化的希望
    第二节 希望教育—影象内含生命新空间
        一、影象蕴藏空间向现实个体开放
        二、想象创造新的可能
        三、上帝与希望同在
        四、幻象内含生命意向
        五、影视之象映射生命现实之象
        六、乌托邦之象开启现实生命图像
    第三节 希望教育—学会死亡的教化
        一、关于死亡
        二、生与死的对话
        三、面向死亡
        四、思考死亡
        五、学会死亡
结语 面向时间绵延与空间流动的生命活动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设立基础
        一、中山咸水歌“非遗”保护的需要
        二、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设立条件
    第二节 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基本情况
        一、中山市东升镇胜龙小学
        二、中山市坦洲镇新合小学
        三、中山市坦洲镇裕洲小学
第二章 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的教育叙事
    第一节 中山咸水歌教学背景的叙事
        一、“我能教学生什么”——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我的学生条件不好”——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不想唱的可以离开”——民歌队的人员组成
        四、“谁想老得快就来排一次练”——繁重的工作任务
        五、“培养起来的学生都毕业了”——人才的流失
    第二节 中山咸水歌教学过程的叙事
        一、“我们先练声”——民歌队的发声训练
        二、“旋律会了,基本都能唱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学唱咸水歌《对花》”——咸水歌的课堂呈现
        四、“唱好咸水歌很难”——咸水歌的教学艺术
    第三节 中山咸水歌师生交流的叙事
        一、“同学们笑话我唱咸水歌”——师生间的真诚沟通
        二、“我就像孩子的‘妈妈’”——师生间的彼此关心
        三、“老师,这里错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四、“我比舞台上的学生更紧张”——师生间的共同期待
    第四节 中山咸水歌教学成果的叙事
        一、“我们会唱很多首咸水歌”——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孩子喜欢在舞台上表演”——学生积极性的增强
        三、“咸水歌音乐剧的诞生”——咸水歌的创新发展
        四、“积极举办咸水歌亲子活动”——家长的共同参与
        五、“咸水歌能够在学校传承是很令人欣慰的”——赞扬的声音
第三章 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育叙事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节 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育叙事的综合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
        二、学生学习动机
        三、传承教学方式
        四、关心型师生关系
    第二节 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的反思与建议
        一、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的意义
        二、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的不足
        三、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的建议
    第三节 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的经验借鉴
        一、学生发展与文化传承相统一
        二、以“关心型”师生关系为教学纽带
        三、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论纲
        一、概念厘定与研究起点
        二、共时与历时:近百年女性词的词史定位
        三、体量与坐标:近百年女性词的探研路径
第一章 清民之际女性词坛
    第一节 凡鸟偏从末世来:论吕凤词
        一、漱玉为骨格,杂采诸家
        二、吕凤与聊园词社
        三、传统才女的精神困境
        四、庚子变局中的女性书写:许禧身、刘鉴
        五、左又宜
    第二节 最后的女性遗民罗庄
        一、“今日犹自不能忘”的遗民情怀
        二、“被男人宽容出来的才女”
        三、李慎溶
第二章 以南社诸子为中心的民国新女性词人群
    第一节“谁识隐娘微旨”:论吕碧城词
        一、狂慧与奇哀:吕碧城词的艺术特质
        二、“近三百年词家之殿军”辨
        三、圣因长姊吕惠如
        四、薛绍徽、陈芸
        五、康同璧
    第二节“湖湘双璧”:张默君与陈家庆
        一、“天予此生潇洒,不负雄奇骚雅”:论张默君词
        二、“总芳馨怀抱意难禁”:论陈家庆词
    第三节“秋风秋雨”词人群:徐自华、徐蕴华
        一、“秋山秋水带余哀”:忏慧词人徐自华
        二、南社“格律派”女将徐蕴华
        三、刘韵琴、郭坚忍
第三章 民国中后期女性词坛
    第一节 千秋谁似李夫人:论沈祖棻词
        一、“藏钩射覆总难猜”:“词史”还是“心史”?
        二、“难从故纸觅桃源”:《涉江词》的“奄有众妙”与自我局碍——兼谈词体拟古之得失
        三、写情圣手盛静霞
        四、王兰馨
    第二节 乱世萍踪:尉素秋与冯沅君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论尉素秋词
        二、知行兼擅的词学名家冯沅君
        三、梁璆的《菩萨蛮·五都词》
    第三节 百年冠冕陈小翠词
        一、“算能传、天壤惟文字”:陈小翠的填词生涯
        二、“湖海胸襟,珠玑咳唾”:陈小翠“词人之词”论
        三、“三百年来女布衣”:“中性视角”与高士情怀
        四、“鸳蝴词”传人温倩华
        五、艺苑词侣顾飞、顾青瑶、陈乃文、陈懋恒
    第四节“一生爱好是天然”:论周錬霞词
        一、艳词中女作手
        二、“峻嶙奇气不堪驯”
        三、爱国女俦杨令茀
    第五节 寿香社女词人合论
        一、寿香社词群简论
        二、王真、何曦、王德愔、施秉庄
        三、刘蘅、叶可羲、张苏铮、薛念娟、王闲、郑元昭
第四章 共和国初建期词人群体
    第一节“不种黄葵仰面花”:论丁宁词
        一、“百灵噎恨听哀弦”
        二、刚柔并举、骨采相兼
        三、“民国四大女词人”简论
        四、“慷慨使气”的吕小薇词
    第二节 蔡淑萍与“边雁啼秋”的《萍影词》
        一、“边雁,边雁,南去云天漫漫”
        二、笃诚与忧患
        三、丁小玲
        四、王筱婧、李蕴珠、宋亦英
        五、周素子的“传体词”与张雪风《鹃红词》
    第三节“妾有夜光珠,采掬经沧海”:论茅于美词
        一、叙写一己情事的《夜珠词》
        二、“此是纯粹之诗”
        三、志洁情芳的张珍怀词
        四、黄墨谷、柯昌泌、吴君琇
    第四节 广东现当代女性词人举述
        一、“岭南巾帼第一”冼玉清
        二、分春馆女弟子群:沈厚韶、梁雪芸、苏些雩
第五章 以学人词为主干的“新时期”词坛
    第一节“不变惟此变,渤海半扬灰”:论刘柏丽词
        一、当代学辛首功
        二、“风雅不亡缘善变”
    第二节 学人三家词:段晓华、景蜀慧、李舜华
        一、渊雅雍容的段晓华词
        二、幽秀深窈的景蜀慧词
        三、剑气箫心的李舜华词
    第三节“衣边吹散余馨”:论李静凤词
        一、“藕孔藏身”、“天机触发”的创作观
        二、雅厚深挚的《散花词》
        三、谷海鹰与“天心冷、清骨难描”的《捞月集》
        四、周燕婷、韩倚云、伊淑桦、徐源
    第四节 叶嘉莹与红蕖词弟子
        一、“人生易老梦偏痴”:论叶嘉莹词
        二、曾庆雨、石任之
第六章 网络女性词坛
    第一节 早期网络女词人群体扫描
        一、“菊斋主人”任淡如与“葬花教主”孟依依
        二、秦月明、看朱成碧、秦紫箫、萼绿华、采薇、兰之幽兮 ..239三、如月之秋、蓝小蚁、蓝烟、绿烟、飘茵
    第二节 网坛“二斋”:问余斋主人与添雪斋词
        一、上揖湖海楼的问余斋词
        二、“这一抹、灵魂澄碧”:论添雪斋词
    第三节“我是池中素色莲”:发初覆眉与“小眉体”
        一、从“与子宛如初见”到“与俱磨欲尽,壮骨与春鬓”
        二、“白是情痴红是慧”的小眉体
        三、非烟、让眉、苏画舸、岛姬
    第四节 性灵小兽夏婉墨
        一、“会有心花出我襟”
        二、“生气百年虎虎”
        三、“浩歌悲泣”的陆蓓容词
        四、黄佳娜、罗恺文、唐颢宇
第七章 港台及海外女性词坛
    第一节“海自波涛云自闲”的香港女性词坛
        一、南海女子张纫诗
        二、“学稼轩”的潘思敏与琴人蔡德允
        三、黄倩芬、刘佩蕙等
    第二节“过江名士,海陬人杰”:台湾女词家举述
        一、天风阁传人琦君、张荃
        二、张雪茵、江芷
    第三节 海外女性词坛
        一、“掷平生万事天之末”:论李祁词
        二、“人间装点自由他”:论张充和词
        三、赵文漪等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四、为脆弱的生命放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潜在旅游者的情绪变化 ——一种微博文本分析方法[D]. 高子梦.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 向天一. 吉林大学, 2020(08)
  • [3]彭孙贻及其诗歌研究[D]. 万萌萌.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乾嘉时期无锡顾氏家族词人研究[D]. 袁小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对《赤壁赋》中“苏客问答”的分析[J]. 朱永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36)
  • [6]诗心童语的传奇呼唤 ——张炜儿童文学论[D]. 明子奇.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7]希望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的阐释[D]. 晏福宝.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教育叙事研究[D]. 杨华丽. 广州大学, 2018(01)
  • [9]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D]. 赵郁飞. 吉林大学, 2017(09)
  • [10]身体与心灵的抵牾——清初遗民作家金俊明诗歌主题探究[J]. 于金苗. 文艺评论, 2017(01)

标签:;  ;  ;  ;  

为脆弱的生命歌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