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一身——利用Excel的“3D参考”功能创建课程

一发一身——利用Excel的“3D参考”功能创建课程

一、牵一发而全身——利用Excel的“三维引用”功能制作课程表(论文文献综述)

李钰源[1](2021)在《通渭县T中学音乐生态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刘馨阳[2](2021)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5G”新时代的到来,触手可及的教学资源以及新型教学方式使教育领域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变革。《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中要写道: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是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满足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1]。新课改中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是落实到“发展学科素养”上,而深度学习作为深化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学生发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及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途径,日益受到重视。主题式教学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将深度学习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目标,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教学模式。然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却不尽理想,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依旧以演示法为主,只看重学生对操作过程的熟记,单纯的传授操作性知识而忽略建构学生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性思维、以及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够真切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时代教育思想,符合小学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符合新时代教育人才的要求,且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对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以及教材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实践。笔者在西安市阎良区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开展本次行动研究,在正式实践之前,对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生深度学习情况并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主题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本次实验以古诗为主题进行了三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断对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更正与完善,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主题式教学满足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从学生课后作品的分析中发现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和思维结构水平也有提高。具体的研究内容及过程如下:第一: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深度学习”“主题式教学”“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与整理,对深度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对深度学习主题式教学的理念、学生实际情况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第二:对深度学习主题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实验与验证,利用SOLO评价法和深度学习评价表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将三轮教学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应用维度与联想维度提高较大。第三: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展望,以及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便在日后有所改进。

程娅[3](2021)在《陕西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文中指出2014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新高考改革,截至2020年已有14个省市启动新高考,陕西省虽未能如期于2019年秋季启动,但公众对新高考改革的关注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同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下称新课标)的颁布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陕西省高中地理教学处在“新方案-新课标-旧高考-旧教材”复杂形势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了解其他省市新高考改革实施现状,解读陕西省高考改革政策。通过对陕西省部分地理教师和20届高一高二学生展开调查,发现陕西省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如由选科走班衍生的弊端、落实地理新课标面临的问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等。针对陕西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可行建议改进高中地理教学以适应新高考变化。首先,加强师生培训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完善地理教学储备,满足地理教学走班条件。其次,优化地理教学设计,结合教学案例进一步落实地理新课标。转变教学目标设计观念,把握教学目标设计一般步骤;反思日常教学方法,尝试运用问题式教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化地理教学方法;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增减,对教材做有效处理,满足学生学业发展需求;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构建学生思维结构的课堂过程性评价机制,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后,需要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转变地理教学观念,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魅力从而转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从容面对新高考到来的各种变化。及时了解陕西省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结合地理新课标要求,发现高中地理教学应对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并借鉴试点地区改革经验提出对应的策略措施,为迎接新高考做前期准备,同时为落实新高考改革提供方案参考,保障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适应新高考带来的变化。

吴珍婷[4](2020)在《班级德育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走向生态化,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生态化趋势之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依靠班级落实具体的德育理念和实践,因而班级德育的生态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态世界观的视域下,班级德育成为一种特殊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它包含班级德育内部诸因素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各要素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作为生态系统,班级德育体现出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三个特点,这就意味着要从生态的视野以整体、开放、动态的要求审视班级德育。但是在现实班级生活中,班级德育生态出现整体性残缺、开放性失衡、动态性欠缺等问题。整体性残缺体现在德育过程的培养“跛脚失衡”、德育活动的实施“各自为政”、德育共同体的组建“四分五裂”;开放性失衡体现在德育生态位失守、家校合作中缺乏信任、社会风气轻度污染等,此类外界影响共同制约班级德育发展;动态性欠缺体现在班级德育调整速度缓慢、调节质量落后,不能快速应对变化发展,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新需求。班级德育生态是否良序运行,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顺畅形成道德品质。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有三种原因:班级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各自定位迷失,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尚未形成生态的德育合作;“以生为本”观念的缺失,班级德育未能一切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为谋取眼前的短期利益,班级德育被窄化和表面化。因此,要更新观念、落在实践地优化班级德育生态。具体来说有三条路径:以整体的观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建立紧密合作的班级德育共同体和立体化的德育体系;以开放的心态育人,在班级主导下综合多方力量,化负面影响为正面支持;以发展的眼光育人,班级德育及时根据社会的变迁、学生的需求调整更新,并发展学生的自主德育,使他们具有长远的道德发展能力。

温伟媚[5](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训课堂开展的案例研究:课堂监测的管理视角》文中提出

梁文昱[6](2019)在《基于教育测量学和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有发展潜力就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这是对教学进行导向、诊断、激励和鉴别的重要途径,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而且发达国家的成功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对试卷进行合理、有效地评价是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育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1]本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人文学院、护理学院及国际学院的12个班级总计59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Ⅰ、计算机基础Ⅱ四套试卷的统计分析,设计了基于教育测量学及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数据库及可视化报表,以实现对试卷指标及成绩的统计分析、对试卷知识点的分词提取处理、对数据结果的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达到辅助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促进考试分析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目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试题、试卷质量改进的建议。希望能为学校的考试分析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参考。方法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及信息研究法,收集并梳理国内外有关教育测量学、考试分析系统设计等内容的研究及报道,结合网页检索补充可视化设计内容。利用Access 2016数据库设计整体架构并导入数据完成试卷及试题的标准分、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统计学指标计算,再利用Python和TFIDF算法对题干和选项进行分词及关键词提取,整理为试题知识点,最后利用power BI进行可视化分析设计,并发布可视化报表,可以通过QR码或者Web页面实时共享报表结果。结果及结论本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基本完成了基于教育测量学及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研究,实现了对学生、班级、教师、课程、试题、试卷等几个维度数据的组织管理,实现了与考试相关的各类指标的统计计算,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报表设计。本研究通过对考试及试卷各项指标的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工作,能够帮助教师简化较为烦琐的考试分析工作,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改进教学工作质量及考试质量。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可视化报表,增强协作交流空间,促进考试分析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考试分析工作进行了丰富与补充,在理论及技术层面均具备可行性和推广性,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许雅婧[7](2019)在《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以地理实验为例》文中提出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倡导下,各国都纷纷开展课程改革,加强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正式标志了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转为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作为四个核心课程目标之一,其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较弱,知行分离,而传统的纸笔测试不足以全面地检测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水平,现急需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将课程标准、教学和评价结合,因此表现性评价应运而生。地理实验作为地理教学重要的实践方法和教学方式,本文将以表现性评价为视角,研究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的相关性,结合专家咨询和课程标准解读对地理实践力进行解构,依据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的制定流程,构建地理实践力培养观察量表的为研究工具,以课堂观察和作品分析为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分析了地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在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思路。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绪论。将国内外关于“表现性评价”和“地理实践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收集、梳理并归纳,总结出当前的研究问题,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路线。第二,理论框架。首先探讨了地理实践力、表现性评价、地理实验的定义,分析了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再者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将地理课程教学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作为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的理论支撑。第三,量表的构建。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咨询,解构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素,明确了地理实践力水平的评价准则,依据表现性评分规则的制定流程,构建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观察量表。第四,培养现状分析。经由课堂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对高中地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进行诊断,定性与定量结合,归纳出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地理实践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六个:①实验设计不科学,实践流于形式;②实验准备不充分,操作过程混乱;③实验引导太直接,探究主动性不强;④实验操作较简单,学生实践体验不深刻;⑤实验评价不重视,反思意识水平低;⑥实验迁移重知识,方法应用少创新。第五,培养途径优化。针对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按地理实验四个活动阶段划分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提出十个优化措施。①准备阶段的优化途径:实验设计讲科学,学生体验讲真实;实验要求要明确,合作学习引积极。②实践阶段的优化途径:实验探究有深度,问题设置有层次;引导有度给空间,鼓励学生多表现;对比观察更有益,记录全面有重点;现代技术需引进,工具使用得提高。总结阶段的优化途径:③总结分析看表现,实验评价分层次;评价主体要多元,自主反思成习惯。④迁移阶段的优化途径:迁移情景连实际,知识方法共增进;改善方案学设计,激发创新多鼓励。第六,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并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李元[8](2018)在《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段力佩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1950年起任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1984年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直到1996年离休,领导和影响育才中学近半个世纪。期间,段力佩分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领导育才中学进行三次大的教育改革,先后产生“十六字”经验、“八字”教学法和“三自”教育思想,享誉中国教育界。本文考察了段力佩家世、教育实践历程、教育思想形成的脉络及其思想内涵,尝试系统地梳理段力佩教育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自主探索之路,探寻教育家的成长规律。段力佩在育才中学半个世纪的教改历程,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突出的是对“教”的改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转而为对“学”的关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三自”教育思想,已上升到了“育”的层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是一条由关注教学到关注教育的思路,是一条由关注“他者”到关注学生“自体”的思路。除了形成“教—学—育”的思路,段力佩还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等的整体改革,以保障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化发展。从“教”到“学”、再到“育”,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局部走向整体;已不再限于“如何育才”,而对“为谁育才”和“育什么才”的认识也有了根本转变,反映出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经验层面上升到了思想层面。从“教”到“学”、再到“育”,既是一条段力佩探索“适合我国实情的教育法”、办社会主义新型学校的道路,也是我国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所走过的路。段力佩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人本主义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学教育思想。段力佩的教育探索给我们留下一笔厚重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段力佩成长为教育家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成就一位教育家需要诸多要素的合力。除了要有能充分开展教育实践的土壤或舞台,教育工作者还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专业意识、探索精神、独立人格等优秀品质,树立实践思想和群众观念,更需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不断积极地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严青[9](2018)在《基于生态课堂理念的地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主题。从大的方面来讲,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应当坚持生态的价值追求。其中,教育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教育追求生命更好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存在的基本方式,其生命内涵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文基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课程新标准颁布,关注地理生态课堂,是地理课堂改革的一个有利的探索。对地理生态课堂的探索有利于丰富当前地理课堂的相关基础,对于课堂内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于学生来说,在平等、和谐、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更有利于全面的发展;对于老师来说,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运用策略加以解决,有利于提升教师理论修养与教学素养。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主要包含: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界定地理生态课堂的内涵与特性;第二,运用专家咨询法与文献研究法,构建地理生态课堂观察量表;第三,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地理课堂的生态现状进行诊断,分析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认为在地理课堂开展中,存在着教学目缺乏整体联系、教学环境局限、教学资源开发封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缺乏生成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非生态现象。秉承生态课堂的理念要求以及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针对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策略,促进地理生态课堂的优化、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细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绪论。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案,即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第二,生态课堂的理论。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地理生态课堂的内涵、特征以及构建的理论基础。第三,生态课堂诊断量表构建。根据地理生态课堂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征,并咨询相关专家,选取诊断指标,制定地理生态课堂诊断量表。第四,课堂观察结果分析。本章将利用第三章制定的地理生态课堂诊断量表,观察诊断地理生态课堂的教学现状,通过教学实例评析,科学、客观的揭示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第五,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教学策略及案例研讨。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的开展中和教学评价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本章中,将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并在教学设计与课堂中加以实施。第六,结语部分。概括基于生态课堂理念的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基本结论,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万圆[10](2017)在《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文中提出美国精英高校对生源的选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唯有获得完整、深入地认识,才能取其精华。本研究以“录取决策机制”为切入点,基于对美国精英高校选拔生源时使用的考量因素、审阅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的考察,分析其录取决策的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而构建驱动录取决策行为的多重逻辑作用模型。通过以美国三所精英公立大学、两所精英私立大学、两所精英文理学院为案例,运用质性取向下的多个案比较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对39位招办人员、13位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大量的相关文本,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结论和建议:首先,美国精英高校均遵循目标导向、服务自身利益和使命的原则来选拔生源。一方面,美国精英高校的共同招生目标为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塑造一届卓越且多样化的新生。另一方面,录取决策的铁律为服务高校利益和使命:高校利益包括达到注册目标、满足财政需求、提高声望、增加选拔性、促进种族多样化、保持校园体育实力等等,但各校录取决策服务的利益诉求和优先项不尽相同;录取决策实践受到高校承担的培养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办学使命的驱动。其次,为了达成各项招生目标,案例高校在录取决策中都采用了基于多个标准的综合评价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整体性审阅,并通过质量检查技术、组建专业审阅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接受教师和董事会监督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在综合评价上,各校通过查看学业表现、个人成就和个人背景三个维度下的多个具体因素,基于三个标准——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潜能、做出外在贡献的潜能以及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的潜能,来判断申请者与高校的匹配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决策规则体现为:学业成就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参与录取竞争的必要条件,其中学业杰出者基本都会被录取;个人成就有助于区分属于中间群体的“不错的学生”;加号因素有助于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相似的中间群体和“合格的学生”赢得竞争,也可使得“不合格的学生”以降低学业标准的形式被录取。在整体性审阅上,各校均使用背景化审阅、个体化审阅和集体化审阅,保证录取决策的公平与效率:1)将每位申请者取得的成就置于高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中审阅,考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被置于申请者库中审阅,即各校将每位申请者与来自同一高中的申请者、与申请者库的平均表现以及与录取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脱离背景进行横向比较。2)个体化审阅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的决胜因素,是最高法院批准的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和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也是保证决策自由度、区分申请者和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3)集体化审阅的模式分为委员会模式和团队审阅模式,但产出一届新生的路径均始于单名读者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基于量化评级的分项评价或基于质性评语的整体评价,并经历至少两名读者的评价以及委员会讨论或高级AO的审阅,止于确定一届新生名单的招生季末审核,是一种高度依赖人为经验的协作式决策路径。第三,在不同类型精英高校的录取决策实践中,学术逻辑、文化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每项逻辑发挥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1)学术逻辑和文化逻辑是导致各校在使用考量因素时存在相似性的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则是导致差异性的逻辑。2)学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的作用强度均在公、私立维度存在细微差别,并均在公立大学体现更为明显。文化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在文理学院体现最为明显。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私立维度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市场逻辑在私立高校体现尤为明显,政治逻辑则在公立大学体现尤为明显。成本逻辑的作用强度不存在办学类型的差异。最后,美国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提供的启思包括:拓宽卓越生源的定义,探索生源多样化的价值;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升招生透明度;坚定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实践操作;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环境支持。

二、牵一发而全身——利用Excel的“三维引用”功能制作课程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一发而全身——利用Excel的“三维引用”功能制作课程表(论文提纲范文)

(2)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深度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三、主题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趋势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丰富信息技术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
        二、主题式教学有利于课程的整合
        三、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高
        四、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借鉴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深度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二、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三、主题式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内主题式教学研究现状
    第五节 论文流程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主题式教学
        三、教学设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情境认知
        三、SOLO分类理论
第三章 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与访谈目的
    第二节 教师访谈
    第三节 问卷的编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度学习视角下主题式信息技术课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理念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
        二、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
        三、以任务为驱动
        四、以主题为中轴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一、基础性
        二、实践性
        三、趣味性
        四、综合性
    第三节 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节 课程目标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度学习视角下主题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节 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者认知水平分析
        二、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
    第二节 教学主题选择
    第三节 深度学习目标
    第四节 深度学习教学活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课程实施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
        一、教学设计
        二、第一轮SOLO分类评价
        三、第一轮深度学习特征评价
        四、反思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
        一、教学设计
        二、第二轮SOLO分类评价
        三、第二轮深度学习特征评价
        四、反思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
        一、教学设计
        二、第三轮SOLO分类评价
        三、第三轮深度学习特征评价
    第四节 教学效果分析
    第五节 各维度间相关性分析
        一、联想与结构维度分析
        二、活动与体验维度分析
        三、本质与变式维度分析
        四、迁移与应用维度分析
        五、价值与评价维度分析
    第六节 学生创作绘画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陕西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应新高考改革热潮
        1.1.2 践行新课标改革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为落实高考改革提供方案参考
        1.2.2 为迎接新高考改革做前期准备
    1.3 研究现状
        1.3.1 不同省市新高考改革对地理教学的影响研究
        1.3.2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考问题研究
        1.3.3 高中地理应对新高考改革的措施研究
        1.3.4 现阶段新高考综合改革的问题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
    2.2 陕西改革政策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3.2 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2.3.3 终身学习理论
第3章 陕西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方案设计
        3.1.1 调查目的和方法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师生对于新高考的认识
        3.2.2 学校应对新高考的准备
        3.2.3 地理教师的教学情况
        3.2.4 学生的地理学习状态
第4章 陕西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挑战
    4.1 由选科走班衍生的弊端
        4.1.1 地理选科存在盲目性
        4.1.2 不满足地理教学走班条件
    4.2 落实新课标面临的问题
        4.2.1 教学目标偏离地理核心素养要求
        4.2.2 教学方法未贯彻地理课标新理念
        4.2.3 教学内容变动呈现延展性特点
        4.2.4 教学中未关注学生思维结构评价
    4.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第5章 陕西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建议措施
    5.1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保障选科走班条件
        5.1.1 定期组织师生培训教育
        5.1.2 .完善地理教学走班条件
    5.2 贯彻新课标理念优化地理教学设计
        5.2.1 把握地理核心素养目标设计一般步骤
        5.2.2 采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5.2.3 灵活运用“加减法”合理把握教学内容
        5.2.4 构建学生思维结构课堂过程性评价机制
    5.3 促进教师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B 调查问卷(地理教师版)
附录C 地理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老师访谈
致谢

(4)班级德育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班级德育的生态审视
    第一节 班级德育生态的界定
        一、班级生态
        二、班级德育生态
    第二节 班级德育生态的特点
        一、根本性质:整体性
        二、活力所在:开放性
        三、发展保证:动态性
第三章 班级德育生态的问题表现
    第一节 整体性的残缺
        一、“顾此失彼”的德育过程培养
        二、“各自为政”的德育活动实施
        三、“四分五裂”的德育共同体组建
    第二节 开放性的失衡
        一、失守的德育生态位
        二、缺乏信任的家校合作
        三、轻度污染的社会风气
    第三节 动态性的欠缺
        一、固步自封的缓慢调整
        二、不尽人意的落后调节
第四章 班级德育生态的问题根源
    第一节 角色定位的迷失
        一、班级教师,呆板的执行者
        二、学校领导,怯懦的守护者
        三、学生家长,低效的参与者
    第二节 “以生为本”的缺失
        一、无立德,何以树人
        二、无立体,何以教人
        三、无自主,何以育人
    第三节 价值追求的丧失
        一、利益分歧,让位智育
        二、利益既得,表层德育
第五章 班级德育生态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更新观念,整体育人
        一、全员育人,实现班级教师的共生
        二、全方位育人,构建立体化班级德育
    第二节 开放心态,和谐育人
        一、紧密联合外界力量,实现良性互动
        二、坚持班级主导,协调各方德育力量
    第三节 拓宽视野,可持续育人
        一、追求时效,及时适应变化自我调控
        二、谋求实效,保障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教育测量学和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
        1.1 教育测量学理论
        1.1.1 经典测量理论
        1.1.2 项目反应理论
        1.2 数据库概念
        1.3 可视化概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标准化考试分析工作
        1.2 多数院校试卷分析结果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利用考试数据
        1.3 一体化考试分析设计,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建立科学的考试分析系统,提高考试质量
        3.2 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改进教学工作质量
        3.3 学生个人发展评价
    4 研究内容
        4.1 统计学指标的选取
        4.2 具有存储数据、计算指标功能的数据库设计
        4.3 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知识点的探索
        4.4 考试成绩及指标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设计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
        5.2 信息研究方法
    6 技术路线
1 统计学指标研究
    1.1 标准分
    1.2 信度
        1.2.1 信度概念
        1.2.2 信度影响因素
        1.2.3 对策
    1.3 效度
        1.3.1 效度概念
        1.3.2 效度影响因素
        1.3.3 对策
    1.4 难度
        1.4.1 难度概念
        1.4.2 难度影响因素
        1.4.3 对策
    1.5 区分度
        1.5.1 区分度概念
        1.5.2 区分度影响因素
        1.5.3 对策
    1.6 小结
2 数据库设计
    2.1 设计原则
        2.1.1 实用性
        2.1.2 易用性
        2.1.3 完整性
        2.1.4 模块化
        2.1.5 层次性
        2.1.6 稳定性
        2.1.7 灵活性
        2.1.8 可拓展性
        2.1.9 安全性
        2.1.10 共享性
    2.2 设计目标
    2.3 数据库对象
    2.4 数据库功能
        2.4.1 数据管理
        2.4.2 人员管理
    2.5 数据库表设计
    2.6 数据库查询设计
        2.6.1 标准分数的计算
        2.6.2 信度系数计算
        2.6.3 效度系数计算
        2.6.4 难度系数计算
        2.6.5 区分度系数计算
    2.7 数据库窗体设计
        2.7.1 导入标准模板数据
        2.7.2 学生基本信息
        2.7.3 教学基本信息
        2.7.4 试卷基本信息
        2.7.5 考试分析
    2.8 小结
3 知识点提取
    3.1 jieba分词
    3.2 TFIDF提取关键词
    3.3 代码及结果
4 可视化设计
    4.1 可视化设计工具
    4.2 设计原则
        4.2.1 清晰性
        4.2.2 准确性
        4.2.3 实用性
        4.2.4 美观性
        4.2.5 层次性
    4.3 设计目标
    4.4 设计内容及分析
        4.4.1 数据间关系
        4.4.2 教学基本信息
        4.4.3 试卷基本信息
        4.4.4 试卷分数分布
        4.4.5 试题总体分析
        4.4.6 试题难度分析
        4.4.7 试题区分度分析
        4.4.8 试题知识点提取
        4.4.9 试题正答率
        4.4.10 各班答题对比
        4.4.11 班级答卷情况
        4.4.12 错题汇总
        4.4.13 学生个人报表
        4.4.14 教师报表
    4.5 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2.1 交互式可视化技术在考试分析中的应用
        2.2 分词及关键词提取算法的探索
        2.3 多工具融合联结的完整分析流程
    3 研究不足
        3.1 样本局限性
        3.2 分析题型局限性
        3.3 用户管理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学术论文
    2 课题研究

(7)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以地理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世界潮流的推进
        1.1.2 地理课程改革提出新目标
        1.1.3 新学习评价体系的需要
        1.1.4 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基本方案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地理实践力
        2.1.2 表现性评价
        2.1.3 地理实验
        2.1.4 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的相关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理课程教学论:实践力培养目标要有全面性
        2.2.2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践活动要有参与性
        2.2.3 元认知理论:实践探究要有自主性
    2.3 本章小结
3 地理实践力培养观察量表的构建
    3.1 量表的构建原则
        3.1.1 目标性原则
        3.1.2 科学性原则
        3.1.3 可操作性原则
        3.1.4 全面性原则
    3.2 量表构建的依据
        3.2.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2.2 表现性评价活动过程
        3.2.3 地理实验教学活动过程
    3.3 观察量表的构建
        3.3.1 地理实践力的表现性评价目标和任务
        3.3.2 表现性评价观察要素及水平划分准则
        3.3.3 表现性评分规则:地理实践力水平观察量表
        3.3.4 量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4 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4.1 诊断路径、对象与流程
        4.1.1 诊断对象与路径
        4.1.2 诊断的基本流程
    4.2 诊断结果与分析
        4.2.1 课堂观察的诊断结果与分析
        4.2.2 教学设计的诊断结果与分析
    4.3 可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4.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实验设计不科学,实践流于形式
        4.4.2 实验准备不充分,操作过程混乱
        4.4.3 实验引导太直接,探究主动性不强
        4.4.4 实验操作较简单,实践体验不深刻
        4.4.5 实验评价不重视,反思意识水平低
        4.4.6 实验迁移重知识,方法应用少创新
    4.5 本章小结
5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途径优化
    5.1 准备阶段
        5.1.1 实验设计讲科学,学生体验讲真实
        5.1.2 实验要求要明确,合作学习引积极
    5.2 实践阶段
        5.2.1 实验探究有深度,问题设置有层次
        5.2.2 引导有度给空间,鼓励学生多表现
        5.2.3 对比观察更有益,记录全面有重点
        5.2.4 现代技术需引进,工具使用得提高
    5.3 总结阶段
        5.3.1 总结分析看表现,实验评价分层次
        5.3.2 评价主体要多元,自主反思成习惯
    5.4 迁移阶段
        5.4.1 迁移情景联实际,知识方法共增进
        5.4.2 改善方案学设计,激发创新多鼓励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不足
    6.3 前景展望
附录
    附录1: 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2: 课例视频样本来源
    附录3: 课例K3课堂片段实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二)研究的主要集中点
    三、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上编
    第一章 为教育而生
        第一节 出生教育世家
        一、世代书香,家学渊源
        二、生性叛逆,求学坎坷
        第二节 从教育者到革命者
        一、奔走上海,投身革命
        二、执掌储能,初露锋芒
    第二章 为育才而来
        第一节 接管育才中学:在混乱中改造
        一、领导名校,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礼贤下士,甘当“后勤部长”
        第二节 对待“苏联经验”:在学习中反思
        一、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
        二、决心探索中国的教育学
        第三节 应对“政治运动”:在转化中坚守
        一、反思“政治运动”对教育的冲击
        二、变“土法炼钢”为创造性教育
    第三章 教改初体验:形成“十六字”经验
        第一节 教改的背景和初衷
        一、恢复“以教学为中心”
        二、致力减负,改革教法
        第二节 经验的产生与褒贬
        一、形成“十六字”经验
        二、“文革”中被打倒
    第四章 经验之重光:探索“八字”教学法
        第一节 因势利导:在乱中看到生机
        一、变“授”为“学”
        二、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第二节 以点带面:将教改进行到底
        一、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
    第五章 第三次超越:总结“三自”育人目标
        第一节 深化教改,辐射全国
        一、引领上海课程教材改革
        二、在宣传推广中总结提炼
        第二节 教育立场,全面育人
        一、从个性培养到“三自”目标
        二、从教学经验到教育思想
下编
    第六章 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取向
        第一节 教育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二、普通教育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取向
        一、教育对象
        二、教育目的的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七章 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思想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是根本,智育是关键,健康是第一”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 人的个性发展
        一、“共性和个性”思想的提出
        二、共性、个性相互关系及其流变
        三、“共性和个性”思想的评价
    第八章 着眼于“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节 着眼于“育”的课程改革
        一、学制、课程、课时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二、专攻与博览、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结合
        第二节 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
        一、教材编写应坚持七原则
        二、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实践
        三、教材改革的意义
    第九章 关注“学”的教学、评价改革
        第一节 关注“学”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
        二、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第二节 人性化的评价改革
        一、要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
        二、反对以分数刺激学生
    第十章 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德育的地位与功能
        二、德育工作“时不宜迟”
        第二节 德育的原则与途径
        一、德育的原则
        二、德育的实现途径
    第十一章 体育工作
        第一节 健康是第一
        一、“健康是第一”的思想渊源
        二、如何理解“健康是第一”
        第二节 如何做到“健康第一”
        一、“男拳女舞”
        二、体卫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段力佩大事年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9)基于生态课堂理念的地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课堂建设的需要
        1.1.2 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
        1.1.3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1.4 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地理课堂理论体系
        1.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2.5 为生态课堂诊断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现状研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的创新点
        1.4.5 研究技术路线
2 地理生态课堂的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的概念
        2.1.2 生态课堂的概念
        2.1.3 生态课堂的要素
        2.1.4 地理生态课堂
        2.1.5 生态课堂的特征
    2.2 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理论基础
        2.2.1 教育生态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4 地理教学理论
        2.2.5 教学评价理论
    2.3 小结
3 地理生态课堂观察量表构建
    3.1 诊断量表的制定原则
        3.1.0 科学性原则
        3.1.1 目标性原则
        3.1.2 系统性原则
        3.1.3 地理性原则
        3.1.4 操作性原则
        3.1.5 发展性原则
    3.2 诊断量表的构建依据
        3.2.1 理论依据
        3.2.2 现实依据
    3.3 观察量表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的构建
        3.3.2 地理生态课堂诊断量表
        3.3.3 课堂观察量表使用说明
    3.4 小结
4 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现状分析
    4.1 观摩案例的选取
    4.2 课堂观察结果
    4.3 课堂诊断结果分析
        4.3.1 诊断结果总体分析
        4.3.2 教学目标诊断分析
        4.3.3 教学环境诊断分析
        4.3.4 教学资源诊断分析
        4.3.5 教学方法诊断分析
        4.3.6 教学过程诊断分析
        4.3.7 教学评价诊断分析
    4.4 小结
5 基于生态课堂思想的教学策略及案例研讨
    5.1 基于生态课堂的地理教学策略
        5.1.1 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总体思路
        5.1.2 “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整合性构建策略
        5.1.3 “双管齐下”的教学环境和谐性构建策略
        5.1.4 “立体多维”的教学资源开放性构建策略
        5.1.5 “专注学科”的教学方法多样性构建策略
        5.1.6 “关注生命”的教学过程生成性构建策略
        5.1.7 “兼容并包”的教学评价发展性构建策略
    5.2 人教版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存在不足
    6.3 前景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背景
        一、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信念与院校文化
        二、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的演变历程
        三、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过程的隐秘性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的理论学派
        二、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实践的研究
        三、我国相关研究
        四、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可靠性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考量因素(一):学业表现因素
    第一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学业严格度
        一、课程难度
        二、课程门数
    第二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课程成绩与年级排名
        一、课程成绩
        二、年级排名
        三、作为整体的高中学业记录
    第三节 考试分数之不可或缺
        一、决策规则
        二、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四节 考试分数之可免试入学改革
        一、改革历程
        二、改革原因之考试价值审思
        三、改革原因之服务高校利益
        四、改革争议与回应
    第五节 写作和推荐信
        一、写作
        二、推荐信
第三章 考量因素(二):个人成就因素
    第一节 面试
        一、面试不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二、面试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才能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UNC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改革
    第三节 个人品质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甄别途径
第四章 考量因素(三):个人背景因素
    第一节 种族
        一、考虑原因
        二、不考虑原因
    第二节 社经地位
        一、支付能力
        二、“第一代大学生”
    第三节 家庭联结
        一、校友联结
        二、其他关系联结
    第四节 地理位置
        一、居住地
        二、本州居民
    第五节 其他因素
        一、注册兴趣
        二、就读高中
        三、性别与宗教信仰
第五章 整体性审阅(一):背景化审阅
    第一节 整体性审阅的要素
    第二节 背景化审阅的维度与实施
        一、背景化审阅的内涵与维度
        二、了解背景的途径
        三、申请者库审阅
    第三节 实行背景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识别大学成功潜能
        三、决策最优化的需要
第六章 整体性审阅(二):个体化审阅
    第一节 个体化审阅的内涵与特征
        一、个体化审阅的内涵
        二、个体化审阅的特征
    第二节 个体化审阅的实施
        一、UCSD的操作方式
        二、UNC的操作方式
    第三节 实行个体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个体化审阅是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
        二、个体化审阅是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
        三、个体化审阅是保证决策自由度的更好方式
        四、个体化审阅是区分申请者的有效方式
        五、个体化审阅是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七章 整体性审阅(三):集体化审阅
    第一节 集体化审阅的模式
        一、委员会模式
        二、团队审阅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集体化审阅的路径
        一、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
        二、招生季末审核
    第三节 录取决策的艺术性
第八章 录取决策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开展质量控制的原因
        一、保证信度
        二、保证效度
    第二节 质量检查技术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验证申请材料真伪
    第三节 专业的审阅团队
        一、专业团队的构成
        二、读者培训
    第四节 大量的审阅投入
        一、时间投入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第五节 教师和董事会的监督
        一、教师监督的形式
        二、教师监督的原因
        三、董事会的监督
第九章 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录取决策的目标与铁律
        二、招生目标的达成方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多重逻辑作用模型
        一、各项逻辑的内涵与体现
        二、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三、多重逻辑作用模型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美国精英高校入学机会的挑战及应对
        二、美国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约访邮件(隐去)
    附录4 PITZER COLLEGE ACADEMIC RATING SCALE-2014(隐去)
    附录5 USC INTERVIEW SHEET-2015(隐去)
    附录6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RATING SHEET-2015(隐去)
    附录7 GUILFORD COLLEGE APPLICATION RUBRIC-2015(隐去)
    附录8 GUILFORD COLLEGE WRITING RUBRIC-2015(隐去)
致谢

四、牵一发而全身——利用Excel的“三维引用”功能制作课程表(论文参考文献)

  • [1]通渭县T中学音乐生态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 李钰源.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研究[D]. 刘馨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陕西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D]. 程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班级德育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珍婷.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训课堂开展的案例研究:课堂监测的管理视角[D]. 温伟媚. 深圳大学, 2019
  • [6]基于教育测量学和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研究[D]. 梁文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以地理实验为例[D]. 许雅婧.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D]. 李元.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9]基于生态课堂理念的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 严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10]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D]. 万圆. 厦门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一发一身——利用Excel的“3D参考”功能创建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