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注重环保

南水北调注重环保

一、南水北调重在环境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毕剑,Suprav Acharya,涂小凡[1](2021)在《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水资源调配的战略性民生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河南省淅川县在做出巨大牺牲的同时,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需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力,强调渠首品牌,注重反哺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建立反哺旅游长效机制,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形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淅川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赵茂嵚[2](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生态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通水以来对京、津、冀、豫等受水地区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输水工程水源区面临着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平稳运行。十堰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年调出水量接近自身水资源总量的50%。近年来,十堰市工农业发展取得显着成绩,人口增长明显,十堰市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等任务仍十分艰巨,必然会加大对水资源的消耗程度,十堰市水生态安全对于“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水源地区和受水地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 VEST模型测算了1980—2018年十堰市产水和水源涵养量,考虑河道内生态需水情况,结合当前十堰市耗水情况,探究了十堰市及各区县的水资源量基本情况。再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构建十堰市水生态安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体系。最后结合十堰市水资源量和水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二者相互关系,全面分析十堰市及各区县水生态安全现状及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得到了以下内容:(1)十堰市产水深度呈减少趋势,由1980年的618.63mm降至2018年的423.62mm,相应的产水量由146.46亿m3降至100.35亿m3。从产水空间格局来讲,高值区一直集中在十堰市西南部;低值区集中在东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从产水量驱动因素来看,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7.08%、22.79%、0.13%。从各地类产水深度来看,建设用地为690.87mm、草地为645.43mm、未利用地为628.06mm、耕地为610.78mm、林地为497.41mm、水域为471.33mm。从各行政区划产水情况来看,各区县在研究时间段产水量均呈不同程度减少,各区县平均产水深度为竹溪608.262mm、茅箭543.632mm、竹山533.86mm、郧阳510.474mm、张湾509.142mm、丹江口501.328mm、房县496.542mm、郧西486.56mm。(2)十堰市水源涵养量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76.35亿m3减少到2018年的32.76亿m3。各地类水源涵养情况差异显着,林地、草地和耕地平均水源涵养深度分别为286.39mm、258.07mm和92.35mm,其余地类在部分研究时段有少量水源涵养。十堰市各区县在研究时间点水源涵养总量情况为房县63.86亿m3、竹溪51.74亿m3、竹山48.08亿m3、郧阳47.33亿m3、郧西41.73亿m3、丹江口34.81亿m3、茅箭7.58亿m3和张湾7.29亿m3,各区县均呈减少趋势。(3)十堰市可利用水资源量总体变化幅度较小,由1980年的49.08亿m3减少至2018年的47.31亿m3,2010和2018年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369.07m3和1389.11m3。各区县年均可利用水资源分别为茅箭0.973亿m3、张湾1.13亿m3、郧阳6.86亿m3、竹溪6.8亿m3、丹江口6.45亿m3、郧西6.13亿m3、竹山7.48亿m3和房县8.87亿m3。2010年和2018年十堰市水资源供耗比分别为10.12和11.84,各区县中水资源供耗比大于10的为竹溪、竹山、房县、郧西,介于5—10的有丹江口和郧阳,小于5的有张湾和茅箭。(4)十堰市水生态安全总体处于较差等级,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2008—2019年水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63、0.60、0.56、0.44、0.34、0.36、0.40、0.31、0.32、0.46、0.30、0.29。水生态压力指数下降明显;状态和响应指数变化较小,对十堰市生态安全指数正向作用有限。水资源拥有量一直是十堰市水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水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还呈由污染类指标(治理废水资金投入占比、污水排放总量、废水治理设施数)转化为社会经济类指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各区县的水生态安全指数和压力子系统指数变化和十堰市大致相当,状态和响应子系统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水资源的自然禀赋条件和城市化指标以及水污染治理是制约各区县水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5)十堰市水生态安全现状空间分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类:一类是有较丰富的水资源量和较高的水生态安全指数,如竹溪和房县;二类是有较丰富的水资源量和较低的水生态安全指数,如郧阳、郧西、竹山,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加大水环境治理投入;三类是水资源量较贫乏而水生态指数较高,如张湾、茅箭、丹江口,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拓宽绿水转化蓝水途径,充分利用好客水、雨水资源。

黄琛[3](2020)在《《人民日报》水污染报道特征研究(1949-2018)》文中研究指明水污染作为最早被国家、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从建国初期至今逐渐成为各媒体报道的主要议题。故研究以我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七十年(1949-2018)的水污染报道为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对1645个样本展开研究,从样本属性、报道态度、报道结构、报道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特征演变来说,水污染报道经历了沉默、萌发、发展、动荡和稳定五个时期,逐渐形成积极中立的态度基调,议题以政策措施、污染现状、水环境恢复三类为主导,多元发展为趋势报道水污染问题。从形式特征演变来说,报道版面从繁杂到专业,报道类型从单一描述到深度剖析,使用图像符号趋势明显。《人民日报》作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社会领域的信息源、沟通纽带,通过水污染议题设置,构建水环境保护意识,沟通水污染风险,促进水环境的改善,在保障受众知情权,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搭建解决水污染问题平台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但还应在培养公众风险意识、保障第三方话语权、建立公共信任等方面做出努力。

张晓梅[4](2020)在《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从“素质教育”转变为“素养教育”,地理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作为地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之一的区域认知,在素养构成要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地理课程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然而对于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概念界定、构成要素与表现水平的划分等工作已经完成,亟待开展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细化研究工作,从而实现初、高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完美衔接。然而,深受教学大纲的影响,在实际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进程。以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根据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构成要素、各构成要素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表现水平及划分标准,分别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角度分析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现状。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教师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到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现状,主要发现以下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划分区域的意识、难以全面深入地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较弱、缺乏列表比较区域差异的意识、缺乏全面分析区域联系的能力、难以运用所学知识来评价区域开发;大部分教师对于区域认知素养的构成要素不太了解、忽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另外新教师对于教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比较矛盾。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再结合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构成要素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从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三大构成要素出发提出以下培养策略:一、运用两种划分标准,进行区域划分的策略,具体又包括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借助地理教材目录使学生掌握以空间尺度大小划分区域的方法;其二是借助难度递进的情境化问题使学生掌握以地理事物属性划分区域的方法。二、运用读图认知法,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策略,具体又包括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其二是选取空间尺度相同的其他区域引导学生对比评价区域地理位置优劣的方法。三、运用分析综合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策略,具体又包括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构建认知结构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每一个要素特征的方法;其二是经常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来概括区域整体地理特征的方法。四、运用比较法,发现区域之间的差异的策略,具体又包括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从区域空间尺度出发,列表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其二是引导学生把区域差异的具体内容抽象上升到“比较区域差异的三个维度”的方法。五、运用案例分析法,全面分析区域联系的策略。六、运用角色扮演法,评价区域开发的策略。最后,运用实验研究法对上述培养策略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运用上述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分析方法的讲解,渗透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在素养的每一部分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并通过教师设计标准的练习题来检测学生的素养水平;而对照班则采取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即教师对于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后,重在学生对于知识的背诵,然后做练习册上现有的练习题。通过实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实验结论: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具有提升初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改善初中生的地理学习状态和提高初中地理学业成绩的作用。

鱼晓惠[5](2020)在《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以来,全球各地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挑战,探索兼顾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社会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秦巴山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类型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中国内陆地区生态系统安全的坚实基础。但是,伴随快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口规模增加和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展,人居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区域中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商洛,尽管人均生态足迹尚处于生态盈余状况,但城市发展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降低,环境污染逼近临界,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与生态环境效益增长不匹配,城市物质空间拓展与功能空间产生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聚焦于城市空间的建设发展。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解析城市空间的系统、要素与所在的生态、产业经济系统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探求这一生态敏感区城市的绿色发展目标,并构建稳定、持续、动态趋向绿色发展目标的城市空间模式成为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依据绿色发展目标体系下城市空间模式为核心构建研究框架。结合陕南秦岭地区城市空间建设的存在问题,以商洛城市空间为主体研究对象,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绿色发展评价因子、指标权重、评价标准与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关联等内容,进行推导和确定,确立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以此目标为导向,分析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选取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市集群区域、商洛城区、商洛城市住区三个空间尺度,分别从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等视角,剖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绿色发展目标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组织原则,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宏观尺度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乡空间一体多元模式,着重在于地区的生态空间与产业经济要素的循环运行,在城市集群区域的尺度下,建立系统的空间结构,促进城市流强度的提升,增进城市的外向功能量,使城市集群区域的空间联系逐渐紧密,一体化程度持续加强。中观尺度商洛城区空间复合流动模式,建立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山水格局的城市“绿色支撑基底”,保障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城市基本生态格局,进行交通-土地复合化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以基质连通形成“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的流动空间效应,促进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形成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互相协调。微观尺度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紧凑宜居模式,围绕“个体栖居空间”,“生态循环空间”、“经济循环空间”和“社会化空间”相互结合,与城市经济系统产生互动,通过自然要素的生态调节、资源利用与物质循环的紧凑节能、社会化空间的圈层关联,实现生活空间中的节能降耗和物质循环。在此基础上,建构多层次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框架,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组织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基于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商洛城市面临空间拓展导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山地川道地形制约下城市空间发展的受限性,城市建设用地带状蔓延的危害性,城市土地粗放扩张的低效性等问题。其次,基于城市空间价值维度和主体维度的分析,对当前绿色发展目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对商洛城市空间要素与绿色发展要素进行提取,剖析二者的协同关系,确立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空间模式的目标体系。对商洛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与定位分析,通过生态网络分析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的特征,审视城市物质空间节点间的关系及其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揭示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状特征,为绿色发展导向的城市空间模式提供基础条件研判与发展规律认知。第三,针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由地理空间单元系统、人居环境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景观生态格局的系统要素耦合构建商洛“一体两翼”地区空间结构;由自然生态基底、交通-土地复合基面与产业及基础设施基质的系统要素耦合构建商洛城区空间结构;由个体栖居空间、生态循环空间、经济循环空间和社会化空间构建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第四,通过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关联特性,对城市功能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从空间层级组织、空间格局组织、功能空间组织、时空阶段组织四个方面提出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综合考虑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的层级性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构成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体系;依据发展的绿色程度需求,构建“浅绿-中绿-深绿-全绿”差异性的绿色人居空间格局,依据“协调-发展-持续”三个目标阶段,构建空间模式的时序性。研究选取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市集群区域、商洛城区、商洛城市住区三个空间尺度,通过对传统人居空间单元模式和人类聚居的层级单元模式分析,提出绿色人居空间单元的基础构成,并阐述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解析,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并依据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构建原则,整合各个层级空间模式,建立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框架。综上所述,研究通过对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探讨,为生态资本地区城市空间绿色发展提供思路。目前以城乡规划学科为本体的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确立城市空间的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建构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建立绿色发展理念与城乡规划之间的联系,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做进一步的探索,并提供更多的依据。

鄂竟平[6](2020)在《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1月9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总结2019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转变作风,不断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水利支撑和保障。

叶善青[7](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鄂竟平[8](2020)在《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2020年1月9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总结2019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鄂竟平[9](2020)在《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1月9日)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总结2019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

刘子龙[10](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二、南水北调重在环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重在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淅川主要旅游资源
    (一)丹江口库区旅游景观
    (二)佛教古刹:香严寺
    (三)历史名镇:荆紫关镇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淅川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提高了淅川旅游的关注度和知名度
    (二)增加了淅川新的独特旅游资源
    (三)拓宽了淅川的潜在客源市场
        第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益地民众。
        第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红色旅游者。
        第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被影响者。
    (四)促进了淅川的生态环境保护
四、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定位分析
    (一)后“南水北调”时期界定
    (二)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方向
        1.联结感恩情感,明确反哺旅游发展定位
        2.强化“南水北调”精神,重视红色旅游发展定位
        3.依托生态优势,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
五、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策略
    (一)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立反哺旅游长效机制
        1.与受益地民众间的反哺旅游长效机制
        2.与受益地政府间的反哺旅游长效机制
        3.与受益地企业间的反哺旅游长效机制
    (二)深挖淅川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
        第一,红色旅游产品。
        第二,生态旅游产品。
        第三,文化旅游产品。
    (三)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力,提升淅川旅游形象
    (四)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淅川旅游交通新突破
六、结语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生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生态安全
        1.2.2 InVEST模型产水研究
        1.2.3 水源涵养研究进展
        1.2.4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形与土地资源
    2.4 水文水资源
    2.5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水生态安全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水资源供给量研究方法
        3.1.1 InVEST模型产水方法
        3.1.2 Penman-Monteith(彭曼)公式
        3.1.3 单变量空间自相关
        3.1.4 情景分析法
        3.1.5 水源涵养计算方法
        3.1.6 水资源供耗比计算方法
    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3.2.1 水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3.2.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2.3 水生态安全指标权重
        3.2.4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数等级
        3.2.5 水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气象数据
        3.3.2 土地利用数据
        3.3.3 土壤数据
        3.3.4 生物物理属性数据
        3.3.5 Zhang系数
        3.3.6 径流系数
        3.3.7 水生态安全评价数据来源
第4章 十堰市水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4.1 十堰市产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4.1.1 十堰市产水量时空分布格局
        4.1.2 十堰市各区县产水情况变化特征
        4.1.3 十堰市各地类产水特征分析
    4.2 产水量对气候变化与覆被变化的响应
        4.2.1 十堰市气候变化特征
        4.2.2 十堰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4.2.3 不同情景下产水量时序变化
    4.3 十堰市水源涵养变化特征
        4.3.1 十堰市水源涵养量时间变化特征
        4.3.2 十堰市各地类水源涵养情况
        4.3.3 十堰市各区县水源涵养量
    4.4 十堰市及各区县水资源供给状况
        4.4.1 十堰市及各区县可利用水资源
        4.4.2 十堰市及各区县水资源供耗比
第5章 十堰市水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5.1 评价指标权重
    5.2 水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5.2.1 十堰市水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5.2.2 十堰市各区县水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5.3 十堰市水生态安全障碍度评价
        5.3.1 十堰市水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分析
        5.3.2 十堰市各区县水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分析
    5.4 十堰市水生态安全现状分析及措施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人民日报》水污染报道特征研究(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新闻传播领域水污染议题研究
        2. 其他领域水污染议题研究
    (三) 研究方法
        1. 样本描述
        2. 类目建构
    (四) 创新
一、水污染报道内容特征演变
    (一) 报道时期: 沉默-萌发-发展-动荡-稳定
        1. 水污染报道沉默期
        2. 水污染报道萌发期
        3. 水污染报道发展期
        4. 水污染报道动荡期
        5. 水污染报道稳定期
    (二) 报道议题: 横向多元-纵向多量-全面延展
        1. 报道前期议题以横向多元发展
        2. 报道中期议题以纵向多量发展
        3. 报道后期议题注重全面发展
        4. 形成以三大议题为主导的趋势
    (三) 报道污染源: 从缺失到全面
        1. 污染源起始顺序: 生活-工业-农业
        2. 污染源重视程度: 工业-生活-农业
    (四) 报道态度: 从态度不明到确立基调
        1. 报道态度: 逐渐形成中立、积极的态度基调
        2. 态度来源: 趋向差异化
二、水污染报道形式特征演变
    (一) 报道版面: 从繁杂到专业
        1. 报道版面: 多版面-要闻版面-环境版面
        2. 要闻版面: 从忽视到重视
        3. 要闻版面议题: 从多议题到政策引导
    (二) 报道类型: 从单一描述到深度剖析
        1. 报道类型: 摆脱单一简单报道,趋向全面深度报道
        2. 通讯报道议题: 从“污染现状、原因”到“有效治理”
    (三) 报道媒介符号呈现: 趋向可视化表达
        1. 报道趋向从文字到图片可视化呈现
        2. 报道趋向从数据到图表可视化呈现
        3. 图片内容: 以真实图像为主,尝试多元素结合
三、水污染报道观念转变
    (一) 通过议程设置,加强舆论引导
    (二) 直面水污染问题,加强舆论监督
    (三) 建立沟通渠道,促进问题解决
四、关于水污染报道的思考与建议
    (一) 培养受众风险承受心理
    (二) 提高媒体公共信任
    (三) 报道话语权多元化表达
结语: 水污染报道背后的社会意识行动
参考文献
致谢

(4)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要求
        1.1.2 实现初高中区域认知素养衔接培养的要求
        1.1.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1.1.4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现状亟待改善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认知素养的文献综述
        1.2.2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有效指导初中区域地理教学
        1.3.2 推动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进程
        1.3.3 为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实验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区域
        2.1.2 认知
        2.1.3 区域认知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空间认知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体系建构
    3.1 构成要素及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3.2 构成要素及表现水平划分标准
    3.3 构成要素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4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4.1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问卷调查与调查结果分析
        4.1.1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问卷调查的实施
        4.1.3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4.1.4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学生的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教师关于区域认知素养教学现状访谈调查与调查结果分析
        4.2.1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4.2.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与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5.1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制定的原则
        5.1.1 借助地图,构筑区域空间概念
        5.1.2 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评价”区域
        5.1.3 关注区域的空间尺度大小
    5.2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5.2.1 运用两种划分标准,进行区域划分
        5.2.2 运用读图认知法,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5.2.3 运用分析综合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
        5.2.4 运用比较法,发现区域之间的差异
        5.2.5 运用案例分析法,全面分析区域联系
        5.2.6 运用角色扮演法,评价区域开发
6 实践课例:从黄土高原的地理条件看区域发展方向
7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的实验研究
    7.1 研究过程
        7.1.1 研究目的
        7.1.2 研究内容
        7.1.3 研究方法
        7.1.4 研究设计
    7.2 研究结果
        7.2.1 地理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7.2.2 初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对比分析
        7.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地理学习状态对比分析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附录B 河北省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检测(1)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 1 章——第 2 章第 1 节)
附录C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前测试题
附录D 河北省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
附录E 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后测试题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1.1.2 秦巴山地区的生态战略意义
        1.1.3 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失衡
        1.1.4 城市空间建设缺乏对绿色发展目标的深入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绿色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1.3.2 绿色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1.3.3 空间模式相关研究进展
        1.3.4 秦巴山地区城乡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1.3.5 国内外研究趋势与述评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1 研究相关的科学基础
        2.1.1 系统论基础
        2.1.2 生态学基础
        2.1.3 生态经济学原理
    2.2 绿色发展理论
        2.2.1 绿色发展的缘起
        2.2.2 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
    2.3 绿色发展的建设实践
        2.3.1 欧洲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3.2 日本的生态城镇群及循环型社会建设
        2.3.3 中国的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3.4 绿色发展建设实践的经验与不足
    2.4 绿色空间的建设实践
    2.5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内涵
        2.5.1 基本概念解析
        2.5.2 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2.5.3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内涵
        2.5.4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3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
    3.1 陕南地区人居环境特征
        3.1.1 地理位置居于秦巴山地区核心地段
        3.1.2 自然生态条件优势明显
        3.1.3 人居环境建设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
    3.2 商洛城市环境状况
        3.2.1 商洛城市生态环境优越
        3.2.2 商洛城市产业经济具有转型潜力
        3.2.3 商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
    3.3 商洛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3.3.1 1990-2015年商洛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拓展
        3.3.2 商洛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3.4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问题
        3.4.1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及空间效能
        3.4.2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问题
        3.4.3 论文研究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4.1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价值取向
        4.1.1 “绿色增长”导向的城市空间扩展
        4.1.2 空间环境效能导向的城市生态安全
    4.2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4.2.1 现有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4.2.2 现有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不足与缺失
        4.2.3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4.3 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
        4.3.1 定量分析模型方法
        4.3.2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状况评价
        4.3.3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3.4 基于定量分析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4.4 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位分析
        4.4.1 空间句法分析法
        4.4.2 商洛城市重点功能用地空间的定位分析
        4.4.3 基于定位分析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4.5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分析
        4.5.1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分析的前提条件
        4.5.2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模型构建
        4.5.3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评价
        4.5.4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生态关系分析
        4.5.5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
    4.6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下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总结
        4.6.1 “绿色协调度”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均衡性
        4.6.2 “绿色发展度”的城市经济产业空间建设集约性
        4.6.3 “绿色持续度”的物质循环再利用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覆盖共享性
    4.7 城市空间的再组织——具有绿色发展内涵的空间模式
    4.8 本章小结
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体系
    5.1 商洛“一体两翼”地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1.1 垂直分异明显的地理空间系统
        5.1.2 沿水系与交通趋向分布的人居环境系统
        5.1.3 典型的“弱单核”要素流与区域经济系统
        5.1.4 “基质-廊道-斑块”楔形环拥的景观生态格局
        5.1.5 “水平+垂直”维度的绿色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5.2 商洛城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2.1 自然生态空间——城区空间结构基底
        5.2.2 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方式——城区空间结构基面
        5.2.3 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城区空间结构基质
        5.2.4 “基底-基面-基质”的绿色发展城区空间结构
    5.3 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3.1 “微气候-水系统-居住用地资源”构成的本底要素
        5.3.2 “生态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化”的功能协同要素
        5.3.3 “节能降耗-物质循环”的绿色发展住区空间结构
    5.4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体系
        5.4.1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组成
        5.4.2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研究
        5.4.3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组织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
    6.1 绿色发展目标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
        6.1.1 传统的城市空间模式
        6.1.2 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与空间模式
        6.1.3 “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性原则
        6.1.4 “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的差异性原则
        6.1.5 “自然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的整体性原则
        6.1.6 “协调-发展-持续”的时序性原则
        6.1.7 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体系构建
    6.2 商洛“一体两翼”地区一体多元空间模式
        6.2.1 自然生态空间的一体有序
        6.2.2 产业经济空间的一体循环
        6.2.3 “水平+垂直”维度的自然生态空间与产业空间立体融合
        6.2.4 “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类型的城乡空间一体多元
    6.3 商洛城区复合流动空间模式
        6.3.1 自然空间结构的生态互动
        6.3.2 经济空间结构的复合连通
        6.3.3 社会空间结构的包容稳定
        6.3.4 “功能联结-交错弹性”的城区空间复合流动
    6.4 商洛城市住区紧凑宜居空间模式
        6.4.1 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的理论基础
        6.4.2 绿色人居空间单元的构成与特征
        6.4.3 1 5.0hm2规模的商洛城市住区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
        6.4.4 自然要素维持的生态调节
        6.4.5 资源利用与经济循环的紧凑节能
        6.4.6 “邻里-基层”社会化空间的圈层关联
        6.4.7 代谢共生的住区空间紧凑宜居
    6.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
    6.6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启示
        6.6.1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哲学内涵
        6.6.2 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的组织机制
        6.6.3 生态资本地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适宜模式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7.1.2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7.1.3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核心要素
        7.1.4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
        7.1.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
    7.2 论文创新点
        7.2.1 通过“绿色协调度”、“绿色发展度”、“绿色持续度”内涵的量化指标建立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7.2.2 依据绿色发展程度构建“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的人居空间格局
        7.2.3 商洛城市15hm2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6)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2019年水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水利工程补短板提速提质
    (二)水利行业强监管有力有效
    (三)从严管党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二、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一)从深入贯彻“3·14”重要讲话精神看,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贯穿了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这一主线,必须坚定不移践行。
    (二)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看,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反映了我国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必须坚定不移践行。
    (三)从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看,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突出了制度治水制度管水,必须坚定不移践行。
    (四)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看,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符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必须坚定不移践行。
三、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扎实做好2020年水利各项工作
    (一)抢抓机遇补齐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短板
        1.聚焦六个方向,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聚焦脱贫攻坚补短板。
        第二,聚焦防洪安全补短板。
        第三,聚焦重大战略补短板。
        第四,聚焦农村水利补短板。
        第五,聚焦水生态保护修复补短板。
        第六,聚焦水利信息化补短板。
        2.狠抓四个环节,提高补短板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抓好顶层设计。
        第二,抓快前期工作。
        第三,抓实资金保障。
        第四,抓强工程质量。
    (二)持续发力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1.突出六大领域,推动行业强监管取得更大成效
        第一,突出水资源监管。
        第二,突出河湖监管。
        第三,突出水土保持监管。
        第四,突出水旱灾害防御监管。
        第五,突出小型工程运行监管。
        第六,突出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监管。
        2.紧盯四个风险,保持行业强监管的高压态势
        3.打牢四个基础,推动强监管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第一,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第二,强化水行政执法。
        第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四,提升行业支撑能力。
    (三)坚定不移推动水利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2019年水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水利工程补短板提速提质
    (二)水利行业强监管有力有效
    (三)从严管党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二、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三、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扎实做好2020年水利各项工作
    (一)抢抓机遇补齐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短板
        1. 聚焦六个方向,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狠抓四个环节,提高补短板的质量和水平
    (二)持续发力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1. 突出六大领域,推动行业强监管取得更大成效
        2. 紧盯四个风险,保持行业强监管的高压态势
        3. 打牢四个基础,推动强监管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三)坚定不移推动水利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9)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2019年水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水利工程补短板提速提质
    (二)水利行业强监管有力有效
    (三)从严管党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二、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三、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扎实做好2020年水利各项工作
    (一)抢抓机遇补齐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短板
        1. 聚焦六个方向,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狠抓四个环节,提高补短板的质量和水平
    (二)持续发力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1. 突出六大领域,推动行业强监管取得更大成效
        2. 紧盯四个风险,保持行业强监管的高压态势
        3. 打牢四个基础,推动强监管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三)坚定不移推动水利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0)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南水北调重在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南水北调”时期淅川旅游发展研究[J]. 毕剑,Suprav Acharya,涂小凡. 许昌学院学报, 2021(03)
  •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生态安全研究[D]. 赵茂嵚.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3]《人民日报》水污染报道特征研究(1949-2018)[D]. 黄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实验研究[D]. 张晓梅.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D]. 鱼晓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鄂竟平.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0(03)
  •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鄂竟平.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0(02)
  • [9]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鄂竟平. 中国水利, 2020(02)
  • [10]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南水北调注重环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