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指数体系评价方法

中国股票指数体系评价方法

一、中国股票指数体系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青茹[1](2020)在《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价格指数网络冲击的动态级联传导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原油作为工业的基础原材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价格波动会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产生不同影响,且影响还会沿着商品之间的价格传导关系进行级联扩散。稳定物价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价格指数是政府调整物价时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提出一个多方法融合的时间序列研究框架,从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指数体系的动态级联传导效应。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窗口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模型,刻画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指数体系的级联传导关系,并从长期和短期视角,分析了国际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和微观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范围和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相对于短期来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指数的长期级联传导范围更广,传导关系更为紧密,传导路径较短,传导路径数量较多;相对于宏观价格指数来说,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范围更广,传导关系更复杂,传导路径更多样,而且国际油价的波动首先会对石油工业、化工、燃料和交通方面的价格指数产生影响。此外,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和投资活跃期间,国际原油对我国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关系更为紧密和稳定,其传导路径较短。通过级联传导范围和传导路径的分析,可以为物价监管者对物价进行分散管理提供启示。(2)在级联传导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窗口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度模型,揭示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程度。从系统内部出发,分析了国际原油对各个价格指数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贡献度。研究发现,间接影响贡献度在国际原油对价格指数的总影响贡献度中占比较大,说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在级联传导过程中对价格指数产生的间接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投资活跃期,国际原油对我国价格指数的影响贡献度明显增高。其次,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石油工业产业链上的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大,原油通过对“PPI:石油工业”、“PPIRM:燃料、动力类”、“IPI:植物产品”和“IPI:矿产品”等微观价格指数产生影响,进而反映到宏观价格指数上。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物价监管部门需要关注国际原油对价格指数的间接影响,否则会低估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可以通过重点监管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大的微观价格指数以达到调控宏观价格指数的目的。(3)在级联传导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时滞影响模型,刻画了外部冲击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在级联传导过程中对我国价格指数的时滞效应。从直接时滞效应和总时滞效应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国际原油对各个价格指数的时滞影响程度、时滞影响的传导速度和时滞影响的持续时间。研究表明,国际原油对IPI及IPI类下的微观价格指数的时滞影响程度较高,对CPI和RPI及CPI和RPI类下的微观价格指数的时滞影响程度较低。且相对于直接时滞效应,国际原油对价格指数的总时滞影响程度高、传导速度慢,而影响持续时间几乎相同。相对于宏观价格指数,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时滞影响程度低、传导速度快、影响持续时间短。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物价监管者需要重点关注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总时滞效应,如果只关注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的直接时滞效应,就会错失最佳的价格监控时机并可能出现过度调控的现象。

杨文杰[2](2020)在《中国碳汇股价指数的编制及其功能分析》文中认为当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热点,全球都在探求经济转型之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逐渐被大多数国家重视。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碳排放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是绿色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碳交易市场于2018年才正式成立。而发展林业碳汇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必由之路,碳汇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功能已受到全球的公认,碳汇的金融创新也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碳金融、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的国内外现状,结合国家支持绿色股票指数和碳金融创新的相关政策,基于股价指数编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选取了42支上市公司股票编制成碳汇42指数,并确定了碳汇42指数的修正、调整、新股上市、旧股剔除等下相关问题。并且对碳汇42指数的功能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其投资功能。从增长速度与增长量、交易量与成交额、风险系数等方面对碳汇42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最后对碳汇42指数的实用性进行实证分析,将碳汇42指数的走势与上证综指、上证100、沪深300等指数的走势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碳汇42指数有较高的成长性且存在较大的投机机会、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选取1991年8月到2018年4月的收盘数据,使用数据分析软件Eviews和spss对碳汇42指数与上证综指、深证成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且基于专家建模模型预测碳汇42指数的未来走势。结果表明,碳汇42指数与上证综指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上证综指是碳汇42指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碳汇42指数与深证成指的相关性较低。基于专家建模的预测,从R方0.97来看预测效果结果,预测结果表明碳汇42指数在未来两年多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发展势头较猛,而上证综指则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

王晓珊[3](2019)在《A股纳入MSCI指数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己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在风险规避、融资融券、信号功能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一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处于较为封闭状态,与境外市场间互联互通的渠道较少,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门槛一直较高。MSCI是国际投资的风向标,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采用最多的基准指数,自2013年起,明晟便启动了对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的审议,但因为种种原因连续三年未通过,国内股票市场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沪深两地A股的总市值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尽管发展迅速,A股市场从成立至今却经常为人所诟病,市场部分监管制度缺失,资本流通受限,市场投机氛围浓厚,投资者结构单一,整体投资理念不成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市场环境,为引入国际投资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最终在2017年,MSCI声明,我国A股市场成为MSCI新兴市场指数体系中的一部分。纳入MSCI指数对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低成本指数基金被投资机构所使用,在这一背景之下将我国A股市场纳入MSCI指数体系,将意味着我国A股市场同全球投资市场相接壤,有利于更多的国际投资资金进入我国市场。波动性是指股价上下起伏,偏离本身内在价值的一种周期性的过程,波动性的强弱变化是表征市场风险的指标之一,可以反应股票市场是否正常运行,是市场的基本属性,代表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健全程度。为探讨A股纳入MSCI指数时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本文着重从波动性的角度探讨A股纳入MSCI对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选取2017年12月29日至2019年3月的日度股指数据,以GARCH为模型,通过时间虚拟变量,判断A股纳入MSCI指数之后对整体A股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从而为A股纳入MSCI指数等金融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及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首先,以A股股指作为分析目标,选取2017年11月29日至2019年3月1日的日度股指数据,以GARCH为模型,通过时间虚拟变量,判断纳入事件对整个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市场收益率选用的是A股股指的收益率,市场波动性用收益率方差定义,通过对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A股加入MSCI指数使得证券市场整体波动性提高,检验结果显着。随后,通过对被纳入MSCI指数的个股角度出发,收集被纳入MSCI指数的A股股票前后各60天的个股数据的日度信息,通过区分被纳入股票和未被纳入股票,设置时间虚拟变量,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来判断纳入MSCI指数事件对纳入股票和未被纳入股票的影响效果,从而判断个股波动性的变化趋势。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被纳入的股票,在事件发生后,收益率及波动性都有所上升,而未被纳入的股票,收益率下降,波动性上升,结果也比较显着。结果说明加入MSCI事件对个股也起到了一定影响。通过上述两个方向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按照上证A股指数信息,验证了A股纳入MSCI指数事件的发生,使得上证A股市场的波动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带来了具有一定活跃程度的资金,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其次,验证了在A股股票中,被纳入MSCI指数的股票,在事件发生后,伴随着波动率的上升,其收益也有一定比例的上升,未被纳入MSCI指数的股票,在事件发生后,收益率有所下降且波动性更加频繁。在A股纳入MSCI事件的初期,中国证券市场对此次事件有显着的反馈与回应。A股纳入MSCI指数对我国市场具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之后A股趋势并没有受入摩影响有显着性的改变,结合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监管部门在引入国际投资者改善中国资本市场时,调整国际接轨方面的交易规则,为国际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按照次序开放外资投资A股市场,找到适合的节奏,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投资者的教育及保护。

李玲玉[4](2019)在《基于风险管理框架的NE地产内部控制质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商品房时代以来,我国房地产业从黄金十年、白银十年走到镀金时代,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虽然未饱和的城镇化率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支持着我国房地产业继续高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房地产市场将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而进入竞争加剧、洗牌加快、利润减薄的新时代。经济下行、竞争加剧、政策调控加码、外部监管严苛等多重压力对房地产业抵御内外部各项风险提出了高要求。但是,《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房地产业的整体内部控制水平比较低,抵御外部和内部各项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建设与完善内控规范体系对房企至关重要。房企应重视内控的建设工作,完善内控规范体系,以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达到风险的提前预警,实现企业价值持续增长。NE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的非国有控股大型地产公司,积极响应内控体系建设号召,在2012年先后发布了《NE地产内控规范实施方案》和《NE地产内控规范实施调整方案》。至今,NE地产的内控规范实施已有六个年头,其内控质量以及相关经济后果值得被探究。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和NE地产的相关内控制度,开展以NE地产为案例对象的基于风险管理框架的内控质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本研究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了内控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为后文的案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然后,本研究阐述了NE地产的基本情况和内控现状,对案例对象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接着,本研究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框架八要素的内控质量评价指标,并结合迪博内控指数,运用内控综合评价基本模型得到综合内控质量评价结果,为挖掘内控质量及其经济后果的关联提供了可能性。再着,本研究利用财务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深入探讨了内控质量及其经济后果之间的关联,扩充了内控的相关研究。在评价NE地产的内控质量时,本研究得出NE地产的内控设计与执行自2012年以来正持续优化。但是,内控目标实现程度还需进一步改善,内控实施效果的转化有待加强。在探究内控质量及其经济后果的关联时,本研究发现:其一,在内部经济后果方面,NE地产的内控质量与风险防范能力、廉政透明程度、经营管理水平(剔除战略发展影响因素)和会计信息质量呈完全同步的变动趋势。NE地产内控质量的提升对经济损失的避免与挽回、行贿受贿的遏制、存货的管控、费用的控制以及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规范有促进作用。其二,在外部经济后果方面,修正后的债权资本成本与内控质量的反向联动较灵敏,没有表现出滞后效应。股权资本成本与内控质量的反向联动呈现出一年的滞后期。债权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均能准确反应异常事件的潜在影响。其三,企业价值与内控质量的正向变动也体现出延迟效应,滞后期一年。内控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并且,Tobin Q值能够准确反应异常事件的潜在影响。最后,针对NE地产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持续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控效果转化、加强相关信息披露和利用内控管控成本的建议,以期能够对NE地产的内控建设与完善贡献绵薄之力。

赵庶男[5](2019)在《基于指数模型的工程造价测算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造价指数是目前工程建设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造价核算方式,是工程造价与数理指数理论模型应用的结合,其反映的是各产品的数量、价格以及工程造价在时间上的变化程度。具体方法是利用原始数据,通过基期指标和报告期指标进行比较的方法建立各期指标数值,形成一个反映工程和产品价格、数量变化的时间序列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变化的幅度、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能够比较好的了解整个建筑市场的整体状况和供求关系等,同时通过变化的趋势和幅度,能够了解造价的变化规律。而这些信息正是业主和投资人所需要的。通过工程造价指数的分析,信息获得者能够对整个工程和其成本有较为充分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工程进行经济成本分析、估计造价水平等,进而促使项目管理部门,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格局和秩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工程造价指数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的发展使得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更加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因素变动更加剧烈,地区差异性更加明显,这使得工程造价的波动更加明显和复杂,传统的静态化工程造价指数的核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合算的需要,必须切合实际的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化的管理和核算。另一方面工程造价指数的区域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对于各地区之间的核算方法,进行有效计算整合也变得十分困难。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对工程造价总指数的核算方式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针对性的对于各地区的差异性,和现实变化,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工程造价指数的核算体系和方法。本文,基于以上在工程造价指数目前核算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工程造价指数理论模型的,进行了进一步深度的分析研究,比较详细和全面的分析了,目前各地区、各国普遍使用和计算的各种一般化的指数核算模型,找出了这些模型核算过程中的一般化的结构特征,以及这些模型在核算过程存在的计算偏误情况。重点参考工程造价指数编制方面比较先进地区,例如香港、英国等,的比较成熟的先进方法和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工程建造方面的不足和劣势,建立了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的核算指数体系,以期望更加科学的反应和预测目前建筑业的成本和造价状况。本文在建立新的指数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下的建设工程的总指数,进行了进一步的测算模型分析,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对数学的工程指数测算方法的内涵进行了一般化的阐述,对于个各种模型的具体形式,进行了解释,然后运用实证研究的一般分析方法,对本文所编制的工程指数测算方法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明确了本文的工程造价指数模型和编制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肖郡笑[6](2019)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会计综合评价指数研究 ——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文中指出钢铁产业是中国传统行业中的支柱产业,几十年来,钢铁行业迅猛发展,如今钢铁行业却面临产能过剩、债务危机等问题。2015年钢铁行业的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钢材价格持续下降,钢材需求量下降,整个行业大多数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会计综合评价指数。选取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13-2017年中国钢铁行业的运行状况、发展态势,分析钢铁行业在各利益相关方方面的表现,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介绍了构建会计综合评价指数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确定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和社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然后从这些利益相关者方面,在对现有会计综合评价指数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应付账款周转率、员工获利水平、资产纳税率和捐赠收入比率这4项指标,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和社区7个利益相关者方面选取了一共10个指标,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会计综合评价指数。再从指数组成部分7个利益相关者方面,分析2013-2017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在各利益相关者方面的表现,分析钢铁行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程度,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根据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建议:加快新产品研发;融资方式多样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重视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加强政府市场监管作用。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指标选取还不够全面,未涉及环保方面,在一些利益相关者方面指标数量较少。

朱莎[7](2019)在《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测度、甄别以及对基金收益的影响》文中指出源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各个主要事件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世界各国金融风险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增强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学者们纷纷探索金融市场新规律,并尤为重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国家的金融安全。如何评估、防范与化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学术性与政策性问题。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了识别和测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这是攸关新秩序时期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关键性工作。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代,中国的金融业运行亦进入了重大转折时期。金融风险多发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金融业运行的新常态。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会议上,中央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提到了首要位置。如今,“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中国的优先工作。在新时期背景下,构筑中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监管体系,及时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重大风险隐患,健全早期政策干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本文针对中国国情,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发布的EM-FSI(Emerging Market Financial Stress Index,简称EM-FSI)指数,编制专门实用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实时监测指数——中国金融压力指数(China Financial Stress Index,简称CFSI),旨在刻画金融市场风险的律动,动态监测金融安全的基本状况。EM-FSI选择了银行业的贝塔系数、股指收益率、时变股指收益波动率、主权债券利差、汇率的贬值和外汇储备的下降共六个源指标来度量了25个新兴市场国的压力指数。与此同时,IMF还发布了发达国家金融压力指数(Advanced Financial Stress Index,简称AE-FSI)。除以上六个源指标以外,AE-FSI还包括了银行业泰德利差和期限利差两个指标。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指数体系在EM-FSI的基础上增加了被忽略的银行业泰德利差和期限利差两大指标,以期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市场压力变化。改进后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体系有整体金融市场指数CFSI,还涵盖了银行业、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三大高发金融风险的金融市场,即子市场风险指数分别为CFSIbank、CFSIsecurity和CFSIFX。为全面验证CFSI指数体系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在已构建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和子市场指数的基础上,逐一讨论了金融压力指数的实际运用,包括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变化的预测作用、中美金融压力的跨国溢出现状、金融压力指数的预测方法以及新时期中国金融压力风险状态转变的甄别。更进一步的是,从宏观经济运行视角准确地切入金融投资理论,对中国公募基金收益的研究有了创新性的认识。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金融市场视角下的新的认识,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创新与贡献是:第一,改进IMF(2011)发布的EM-FSI指数,构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China Financial Stress Index,简称CFSI)。改进一是,参考发达国家已发布的金融压力指数,融入能更好反映中国银行业压力的新指标,即银行业泰德利差和期限利差。改进二是,补充被国内文献忽略的中国银行业的贝塔系数测算。改进后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CFSI和子市场指数CFSIbank、CFSIsecurity和CFSIFX的样本期为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从不同的市场角度捕捉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的脉动,逐一对应历史危机事件。第二,在金融秩序重塑的背景下,构建金融压力识别指数判别中国金融体系的极高风险事件,采用马尔可夫状态转变模型甄别金融市场的两区制风险转变特征,为预警新时期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危机提出有效的防范手段。因此,中国金融体系的监管者和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为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应通过“前瞻性”的干预手段来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及时调整政策舵向,弥补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在此基础上,首次尝试从金融市场风险视角探究新秩序下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攀高的原因,提出了金融市场风险会通过银行业、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对经济政策颁布形成冲击。截止2016年底,全球和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已升至历史新高。本文认为,这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变化的原因极有可能与这一时期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有关。实证发现,中国金融市场风险会通过银行业、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三个市场的金融压力正向冲击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动。当金融市场压力增大时,政府会持续出台若干经济政策措施,从而增加了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第三,提出一种更易实现和测度的金融压力指标,深入分析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实时跟踪,改进和补充现有研究框架,从金融压力新视角看待资产收益预测谜题。现有的研究框架有两个特点:首先,缺少适合基金研究的宏观经济跟踪指数。已有的研究文献大多采用大数据的方法或高阶计算方法,涉及经济的宏观微观细节,跟踪宏观经济的波动,在实证操纵上对于大部分中小型金融机构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次,缺乏适合中国公募基金收益研究的有效计量方法。Fama-French三因子和惯性因子在中国股票市场有较好的适用性,但是其对中国公募基金收益的影响还有待讨论。本文的研究结果和其他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Fama-French三因子和惯性因子是不适用于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为改进现有的研究框架,本文寻找到了能够影响中国公募基金收益的新影响因子——金融压力,增加了适合基金投资市场的新宏观因子,并提出了有效的计量方法,深入探讨了金融市场信息对基金收益的影响,论证了中国公募基金收益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定价关联,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首先,与已有的宏观经济波动的跟踪指数相比,本文提出的金融压力指数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金融压力指数是更易实现和测度;金融压力指数的源指标选择的逻辑更为严密;金融压力指数蕴含着经济周期信息和宏观经济风险信息。其次,实证结果显示,本文所构建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能够作为市场信号影响和预测未来基金收益的走势。最后,不同于美国公募基金的表现,中国公募基金市场更重视宏观形势的追踪,公募基金具备择时能力,但择时能力尚待提高。因此,本文建议投资者参考金融压力的变化去捕捉宏观市场信息,作出相应的择时投资决策,这样更有助于优化基金的投资收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先提出研究的问题,阐述研究选题的背景,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再对重要的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研究方法和逻辑思路、主要的创新点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是论文的研究综述。主要分为文献回顾和研究述评两大部分。文献回顾部分从国内外与金融压力指数提出、发展现状、构建和运用等有关的研究现状总结,拓展到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资本资产定价的理论框架、实证发展和前沿的研究进展。研究述评部分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阐述了本文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的联系。第一,从宏观、微观和溢出三个维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再界定,提出本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范畴以高发金融风险的金融市场为主体,并且金融压力指数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步性;第二,从金融压力指数蕴含的经济金融信息以及它对宏观经济收缩的预示作用,提出金融压力指数对资本资产定价有影响。第三章是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体系和运用实证。从理论角度,对金融压力的概念、重要特征和对宏观经济发展减速的影响进行详述,对能够实时有效地反映中国金融压力的若干指标的精心选取进行了说明。从实证角度,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以及子市场指数,对已构建的金融压力指数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加以实证。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状态的甄别。截取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新时期的样本期,划分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和新常态时期。基于前文建立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构建极高风险事件的识别指数——中国金融压力识别指数,采用马尔可夫状态模型甄别金融市场的两区制风险转变特征。此外,还首次尝试从金融市场风险视角去探究新时期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攀高的原因。第五章是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对基金收益的定价和冲击。主要分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对基金收益定价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在基金收益定价的理论部分,先梳理宏观因子与资产定价密切相关的经典理论;再剖析金融压力指数能够作为领先宏观经济周期的信号指标,反映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影响资产价格走势;然后,就金融压力指数在中国基金市场中定价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最后,基于金融压力指数建立适用于中国基金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的条件资产定价模型,阐述模型理论的相关分析和假设假说。在基金收益定价的实证部分,先采用36个月滚动窗口的时间序列回归方法估计月度时变的金融压力指数对基金收益的风险暴露βCFSI,再选择βCFSI、当期基金收益以及其他影响基金收益的因素,对未来基金收益进行Fama-MacBeth横截面月度回归。研究结论是,中国金融压力指数能够影响基金收益。基金-月度的βCFSI绝大部分散在[-0.05,0.05]之间,呈现出正态分布特征,这说明了CFSI指数对于公募基金的收益有很好的判别能力。并且,金融压力的风险暴露βCFSI对单个中国公募基金收益横截面有显着解释力。金融压力的风险暴露βCFSI每增加1单位,投资者需要每月约为81%的风险溢价作为补偿,其中βCFSI>0的基金组平均每月可以获得0.32%的风险收益(年化收益为3.96%),而βCFSI<0的基金组平均每月的风险损失为-0.49%(年化损失为-5.88%)。在基金收益冲击的实证部分,先计算金融压力的冲击大小,估计金融压力冲击对基金收益的风险暴露βshock,再对未来的基金收益构建金融压力冲击贝塔βshock和其他控制变量的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最后按金融压力冲击的好坏对实证结果分组统计。研究结论是,金融压力冲击的风险暴露βshock对基金收益的冲击是显着的。金融压力冲击每增加1单位,其风险的市场价格每月增加62%73%,其中βshock>0的基金组平均每月可以获得0.2%的风险收益,年化收益为2.9%,而βshock<0的基金组平均每月的风险损失为-0.3%,年化损失为-3.6%。此外,按照好坏冲击分组后,坏冲击组风险的市场价格较高约为74%89%且显着,好冲击组风险的市场价格较低约为39%55%但不显着。其经济意义是,金融压力对基金收益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宏观金融市场环境变好时,基金市场并不一定能够很快地接受信号或者有高的风险补偿,但是当市场持续变糟糕时,投资者会要求获得更高的风险补偿。第六章是全文研究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根据全文研究框架,该部分对各章研究结论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结合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并阐述金融市场视角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包括:建立金融市场预警指数动态监测金融市场风险;针对主要金融市场建立完善的分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警惕金融市场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和传染;兼顾微观主要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微观审慎并重的新监管机制。总之,基于金融压力去研究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本文不仅仅只局限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本身,更首次把金融压力的测度、甄别、冲击、传导、预测和资本资产定价等等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框架。

石启龙[8](2019)在《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市场操纵通过虚构市场供求关系控制价格波动以制造交易价差获利的内在机理一成不变,但具体的实施策略则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结构。在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中,市场操纵行为因被限制于单一市场而展现为传统的单市场操纵形态。随着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开启了资本市场的融通趋势,股票市场与期指市场间的价格关联效应使跨市场操纵成为新动向,并形成交易型和信息型两种实施模式。其中,交易型模式利用股价指数的可操纵性,直接以交易行为虚构市场供求,控制市场价格,借助股票期现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牵引关联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利;信息型模式通过向市场释放信息诱导交易的时点和方向,虚构市场供求,控制市场价格,借助股票期现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牵引关联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利。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融合催生出利用资本市场跨境价格关联渠道实施的更为复杂、隐蔽的跨境操纵实施模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影响的波动性是市场操纵的实施基础,控制价格波动以获利的机理使操纵行为蕴含价格波动风险,风险在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中因被限制在单一市场内而显现非系统性。在资本市场融通趋势下,跨市场操纵的价格波动风险沿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释放,并在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系统性溢出,在现有基于金融分业体制和资本市场隔绝结构的监管法律制度下产生监管盲区,威胁金融安全,隐含市场和法治的双重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监管权创设有欠缺,现有操纵行为监管局限于行为规制和事后惩治的微观层面,缺失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二是监管权配置不合理,以证监会为绝对权威的“倒金字塔”监管结构和低效监管协调机制抑制监管效率;三是监管权运行有障碍,市场分割式的操纵禁止规范框架缺乏整体监管视阈,造成跨市场监管缝隙,而价量控制的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疏离于操纵行为的实施机理和发展趋势。问题源于现有操纵行为本质认识囿于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下单市场操纵认知,将市场操纵监管局限于投资者保护和事后惩治等微观行为监管层面,无法应对跨市场操纵价格波动风险的系统性演变。对此,市场操纵本质把握应从关注操纵结果的价格操纵和价量控制以及操纵行为的欺诈和市场欺诈延展至操纵的实施条件。滥用市场优势控制价格的市场操纵本质认知通过行为的前提和结果表征行为的操纵性,可以重构市场操纵监管内涵,在完善市场分割、行为规制、事后惩治的微观监管制度基础上,引入全局视阈、风险治理和事前防范的宏观监管制度,构建统合性监管制度框架。首先,防范是关键。在操纵行为监管制度设计中引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和制度,在立法中确定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并顺畅其监管视阈覆盖资本市场的法律途径。然而系统性风险概念的模糊使宏观审慎监管权存在滥用可能,对此,一是在监管权配置方面贯彻以权力制衡理念,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议事机制基础上构建高效的资本市场监管协作机制,强化监管信息交流和共享,遏制监管行为偏差,构建监管资源高效配置、信息流动顺畅的“金字塔型”市场监管体系结构,在双边和多边层面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监管协作机制;二是在监管权运行方面限定监管权边界。围绕市场优势设置主动防御的信息监管制度,根据不同类型操纵行为的风险程度设置差异性的合格投资者制度;改进投资者分类监管制度,重点监测市场优势投资者;设置跨市场交易大额登记制度。其次,惩治是底线。惩治的正当性依赖于规范的科学性。跨市场操纵与单市场操纵具有相同内在机理和行为结构,只是借助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将原本局限于单市场内的价格控制行为和清仓获利行为分置于价格关联市场,并无实质独立性,可以纳入现有操纵禁止规范予以治理。但应修订现有市场分割的操纵禁止规范体系以应对跨市场操纵的新动向,一是加强立法衔接,弥合跨市场监管缝隙,确定《证券法》和《期货条例》为资本市场基本法和特别法,全面覆盖资本市场操纵行为;二是平衡规范的保障和保护功能,设置以行为模式为核心的“具体规范”规制已有操纵行为,以授权裁量为核心的“授权规范”涵射未来操纵行为;三是在“可替代”原则下通过危险犯、行为犯、结果犯等构成要件差异化设置,实现对跨市场操纵的有效监管。

潘哲煜[9](2019)在《行业会计指数编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指数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是,如何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检验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会计信息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决策有用性。从宏观决策者角度看,会计指数可作为该行业景气情况的“温度计”,这是行业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编制的基本目的。其次,从微观决策的外部主体来看,会计指数指数作为投资者、债权人、审计师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能够对他们的决策制定起到“指示灯”作用。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7年证监会细分行业的每个上市公司每个季度的会计信息,分别编制了 15个行业的行业会计指数,包括行业价值创造指数、行业成本指数、行业杠杆指数以及行业库存指数。本文利用行业会计指数分析行业过去的波动发展规律,同时采用线性和非线性的的时间序列模型——支持向量机(SVM)以及自回归(AR)模型,对本论文所编制的行业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行业成本指数、行业杠杆指数和行业库存指数进行预测,观察行业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状况,并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过去的行业会计指数作为输入变量,分别使用SVM和AR模型输出行业会计指数预测值。考虑到文章篇幅限制,本文以代表重工业的黑色金属开采业和代表轻工业的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行业价值创造指数进行报告。实验结果显示:黑色金属开采业SVM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2.56%,AR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2.87%,并且行业价值创造指数显示黑色金属开采业经过长期的横盘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化学制品制造业SVM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2.87%,运用AR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1.68%,并且行业价值创造指数显示化学制品制造业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统计模型对指数的预测精确度较高,说明行业会计指数可以应用在实践中,判断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势并预测拐点。以黑色金属开采业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例,国家宏观政策应当考虑到这两个行业发展趋势,加快产业升级;投资者、债权人和审计师应当尤其注意黑色金属开采业行业中的企业面临的风险,谨慎进行决策。

谢莎莎[10](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各种纷繁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数据信息经过收集、整理、清洗、重组之后具备极大的利用价值,如何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是实现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信息化管理战略、加速造价服务行业转型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改变完全依靠政府发布的定额计价模式,在遵循政府发布的定额和调价规定的前提下,工程造价的确定需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自身生产和管理水平确定。本课题应用工程造价和统计学相关理论,在清单计价模式下设计出完整的造价指数测算系统,将数据挖掘理论应用于造价指数管理中,包括造价指数信息的筛选、测算、预测等方法,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本课题对国内外有关造价指数测算方法及体系设置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以期得到适用于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系统的建设方法。通过收集近年来典型工程的特征值,调研各城市造价指数的设置情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数测算系统、筛选系统及预测系统的数学模型。本课题对指数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知识管理理论、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其适用范围和用于本课题的价值。分别针对北美地区及英国的指数体系设置和发布方法进行研究,对国内六个城市或省份地区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指数体系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布形式不同。香港、重庆、深圳、成都为定基指数,而江西采取的是环比指数,天津既有定基指数又有环比指数。第二,发布机构不同。香港造价指数体系的设置与发布方式类似英国,由建筑署负责发布政府层次的造价指数,同时利比、威宁谢两大测量师行编制的投标价格指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内地工程造价指数主要由各省市地方政府编制并定期发布。第三,编制范围不同,香港造价指数编制成本指数和价格指数,我国内地造价指数编制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研究,基于当前建筑市场特点,确定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编制设计以清单计价模式为主。对建筑工程进行分类,提出主要对三大类指数进行编制,分别是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建筑工程费用指数和建筑工程消耗量指数。本课题针对典型工程的样本筛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时,若将不同类型的工程造价信息杂糅在一起,则会使造价指数失去意义,因而选取典型建筑工程作为测算样本非常重要,在建筑功能、结构形式等进行划分之后再将同类工程汇总。根据建筑工程周期内样本稀少、影响因素众多的特征,在筛选典型工程的过程中,本课题采集了100个建筑工程信息,采取了“专家评选法”、“灰色关联法”、“T检验法”与“决策树法”,首先用“专家评选法”进行样本特征值的初选,选取了有价值的特征值,然后用“灰色关联法”完善“专家评选法”的结论,确定八个特征值,接着用“T检验法”进行筛选,原定的八个特征属性中工程地点、层高、结构类型这三个特征属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不显着,因此被剔除,最后引入决策树模型补充T检验法仅能检验因变量而无法检验样本本身的不足。将四种方法相结合,从初选到完善,提高筛选的精度。本课题研究了造价指数的测算模型。测算信息的采集方式主要为人工采集法,选取大量的行业内资深信息员对工程信息进行统计与上报,通过审核的工程信息可进入系统数据。针对造价信息的采集方式、发布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信息员采集方式设计了完整的信息采集表。从两方面对造价指数进行调整,其一,在典型工程相应的消耗量给定情况下,对典型工程重新组价,可以得到相应的指数和指标;其二,在我国由于建筑材料需要市场采购的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建筑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等的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因此,本课题利用调值公式对相应的材料指数进行调整。本课题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进行了研究。由于受建筑工程样本特征值缺失和样本数量较少的影响,在预测未来造价指数时单纯使用BP神经网络具有局限性,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和精度,需要结合建筑工程样本特点,对原始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最佳方法是结合适用于样本数量较少的灰色预测模型。课题以武汉市建筑工程中高层住宅及公寓(含商住楼)项目(12层以上)为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预测的实证分析。案例选取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施工机具费用指数进行造价指数的分析与预测,收集了从2014年第3季度到2016年第4季度各项价格及建筑工程总价指数数据信息。通过计算证明,经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精度达97%左右,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有着较为关键的参考意义。最后,本课题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平台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了研究。课题设计了信息采集系统,由平台使用者在采集平台上收集建筑工程核心造价信息,建立地区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通过系统数据清洗、审核、加工服务,最终由地方造价站在发布展示平台按标准要求定期向社会发布建筑工程指标指数,以提升造价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中国股票指数体系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股票指数体系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价格指数网络冲击的动态级联传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宏观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
        1.2.2 国际原油价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
        1.2.3 国际原油对我国物价水平的传导路径研究
        1.2.4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价格波动传导中的应用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2.1 价格指数介绍
    2.2 价格传导理论
    2.3 国际原油对中国价格指数的价格传导机制
    2.4 数据来源
        2.4.1 国际原油价格数据
        2.4.2 宏观价格指数数据
        2.4.3 微观价格指数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关系
    3.1 级联传导模型构建
        3.1.1 模型构建步骤
        3.1.2 分析指标
    3.2 国际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关系
        3.2.1 全样本分析
        3.2.2 滑动窗样本分析
    3.3 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关系
        3.3.1 全样本分析
        3.3.2 滑动窗样本分析
    3.4 鲁棒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度
    4.1 级联影响贡献度模型构建
        4.1.1 模型构建步骤
        4.1.2 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
        4.1.3 影响贡献度的测量
    4.2 国际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度
        4.2.1 全样本分析
        4.2.2 滑动窗样本分析
    4.3 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度
        4.3.1 全样本分析
        4.3.2 滑动窗样本分析
    4.4 鲁棒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级联传导的时滞效应
    5.1 级联时滞影响模型构建
        5.1.1 模型构建步骤
        5.1.2 直接时滞效应和总时滞效应测算方法
    5.2 国际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的时滞效应
        5.2.1 直接时滞效应分析
        5.2.2 总时滞效应分析
    5.3 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时滞效应
        5.3.1 直接时滞效应分析
        5.3.2 总时滞效应分析
    5.4 鲁棒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2)中国碳汇股价指数的编制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展望
第二章 理论回顾
    2.1 相关理论
        2.1.1 绿色股票指数理论
        2.1.2 股票价格指数编制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碳汇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2.2 国内外绿色股票指数的研究
        2.2.3 股票价格指数的特征与功能研究
第三章 碳汇股票指数的编制
    3.1 碳汇股票指数编制的相关理论
        3.1.1 碳汇指数编制的原则
        3.1.2 碳汇指数编制的方法与计算公式
        3.1.3 碳汇指数编制的流程和关键要素
        3.1.4 自由流通量理论与权数理论
        3.1.5 新股上市计入指数的问题
    3.2 样本股的选取
        3.2.1 样本股的选取原则
        3.2.2 样本股的选取标准
        3.2.3 选取样本股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3.3 样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3.1 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数据
        3.3.2 上市公司历年交易相关数据
    3.4 碳汇股票指数基点与基期的确定
第四章 碳汇股票指数的调整与修正
    4.1 股票指数调整原则
        4.1.1 确定指数调整方法
        4.1.2 设定指数调整日
    4.2 股票指数的修正
        4.2.1 指数修正的原因及重要性
        4.2.2 指数修正方法与公式选取
        4.2.3 确定指数需要修正的情况和方法
    4.3 新股纳入与旧股剔除的处理
第五章 碳汇股票指数的投资功能研究
    5.1 碳汇股票指数的功能介绍
        5.1.1 基准功能
        5.1.2 投资功能
        5.1.3 理论功能
    5.2 碳汇股票指数投资功能研究
        5.2.1 增长速度与增长量
        5.2.2 交易量与成交额
        5.2.3 风险控制
第六章 碳汇股票指数表征与预测功能分析
    6.1 走势分析
    6.2 对比分析
        6.2.1 收益率对比分析
        6.2.2 与上证指数、深圳成指的对比分析
        6.2.3 碳汇42指数的预测模型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A股纳入MSCI指数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四节 创新、难点和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证券市场开放对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证券市场开放对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有一定影响
        二、证券市场开放对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影响不明
    第二节 证券市场波动性研究
        一、宏观经济与股市波动
        二、股市波动、交易行为与投资者情绪
        三、信息、政策等股市波动的冲击与影响
第三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简介
    第二节 A股纳入MSCI指数
        一、MSCI简介
        二、中国证券市场纳入MSCI历程
        三、MSCI与其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别
        四、纳入MSCI的后续步骤
        五、纳入MSCI对A股市场的挑战
    第三节 MSCI影响股票市场的作用机制
        一、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二、对国内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与投资理念产生变化
        三、有利于金融创新
第四章 A股纳入MCSI指数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研究
    第一节 波动性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数据来源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建模步骤
    第五节 数据描述及统计性检验
    第六节 GARCH模型构建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个股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的选择和说明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三节 回归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一、调整国际接轨方面的交易规则
    二、按照次序开放外资投资A股市场
    三、调整A股发行制度
    四、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及退市力度
    五、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风险管理框架的NE地产内部控制质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深度访谈法
        1.4.4 财务分析法
        1.4.5 对标分析法
        1.4.6 定性定量结合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内控政策发展
        2.1.2 内控理论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内控政策发展
        2.2.2 内控理论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价
3 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委托代理
        3.1.2 信号传递
    3.2 内部控制
        3.2.1 COSO1992
        3.2.2 COSO2013
        3.2.3 内控基本规范
    3.3 风险管理
        3.3.1 ERM2004
        3.3.2 内控与风险管理
    3.4 经济后果
        3.4.1 经济后果概述
        3.4.2 内控与经济后果
    3.5 内控评价
        3.5.1 评价原则
        3.5.2 评价体系
        3.5.3 指数体系
4 NE地产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4.1 NE的基本情况
        4.1.1 股权架构
        4.1.2 组织结构
        4.1.3 员工状况
        4.1.4 经营概况
    4.2 NE的内控现状
        4.2.1 内部环境
        4.2.2 风险评估
        4.2.3 控制活动
        4.2.4 信息与沟通
        4.2.5 内部监督
    4.3 NE的内控评价
        4.3.1 评价指标
        4.3.2 评价标准
        4.3.3 评价权重
        4.3.4 评价结果
5 NE地产内控经济后果分析
    5.1 内部经济后果
        5.1.1 风险防范能力
        5.1.2 廉政透明程度
        5.1.3 经营管理水平
        5.1.4 会计信息质量
    5.2 外部经济后果
        5.2.1 企业资本成本
        5.2.2 企业价值评估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内控建议
        6.2.1 持续完善制度建设
        6.2.2 强化内控效果转化
        6.2.3 加强相关信息披露
        6.2.4 利用内控管控成本
    6.3 研究展望
        6.3.1 内控评价研究
        6.3.2 内控及其他经济后果
        6.3.3 内控经济后果的传导机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指数模型的工程造价测算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造价指数理论研究
    2.1 指数的概述
    2.2 指数模型理论研究过程
        2.2.1 国外指数体系理论
        2.2.2 国内指数体系理论
    2.3 指数模型理论的共变影响
第3章 工程造价指数模型测算偏误及评价标准研究
    3.1 拉派指数测算的偏误
    3.2 费雪指数测算的偏误
    3.3 函数指数测算的偏误
    3.4 共变影响指数测算分解的偏误
    3.5 科学的指数测算评价标准
第4章 工程造价指数偏误的应用对策
    4.1 传统综合指数测算与平均数指数测算的对比分析
    4.2 综合平均价格指数测算
    4.3 综合平均数价格指数测算
第5章 工程造价指数编制的分析研究
    5.1 工程造价指数体系的构建
    5.2 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方法
        5.2.1 个体指数的编制方法
        5.2.2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5.3 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内容
        5.3.1 投入品价格指数的编制
        5.3.2 成本价格指数的编制
        5.3.3 投标价格指数的编制
第6章 工程造价指数测算的应用案例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会计综合评价指数研究 ——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及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会计指数相关文献综述
        2.1.1 指数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2.1.2 会计指数相关文献
    2.2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利益相关者
        3.1.1 利益相关者的提出及发展
        3.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3.2 指数理论
    3.3 财务绩效评价理论
第4章 会计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
    4.1 会计综合评价指数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 指标的确定
        4.2.1 股东方面的指标
        4.2.2 债权人方面的指标
        4.2.3 供应商方面的指标
        4.2.4 员工方面的指标
        4.2.5 客户方面的指标
        4.2.6 政府方面的指标
        4.2.7 社区方面的指标
    4.3 权重的确定
    4.4 会计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第5章 会计综合评价指数方法应用
    5.1 钢铁行业简介
        5.1.1 钢铁行业的界定
        5.1.2 钢铁行业的特点
        5.1.3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计算结果
        5.3.1 钢铁行业会计综合评价指数
        5.3.2 各利益相关者指标计算结果
    5.4 对策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测度、甄别以及对基金收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重要概念界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与展望
        1.6.1 研究创新和贡献
        1.6.2 研究展望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理论
        2.1.1 金融压力指数的提出
        2.1.2 国外金融压力指数的发展现状
        2.1.3 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
        2.1.4 金融压力指数的运用
    2.2 资产定价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波动追踪
        2.2.1 资产定价视角下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
        2.2.2 资产定价视角下宏观经济波动的变量选择
    2.3 资产定价视角下宏观经济与金融资产的关联
        2.3.1 宏观经济波动与资产定价关联的理论探索
        2.3.2 宏观经济波动与资产定价关联的实证发展脉络
        2.3.3 宏观经济波动与资产定价关联的研究突破
    2.4 研究述评与启示
        2.4.1 金融压力指数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的关系
        2.4.2 资产定价视角下宏观经济与金融压力指数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市场视角下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3.1 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理论
        3.1.1 金融压力的解释
        3.1.2 金融压力的重要特征
        3.1.3 金融压力与宏观经济发展减速
    3.2 研究设计与指数构建
        3.2.1 CFSI源指标选取
        3.2.2 银行业贝塔的核算
    3.3 CFSI的构建实证
        3.3.1 CFSI的构建
        3.3.2 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实证
        3.3.3 金融压力的风险传导
        3.3.4 金融压力的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期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状态甄别及政策冲击
    4.1 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塑与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
    4.2 新时期CFSI的风险特征描述
    4.3 新时期CFSI的极端压力识别
    4.4 新时期中国金融系统压力的状况甄别
    4.5 新时期中国金融系统压力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对基金收益的定价和冲击
    5.1 金融压力、宏观经济运行与基金收益的关联
        5.1.1 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资产收益的关联
        5.1.2 基于金融压力指数对基金收益研究的可行性
    5.2 基于宏观经济风险的条件资产定价模型
    5.3 理论分析和假设假说
    5.4 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对基金收益的定价
        5.4.1 基金数据和金融压力指标变量
        5.4.2 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贝塔
        5.4.3 中国金融压力的贝塔与基金收益横截面回归
    5.5 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对基金收益的冲击
        5.5.1 中国金融压力的冲击
        5.5.2 中国金融压力的冲击与基金收益横截面回归
    5.6 对比分析
    5.7 稳健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全文研究总结
        6.1.1 第一层面
        6.1.2 第二层面
        6.1.3 第三层面
    6.2 政策建议:金融市场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剖析
        6.2.1 新常态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6.2.2 主要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6.2.3 多市场间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的可能
    6.3 政策建议:金融市场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
        6.3.1 建立金融市场预警指数动态监测金融市场风险
        6.3.2 针对主要金融市场建立完善的分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
        6.3.3 警惕金融市场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和传染
        6.3.4 兼顾微观主要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监测
        6.3.5 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微观审慎相结合的新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8)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规范分析法
        1.3.3 历史研究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文献综述
        1.4.1 跨市场操纵的可行性问题
        1.4.2 跨市场操纵的本体论问题
        1.4.3 跨市场操纵的监管法律制度
        1.4.4 经济法理念和制度治理跨市场操纵的优势
    1.5 研究逻辑思路与内容(图)
    1.6 难点与贡献
        1.6.1 难点
        1.6.2 创新
    1.7 不足与展望
第2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的基本模式
    2.1 跨市场操纵的生成逻辑
        2.1.1 跨市场交易的界定
        2.1.2 跨市场交易的类型
        2.1.3 跨市场操纵的生成
    2.2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2.1 股价指数的可操纵性
        2.2.2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2.3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之一:操纵指数权重股
        2.2.4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之二:操纵期指合约
    2.3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3.1 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机制
        2.3.2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3.3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
    2.4 跨境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4.1 资本市场国际一体化进程
        2.4.2 跨境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4.3 跨境型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
第3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的系统性风险演变
    3.1 单市场操纵所蕴含风险的非系统性:以股票市场为例分析
        3.1.1 市场操纵的价格波动风险
        3.1.2 单市场操纵风险的表现
        3.1.3 单市场操纵风险的特质
    3.2 衍生品市场操纵蕴含风险的系统性端倪:以期指市场为例分析
        3.2.1 期指市场的诞生
        3.2.2 期指市场的特有属性
        3.2.3 期指市场操纵风险的特质
    3.3 跨市场操纵风险的系统性演变
        3.3.1 资本市场的融通变革
        3.3.2 跨市场操纵风险系统性演变的机理: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3.3.3 跨市场操纵风险系统性演变的渠道:跨市场价格关联机制
        3.3.4 跨市场操纵风险的系统性展现
第4章 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的失灵
    4.1 监管权配置的失衡
        4.1.1 市场操纵监管主体的梳理
        4.1.2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缺位
        4.1.3 监管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4.1.4 监管体制的“倒金字塔”结构
    4.2 监管权运行的失范之一:操纵禁止规范滞后
        4.2.1 市场操纵禁止规范的梳理
        4.2.2 缺失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规则
        4.2.3 市场分割的规范体系
        4.2.4 逻辑混乱的规范结构
    4.3 监管权运行失范之二:操纵行为实质认知失当
        4.3.1 市场操纵实质界定的梳理
        4.3.2 立法中价量控制界定的“似是而非”
        4.3.3 实践中交易量控制界定的“舍本逐末”
第5章 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及监管创新
    5.1 域外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的考察
        5.1.1 欺诈理论
        5.1.2 市场欺诈理论
        5.1.3 价格操纵理论
    5.2 既有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的困境
        5.2.1 疏离于市场操纵的实施机理
        5.2.2 隐含监管权力滥用的危险
        5.2.3 局限于对市场操纵的微观监管
        5.2.4 聚焦于对操纵者的事后惩治
    5.3 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
        5.3.1 对价格控制能力的关注
        5.3.2 市场优势与操纵行为的关联
        5.3.3 滥用市场优势控制价格
    5.4 统合式监管框架设计及实施路径
        5.4.1 统合式监管框架设计思路
        5.4.2 统合式监管框架的实现路径
第6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构建
    6.1 跨市场操纵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6.1.1 宏观审慎监管释义
        6.1.2 宏观审慎监管与跨市场操纵的契合
        6.1.3 跨市场操纵宏观审慎监管的展开
    6.2 域外跨市场操纵监管主体的梳理
        6.2.1 美国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2.2 英国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2.3 日本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3 跨市场操纵风险监管体系设计
        6.3.1 建立资本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3.2 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协作机制
        6.3.3 改进资本市场的微观监管结构
        6.3.4 推进资本市场跨境监管协作机制
    6.4 跨市场操纵防御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设计
        6.4.1 设置差异性的资本市场合格投资者制度
        6.4.2 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分类监管制度
        6.4.3 改进跨市场大额交易登记制度
第7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7.1 域外立法规制跨市场操纵的样本梳理
        7.1.1 设置专门的跨市场操纵禁止规范
        7.1.2 统合市场操纵禁止规范
        7.1.3 改进市场分割的操纵禁止规范
    7.2 跨市场操纵的实质独立性分析
        7.2.1 跨市场操纵策略的理论纷争
        7.2.2 跨市场操纵的理论类型
        7.2.3 跨市场操纵策略的独立性分析
    7.3 我国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法律制度改进
        7.3.1 弥合市场分割立法体系的监管缝隙
        7.3.2 优化市场操纵禁止规范框架
        7.3.3 设置多元化市场操纵行为构成要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行业会计指数编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会计指数理论基础
    2.1 指数编制理论基础
    2.2 经济景气指数分析理论
    2.3 会计指数体系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业会计指数编制与实证模型
    3.1 指数编制
        3.1.1 从企业指标到行业指标编制
        3.1.2 行业会计指数编制
    3.2 实证模型
        3.2.1 SVM模型
        3.2.2 AR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行业波动周期分析
    4.2 行业未来发展预测
        4.2.1 基于SVM模型的预测
        4.2.2 基于AR模型的预测
    4.3 两种模型预测精度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造价指数方面
    1.2.2 数据挖掘方面
    1.2.3 知识管理方面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关键问题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指数理论分析
    2.1.1 指数的定义
    2.1.2 指数的作用
    2.1.3 统计指数体系及分类
    2.1.4 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含义及其特性
    2.2.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概念
    2.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包含的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2.3 数据挖掘理论
    2.3.1 数据挖掘理论概述
    2.3.2 数据预处理与数据仓库实现
    2.3.3 数据挖掘的类型与方法
    2.3.4 数据挖掘在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2.4 知识管理理论
    2.4.1 知识管理的定义
    2.4.2 知识管理的流程
    2.4.3 知识管理系统
    2.4.4 知识管理理论在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2.5 BP神经网络
    2.5.1 BP神经网络概述
    2.5.2 BP神经网络结构及算法
    2.5.3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选取
    2.5.4 BP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
2.6 遗传算法
    2.6.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述
    2.6.2 遗传算法的基础理论
    2.6.3 遗传算法的特点 第3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的建立
3.1 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体系
    3.1.1 国外发展现状
    3.1.2 国内发展现状
3.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典型工程及投入品的选择
3.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权数及基期的选择
3.4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编制范围的确定 第4章 典型建筑工程样本信息筛选模型研究
4.1 样本信息筛选的意义及目标
4.2 样本信息数据筛选模型选择与建立
    4.2.1 专家评选法
    4.2.2 灰色关联法
    4.2.3 T检验法
    4.2.4 “决策树”模型
    4.2.5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3 样本筛选模型的实证检验
    4.3.1 分类变量标准化
    4.3.2 t检验结果分析
    4.3.3 构建决策树模型 第5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模型研究
5.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信息的采集
    5.1.1 造价信息采集-发布流程
    5.1.2 工程造价信息采集方式
    5.1.3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采集表设计
    5.1.4 采集表说明
5.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测算方法
    5.2.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基础概述
    5.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模型
5.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调整
    5.3.1 基于2013 费用定额的造价重组法
    5.3.2 基于典型工程的调值系数法 第6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研究
6.1 造价指数预测的意义
6.2 造价指数预测内容的确定
6.3 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6.3.1 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的选择
    6.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6.3.3 改进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第7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设计
7.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设计规划
    7.1.1 测算平台建设目标
    7.1.2 测算平台建设原则
7.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各模块功能分析
    7.2.1 录入系统
    7.2.2 发布系统
7.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操作设计
    7.3.1 平台操作组织范围
    7.3.2 数据采集系统流程及主要操作
    7.3.3 加工计算流程及主要操作
    7.3.4 网站发布系统查询流程及主要操作
7.4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系统价值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A2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附表1 手动录入采集表
附表2 自动录入采集表
附表3 发布表
附表4 工程项目特征表
附表5 计量单位取定表

四、中国股票指数体系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价格指数网络冲击的动态级联传导效应研究[D]. 孙青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中国碳汇股价指数的编制及其功能分析[D]. 杨文杰.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A股纳入MSCI指数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D]. 王晓珊.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7)
  • [4]基于风险管理框架的NE地产内部控制质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李玲玉. 重庆大学, 2019(01)
  • [5]基于指数模型的工程造价测算分析研究[D]. 赵庶男.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6]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会计综合评价指数研究 ——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D]. 肖郡笑.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测度、甄别以及对基金收益的影响[D]. 朱莎.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石启龙. 辽宁大学, 2019(05)
  • [9]行业会计指数编制及其应用研究[D]. 潘哲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D]. 谢莎莎.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中国股票指数体系评价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