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李玲同志追悼会在京召开

缅怀李玲同志追悼会在京召开

一、深切缅怀李凌同志追思会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王鑫[2](2019)在《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文中提出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在文艺交流和创作实践中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延安时期戏剧、电影、美术、音乐领域所孕育的艺术作品,在开拓了延安文艺形式、承载着延安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本土艺术资源向世界传播的新方向;在文学实体的双向译介行为之外,延安时期扩展出了“文学旅行”或“观察笔记”等表现形式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新路径;1940年代中期以来,丁玲、赵树理、周立波等延安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域外学界收获了广泛传播与可观成果,进入了对外输出与域外研究的新高潮。故此,我们可以说,延安时期首次启开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双向、多元、平等的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新历程。如今,对于世界文学范围的延安文艺形态的研究进行适当清理、重新反思与有效回应,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化文学的互动与交汇中,是时候重启对于延安文艺的跨时空与跨文化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资源有所助益。本文呈“导言”,正文六个章节,“结语”等,分别讨论了“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延安艺术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域外作家在延安”、“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延安重要作家的域外研究”以及“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第一章,将延安时期取得的丰厚的文学成就放置在世界传播与研究的视野中作一概览,从总体上廓清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进程、特征及其所集中的问题。域外学界涉及译介传播与评论研究两大方面,结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以详实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归纳与简述。第二章,关于延安时期取得的多元的艺术成就,以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四大领域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为讨论对象,追溯现代以来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沿革,以及延安艺术作品在域外引发的反响。择取延安各艺术门类的典型成果作为域外研究的核心内容,诸如歌剧与电影形式的《白毛女》、延安木刻、《黄河大合唱》,力图挖掘延安艺术为世界所带来的新资源。第三章,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来延安的大批域外作家所创作的延安文本,及其触及并自觉传播的延安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空的基本线索论述这批域外的延安文学作品,研讨其中蕴含的叙述主题与审美意味。通过域外观察者的延安叙述,映现出延安精神对其文学观与世界观的深层影响,以此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四章,由于域外学界的丁玲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故而将丁玲的域外研究作为再研究的典型个案,分别论述域外丁玲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两极断裂论”与“情感研究问题”;着重讨论梅仪慈的丁玲研究,在意识形态话语与隐喻书写等方面的新发现;此外,以女性文学研究、作家传记研究与人文心理学研究为视角,力图开掘域外丁玲研究中的新可能。第五章,围绕域外学界对于延安重要作家赵树理与周立波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下的赵树理,以及日本延安文艺研究的复杂境遇;并在“声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文化自信”的执着守护中透视赵树理的文学态度。域外学界的周立波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评价趋向,针对农民语言与农民意识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强化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延伸。第六章,进一步从理论的层面对域外延安文艺研究进行反思与回应,讨论了“回心型”文学传统与文学“抒情传统”为延安文艺研究所带来的理论资源;进而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和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分析域外延安文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政治与文学二元论”的典型论调为反思对象,从关于文学创作与作者形象意义上的“崇高”概念,揭示出献身革命的延安作家在其自我崇高化历程中的复杂性,并以此重构延安文艺所带来的积极的精神重生与文化重建价值。总之,对于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再研究,需要以关系研究为前提,辩证理解域外研究者的理论尝试与思维局限,反思学界为延安文艺与“政治话语”之间建立的必然关系,将延安文艺从“政治话语”的唯一背景中解脱出来,进而发现延安文艺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革命文化资源与现代性张力。

孙玉芳[3](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楚喻[4](2018)在《李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改革深度的推进,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李凌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追寻着我国国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始终潜移默化的贯穿其中,使之成为其有关音乐理论形成与发展以及展开实践的基础,影响深远。在当代音乐教育所面临的商品化、民族自信、文化认同等问题中仍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李凌先生的着作以及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李凌先生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动态过程进行研究,李凌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其服务时代、具有时代性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团结人民、消灭敌人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振奋了民族精神,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抗日战争的音乐骨干力量,对当代音乐教育所出现的更新缓慢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以艺为戈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在专业音乐教育的民族化探索以及面向大众的音乐教育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当代振兴民族文化有着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时期,其多轨制、音乐教育立法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行政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都拥有极高的社会意义。通过反思,笔者希望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的国民音乐教育有一些新的启示,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推进将来中国音乐教育发展问题与现象的探究。

郝斌[5](2018)在《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文中研究说明王琦,从20世纪30末至90年代末,一直是活跃在中国艺坛的一位重要美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他的《嘉陵江上》《侯水》《石工》《晚归》《老榕树》等已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以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经典;在艺术理论方面,他积极参与理论争鸣,撰写了大量美术文论,已成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曾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担当中国美术界领导等。王琦已然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洪流中涌现出来的一代美术家的杰出代表。同时,王琦独特的艺术生涯使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历史洪流之中,并在其中不断被裹挟、被整合、被改造,既构成了一种“整一性”,也同时包含着矛盾性和复杂性。以王琦为个案,正恰切地揭示了在时代艺术洪流的磅礴涌动中个体与时代、艺术与政治(或革命)所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艺术家在其中所遭遇的矛盾心态和艰难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以至“文革”前这一重要时段,构成了 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一段加速“整合”的特殊时段,而王琦正成为我们审视、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问题的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赵维婷[6](2015)在《国家中医药局举行胡熙明追思会 王国强代表局党组深切缅怀》文中提出7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举行追思会,缅怀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党组书记胡熙明。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追思会上说,胡熙明忠诚事业、心系中医,促进了"文革"后中医药事业的恢复发展,推动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实施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不遗余力,建言献策。在他作为第一任局长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和取得的突出业绩基础上。中医药事业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

张雯雯[7](2013)在《《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由郭沫若先生题词;在新中国时期最早以“评论性”定位;全国唯一集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音乐核心刊物《人民音乐》(1950-2010)为研究对象,以《人民音乐》对推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主线,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杂志历史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对音乐批评的回顾,总结出每一时期音乐批评的热点问题,并以此探索当时中国音乐批评坚持的原则道路、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在实证性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人民音乐》的时代学术价值,以及带给音乐批评界的重要启示,确定其历史地位,从而引发对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阐明《人民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填补学术空白之创新性。第一部分,对《人民音乐》创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通过栏目内容等数量统计,分析《人民音乐》的办刊特点,进而说明《人民音乐》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新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66),通过列举《人民音乐》在“十七年”关于音乐“民族化”等主要问题的讨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批评的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出现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二次高潮期(1976-2000),此段落强调音乐批评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后,全面处在拨乱反正的蓬勃发展状态;以及在1989年动乱后,音乐界在经历短暂的迂回曲折阶段中,音乐批评的主要论域。第四部分,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扭转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音乐理论界终于获得了在音乐观念上的一次真正的解放,此章节通过比较这一时期《人民音乐》和其他迅速发展起来的音乐期刊上所发表的批评文章,阐释我国进入新世纪前后,即音乐界的后新时期(2000-2010),音乐批评主要关注点和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音乐批评多元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更高层次意义的讨论。结语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并对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瑞涛[8](2011)在《赵沨音乐编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现当代音乐领域,赵沨是一个具有多重角色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杰出的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还是优秀的音乐编辑家。他一生所编辑的音乐出版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有目共睹的。早年,他与李凌、林路等人编辑出版的《新音乐》、建国初期主编的《音乐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接任的《人民音乐》以及负责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等都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和图书。几十年呕心沥血的音乐编辑生涯成就了他作为优秀编辑家的人格魅力,几十年崎岖坎坷的音乐编辑实践形成了他系统的编辑思想。他长期致力于音乐编辑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对推动我国音乐学事业和音乐出版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本文以赵沨的音乐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史料和访谈为依据,结合20世纪30、40年代至90年代不断变迁着的时代背景,对赵沨所处客观历史环境及个人生活阅历做全面考察,探寻其从事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所形成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同时,以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与专门人物研究之间的动态互观、资源沟通的视角,详细考察赵沨的音乐编辑实践活动,并择其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出版物进行专题评述,探讨其主要编辑成就。应用历史分析、实例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重点分析归纳赵沨的编辑思想和编辑风格,即:学术性与思想性并重;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与传播我国先进文化并重;发挥编者主导作用与重视作者及读者积极互动并重;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与有胆有识的编辑作风并重;强调音乐出版物的教育作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重。进而探索赵沨音乐编辑思想对当代音乐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及启示。

靳萱[9](2011)在《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深切缅怀雷洁琼同志》文中提出2011年1月9日17时38分,中国民主促进会原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与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经历新中国成立的民主党派领袖,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着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

刘广雄[10](2010)在《中国维和英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凌晨5时53分,海地强震。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大楼瞬间倒塌,8名中国维和人员被埋入废墟。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一个略显陌生的名词在接下来的10天之内全方位进入公众视野。10年维和,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8名中国警察,为世界和平献出宝贵生命。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追授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同志"维和英雄"荣誉称号。2010年5月3日,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壮丽凯旋。从缉毒勇士到维和英雄,从缅北丛林到加勒比岛国,来自中国禁毒斗争最前沿的云南公安边防部队独立组建中国第六、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10年维和的风雨历程,鲜为人知的异国风情,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铁骨柔肠的家国情怀,强震之后的生死救援,痛失战友后的顽强奋战,交织成一曲"责任、荣誉、国家"的英雄壮歌。

二、深切缅怀李凌同志追思会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切缅怀李凌同志追思会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
    第一节 延安文艺的世界译介与交流概观
        一、延安文艺作品在世界的译介情况
        二、本土作家与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
    第二节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研究概况
        一、延安作家作品在世界的研究成果
        二、海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延安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第一节 延安戏剧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与变革
        二、域外作家笔下的延安戏剧
        三、杰克·贝尔登笔下的《白毛女》
        四、德克·博迪笔下的歌剧《白毛女》
        五、歌剧《白毛女》在世界
    第二节 延安电影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沿革与变迁
        二、抗战电影的域外传播
        三、域外电影人在延安
        四、延安电影的发展
        五、《白毛女》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延安美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美术事业发展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早期域外传播
        三、抗战木刻在世界
        四、中国革命木刻对日本的影响
    第四节 延安音乐艺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黄河大合唱》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三、延安革命歌曲在世界
        四、延安音乐思潮对日本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域外作家在延安
    第一节 书写延安的域外视点与研究现状
        一、书写延安的三个维度
        二、域外延安书写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美国作家的延安书写
        一、第一阶段:1936-1939
        二、第二阶段:1939-1949
    第三节 其他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
        一、其他域外记者的延安文本
        二、其他国际友人的延安文本
    第四节 不同时空下的域外延安书写
        一、各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域外书写
        二、延安时期前后的域外书写
    第五节 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化意蕴
        一、域外延安文本的创作背景与文化缘起
        二、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
    第一节 丁玲作品研究与译介述评
        一、丁玲的创作与本土研究述评
        二、丁玲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域外丁玲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作者与人物
        二、两极断裂论:文学创作“转向”
        三、情感研究:政治追求与爱情追求
    第三节 梅仪慈的丁玲研究
        一、“意识形态”再认识及其局限
        二、“冲击—反应”论的移植和再造
        三、“隐喻”书写:疾病与空间
    第四节 域外丁玲研究的其他可能
        一、女性文学研究与丁玲小说研究
        二、作家传记研究与丁玲的政治生涯
        三、人文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丁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延安作家的域外研究
    第一节 赵树理研究在世界
        一、赵树理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海外赵树理研究的主要话题
        三、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中的赵树理
        四、“听觉”与“声音”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传播
        五、作为“文化自信”守护者的赵树理
    第二节 周立波研究在世界
        一、周立波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域外周立波研究的不同趋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
    第一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回心型”文化与延安文学
        二、“情本体”与“抒情”传统
    第二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损耗”与局限
        一、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二、“现代性”复杂而单一的面孔
        三、文化差异与接受误区
    第三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思考与回应
        一、“政治与文学二元论”与“冲击—反应”论
        二、“想象的共同体”与“崇高”
        三、“崇高”与崇高化自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李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现状与开拓空间
    四、研究意义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李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的启蒙
    第一节 “李凌这个人”
    第二节 “小先生”制对李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的启蒙
    第三节 青年求学促其思想的形成
    第四节 在延安时的音乐流花们对李凌的影响
        一、与冼星海从偶像到朋友
        二、与马思聪的相知相伴
        三、与吕骥的革命友谊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与民族共存亡激发思想萌芽
    第一节 服务于抗战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以新音乐为斗争武器
        二、以人民群众为主要力量
    第二节 为抗战救亡储备音乐骨干
        一、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迪与实践
        二、为抗战救亡培养音乐骨干
    第三节 在创刊创编中的践行
        一、创办《新音乐》与新音乐社
        二、面向大众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逃亡缅甸坚持宣传革命音乐
        四、重返重庆助学办学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向“大众化”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转变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以培育师资为主
        一、继在沪港、南洋成立中华音乐院培养革命力量
        二、为国民音乐教育创编专业用书《新音乐教程》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向“大众化”转变
        一、在“革命化”影响下向普及音乐教育思想转变
        二、在“民族化”影响下的百花齐放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
        三、在“大众化”影响下的百货中百客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
        四、专业与普及并举的教育对象的转变
        五、文革时期仍“以艺为戈”作斗争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全体与全面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对国民音乐教育多轨制的初探
        一、中国函授音乐学校的建立
        二、李凌对多轨制的解读
    第二节 培养方式的转变——提倡多轨制的实施
        一、重视业余音乐教育的地位
        二、国民音乐教育教材的多元发展实践
    第三节 音乐教育需要法律保障
        一、《音乐教育需要立法》
        二、从新潮音乐与传统音乐看立法问题
    第四节 新时期下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
        一、迎接美育的春天
        二、从其人才教育观反观国民音乐教育思想
        三、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向现代化发展
第五章 李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启示
    第一节 由李凌国民音乐教育观对当代音乐教育问题引发的思考
        一、社会音乐教育重“利”而不重“责”
        二、学校音乐教育重“量”而不重“质”
    第二节 李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重视“民族化”
        二、培养人才、善用人才
        三、面向国民大众音乐培养的思想
    第三节 李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一、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培养民族自信、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艰难的抉择: 王琦早年的艺术学习与思想转型(1934—1938)
    第一节 洋画的信仰——20世纪30年代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与王琦的艺术取向
    第二节 艺术,还是抗战?——王琦在武汉政治部三厅的宣传画创作
    第三节 苦闷与抉择——王琦的鲁艺学习及其矛盾选择
第二章 生活的自觉: 王琦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艺术选择(1939—1945)
    第一节 运动,还是研究?——“后鲁艺”与王琦的艺术选择
    第二节 从战斗之美到生活之美——王琦抗战时期的艺术选择
    第三节 王琦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新现实主义”
第三章 隐含的苦闷: 王琦抗战胜利后至香港时期艺术诸问题(1945—1950)
    第一节 走向批判?——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木刻运动与王琦的艺术选择
    第二节 规训与改造——王琦香港时期的艺术选择
第四章 宏观语境与个体选择: 新中国时期王琦艺术诸问题(1950—1965)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1、王琦年表
    2、王琦着述文献目录
    3、回忆与评价——王宏建谈王琦先生几个问题
    4、怀念我的父亲和老师王琦——王炜访谈
    5、社会各界深切哀悼王琦同志
    6、王琦《朝霞映船台》画里画外
    7、难以割舍的情怀——王琦画笔下的香港
    8、并非老生常谈——李桦、王琦纪念个展解析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7)《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价值、思路与方法
一、 关于《人民音乐》
    (一) 新中国音乐“第一刊”的诞生与发展
    (二) 《人民音乐》的办刊宗旨
    (三) 《人民音乐》在新中国音乐事业中的历史贡献
        1. 启迪新中国音乐思想
        2. 传承中国音乐遗产
        3. 引介国外音乐作品与理论
        4. 推进音乐学科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
二、 1950-1966:《人民音乐》在“十七年”的音乐坚守
    (一) “土洋之争”:关于音乐“民族化”的讨论
        1. 缘起与经过
        2. 主要问题
        3. 成果及意义
    (二) “请专家下凡”: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论争
        1. “生活体验”与“业务学习”
        2. “改造思想”与“强调技术”
        3. “音乐创作”与“音乐批评”
    (三) 通俗音乐批评
        1. 抒情歌曲
        2. 轻音乐
    (四) 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与“群众化”
        1. 论的缘起
        2. “三化”讨论
        3. 讨论的意义
    (五) 关于马思聪演奏曲目的讨论
        1. 围绕“如何对待音乐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争鸣
        2. 关于《人民音乐》编辑部的检查与郑伯农的批判
三、 1976-2000:《人民音乐》与新时期的音乐争鸣
    (一) 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现状
        1. 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音乐创作问题的讨论
        2. “三足鼎立、彰显个性”——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 当时的音乐批评与新思潮、新作品出现
        1.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
        2.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
        3. “回顾与反思”:中国音乐理论界掀起关于思想解放问题的探讨
    (三)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音乐批评的曲折回流
        1. 反对否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否定社会主义音乐
        2. 有关对近代音乐史的回顾及“《讲话》后现象”提法的批判
        3. 对改革开放的音乐事业的不同认识和对“新潮音乐”的不同评价
        4. 对于音乐创作问题与文化建设问题的不同认识
四、 2000-2010:《人民音乐》与新世纪前后的音乐反思与重构
    (一) 音乐的反思及探索的深化
        1. 对“新潮音乐”的反思
        2. 关于“三种唱法”分类的看法
        3. 关于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见解
    (二) 音乐观念的自由争鸣
        1. 关于“20 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讨论
        2. 对于音乐创作思潮的争论
        3. “重写音乐史”论战
        4. 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
结语
    1. 《人民音乐》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
    2. 对《人民音乐》“坚守”评论的展望
附表
附录
    附录 1:《人民音乐》关于“土洋唱法”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2:《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与生活”关系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3:《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三化”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4:《人民音乐》关于“轻音乐”批评的主要文章
    附录 5:《人民音乐》关于“新潮音乐”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6:《人民音乐》关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价值观论战的主要文章
    附录 7:《人民音乐》讨论“音乐教育”的主要文章
    附录 8:《人民音乐》讨论“回顾与反思”的主要文章
    附录 9:《人民音乐》关于“重写音乐史”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10:《人民音乐》关于“新世纪音乐”批评的文章(2000-2010)
    附录 11:《人民音乐》期刊出版统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赵沨音乐编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缘起
    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本论文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赵沨编辑思想形成的条件
    第一节 赵沨音乐编辑思想形成的客观环境
    第二节 赵沨音乐编辑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第二章 赵沨的主要编辑成就
    第一节 主编《新音乐》时期
    第二节 执掌《音乐研究》时期
        一、“质量第一”的办刊原则
        二、充分发挥刊物的文化导向性
    第三节 主持《人民音乐》时期
        一、独特的栏目设置
        二、兼收并蓄的选稿原则
    第四节 其他音乐文献的编纂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二、《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
第三章 赵沨的音乐编辑思想
    第一节 正确定位,强调期刊的学术性与思想性
    第二节 立足本土,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第三节 服务群众,坚持现实主义音乐观
    第四节 集思广益,主张作者·编者·读者的互动式操作
    第五节 坚持乐教,重视音乐出版物的教育作用
    第六节 认真踏实,践行有胆有识的编辑作风
第四章 赵沨音乐编辑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追求期刊个性,构建文化品牌
    第二节 服务读者至上,增强受众意识
    第三节 发扬民主精神,贯彻“双百”方针
    第四节 注重表里如一,追求刊物完美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赵沨年谱
    附录 B 图片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深切缅怀李凌同志追思会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D]. 王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4]李凌国民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王楚喻.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5]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D]. 郝斌. 中央美术学院, 2018(01)
  • [6]国家中医药局举行胡熙明追思会 王国强代表局党组深切缅怀[J]. 赵维婷. 中医临床研究, 2015(21)
  • [7]《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 张雯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8]赵沨音乐编辑思想研究[D]. 李瑞涛. 河南大学, 2011(08)
  • [9]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深切缅怀雷洁琼同志[J]. 靳萱. 民主, 2011(01)
  • [10]中国维和英雄[J]. 刘广雄. 中国作家, 2010(10)

标签:;  ;  ;  ;  ;  

缅怀李玲同志追悼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